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远”况中屡屡提到“迟”的概念,但“迟”“速”二况排在二十四况最后的位置,在之前的“清”况中,提到了节奏中有迟速之辨。其中对“迟”的解释是“候宜逗留,则将少息以俟之”,候与气息联系紧密,因此节奏的延迟或提前,当以气息感觉为准,不可以违背呼吸的常态,所以青山说“迟以气用”。迟出现的时机是根据气息感觉应用在节奏之中的,迟可以用缓慢延后来形容其对节奏时值的影响。
青山说“远与迟似”,又强调实际上远与迟是不同的,需以神情来实现,这就比较抽象了。人的气息总在呼吸之间,正常说话时,语速有快慢,言词有简繁,呼吸有长短,其间的“候”,即呼吸转换的时机纯出于自然而然,因此气息的候是有自身感觉可循的,但神情的感觉则是无候可依的。
远的意境可以在候之中,也可以在候之外。在候之中时,远之意可以帮助调控气息的运用,但如果在候之外,则只能靠神情意念来主导远意的体现了。远意运用在乐曲演奏中,意念与气息融为一体,这是十分抽象的概念,青山用“玄之又玄”来形容,看似无法形容,实则已经讲出了“远”之真谛。“玄之又玄”出自《道德经》第一章,所谓“众妙之门”,其阐述的宗旨即道法自然。青山以峨眉之雪和洞庭之波来描述音乐的移境之像,与“和”况中“与山相映发”和“与水相涵濡”之意同;与“静”况中“通乎杳渺,出有入无”之意同;与“清”况中“澄然秋潭,皎然寒月”之意同。至此点出音乐中“远”况之境乃是“境入希夷”,复归于“希声”之说。“希声”贯穿于前四况之中,《溪山琴况》至此为一小节。
艺术需要技术作为基础,但技术不是艺术,艺术需要有丰富的感性内容体现。“希声”的概念自“和”况中提出后,在“静”“清”二况之中侧重于技术对于到达“希声”境界重要性的分析,在“远”况中则更强调意念的作用,故青山以“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也”来结篇。多去大自然中丰富自身的体验,人的性情自会有所不同,精神气质也会因此而改变,在演奏中“意之所之”,便能体现出“玄而又玄”的“远”况了。
远与迟似1,而实与迟异。迟以气用2,远以神行3。故气有候,而神无候。会远于候之中4,则气为之使;达远于候之外5,则神为之君。至于神游气化6,而意之所之,玄之又玄7:时为岑寂也8,若游峨嵋之雪;时为流逝也,若在洞庭之波。倏缓倏速9,莫不有远之微致。盖音至于远,境入希夷10,非知音未易知,而中独有悠悠不已之志。吾故曰: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也。
【注释】
1迟:见“迟”况。
2气:乐曲中的气息。按,“气”在中国古代文艺范畴中具有“元范畴”的核心地位。它既可以指天地自然之气,又可以指人的性情禀气,还可以指文学作品中运化不息、真力弥漫的品性,等等。青山也经常谈及“气”,如“重”况:“诸音之轻者,业属乎情;而诸音之重者,乃繇乎气。情至而轻,气至而重,性固然也。”在这里为图简便,且与音乐实际结合较为紧密,故采取了“气息”的解释。
3神:人的风神气质。按,前人的注解大多把“神”理解为“艺术想象”,这固然有理,读者也可以按照这样的解释来理解,但就笔者个人经验来说,“艺术想象”一词很容易引起误解:比如说最著名的“高山流水”——所谓“意在高山”最好不要理解成为弹琴时头脑中浮现出高山的形象,哪怕想到喜马拉雅山,也未必能说一定实现了“远”。其实在弹琴时如果真正能够进入状态的话,就会知道在头脑中是不会有什么具体清晰的形象的,最多只能说,头脑中浮现出的一种无法言喻的情绪、感觉和面对高山时的情绪、感觉有其相似性。而之所以有些人能够有这种情绪和感觉,而有些人却没有,那最终还是需要归结到个人的风神气质。因此在这里主要采取的是这一解释。行:和前面的“用”一样,都是表示施行、运作的意思。
4会:领会,领悟。
5达:通达,理解。按,一般来说,在这样的对仗句中“会”和“达”意思相近的可能性更大(前面的“用”和“行”也是如此),似乎都可以解释为领会、理解。当然,将“会”解释为“融会”,将“达”解释为“达到”也是一种可能。因此在翻译时兼采两者,力求不失青山本意。
6神游:可理解为精神想象的驰骋,也可以理解为风神气质的轩举。如“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中的“风规”即相当于“风神”,显然是指后者;又如《世说新语》中的“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其实也意味着人的风神应远游于山水之间。气化:可理解为弹琴时的气息和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神游气化合在一起则表示一种高妙宏远的自由境界。
7玄之又玄:形容玄妙莫测。《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8岑(cén)寂:寂寥,冷清。
9倏(shu):忽而。
10希夷:形容一种玄妙的境界。《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译文】
“远”和“迟”相似,但其实和“迟”不同。“迟”是靠气息来运作的,而“远”是靠精神气质来实现的。所以气息有“候”,而气质无“候”。如果能在乐曲展开的“候”中领会“远”,并将“远”意融入曲中,那么气息就能够得到“远”的调控;而如果要在“候”之外理解“远”,那么个人的风神气质就成为“远”得以实现的主导。由此达到神游气化的自由境界之后,心意所到之处就可谓玄妙莫测了:时而表现寂寥清静的意境,就如同游览峨眉山的雪景;时而表现流荡远逝的意境,又如同面对洞庭湖的清波。忽缓忽急,无不表现出“远”的微妙意趣。大致说来,音乐达到了“远”之后,就进入了玄妙的境界,如果不是知音的话就很难理解,而弹者心中却自有一段悠悠不尽的意绪。所以我说:“远”之意趣只是在琴弦间探求似乎还不够,必须求之于弦外才能充分地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