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法华义疏

法华义疏第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百弟子受记品第八。举宿世因缘开三显一。化下根人中。凡有三品。即分为二。化城喻一品。正明宿世结缘。化下根人。此品与授学无学人记品。为下根人授记。若准上来。先有佛说。次有领解。次有述成。次有授记。何故唯有授记不有领解及述成者。下根之人。解既在后。虽有内怀。不敢发口领解。是以如来明达此心。不待领解即为赐记所以因得授记。仍申己领解。所以虽有领解。不别立品。既有授记。即述成自去。故亦略也。何则若无可述。那得赐记。然此品中。富楼那受记。又千二百人授记。亦五百人受记。亦总为诸声闻授记。何故止言五百弟子授记品者。五百人得受记名号眷属多少悉皆是同。又能领解。余者不尔。所以止言五百弟子授记品也。就此品中自有二。第一富楼那家授记。第二从尔时千二百以下。明诸声闻家授记。就第一富楼那家授记中亦有二。第一经家叙富楼那闻未闻内心欢喜。第二从佛告诸比丘以下。正明赐记。从佛闻是智慧方便随宜说法者。谓上方便品及火宅之说。又闻授诸大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总明上中二根人得记也。复闻宿世因缘之事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者。即谓化城品中事也。深心本愿者。言十六王子时一切智愿也。就第二正明赐记中。亦有长行偈。长行中亦有二。第一先明富楼那本是大行菩萨。但欲化物十方世界。内秘菩萨。外行声闻。助作佛事。以此为例。上中二根皆然。而但此明者。欲以举下况上也。第二从诸比丘以下正赐记。就中亦有二。第一记行因。第二从无量阿曾祇劫以下记果。皆可见。偈中凡有二十一行半偈。分为二。初七行偈颂第一富楼那本。从今此富楼那以下十四行半偈。颂第二正赐记。就中有二。初七行半偈。颂上赐因。从其后得成佛以下七行偈。颂记果亦可见。从尔时千二百罗汉以下。第二诸声闻授记。就中自有二。第一正赐声闻。第二从尔时五百罗汉于佛前以下。明得记下根人领解。就第一正赐记中亦有长行偈。长行中亦有二。第一先赐千二百人。从其五百罗汉以下。赐五百人。就第一千二百人得记中亦有二。第一经家叙求记内心所请。第二从佛知此心以下正赐。偈中凡十一行偈。亦分为三。第一初六行偈。颂千二百人得记。从其五百比丘以下三行半偈。颂五百人得记。从加叶汝已知以下一行半偈。以义颂总诸声闻得记。从尔时五百罗汉以下。第二明得记人领解。亦有长行偈。就长行中有二。第一举法说略领解。第二举譬广领解。第一法说可见。但就第二譬说即有开合。开譬中有五譬。第一名为系珠譬。即领上化城中第一导师譬。第二其人醉卧不自觉知二句。名为不自觉知譬。领上化城中第二懈退譬。第三从起已游行以下。名为行他国譬。领上化城中第三设化城譬。第四从于后亲友以下。名为亲友相值譬。领上化城中第四知止息譬。第五从而作是言以下。名为示宝珠譬。领上化城中第五将至宝所譬。譬如有人者。即下根人自譬己身。至亲友家者。亲友譬十六王子。家譬三界。言圣人以化处为家。醉酒而卧者。譬以五浊八苦为惛。是时亲友官事当行者。譬化缘既尽就化他方。以无贾宝珠系于衣里与之而去者。大乘譬无贾宝珠。言十六王子为说大乘。而后就化他方。衣里譬大乘信。而不能亡坏体信。故言系于衣里。问曰。若言至亲友家而醉者。是则亲友与酒令醉。内合亦然。则是十六王子与众生五浊八苦令惛。释曰。圣人云何作烦恼缘。但此文少倒。应言有人醉酒至亲友家而卧。问曰。众生与十六王子。皆以三界为家。则此众生从何而来故云来至耶。答曰。王子与众生虽共一家。王子既为化主。自当家主故。则众生义自成来。故云来至亲友家也。若以流来义亦可得。又问。既云众生以五浊八苦为障其大机故。不得以大乘为化。则义如以酒为乱其正志故不为系珠。而若如此文。当其醉时而系。若尔当以五浊八苦为惛时。为说大乘故耶。释曰。五浊八苦。若非登圣那得绝无。但或有动不动义。如醉酒或甚或可。当系珠时。虽醉犹可。故得为系。内合亦然。众生五浊不动时为说也。一云。亦可当系珠时无正是珠之信。但有系物之信。因此为系也。内合亦然。于时无正大信。但有乐欲之信。因此为说也。好则好矣。但违上来所说发大机故。为说大乘之旨。一云。亦可当其醉时都无一信。而犹为系者为后有利故也。为后可利。即是大乘机发。即问。若尔今日亦应无信。然则展转无穷。何时成信。释曰。何无成信。或因一说而信。或二三说而成。或须无数而成。众生神根各异。解悟不同。所以圣人随机为说亦无穷也。此家以未来善感教者也。是人醉卧都不觉知者。第二不自知譬。领上第二懈退譬。言无大机故不得以大乘为化。当系珠时。虽醉犹可。但醉卧久故。忘而不知也。内合五浊八苦起动久故。忘其大信也。从起已游行以下。第三游他国譬。领上化城中第三设化城。言以三乘得化。就中有二。第一名亲友见醉起行譬。如来见众生发少乘机。领上化城云导师知众所乐。第二从若少以下。名得少为足譬。三乘人受三乘为足。领上化城云众人受化城。起已游行者。言酒虽未醒。理非永卧故起行也。内合众生虽无大机。理非永迷故。亦发三乘机也。到于他国者。今失其本大乘解。将入三乘教中。如到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者。为欲得二果勤修四谛及十二因义也。

此以前领上化城云汝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者。明二乘得少分为足。即领上化城云我等今者免斯恶道生已度想生安隐想。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者。第四名亲友相值譬。颂上化城第四知止息譬。言如来见发大机。上云此诸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从而作是言以下。第五名为示珠譬。颂上化城中第五将至宝所譬。言为说今日法华。

云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所在近迥者大城我所化作。就中有三。第一何为衣食乃至如是者。非其求少。即领上云迥者大城我所化作。第二从我昔以下。非其忘本为正示。即领上汝等去来宝所在近。第三从汝今以下。以义领劝修今一。从佛亦如是以下。第二合譬。从初讫令发一切智心。合第一系珠譬。而寻废忘不觉不知者。合第二不自知譬。从既得阿罗汉道以下。合第三行他国譬。一切智愿犹在不失者。合第四相值譬。从今者世尊以下。合第五示珠譬。从世尊我今乃知以下。悬合第六得珠欢喜譬。皆可见。第二偈颂凡有十二行半偈。上长行中有法说譬说。今初二行半偈。颂第一法说。后十行偈颂譬说。颂法说可见。上譬说中有开合。初六行偈颂开譬。后四行偈颂合譬。上开譬有五譬。今皆颂之初一行三句偈。颂第一系珠譬。时卧不觉知。此一句颂第二不自知譬。从是人既已起以下二行偈。颂第三行他国譬。次三句颂第四亲友相值譬。示以所系珠。此一句颂第五示珠譬。从贫人见此珠以下一行偈。悬颂得珠欢喜譬。然上言醉酒。此言贫穷。唯是少异。上言醉酒。譬以惑为障。此言贫宝。譬穷大乘功德。又此中但言其家甚大富具设诸肴膳。而不言有酒。所以知非亲友酒也。从我等亦如是以下颂合譬。上中有六合。今但略不颂合第四今相值譬。余皆颂之。初一行颂合第一系珠譬。我等无知故不觉亦不知者。颂合第二不自知譬。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余者。颂合第三行他国譬。从今佛觉悟我以下一行偈。颂合第五示珠譬。从我今从佛闻以下一行。颂悬合第六得珠欢喜譬。

学无学人记品第九。就中有二。第一请记。第二佛赐。就第一请中有二。第一阿难罗睺罗请。第二尔时学无学人以下。二千人请。第二赐记中亦有二。第一先赐阿难罗睺罗。第二从尔时世尊以下。赐二千人记。就第一赐阿难罗睺罗记中。先记阿难。后记罗睺罗。记阿难中有五重。第一正记。第二从尔时会中以下。大众生疑。第三从尔时世尊以下。如来释疑。第四从阿难面于佛前以下。明阿难因赐记得宿命知。第五从尔时阿难以下。以偈叹佛。皆可见。就第二记罗睺罗中。有长行偈可见。从尔时世尊以下。第二二千人得记。就中亦有二。第一正记。第二尔时学无学以下。亦叹佛。就第一正记中。亦有长行偈。亦可见。

师品第十。此品明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五种法师功德。故因为品目也。夫开三显一以明因义中。初开为四。第一略开三显一动执生疑。第二大众怀疑致请。第三广开三显一断疑生信。第四别流通因义。从此品以下四品是。第四别流通因义。四品分为三重。第一此法师品与见宝塔品。明受持因义者功深。流通因义者报重。慕觅流通之人。第二持品。明堪流通者奉命流通。第三安乐行品。劝接退堕之人。就第一觅流通中二品。即自为二。第一此品明释迦自觅。第二见宝塔品。多宝如来助觅。就释迦自觅中亦有二。第一从初讫我今获大利偈直觅。第二从药王今告汝以下。因明流通方法作觅。又就第一直觅中亦有二。第一明随喜功深报重。第二从若复有人以下。明通经功深报重。就第一随喜功深中亦有二。第一明现在弟子随喜。第二从佛告药王以下。明后世弟子随喜。就第二明通经功报中有长行偈。长行中有四。第一明现在师功深报重。第二从若善男子以下。明后世师功报之相。第三从若有恶人以下明谤此二师罪报重。第四从药王其有以下。明应供此二师。二世师中皆有二。一先明下品师。二从何况以下。明上品师。皆可见。第三谤罪报重。谤经则三宝理永绝。故重于谤佛也。然只取一边不论福厚薄也。偈颂中凡有十五行偈。初二行偈不颂上文。泛劝尊重此经。从若有能受持以下四行偈。颂第一现在师。从吾灭后恶世以下三行偈。颂第二后世师。从若于一劫中以下二行偈。颂第三谤罪报重。从有人求佛道以下四行偈。颂第四应供。从药王今告汝以下。第二因明流通方法作觅。就中亦有长行偈。长行中有三。第一从初讫当知是为增上慢者。先叹经。第二从善男子以下。正明流通方法。第三从药王我于余国以下竟长行。助护通经人。就第一叹经中有五重。第一格量为叹。言诸经中法华最尊。第二从药王当知以下。据人为叹。言在人则人尊。第三从药王在在处处以下。据处为叹。言在地则地贵。第四从多有人在家出家以下。就因为叹。言诸修行中不如闻此经。第五从其有众生求佛道者以下。就果为叹。言诸果中不如法华寿量果。然若论称机为说令得利者。则诸教皆尔。所以偏叹法华最第一者。只就会前开后为论故。然会前者。明三乘无异路语万善同归。开后者。语万善皆成佛。佛寿命无穷极中。则开涅槃之前路。化常住之由渐。前后两望。二仪双明。所以下即言已说当说今说。前四重可见。但就第五据果叹中。即有法说譬说。法说亦可见。就譬说即有开合。譬如有人渴乏须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干土者。水譬寿量果。高原譬初教及第二波若教。干土譬八十年果。言前二教中求寿量果不得。但得八十年果。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者。譬闻维摩教。转见湿土者。湿土譬维摩教七百阿曾祇果。言为得水则湿土少近。内合于寿量果七百阿曾祇少近。泥譬今日法华经。其心快定知水必近者。至法华方知寿量果。本义云显土譬无量义经。从菩萨亦如是以下第二合。就中有三。第一正合。第二释合。第三从药王若有菩萨以下诫劝。开方便门者。开昔三是方便。示真实相者。示今一是真实。一因一果之理尽在此经中。故云藏。金刚心时方穷其底故言深。以诸余义不可破坏故言固。其理杳然故言幽。行因久到故言远。得之者希故云无人能到。从药王若有善男子以下。因明流通方法作觅中。第二正明通经方法。可见。从药王我于余国以下。第三明助护通经人。就中有五。第一明遣化人为救。第二明遣四部众为听法众。第三明遣天龙神。第四明令说法者得见我释迦身。第五令不忘失文句。皆可见。偈颂中凡有十八行半偈。上中有三。第一先叹经。第二正明通经方法。第三助护通经人。今十八行半偈。初五行偈颂第一叹经。从若人说此经以下四行半偈。颂第二正明通经方法。从若我灭度后以下九行偈。颂第三助护通经人。上第一叹经中有五第一格量叹。第二据人叹。第三据处叹。第四就因叹。第五据果叹。今五行偈。初一行颂第一格量叹。次四行偈颂第五据果叹。略不颂第二据人叹。第三据处叹。第四据因叹。上第五据果叹中。有法说譬说。今不颂法说。但颂譬说。即有开合。初一行半偈颂开譬。从药王汝当知以下二行半偈颂合譬。上合中有三。一正合。二释合。三诫劝。今但颂正合略不颂其二。从若人说此经以下四行半偈。颂第二正明流通方法。初二行半偈。正颂上事。后二行偈。以义明应起忍。从若我灭度后以下九行偈。颂第三助护通经人。上中有五。第一遣化人。第二遣四部众。第三遣天龙神。第四令见释迦身。第五令不忘失句。今皆颂。但不次第。今九行偈。初二行偈。颂第二遣四部众。若人欲加恶以下一行偈。颂第一遣化人。从若说法之人以下二行偈。颂第五令不忘失句。从若人具足德以下一行偈。颂第四令见释迦身。从若人在空闲以下一行偈。颂第三遣天龙神。从若人乐说法以下二行偈以义结劝。

宝塔品第十一。此是觅流通人中。第二多宝如来助觅。就中亦有长行偈。就长行中有十九重。第一经家叙宝塔之相。第二从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以下。明塔中出声赞叹释迦。第三从尔时四众以下。明时众见塔欢怪并生。第四从尔时有菩萨以下。明大乐说菩萨欲释众怪即问如来。第五从佛告大乐说以下。如来答宝塔来之所以。第六从是时大乐说以下。明大乐说仍发愿欲见多宝如来。第七从佛告大乐说以下。佛答汝若欲见多宝如来者。应集十方分身诸佛。第八从大乐说白佛言以下。明大乐说仍发愿欲见分身诸佛。第九从尔时佛放白豪一光以下。明释迦放光照十方分身诸佛。所以放光集诸分身者。欲明诸佛尚尊重法而来。况汝等大众岂可不重。第十从尔时十方诸佛各告众菩萨以下。明十方分身诸佛既被光明。各与其菩萨等共议欲来。第十一从时沙婆世界即变清净以下。明释迦三段变土欲容诸分身佛。于时只是神力变土。是故经家述之。所以三变者。是表破三乘执心也。则其转广。广二乘狭意也。第十二从尔时东方释迦牟尼以下。明分身诸佛皆集。遣使问讯释迦。第十三从尔时释迦牟尼佛以下。明释迦既得相闻即起开塔示之。第十四从即时一切众会以下。经家叙大众见闻塔中事。灭度佛谓多宝如来。说如是言者。谓上塔中出声叹言善哉释迦也。叹未曾有以下。明今时众叹也。第十五从尔时多宝如来以下。明多宝如来分坐唤释迦坐。第十六从即时是释迦牟尼佛以下。明释迦就坐。所以多宝如来与释迦佛共坐者。灭度既坐欲明不生而现生。释迦与多宝并坐者。欲明双树灭非实灭。第十七从尔时大众见二如来以下。明大众见二如来在空。仍复愿欲在于空。第十八从即时以下。明如来以神力接大众在空。第十九从以大音声以下。正唱觅通经人。第二偈颂凡有四十八行。上长行中有十九重。然今但颂四段不颂十五重。今四十八行偈。初三行半偈。颂第五答宝塔来之所以。从又我分身以下三行偈。颂第七明若欲见多宝如来应先集分身诸佛。从为坐诸佛以下五行半偈。颂第十一沙婆世界变清净。此亦经家自作偈颂。从告诸大众以下三十六行偈。颂第十九正觅通经人。

品第十二。此品明五种人受持弘经。故云持品。此是明别流通因义中第二堪流通者。奉命流通。五种人发誓流通故即有五重。第一药王菩萨及大乐说。颁类有二万诸菩萨发誓流通。第二从尔时众中五百阿罗汉以下。明得记声闻等发誓流通。第三从复有学无学以下。明得记学无学人等发誓流通。第四从尔时佛姨母以下。明尼众发誓流通。第五从尔时世尊以下竟品。明八十万亿诸大菩萨发誓流通。今此五种人虽复皆誓流通。而初大行等誓通秽土。次三种人皆誓通净土。最后八万亿大土不别净秽直誓皆通。前四重可见。但就第五八十万亿人誓通中有长行偈。长行可见。就偈中有二十行偈。分为六。第一初一行偈。直誓我等当流通。第二次一行偈。誓为欲弘通此经故。能忍白衣诸难。第三从恶世中比丘以下九行半偈。誓亦为欲弘通此经故。能忍诸恶比丘种种无道。第四从浊劫恶世以下三行偈。亦为欲弘通此经故虽有恶鬼种种诸难而不惜身命。第五从世尊自当知以下二行半偈。亦为欲弘通此经故不违恶比丘耶律。第六从诸聚落城邑以下三行偈。结誓弘通。皆可见。

乐行品第十三。此品明四安乐行劝接新发菩萨。故因为品目也。此是别流通因义中之第三劝接新发退堕。何则新发菩萨闻上若能弘通此经功深报重。内心即有我等亦弘通。但上持品中。诸大土等发誓流通云。我等于后世为欲弘通此经故。虽遇白衣刀杖之苦。恶鬼入身之乱。求名比丘毁谤之辱。恶僧耶律之啧。当起大忍不惜身命。即怀。是乃行中最难。诸佛所叹。若非久发大士谁能若斯。是以文珠知时。为诸新发菩萨请问住于恶世得通此经之方法。所以如来即举四安乐行用答文殊请问。有四安乐行。菩萨若能修此四安乐行者。虽在恶世无可忧虑。以劝新发退堕之类。四安乐行者。一身善行。二口善行。三意善行。四慈悲行。所以通名安乐行者。今此四行。皆能离危得安。远感乐果。故通称安乐行也。然万行皆可用为劝。何意只就此四行为劝者。今此四行。前三行即是自行。后一慈悲行则是外化行。菩萨之道。将欲正他先正己身。正己之要莫如三行。正他之要慈悲为本。天下万行虽罗。要必在此二行。菩萨若能修此四行。上则为诸佛所称叹。中则为诸天所护念。下则为诸人所供敬。然则虽复恶世。无忧刀杖之困。恶鬼入身之乱。况复求名比丘毁谤之辱。恶僧耶律之啧。所以如来据此四行为劝也。然此是私意。本释少异。四安乐者。一智慧行。二说法行。三离过行。四慈悲行。若判自行外化。第一第三是自行。第二第四是外化行。亦好随欲可用。就中初开为二。第一文殊问。第二如来答。就第一文殊问中亦有二。第一先叹上中发誓诸大士。第二从世尊菩萨以下正问。就第二如来答中亦有二。第一直唱有四法。第二从一者菩萨以下。别出四法。就中自有四。第一初一长行与偈明身善行。第二从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以下。亦一长行与偈。明口善行。第三从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法欲灭时以下。亦一长行与偈。明意善行。第四从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中以下。亦一长行与偈。明慈悲行。就第一身善行中亦有二。第一正明身善行第二从文殊是名以下。结身善行。就第一正明身善行中。第一立行近二处章门。第二从云何以下。释两章门。先释行处。后释近处。行处即是身之行善。近处即是身之止善。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者。言观假名空能亡是非。于善不卒喜。于恶亦不卒惊。从又复于法以下。明观实空能不存诸境。从云何名菩萨亲近处者以下释近处。即是身之止善。就中有二。第一明不亲近假有。第二从复次菩萨以下。明不亲近实有。就第一不亲近假有中。有十种不亲近。一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是骄慢缘。二不亲近诸外道。是邪见缘。三不亲近诸戏境。是恶业缘。四不亲近诸杀生。是发恶秽缘。五不亲近求声闻。是为求大最妨缘。为今日法花亦最不宜。六不亲近诸女人及处女寡女少女。是爱染缘。为求道最妨。七不亲近五种不男。是不定缘。八不独入他家。是生疑缘。九不乐畜年少子等。是散乱缘。十不亲近常好坐少乘禅师。本义前九皆是应不亲近境。从常好禅定以下。明应亲近境。是名初亲近处者结。从复次以下。第二明不亲近实法有。此中文似缘不着真谛。故云止善而非也。但解实法即空。不存诸境故即是止善。就中亦有二。第一正明真谛空。第二举俗有证真空。就第一正明真谛空即有二。前六句明心行处灭。从一切言语以下十一句。明言语道断。第二举俗有证空。但以因缘有者。证心行处灭。从颠倒生故说者。证言语道断。从常乐观以下结。上有结假名亲近故云第二亲近也。偈颂中凡有二十七行半偈。分为二。第一初二十三行偈。正颂上事。从若有比丘以下四行半偈。明得果行报。释此中文。本义配上长行作重解释。而私意少不安。故但直颂不作重也。但从颠倒分别以下二行偈。颂上常好坐禅。初一句明好禅之由。次一句正颂上常好坐禅。言由有颠倒分别心故。舍此就彼山间常好坐禅。然则何暇弘通此经于世间。故知常好坐禅犹应入不亲近境。本义云。此二行非颂常好坐禅。从颠倒分别以下五行偈。皆颂上不亲近实法有。颠倒分别一行。但举非显是。从文殊以下。明身行中第二结。从又文殊师利以下。第二明口善。本义云说法行。就中亦有长行偈。长行中亦有二。第一明口之止善。第二从善修如是以下。明口之行善。不乐说人及经典过者。经过谓文句好恶。然言其短可忌。言长何过。夫好举他美必欲有报。所以君子不须也。第二行善可见。第二偈颂凡有十六行半偈。分为二。第一初十一行半偈。正颂上事。从我灭度后以下五行偈。亦明得果行报。从又文殊师利以下。第三明意善行。本义离过行。就中亦有长行偈。长行中亦有三。第一明止善。第二从当于一切众生以下明行善。第三从文殊师利以下。得果行报。皆可见。第二偈颂六行。即分为三。初二行偈颂第一止善。从是佛子说法以下三行偈。颂第二行善。从第三法如是以下一行偈。颂第三得果行报。从又文殊师利以下。第四明慈悲行。就中亦有长行偈。长行中亦有二。第一正明慈悲行。第二从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以下。亦明得果行报。第一可见。但就第二得果行报中有二。第一直明若能以慈悲弘通此经。在人为人所恭敬。在天为天所救念。第二所以能得如是报。即释言。此经于诸经中最尊故。上则三世诸佛皆尊护。下则非诸人易得。所以能弘通者得如是报也。就中举法譬二说为释。法说可见。举譬说为释中。即有二譬。前譬为上。上则三世诸佛所尊护作譬。后譬亦为下。下则非诸人易得作譬。各有开合。强力圣王譬如来。诸国譬三界所化处。少王譬四魔。种种兵具譬如来种种神力。众譬从佛化诸弟子。随功赏赐者。譬随机为说诸余经。髻中明珠譬法华。合可见。后譬亦有开合。开譬可见。但就合中有三。第一正合。第二举外譬怙合。第三结合即可见。第二偈颂凡有三十七行半偈。分为二。第一初十四行半偈。正颂上长行。从我灭度后以下二十三行偈。总结劝四乐行。上长行中有二。第一正明慈悲行。第二明得果行报。今十四行半行偈。初四行偈颂第一正明慈悲行。从譬如强力以下十行半偈。颂第二得果行报。颂第一正明慈悲行可见。上第二明得果行报中有二。第一直明报尊。第二释报尊。今不颂第一。但颂第二释。上释中有二。第一举法说为释。第二举譬为释。今不颂第一法说。但颂第二譬说。上中即有二譬。二譬各有开合。今十行半偈。初三行偈颂第一强力譬。从如有勇健以下。一行偈颂后譬。从如来亦尔以下三行半偈。颂合第一譬。从既知众生以下三行颂合后譬。从我灭度后以下二十三行偈中第二总结劝四行。就中有二。第一初一行半偈。直劝欲通此经当依此四行。第二从读是经者以下明报重。就中有四。初一行偈。明现报重。从不生贫穷以下三行半偈。明未来报重。从若于梦中以下十六行偈。明梦报重。最后一行偈。总结皆重。

地踊出品第十四。因从地踊出菩萨等。明佛寿长远。故因为品目。此经正说大开为二。第一明因一义。第二明果义长远。此前以来。皆明因一义已竟。从此品以下入分别功德品。讫如是之人等于是无有疑。明果义长远。今既明万善皆是一因。即义自应明以万善为一因所得果相。

以此明以万善为一因而得故佛寿命亦长远无穷。但昔或言八十。又云七百阿曾祇者。亦是如来方便之说。非是实说。明此果义亦例同因义。初开为四。第一从此品初讫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略开近显远动执生疑。第二从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及无数诸菩萨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以下竟此品。明大众怀疑致请。第三举寿量品。广开近显远断疑生信。第四入分别功品讫如是之人等于是无有疑。别流通果义。夫此四重所由来者。众生久闻如来寿命只是八十。复闻七百阿曾祇。执以为实。若卒闻佛寿长远无穷。必生疑怪。处心不安。所以如来知时欲令大众动其八十七百之执。怀疑致请。不卒明佛寿是长远。方指从地踊出菩萨曰。此是我今成佛以来。始令发心得不退地者也。又言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第一略说来意如是。大众梦闻我今成佛始令发心得住不退者。即生疑。常云菩萨之道必无量劫修行方得。今如来成佛唯是四十余年。然则那得言此是我今成佛始令发心得住不退地者耶。又闻我从久远教化是等众。则动其七百阿曾祇之执。

所言久远是何久远犹指四十余年而言耶。复有余久远耶。若指四十余年不足久远。若是余久远者。如来成佛非但四十余年过去。若然今将来亦应长远。非但七百阿曾祇。既有此疑。即不可不请。所以第二有疑致请。夫如来深旨唯在广说。不在于略。但欲从时宜故须此略说。而今大众请问既至。即称如来本意。复有何待。所以第三广举微尘之譬。明如来成佛以来既久。非但四十余年。今将来亦长远无穷。非但七百阿曾祇。然则非但四十即是开近。非但七百即是显远。广略二说既竟。果义自圆。即应流通。所以第四有别流通果义。本义云。亦有四。第一从此品初讫当精进一心偈。名为寿量家别序。第二从尔时世尊说此偈已以下。讫我从久远教化此等众。名为略开近显远动执生疑。第三从尔时弥勒菩萨等心生疑怪竟品。明大众怀疑致请。第四从入分别功德品一品半。广明佛寿命长远断疑生信。不须别流通果义。就第一略开近显远动执生疑中。初开为二。第一从初讫汝等自当因是得闻。先出略说所因第二从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善哉善哉以下。正明略开近显远动执生疑就第一先出略说所因中亦有四。第一明他方国土诸来菩萨请佛我等亦欲弘通此经于此娑婆世界。第二从止善男子以下。如来举娑婆菩萨止他方菩萨。第三从佛说是时以下。无量菩萨从地踊出证成佛语。第四从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洹河沙诸菩萨众以下。明大众得见从地踊出菩萨。请问其本。若论他方菩萨请佛弘通者。欲令释迦举娑婆菩萨。娑婆菩萨如言出来者。欲令大众请问其本。仍显佛寿长远。故云此四重皆是略说所因也。第一第二可见。但就第三娑婆菩萨从地踊出证成佛语中有二。第一经家叙踊出之相。第二从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以下。明踊出菩萨与释迦往复问讯。就第一经家叙中有八。第一直明踊出。第二从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以下。明踊出菩萨形色。第三从先尽在此以下。明其住处。第四从是诸菩萨以下。明其来意。第五从一一菩萨以下。明其将众数。第六从从地出已以下。明其三业供养如来。第七从是菩萨摩诃萨以下。明其作供养劫数。第八从尔时四众以下。明大众见诸菩萨遍满无量国。从菩萨众中以下。第二明踊出菩萨与释迦往复问讯。就中有四重。第一踊出菩萨问讯如来。第二从尔时世尊以下。如来答。第三从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以下。踊出菩萨赞叹释迦。第四从尔时世尊以下。释迦报叹踊出菩萨。从尔时弥勒菩萨以下。略说所因中第四明大众请问踊出菩萨根本。就中亦有二。第一此中菩萨众问其释迦如来。第二从尔时释迦牟尼分身诸佛以下。明他方菩萨问其分身诸佛。就第一此中菩萨等问释迦中亦有二。第一经家叙弥勒及众菩萨欲问之意。第二从无量万亿以下。以偈正问。凡有十九行半偈。分为三。第一初一行偈。总请答其今将问。第二从是从何所来以下十四行偈。正问其所见。第三从世尊我昔来以下四行半偈。总结请。第一可见。但就第二正问中有六问。第一初一句问住处。即问上第三先尽在此娑婆世界。第二次一句问其来意。即问上第四闻佛言我有娑婆菩萨此等必当弘通。从巨身大神通以下一行半偈。问其身形色好妙。即问上第二是诸菩萨皆作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第四从一一菩萨以下九行偈。问其眷属。即问上第五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第五从是诸大威德以下二行偈。问其师。是不关上经家叙。第六从如是诸菩萨以下一行偈。问其裂地而出。即问上第一是时娑婆世界地皆震裂。皆可见。从世尊我昔来以下四行半偈。第三总结请。然上经家叙踊出中。第六明踊出菩萨以三业供养。第七明其作供养劫数。第八明大众见诸菩萨遍满无量国。而此不问此三重者。以三业供养。今现诸人皆能不足为问。劫数长短即是如来神力。亦无可怪。若如来使见。即有缘谁其不见。所以不问此三重也。从尔时释迦牟尼佛以下问踊出菩萨根本中。第二他方菩萨问其分身诸佛。就中亦有二。第一问。第二从尔时诸佛各告以下。分身诸佛答且待须臾。从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以下。第二正明略开近显远动执生疑。就中有二。第一许答。第二从尔时世尊说此偈已以下正答。就第一许答中亦有长行偈可见。本义云。至此以上。皆是寿量家别序。就第二正答中亦长行偈。然上弥勒凡有六问。一问其住所。上云是从何所来。二问其来意。上云以何因缘集。三问其身形色好妙。上云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议。四问其眷属。上云一一诸菩萨所将无数众。五问其师。上云是诸大威德谁其为说法。六问裂地。上云如是诸菩萨神通大智力四方地皆裂皆从中踊出。而可答中。但答其三问。略不答余三问。从初讫调伏其心令发道意。超答其第五问师。从此诸菩萨以下。还答其第一问住所。从阿逸多诸善男子等以下。答其第二问来意。问身形色问眷属。问裂地。此三问皆非所答之要。所以略而不答。第二以偈颂答。凡有八行半偈。分为二。第一初七行半偈。直颂答。第二从我今说实语以下一行偈。以义劝信。上长行有三答。一答师问。二答住处问。三答来意问。今七行半偈。但杂颂答。不次第也。从尔时弥勒菩萨以下。明果义长远。中第二明大众怀疑致请。就中亦有长行偈。长行中亦有二。第一经家叙大众疑念之相。第二从即白佛言以下正请。第一可见。但就第二正请。亦有二。第一先出所疑念。第二从世尊得佛未久以下正请。就第一先出疑念中亦有二。第一以法说为出。第二以譬说为出。皆可见。就第二正请中亦有二。第一弥勒自陈已解。第二从然诸新发菩萨下。正为未解请。亦可见。第二偈颂凡有十四行偈。上长行有二。第一先出所疑念。第二正请。初十一行偈。颂第一先出疑念。从我等从佛闻以下三行偈颂第二正请。上第一先出所疑念中有二。一以法说为出。二以譬说为出。今十一行偈。初五行偈颂以法说为出。譬如少庄以下六行偈。颂以譬说为出。从我等从佛闻以下三行偈颂第二正请。上中有二。第一弥勒自陈己解。第二正为未解者请。今三行偈。亦分为二。初二句颂第一弥勒自陈己解。从愿佛为未来以下二行半偈。颂第二正为未解请。

量品第十五。此品极明如来寿命长远。以微尘为量。故云寿量品。此是开近显远以明果义长远中第三广开近显远断疑生信。就中亦有长行偈。长行中亦有三重。第一如来三过诫信。第二从是时菩萨以下弥勒等奉敕。第三从尔时世尊知菩萨以下。正广说。前二重可见。但就第三正广说中。即有法说譬说。法说中亦有二。第一从初讫寿命无量阿曾祇劫常住不灭。明成佛已来久远非但四十余年。第二从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以下。明今将来亦长远无穷。非但七百阿曾祇。就第一明过去长远中亦有三。第一正明过去久长。第二从从诸善男子于其中间以下。明四种方便。自显久远之旨。第三从如是我成佛已来以下。结过去久远。就第一正明久远中有二。第一举法说略明久远。第二举微尘广明久远。就第一直略明中亦有三。第一诫听。第二从一切世间以下。明惑者见应便谓今始成种智。第三从然善男子以下。正略明久远。就第二举微尘广明久远中亦有三。第一如来先举微尘问大众。第二从尔时弥勒菩萨等以下。大众答佛问。第三从尔时佛告诸大菩萨以下。正广明久远前二可见。但就第三正广明久远中即有二。第一直言久远。第二就化处明久远。化处即他方此方二处。亦可见。从诸善男子以下。明成佛已来长远中。第二明四种方便。自显久远之旨。就中即明四种方便故。自有四重。一明燃灯佛等。二明名字不同。三明现始成种智。四明所说不同。言能以此四种神通无方化物。若未成佛。那得如是。本义云。就第一法说中有四。第一明释迦过去中神通益物。第二从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少法以下。明现在神通益物。第三应有未来神通益物而略。故今以义玄出。第四从又善男子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以下。即所谓开近显远之言。结三世化物不虚亦好。随欲可用。于是中间。谓从过去至今王城之前间。我说燃灯佛等者。就实为论。定光燃灯即是释迦。但欲化物作二而言也。次二重可见。就第四明所说不同中有三。第一直言为欲化物故所说不同。第二释能不同之所以。第三从以诸众生以下。重释所以须无定。或说己身或说他身者。言或说他身为己身。说己身为他身。此二句明教益。或示己身或示他身者。言或示他身。为己身。示己身为他身。此二句明形益。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者。言或示他事为己事。示己事为他事。此二句通明万事皆能相返为示。第二释能不同之所以。标拟所以能如是相返者何。释曰。理本无定性如来明达此理。故能得如是相反也。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者。观三界无有定性。无有生死若退若出者。理本无死可忧。无生可喜。亦无退作下愚。亦无出作圣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亦无在世者是凡灭度者是圣也。非实非虚非如非异者。亦无圣义是实可取。亦无世事是虚可舍。亦无如理可叹异理可非。不如三界见于三界者。言不以三界见三界。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者。言明达此理故能得如是相反也。从以诸众生以下。第三重释所以须无定。言宁理实尔。而所以欲如理无定为说者。亦由众生心性各异欲乐不同故然。可见。从如是我成佛已来以下。明成佛过去久远中。第三结过去久长。常住不灭者。即是明常。但具须五时之人犹不知。便谓如今世云常在此处不移也。从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以下。举法说。明如来寿命长远中。第二明今将来亦长远无穷复倍上数。就中亦有二。第一直明今将来亦长远无穷。第二从今非实灭度以下。释物疑。疑者。若言如来寿命今将来亦长远无穷复倍上数者。即应久住于世教化众生。而今犹云我将灭度。即难信长远。所以释此疑曰。所言将取灭度。但为化物方便示灭。非实灭也。本义云。从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少法以下讫而言灭度。明现在神通益物。就中有三。第一从初讫作如是说。明王宫不生而现生。第二从诸善男子如来所演经典以下。明现生之后应灭之前神通益物。第三从如是我成佛已来明双树非灭而现灭。亦好。第一可见。但就第二释疑中有二。第一正释。第二从诸善男子以下。结示灭非实灭。就第一正释中亦有三。第一直明示灭但约化物。第二释所以化物唯因现灭。言欲以难遭为劝故。第三重释所以以难遭为劝。第一可见。但后二重释中各有二。第一正释。第二从是故以下结。亦可见。从又善男子以下。第二结示灭非实灭。诸佛如来法皆如是者。言方便化物。则诸佛如我释迦也。为度众生皆实不虚者。正结方便示灭者非虚也。本义云。从此又善男子以下。法说中第四即所谓开近显远之言。广开近显远以明果义长远断疑生信中本有二。第一法说。第二譬说今法说已竟。从此下第二譬说。即有开合。就开譬中亦有七种譬。皆为上法说作譬。然上法说或取或不取。简作七种法说。为此七种譬作本。上法说中本有二。第一明成佛已来久远。第二明今将来亦长远无穷。就第一成佛已来久远中有三。第一正明久远。第二举四种方便。自显久远之旨。第三结成佛过去久远。就第一正明久远中亦有广略二说。今不取略说。就广说中亦有三。第一如来举微尘问大众。亦不取。第二大众奉答。亦不取。第三正广明久长。就中有二。第一直明久长。第二据化处明久远。今皆取为二种法说。第二举四种方便。自显久远之旨中。即有四种方便。一燃灯佛等。二名字不同。三现始成种智。四所说不同。今略第一燃灯佛等第二名字不同。唯取第三现始成种智。第四所说不同。为二种法说。又略不取第三结久远。是故成佛已来久远中。简取四种法说。上第二今将来亦长远中有二。第一正明今将来长远复倍上数。第二释物疑。今不取第一正明今将长远。又第二释疑中有二。第一正释。第二结示灭非实灭。就第一正释中有三。第一直言现灭为欲化物。第二释所以化物唯因现灭。第三重释所以以难遭为劝。今不取第一直言现灭为欲化物。唯取后二重释为二种法说。又取第二结示灭非实灭。自为一种法说。大合凡为七种法说。今此譬说亦有七种譬说。第一名良医譬。为上第一常在娑婆说法教化作譬。第二以有事缘远至余国二句。名医就他方譬。为上第二就化他方作譬。第三从诸子于后以下。名医还本譬。为上第三现始成种智作譬。第四从父见子等以下。名医治子病譬。为上第四所说不同作譬。第五从其诸子中以下。名子不顺医教故方便示死譬。为上第五欲以难遭为劝作譬。第六从是时诸子以下。因示死子得益譬。为上第六以难遭为劝有益作譬。第七从诸善男子以下。名医不妄譬。为上第七法说结示灭非实灭作譬。本义云。上法说本有四。第一过去神通益物。第二现在神通益物。第三应有未来神通益物。第四总结三世益物不虚。今从初讫远至余国为上第一过去神通益物作譬从诸子于后以下。为上第二现在神通益物作譬。从其父闻已以下。为上第三应有未来神通益物作譬。从诸善男子以下。为上第四总结三世化物不虚作譬。上四段中。又别出重广多。然今此譬多开略也。今此七譬。虽复为上七种法作譬。若别为论。前四譬总为上第一成佛过去长远作譬。后三譬亦总为今将来长远作譬。譬如良医智慧聪达者。良医譬如来。智慧譬三达智。明练方药善治众病者。言亦能知病识药称机为说也。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者。譬受化众生等。至此譬上云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者。第二名医就他国譬。上第二法说明此中众生化缘既尽。就化他方作譬。上云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曾祇国导利众生。从诸子于后以下。第三名医还本譬。为上第三现生王宫始成种智作譬。就中有二。第一明父见子病发还来。内合如来见发可化之机现生王宫。第二从诸子饮毒以下。明子见父还归愿救苦患。内合众见佛生王宫。愿赐教化。后者谓就化他方之后也。他药譬外道耶教。地譬五道。即譬上云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少法德薄垢重者。至此明还来之由。内合现生之由。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者。正明还归。内合正现生宫。即譬上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三菩提。从诸子饮毒以下。第二明子见医还愿救苦患。内合众生见佛始成求化。失心譬失解。不失心譬不失解。是谓昔在娑婆教化时解也。从父见子等苦恼如是以下。第四名医治子病譬。为上第四法说诸经所说不同作譬。色譬理上之文。香譬文下之理。捣苁和合者。譬必须文理相称为化也。即譬上云如来所演经典皆为度脱众生或说己身或说他身。从而作是言以下劝服药。内合自推。从其诸子中以下。第五名方便示死譬。为上第五欲以难遭为劝作譬就中凡有二意。一不失心者。随教服药。能除病故不为示死。内合利根众生能随教勤善。故不为此现灭。二者失心不随医教不能除病故。正为此示死。内合钝根众生不从佛教。不能遣恶故。正为此等现灭。上中有二。第一正释。第二结。从初讫而谓不美。譬上正释。上云若佛久住于世薄福之人不种善根。从父作是念以下。譬上第二结。上云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从父作是念以下讫勿忧不差。譬双林之前如来自唱至八十年当入涅槃。从作是教已以下。譬正在双林唱灭。是好良药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忧不差者。良药譬佛教。言佛虽灭度。所说经教犹留于世。汝等当学勿忧不增善也。他国譬双林。使譬音声。言至双林以大音声普告众生。大觉世尊今将灭度。从是时诸子以下。第六名因示死有益譬。为上第六以难遭为劝有益作譬。上中有二。第一正释。第二结释。从初讫毒病皆喻。譬上第一正释。上云斯众生等必当生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从其父闻子以下。譬上结释。上云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非实死故更来也。上既云非实灭。故此云更来。然则若有缘其施化无息。若尔佛寿命今将来亦长远。复倍上数。不论可证。从诸男子以下。第七名医不妄譬。为上第七法说结示灭非灭。言良医只欲令利其子故非死而示死者。理实非虚。即譬上云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从我亦如是以下合譬。上开譬中凡有七譬。而今略不别合。我亦如是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曾祇劫者。通合上成佛已来久远中四种譬。从为众生故以下。亦通合今将来亦长远中三种譬。初二十行半偈颂法说。后五行偈颂譬说。上法说中有二。第一明成佛以来久远。第二明今将来亦长远。今二十行半偈亦分为二。第一初二行偈。颂第一成佛已来久远。第二从为度众生故以下十八行半偈颂第二今将来亦长远。上第一成佛已来久远中有三。第一正明久远。第二举四种神通化物证成久远。第三结久远。今但通颂不别。上第二今将来亦长远中有二。第一正明今将来长远复倍上数。第二释疑。今不颂第一正明久远。唯颂第二释疑。上第二释疑中有二。第一正释。第二结示灭非实灭。初八行半偈。颂第一正释。从神通力如是以下十行偈。颂第二结示灭非实灭。上第一正释中有三。第一直言现灭为欲化物。第二正释所以化物唯因现灭。第三重释以难遭为劝。今八行半偈。初二行偈颂第一直明现灭为欲化物。从众见我灭度以下六行半偈。通颂第二正释所以化物唯因现灭第三重释所以难遭为劝。皆可见。从神通力如是以下十行偈。颂上第二结示灭非实灭。但文少广。意则是一也。从如医善方便以下五行偈。颂第二譬说。初一行颂开譬。从我亦为世父以下四行偈颂合譬。上开中凡有七譬。前四譬为成过去久远作譬。后三譬为今将来亦长远作譬今不颂为过去久远中四譬。但颂未来长远中三譬。然但通颂不别。上合中有二。第一通合成佛已来久远。第二亦通合未来长。我亦为世父救诸苦患者。此二句颂上通合成佛过去久远。从为凡夫颠倒以下三行半偈。颂通合今将来长远。分别功德品第十六此品分别闻经五种功德故。云分别功德品。入此品。讫如是之人等于是无有疑偈以来。开近显远以明果义长远中。第四别流通果义。就中开为二。第一先明时众因闻佛寿长远皆得益。第二从尔时佛告弥勒菩萨以下。正劝别流通果义。本义云。就广明佛寿长远中。开为三。第一寿量一品。正广明佛寿长远。第二分别功德品初二长行。总为时众授记。第三从弥勒以偈颂长行。示己领解。而今不须。就第一明时众得益中有三。第一正明得益之相。第二从佛说是诸菩萨以下。天雨花散佛供养。第三从尔时弥勒菩萨以下。明弥勒以偈赞叹如来令益无数众。此中文。本义微妙细释。而不能受。故随文直唱而已也。即所谓阙所不审。第二天雨花。有花必有实。故以花证佛语不虚。第三弥勒以偈叹佛。凡有十九行偈。分为四。第一初一行偈叹佛寿命长远。第二从无数诸佛子以下十行偈。叹上得益。第三从雨天曼陀罗以下六行偈。叹上天雨花。第四从如是种种事以下二行偈总结叹本义从此下示己领解。就第二叹得益中有二。初八行偈叹菩萨得益。从复有八世界以下二行偈。叹凡夫得益。就叹菩萨得益中亦有二。初七行偈正叹。如是等以下一行偈结叹。就叹凡夫得益中亦有二初一行偈正叹。后一行偈结叹。从尔时佛告弥勒菩萨以下。别流通果义中。第二正劝别流通果义。本义云。从此下入大段第三流通说。亦不须就中亦有长行偈。长行中亦有三。第一直明流通果义者功深报重。第二从若有善男子以下作格量。第三从若有善男子以下。举菩提证结。皆可见。第二偈颂凡有十九行半偈。上长行中有三。第一直明功深报重。第二作格量。第三举菩提证结。今略不颂第一第三。但颂第二作格量。十九行半偈。分为二。初十四地偈。正颂上格量。即明五度。亦可见。第二从其有诸菩萨以下五行半偈释疑。何者每言若能一念信解则疑。然则都无常信耶。所以举无量劫修行菩萨为释。亦可见。夫此经例同众经有三大段。第一序说。第二正说。第三流通说。今者第一序说第三正说已竟。从此以下第三流通说。就中开为二。第一从此下讫妙庄严王本事品。举十品半经文。明他分流通。此二普贤菩萨一品明自分流通。此二重来意者。夫流通之义要在化他。所以先明他分流通。然若但劝化他则新学之徒或生退堕之心。所以亦明自分流通以劝之也。就第一他分流通开为五重。第一此品与随喜功德品。法师功德品。常不轻菩萨品。凡举三品半经文。正明受持者功深流通者报重。命觅通经之人。第二举如来神力品。明堪流通奉命誓流通。第三举属累品。明如来以经付属。第四药王菩萨本事品妙音菩萨品观世音菩萨品凡举三品。为新发菩萨说其弘通方法。第五陀罗尼品妙庄严本事品举二品。诸大菩萨等誓救弘通之人。就第一觅弘通中即分为三。第一此品直明功深报重觅弘通人。第二随喜功德品。据随喜功德作觅。第三法师品常不轻菩萨品。据五根明利作觅。就第一此品直觅中亦有长行偈。长行中亦有二。第一明佛现在时流通功报之相。第二从又复如来灭后以下。明佛灭度后时流通功报之相。就第一明现在时中亦有二。第一直言功报无量。第二从阿逸他以下。明其报重之相。即有二相。一明见佛常在耆阇山。二明见娑婆世界成流离地。就第二灭后时中亦有四。第一明能受持者不须作塔。第二从况复有人以下。明亦应兼行五度。第三从若读诵受持是经以下。明若并造塔及僧坊持戒其报已近菩提。第四从阿逸他若我灭后以下。明受持此经人。立处应起塔。如供养佛塔作供养。就第一不须起塔中有二。第一明先已造故。第二从若我灭度后以下。明与作同故。皆可见。第二偈颂上长行中现在时灭后时有二。今不须第一现在时。但颂第二灭后时。上中有四。一明不须塔。二明应兼行六度。三明应并造塔持戒。四明其人立处应起塔。今十九半行偈。初十一行半偈。颂第一不须塔从何况持此经以下三行偈。颂第二兼行五度。从若见此法师以下五行偈。颂第四其立处应起塔。不颂第三并造塔持戒也。上第一不须塔中有二。第一明已造故。第二明与作同故。今十一行半偈。初五行半偈颂第一已造故。从若人持是经以下六行偈。颂第二与作同故。

喜功德品第十七。此品明随喜功德利益故。仍为品目也。此是正觅弘通人中。第二据随喜功德作觅。就中自有二。第一弥勒问。第二如来答。二重各有长行偈。就佛长行中亦有四。第一明第五十人随喜功德。第二从阿逸他以下。明须臾间诣僧房听经功德。第三从若复有人以下。明分坐功德。第四又从若复有人以下。明告经名功德。就第一第五十人随喜功德中有三。第一如来作格量问弥勒。第二弥勒作答。第三如来正明福多。后三重不开。可见。第二偈颂凡有十八行偈。初九行偈颂上第一第五十人随喜功德。从若有劝一人以下五行偈。颂第四告经名功德。从若故诣僧房以下二行偈。颂第二须臾间听经功德。从若于讲法处以下二行偈。颂第三分坐功德。皆可见。

师功德品第十八。此品中明五种法师功德故。仍为品目也。此品与常不轻菩萨品。觅通经人中。第三据五根明利作觅。就中自在二。第一此品正据五根明利作觅。第二常不轻菩萨品证果报不虚。就此品正据五根明利作觅中亦有二。第一总明能持者得六根好报。第二从是善男子以下。别列六根好相。然此中六根功德。大合六千。其所以本疏妙释。而私意不及故不记也。即所谓阙所不明。就第二别列中。自列六根故。即有六重。六重各有长行偈。则寻文可见。

不轻菩萨品第十九。此品明如来昔日为名常不轻菩萨时事故。仍为品目也。此是据五根明利作觅中。第二证果报不虚。言如来为常不轻菩萨时。殷勤受持是法华经。为众广说令入佛道。以此功德生生世世得值无量诸佛。亦得六根清净。今现成佛。然则能持此经果报不虚自明也。就中亦有长行偈。长行中有四。第一结前罪福之相。第二从大势以下。正明本事。第三从于意云何以下。会通古今。第四从当知此经以下。仍劝大众。获大罪报如前所说者如上火宅偈末所述。所得功得如向所说者如上法师功德品所明。就第二正明本事自有二。第一先明事本。第二从最初威音王如来以下。正明本事。自可见。第二偈颂凡有十九行半偈。上长行中已有四。第一先结罪福之相。第二正明本事。第三会通古今。第四仍劝大众。但略第一先结罪福之相。余三皆颂。初十行偈颂第二正明本事从彼时不轻以下三行半偈。颂第三会通古今。从我于前世以下。颂第四仍劝大众。上第二正明本事中有二。第一先明事本。第二正明本事。今十行偈亦分为二。初一行半偈。颂第一先明事本。从是佛灭度后以下八行半偈。颂第二正明本事。

来神力品第二十。此品中现如来神力。仍为品目。此是明他分流通中。第二湛流通者奉命流通。就中自有二。第一正明奉命流通。第二从尔时世尊以下。如来述劝。第一可见。就第二如来述劝中。即有长行偈。长行中亦有二。第一现神力作劝。第二从佛告上行等菩萨以下。发口正劝。就第一现神力中凡有八种神力。一现舌相广长。二放无量色光。三现还摄謦咳四现共禅指。五现六种地动。六令大众见。七现空中唱言。八现璎珞反成宝盖。即临文自别。从尔时佛告以下。第二发口正述。就中即有二。一正劝。二从是以下结劝。第二偈颂凡有十六行偈。亦分为二。第一初四行偈。颂第一现神力。从属累此经故以下十二行偈。颂第二发口正劝。然上有八种神力。今但颂五种神力。略不颂令大众见。空中声。璎珞反成宝盖三种神力。

累品二十一。此品明如来以经附嘱故。仍为品目也。此是他分流通中。第三明如来正以经附属。就中有四。第一正附嘱。第二从时诸菩萨以下。明大众奉旨。第三从尔时释迦牟尼佛以下。如来辞众事竟。第四从说是语时以下。明大众闻敕欢喜。就第一正附嘱中自有三。第一正附嘱。第二释附嘱之意。第三从汝等亦应以下。教弘通方法结劝。后三重可见。

王本事品第二十二。此品明药王菩萨昔日苦行通经。故仍为品目。此品与妙音王品。观世音品凡三品。明他分流通中。第四明流通方法。言若欲弘通此经者。直如此三大士修行也。而此三品分为二。第一此药王本事品。明以苦行弘通。第二妙音品观世音品。明以普现色身弘通。然此三大士。皆能苦行现身。但互举为明也。就此品中即有三。第一宿王花菩萨作问。第二从尔时佛告以下。如来答。第三从说此品时以下。经家叙时众得益。并出多宝如来赞叹宿王花菩萨。第一可见。但就第二如来答中亦有三。第一正明苦行弘通。第二从佛告宿王花菩萨以下。会通古今。第三从宿王花若有发心以下。仍劝弘通。就第一正明苦行弘通中亦有二。第一明现身苦行弘通。第二从作是语已以下。明后身苦行弘通。从佛告宿王花以下。佛答中第二会通古今。从宿王花若有发心以下。佛答中第三仍劝弘通。就中自有四。第一直劝。第二叹经功德最胜。即举十譬为叹。第三从宿王花以下。叹经功用。第四从若人得闻此法花经以下。结劝弘通。就第一直劝中即有二。第一劝学意见。第二以格量劝。就第二叹经功德最胜中。即举十譬为叹。可见。就第三叹经功用中亦有二。第一举法说作叹。第二从如清凉地以下。举十二譬为叹。从若有得闻此法花经以下。第四结劝。就中自有二。第一总结劝弘通。第二从若有人闻是药王以下。别劝受持药王品。第一可见。但就第二劝受持药王品中亦有六。第一明转女身生无量寿国。第二从是时诸佛以下。明诸佛亦叹。第三从宿王花以下。结药王德。第四从若有人闻以下。明闻药王品随喜最重。第五从是故以下。别附嘱药王品。第六从宿王花汝若见以下。重劝宿王汝殷勤供养弘通此经人。余皆可见。但就第五别附嘱药王品中即有二。第一直附嘱。第二释附嘱之意。从说是药王菩萨以下。品中第三经家叙时众得益。并出多宝如来赞叹宿王花事。

音品第二十三。此中明妙音菩萨事。故仍为品目也。此品与观世音品。明流通方法中。第二明普现色身弘经益物。言若欲弘通此经。应如此二大士所为也。就此品中开为二十重。第一从初讫遍照其国。明如来放光召妙音菩萨。第二从一切净光庄严国中以下。明妙音菩萨被召。即请花宿王智佛欲往。第三从尔时花宿王智佛以下。明花宿王智佛许往仍教莫轻彼事。第四从妙音菩萨白佛言以下。明妙音奉敕。即以神力自为其坐。第五从尔时又文殊师利以下。明文殊问释迦佛是何故也。第六从尔时释迦牟尼佛以下。明如来随事而答。第七从文殊师利白佛以下。问妙音因行愿欲学。亦愿欲见彼菩萨身。第八从尔时释迦牟尼佛以下。明释迦推多宝佛。第九从时多宝佛以下。多宝如来召妙音菩萨。第十从于时妙音以下。妙音受召至来。作礼释迦。亦陈其佛相闻。仍愿欲见多宝如来。第十一从尔时释迦牟尼佛语多宝佛以下。明释迦随愿令见。第十二从尔时花德菩萨以下。明花德菩萨问妙音本行。第十三从佛告花德以下。明如来答。第十四从尔时雷音王以下。会通古今。第十五从华德汝但见以下。正明普现色身益物之事。第十六从尔时华德以下。明华德问妙音所得三昧。第十七从佛告华德以下。如来答。第十八从说是妙音以下。明彼此菩萨众因问妙音所得三昧皆得利益。第十九尔时妙音菩萨以下。明妙音还归复命。第二十从说是妙音以下。明时众得益。

世音品第二十四。此品亦明观世音菩萨普现种种色身说法度物。故云观世音品。就中初开为三。第一无尽意菩萨问名观世音之所以。第二如来随问而答。第三时众得益。第一不开。但就第二如来答中亦开有四。第一从初讫福德之利。明其悲心拔苦。慈心与乐。第二从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以下。正明普现种种色身说法化物。第三从我今当供养以下。无尽意菩萨供养观世音菩萨。第四从尔时持地菩萨以下。明持地菩萨劝大众。应进观世音菩萨。就第一拔苦与乐中亦有三。第一从初讫是故众生常应心念。明悲心拔苦。第二从若有女人以下。明慈心与乐。第三从无尽意若有人以下。举格量劝进慈悲二德。就第一悲心拔苦中亦有二。第一正明悲心拔苦。第二从无尽意以下结劝。就第一正明悲心拔苦中亦有二。第一先明能救外难。第二从若有众生多于淫欲以下。明能拔内恶。就第一能救外难中即有七难。一火难。二水难。三风难。四被害难。五罗刹难。六杻械难。七急贼难。内恶即心之三恶。第二明慈心与乐可见。从是故以下结。第三举格量劝进。亦可见。就第二正明普现种种色身说法度物中。即有问答。答中亦有正答结答。亦可见。就第三无尽意作供养中有五。一作供。二观世音不受。三无尽意请受。四如来劝受。五受。从尔时持地菩萨以下。第四劝进从佛说是以下。品中第三时众得益。皆可见。

罗尼品第二十五。此中明以陀罗尼神咒誓救弘通者故。仍为品目也。此品与妙庄严正本事。明化他流通中。第五明诸大菩萨等誓救弘通人。就中即有二。第一此品正明以咒守救。第二妙庄严王本事品。如来证述不虚。就此品中自有四。第一药王将发誓护。先问如来弘通得福之相。第二从佛告药王以下。如来以格量反问药王。即明福德甚多。第三从尔时药王菩萨以下。正明发誓守救。第四从说是陀罗尼品以下。明时众得益。第一第二可见。但就第三正明发誓守救中。有五种人誓救。则寻文可见。前四人中即无余意。但就第五罗刹女中自有二。第一罗刹女誓救。第二从佛告诸罗刹女以下。如来述答。品中第四得益。亦可见。

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六。此中明妙庄严王本事故。仍为品目也。此是发誓守护中。第二如来证述不虚。就中有三。第一正明本事。第二从佛告大众以下。会通古今。第三从佛说此以下。明时众得益。第一正明本事。即随文自见。但证述有三意。一者只是父子之间。必须善教相护乃入佛道者。即今世弘通此经之人。必赖诸菩萨守护。乃得势利不论明矣。二者净藏净眼二子。亦能信受法花经功德故。今得药王药上者。则今诸菩萨发誓守护弘通此经人。诺哉有意耳。三者于时耶见妙庄严。随其子教信受法华经故。亦得今花德身。于时净德夫人与其二子。同心善教其王故。亦得今光焰庄严身者。则今世众生可不勤受弘通此经人所说哉。

贤劝发品第二十七。此品明普贤菩萨劝发自行流通故。仍为品目也。大段第三流通说中。初开为二。第一明他分流通。第二明自分流通。今他分流通已竟。此是第二明自行流通。此自分流通来意。即如上释。言若能自行具足。即化他自然。就中开为五重。第一明普贤菩萨将欲劝自行流通。从东国来请佛。欲闻说法华经。又问何为能得此经。第二从佛告普贤菩萨以下。如来举四法而答。第三从尔时普贤菩萨以下。普贤正劝自行流通。第四从尔时释迦牟尼佛以下。如来述答。第五从说是普贤劝发品时以下。明时众得益。前二重可见。但就第三正劝自分流通中有三。第一明若能自受持读诵者。我当以种种守护。第二从世尊若有菩萨以下。请念知恩。第三从是故以下结劝。就第四如来述答中亦有三。第一直述其以种种神力守护。第二从普贤者以下。别述其请念知恩。第三从是故以下。述其第三结劝。从说是普贤以下。品中第五明时众得益。

法华疏下卷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