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第十八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新华严经论卷第十八

长者李通玄撰

第二随文解释者。如前挍量初发心功德四十段文中。最初一段帝释请。如文可知。第二文中。举初发心有十种广大难知法。如文可知。第三段中。正举供养广大。第四段中。正明将人所供不可挍量如歌罗分者。是将多比少。不如喻如析人身上毛作百分。将前人所作功德。不如初发心菩萨百分毛中一分毛许功德。又云。优波尼沙陀分者。谓少许相近类之。无限善根不可将有限比对。余如文自明。第五段中云教修十善道者。身三口四意三。是欲界生天善上者云四禅色界业也。初禅灭忧。二禅灭苦。三禅灭喜。四禅唯寂静。云教住四无量心。此是有为中慈悲喜舍。云教住四无色定。此是无色界定。已上是三界中善业。云教住须陀洹果谓。初断见惑舍异生性。初获圣性入圣行流故。故名入流。云教住斯陀含果。此云一来。谓此圣者虽断欲界六品惑。然为有余。三品未断。令此圣者一度来欲界生故名一来果。云教住阿那含果。此云不还。谓断欲界九品惑尽。从此生色界。更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还。此十使中。见道疑未能明了不入罗汉果。如十使烦恼。一身见。二边见。三见取。四戒取。五邪见。已前五为利使。已后五为钝使。见谛断。六贪七嗔。八痴。九慢。十疑此五钝使。能迷随行之事。此之十使。前五利使。须陀洹见谛之后。伏之不起。后五钝使薄。斯陀含断欲界六种惑。非无色界贪。于嗔痴慢三种。微而且薄。现行不生。非种无故为上二界报且无嗔为修定伏而现行不起。须斯二果有厌患。而不令增长。常求出世之心。以此不成三界沉沦种子。阿那含厌令永息。唯有见道疑。以见道不分明。不能顿超三界业果。阿罗汉为见道无疑。三界业果一时尽故。望前三果。设断九种烦恼。唯有疑在。不得名为断烦恼。为见谛。无明未明。总名厌伏。不得名断。又罗汉辟支佛。但欣出世。净土菩萨及空观菩萨。为但欣出世行六波罗蜜。总是折伏现行无明。不得名为永断烦恼。为且以空观折伏无明。不了无明从本已来是不动智佛为不了根本。以空折伏使令不起。乃至十地但得意生身等。不名以如来一切种智生身。以作十真如等观断十种粗重。不了无明本是如来根本智故。大用恒寂故。一乘佛果教中依佛果发心。初发心时达根本无明。是根本无分别智。成差别智大用法门。初心之上圆满一切诸佛共所乘门。名乘一切智乘。若智悲愿行毫厘不似佛。信心亦不成。何况住佛所住生在如来一切种智家。生为佛真子具诸佛事。以智不异愿行平等大悲不异。无限境界不异。过去未来劫差别与一念不异。应如是定慧照之可见。此是名依佛菩萨正善知识依根本智发心。如下文才发心菩萨能于十方示身成佛者。为初发心时。乘如来不思议一切智乘。得佛种智。生如来法界之家。乘佛一分之智慧大慈悲势分。即能如是示身成佛。如下颂云。菩萨于佛十力中虽未证得亦无疑。菩萨于一毛孔中普现十方无量刹如是总明初发心菩萨之德。为得如来一分智慧势分如是。如轮王大子权统王政亦得自在。一分与父王相似。如动地兴供明法威力亦明。大众法悦心悦。地动明心境体无二故。境由心现故。如十方各过万佛刹微尘数佛。同名法慧来现其前者。为明与十方诸佛智慧合故。万佛刹尘者明升进修行启迷悟法之量。十信十十住百。十行千。总是明升进见谛解迷悟法之名。如下万佛刹微尘数菩萨发心。受过千不可说劫成佛之记。皆同号之为清净心者。亦明达如是千不可说劫量法门总清净故。故佛号清净心。非是实有如情所见长远之劫也。总明当位随迷悟法之名。不是存其劫量之说如妄情所见也。自此已下直至品末如文。自具如文。称叹如是已下二百四十二行颂一百六十八行。总叹佛果及信等六位。法门已下。七十四行所叹此品之内挍量发心功德广大难比。如文具明。随文称叹。四行一颂准例知之。如是挍量初发心功德。设使以等虚空无限境界。以一切乐具总供养无限众生。皆令得人天胜乐。又教令得四沙门果及辟支佛及三乘出世菩提。如是虚空境界及所度众生虽等。然未令所化众生得成佛。亦不可比。于此教中初发心乘如来大智等佛所行。普化众生皆成佛故发菩提心。以是义故。所举境界广狭不等。所化众生成佛不成佛不等故。不可为比故。是故此品下文云。初发心菩萨不于三世少有所得。所谓若诸佛若诸佛法。若菩萨若菩萨法。若独觉若独觉法。若声闻若声闻法。乃至广说如经。但为唯求一切智于诸法界心无所著发菩提心。略说菩提。其法有四。一声闻菩提。二缘觉菩提。三权教菩提。四一乘菩萨佛果菩提。前三并是出世菩提。佛果菩提是法身大智大悲真俗万行法界圆满菩提。无出入故。三乘菩提虽观四谛十二缘。而亦未知四谛十二缘之实体。非独二乘未知。三种意生身菩萨位登十地。犹未能悉知。唯一乘菩萨以智方知。至十地品具明。但且略而总言。三乘中观苦集灭道及十二缘生。及行六波罗蜜菩萨。厌苦欣真但求出世。大悲菩萨方云留惑润生。一乘菩萨以智观四谛十二缘生。无明即智苦谛即圣谛。于生死涅槃无解缚性。是故此经名苦圣谛集圣谛。如是十圣谛十二因缘总是法界自性无缚无解自在之缘。不名无明。不名苦谛如是总观万法。如是名为一乘法界缘起智悲自在任性缘生。一切眼耳鼻舌身。莫不皆是法界缘起自在法门。一切诸佛知见神通力。以此而有。但以禅定观照诸波罗蜜而显发之。是故学者应如是修如是悟入。已下颂文四行一颂。如文自具。不烦更解。有智之士随文称叹令众发心。

明法品第十八

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此品为明前之升须弥顶品偈赞品十住品梵行品初发心功德品五品法门已。发菩提之心得广大功德。此精进慧所问之法有二义。第一令前五品之法其心更明。第二令后所行之法转胜明白。故云明法品。为明升进前后法故。是精进慧菩萨启请法慧菩萨言。所有大愿悉使满足。获诸菩萨广大之藏。此明前所得法使令更明后之升进使令明白。是修十行之向。长养本位十住之法。

二释品来意及名目如前。

三随文释义。分之为二。一长科经意。二随文解义。第一长科经意者。约科为三段。第一初尔时已下。长行有三十三行半经。通偈颂有五十五行。明精进慧菩萨请法分。第二尔时法慧菩萨已下。有六行经。明法慧菩萨许说分。第三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下。直至品末通偈颂。总明正说法分。从初第一请法分中。义分为二。一科此一段经之文意。二随文解义。第一科此一段经文意者。约科为三段。第一尔时已下。至复次有十二行经。明精进慧菩萨初起请法门分。第二如诸菩萨已下。至菩萨所行次第愿皆演说有二十一行经。明精进慧菩萨并举当位应所修行之行及获益。重劝说守护法分。第三尔时已下。可有一行经。明精进慧以偈说重请分。第二随文解释者。从初尔时者。尔犹此。云说此法时也。精进慧菩萨者。约位加行成名。此通十个慧之通称。为今欲成此位之升进。必籍精进之功。慧者照烛义。精进者无思义。以无思之慧照烛有作之功。有作本自无功。万法本来自净。万法自净。名之为精。无功智应知根利生。名之为进。此约成位进修之称也。菩萨者。如常说也。白法慧菩萨者。白者明也。明著名言申其明也。云升一切智乘者。明入此位也。以此位菩萨乘一切智乘生如来家入佛种智为佛之子恒蒙诸佛之所摄受故。明智相应其与益故。故云摄受。云获诸菩萨广大之藏者。如十回向中智藏悲藏等十藏是也。以何方便已下。正说中十十法门是。云六通者身通。天耳通。天眼通。宿命通。他心通。漏尽通。身通者。于一刹那际身随智用。周遍十方对现色身。随根普应。天耳通者耳根常闻十方一切诸声。天眼通者。眼根常视十方一切粗细等色。宿命通者。智随三世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所作业行因果悉能知之他心通者。一念能知三世一切众生心念所欲。漏尽通者。随智遍知一切诸法而无情欲顺痴爱心。此经又有十种通。如十通品说。三明者。一宿命。二天眼。三漏尽。是名三明。四无畏者。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四说尽苦道无畏。相好者。此经十身相海也。力无所畏者。十力也。一是处非处力。二业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一切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是为十。三世业果名为处。了达非有名非处。论主颂曰。

善知众生业因果  心定不动如山王

众生根品上中下  欲乐种种各差别

种种世间诸性分  一切道法各不同

宿命遍知三世业  天眼十方无碍了

随诸分别满十方  心无杂染常无垢

如是十种德自在  是名如来无畏力

十八不共者。一佛身无过失。二口无过失。三念无过失。四想无过失。五心无不定常在三昧。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身业随智慧行。十四口业随智慧行。十五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无碍事。十七智慧知未来无碍事。十八智慧知现在无碍事。所言无过失者。妙善相应。所言无减者。所作善法常无忘失。云一切智智者。云种种无尽智。此明差别智无尽故。如守护分中有二义。一明初发心菩萨守护一切诸佛法藏而能为人演说。二得天王夜叉王如来法王等守护。以偈重请分中有二十二行颂。初二行颂叹能说法主。已下二十行颂。两行一颂。初两行叹初发心菩萨智慧福德超世获益。次两行颂。劝说升进之行。次两行颂。明大智度众生无著。次两行颂。明众行无缺利生令佛种不绝。次两行颂。明坚固功成出离法胜法重劝请说。次两行颂。明破闇降魔之道。亦愿请说。次两行颂。明如来所得之法。亦劝请说。次两行颂。明云何演说如来法。末后两行颂。明云何令初发心无畏如师子无著如莲华。第二许说分中法慧菩萨所叹能问之人如文可知。第三正说分中复分为二。第一长科经意。第二随文释义。一长科经意者。从佛子菩萨已发一切智心已下。至品末。长科为二十段。第一从初佛子已下。至住不放逸。有十行经。明十住十种不放逸法分。第二佛子已下。至十种清净。有十行半经。明住不放逸得十种清净法分。第三佛子已下。至能令一切如来欢喜。有十一行半经。明行十种法诸佛欢喜分。第四佛子已下。至诸佛欢喜。有六行经。明安住十法分。第五佛子已下。至令诸菩萨速入诸地。有八行经。明行此十法速入诸地分。第六复次佛子已下。至而自庄严入菩萨地。有十行经。明入地升进分。第七佛子有十种法已下。至所行清净。有八行经。明净行分。第八菩萨既得行清净已下。至十增胜法。有八行经。明升进转增分。第九佛子已下。至是为菩萨十种清净愿。有七行经。明大愿成行利生分。第十佛子已下。至守护无上法门。有七行经。明行十法令大愿圆满分。第十一佛子菩萨满足如是愿已下。至如应说法。有八行经。明十种无尽藏分。第十二所谓知其所作已下。至具足庄严波罗蜜道。有十六行经。明菩萨知根利益分。第十三是时已下。至令三宝种永不断绝。有五十二行半经。明行十波罗蜜利益众生诸对治分。第十四所以者何已下。至念念具十种庄严。可有十八行经。明令三宝种不断绝分。第十五何者为十已下。至度脱无量无边众生。有三十行经。明以十种庄严令见者发心无空过分。第十六佛子已下。至如是自在力已下。有二十三行经。明菩萨初发心得与佛平等法堪为大法师分。第十七假使有不可说世界广大道场已下。至及护持法故。有十三行半经。明处众无畏说法自在身无映蔽分。第十八尔时已下。可一行经。明法慧以颂叹法分。第十九如此以颂叹法中有二十行颂。两行一颂。如文其义自具。随文称叹即得第二十最下一行经。明诸闻法欢喜大众奉行分。

第二随文解释者。从正说分中佛子菩萨已下二十段文中。但随经文义隐言幽方可解之。经文自显处。如文自具不烦更释。如文中住于深定不沈不举者。不沈离声闻灭尽定。亦离上二界息虑禅。如色界初禅。灭下欲界愁忧不生。得一分轻安寂静。无欲界爱有寂静爱。水灾便至。楞伽经云。津润妄想能生内外水界。以爱为津润故。水灾至。如色界第二禅。能灭欲界忧苦不生。得一分轻安寂静。为有觉有观能缘静境犹有。火灾便至。如第三禅。无觉无观有禅悦乐心有喜动。风灾便至。如第四禅。身心寂灭离出入息。喜动亦无三灾不至。唯妙色身如白银清净光洁。衣如金色。四禅身长二十里。衣长四十里。以下三禅倍倍减半。如初会中以释。如是四禅皆是息心令静。以为势分。乃至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定。皆是破除升进令念不生住寂定故。如是破色界净色。令成无色界空识。又破见空之识亦空。名识处定。又破识空之见亦无。名无所有定。又破无所有心。此无想之想亦无。名非想非非想定。如是上界修禅。皆是作意存情伏心不起。不是任情无为无沈无掉称真理智寂用自在不作而为之定也。如欲界名攀缘五欲名掉。色无色界定名沈。又声闻缘觉定名沈。空观菩萨行六波罗蜜。生于净土名掉举。如是三乘之定皆有沉掉。为垢净未亡见道不真有欣厌故。二乘之定虽无三界现行之惑。皆是厌患对治伏灭无为无能起惑。我生不起悲智亦亡。住灭定者。头上击鼓亦不闻知。化火烧父母分段身入变易生死。如是二乘断惑不分别法。意势相似。或有声闻。以十二缘生得道。如是三乘观行缘觉声闻。净土菩萨所得道者。皆是出世三乘互用通为九乘。大体以约胜鬘经。得伏三界烦恼不起。得意生身。无分段生死得变易生死。非是应真任智自在无出入体任智应众生利乐不息。广如胜鬘之意。以是义故。色界无色界及三乘禅。有沈有掉。如大乘中留惑润生菩萨。道前安立三十心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方入圣种性。四摄四无量心三十七助道品观十波罗蜜名目相似。若以摄化境界及见佛数量意生身智生身成佛因果。总皆不同。以是义故。如是留惑润生菩萨所修定亦沈亦掉。为但得三种意生身未得如来智生身故。乃至七八九十地得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菩萨。但得三界烦恼中空观。折伏现行不起。于意生身中自在故。非是生如来一切种智家故。非是于如来一切种智中起惯习故。所云成佛定满三祇。所见佛境初地菩萨。但云供养百佛及摄化百佛世界。但得百法明门。如此华严经者。初发心菩萨初发如来一切种智之心。名为菩提心。如初发心住。创生一切诸佛一切种智慧大智慧家。生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为会诸佛一切种智与自智一故。成佛不出刹那之际以智境界非延促故。摄化境界遍百佛刹微尘数。又多百佛明智境德用无尽无限重重故。此犹约随位进修之言计体一即一切无限也。如十地中初地菩萨供养多百佛多百千佛虽数不离百数。然多百即无限。与单百无比。是故四念四摄四无量心十波罗蜜。一一法悉皆无限。是故此十住菩萨所修定业。不属世间出世间沉掉之定也。已释住于深定不沈不举竟。如文入深禅定。得佛神通者。如上色界无色界天及三乘神通。色无色界神通息心想。净报得神通。二乘神通依定。前所念净土菩萨神通得清净意乐。神通如三种意生身。是如此经中入深禅定得佛神通者。以心称理。源无出入。体无静乱。体无造作。性任理自真。不生不伏。理真智应。性自遍周。三世十方一时普应。对现色身。随智应而化群品。而无来往。亦不变化。名佛神通。智无所依止。无形色体无来去性。性自遍周。非三世摄。而能普应三世之法。名曰神通。是故经云。智入三世而无来往为三世。是众生情所妄安。非实有故。为智体无形无色不造作而应群品。名之为神。圆满十方无法不知无根不识。名之为通。经云。依无作门修诸净行者。以此无作门修法界虚空界行海。周遍清净故。智无所为名之为修。知根同事名之为行。行无不利非作非生。名为无作门也。常处十方一切三界受生利俗而无染净。名之为净行故。经云。与三世佛同一体性者。为法身智慧同也。三世广大劫一念同。三世诸佛普贤共行大智大悲圆满同。经云。有十种法令诸菩萨速入诸地者。明于初发心住位而遍知诸住诸行诸回向诸地法门。为一即一切故。一切即一故。即因即果故。即如善财童子。见弥勒菩萨已。弥勒还令却见文殊师利。明因果不异亦不离故。此亦如是。从初发心住佛果地位一念齐进。而亦不出一念中。修成正觉。佛因果及菩萨行悉圆满故。如善财。一生龙女不出一刹那际。三生成佛总相似故。云一生成佛者。明今生是父母分段身。是信心及见道修行生。舍分段身。入变易生名为一生。亦不出刹那际。无古今性。无分段性。无变易性。万相如幻故。如化故。非灭故。无三世故。以此初住遍修诸住诸地故。贯通诸法总一时一法。多少延促自在无碍。不出一刹那际故。法如是故。去情以智观之可见。经云。知一切众生与诸如来同一体性者。三乘菩萨知一切众生同有如来佛性。理性此经知一切众生同有如来一切种智之性。如经下文有经卷如三千大千世界。内在小众生身中。有人成佛。破此微尘出此经卷。言微尘许大。众生皆有佛一切种智故。菩萨成佛化之。总得如来一切种智故。达理之智名一切智。差别智名一切种智。经云。闻诸佛土悉愿往生者。不出尘中智遍现应供养十方一切诸佛而无来去。经云诸次第定者。色界四禅菩萨次第能入。于无色界四禅菩萨悉能顺入。或超间入出。如涅槃经阇维分说。从初禅入三禅定出。空处入无所有处出。非想处入空处出。如是超间。如是次第。如此经方网三昧。一方入定十方起。十方入定一方起等。具如十信位中说。三摩钵底智印者。明寂用同起印诸万法无不明了。如大海水而现万像。净智普印一切万法。皆能了知。而无能所。亦无作者。经云。善观诸法得实相印者。以无作无依无想大智印印诸万法。起唯法起。无有无明三世系著。名实相印。经云。入真三昧者。无三界及三乘染净沉掉是也。离诸僻见者。有无二见是。内见外见身见边见戒取见取等总是。乃至六十二见是。六十二见者。于一切法上系有四见。一常。二无常。三亦常亦无常。四非常非无常。于五阴上各有四见。四五二十。三世五阴上合为六十。本二见共为六十二见。一切僻见不离此也。普门慧者。遍知众生诸根及法智一切智智种种差别智也。色界众生为住定故。教令起观。无色界众生为修无相观故。教微妙智。慧为相不当情智慧利故。六和敬法者。一身。二口。三意。四戒。五施。六见。名为六和敬法。于众生田中下佛种子者。示一切众生菩提理智故。及微少善根为胜缘故。六通前已释讫。如十通品说。十神通如经具明。已下颂中两行一颂文自具足。随文称叹。最下长行一行。明大众闻法欢喜奉行分。此之一会升忉利天宫品是序分。从偈赞品以下是正说分。动地兴供是流通分。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何故名夜摩天宫。明以处表法。此天名为时分天。为此天无日月晦明以莲华开为昼合为夜故。名时分天故。为表十行法门知时而应总化不可不知时故。故以时分天。以表知根而对行不可一向为也。知是人天种二乘三乘一乘种。可以何善根而接引之故。以时分天以表所行之行须以知时故。须弥山以表十住之法门。明从信升进离凡夫地故。又表十住之位初登法顶至相尽处故。又表须弥处大海中。高八万四千由旬。非手足所攀缘而升上故。明初十住之位非以有心思求观行攀缘所及。以无思不为。荡然智应万法无依。方可升也。此十行之位处夜摩之中。明依空而住不与人连。十行亦然。依法空而行。行知时而益俗也。故处此天而表之也。于兜率天说十回向。为明其处居欲界天之中。又明此天乐知足也。以表十回向以回正智处俗利生处大悲门饶益一切于诸境界无所贪求故。处此天以为所表。升他化天说十地法门者。超过化乐明至欲界际。表十地自在超升化乐至欲界之顶化心魔王至欲尽际故。升第三禅说佛华法门。明普贤行满。表以行法悦无尽众生故。又彰第四禅是佛位故。此约进修升降表法。且如是安立。然其理智一一遍周无去来也。以此皆云不离菩提道场普光明殿而升忉利夜摩兜率等。如第三禅超初禅二禅者。明位位倍胜故。此一会未有来文。是璎珞本业经。如来领声闻菩萨众。向菩提树下。脱往昔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时说法界经。一一排次至第三禅故。是故于此夜摩天以表十行。

二释品来意者。前明十住升进以升须弥之顶。此明十行之升进以至夜摩。以次此品须来。

三随文释义者。于中大义义分为二。一长科经意。二随文解释。第一长科。经意者。此一品四十九行经中。约作十段长科。一尔时如来威神力故已下至恒对于佛有三行半经。明十方同见如来不离其处分。二尔时已下至宝庄严殿可有两行经。明不离十方一切菩提场普光明殿而升夜摩天分。三时夜摩天王已下至时彼天王敷置座已已下有十四行经。明时分天王遥见佛来化座庄严及恭敬分。四向佛世尊已下至入此宫殿可两行半经。明时分天王请佛入殿升座分。五时佛受请已下至悉亦如是可有一行经。明如来受请都结十方同然分。六尔时天王已下有一行半经。明天王忆昔往因说颂叹佛分。七说颂之中有二十行颂叹十如来曾来入此天宫分。八如此世界已下至叹佛功德有两行半经。明十方同此一时叹佛分。九尔时世尊已下至诸所住处可两行经。明如来受请入殿殿博宽容分。十十方世界悉亦如是。此总结十方同此分。第二随文解释者。初尔时已下至恒对于佛。明十方一切处恒遍满无增减故。言不离菩提树须弥顶而升夜摩天者。明智遍一切处而示其身非去来故。云遥见佛来者。明从十住向十行位故。即以神力化座者。明行立依空智而成无能所定建立故。以座表行。号曰莲华。明无作行成无所染著故。藏者含容义。明无行之行含藏众善故。师子者明无畏也。以无为之理智处生死而无畏故。此依主为座名。百万层级者。明十住十千十行百万。明随位升进阶级故。百万金网以为绞络者。明此位中以行网化众生故。此为报得依果故。十住十千十行百万明升进也。华鬘香宝及四种帐者。明以四摄法方便行含摄众生故。四种盖者。明以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覆荫众生故。百万光明而为照曜者。明以智眼观根而摄化故。天王者。行自在也。恭敬顶礼者。行行无慢也。梵王踊跃者。净行利生见求乞者欢喜无厌也。百万菩萨称扬者。明以行济物众圣欢喜称叹也。天乐奏音者。明善能说法所招果也。四种云者以行慈覆俗。前云盖。后云四种云。明约器大小覆育故。摩尼云亦然。随根大小照烛与益故。百万善根所生者。明已上庄严皆明约行中善根所生故。为行能利物积善即得诸覆护众福所严。已下如文可解。云善来善逝者。善灭众恶苦灾。逝者度众生而离缚。时佛受请升殿者。明升进正入十行位故。已上望佛自德十方恒自遍周。今作升降者。总约众生进修升降故。二十行颂中叹十佛昔曾入此殿者。明今所入十行理智与古无殊。此十如来还是约行升进所成之号。前十住位升须弥顶十如来名号。亦是随位会古之号。明所入之法不异古今诸佛故。如十住位中。须弥顶上帝释宫中。遥见佛来。即于殿中安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为明初入如来智慧中生。即以方便三昧之门。名安置普光明藏。即明智慧照曜法界藏故。今此十行位时分天王遥见佛来化作宝莲华师子之座者。明以行华设其教网漉诸众生令入如来智慧之境界藏故。莲华表行无著义故。化座者。明行体以依十住智慧虚无法身无安立也。所作如化也。以兹所表。末后五行经都结十方同时叹佛如来入殿其殿包容如天所住者。明入位升进自智宽容方知佛境故。

夜摩天中偈赞品第二十

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明升夜摩天宫以说十行之法。此品以功德林等十菩萨众各各以当位之行以偈都赞当位之法故。名偈赞品。

二释品来意者。明欲说十行之法先须说偈都赞十行之中因果法门故。此品须来。若不先举所行之因果。十行依何有成。

三随文释义者。于此一品之中约作二门分别。一长科经意。二随文解释。第一长科经意者。约作五段长科。第一尔时佛神力故已下至结跏趺坐有十三行半经。明随位菩萨功德林等十个菩萨并陈自行佛因果来集分。第二如此世界已下。至悉等无别。可两行经。都举十方世界菩萨来集同此分。第三尔时世尊已下。至靡不皆现。可两行经。明放光所在分。第四尔时功德林菩萨。可一行经。明观法说颂分。第五从初颂已下。有十段颂。明十行之中各申自行法门因果分。第二随文解义者。从品初第一段中十三行半经之内义分为三。一释菩萨名及配随位进修之因果。二释刹土远近之意。三释菩萨各各同号遍周。

第一释菩萨名及配随位进修之因果。约有十种因果。

第一功德林菩萨者。如十住位中。初生佛智慧家故菩萨名法慧及财慧等。此位明从慧行福智二报广多故。以林为名也。又林者。广多义。覆荫义。庄严义。身干枝条华叶果实相资义。明十行位菩萨。以无性智慧。庄严万行枝条。大悲为叶。覆荫摄化一切众生。皆令自他菩提华果悉开发故。如川泽有林众鸟归。若仁有行多人依。是故十行菩萨目之名林。此当欢喜行檀波罗蜜门。如善财十行之初善知识名为善。见在林中经行。亦如此也。国名三眼者。如此位佛果号为眼也。世界名亲慧者。明此十行亲从佛慧所生为因。亦常与一切众生。以为亲近故。佛果号常住眼者。为亲从佛智慧生故所有知根利俗直令得其常住之智眼故。明自得如来智慧之眼所有利生亦令他得智眼故。明以如来智慧观根利生之智即是当位佛果也。功德林。是表所行行之人。亲慧世界。是当位所修行智慧之因。常住眼佛。是当位知根见解之果也。与根本智相应名常住眼佛。

第二慧林菩萨者。明智慧如林广多义故。此是饶益行。以智慧饶益一切众生令不迷故。行戒波罗蜜。此位以智慧为戒体故。如善财童子十行中善知识释天主童子行戒波罗蜜以算法相法印法即安置村营城邑吉凶之地。是智慧故。十住之中以法身为戒体。此十行之中以智慧为戒体故。慧林菩萨是修行之人。幢慧世界。是所修行之因。以慧为戒体。于生死中不倾动故。无胜眼佛。是所行之果。以慧眼知根余无胜故。

第三胜林菩萨者。此是无违逆之行。主忍波罗蜜。诸行之中忍行为最在行。无忍不成行也。故号胜林菩萨。如善财童子。于此位中善知识是优婆夷。名为具足。为忍波罗蜜总摄众行。慈悲喜舍总在其中。明优婆夷者是表慈悲行也。素服被发。是戒忍之相。处其一室。室开四门者。表慈育众生四摄法也。十千侍女者。万行具也。以一小器济惠无穷者。表离慢自高四摄无限故。明一一波罗蜜互含容故。胜林菩萨。是行行之人。宝慧世界。是所修行之法。明以忍为众行之宝。可贵重故。无住眼佛。即是忍中之佛果也。明虽行忍行而不念所行也。

第四无畏林菩萨者。明常行精进即于生死利人天之无畏也。主无屈挠行。为以智慧知时知法知根利物。不挠其事不滞其功故。如善财善知识明智居士。是此位中善知识也。为以明智利众生。即行无屈挠故。住大兴城。是精进义故。于市四衢道者。明饶益广多无限利益故。须臾系念作意方便故。仰视虚空随所须物惠利众生。皆从空下者。明智如空应智念故。空为智本。智不异空故。是故观空总随智现也。是故空者众法之本。以此观之。明一切功德总从空智而有。无畏林菩萨。是此位行行之人。胜慧世界。是修行之法。不动眼佛。是此位中之佛。果故明精进之位。不随物变故。佛号不动眼故。于境不动名为精进。

第五惭愧林菩萨者。是无痴乱行。主禅波罗蜜。为具惭愧而行禅。为禅定发慧。即行无痴乱故。如善财善知识宝髻长者。是此位中善知识也。在于市中。明行中禅体闹而恒寂。执善财手将诣所居之宅。明引接也。明于生死市中引接将诣所居智果故。明观果知因。其宅宝严十层八门。院有八门。阁有十层。八门明八正道。十层之阁约十波罗蜜之报。一如十度之行从下向上排之。自具法则。至文方明。此约禅体总收万行。惭愧林菩萨。是此位所修行之人。灯慧世界。是所行之法。为定能起慧明照物故。世界名灯也。天眼佛者。是此位佛果也。为定能净诸根故号天眼佛。

第六精进林菩萨者。此是善现行。主般若波罗蜜门。为以般若善现众行以益含生故。号精进林。如善财。此位中善知识号普眼长者。明初救身命。次施饮食。后与说法。一一随根明智慧成就故。精进林是修行之人。金刚慧世界。是修行之法。明智慧能破烦恼名金刚故。解脱眼佛。是此位之佛果。

第七力林菩萨者。是无著行。主方便波罗蜜。明以方便处俗利生。同其行流。处世无著。成大悲行。是为力林也。以真入俗处缠不污。是故名为力林。如善财。此位善知识号无厌足王。为行大悲自化现身作诸不善。还自化其身追捉治罚。或断命根苦当治之。令实众生惧而断恶。救护众生爱而不舍。名无厌足。力林菩萨。是能修行之人。安乐慧世界。是所行之法。审谛眼佛。是此位果也。为此位是成大慈悲门故。名安乐世界。约安乐众生得名。佛号审谛眼者。审知众生应以何法化故。方始调伏。

第八行林菩萨者。是难得行。主愿波罗蜜。难得能得名为行林。此智位难可升故名难得行。如善财童子。此位善知识王名大光是。第八智随大愿满众生意行大饶益。普施众生世间乐具。一切智宝悉皆施之。行林菩萨。是能行之人。日慧世界是所修之法。此位智体增明。世界名日慧。明相眼佛。是此位之果。为此位智体增明。佛果号明相眼。

第九觉林菩萨者。是善法行。主力波罗蜜。如善财此位善知识号不动优婆夷。是第九法师位。何故为女身。为明处法师位时贞洁慈悲柔软。以女表之。此女发心已经阎浮提微尘劫。自发心来。心无一念五欲之想。明贞洁坚固慈悲柔软。是法师之德也。是故此菩萨号曰觉林。主力波罗蜜。觉林菩萨是行行之人。净慧世界是修行之法。最上眼佛是所修行之果。为智慧净故佛号最上眼。

第十智林菩萨者。是真实慧行故。主智波罗蜜。在此名位相似可知。如善财。此位善知识号出家外道。名为遍行。明得智自在能同邪见摄诸邪见。云三千之境九十六种外道我皆为之。智林菩萨。是所修行之人。梵慧世界。是所修之法。绀青眼佛。是此位之果。绀青是十行之智。一终之满明净照烛之极故。

第二释刹土远近之意。经云。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佛刹微尘数菩萨俱。从十万佛刹微尘数国土之外诸世界中而来集会者。十住云百刹微尘。此位云十万者。明升进智慧之增广。迷心及诸境为尘之量。迷执所居名之为国。心随境转名之为诸国土之外。执亡智契名之为来。明智遍周境无不达同号菩萨。一一菩萨例然。总明达迷智遍。

第三释菩萨各各同号遍周者。明心迷诸境尘表无明广多故。心悟智通遐周刹海。一切种智无不同其见。故即各各名号遍周。明迷时无境不惑。悟已无境不智。是诸菩萨已下顶礼佛足明致敬。升座化座摩尼藏。表十行处生死而化众生行常无垢故。摩尼藏者。离垢宝也。藏者含藏义。师子者。无畏也。此明凡夫行有染圣行无垢也。师子依主立名故。总明修行者智德所行之法。尔时世尊从两足上放百千亿光明者。十信足下轮中放光。十住足指端放光。此十行之中足趺上放光者明次第随位升进。表法光从十千百千百千亿妙色光明总明随位升进也。凡足下足指端足趺上。总不离所行之行也。自此长行已下有十段颂文。是十林菩萨各各自颂当位所修行之法。以此十法共成一行。如是一一行中皆具十行。各各随自行位中名目下义。即是所赞之法。如文具明。已下如名之义。各叹当位所行之法。达名知法可知。

新华严经论卷第十八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