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第十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新华严经论卷第十二

长者李通玄撰

第三复有不可思议兜率天王。此托事表发光地。此名知足天。佛地论云。最后身菩萨于此教化。如璎珞本业经。十一地等觉地始名一生补处。方名最后身。配在第三禅。此知足天为最后身。菩萨在中者。皆是如来随时方便。设法利生不可定也。前位明以上上十善净戒离欲界现行粗惑垢故。此位菩萨以九次第定净色界无色界并欲界心习。得出三界心作炼金喻。善巧炼之不失铢两。转转明净。以九次第定炼之。以法眼观之。以行和之。无亏。本法但转明净。欲界修定以治欲障。上界修慧以治定障。如是对治。即如六地菩萨位。在色界初禅修十二缘观。用治定障。随顺法行。方便利生无所染著。名发光地。以忍波罗蜜为体。于中十大天王。是忍波罗蜜中十波罗蜜。此天身长四由旬。衣长八由旬。广四由旬。寿四千岁。日月岁数皆与前天倍。此知足天当修三法得生其中。所谓戒定慧。若但修戒施即生余天。皆有放逸。若一乘法中其事不尔。以智遍周以为天体故。

第四化乐天王。托事表焰慧地菩萨。以三十七助道品观以舍为体。以本愿故。法如是故。不舍教化一切众生。以三十七助道观门。庄严慧业。将用化利一切众生以为自乐。像此天处常以变化以悦自乐。亦名乐变化天。心外无境从心变故。表此位菩萨从初发心住已法空现前心外无境为进修故。以三十七品助道法门。对治此天及三界邪见等障。炼磨心地。用严慧业。使令明净。将用教化一切众生。以为自乐故名焰慧地也。如菩萨璎珞经云。欢喜地菩萨名为逆流。离垢地名为道流。三地名为入流。四地须陀洹。五地斯陀含。六地阿那含。七地阿罗汉。八地变化生死。九地是智慧妙善地。十地是法云地。又璎珞经云。十住菩萨入法流水任运至佛。如此华严经。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五位之中。一一各有十重佛果。普贤行为因。十信位心。便信自心分别之性为不动智佛无碍智佛等十个佛果。总为自心之智。方名信心。如是和会多诸同异。随信解别亲疏不等。但依当部进修行门。皆以总别同异成坏门该通圆融。皆不离刹那际。即义通也。若延促时取解即违法界之道理。此天王众有十天王。皆是精进波罗蜜中十波罗蜜。各各随名义配之可见。常以精进波罗蜜为体。此位作炼真金作庄严具喻。精进明修三十七助道之观对治三界邪业习故。此天身长八由旬。衣长十六由旬。广八由旬。寿八千岁。日月岁数与前天倍。衣重一铢。食甘露味。叹德余门如前可解。

第五复有无数他化自在天王。托事表难胜地。为此天在欲界顶。明菩萨欲境难超故。故曰难胜地。明五地以来菩萨于五欲境界未得全自在故。但为观照诸波罗蜜修行力故不没其中。未同八地无功法流自在故。此位菩萨修十谛观。以治三界染净惑障余习故。得工巧明门。五明方现。此天处。若不如是修十谛观治之。便为魔境。三界染净业习不能自在故曰难胜地。此位菩萨常以禅波罗蜜。以为观体。魔王波旬居此天中修十谛观。即为菩萨位。不修观者是魔眷属。又此天名他化自在。以他变化以为自乐。像此位菩萨常教化众生令他得乐以为己乐。此作车磲磨金喻。明以十谛观为车磲。于中十大天王。明禅波罗蜜中十波罗蜜。以名下之义配之可见。此天身长十六由旬。衣长三十二由旬。寿命岁月悉与前倍。

第六复有不可思数大梵天王。明现前地。以十二缘生观。得寂灭神通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智慧增明除其初禅乐静迷真障。明在欲界修定。如三地菩萨是也。在禅界修慧。心胜处即以法治之不令障真。无依之性故。常处三界不在其中也。名尸弃天王。此依新翻旧为梵摩。此云清洁寂静。以初禅是色界无女人生无欲界染故。依佛地论云。离欲寂静故名梵身。又依长阿含云。梵众中以梵音语故。故名为梵。又尸弃者。或云持髻。或云蠡髻。或云火顶。以火灾至此天故。修得初禅者得生此天。此天王梵众中发大梵音。诸天各自谓言。唯共我语。于大千界最得自在。颜如童子。身如白银色。长半由旬。衣如金色。无男女形。禅悦为食。寿命一劫。此依长阿含经说。此位作毗琉璃宝磨真金转转明净喻。明十种逆顺缘生得十空定门。为毗琉璃宝也。毗之云光明。此位菩萨以十种十二缘生观及十空三昧。表以十二缘观如明净琉璃用磨智慧转转明净。观无明成根本智更令明净。于中有十大梵王。明般若波罗蜜中十波罗蜜。各各以名下义如前配之可解。此第六地六住等。总明出三界业现前寂灭神明三空自在。如十住中。以海幢比丘表之。如十地第六地。以夜神名守护一切城增长胜力是也。总如善财善知识表之。第七地明入缠同事如下。

第七复有无量光音天王。明远行地。如此二禅天。初禅灭忧。二禅灭苦。明此位菩萨在七地。诸行已终。大悲圆满。四摄四无量十波罗蜜三十七助道法。常在现行。自苦已无。常度他苦。染净二障此位通过。譬如真金饰以众妙杂宝转更殊胜。明以法身为金体。悲智万行圆满。为众妙宝互为庄严。常以行网教光普化一切众生故。故像此天已灭忧苦。以心净故出语口中光生。用明此位菩萨教光破暗故。于此有十大光音天。以明方便波罗蜜中十波罗蜜。各各名下义配之可解。此天身长二由旬。寿二劫。此天水灾至。

第八复有无量遍净天。明不动地菩萨。明此天忧苦已无唯有禅悦。像此位菩萨功用已终唯有法悦。法悦习气十地始无。此大风灾至。为有禅悦喜动其性。像此位菩萨无功智现前。犹有无生法乐智净习气。以诸佛三加七种劝发令忆本愿。方始随智行广利众生。十方世界度生无限。此乃如来设教防之。防护初发心之际圆融悲智。非独是此位方有滞净之功。是一即一切中防护也。望七地中方事总具。何得第八地中佛果知见犹自未终。还以十玄六相通融。不可违法界体作前后解。凡夫妄作无量劫。只是法界中无始终。此位作如真金作轮王宝冠诸臣冠不胜喻。明八地法性无功智胜故。十力四无畏犹十地方终。普贤行海十一地方满。

第九复有无量广果天。明善慧地。为此第四禅无出入息三灾不及。又此十天如叹德中。莫不皆以寂静法门而作宫殿。表九地善慧庄严以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法宝宫殿。教化众生。能以一个言音。为一切众生说种种法。无心意识为大法师。任智法明一切具足。故像此天无思意识能为语言。此天无下界识。有色界意识。乃至非想天皆有微识。若识想尽即非三界业收故。此位作如真金。用作轮王宝冠。喻一切小王宝冠不胜喻。以此位菩萨智慧宝冠下地菩萨无有能胜。于中有十天王。明力波罗蜜中。十波罗蜜。各随名义配之可解。此天身衣及寿与前天皆倍。明此位菩萨常以法宫而为安止。以福德广大名为广果天。

第十大自在天王。表第十法云地。如下叹德中。皆勤观察无相之法所行平等。明此位无相智成。如菩萨本业璎珞经云。三贤菩萨能伏三界粗业粗相续果。初地已上亦伏亦断。八地已去色因业胜因境缘法。执习故。明犹有于境见未纯熟。犹法执习在故。九地已去心因业胜内心自缘。法执习故。九地有内心缘。法执习故。十地之中心色二习一时总尽。十地方心境二缘中得无碍自在故。从八地至十地无功用中。缘真法执内外习亡。于十一地普贤门犹未自在。如十定品中求觅普贤不见者是。又智论云。第九天外更有别十地菩萨天。名摩醯首罗。此天有八臂三目。骑白牛。一念知三千大千世界雨滴之数。此是引进菩萨方便设法托事表法。及摄化境界渐增胜故。望一乘法界理事同参。一微尘内诸佛国土人天同处。身尘毛孔如影相入。修真之者。须当如实而知。莫随化相应。须以同时具足相应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因陀罗网境界门。微细相容安立门。秘密隐显俱成门。十世隔别异成门。主伴交参无碍门。托事现法生解门。唯心回转善成门。以此十玄门该之。即理顺故。已上神天之位。但利生门中托事表法令易解故。如如来实非牛王龙王象王。以托表之令生解故。望得道处。其智无形无为而能知万有。即为神也。以此神性随行祐生。即行非虚也。以智常居三界不随染净。以此自在寄位如王。以通化无方福过群品。寄位同天。即随行遍生行非虚也。同异总得表实无妨。从大众围绕常随佛众之中从普贤菩萨至大自在天已来。此四十一众。义分为二。一现果成因彰位分。如已前列众是。二从位举法进修寄同获益分。如向下直至普贤海月光等是。今从第二卷初尔时道场众海悉已云集已下。至第五卷中海月光大明菩萨众以来。此四十一众。是从位举法进修寄同获益分。此中合有五十众。为普贤等众十个菩萨。当等觉十一地法门。十个互参自具十众。为一人具十。总为五十众。如下获益分中。入即同佛知见。为与后学者。作样式。令仿之也。不悟是凡。悟已同佛知见。故名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如以下神天获益之中。各有二十行颂。皆初两行叹佛之德。后十八行。皆三句叹佛。一句自叹与佛同知。其例如是。随时科文。随时称叹。无烦更释。唯普贤菩萨一人。独入十法者。普贤众明一位普周众行也。海月光众但叹佛德与自所入之法相似。以此颂中更不别叹自德。如普贤众中加净德妙光菩萨。是文殊师利别号。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又法华经内往昔号妙光。又妙德妙光。其意相似。以德为光以能破闇发明故。今在普贤众内表法。明因果理智万行圆融故。普贤独获十种益者。明一即一切故。明一多自在延促自由故。是总摄义也。

从尔时如来道场众海已下。有二十六行经。义分为二。第一从尔时已下。有十一行经。明众已云集。于此段中义有其五。一陈众云集。二陈部类各别。三都叹众德。四明本因佛化。五明今以胜解力入佛所知。第二从所谓妙焰海大自在天王已下。有十五行经。于此段中义有其二。一明天王获益。二明天王乘威说颂。于此二十行颂中有其二义。第一两行颂纯叹佛德。第二十八行颂。皆三句叹佛。一句自叹与佛同知。已下例然。唯普贤少异。前已叙意讫。已上诸众。皆悉如上。以义科文。随义称叹。教门弘大不用文烦得意即得。此初会之内。四十七众之中。已前七众。前已释讫。

如来座内众。经云。如来师子之座众宝妙华轮台基陛及诸户牖。如是一切庄严具中。一一各出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于此段中义分为二。一述众来意。二长科经文。一述众来意者。是中其意有三。一明诸菩萨是古佛旧行。二明今佛契同。三明古今不二。为明所坐之座合古所行。菩萨行依旧故。如下颂中。诸佛所悟我已知为常。以法身为座体。以普贤万行为严。以无作大悲之智为座上佛。前佛后佛皆同此也。明佛契同古迹。定众生之狐疑。是故须来。是名为如来自行与古同因。众为座体。是法界是所行。行亦是法界。以此无碍自在故。座身是正报。座上庄严是。行所招依报。今还从本行报得之果内。还出本自行因菩萨众也。亦明因果不二体故。如法界品。如来师子之座普遍法界为座体故。第二长科经文者。从尔时如来师子座已下。有二十九行经。于中其义有七。一明座上庄严出众。二列所出众名。三来众兴供。四其众绕佛致敬。五致敬已升座而坐。六叹来众之德。七乘威说颂。从此已下有十菩萨。各说二十行颂。叹如来成道福智依正。及往昔所修之因。任其后哲随文随义称叹。不烦更释。此一段明今佛合古行古行合今佛。明座外普贤之众是佛利他之行。座内之众是佛自行所契普贤之众。此之大众古今一切诸佛同道更无二路。众生乘之。即名乘不思议如来乘最胜乘无上乘至于道场。以此一切法皆为道场也。以法界为场地。诸波罗蜜为人功。治一切垢。本自净故。治无明成根本智故。教门弘广。略申体意。随文赞叹。任在后贤。此十个颂中向下。叹佛十波罗蜜及十地有二十行颂。自余皆二十行也准知。

从尔时华藏庄严世界海已下。有二十一行经。明动地兴供。于此一段经文。其意有七。一明举世界之名。二推佛神力地六种震动。三世主兴供欢喜。四明以此例同多土。五明佛遍兴于世。六明世主各随自解。七明法会兴供普周十方。

问曰。何为地动。

答曰。其地动大意有五。一此会大众得道。二智人出现。三智人去世。四世间灾变。五得道欢悦。此明大众获益欢悦故。地动推佛神力者。明师弟之敬推德于上。

问曰。何故于此段中地动兴供。

答曰。为至此中一段。明初会中常随佛众当境之内神天众。及如来座内古今诸佛同因众。菩提树内流光众。并如来宫殿内大悲众。如是当佛自众来集复得益。及贺佛出兴心欢喜故。众生心喜动故。地亦随心动故。此明初会当境之内大集一终。然后面门放光普集他土亦来此会。此是无自他中他也。以明化仪主伴。此乃龙行云应。法事合然。为化众生轨模如是。以其法性尘刹普周。一刹那之中三世同际。还以一多相容不同门该括如是。放光集众。意令知佛境界相参无二。已上是初成正觉显示五位行门。一终因果。此一部之经。总有六重因果。一从世主妙严品。乃至华藏世界品五品经。明初成正觉。显示五位行门报得。及示现入法一重因果。二毗卢遮那品。是古佛因果。引古证今。明佛相习道不虚来。三第二会普光明殿。显示十信因果。四从须弥之顶直至离世间品。显菩萨证修因果。五入法界品。明古今本法不思议因果。此是一切诸佛共所乘宗。为一切佛之本体。众生同具。只为迷之。六觉城东会。明显菩萨利生行门善知识摄生形状法。则进修因果。若但说其法在行犹迷。此经设教及行证修前后六度。总举解行证修因果。令使启蒙易解不滞其功。

如来现相品第二

自此已下至毗卢遮那品已来。是长科一部中。第二举果劝修门。释此一品。义分为三。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此品何故名现相品。为诸菩萨神天大众皆悉已集。默思心念请法。问有三十七问。如来知念。即于面门舒光现相。及集十方众。答前所问。此品之内。如来两度放光。齿光告众令集。毫光示法令信佛境界及所行因果行门。诸来菩萨毛孔放光。通为三度放光故。又集十方众海佛境界相菩萨境界相答前众所问。故名现相品。此经表法及集众如来放光。前后总十度放光故。一面门齿光。集他方之众。二眉间毫光。示果成因。三足下轮中放光。成十信四。帝释宫中足指之端放光。集众入道成十住位。五夜摩天宫足趺上放光。成十行门。六兜率天宫膝上放光。成十回向。七他化天宫眉间毫相放光。成十地。八如来出现品眉间放光。入文殊顶。九口中放光。入普贤口。令此二人问答如来出现始终因果道理。十法界品中放眉间光。名普照三世法界门。是为十。如随好光明功德品。常放光明随根普照。此光非独缘五位进修表法也。是常依根摄化光也。

二释品来意者。此品为前世间主等默念三十七问。此品放光集众。示其法相。答前众所问三十七法故。此品须来。

三随文释义者。复分为二。一长科经意。二科其当品。一长科经意者。自此现相品乃至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此五品经总是答前三十七问。明举果劝修。二科其当品者。于此当品其意有四。一从尔时诸菩萨及一切世间主已下一段长行并偈颂。是世主请法分。二从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已下。有一段长行。并一偈颂。是如来放面门齿光。告众令集分。三从尔时十方世界海已下。一段长行。并一偈颂。是十方世界海蒙光所照。皆来云集现法分。四尔时世尊欲令一切菩萨已下。一段长行。并十偈颂。总是答前三十七问分。一从世主心念问法分中。义分为三。一从尔时已下至唯愿世尊哀愍我等。于中长行有八行经。纯请十八种佛法。二又十方世界海已下有六行半经。问佛菩萨海有十九问。通为三十七问。三愿佛世尊已下可两行经。明菩萨神力故一切供具放光。光中说颂请佛断疑分。

第一从初尔时诸菩萨及一切世间主作是思惟。明心念默请。云何是诸佛地。法界不思议地。是佛地故。下文云。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此为如来地也。云何是诸佛境界。如下经云。如来处此菩提座。一毛示现多刹海。一一毛现悉亦然。此是如来之境界。又法界是如来境界。云何是诸佛加持。下文如来加普贤入于三昧。是诸佛加持故。云何是诸佛所行。经云。无碍行是如来行。又普贤行是一切诸佛共所行行故。云何是诸佛力。如经云。如来有处非处等十种力是。云何是诸佛无所畏。如来无五怖畏及四无畏是。云何是诸佛无能摄取。如来无性妙智是无能摄取。云何是诸佛眼。知一切法智。知一切众生根智。名一切种智。是佛眼故。又此经下文说十眼等是。又如十身相海品云。如来眼有大人相。名自在普见云。云何是诸佛耳。如法界品云。一切诸佛有无障碍耳。悉能解了一切音声。云何是诸佛鼻。如下经云。如来鼻有大人相。名一切神通智慧。于中出现无量化佛。坐宝莲华。往诸世界。云何是诸佛舌。如下经云。如来舌有大人相。名示现音声影像云。云何是诸佛身。如下经云。诸佛同法身。无依无差别。又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云何是诸佛意。如来出现品云。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心。佛子。如来心意识无量俱不可得。但应以智无量故知如来心。云何是诸佛身光。如来随好常光随根照物普周法界。云何是诸佛光明。光有二种。一教光。二如此经光明觉品是。及前后十度表法光明是。云何是诸佛智。一切智一切种种分别智是。又如下文。如来智甚深。普入于法界。能随三世转。与世为明导。此已上问十八种法。经云。唯愿世尊哀愍我等。有三句经文。结请佛说。十九种海。经云。一切诸佛皆为诸菩萨说世界海。总举问竟。众生海。释曰。如世间众生广多如海故。佛海。经云。如来安处菩提座。一毛示现多刹海。一一毛现悉亦然。如是普周于法界。佛波罗蜜海。十波罗蜜遍一切菩萨行故。佛解脱海。如来法身是佛解脱。又智慧解脱乃至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是。佛变化海。如下文。无体无住处。亦无生可得。无相亦无形。所现皆如影。又云。一切刹土微尘数。常现身云悉充满。又云。于一佛身上化为无量身。佛演说海下文。一一毛孔中光网遍十方。演佛妙音声。调彼难调者。又一音遍诸根故。然如来音声。不从心出。不从身出。佛名号海。如下名号品是。如来名号等一切众生心也。佛寿量海。如下。佛身如影现。生灭不可得。是佛寿量海。又下文寿量如是。及一切菩萨誓愿海。净行品等是。又如十回向品中大愿是。一切菩萨发趣海。如下云。此会诸佛子。善修众智慧。其人已能入。如斯方便门。又下文从地而得地。住于力地中。亿劫勤修行。所获法如是。明从地而得地者。不离真法界自体清净性地而行。进修十住十行等法。故云从地而得地。又十行品。是十发趣加行成就。令菩提心智悲纯熟故。助道海。三十七助道品是。观身受心法为首。一切乘。海乘如来。乘不思议乘。法界乘是。乃至八万四千乘等。一切菩萨行海。普贤行是。如下经云。如是分身智境界普贤行中能建立。一切菩萨出离海。如五位中加行方便是。如下经云。此会诸菩萨。入佛难思地。一一皆能见。一切佛神力。又下文。普贤诸行愿。修治已明洁。能于一切刹。普见佛神变。身住一切处。一切皆平等。智能如是行。入佛之境界。一切菩萨神通海。如下十方佛刹来集菩萨众及毛孔出众随行利生等事是。又十通品亦是。又下文。一一佛刹中。往诣悉无余。见佛神通力。入佛所行处。一切菩萨波罗蜜海。如下经中。十方来集大众身诸毛孔各出十佛世界微尘数光。一一光出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悉能遍入一切法界诸安立海。教化众生。广如经具说。是波罗蜜海也。此是与发心者。作普贤样。一切菩萨地海。如下经云。从地而得地是也。又十地品是。又如来地是。菩萨地。如下经云。此会诸菩萨。入佛难思地。一切菩萨智海。根本是如来智。于根本智起差别智教化众生。是菩萨智海。乃至十无尽智是也。唯愿世尊已下三句。总结劝请。准例十方诸佛既说。今佛世尊亦合同说。又尔时已下四句。明供具说颂。已上三十七问。向下至毗卢遮那品已来。有三种答前所问。一如下齿间放光集众现相神通答。二如下眉间毫光出众现相及十菩萨偈颂答。三普贤入定出定以言诠示佛业众生业因果古今相习答。如世界成就品菩萨众生染净报业。答前三十七问佛海菩萨行海。不离其中。又说华藏庄严世界海。说佛报得所居之土。答前三十七问佛境界海众生海波罗蜜海。总不离其中。又说古往毗卢遮那品。是引古印今。令众生信承习不断法不虚来。若古无旧迹。今从何得。以是义故。引古佛用印今时成信。从此初会世主妙严品至毗卢遮那品六品经。总明举果劝修信他已成佛者果德悲智境界行普贤行及报得庄严身土。分从佛名号品重问二十八问。即是举古佛果门。令今世及未来发心者。自信自心佛果不异。及菩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佛眼耳鼻舌身意不异故。信自今修不异古法。有此二十八种不异之法。具如佛名号品。所问二十八问之法。今古不异。令初发心者应如是依古证修。使令道不谬故。直至法界品。总是其答所问之法故。若依五位法上有一百一十重佛果菩萨行。古今不异。若通信位即一百二十重古今佛因果不异。至位方明。从供具云中出音说二十行颂。于中义分为四。初两行颂。叹佛行满成佛行遍三世。次两行颂。明劝佛为众除疑得证。次两行颂。明大众已集劝请除疑。次云何已下十四行颂。明重颂前三十七问。

问曰。大众何不以言自问。因何默念致疑。何不自以言赞劝请。云何供云出音请佛。

答曰。明佛得法界心。与一切众生同心故。以心不异故。知彼心疑。供具说颂者。明一切法总法界体也。法界不思议。一切法不思议故。明圣众心境无二故。凡夫迷法界。自见心境有二故。故颠倒生也。

第二从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已下。有一段长行并一偈颂。是如来放齿光十方。告众令众咸集。现法答前所问分。于此分中大意有十。一如来知众心念有疑。二齿光普照。三其光有十名。四明光具眷属。五陈光色相。六明光照远近。七明大众蒙光彼此相见。八明光遍他方众会。九明光能出声告众。十明十方之众闻告咸来。

问曰。何故如来面门齿间出光告众。

答曰。面门及齿。明言出于中故。于中出光。今欲答众所疑。普告十方佛土大众来集示法。答前三十七问中云何是诸佛地佛境界佛加持佛行佛力等故。须口中齿间放光。光者除暗义。又答前云何是佛光明。除现在未来众心疑暗故。口齿者。吐纳言音说法处表告之所由也。故于中出光。于此光明说其二十行颂。于中大意。叹如来道满利生光明出音告众令集闻法。

第三从尔时十方世界海一切众会蒙佛光明所开觉已已下一段。是十方大众来集示法分于此段中大意有十。一明佛光普照。二明十方众来。三明来已兴供。四明兴供不同。五明众海影像相参。六明大众自他同异自在。七明大众毛孔出光。八明光出菩萨。九明菩萨同事利生。十明众生发心得果。此之十事如文可知。如毛孔流光众。明法界体性自在不思议自他无碍。能同能异众。于中菩萨同行利生。即明古今已成正觉者菩萨行及十波罗蜜海佛地佛持等。举其已成佛者。悲智境界。答前大众三十七疑。用成来世与今同悟身心境界自在无碍如帝网境界门。如此一段。以佛神力放光集众。答前所问。后之一段。毫光示法。及菩萨偈颂。答前所问。于此十方来众光明中。同时发声说二十行颂。于此中大意叹佛光明道行已满身口意鼻耳总遍周刹海满普贤行。答前三十七问。如文可知。

第四从尔时世尊欲令一切菩萨大众得如来无边境界已下一段长行。有二十八行半经。于中分为两段。一从初十行经明光之德。第二十八行经。明莲华出现。一从初明光之德。大意有十。一令众除疑获益。二显光出处。三显光之名。四显光之色。五明光所照远近。六明所照威动世界。七光照尘中现无数佛随根与益。八光雨十种法轮云。九光明绕佛。十光入佛足轮以成大众信心。明足下是初信入。故说十种智佛。以为自己信心。以不动智为首。

第二尔时佛前已下十八行半经。明莲华出现。于此一段文中大意有十。一明华现所由。二明华具十种严饰。三明毫光出众来坐。四明胜音菩萨。为主余者为伴。五明上首菩萨胜音之德。六明诸佛与胜音之力。七明胜音常见诸佛。八明胜音神变自在。九明胜音观众说颂。十明正申颂意。此之一段经文。如来眉间毫出光明。名一切菩萨光明普照耀十方藏者。明是十地菩萨智满中道教行之光。又毫相光中出众菩萨有世界海微尘数。上首名曰一切法胜音。即是其十地满足中道果行。将此中道觉行悲智圆满法界行门毫尘刹海无障碍法。答前大众三十七问。使令现在及以未来信此十地法界因果法门行满十方使令得益。是故经云。欲令一切菩萨大众得于如来无边境界神通力故放眉间光。又光体是法界之理。胜音大众之海。是其法界之行用故。明从十住初心以理智万行体用不相离也。故从十信即与果行令修。理智体用法合然故。从果行信进。又胜音菩萨坐莲华台诸菩萨众坐莲华须。明主伴万行。明胜音一行遍一切行一切万行是胜音一行。明法界理智中圆满无碍自在行故。还如前菩萨毛孔流光出菩萨行。相似体性一多重重自在无体可碍。诸波罗蜜一中具十。乃至无尽故。缘起互为因果。主伴自在故。以理智照之可见。大意明法界行门一行遍一切行故同别自在。十正申颂意中通胜音菩萨有十一菩萨。各申一段偈颂。初二十行颂。叹佛身充遍普现众生前及毛孔刹土众会无尽相入。两行一颂如文具明。无烦更释。大体得大纲纪。即得经文自具。此后十段总十行一段总是答前世主所问。又明此会菩萨能入如来之境。最下有三行经明都结十方世界同然一时云集。已上现神通及语。答前大众所疑竟。示业及法答者。如已下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神通法业俱示。若通当类总自具法业答故。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此初会六品经。是以佛果劝修门。

普贤三昧品第三

将释此品。略作三门分别。一释品之名。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者。理智无边名之为普。智随根益称之曰贤。三之云正。昧之云定。亦云正受。为正定不乱能受诸法忆持简择。故名正受。亦云等持。为正定能发生正慧等持诸法。是故名之等持也。为普贤为佛绍法界大智之家诸佛万行遍周之长子。以答前所问三十七问中云何一切菩萨行海出离海神通海波罗蜜海世界海等故须入定。善简众法答前所问令众达解。故须入定。然普贤菩萨恒无定乱。以示法则故须如是。又以初举果劝修中以入定为法则后十定品中明十地道满起诸想念方真。

二释品来意者。明普贤菩萨常在三昧净乱总真。然教化众生故。成法则故。答所问疑故。为善简择诸三昧出入同异相故。为善简择众生业海果报佛行业海果报。故须入定。从定起已说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答前所问故此品须来意明初入法须加定业以显真门。后十定品中明十地真智已终。智随一切众生想念。应根接物。方是修道者。应如是知。

三随文释义者。于此一品经文中。义分为二。一科其经意。二释三昧名。

一科其经意者。其此一段经其意有十一。一从尔时普贤菩萨已下一行半经。明承佛威神入定。二此三昧已下八行半经。举三昧名及叹三昧之德。三如此世界已下可七行经。明都举普贤入定此界如是十方总然。四尔时一一普贤菩萨已下有十二行半经。明普贤入定诸佛现前佛力所加佛言赞叹普贤之德。五尔时十方一切诸佛已下有七行经。明诸佛与普贤十种智。六如此世界中已下可二行经。明都举十方世界中普贤一切诸佛一时同与其智。法如是故。七是时已下可六行经。明诸佛以手加持摩普贤顶。八如是一切世界海已下可两行经。都举十方世界同然。九尔时普贤菩萨已下九行半经。明普贤从三昧起并陈三昧之名。十普贤菩萨从如是三昧门起时已下十二行半经。明大众获益并都结与十方同然。十一尔时十方一切世界海已下至偈颂以来有十二行半经。明佛力三昧力其地微动及兴供末后诸佛毛孔光明说颂叹普贤之德。

问曰。何故前世主妙严品末。其地六种十八相大动。此品何故其地微动。

答曰。前明如来始成正觉大众贺佛及自皆得佛果之益。其益广大。明位极行终。以此其地大动。此品答世主所问之疑。为成初信故。其地微动。于中菩萨示有疑问。寄同得益。皆是成其凡夫始信之心。是故名为举果劝修生信分。仍是信他佛及菩萨得。然未是信自心得也。第二会中金色世界不动智佛已去。方明信自心得亦然也。至第十二卷中诸世间主。更作二十八问。方明信自心是佛不动智等。至文方明。此经直至法界品觉城东已来。菩萨及一切大众。皆是寄法同迷示行修证。唯觉城人间五百童子童女优婆塞优婆夷。各具五百。一万诸龙寄位是凡。表其凡夫有得入者故。若无实得者佛教岂有。虚行者哉。圣者立样令凡实得。终不虚施。应如是知。不自欺诳。若有人言。此经非是凡夫境界。是菩萨所行。是人当知。灭佛知见。破灭正法。令其正教世不流通。令其世间正见不生。断灭佛种。诸有智者。不应如是不劝修行。设行不得不失善种。犹成来世积习胜缘故。于此佛毛孔光明说颂中已下有两段颂。于初二十行颂。明佛毛孔光明赞普贤德。如文具明。毛孔是万行光。还叹普贤万行。二尔时一切诸菩萨已下有二十行颂。明大众叹普贤并请说。后三品之法。亦如文具明。

新华严经论卷第十二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