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宋子曰,物象精华、乾坤微妙,古传今而华达夷,使后起含生目授而心识之,承载者以何物哉?君与臣通,师将弟命,凭借呫呫口语,其与几何?持寸符、握半卷,终事诠旨,风行而冰释焉。覆载之间之借有楮先生〔2〕也,圣顽咸嘉赖之矣。身为竹骨与木皮,杀其青而白乃见,万卷百家,基从此起,其精在于此,而其粗效于障风、护物之间。事已开于上古〔3〕,而使汉、晋时人擅名记者〔4〕,何其陋哉。
【注释】
〔1〕杀(sài)青:出于《后汉书·吴祐传》:“祐父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传。”古以竹简写字,以火烘青竹片叫杀青或汗青。此处作者转义为去竹青以造纸。
〔2〕楮先生:唐代学者韩愈(798—824)《昌黎集》卷三十六有《毛颖传》,以物拟人,称毛笔为毛颖,称纸为楮先生。盖楮皮为优良造纸原料,故得此名。
〔3〕作者认为造纸起于上古,证据不足。据1933—1990年以来中国考古发现,造纸起于西汉(前206—后24)。
〔4〕《后汉书·蔡伦传》认为纸为东汉人蔡伦(63—121)于105年发明,作者认为将造纸发明归在汉、晋某个人名下是浅陋见解。这一批评是正确的。
【译文】
宋子说,人间事物的精华和自然界的奇异奥妙,从古代传到今天,从中原传到边疆,使后世人通过阅读文献而心领神会,是靠什么材料记载下来的呢?君臣间授命请旨、师徒间传业受教,如果只靠附耳细语,又能表达多少呢?但只要有一张纸本文件、半卷书本,便足以说清意图和道理,政令可迅速下达、疑难可彻底解决。大地之间大有赖于被称为“楮先生”的纸,所有人不管聪明与否都受惠于此物。纸以竹秆和树皮为原料,除去其青皮而制成白纸。诸子百家的万卷图书都借助于纸而传世,精细的纸用在这方面,而粗糙的纸则用以糊窗和包装。造纸术起源于上古,而有人认为是汉、晋时某个人所发明,这是何等浅陋的见解!
13-2 纸 料
13-2-1 凡纸质用楮树〔1〕一名榖树皮与桑穰〔2〕、芙蓉膜〔3〕等诸物者为皮纸。用竹麻者为竹纸。精者极其洁白,供书文、印文、柬、启用。粗者为火纸〔4〕、包裹纸。所谓杀青,以斩竹得名,汗青以煮沥得名,简即已成纸名〔5〕,乃煮竹成简。后人遂疑削竹片以纪事,而又误疑“韦编”为皮条穿竹札也。秦火未经时〔6〕,书籍繁甚,削竹能藏几何?如西番用贝树造成纸叶〔7〕,中华又疑以贝叶书经典。不知树叶离根即焦,与削竹同一可哂也。
【注释】
〔1〕楮树:又称榖或构,桑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其皮可造纸。
〔2〕桑穰:指桑树morus alba l.的韧皮部。
〔3〕芙蓉膜:是锦葵科木本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的韧皮。
〔4〕火纸:供焚烧的迷信用纸。
〔5〕杀青、汗青本指古代制竹简的工序。作者怀疑用竹简可以书写,将简理解为纸,将制简的工序理解为造纸工序,这是欠妥的。
〔6〕秦火未经时:秦火指秦始皇(前259—前210)于公元前212年焚书事。
〔7〕西番用贝树造成纸叶:指印度贝多罗(pattra)树叶,由棕榈科阔叶乔木扇椰borassus flabelliformis的树叶晒干加工成的书写材料,用写佛经,称贝叶经,但并非纸。
【译文】
凡以楮树一名榖树皮与桑皮、木芙蓉皮等皮料造出的纸,叫皮纸。用竹纤维造的,为竹纸。精美的纸极其洁白,供书写、印刷、书信、文书之用。粗糙的纸作火纸和包裹纸。所谓“杀青”,是从砍竹而得到的名称,“汗青”则从蒸煮而得其名,“简”是指已制成的纸。因为煮竹成简(纸),后人遂误以为削竹片可以记事,还更误以为“韦编”的意思就是用皮条穿在竹简上。秦始皇未焚书以前,有很多书籍,如用竹片记事,又能记多少东西?还有,西域国家有用贝树造成贝叶,中国又有人认为贝叶可用来写佛经。岂不知树叶离根即焦枯,这种说法与削竹片记事之说是一样可笑的。
13-3 造 竹 纸
13-3-1 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省独专其盛。当笋生之后,看视山窝深浅,其竹以将生枝叶者为上料。节届芒种〔1〕则登山砍伐。截断五、七尺长,就于本山开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图13-1)。恐塘水有涸时,则用竹枧通引,不断瀑流注入。浸至百日之外,加工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其中竹穰形同苎麻样。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入楻桶〔2〕下煮,火以八日八夜为率(图13-2)。
图13-1 砍竹、沤竹
图13-2 蒸煮
【注释】
〔1〕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6月5日前后。
〔2〕楻(héng)筒:蒸煮锅上的大木桶,内盛要蒸煮的造纸原料。
【译文】
造竹纸多在南方,而福建省最为盛行。当竹笋生出后,先观察山沟里竹林的长势,以将要生枝叶的竹为上料。快到芒种时,则登山砍竹。将竹秆截断成五至七尺长,在本山就地开塘一口,向其中注水以浸沤竹料。为避免塘水干涸,则用竹管引水,不断注入山上流下来的水。沤至百日以上,将竹从塘内取出加工槌洗,洗去粗壳与青表皮是名杀青,其中竹纤维的形状就像苎麻一样。用上好的石灰化成灰浆,涂于竹料,放入楻桶蒸煮,一般蒸煮八昼夜。
13-3-2 凡煮竹,下锅用径四尺者,锅上泥与石灰捏弦,高阔如广中煮盐牢盆样,中可载水十余石。上盖楻桶,其围丈五尺,其径四尺余。盖定受煮,八日已足。歇火一日,揭楻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内洗净。其塘底面、四维皆用木板合缝砌完,以防泥污造粗纸者,不须为此洗净,用柴灰浆过,再入釜中,其中按平,平铺稻草灰寸许。桶内水滚沸,即取出别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倘水冷,烧滚再淋。如是十余日,自然臭烂。取出入臼受舂山国皆有水碓。舂至形同泥面,倾入槽内。
【译文】
蒸煮竹料的锅直径四尺,锅上用泥与石灰封固边沿,高、宽类似广东煮盐的牢盆,内可盛水十多石。上面盖上楻桶,其圆周一丈五尺,直径四尺多。盖定之后,蒸煮八日已足。歇火一日后,打开楻筒取出竹料,入清水漂塘里面洗净。塘的底面及四周皆用木板合缝砌好,以防遇到泥污造粗纸时不须如此。洗净后,再用柴灰水将竹料浆透,再放入锅中压平,上面平铺稻草灰一寸左右。桶内水滚沸后,将竹料取出放入另一楻桶中,仍以灰水淋下。如灰水冷却,烧滚后再淋。这样经过十多天后,竹料自然蒸烂。取出入臼中捣碎山区都有水碓,舂至形同泥面状,倒入纸槽中。
13-3-3 凡抄纸槽,上合方斗,尺寸阔狭,槽视帘,帘视纸。竹麻已成,槽内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许,入纸药〔1〕水汁于其中,形同桃竹叶〔2〕,方语无定名则水干自成洁白。凡抄纸帘,用刮磨绝细竹丝编成。展卷张开时,下有纵横架框。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图13-3)。厚薄由人手法,轻荡则薄,重荡则厚。竹料浮帘之顷,水从四际淋下槽内。然后覆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图13-4)。数满则上以板压,俏绳入棍,如榨酒法,使水气净尽流干。然后以轻细铜镊逐张揭起焙干。凡焙纸,先以土砖砌成夹巷,下以砖盖巷地面,数块以往即空一砖。火薪从头穴烧发,火气从砖隙透巷,外砖尽热,湿纸逐张贴上焙干,揭起成帙(图13-5)。
图13-3 荡帘抄纸
图13-4 覆帘压纸
图13-5 焙纸
【注释】
〔1〕纸药:植物粘液,放纸槽中作为纸浆的悬浮剂。
〔2〕形同桃竹叶:此处所用纸药指杨桃藤actinitia chinensis枝条的浸出液。
【译文】
抄纸槽的形状像一个方斗,其尺寸宽窄,槽根据纸帘而定,而纸帘又根据纸的尺幅而定。竹料既已制成,便向槽内放清水,水面高出竹料三寸,加入纸药水形同桃竹叶,各地名称不一于其中,则纸脱水后自然洁白。抄纸帘用刮磨绝细的竹丝编成,纸帘展开后,下有长方形框架支撑。两手持帘入纸浆水中,将竹纤维荡起并抄入帘内。纸的厚薄由人的手法而定,轻荡则薄,重荡则厚。竹料浮在帘上时,水从四边下流到槽内。然后翻转纸帘,使纸落于木板上,叠积成千上万张。数目足时,则在湿纸上放一木板以便压榨,拴上绳子插入撬棍,像榨酒方法那样使纸内水分压净流干。然后轻轻以细铜镊逐张揭起、焙干。烘纸时,先以土砖砌成夹巷,下面用砖盖夹巷底部,隔几块砖即空一砖。薪火从巷端火口烧起,火温从砖隙透过夹巷,使外面的砖都发热,将湿纸逐张贴在夹巷上烘干,揭下叠起。
13-3-4 近世阔幅者名大四连,一时书文贵重。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南方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竹与皮、精与粗,皆同之也。若火纸、糙纸,斩竹煮麻、灰浆水淋,皆同前法。唯脱帘之后不用烘焙。压水去湿,日晒成干而已。
【译文】
近世有一种宽幅纸,叫“大四连”,一时看重作书写纸。将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漂洗、打烂后入槽再行抄造,可节省前述操作过程中的蒸煮、沤浸的工序,依然成纸,消耗亦不多。南方竹贱之地,不以为然。而北方即使是寸条片角的纸落在地上,也随手拾起再行造纸,名叫“还魂纸”。竹纸与皮纸,精纸与粗纸,都用相同方法制造。至于火纸、粗糙纸的制造,砍竹、煮竹料,用灰浆和灰水淋,皆与前述方法相同。唯独湿纸从帘上脱下后,不用烘焙,压去水分后靠日晒成干而已。
13-3-5 盛唐时鬼神事繁,以纸钱代焚帛北方用切条名曰板钱,故造此者名曰火纸。荆楚近俗有一焚侈至千斤者。此纸十七供冥烧,十三供日用。其最粗而厚者名曰包裹纸,则竹麻和宿田晚稻稿所为也。若铅山诸邑所造柬纸,则全用细竹料厚质荡成,以射重价。最上者曰官柬,富贵之家通刺用之。其纸敦厚而无筋膜,染红为吉柬,则以白矾水染过,后上红花汁云。
【译文】
盛唐(713—766)时,敬鬼神之事很繁多,烧纸钱以代替烧帛北方用切条,名为板钱,故造这种纸名曰“火纸”。荆楚(湖南、湖北)一带近来流行的习俗,一次烧掉上千斤火纸。这类纸十分之七供祭祀时烧去,十分之三供日用。其中最粗而厚的名叫包裹纸,用竹料和隔年晚稻秆制成。至于江西铅山等地所造柬纸,则全用细竹料加厚抄成,以谋高价。最好的叫官柬纸,富贵之家作名片用。纸质厚实而无筋头,染红后作办喜事的吉柬纸。先以白矾水染过,再染上红花汁。
13-4 造 皮 纸
13-4-1 凡楮树取皮,于春末、夏初剥取。树已老者,就根伐去,以土盖之。来年再长新条,其皮更美。凡皮纸,楮皮六十斤,仍入绝嫩竹麻四十斤,同塘漂浸,同用石灰浆涂,入釜煮糜。近法省啬者,皮、竹十七而外,或入宿田稻秆十三,用药得方,仍成洁白。凡皮料坚固纸,其纵文扯断如绵丝,故曰绵纸。衡断且费力。其最上一等供用大内糊窗格者,曰棂纱纸。此纸自广信郡造,长过七尺,阔过四尺。五色颜料,先滴色汁槽内和成,不由后染。其次曰连四纸〔1〕,连四中最白者曰红上纸。皮、竹〔2〕与稻稿掺和而成料者,曰揭帖〔3〕呈文纸。
【注释】
〔1〕连四纸:元人费著《蜀笺谱》(约1360)云:“凡纸皆有连二、连三、连四。”连四纸又名连史纸,色白质细,产于江西、福建等地。
〔2〕“皮竹”涂本作“皮名而竹”,盖“名而”为衍文,今删之,可解。
〔3〕揭帖:明政府各部直奏皇帝的机密呈文。
【译文】
剥取楮树皮在春末、夏初之际进行。树已老的,在近根部位将树砍去,以土盖上。待来年再长新条,其皮更美。造皮纸时,用楮皮六十斤,加入绝嫩竹料四十斤,同样在塘内漂浸,再用石灰浆涂,放入锅中煮烂。近来节省者用树皮、竹料十分之七外,另加隔年稻秆十分之三,如用药得当,仍能造成洁白的纸。结实的皮料纸,其纵纹扯断后如绵丝,故称“绵纸”。横向扯断较费力。其最上一等纸供宫内糊窗格的,曰“棂(líng)纱纸”。此纸在广信府(今江西上饶地区)制造,长大于七尺,宽过四尺。各种颜料用法是先将色汁放入槽内与纸浆和匀,不是成纸后再染。其次是连四纸,连四纸中最白的叫“红上纸”。以皮、竹与稻秆掺和而成料的,叫“揭帖呈文纸”。
13-4-2 芙蓉等皮造者,统曰小皮纸,在江西则曰中夹纸。河南所造,未详何草木为质,北供帝京,产亦甚广。又桑皮造者曰桑穰纸,极其敦厚。东浙所产,三吴〔1〕收蚕种者必用之。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凡造皮纸长阔者,其盛水槽甚宽。巨帘非一人手力所胜,两人对举荡成。若棂纱[纸]则数人方胜其任。凡皮纸供用画幅,先用矾水荡过〔2〕,则毛茨不起。纸以逼帘者为正面,盖料即成泥浮其上者,粗意犹存也。
【注释】
〔1〕三吴:古地区名,其说不一。或指苏、常、湖三州,或指苏州(东吴)、润州(中吴)、湖州(西吴)。
〔2〕纸用明矾al₂(so₄)₃·24h₂o水处理后,可改善表面性能,便于工笔设色,这种纸叫熟纸。
【译文】
用木芙蓉等树皮造的纸,统统叫“小皮纸”,而在江西则称“中夹纸”。河南所造的纸,不知用什么原料,北运供京师用,产量相当大。还有用桑皮造的纸叫桑穰纸,极其厚实,浙江东部所产的桑皮纸,为苏州、常州、湖州收蚕种时所必需。糊制雨伞与油扇,都用小皮纸。造宽幅的皮纸,装浆料的纸槽也必定宽大。大的纸帘不是一人手力所能提起,要两人对举纸帘抄造。要是棂纱纸,则须数人举帘才能胜任。供作书画用的皮纸,先要用明矾水荡过,则不起毛。纸以贴近竹帘的一面为正面,因泥料都浮在上面,故比较粗糙。
13-4-3 朝鲜白硾纸不知用何质料〔1〕。倭国有造纸不用帘抄者〔2〕,煮料成糜时,以巨阔青石覆于炕面,其下爇火,使石发烧。然后用糊刷蘸糜,薄刷石面,居然倾刻成纸一张,一揭而起。其朝鲜用此法与否,不可得知。中国有用此法者,亦不可得知也。永嘉蠲糨纸〔3〕亦桑穰造。四川薛涛笺〔4〕亦芙蓉皮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或当时薛涛所指,遂留名至今。其美在色,不在质料也。
【注释】
〔1〕朝鲜白硾纸多以楮皮、桑皮为原料。
〔2〕造纸不用帘抄之说,得自错误传闻。
〔3〕蠲糨(juān qiáng)纸:永嘉(今浙江温州地区)出产的洁白坚滑的桑皮纸。宋人程《三柳轩杂识》(约1280)云:“温州作蠲纸,洁白坚滑……至和(1054—1055)以来方入贡……吴越钱氏时,供此纸者蠲其赋役,故号蠲纸云。”“蠲”指免除赋役。
〔4〕薛涛笺:唐代女诗人薛涛(字洪度,768—831)晚年居四川成都浣花溪,创意推出粉红色长方形小纸写诗,后人称“薛涛笺”,明清时仍在仿制。
【译文】
朝鲜白硾纸不知用什么原料。日本国有造纸不用帘抄的,将料煮烂后,以宽大的青石放在炕上,下面烧火,然后用刷子蘸纸浆,薄薄地刷在石面上,居然立刻成纸一张,一揭而起。朝鲜是否用此法造纸,不得而知。中国是否有用此法的,也不清楚。永嘉县的蠲糨纸,也用桑皮制造。四川薛涛笺,也是用木芙蓉树皮为料而煮烂,再加芙蓉花的汁。这种纸或许是当时薛涛所设计,遂留名至今。其美在颜色,而不在质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