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静”况所论之“静”并非无声之静,而是有声之静。找寻一僻静处抚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在演奏时要让音乐表达出安静的感觉,却不容易。运指弹琴肯定是要发出声响,有了声响又怎么可能静呢?所以“静”况中的“静”指的是音乐平和宁静的静况,并非无声响之静境。青山所言正是在“声中求静”,即在音乐中求静境。然而无声之静境易得,有声之静况难得。
对于有声之静青山提出了三个可参考的评判标准——声厉则知指躁,声粗则知指浊,声希则知指静。这三个标准均基于运指。
每种乐器的音量都有一个正常的范围,琴乐演奏中如果手指拨弦过重,这种音响效果就是“声厉”。手指不能正确控制力量即“指躁”,是造成“声厉”的原因。
古琴属于拨弦乐器,演奏中左右手都需要不停换弦,换弦过程中产生了不应该有的声响,例如把原本不该弹的弦碰出了声响,这就是杂音。杂音多说明指法上不够准确清晰,即为“指浊”。多出来的这些杂音令音乐感受粗糙,即是“声粗”。
接着青山话锋一转,提出“声希则知指静”。那么什么是“指静”呢?静只有在中和平正状态之下才能产生。乐音乃是发自内心,如果心中有杂念干扰,手上有技术障碍或指甲长等生理上的不洁,是不可能在音乐中达到“静”的境界的。在道德、学问上有修养的人,心态自然平和,若技术上再游刃有余,那么就可以入到“静”况之中了。前面的“声希”又作“希声”,青山说“至静之极”即是“希”。老子《道德经》十四章中有云:“听之不闻名曰希。”好的音乐可以让听者沉浸其中,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满足,而陶醉其中的同时,会忘记正在听音乐,俗语说“听得出神”,此篇中“通乎杳渺,出有入无”即此意。这种状态就是老子所言“听之不闻”的境界,也即青山所言“希声”的境界。当达到了这种境界,青山描述说神思可以悠游穿越,与上古伏羲、神农那样的神人相会。
要达到“指静”必须进行指法技术的练习,指法练习其一在于气息,其二在于指法。调整气息可以提高音乐中的神韵,练习指法技术可以提高音乐中的音响质量。“含烟吐雾”意指调气所致神思气韵上变化丰富之妙,“荡浊泻清”乃说练指达到没有杂音指法干净的程度。青山还认为发“静音”须去除争比之心,这样音乐中的气韵才能完全去除“躁气”。“急而不乱,多而不繁”与“和”况中“疾而不促”意近,此外,青山认为“下指工夫”必须要有丰厚的积淀,才能在音乐中显现光彩,此为呼应前述之“指有余闲”。
“静”况继“和”况排在二十四况第二位,重要性不言而喻。文中“通乎杳渺,出有入无”与“和”况结尾“神闲气静,蔼然醉心”所指相近,“游神于羲皇”与“和”况中所谓性情中和相遇于希声古道实属同义,“静”况中“希声”之论是对“和”况的发微与延伸。“和”“静”二况于《溪山琴况》,即如“乾”“坤”之于《易》。
抚琴卜静处亦何难1?独难于运指之静。然指动而求声,恶乎得静2?余则曰:政在声中求静耳3。声厉则知指躁,声粗则知指浊,声希则知指静4:此审音之道也。盖静繇中出5,声自心生,苟心有杂扰,手有物挠6,以之抚琴,安能得静?惟涵养之士,澹泊宁静,心无尘翳7,指有余闲8,与论希声之理,悠然可得矣。所谓希者,至静之极,通乎杳渺9,出有入无,而游神于羲皇之上者也10。
【注释】
1卜(bu):选择。
2恶(wu)乎:于何,在哪里。
3政:通“正”。
4希:从下面用到“希声”一词而言,这里的“希”应当指“大音希声”之“希”,即《老子》所谓“听之不闻名曰希”,意在表达一种“通乎杳渺”的境界。或以为“希”指稀疏,然“声希”与前面“声厉”“声粗”相对,粗厉之声亦不妨稀疏;且后文又以“急而不乱,多而不繁”作为“静”的表现,所以这里的“希”仍当解为“听之不闻”。
5繇:通“由”。
6手有物挠:手饰过多、指甲过长、琴弦不洁似皆可称挠手之物,对走弦的灵活都会产生一定的干扰。但是如果和前面“心有杂扰”连起来看,这句话或许也可以理解为“手似有物挠”。当人心里不够安定的时候,往往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手,发挥不出正常的水平。
7尘翳(yì):被灰尘遮蔽。比喻受蒙蔽。翳,遮蔽。
8指有余闲:“闲”的反义词是“忙”。“忙”可以有两层含义:一是因为技法不够熟练而手忙脚乱;一是因为技法太过熟练而一味求快。前者病在太生,后者病在太熟,都不能得指下之闲。
9杳渺:深邃,悠远。
10羲皇之上:伏羲之前的悠闲自得的理想时代。羲皇,即伏羲。
【译文】
弹琴选择一个僻静的地方又有什么难处?难只难在运指之“静”。但是手指运动就是为了发出声响,又哪里能够“静”呢?我却要说,正是要在声中求“静”。出音猛厉会让人觉得运指浮躁,出音粗暴会让人觉得指下重浊,出音希微会让人觉得指下宁静:这就是鉴别声音的方法。因为“静”是发自内心的,声也是从内心产生的,如果心里充满杂念纷扰,手上也似乎有东西在阻挠,以这样的状态来弹琴的话,又如何能够获得“静”?只有涵养很深的人,内心澹泊宁静,全无杂念障蔽,指下从容不迫,和这样的人谈论大音希声的道理,才能参详其中的真谛。所谓“希”,就是静到极点,通向深远,进而出入于有无之间,神游于悠然自得的理想境界之中。
约其下指功夫1,一在调气,一在练指。调气则神自静,练指则音自静。如爇妙香者2,含其烟而吐雾3;涤岕茗者4,荡其浊而泻清。取静音者亦然:雪其躁气5,释其竞心6,指下扫尽炎嚣7,弦上恰存贞洁。故虽急而不乱,多而不繁;渊深在中8,清光发外。有道之士,当自得之。
【注释】
1约:归纳。
2爇(ruò):焚烧。
3含其烟而吐雾:指烟仍含在炉内,吐于外者为雾。
4岕(jiè)茗:岕茶,产于浙江长兴,为茶中上品。
5雪其躁气:洗去其浮躁的意气。
6释其竞心:消除其竞争的念头。
7炎嚣:热闹喧嚣。
8渊深:指内心深静。
【译文】
归纳其下指功夫,一方面在于调节气息,一方面在于练习指法。气息调节自如,那么精神自然就能静;指法练习纯熟,那么取音也自然而静。就像点燃妙香,烟被含在炉内,而吐出来的是清雾;冲泡名茶,荡涤掉的是浊质,而倒出来的是清汤。取“静”音的方法也是这样:除去浮躁之气,弃却争竞之心,指下扫尽热闹喧嚣,弦上留下的便是平正纯净。所以即使弹得很快也不会纷乱,即使声响很多也不会繁杂;内心深远沉静,表现出来的则是清妙的光泽。有修养的人自然会领悟到这样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