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十七 水利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灌溉圖譜

王禎曰:灌溉之利大矣。江淮河漢及所在川澤,皆可引而及田,以為沃饒之資。但人情拘於常見,不能通變。間有知其利者,又莫得其用之具。今特多方搜摘,既述舊以增新,複隨宜而製物。或設機械而就假其力,或用挑浚而永賴其功。大可下潤於千頃,高可飛流於百尺。架之則遠達,穴之則氵朁通。世間無不救之田,地上有可興之雨。其用水有法概可見。故輯諸篇,庶資農事雲。

【水柵】排木障水也。若溪岸稍深,田在高處,水不能及,則於溪上流作柵遏水,使之旁出下溉,以及田所。其製:當流列植豎樁,樁上枕以伏牛,擗以柆木,仍用塊石高壘,眾楗斜以邀水勢。此柵之小者。如秦雍之地,所拒川水,率用巨柵。其蒙利之家,歲例量力均辦所需工物。乃深植樁木,列置石囤,長或百步,高可尋丈,以橫截中流,使傍入溝港,凡所溉田畝計千萬,號為陸海。今特列於圖譜,以示大小規製,庶彼方效之,俾水為有用之水,田為不旱之田,由此柵也。

【水閘】開閉水門也。間有地形高下,水路不均,則必跨據津要,高築堤壩彙水,前立鬥門,甃石為壁,疊木作障,以備啟閉。如遇旱涸,則撒水灌田,民賴其利。又得通濟舟楫,轉激碾磑,實水利之總揆也。

【陂塘】《說文》曰:陂,野池也。塘,猶堰也。陂必有塘,故曰陂塘。《周禮》以瀦蓄水,以防止水。說者謂:瀦者,蓄流水之陂也。防者,瀦旁之堤也。今之陂塘,既與上同。考之書傳,廬江有芍陂,潁川有鴻隙陂,廣陵有雷陂愛敬陂,陽平沛郡有鉗廬陂,其各溉田,大則數千頃。後世故跡猶存,因以為利。今人有能別度地形,亦效此製,足溉田畝千萬。比作田圍,特省工費,又可畜育魚鱉,栽種菱藕之類,其利可勝言哉!

【水塘】即洿池。因地形幻下,用之瀦蓄水潦,或修築圳堰,以備灌溉田畝,兼可畜育魚鱉,栽種蓮芡,俱各獲利累倍。大凡陸地平田,別無溪澗、井泉以溉田畝者,救旱之法,非塘不可。夫江淮之間,在在有之。然官民異屬,各為永業,歲收產利,或用水之多便者。

【翻車】今人謂龍骨車也。《魏略》曰:馬鈞居京都城內,有田地可為園,無水以灌之,乃作翻車,令兒童轉之,而灌水自覆。漢靈帝使畢嵐作翻車,設機引水,灑南北郊路。則翻車之製,又起於畢嵐矣。今農家用之溉田。其車之製,除壓欄木及列檻樁外,車身用板作槽,長可二丈,闊則不等,或四寸至七寸,高約一尺。槽中架行道板一條,隨槽闊狹,比槽板兩頭俱短一尺,用置大小輪軸,同行道板上下通,1以龍骨板係。其在上大軸兩端,各帶拐木四莖,置於岸上木架之間。人憑架上,踏動拐木,則龍骨板隨轉,循環行道板刮水上岸,此翻車之製,關楗頗多,必用木匠,可易成造。其起水之法,若岸高三丈有餘,可用三車,中間小池倒水上之,足救三丈已上高旱之田。凡臨水地段,皆可置用。但田高則多費人力。如數家相博,計日趨工,俱可濟旱。水具中機械功捷,惟此為最。

【筒車】流水筒輪。凡製此車,先視岸之高下,可用輪之大小,須要輪高於岸,筒貯於槽,方為得法。其車之所在,自上流排作石倉,斜擗水勢,急湊筒輪。其輪就軸作轂。軸之兩旁,閣於樁柱山口之內。輪軸之間,除受木板外,又作木圈,縛繞輪上,就係竹筒或木筒(謂小輪則用竹筒,大輪則用木筒。)於輪之一周。水激轉輪,眾筒兜水,次第傾於岸上所橫水槽,謂之天池,以灌田稻。日夜不息,絕勝人力。若水力稍緩,亦有木石製為陂柵,橫約溪流,旁出激輪,又省工費。或遇流水狹處,但壘石斂水湊之,亦為便易。此筒車大小之體用也。有流水處,俱可置此。但恐他境之民,未始經見,不知製度。今列為圖譜,使仿效通用。則人無灌溉之勞,田有常熟之利,輪之功也。

玄扈先生曰:凡取水之術有四:一曰括,二曰過,三曰盤,四曰吸。括之道有二:一曰獨括,急流水中加逼脫,可括上數丈也。二曰遞括,不論急緩,但有流水,以三輪遞括,可利出入也。過之道有二:一曰全過,今之過山龍,必上水高於下水,則可為之,至平則止。二曰二過,以人力節宣,隨氣呼吸。苟上流高於下流一二尺,便可激至百丈以上也。盤之法至多,此書所載,凡有輪軸者皆是。其妙絕者,遞互輸瀉,交輪疊盤,可至數裏山頂。但括法必須流水。過法不論行止,必須上流高於下流。盤法在流水,用水力,在止水,必須風及人畜之力。獨吸法不論行止緩急,不拘泉池河井,不須風水人畜,隻用機法,自然而上。但所取不能多,止可供飲,倘用溉田,必須多作,顧亦易辦。

【水轉翻車】其製與人踏翻車俱同,但於流水岸邊,掘一狹塹,置車於內,車之踏軸外端,作一豎輪。豎輪之旁,架木立軸,置二臥輪。其上輪適與車頭豎輪輻支相間,乃擗水傍激,下輪既轉,則上輪隨撥車頭豎輪,而翻車隨轉,倒水上岸,此是臥輪之製。若作立軸,當別置水激立輪,其輪輻之末,複作小輪。輻頭稍闊,以撥車頭豎輪。此立輪之法也。然亦當視其水勢,隨宜用之。其日夜不止,絕勝踏車。

玄扈先生曰:此郤未便。水勢太猛,龍骨板一受齟齬,即決裂不堪,與今風水車同病若長流水中,不如筒車為穩。平流用風,不佞別有一法。

【牛轉翻車】如無流水處車之,其車比水轉翻車臥輪之製,但去下輪置於車傍岸上,用牛拽轉輪軸,則翻車隨轉,比人踏功將倍之。與前水轉翻車,皆出新製,故遠近效之,俱省工力。

【驢轉筒車】即前水轉筒車,但於轉軸外端,別造豎輪。豎輪之側,岸上複置臥輪,與前牛轉翻車之製無異。凡臨坎井,或積水淵潭,可澆灌園圃,勝於人力汲引。

玄扈先生曰:此卻太拙。筒車之妙,妙在用水。若用人畜之力,是水行迂道,比於翻車,枉費十分之三。

【高轉筒車】其高以十丈為準。上下架木,各豎一輪。下輪半在水內,各輪徑可四尺。輪之一周,兩傍高起,其中若槽,以受筒索。其索用竹,均排三股,通穿為一。隨車長短,如環無端。索上相離五寸,俱置竹筒,筒長一尺。筒索之底,托以木牌,長亦如之。通線鐵線縛定,隨索列次,絡於上下二輪。複於二輪筒索之間,架刳木平底行槽一,連上與二輪相平,以承筒索之重。或人踏,或牛拽,轉上輪則筒索自下兜水,循槽至上輪,輪首覆水,空筒複下,如此循環不已。日所得水,不減平地車戽。若積為池沼,再起一車,計及二百餘尺。如田高岸深,或田在山上,皆可及也。(所轉上輪,形如匡製,易繳筒索。用人,則如輪軸一端作掉枝;用牛,則製作豎輪如牛轉翻車之法。或於輪軸兩端造作拐木,如人踏翻車之製。若筒索稍慢,則量移上輪。其餘措置,當自忖度,不能悉陳。)

玄扈先生曰:此製卻可用之急流,挈水雖少,而行地頗高。若在平水,亦須用人畜之力,然猶勝挈瓶也。但凡車戽之製,獨平水為難耳。若果係迅流,即數裏可激而上,此區區者何足以雲。別有水轉筒車,與高轉筒車之製頗同,故著其說於後。圖不載。

【水轉筒車】遇有流水岸側,欲用高水,可立此車。其車亦高轉筒輪之製,但於下輪軸端別作豎輪,傍用臥輪撥之,與水轉翻車無異。水輪既轉,則筒索兜水,循槽而上,餘如前例。又須水力相稱,如打輾磨之重,然後可行。日夜不息,絕勝人牛所轉。此誠秘術,今表暴之,以諭來者。

【連筒】以竹通水也。凡所居相離水泉頗遠,不便汲用,乃取大竹,內通其節,令本末相續,連延不斷,閣之平地,或架越澗穀,引水而至。又能激而高起數尺,注之池沼及庖湢之間。如藥畦蔬圃,亦可供用。杜詩所謂“連筒灌小園”。

玄扈先生曰:豈有激而高起之理?若能高起,必是上流受處高於下流泄處故也。果高,則百丈亦可。不高,則分寸不能。但是上流高於下流一二尺,即能取水至百丈之上,此則製作之巧耳。

【架槽】木架水槽也。間有聚落,去水既遠,各家共力造木為槽,遞相嵌接,不限高下,引水而至。如泉源頗高,水性趨下,則易引也。或在窪下,則當車水上槽,亦可遠達。若遇高阜,不免避礙,或穿鑿而通。若遇拗險,則置之叉木,駕空而過。若遇平地,則引渠相接,又左右可移。鄰近之家,足得借用。非惟灌溉多便,抑可瀦蓄為用。暫勞永逸,同享其利。

【戽鬥】挹水器也。《唐韻》雲:戽,抒(上與切。)也。抒,水器挹也。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車,當旱之際,乃用戽鬥。控以雙綆,兩人挈之。抒水上岸,以溉田稼。其鬥或柳筲,或木罌,從所便也。

玄扈先生曰:此是岸下不必置車,或所用水少,權作此耳。若以溉田,即岸下亦是置車為妙。

【刮車】上水輪也。其輪高可五尺,輻頭闊至六寸。如水陂下田,可用此具。先於岸側,掘成峻槽,與車輻同闊。然後立架安輪,輪軸半在槽內。其輪軸一端,擐以鐵鉤木拐,一人執而掉之,車輪隨轉,則眾輻循槽,刮水上岸溉田,便於車戽。

玄扈先生曰:此必水與岸相去止一二尺,方可用。若歲潦用以出水圩外尤便。若[b083]流水,便可激輪出入,則不煩人畜,其利甚博也。

【桔槔】挈水械也。《通俗文》曰:桔槔,機汲水也。《說文》曰:桔,結也,所以固屬。槔,皋也,所以利轉。又曰:皋,緩也,一俯一仰,有數存焉,不可速也。然則桔其植者,而槔其俯仰者與?《莊子》曰:子貢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子貢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鑿木為機,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沃湯,其名為槔。又曰:獨不見夫桔槔者乎?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者。也故俯仰不得罪於人。今瀕水灌園之家多置之。實古今通用之器,用力少而見功多者。

【轆轤】纏綆械也。《唐韻》雲:圓轉木也。《集韻》作犢轆,汲水木也。井上立架置軸,貫以長轂,其頂嵌以曲木,人乃用手掉轉,纏綆於轂,引取汲器。或用雙綆而逆順交轉。所懸之器,虛者下,盈者上,更相上下,次第不輟,見功甚速。凡汲於井上,取其俯仰則桔槔,取其圓轉則轆轤,皆挈水械也。然桔槔綆短而汲淺,獨轆轤深淺俱適其宜也。

玄扈先生曰:此太拙,不如吸法為妙。吸法有二:一用人力,工費力省。一不用人力,作之少費工料,用之卻甚利益。

【瓦竇】泄水器也。又名函管。以瓦筒兩端,牙鍔相接,置於塘堰之中,時放田水。須預於塘前堰內,疊作石檻,以護筒口,令易啟閉。不然,則水湊其處,非惟難於窒塞,抑亦3渲滲漏,不能久穩。必立此檻,其竇乃成。唐韋丹為江南西道觀察使,築堤扞江,竇以疏漲。此雖竇之大者,亦其類也。

【石籠】又謂之“臥牛”。判竹或用藤蘿,或木條,編作圈眼大籠,長可三二丈,高約四五尺,以簽樁止之,就置田頭內貯磈石,以擗暴水。或相接連延,遠至百步。若水勢稍高,則壘作重籠,亦可遏止。如遇隈岸盤曲,尤宜周折,以奔浪,亻並作洄流,不致3蕩埂岸。農家瀕溪護田,多習此法,比於起疊隄障,甚省工力。又有石{屯}擗水,與此相類。

【浚渠】凡川澤之水,必開渠引用,可及於田。考之古,有溝洫畎澮,以治田水。《書》雲“濬畎澮距川”是也。逮夫疏鑿已遠,井田變古,後世則引川水為渠,以資沃灌。按《史記》秦鑿涇為渠,又關西有鄭國白公六輔之渠,外有龍首渠,河內有史起十二渠,范陽有督亢渠,河北有廣戾渠,朗州有右史渠,今懷孟有廣濟渠。俱各溉田千百餘頃,利澤一方,永無旱暵。所謂人能勝天,豈不信哉!後之人有能因其地利水勢,繼此而作,益國富民,可見速效。凡長民者,宜審行之。

【陰溝】行水暗渠也。凡水陸之地,如遇高阜形勢,或隔田園聚落,不能相通,當於穿岸之傍,或溪流之曲,穿地成穴,以磚石為圈,引水而至。若別無隔礙,則當踏視地形,用策索度其高下,及經由處所,畫為界路。先引濬犁耕過,後複浚掘,乃作甃穴,上覆元土,亦是一法。如灌溉之餘,常流不絕,又可蓄為魚塘蓮蕩,其利亦博。或貫穿城邑巷陌,及注之園囿池沼,悉周於用。雖遠近大小深淺曲直不同,然皆洑流內達,膏澤傍通,水利之中,最為永便。此皆泉源在上,或在平地,易以通流。如水在溝下,當車水上之,溉田則一也。或遇田澇,則反能撒水下之,此又陰溝用水之變法。

【井】池穴出水也。《說文》曰:清也。故《易》曰:井洌寒泉食。甃之以石,則潔而不泥。汲之以器,則養而不窮。井之功大矣。按《周書》雲:黃帝穿井。又《世本》雲:伯益作井。堯民鑿井而飲。湯旱,伊尹教民田頭鑿井以溉田,今之桔槔是也。此皆人力之井也。若夫岩穴泉竇,流而不窮,汲而不竭,此天然之井也。皆可灌溉田畝,水利之中所不可闕者。

玄扈先生曰:井以深大為佳。如南方小井,則用未博。大而敞口,則汲者懼險,須如北方三四眼者,以容轆轤,即大善矣。其蓋則須極厚,上施石欄焉。既言井,曷不具汲法也。汲有三法:汲為上,轆轤次之,挈綆缶為下。轆轤又有一種,上文所具,在中下之間。

【水篣】(薄庚切。)《集韻》雲:竹箕也。又籠也。夫山田,利於水源在上,間有流泉飛下,多經嶝級,不無混雜泥沙,淤壅畦埂。農人乃編竹為籠,或木條為棬芭,承水透溜,乃不壞田。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