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曰:择便利而行也。
【题解】
本篇主要内容是讲行军、驻军(舍营或露营)和征候判断。大概由于断简,本篇中各段各句秩序有些零乱。
(六十六)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曹操曰:近水草利便也。)视生处高,(曹操曰:生者,阳也。)战隆无登〔1〕,(曹操曰:无迎高也。)此处山之军也。1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曹操曰:引敌使渡。)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曹操曰:附,近也。)视生处高,(曹操曰:水上亦当处其高也;前向水,后当依高而处之。)无迎水流,(曹操曰:恐溉我也。)此处水上之军也。2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3(曹操曰:不得已与敌会于斥泽中。)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4(曹操曰:车骑之利也。)凡此四军之利〔2〕,(曹操曰:战便也。)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5(曹操曰:黄帝始立,四方诸侯无不称帝,以此四地胜之也。)
【校勘】
〔1〕战隆无登:竹简作“战降无登”。据杜牧、张预注,传世本一作“隆”,一作“降”,据文意看,当以“战隆无登”为善。
〔2〕凡此四军之利:十家本、《武经》本“凡”下有“此”字,竹简无“此”字。未从竹简。
【注释】
1 [凡处军、相敌]:处军,驻军,安营扎寨。相敌,征候判断。 [绝山依谷]:绝,通过。通过山地,要靠近山谷,为的是依靠山谷的水草供给人马的饮料和饲料。 [视生处高]:驻扎在高的地方,这样视界开阔。也含有向阳的意思。 [战隆无登]:敌已占高地,不宜从正面去仰攻它。 [此处山之军也]:以上所说是军队在山地上驻扎时应注意的原则。
2 [绝水必远水]:绝水,横渡江河。远水,远离江河。以引敌军半渡而击之。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如果敌军渡水而来,不要在水上迎击敌人,而应让它渡过一半时再发起攻击。济,渡过。 [利]:这样打法最有利。 [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附水,照现在的军语说:就是“直接配备”,即把防御的军队紧靠河边配置,可以直接箭射渡河中的敌兵,以阻止敌军渡河。如果想放敌人过河再打,就不要“附水”,而作“后退配置”,让出一定的地方让敌人渡河过来,等过了一半而后迎击它。孙子时代虽还没有把沿江河的防御分为如同我们现在所说的“直接配备”和“后退配备”,但他从“半济而击之利”的思想出发,提出“欲战者,无附水而迎客”,实际上就是今天所说的“后退配备”。这就是他高明的地方。 [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意思是不要让敌人居上流,我军居下流。这是为了预防敌军决水灌我。 [此处水上之军也]:这是军队在靠近江河水流时处置的原则。
3 [绝斥泽,惟亟去无留]:斥,盐碱地带。斥泽,指的是瘠卤沮洳之所,水草恶,只有赶快离开它为好。 [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如果不得已和敌遭遇于斥泽地区,必须靠近水草而背靠树林。 [此处斥泽之军也]:这是军队处在斥泽地上处置的原则。
4 [平陆处易]:军队在平原上驻扎,应选择在平坦的地方,以便车骑奔驰。 [而右背高]:右,古代中原诸国以右为上(楚国人则尚左)。这里指主力或主要翼侧应背靠高地。 [前死后生]:即前低而后高。 [此处平陆之军也]:指以上所说是军队在平原上驻扎的原则。
5 [凡此四军之利]:根据以上四条不同的地形情况而采取上述原则。 [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领袖,又称轩辕氏。四帝,指黄帝周围的部落首领,后来被黄帝所统一。以上意思是:这就是黄帝之所以能战胜四周围其他部队的原则。
【译文】
(六十六)孙子说:凡军队在各种地形上的处置和判断敌情时,应该注意〔以下原则〕:通过山地,必须靠近山谷,驻在高处,使前面视界开阔,敌人占领高处,不宜去仰攻,这是在山地上军队的处置。横渡江河,应远离水流;敌人渡水而来,不要迎击它于水上,让它渡过一半时去攻击它,才有利;想决战的,不要紧靠水边抗击敌人;沿河驻扎军队也应驻在高处,使前面视界开阔,不要面迎水流,这是在江河水流上军队的处置。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离开,不可逗留;如果同敌军相遇于盐碱沼泽地带上,那就必需靠近水草而背靠树林,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上军队的处置。在平原上应占领开阔地域,主要的翼侧和后方应倚托高地,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地上军队的处置。掌握这四种利用地形的原则,就是黄帝之所以能战胜其四周部落的原因啊!
(六十七)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1(曹操曰:恃满实也。养生向水草,可放牧养畜乘。实,犹高也。)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2此兵之利,地之助也。3
【注释】
1 [凡军好高而恶下]:意即军队驻扎,应选高处,以便居高临下,便于觇望,利于出击。反之,则不利。 [贵阳而贱阴]:意即应选向阳地方驻扎,营地干燥,避免向阴的地方,以免潮湿,驻在阴湿地方部队易生疾病。 [养生而处实]:养生,靠近水草,便于放牧战马;利粮道便于供应。处实,驻扎在地势高处。 [军无百疾,是谓必胜]:军队中没有各种疾病发生,人强马壮就能保障取得作战胜利。
2 [丘陵堤防]:在丘陵和堤防这种地形上。 [必处其阳]:一定占领向阳的一面。 [而右背之]:军队的主力或主要翼侧一定要倚托丘陵或堤防。
3 [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以上这些,是用兵打仗善于利用地形为辅助的原则。
【译文】
(六十七)凡是驻军总是选择干燥的高地,而避开潮湿的洼地;要求向阳,而回避阴暗;接近水草,保持供应,驻扎高处;这样军中没有各种疾病,也就是胜利的保证了。对于丘陵堤防,应占领它向阳的一面,而把主要的翼侧和后方倚托着它。这些对于用兵有利的措置,是利用地形作为辅助条件的。
(六十八)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1(曹操曰:恐半涉而水遽涨也。)
【注释】
1 [上雨]:指河流的上游下雨。 [水沫至]:北方山洪暴发前,先有水沫冲来。 [欲涉者,待其定也]:部队如果要徒步过河,就要等到洪峰过后水流稍定,才好徒涉,否则洪峰冲来既快而猛,会把部队冲掉。《校笺》作者谓:“此句当在‘欲战者,无附水而迎客’之下。”可是,此句是讲行军中过河,“无附水而迎客”是讲沿河防御,前后各是一回事。所以这里我们把它另作一段。
【译文】
(六十八)上游下雨,水沫冲来,要徒涉的,应等待水流稍定,然后才徒涉。
(六十九)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曹操曰:山深水大者为绝涧,四方高、中央下为天井,深山所过若蒙笼者为天牢,可以罗绝人者为天罗,地形陷者为天陷,山涧道迫狭、地形深数尺长数丈者为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1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2(曹操曰:用兵常远六害,今敌近背之,则我利敌凶。)
【注释】
1 [凡地有绝涧]:绝涧,前后险峻,水横其中,断绝人行。 [天井]:四面陡峭,溪水所归,天然大井。 [天牢]:三面环绝,易进难出,天然牢狱。 [天罗]:草木深密,行动困难,天然罗网。 [天陷]:地势低洼,道路泥泞,天然陷阱。 [天隙]:地多沟坑,既深且长,天然地隙。 [必亟去之,勿近也]:遇到上述地形,必须赶快离开,不能接近它。
2 [吾远之,敌近之]:上述这些不利的地形,我军必须远离它,让敌军去接近它。 [吾迎之,敌背之]:我军应面向这些地方,而让敌军背靠它。
【译文】
(六十九)地形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遇上这些地形〕必须迅速离开,不要接近。我们应远离这种地形,让敌人去靠近它;我们应面向着它,而让敌人去背靠着它。
(七十)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1(曹操曰:险者,一高一下之地。阻者,多水也。潢者,池也。井者,下也。葭苇者,众草所聚。山林者,众木所居也。蘙荟者,可屏蔽之处也。此以上论地形也,以下相敌情也。)
【注释】
1 [军行有险阻]:军行,一作“军旁”,不管用“行”字抑用“旁”字,都只能作行军路旁解。险阻,有悬崖绝壁的隘路。 [潢(huáng黄)井]:潢,积水地。潢井,泛指沼泽水网地带。 [葭苇]:即芦苇丛生之地。 [翳荟(yì huì意会)]:草木繁盛之所。 [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这些地方是敌军侦探最易隐藏的地方,必须反复搜索之。 以上论行军所过之处,对各种地形的处置要领;以下论对各种征候的情况判断。
【译文】
(七十)进军路上遇有悬崖绝壁的隘路、湖沼、水网、芦苇、山林和草木茂盛的地方,必须谨慎地反复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可能设下埋伏或隐蔽侦察的地方。
(七十一)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1(曹操曰:所居利也。)
【注释】
1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敌近迫而不动,是倚靠占领了险要、有利的地形。 [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相隔很远而派少数部队挑战的,是想引诱我前进。 [其所居易者,利也]:敌居平坦开阔地,是想诱我前进,有利于同我决战。曹注:“所居利也。”
【译文】
(七十一)敌人逼近而安静的,是依靠他占领地形的险要;敌人远离而来挑战的,是想诱我前进;敌人所占领的地形平坦的,是有利于同我决战。
(七十二)众树动者,来也;(曹操曰:斩伐树木,除道进来,故动。)众草多障者,疑也;(曹操曰:结草为障,欲使我疑也。)鸟起者,伏也;(曹操曰:鸟起其上,下有伏兵。)兽骇者,覆也。1(曹操曰:敌广陈张翼,来覆我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2
【注释】
1 [众树动者,来也]:(由此至七十四段讲的,在现代军语上叫征候,按发现敌人、接近敌人、敌使来往和敌军内部情况的秩序看,这段话似应在前段之前。从七十一至七十四段内,还有好些句似多系错简)虽无风雨而众树摇动的表明树林内有敌军隐蔽而来。 [众草多障者,疑也]:许多草布置着障碍,表明敌人设的疑兵。 [鸟起者,伏也]:树林中鸟群突然飞起,表明下面必有敌人设伏。 [兽骇者,覆也]:野生兽类惊骇奔走,表示敌正来袭击。杜牧注:“敌广阵,张翼,来覆我也。”
2 [尘高而锐者,车来也]:飞尘高而尖,这是战车驰来的征候。 [卑而广者,徒来也]:飞尘低而广阔,这是步兵来的表现。 [散而条达者,樵采也]:飞尘散乱纵横,断断续续,这是少数敌兵在砍柴和曳树的征候。杜牧注:“樵采者,各随其向,故尘埃散衍。”条达,纵横断绝貌。春秋时期,晋人打仗时多使部队曳柴,被曳的树枝树叶是多而且大的,引起的尘土广而集中,这才能使敌军误以为大军来也,那与“散而条达者”不同。《新笺》作者以为“应作‘薪来’为是”,说是“既言‘散而条达’则必非砍柴,而是曳柴。”其实砍柴不曳柴,难道背回或挑回?砍柴后,曳回的柴是少而分散的,所以杜牧说“各随其向”。砍柴曳回的少而分散的曳柴和大量的作为佯动的曳柴大有区别,所以要把“樵采”改为“薪来”是错误的。 [少而往来者,营军也]:尘土少而且时起时落的,表明敌军正在安营扎寨。
【译文】
(七十二)〔无风而〕许多树木摇动的,是敌人隐蔽前来;丛草中有许多障碍的,是敌人布下的疑阵;鸟飞起的,是下面有伏兵;兽骇走的,是敌人隐蔽来袭;尘土高而尖的,是敌人的战车来了;尘土低而宽广的,是敌人的步兵来了;尘土疏散飞扬的,是敌人在砍柴曳柴;尘土少而时起时落的,是敌人正在扎营。
(七十三)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曹操曰:其使来卑辞,使间视之,敌人增备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曹操曰:诡诈也。)奔走而陈兵者〔1〕,期也;(曹操曰:陈兵欲战也。)半进半退者,诱也。1
【校勘】
〔1〕奔走而陈兵者:十家本“兵”下有“车”字,《武经》本、竹简“兵”下无“车”字。今从竹简、《武经》本删“车”字。
【注释】
1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敌人来使言辞卑逊,而敌军却加强战备,这是准备进攻。 [辞强而进驱者,退也]:敌人来使言辞强硬,军队装作前进,其实是准备退走。 [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陈,同“阵”,作动词用。“陈也”即敌人先派出轻战车于两侧掩护布阵,也就是敌军展开成战斗队形。 [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敌无所求于我而请求议和,是另有阴谋。 [奔走而陈兵者,期也]:敌人奔走而展开兵力,是期待同我决战。 [半进半退者,诱也]:半进半退或不进也不退,诡为乱形欲诱我也。
【译文】
(七十三)敌人派来的使者措辞谦逊却正在加紧战备的,是准备进攻;措辞强硬而摆成前进姿态的,是准备后退;轻车先出动,部署在翼侧的,是在布列阵势;没有约会而来讲和的,是另有阴谋;敌人兵卒奔走而摆开兵车列阵的,是期待同我决战;敌人半进半退的,是企图引诱我军。
【试笺】
上文论尘飞、鸟起、兽骇等都是一般的现象,容易看出其企图。这一段举的多是假象,是要求当事者不为假象迷惑,而需要冷静看清敌人的企图(计谋,行动)。
(七十四)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1〕,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曹操曰:士卒之疲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曹操曰:军士夜呼,将不勇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2〕,穷寇也;谆谆翕翕,(曹操曰:谆谆,语貌。翕翕,失志貌。)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曹操曰:先轻敌,后闻其众,则心恶之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1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2(曹操曰:备奇伏也。)
【校勘】
〔1〕汲而先饮者:十家本、《武经》本“汲”下作“而”字,竹简“汲”下作“役”字。汲役先饮者是说打水的兵士自己先饮。意相似。
〔2〕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武经》本作“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今从十家本。
【注释】
1 [杖而立者,饥也]:杖,拄杖而立。这表明敌人饥饿疲惫。 [汲而先饮者,渴也]:汲水而自己先喝,表明敌军干渴。 [见利而不进者,劳也]:敌人疲惫不堪,以至见利也不愿争取。 [鸟集者,虚也]:敌营寨上或帐篷上群鸟飞集,可见其下必是空营。 [夜呼者,恐也]:这在旧军队叫“惊营”,表明军心不稳,夜间惊慌。 [军扰者,将不重也]:敌军中士卒惊扰,这是将军治军不严而无威望。 [旌旗动者,乱也]:旗乱动,表明阵乱。 [吏怒者,倦也]:军吏无故发怒生气,表明敌人已厌倦。 [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缻”(音fou否),野营中用树枝相架而吊起的煮饭陶锅。这里说的是:把人吃的粮食喂马,把运载粮秣的牛杀掉吃肉,军中吊着的饭锅也打烂掉,表示不再造饭,军队扎在营外准备拼一死战,这叫做穷寇。 [谆谆翕翕(xi吸),徐与人言者,失众也]:低声下气和部下讲话的,是将帅失去了人心。 [数赏者,窘也]:不断颁发奖赏,是没有办法鼓舞士志。 [数罚者,困也]:不断惩罚,是敌人处境困难。 [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先是粗暴严厉,而后又害怕部下,这是最不高明的将领。 [来委谢者,欲休息也]:派来使者言辞委婉态度谦逊的,是敌人企图休战。
2 [兵怒而相迎]:指敌军很愤怒地向我前进。 [久而不合,又不相去]:久不交战,而又不撤退。 [必谨察之]:必须谨慎地察明它的真实意图(曹注、李筌注均云备奇伏也)。
【译文】
(七十四)敌兵倚着兵器而站立的,是饥饿的表现;敌兵打水而自己先饮的,是干渴的表现;敌人见利而不前进的,是疲劳的表现;〔敌人营寨上〕集聚鸟雀的,下面是空营;敌人夜间惊叫的,是恐慌的表现;敌军惊扰的,是敌将不持重;旗帜摇动不整齐的,是敌人队伍已经混乱;敌人军官易怒的,是疲倦的表现;用粮食喂马,杀掉〔拉辎重大车的〕牛吃肉,收拾起炊具,部队不返营舍的,是准备拼命突围〔或逃跑〕的穷寇;低声下气同部下讲话的,是敌将失去人心;不断奖励的,是敌军没有办法,不断惩罚的,是敌人处境困难;先强暴然后又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明的将领;派来使者谈判措辞委婉态度谦逊的,是敌人想休战;敌军愤怒向我前进,但久不交锋又不撤退的,必须谨慎地观察他的企图。
(七十五)兵非贵益多也〔1〕,(曹操曰:权力均。)惟无武进,(曹操曰:未见便也。)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1(曹操曰:厮养足也。)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2
【校勘】
〔1〕兵非贵益多也:《武经》本“非”下有“贵”字,十家本无“贵”字。曹注:“一云兵非贵益多。”今从《武经》本。
【注释】
1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兵不在越多越好,只要不盲目冒进,而能够集中力量,判明敌情,选拔人才就行啦。
2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只有那些没有深思熟虑而又轻敌的人,必定会被敌人所俘虏。
【译文】
(七十五)兵力不在于愈多愈好,只要不盲目冒进,而能集中力量,判明敌情,选拔人才,就行啦。只有那种毫无深思熟虑而又轻敌的人,必定会被敌人所俘虏。
(七十六)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1卒已亲附而罚不行〔1〕,则不可用也。2(曹操曰:恩信已洽,若无刑罚,则骄惰难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3(曹操曰:文,仁也。武,法也。)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4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5
【校勘】
〔1〕卒已亲附而罚不行:“亲附”竹简作“专亲”,与诸本异,未从之。
【注释】
1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兵卒在未亲近依附之前就施用惩罚,他们就会不服。不服就很难使用了。
2 [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兵卒已经亲近依附了,如果不能执行纪律,这样的部队就不能用来作战。
3 [故令之以文]:所以要用“文”的怀柔、安抚手段。 [齐之以武]:用军纪军法严厉惩罚等手段使军队整齐一致。前后两者也就是所谓恩威并济。 [是谓必取]:意为按上述办法教养的军队就能成为必胜之军。
4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平时就用严格贯彻命令的要求来管教兵卒,兵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 [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平时不能严格执行命令,或朝令夕改,那样管教兵卒,兵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
5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平素能令行禁止的军队,表明将帅同兵卒之间相处得来。即将帅能够指挥调动整个部队行动一致。
【译文】
(七十六)兵卒还未曾亲近依附之前就执行惩罚,他们会不服,不服就很难使用。兵卒已经依附,如果纪律不能执行,也不能用来作战。所以要用“文”的〔怀柔手段〕去管理他们,用“武”的〔军纪军法〕使他们整齐一致,这就叫做必胜之军。平素严格贯彻命令来管教兵卒,兵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能严格贯彻命令来管教兵卒,兵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命令平素能贯彻执行的,是表明将帅同兵卒之间相处得来。
【试笺】
《孙子》在论“处军”中,把行军所过地区的处置分成四类:即处山、处水、处斥泽、处平陆,分别指出了处军的原则。对于征候,他的论述从远望树动、鸟飞、兽骇、尘起说起,讲到敌使的言辞,最后论到敌军内部的种种表现(因断简,所以秩序有些颠倒)。所举之例,自然早已过时,然而二十年代国内旧军队之“野外勤务条令”中仍引用了鸟飞尘起之类的例子。现在,观测器材迅速发展不断完善,侦察的概念为之一新,决非古代可比,然而本篇所述判断情况的某些方法,仍有可供参考之处。又,《孙子》在本篇中提出:“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对每个指挥员都值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