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维摩诘经疏卷第下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上宫皇御制

不思议品第六此品明菩萨种种不思议之事。故因为品目。此是化上根中。第二广明不思议也。广义即如上释。就此品大开为六。第一从初讫当于何座。明身子念座。第二从知其意以下讫五百天子得法眼净。讥身子有求仍明无求也。第三从文殊仁者以下讫便得坐师子座。明借座灯王以应所求也。第四从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以下讫穷劫不尽。

明因身子叹广明诸佛菩萨有不思议权实二智能现不思议之迹。第五从是大迦叶以下讫三万二千天子发菩提心。明迦叶自慨叹绝分劝新学发心。第六从维摩诘语大迦叶以下讫品。净名述成迦叶上叹。此六重皆是因空室生五论中第三论也。第一念座可见。就第二讥有求中自有四。第一先问身子来意。明云何仁者为法来耶。为求床座耶。第二身子答。我为法来。非为床坐也。第三从维摩诘言以下。正讥有求。第四从说此法时以下。明得益。前二可见。就第三正讥中亦有二。第一呵其念座。第二从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着佛求以下。呵己为法来。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座者。明夫求法者亡身致命而求。汝言既为法来者。岂应求座也。且汝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及三界皆空。将安何身求此座耶。就第二呵己为法来中自有四。第一正明理中无求。第二从所以者何以下。释无求。第三从法名寂灭以下。举无相形显释。第四从是故以下。结无可求也。夫求法者不着三宝亦不就四谛者。明理中无三宝可依。亦无四谛可观也。从所以者何以下第二释可见。第三形显释第四结可见。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者。明唯应以无求为求乃名真好求法也。从说是语时以下。讥其有求中。第四明时众得益也。从尔时长者维摩诘以下。六大段中。第三明借座灯王以应所须也。就中即有六。第一明净名问文殊何处有妙高坐。然所以问客者。文殊广化无方。即无所不致。必知有妙高座之处。且求座本由于客。欲从客情所乐。所以反问也。第二从文殊言以下。明文殊答。第三从维摩诘现神通力以下。明净名借座灯王。第四从即时彼佛以下。明灯王佛遣座。第五从诸菩萨大弟子以下。叙大众见未曾有之相。第六从尔时维摩诘语文殊以下。明净名劝大众就坐。就中自有二。第一先劝大众。第二别劝身子。身子是求坐之主。所以别劝之也。就第一劝大众亦有三。第一劝。第二明有神通得升。第三明新发不能升。即可见。就别劝身子中亦有四。第一劝。第二明身子辞不能。第三明净名教礼灯王。第四明大众礼灯王得升。从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以下。六大段中。

第四明因身子叹仍广明诸佛菩萨有不思议权实二智能现不思议之迹也。就中亦有二。第一明身子略叹。第二从维摩诘言以下。明净名因身子叹广明不思议之迹。就中亦有三。第一将欲明迹先举其本。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思议也。解脱者则是权实二智也。此二智俱出千累故言解脱。

明诸佛菩萨有此权实二智为不思议之本故能现种种不思议之迹也。第二从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下。广明不思议之迹。第三从舍利弗我今略说以下结也。苞山呑海。吸风服火。变声改质。促长演短。皆是不思议之迹也。然释不思议有三家。一云。须弥芥子同是虚假故得相容也。二云。须弥非实入芥子中。但圣人神力令见感者也。三云。实入不知。亦不知不入。不知其所以然。犹然故名不思议也。从是时大迦叶以下。六大段中。第五明迦叶自慨叹绝分劝新学发心也。就中自有三。第一明经家叙迦叶闻不思议叹未曾有也。第二从谓舍利弗以下。正出慨叹之事。第三从大迦叶说是语时以下。明三万二千天子发心也。就第二正明慨叹中自有四。第一明声闻绝无成佛之分故如盲者。第二从智者以下。畅菩萨能发心也。第三从我等何为以下。明二乘所失甚重。皆应号泣振三千也。第四从一切菩萨以下。明菩萨得利处重应欣庆也。所以然者。一闻此理。即超生死魔不能娆。而况行应者乎。第三明得益则可见。从尔时维摩诘语大迦叶以下。六大段中。第六明净名述成迦叶叹。迦叶上言若能信不思议魔无如之何。而今现见新学菩萨。为魔扰乱。云何言无如之何。所以释云皆是住不思议解脱菩萨。凡夫下劣。何得如是也。就中即有四。第一正明菩萨为欲化物现作魔王。第二从所以者何以下。释作魔王。第三从凡夫以下。明凡夫不能。第四从是名以下结。皆可见也。

观众生品第七。此品明菩萨观众生。故因为品目也。此下两品为化中根人。即如上释也。中根之人闻上问疾品即生四疑。上答问疾云。菩萨本无实病。但为物病。中根乐存即执。理中实有众生。故现疾必以众生为本。二者又闻菩萨爱众生喻世父母之爱己子则生疑。世之父母爱子虽重。犹是偏爱。菩萨若同此者。爱见未已。何能平等化物。三者上慰喻云。菩萨虽观无常。犹留生死忍苦济物。又明调伏云。菩萨虽无受身之业。但为化物犹受六道之身。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中根生疑。留身生死忍苦济物。唯上地所议。非是新发可堪。又闻上举菩萨种种中道之行结成调伏则生疑。理若应为则为。若不应为则不为。何其无定。如此踟蹰道门置心不安。所以举此品为释也。今遣此四疑故自有四重。第一从初讫菩萨观众生为若是。明菩萨观众生即空无实如幻如梦。以遣第一实有众生之疑执。第二从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以下。明菩萨慈则是无相之慈。以遣同世父母偏爱之疑。

第三从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以下。广明住佛功德之义。以遣第三留身生死忍苦济物唯在上地。非新发所堪之疑。第四从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以下。遣其何无定之疑。就第一明观众生空中。凡举三十譬为释。分为三。第一初一幻譬总开端。第二从如智者以下有十四譬。就别门明空。假实别明故言别。从如第五大以下。明实空。第三从如无色界色以下有十五譬。就通门明空。通明假实故言通。此三重皆有二。一正明空。二以为若是结。可见。就第二明菩萨慈则是无相之慈以遣同世父母偏爱之疑中。即问答为二。文殊问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者。明若观众生可境皆空无实。云何行慈以被群生。就第二净名答中即有三。第一直答云。菩萨明达三空即以为说众生。令修无相终得极果。名真大慈也。第二从行寂灭慈以下。广明无相慈体。第三结无相慈。然此中文殊发问。外文直因上三空而来。内心则为遣同世父母偏爱之疑故来也。就第二广明慈体中亦有四。第一借空理为慈作譬。第二从阿罗汉慈以下。借三乘人为譬。第三从行自然慈以下。借佛果为譬。第四从行无厌慈以下。借因中万行为譬。就第一借空理为譬中。凡有九句。初句行寂灭慈无所生灭故者。明空理寂灭无生灭也。明慈寂灭无生灭亦如空理也。下八句例同此释。内者根。外者尘。明空理中无根尘可合也。就第二借三乘人为譬中。自有四句。初句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者。明慈如罗汉能破结贼也。下三句亦同此。就第三借佛果为譬中。亦有四句。初句行自然慈无因得故者。佛果无师故云自然无因得也。明慈无相故无因亦如佛果无因。下三句例同可见。就第四就因中万行为譬中。亦有十一句。初句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者。菩萨观空无我化物无厌。慈亦如此也。下诸句例此可推。菩萨之慈为若是也者。第三结。又一解。皆作令他得解。明菩萨慈令前人得寂灭之理故名菩萨慈为寂灭慈也。无所生故者释。所以名菩萨慈为寂灭者。令前人得无生寂灭理故。名为寂灭也。下诸句类皆尔。分段不异也。又解。直云菩萨慈寂灭也。所以名寂灭者。慈无所生故也。次举各一问答以明悲喜舍。则可见。从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住以下。第三明住佛功德之义。以遣第三留身生死忍苦济物唯在上地。非是新发所堪。今明虽复新发菩萨。住佛功德之力。何其不堪。就中凡有十二问答。即寻文自见。身为本者。言善恶必藉此五阴身而起也。贪者行阴。分别者受心。颠倒者想心。无住者识心。识前更无心。故云识为无住。想以识为本。识前更无心。以何为本。故云无住则无本也。文殊师利从无住立一切法者。明因识故次第生乃至身也。或云。无住者谓空理。言诸法皆以空理为本也。从时维摩诘以下。第四遣其何无定之疑。就中初开为三。第一明经家叙天女现身以花散众。将为论端。第二从尔时天问以下。明天女正与身子共论。显无定相中道之理。第三从尔时维摩诘以下。明净名赞叹天女之德。结成无定之相。然天女即法身大士也。将欲因女身论义化物。故现为天女耳。以花散者。欲以生论。花有着不著者。亦是天女神力所为。欲以大士不偏中之行抑新发及二乘之分别偏执也。从尔时天问以下。第二正共论义。问答虽多。今次第相生。但为七幡。第一因花着不著作论。第二从舍利弗问天止此室其其已久如以下。因住室久近作论。第三从舍利弗言善哉善哉以下。因问所证作论。第四从舍利弗问天女汝于三乘中为何志求以下。因问所求作论。第五从汝何不转女身以下。因问转身作论。

第六从舍利弗问天女汝于此没当生何处以下。因问生作论。第七从舍利弗问天女汝久如当得菩提以下。因问得果作论。今此七重往伏中。问答虽多。皆以无定为宗。则所谓结成上无相明矣。就第一因花生论自有三。一天问身子。何以去花。二身子答。非出家法故去也。第三天女呵身子自有四。第一直呵勿谓此花为不如法也。第二释。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耳者。明此花即空无心。故本无去不去。仁言为不如法更是分别也。第三从若于佛法出家以下。明如法非法之义。第四从观诸菩萨以下。明华着不着之所以。言心存分别故着。无分别故不着。又心中有畏故着。无畏故不着。且结习未已故着。结习尽故不着。皆可见也。虽名菩萨。七地以还犹未尽结习。何但偏下二乘者。菩萨虽未尽结习。而发行之日即建断一切余习之心。且将欲化物不畏生死留身在世。故言尽也。就实为论。犹是未尽。二乘畏生死不能化物。只欲断正使不在余习。所以偏下之也。从舍利弗言天止此室以下。第二因住室久近成论。亦有九重。第一身子问天女。住室久近几何。见天女呵己辞辨有若净名。谓必在此室久。数染净名余风故能如此。所以致此问也。第二天女答。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所证。室中无久近之相也。第三身子僻领谓是其得空解脱来年月答。言止此久也。第四天啧。耆年所证解脱空中何有久相耶。第五经家叙身子嘿然。第六天问身子何故默然。年宿曰耆。十弟子中智慧第一故。称大智仁者。既具二义。何故嘿然不答。第七身子答。解脱无相不可说故嘿然也。第八天更责身子。身子但知解脱无言。未能齐一。所以今呵者。理中为论。言即不言。不言即言。诸法皆然。故云言说文字皆解脱相。解说者不内者六根。不外者六尘。中间谓六识。亦可。内为生死。涅槃为外。道品为中间。亦非内外者。内谓能说己身。外谓所说法。中间谓音声也。三处皆空。有何碍而不答也。第九身子问。若尔何故昔以离淫怒痴为解脱耶。天女答。但为存有增上慢者。佛为说离烦恼为解脱也。若不存有无增上慢者。佛说烦恼即解脱也。从舍利弗言善哉善哉以下。第三因问所得成论。闻上天女明空辨了。必应己体极果故问之也。天女汝何所得。以何为证。答中自有二。一正答。言我不存故无得证也。二释。言若见己有得。必轻他未得。然则于佛法中既为增上慢。所以无得证也。从舍利弗问天以下。第四因问于三乘中所求作论。复闻上无得无证应是行地悠悠凡夫。故问于三果中为何志求也。又释。如问答应是大乘。故发此问。所以复致呵也。答中有二初就迹为答。明以化三乘故我为三乘。汝云何定问哉。亦汝云何专心为定大乘乎。第二舍利弗如人入赡匐林以下。据本为答。开为二。第一先明有大无小还以有大成结。第二从舍利弗吾止此室以下。先明无小有大还以无小成结。或云。就人明有大。从吾止此室以下。第二先明无少有大成结。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说声闻辟支佛法者。此明无小。从但闻菩萨以下明有大。或云。吾止此室以下讫诸佛之法。但就室明无小有大。从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以下。就八未曾有明有大。或作四双解释。然今不须也。从舍利弗此室常现以下。还以无少成结。或云。通结唯有大无乐少者也。故彼家大开为五重也。然上问住室久近。决不道其年数。只言如耆年解脱使不存而已。今此何意自言十二。解言。上欲除其存故不言年数。今则因上言如耆年解脱。可解不定之相。故以实为答也。然何故止言十二年者。欲破二乘执十二年之事为实故。止言十二年。或云。净名现居方丈。于今或十二年也。从舍利弗言汝何不转女身以下。第五因问转身成论。今闻迹为三乘。本即是大。然必积德既深。理不应受女身。故问何不转女身。就中亦有三。第一就本身问答。第二从即时天女以下。转身问答。第三从即时天女还摄神力以下。复本身问答。就中第一本身问答中自有二。第一身子问。第二天女答。答中有四。一直答。明真谛中本无男女之相。故我于十二年求女身不得。当何所转。二举譬反问身子。三身子答譬。四天为合譬明诸法皆空无可转也。从即时以下。第二转身问答。就中亦有四。一经家叙二人转身。二问身子何故不转女身。三身子答。我今不知所以转为女身。那得转为男也。亦可。此化非有法。空无可转。四天女顺教身子。有三句。初句汝既无故无可转。一切女亦空故无可转。二句明皆空故非女而现女。三举佛语总证。从即时天女还摄以下。第三复本身问答。有四意。一经家叙身复本。二天问真子女色何在。三身子答本来无生灭故无在不在。四天以理空会诸法皆空无生。承佛语成证。可见。从舍利弗问天以下。第六因问所生成论。时人见神力自在钦仰情重。谓是邻极之人。死后所生必当花妙。故问汝此没当生何所。身子问佛化生实非生灭。而汝那得不没生乎。天答。众生皆如佛不没生。岂佛独哉。或云。身子领意曰。若是如佛化生者。汝即非没生也。故天则顺答。众生犹如佛非生灭。岂我独也。从舍利弗问天汝久如当得菩提以下。第七因问得极果成论。闻上第六云我如彼生。便谓应是高行之人。不久得菩提。所以致此问也。就中自有三。第一就无明无得。第二从舍利弗言今诸佛以下。就有明无得。第三从天曰以下。通就有无明无得。第一中亦有四。一身子问。二天女答。言汝还为凡夫我得菩提。三舍利弗言。我为凡夫无有是处。四天曰。我得菩提亦无是处。菩提空故无住处。今行人亦空。无能得者也。从舍利弗言以下。第二就有明无得。正有一问答。问言。若都无得。那得云诸佛已得当得耶。答曰。皆以世俗因缘中说。非菩提有去来今实有得相也。从天曰以下。就空有明无得有三。一天问身子。汝得阿罗汉耶。二身子答。无所得故而得。就空即无得。就假明得。三天女顺答。诸佛菩萨亦然。就空即无得。就假有得。无实得也。从尔时维摩诘以下。

第三明净名赞叹天女之德结成无相之义也。就中亦有三。第一叹往行。第二从已能游戏以下。叹现德。第三从以本愿故以下。叹现无方益物也。皆可见也

佛道品第八此品明菩萨行以非通达佛道。故因为品目也。此化中根中第二。即如上释。中根闻上不思议品。十方世界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教化众生现作魔王。即疑。如来之道只应以是弘是。不应以非通是。云何犹作魔王以通佛事耶。所以举此品为释。就中开为三。第一从初讫是为通达佛道。先明内怀无相大悲外现行非。随物机宜方便度物。是名菩萨通达佛道。以遣不应以非通是之疑。第二从于是维摩诘问文殊何等为如来种以下。明尘劳为如来种类证。第三从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普现色身以下。明净名种种不思议之迹。结成行非通是。就第一中。自有二幡问答。初幡定名。正问答为二。可见。后幡正明行非通是之相。亦问答为二。答中自有四别。第一初三行就恶果门明行非通是。第二从示现贪欲以下。的就恶因门明行非通是。第三从示行谄伪以下就杂门明行非通是。第四从文殊师利以下一行结。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者。明令他人得无恼恚果也。下诸句类如此释。一解。直就当心为释。外虽现无间。而内心无恼恚也。下诸句亦同。就第二因门中亦有二。初就三毒。后就六弊。明虽现三毒六弊而不乖三善六度也。第三第四可见。从于是维摩诘以下。第二类证明尘劳为如来种。一云。此重明所由来者。众生闻上行非通是。复疑。只欲化物故然。非是实也。正论成佛唯在于善。所以今明善善由恶起。无善自生。是故尘劳犹为佛种何唯于善。就中有二。第一正明尘劳为如来种。第二从迦叶赞言善哉以下。迦叶述成。就第一中。有二幡问答。自为二。初一问答正明尘劳为如来种。后一幡更显尘劳为如来种之意。就第一幡中亦有三。一问。二答。三结。然所以问文殊者。物疑。净名行非不应通是。故令释净名也。第二答。有身为种者。三有中身为种也。五盖者。贪·瞋·睡眠·悼悔·疑。六入者六根也。七识者。三禅·三空·欲界人天合为一成七。第四禅有无相定。非非想有灭尽定。故不用之。三途可见知也。八邪翻八正也。九恼。憎我善友爱我怨家憎我己身。就三世为九恼也。从以要言以下。第三结。从何谓也以下。第二番问答。明更释尘劳为如来种之意。即问答为二。问不开。只问何谓尘劳为如来种耶。答中亦有三。第一举法说。偏就不得边为释。明二乘之人畏避尘劳。唯见无为入正位故。终不能发菩提大道。故云尘劳为佛种也。所以一云。反释明得。第二从譬如高原陆地以下。举譬并就得不得边为释。明二乘之人偏存正位。畏避烦恼故不能发菩提种。凡夫两楹未定故。遇缘则能发心为如来种。从是故当知以下。第三结。即有法说譬喻。可见。从尔时大迦叶赞言善哉以下。第二明迦叶赞述文殊所说。兼复自慨绝分。就中亦有三。第一总赞所说非虚。第二从尘劳之畴以下。正述上语。第三从是故文殊以下结。可见。反复者。言凡夫必得佛果能报佛恩。故云有反复。二乘无尔事。故无反复。从尔时会中有菩萨以下。品中第三明净名种种不思议之迹结成行非通是。就中开为二。第一普现菩萨问。第二净名以偈答。此是因空室生五论中第四论也。第一普现菩萨问。仁者既为白衣。此室狭少亦无所有。父母亲属及诸须具皆何所在也。然推寻斯问。内意者。净名本是不可思议。但应迹道中现同俗类。恐惑者见形不及其道。故生斯问也。就第二净名答中。凡有四十二偈分为三。

第一从智度菩萨母以下讫胜幡那道场有十二行偈。就本明菩萨但以种种道品为属。无世之眷属也。第二从虽知无起灭以下有二十七行偈。就迹明无而现有。斯亦大士不思议之能。以正不思议非其人之惑也。第三从如是道无量以下有三行偈。通结本迹。此中诸句或有分文细释。而今随文直释。七净者。一戒净。二心净。三见净。四度疑净。五分别净。六行净。七涅槃净。七财者。信·戒·闻·舍·慧·惭·愧也。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此品明菩萨入不二法门。故因为品目也。此下二品。凡举六品化三根中第三化下根。上观众生品云。菩萨观众生即空如第五大。下根闻之即便生疑。若尔菩萨亦同二乘。以观空为宗。何以菩萨为尊也。故此品明菩萨不二观之行以遣此疑曰。虽同观空。观空亦不同。何则二乘观者心存空有。故舍有证空。但求自度不在化他。是故虽名观空更成相观。菩萨观者在有不失空。在空成万化。空即有。有即空。不偏有无。等会不二。故名为真空观。岂言便同二乘。以遣之也。就此品中大开为三。第一明净名劝各说。第二明诸菩萨各说。第三从说是语时以下明得益。就第二各说中。亦开为三。第一明诸菩萨寄言诠无言。第二从如是诸菩萨以下。明文殊寄言遣言。第三从于是文殊问维摩诘以下。明净名寄无言以诠无言。此三皆显无言理无深浅。但众生闻诸菩萨各以寄言诠无言。便谓理必可以言诠。所以文殊寄言以遣言。物复计理虽无言。应有能遣之言。所以净名嘿然不言。以遣能遣之计也。生灭为二者。明理本无生灭之异故不二也。下诸文类此可见也。一相无相为二者。一相即是无相。但欲遣二故云一相也。而惑者执以为二也。尽不尽为二者。有为无常故尽。无为常故无尽。就一空为论。即无二也。四种空种为二者。四种四大。空种空大。亦一空无二也。空无相无作为二者。三界一空行。但未达以为三。福罪不动为二者。福是欲界善行。罪是十恶。不动者。色无色行。三行皆是一相无二也。从我与起为二者。从我即我也。起者彼也。亦不二。有所得相为二者。得在于我。相在于彼。我无得相。谁有取舍也。从如是诸菩萨以下。各说中第二明文殊寄言遣言。自有二。一诸菩萨问。二文殊答。从于是文殊问以下。第三明净名嘿然遣言。自有三。一文殊问。二净名不答。三文殊赞述。然若以无言为极。文殊亦应无言。何犹发言赞述耶。解言。理实应尔。然若文殊不述者。惑心唯疑净名嘿然不答。犹不知以无言为极。是故文殊将欲传物故发言赞述也。从说是不二以下。品中第三明得益也。

香积佛品第十此是化下根人中之第二也。下根之人闻上佛道品行非通是。便谓但有言而非实。故今明揣食是累。而今请饭香积佛土大作佛事。应知行非通是。信在有征也。因为品目故云香积品也。就此品大开为二。第一正明以食证行非通是。第二明得益。就第一中亦开为十。第一明身子念食。第二从维摩诘知其意以下。净名致呵。第三从若欲食者以下。许所须。第四从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以下。示有食处。第五从维摩诘问众菩萨以下。明净名问众菩萨谁能堪往取食。第六从于是维摩诘以下。明净名遣化菩萨。第七从彼诸大士见化菩萨以下。明众香菩萨见化菩萨叹未曾有。第八从于是香积如来以下。明香积佛惠饭令还。第九从维摩诘语舍利弗以下。明净名即以食施众。正证行非通是也。第十从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以下。明净名与众香菩萨更相问答。仍明二国化物方法。第一真子念食者。佛法之制当中乃食。故云日时已至也。此诸菩萨当于何食者。自举则难故称菩萨也。第二致呵。即举八解为呵。八解脱厌欲界亦能解人缚。仁既受行。云何以欲食心而闻法乎。第三许所须。第四示有食处。可见。就第五明净名问谁能堪往。即有四意。一净名问。二文殊欲显净名之德令众无答。三净名欲厉未成故则言无乃可耻。四文殊欲进新学故引佛言曰勿轻末学。从于是维摩诘以下。第六净名遣化菩萨。就中亦有三。第一明作化菩萨。第二从而告之曰以下。教就彼礼法。第三从时化菩萨以下。明奉教升上方。亦可见。从彼大士以下。第七明众香菩萨见化菩萨叹未曾有。就中即有四。第一明众香菩萨叹未曾有即问于其世尊。第二从佛告之曰以下。明众香佛答。第三从彼菩萨言以下。复问净名之德。第四从佛言甚大以下。佛答。明净名神力甚大化物无穷。从于是香积如来以下。第八明赐饭令还。就中自有七。第一明赐饭。第二从时彼九百万以下。明上方菩萨求随于佛。第三从佛言可往以下。许求。第四从时化菩萨以下。明与众香菩萨俱来。第五从维摩诘即化作以下。明净名待宾之相。第六从化菩萨以下。明净名受饭。第七从香饭普勋以下。明闻香妙气则人天皆来集。前二可见。就第三许往中自有二。一直许。二教。教中亦有三。一教摄身香。二教舍本形。三教莫怀轻浅。后四重亦可见。从维摩诘语舍利弗以下。第九明以食施众正证行非通是。就中亦有五。一明净名劝食。二从有余声闻以下。疑饭少。第三从化菩萨曰以下。答无尽。第四从于是钵饭以下十二字。正明不赐。第五从其诸菩萨以下。正明食饭者得利。从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以下。第十明净名与众香菩萨更相问答。仍明二国化物方法。就中即有八。第一净名问上方法。第二从彼菩萨以下。众香菩萨答但以众香为化也。第三从彼诸菩萨以下。众香菩萨问此问法。第四从维摩诘言以下。净名答此间众生强刚难化故。今以种种苦切之语为调伏也。诸难处者。八难处也。愚人处者。谓外道异习。无议语者。谓以美言令悦人者也。余诸句皆可见。第五从彼诸菩萨闻是说已以下。明上方菩萨叹此间化大士等。第六从维摩诘言以下。明净名述成彼菩萨叹。言一世在此以十善法化物令利。必胜于彼百千劫修行。就中自有三。第一直述。第二从然其一世以下。正明化功不如此。第三从所以者何以下。举十善成释。十善者。六度自为六。度八难为七。大乘法为八。诸善根为九。四摄为十。第七从彼菩萨曰以下。明上方菩萨间净名如言此土妨难甚多。菩萨修行何道得免此过往生净土耶。第八从维摩诘言以下。净名答。有八法。在此菩萨修行此法。能得免过往彼净土。就中自有二。第一总答。第二从所以者何以下。列八法。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者。大悲。所作功德尽以施之者。大慈。此二合为一法。等心众生谦下无阂二。于诸菩萨视之如佛三。所未闻经闻之不疑四。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五。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六。常省己过不讼彼短七。恒以一心求诸功德八。从维摩诘文殊说是法时以下。第二大段明大众得益也。

菩萨行品第十一此品佛为众香菩萨说菩萨行。故因为品目也。从此品以下。入见阿閦佛国讫举众皆见以来。正说中之第二就庵罗与佛共明菩萨种种妙行。证成方丈之说。何则此上六品中所说皆是难信难受之要行。净名本是不可思议。但一化之迹现同世俗居士示为弟子。恐惑者见形不悉信其所说。所以方丈事毕。即就庵罗求印可于极人。更相与佛共明菩萨种种妙行证成方丈之说。令物生信也。一云。此经正体唯在方丈所说。从此品以下既出方丈。故应入流通说。然今不须。就此品中大开为六。第一从初讫为此瑞应。明将欲诣佛先现瑞相于庵罗。第二从于是维摩诘语文殊以下。正共诣佛致敬。第三从尔时阿难白佛言以下。因阿难请问香气。直明香饭能益物之力。第四从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以下。如来因阿难叹广明作佛事不同之义。第五从菩萨入此门者以下。对阿难击切上方菩萨。第六从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以下尽品。明上方菩萨请佛说法还宫。就第一现瑞中自有三。一现瑞。二阿难问佛瑞所由。三佛答。可见。就第二诣佛致敬中亦有二。一诣佛致敬。二从于是世尊以下。如来如法慰问。就第一致敬中有三。一净名唱应就。二文殊述唱。三正致敬。皆可见。今正是时者。谓化与物机相称时也。就第二佛慰问中亦有三。一慰。二佛问真子见不。三身子答已见。亦可见。

就第三因阿难问香气直明香饭能益物之力中。又开为七。第一阿难问佛是何香。二佛直答菩萨毛香。三身子语阿难我毛亦出此香。四阿难问香所从来。五身子答。六阿难问净名香与饭气力久近。七净名答。可见。但就答饭力中有三。第一就资身为答。二从若声闻以下。就资道作答。三从譬如有药以下。举譬结答。寻文皆可见。七日势消饭常法也。入正位者内凡。心解脱者罗汉果。至发意者。明大乘人得脱凡。无生忍者七地。补处者十地。第三结即有开合。可见。问曰。上方菩萨毛香真子身香皆是一香耶异耶。若是一者。今佛何意唯称上方菩萨。若异者。今阿难所闻者是谁香也。释曰。香即故是一香。然今佛唯称上方菩萨者有二。一者上方菩萨是香饭之本。二者欲令真子自显己利。因令大众发心。又问。众香菩萨将来时。其香积佛已有三戒。一摄汝身香。二舍汝本形。三莫怀轻浅。其所戒者何香也。若故是今毛香者。则众香菩萨既违其佛所戒。释有二。一云。所戒者。谓生烦恼香。非今入道之香也。所以生烦恼香随教摄而不放。然当佛戒时。但直言摄汝身香。不别二香。且上方菩萨何须方有生烦恼香。所以不用此释。一解言。香即故是入道一香。但其放摄必有宜时。何者大众未食香饭之先。放此身香。恐物生着或起非道。故戒令摄之。今即大众既食香饭。各见自利皆发道心。故随宜而放影共佛事。此亦皆是其佛本意。岂违其佛所戒。从阿难白佛言以下。品中第四明因阿难叹如来广明作佛事不同。就中亦有二。一先明以是通是。二从阿难有此四魔以下。

明以举非通是正证上佛道品行非通达佛道之旨。二皆有结。可见。举善中即有十三事。其缘类出于余疏。今不记也。从菩萨入此门者以下。品中第五明对阿难击切上方菩萨。就中有三。第一先诫上方菩萨莫存胜劣之想。明菩萨入此门者见净而不喜。见秽而不忧。但于诸佛叹未曾有。诸佛平等无二。但为化物故现土不同。汝等上方菩萨亦应不存彼胜此劣之想也。第二从阿难汝见以下。对阿难举地与空二譬。释诸佛功德智慧平等无二。第三从阿难白佛以下。因阿难答非我境界。仍明如是之事唯菩萨乃可得证也。此是亦证成上佛道品迦叶自慨绝分。于如来道。犹如败种之言也。从尔时众香菩萨来者以下讫品。第六明众香菩萨请法还宫。就中又开为三。第一从初讫当念如来。明悔过请法。第二从佛告诸菩萨以下。明佛为说法。第三从尔时彼诸菩萨以下。明众香菩萨奉教还宫。然失而悔者。三诫皆亦应悔。何但悔此生劣想之过者。香与形美随诫不失。故但悔劣想也。且上释迦击切中但举胜劣为切。故虽失不失。随敕而悔过也。从佛告诸菩萨以下。第二佛为说法。就中有四。第一直劝有尽无尽二种法门汝等当学。有为是相故名尽。无为无相故名无尽。第二从何谓以下。出有尽无尽体相。第三从如菩萨者以下。教行。第四从何谓不尽有为以下。释不尽不住之相。前三可见。但就第四释不尽不住中有三。第一就功德门释不尽有为。第二就智慧门释不住无为。然功德智慧者云何取别者。功德是万行之都名。智慧是达理之深号。有中亦有照境识达是非。即名方便属功德门。然推寻不尽不住。但劝有行。既云菩萨观空方得断结。空有二行为菩萨。如鸟二翼。何意但劝有行。释曰。理即然也。而二乘人唯以空为证。绝于有中化物。故明留身生死平等化物。乃当佛意。亦是行中最上。以劝之也。所谓如鸟二翼。即智慧门中自明也。然此中所说。皆是大士留身生死忍苦度物。明义同慰喻调伏之说。所谓证方丈之说明矣。慈悲是菩萨外化之本。故先出之。发心求佛果一切智是自行之本。故不可忘也。下诸句可见。莫轻末学敬学如佛者。慈下敬上天之大义也。所以外老亦云。不善人善人之资。不爱其资不贵其师。虽智大迷。又书云。予示天下。匹夫匹妇一能胜予。又百行云。愚人一德智者之师。此四但言少异。内意皆同。然则憍是恶中之极明矣。莫着己乐者。莫举己功。唯举人善。欲化物故。观生死如园。以法施人。还能益我。故云为善师想。非但法施。财食亦然。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者。明修因如彼以成己佛土也。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者。言处苦化物无厌疲也。若己身不清。不能化物。故先出己身于三界。常求无念智慧。解有二。一云。八地以上时免三退故云无念。二云。无漏心无相而行境。皆名无念。少欲知足者。言不过分。外老云。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甚于欲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又春秋传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而不舍世法者。言己虽能然莫违世自异也。外论云言逊危行。斯之谓也。不坏威仪者。道威仪也。言教物令受天报。亦可。自现为梵主请佛说法。从何谓菩萨不住无为者以下。就智慧行释不住无为。二乘观无常则入涅槃。菩萨不然。从又具福故以下。第三并就功德智慧二门结释。就中亦有三。初就功德智慧二门结释。后就自行外化二行结释。从集众法宝以下是。从诸正士以下。第三结劝学。可见。从尔时彼诸菩萨以下。第三奉教还宫也。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令众见彼国。因为品目。然若随文为目。亦可观如来身品。而今因得益为目故云见阿閦国品。此品初讫举众皆见以来。入正说。此品末从佛告舍利弗以下。入流通。即如上释。就中开为四。第一从初讫若若观者名为耶观以来。明佛身无相不可见。第二从尔时舍利弗问难摩诘以下。因真子问净名本处。更明理本无生灭遣物封执。第三从是时佛告舍利弗以下。如来明理中虽无生没。俗谛道中亦有生没。为说净名本处。第四从是时大众渴仰以下。因大众渴仰正令见净名本国也。今第一明法身无相不可见。而此说来意者。上菩萨行品初。净名语文殊可共见佛。大众不知理中无佛可见。亦不解本迹之义。见迹便谓实有佛身如今可见。所以今此更使净名明佛身无相不可见出于百非。遣物执迹迷本之惑。佛问净名。汝将欲作何相观如来耶。净名答。答中有三。第一直答妙本无相不可见。第二从我观以下。就境事别明不可见。第三结不可见。此是近则为释法身无相不可见。远则证成上观众生品。何则佛与净名既为法主。且是一极之人。而然者犹即所化众生空明矣。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者。以自身空类佛妙本。法身亦然。无相不可见。此中法身。解有四。一云。是常住身。何则此经虽未明常。经之正体唯在方丈所说六品。所以序及流通明常。亦无可慊。二解言。此经未明常住。犹是七百阿僧祇身。所言无相不可见者。是谓理无相也。尚非理无相。虽常无常不可见。则法身之常法非言是常住也。三云。不别序正流通。直云此经略明常住。故外文虽似理无相。内意即指常住法身。然但疑就理作论。略明常义何但此经。于初教亦已出焉。四云。此经已明化主身是常住。但未显一乘及正因之义。从我观以下。第二就境事别明不可见。就中有三。第一先就三世明不可见。第二从不观色以下。就五阴明不可见。第三从非四大起以下。就百非明不可见。此皆举本不可见。遣其执迹并本只是之惑。或云。从我观以下不观识性。明应身不可见。从非四大起以下。明真身不可见。前际谓未来。此中诸句。若就真谛明不可见。即明真谛即然。故不可见。若就妙本无相明不可见。亦即明妙本法身法即然也。此岸生死。彼岸涅槃。中流道品。从尔时舍利弗问维摩诘以下。第二因真子问净名本处。更明理本无生没遣物疑执。何者此明佛身中。净名既言我观佛身无相不可见。如自观身实相不可见。因此物疑。若自身空不可见。今自生为居士何也。所以今此更明理本无生没。假说设虽复生没。菩萨之生唯为化物。非以结业而生也。近缘虽尔。远则证成上观众生品天女生没无定之旨。何者上真言天女无生没。故此佛前明净名无生没为证也。假说设虽复生灭。菩萨之生唯是应生。非以结业而生没。就第二正明理本无生没中亦有二。第一举法说作问答明无生没。第二举譬说作问答明无生没。可见。从是时佛告以下。第三如来明理中虽无生没。俗中非无。以显其本。就中有三。第一如来正显其本。第二真子叹未曾有。第三净名真子作二番问答。明虽复俗中非无生没。菩萨之生唯是应生。非是结业而生。从尔时大众渴仰以下。第四因大众渴仰令见其本。近缘虽尔。远则证成上不思议品之说。就中有四。一佛敕可令见。二净名奉敕令见。三佛劝大众发心。四还本。就第三劝发中有三。一直劝。二大众发心。三如来赐记。可见。得益至此而止。故知正说至此而已也。从佛告舍利弗汝见妙喜世界及不动佛不以下。经中第三大段流通说也。就中开为二。第一从此讫法供养品以来。名流通缘由。第二嘱累一品正付嘱流通。就第一缘由中。亦开为二。第一从此讫法供养品中则为供养去来今佛。正叹此经。在人即人尊。在地则地贵。受持者功深。流通者报重。劝觅流通之人。第二从法供养品中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以下尽法供养品。明举财供格量明不如法供养之尊。就第一正叹经中亦有二。第一身子叹。尽此品是。第二帝释叹。从法供养品初讫则为供养去来今佛是。就第一真子叹中亦有五。第一佛问真子见不。所以问者。欲令因问叹其所见仍明流通。第二直答唯然已见。第三从世尊愿使以下发愿。第四从世尊我等以下。叹弘经人。法由人弘故叹人。第五从其诸众生以下。正叹经。就中亦有二。第一总明依经七品功深。第二从若有手得以下。别列其报轻重之相。即有六句。初句明手得。二从若有读诵以下。明深得。三从其有供养以下。明在人即人尊。四从其书持以下。明在地即地贵。五从若闻此经以下。明随喜功深。六举少证上句。

法供养品第十三。此品明通法者悕悦圣心。故因为品目也。从此品初讫则为供养去来今佛。正叹经中第二帝释叹。就中亦开为四。第一先叹所通之法。明理相决定分明无可疑。第二从如我从佛以下。明依经七品功报之相。第三从世尊以下。明誓护通经之人。第四从佛言善哉以下。明如来述成。第一皆可见。从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以下。流通缘由中。第二举财供养格量明不如法之供养。就中开为二。第一从初讫以是因缘福不可尽。正格量明财供不如法之供养。第二从佛告天帝过去以下。引古证今。就第一格量中亦有三。第一明佛作格量问天帝。第二从释提桓因言以下。明帝释顺答。第三从佛告天帝以下结会。就第二引古证今中开为三。第一正引古事。第二从天帝时王宝盖以下。会通古今。第三从如是天帝当知以下结劝。就第一正引古事有三。第一先出法供养之本。第二从佛言善男子以下。正出所供养法体。从第三佛告天帝以下。明报利。第一可见。但就第二出所供养法体中有二。第一先出法体。第二从闻如是经以下。出其供养之相。或云。从初讫所共叹誉。出其法正体。从能令众生以下。出其用。亦好。难信难受者。非凡夫心可得。非但分别之所能得者。明非直由智慧分别能知。要修功德为资乃可得。一云经理深微不可以分别心可得。菩萨法藏所摄者。明经含菩萨大乘法藏也。陀罗尼者。此言总持。明经以总持印印之。不亡不退及六度也。一云。从此以下皆明能益物。明以无相印印物胸衿令不亡得不退成就六度也。善分别义顺菩提法者。叹深经之为也。一云。使物尔也。众经之上者。明三藏十二年中。方等为上也。入大慈大悲者。叹经入大慈大悲也。一云。令行者入大慈大悲。离众魔事及诸邪见者。叹深经离绝诸非也。一云。皆化令入道。顺因缘法者。明法从因缘生故无自性。无我众生寿命者。假名空。空无相起作者。实法空。明深经顺无相空理也。一云。使物解此理。从能令众生以下。等二明用。言体有何用有能益物之用。从若闻如是以下。第二明其供养之相。就中亦有二。第一先就七品功德明其相。言修此七品是名法供养。第二从又诸法以下。就如说修行为得。明其相。言非但修此七品功德为法供养。复能如说修行。解因缘假实二空。又不迷四依之境。亦能业行同亡。是名最上法之供养。依于义不依语者。谓依无常义莫依外道常语也。依于知不依识者。谓依无常之知。莫依外道邪常之知也。依了经不依不了义经者。谓依说无常教。莫依外道说常教也。依法莫依人者。谓依无常法。莫依外道说常之人也。从佛告天帝以下。正明本事中。第三明闻法供养时得益。就中自有四。第一明闻法报恩。第二从白佛言以下。发誓护请。第三从佛知其意以下。如来赐记。第四从天帝以下。正明得益。自有二。第一明自月盖比丘益。第二从月盖比丘以下。明他益。从天帝时王宝盖以下。引古证今中第二会通古今。从如是天帝以下。第四结劝也。

嘱累品第十四此品明以佛忧累而嘱之。且以忧累阿难故。因为品目也。此是流通说中第二正付嘱流通也就中开为三。第一付弥勒。第二付阿难。第三明诸人欢喜奉行。就第一付弥勒中亦有四。第一正付。第二弥勒奉旨。第三从佛言善哉以下。如来述成。第四从于是一切菩萨以下。明余诸菩萨亦奉旨发誓流通。就第一正付中亦有三。第一正以经付嘱。第二从如是辈经以下。劝流通。第三从弥勒当知以下。明流通所除过。凡举三种二事为诫。可见。从弥勒菩萨以下。第二弥勒奉旨。就中亦有三。第一奉上第三诫离恶。第二从奉持如来以下。奉第一正以经付嘱。第三从若未来世以下。奉上第二劝流通。第三如来述成不开。就第四余能者誓流通中即有二。第一明诸菩萨誓流通。第二明四天王誓护通经人。从是时佛告阿难以下。品中第二付嘱阿难。就中亦有三。第一佛付。第二奉旨请经名。第三佛为说。从佛说是经已以下。品中第三明诸人欢喜奉行也

维摩经疏下卷(大尾)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