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因之病,风为最多;内因之病,火为最烈。风者天之气,火者人之气也。火之为物,本无形质,不能孤立,必与一物相为附丽,而始得常存。故方其静也,金中有火,而金不销也;木中有火,而木不焚也;水中有火,而水不沸也;土中有火,而土不焦也;但见有金、有木、有水、有土,而不见火也。五行各有其用,五行惟火无体,火之体,即以金木水土之体为之体也。及其发而莫可遏也,销金烁石,焚岗燎原,而炎威乃不可响迩矣。
人身之火,何独不然,方其静也,肺气肃而大肠润,金不销也;肝气平而胆气清,木不焚也;肾气充而膀胱通,水不沸也;脾气健而胃气和,土不焦也。一经激发,则金销水涸,木毁土焦,而百病丛生矣。其因于风者为风火;因于湿者为湿火;因于痰者为痰火。阳亢者为实火;劳伤者为虚火;血虚者为燥火;遏抑者为郁火;酒色受伤者为邪火;疮疡蕴结者为毒火。又有一种无名之火,不归经络,不主病症,暴猝举发,莫能自制,则气血偏胜所致也。种种火症,或由本经自发,或由他经侵克,或有数经合病,必察其所以致病之由,方能对病施治,业医者尚慎旃哉!
肺火
肺火自本经而发者,缘燥气相逼,清肃之令不能下行,故肺气焦满,微喘而咳,烦渴欲饮,鼻端微红,肌肤作痒,润燥泻肺汤主之。
润燥泻肺汤(自制)
玉竹(四钱) 蒌皮(三钱) 桑皮(三钱) 沙参(四钱) 麦冬(二钱)黄芩(一钱) 贝母(二钱) 杏仁(三钱) 苡仁(四钱) 梨汁(半杯冲服)此方用玉竹、沙参、麦冬、贝母、蒌皮、杏仁,同于清金保肺汤。而梨直用汁,因火之烈尤甚于燥。金本畏火,东垣治肺热如火,烦燥引饮而昼甚者,用一味黄芩汤,以泻肺金气分之火。先生因之,再加栝蒌、桑皮、苡仁,而肺家之实火可以下行而出矣。祖怡注。
心火
心火炽盛,五中烦燥,面红目赤,口燥唇裂,甚则衄血吐血,加味泻心汤主之。
加味泻心汤(自制)
黄连(五分) 犀角(五分) 蒲黄(一钱) 天冬(二钱) 丹参(二钱)元参(一钱五分) 连翘(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五分) 淡竹叶(二十张) 灯芯(三尺)此方以黄连清气分之火,以犀角解血分之热,丹参、元参、天冬、甘草以清养心脏,连翘、蒲黄、竹叶、灯芯以佐连、犀。再以茯苓佐甘草之甘淡,所以顾脾胃也。泻心家实火,而不忘脾胃,所谓毋使过之,伤其正也。《内经》之真理,吾于先生得之矣。祖怡注。
心血大亏,心阳鼓动,舌绛无津,烦燥不寐,加味养心汤主之。
加味养心汤(自制)
天冬(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生地(五钱) 人参(一钱) 丹参(二钱)龟版(五钱) 当归(一钱五分) 茯神(二钱) 柏仁(二钱) 枣仁(一钱五分)远志(五分) 甘草(四分) 淡竹叶(二十张)同一心火,同一烦燥,前证为实火,此由阴血虚。用天王补心丹方,去桔梗、元参、茯苓、五味,而加龟版、茯神、甘草、竹叶,不独心肝脾可资挹注,主血三脏俱已顾到,即与血同类之肺肾阴分,亦未放过。此方与心受燥热养心润燥汤,大半相同,所不同者彼用犀角,此用龟版;彼只用天冬,此兼用麦冬;彼兼用松仁,此只用柏仁;彼用藕汁,此用竹叶;更加枣仁、远志,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初学制方选药,必须于异同中求之。治心方如此,其他诸方,亦何莫不然。祖怡注。
肝胆火
肝胆火盛,肋痛耳聋,口苦筋痿,阴痛,或淋浊溺血,加味丹栀汤主之。
加味丹栀汤(自制)
丹皮(二钱) 山栀(一钱五分) 赤芍(一钱) 龙胆草(一钱) 夏枯草(一钱五分)当归(一钱五分) 生地(四钱) 柴胡(一钱) 木通(一钱) 车前(二钱) 灯芯(三尺)此条见证,与本门后附见龙胆泻肝汤相仿佛,而去黄芩、泽泻、甘草,加丹皮、山栀、赤芍、夏枯草、灯芯,同样能去肝胆实火。方虽小异,效力则大致相同。二方皆用当归、生地、补血凉血,以肝乃藏血之脏,泻其腑必须顾其脏,且以舒其筋也。祖怡注。
脾火
脾有伏火,口燥唇干,烦渴易饥,热在肌肉,加味泻黄散主之。
加味泻黄散(自制)
防风(一钱) 葛根(二钱) 石膏(四钱) 石斛(三钱) 山栀(一钱五分)茯苓(三钱) 甘草(四分) 荷叶(一角) 粳米(一撮煎汤代水)本方用泻黄散去藿香而加葛根、石斛、茯苓、荷叶、粳米;从白虎汤法,去知母而添升阳散火意,清中有发,发中有清,阳升火散,而无抑遏之患。此条当与先生《医方论》泻黄散对比观之,更易明白。祖怡注。
肾火
肾火者,龙火也。龙不蛰藏,飞腾于上,口燥咽干,面红目赤,耳流脓血,不闻人声,加味肾热汤主之。
加味肾热汤(自制)
磁石(四钱) 牡蛎(四钱) 生地(四钱) 白术(一钱) 白芍(一钱)人参(一钱) 元参(二钱) 甘草(五分) 猪肾(二枚煎汤代水)生地、元参、白芍、猪肾,养阴益肾,显而易见。加磁石以镇之,牡蛎以潜之,二味肾家药,亦显而易见。用参、术、草等中州药者,龙火上腾,必是脾胃砥柱失守所致;中州有砥柱,龙火必无由而上腾矣。祖怡注。
阳火可泻,阴火不可泻,况龙性难驯,逆而折之,反肆冲激。故丹溪滋肾丸,于滋阴药中,加肉桂一味,导龙归海,从治之法,最为精当。兹更推展其意,制潜龙汤主之。
潜龙汤(自制)
龙齿(二钱) 龟版(八钱) 生地(五钱) 龙骨(二钱) 知母(一钱)黄柏(一钱) 人参(一钱) 元参(二钱) 蛤粉(四钱) 肉桂(四分) 鲍鱼(一两切片煎汤代水)黄柏、知母、肉桂,取一阳居二阴之中,成为坎象。不用肉桂,则龙不肯归海。既用肉桂,尚恐知、柏之力不足以驾驭,故加人参、元参、生地以佐之。再用龙骨涩而兼镇,龙齿但镇不涩;龟版、蛤粉、鲍鱼,则潜阳即所以潜龙。而一味肉桂,处于群阴之中,当亦驯服,而潜藏不显矣。祖怡注。
胃火
胃火炽盛,烦渴引饮,牙龈腐烂,或牙宣出血,面赤发热,玉液煎主之。
玉液煎(自制)
石膏(五钱) 生地(五钱) 石斛(三钱) 麦冬(二钱) 玉竹(四钱)葛根(二钱) 桔梗(一钱) 薄荷(一钱) 白茅根(八钱) 甘蔗汁(半杯冲服)此方与胃燥玉石清胃汤,同样用石膏、玉竹、生地、麦冬、石斛、蔗汁,而去人参、山药、茯苓者,火之烈更甚于燥也。花粉、蛤粉,未尝不能清化热痰,去之而加葛根、桔梗、薄荷、茅根者,胃火已及血分,宜升阳散火,兼清血分也。以此方与玉石清胃汤比,彼为清润,此为清散。观于玉、石二味之互为重轻,亦可识其用意之所在矣。祖怡注。
小肠火
心经之火,移于小肠,溲溺淋浊,或涩或痛,琥珀导赤汤主之。
琥珀导赤汤(自制)
琥珀(一钱) 天冬(一钱五分) 丹皮(二钱) 生地(五钱) 麦冬(一钱五分)木通(一钱) 赤芍(一钱) 丹参(二钱) 甘草梢(五分) 淡竹叶(十张) 灯芯(三尺)此方用导赤散之生地、木通、草梢、竹叶全部,而加琥珀、天冬、麦冬、丹参、丹皮、赤芍、灯芯,兼清心小肠之火,而照顾金水,使火气去而津液长。以琥珀为主者,不但能清心小肠之火与湿热,而并善解毒,为淋浊症圣药也。祖怡注。
大肠火
肺经之火,移于大肠,大便硬秘,或肛门肿痛,槐子汤主之。
槐子汤(自制)
槐米(三钱) 蒌仁(三钱) 麦冬(一钱五分) 枳壳(一钱蜜水炒) 天冬(一钱五分)苏子(三钱) 玉竹(三钱) 麻仁(三钱) 杏仁(三钱) 甘草(四分) 金橘饼(一枚) 白芝麻(三钱)槐米为大肠火重,大便见血之主药。再加火麻仁、白芝麻、蒌仁、杏仁、苏子,凡仁皆润,即通用之五仁丸。
加金橘饼以顾胃,枳壳以宽肠,玉竹、甘草以顾脾胃,天、麦冬以保金水,与小肠火之琥珀导赤散,有异曲同工之妙。祖怡注。
风火
风助火势,其性上升。面红目赤,口燥咽疼,法当清润上焦,使阳邪不能侵犯,兼用轻扬解散之品,俾上升者一举而熄,消风散火汤主之。
消风散火汤(自制)
天冬(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元参(二钱) 茯苓(二钱) 桔梗(一钱)柴胡(一钱) 薄荷(一钱) 蝉衣(一钱) 桑叶(一钱) 连翘(一钱五分)牛蒡子(三钱) 蒌皮(二钱) 竹叶(十张) 黑芝麻(三钱)桑、麻、柴、薄、牛、蝉、元、翘、桔、蒌、茯、竹,轻扬解散,清而不遏。加天、麦二冬,壮水即所以制火;三方皆用之,可以见二冬之功力所在矣。祖怡注。
湿火
重阴生阳,积湿化热,湿火相乘,渴饮舌白,胜湿清火汤主之。
胜湿清火汤(自制)
茅术(一钱五分) 白术(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苡仁(八钱) 石斛(三钱)石膏(五钱) 知母(一钱) 猪苓(一钱) 泽泻(一钱五分) 荷叶(一角)方以二术、苓、苡、泽泻、猪苓胜湿,即以石斛、石膏、知母清火。苍术白虎汤去甘草、粳米之甘润,加荷叶者,降药已多,以升清者为反佐耳。祖怡注。
痰火
痰为顽浊之物,一得火势,其性愈劣,甚则阳狂烦躁,语言错乱,清火涤痰汤主之。
清火涤痰汤(自制)
丹参(二钱) 麦冬(二钱) 茯神(二钱) 柏仁(二钱) 贝母(二钱) 化橘红(一钱) 胆星(五分) 姜蚕(一钱五分炒) 菊花(二钱) 杏仁(三钱) 淡竹沥(半杯) 姜汁(一滴冲服)绳甫先生云:火本无质,得痰则实;痰本湿生,得火则燥。由此观之,痰与火结,有不扰其神明者乎。南星除痰之力,更大于半夏,以牛胆制之,则燥性杀,而兼清肝胆之火矣。化橘红比普通之橘红力大,以产地适当有礞石也。再以竹沥、姜汁、杏贝佐之,能开而且降,痰火有出路矣。用茯神、丹参、柏仁,顾其灵明之本也。再以麦冬之生胃津,菊花之清肝风。以狂必由火而起,火必因风而动,风火熄而灵明复,则扰动者得返其清静之常,真精心架构之方也。祖怡注。
实火
气分偏胜,壮火升腾,发热错语,口燥咽干,阳狂烦躁,加味三黄汤主之。
加味三黄汤(自制)
黄连(五分) 黄芩(一钱) 黄柏(一钱) 连翘(一钱五分) 丹皮(二钱)薄荷(一钱) 赤芍(一钱) 山栀(一钱五分) 水三钟,煎一钟,热服。
三黄为泻心、肺、肝、肾实火之方。加山栀名黄连解毒汤,见本门后第一张古方。再加薄荷、连翘散心肝,丹皮、赤芍凉血分,轻扬透发而不抑遏,以发热烦躁,火郁必须发之也。此方见证阳狂烦躁,与痰火同,而有发热、口燥、咽干,明明是气分之火而不是痰火,从异点上着眼,故此方与痰火方无一味药相同。祖怡注。
虚火
虚火者,饥饱劳役,正气受伤,阳陷入阴,发热神疲,饮食减少。东垣于此等证,用补中益气汤,以升、柴升举阳气,又为之补脾和胃,此正有得于《内经》虚者温其气之旨,故甘温能除大热,开治阳虚一大法门。无如世之学东垣者,不辨阴阳虚实,虽阴虚发热及上实下虚者,动辄升、柴,祸不旋踵矣。因自制和中养胃汤,以明宗东垣者当师其意云。
和中养胃汤(自制)
黄芪(二钱) 人参(一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甘草(四分)当归(二钱) 料豆(四钱) 柴胡(一钱) 薄荷(一钱) 广陈皮(一钱)砂仁(一钱) 苡仁(四钱) 枣(二枚) 姜(三片)此方即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薄荷以代之,有逍遥散之意。再加茯苓以和脾,料豆以安肾,砂仁、苡仁以和中化湿,升中有降,不犯下焦,用东垣意而不执其法,制方煞费苦心。祖怡注。
燥火
燥火者,血虚之所致也。血能养气则气不妄动,而阴阳得其平。营血一亏,则内失所养,而脏腑皆燥,火亦随生,令人毛发衰脱,肌肤枯槁,身热咽干,雪乳汤主之。
雪乳汤(自制)
生地(三钱) 当归(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 麦冬(一钱五分) 熟地(三钱)五味子(五分) 天冬(一钱五分) 玉竹(四钱) 山药(三钱) 人乳(一大杯)藕汁(一大杯) 水二钟煎服。
血不养气,气不化津,脏腑皆燥,土焦水涸,二地、二冬、玉竹、山药、当归、白芍,所以养血壮水者至矣。而方名以雪乳,用人乳、藕汁,润至极矣,而更以五味之酸收以敛之,是合固本、生脉于一方,于肺燥肺火外,又别出手眼也,神乎技矣。祖怡注。
郁火
所欲不遂,郁极火生,心烦虑乱,身热而躁,解郁合欢汤主之。
解郁合欢汤(自制)
合欢花(二钱) 郁金(二钱) 沉香(五分) 当归(二钱) 白芍(一钱) 丹参(二钱) 柏仁(二钱) 山栀(一钱五分) 柴胡(一钱) 薄荷(一钱) 茯神(二钱) 红枣(五枚) 橘饼(四钱)此方用柴胡、当归、白芍、薄荷,逍遥散之半,去茯苓、白术、甘草、煨姜,而用合欢、郁金沉香、山栀、橘饼,舒郁顺气,清火达木,即所以安胃。又用丹参、柏仁、茯神、红枣,则所以养心脾而缓肝急,使君火与相火俱安,而脾胃亦得太和矣。识得郁火与肝胆之火之分别,而后知两方各有其合处。祖怡注。
邪火
酒色太过,下元伤损,腰膝无力,身热心烦,甚则强阳不痿,加味三才汤主之。
加味三才汤(自制)
天冬(二钱) 地黄(五钱) 人参(二钱) 龟版(八钱) 女贞子(一钱)旱莲(一钱) 茯苓(二钱) 丹皮(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黄柏(一钱) 杜仲(二钱) 牛膝(一钱五分) 红枣(五枚)此方以三才合二至,加黄柏、丹皮、茯苓、泽泻,得知柏八味之半而强。红枣与参合用,而解苦顾胃;龟版、杜仲与牛膝合用,而潜虚阳,引虚火下行,以固其肾气,则水火可以既济,而邪火可望不动矣。祖怡注。
毒火
痈疡初起,肿痛大热,烦渴引饮,黄金化毒汤主之。
黄金化毒汤(自制)
黄连(五分) 金银花(二钱) 赤芍(一钱) 丹皮(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土贝(二钱) 花粉(二钱) 菊花(二钱) 薄荷(一钱) 甘草(五分) 淡竹叶(二十张)
毒火
黄连解毒汤
治一切火热,表里俱盛,狂躁烦心,口燥咽干,错语不眠,吐血衄血,热甚发斑。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各等分) 水煎服。
升阳散火汤
治表里俱热,扪之烙手,及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并宜服此。
柴胡(八钱) 防风(二钱五分) 葛根(五钱) 升麻(五钱) 羌活(五钱) 独活(五钱) 人参(五钱) 白芍(五钱) 炙甘草(三钱) 生甘草(三钱)共为末,每用五钱,姜、枣煎汤服。
凉膈散
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实,烦躁口渴,目赤头眩,口疮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
连翘(四两) 大黄(二两) 芒硝(二两) 甘草(二两) 栀子(一两)黄芩(一两) 薄荷(一两) 共为末,每服三钱,加竹叶,生蜜煎。
当归龙荟丸
治一切肝胆之火,神志不宁,躁扰狂越,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胸膈痞塞,咽嗌不利。
当归(一两) 龙胆草(一两) 栀子(一两) 黄连(一两) 黄柏(一两)黄芩(一两) 大黄(五钱酒浸) 青黛(五钱水飞) 芦荟(五钱) 木香(二钱) 麝香(五分) 蜜为丸,姜汤下。
龙胆泻肝汤
治肝胆经实火,胁痛耳聋,胆溢口苦,阴肿阴痛,白浊溲血。
龙胆草(一钱) 黄芩(一钱) 栀子(一钱五分) 泽泻(一钱五分) 木通(一钱五分)车前(二钱) 当归(二钱) 生地(三钱) 柴胡(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服。
泻青丸
治肝火郁热,不能安卧,多惊多怒,筋痿不起,目赤肿痛。
龙胆草 山栀 大黄 川芎 当归 羌活 防风(各等分) 蜜为丸,竹吐汤下。
泻黄散
治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疮烦渴,易饥,热在肌肉。
防风(四两) 藿香(七钱) 山栀(一两) 石膏(五两) 甘草(二钱)共研末,每用三钱,蜜酒调服。
清胃散
治胃有积热,上下牙痛,牵引头脑,满面发热,或牙宣出血,唇口肿痛。
生地(四钱) 丹皮(二钱) 黄连(五分) 当归(一钱五分) 升麻(五分) 石膏(四钱) 水煎服。
甘露饮
治胃中湿热,口舌生疮,吐衄齿血。
生地 熟地 天冬 麦冬 石斛 茵陈 黄芩 枳壳 甘草 枇杷叶(等分)每服五钱,一方加桂、苓,名桂苓甘露饮。又《本事方》加犀角。
泻白散
治肺火,皮肤蒸热,洒淅寒热,喘咳气急。
桑白皮(二钱) 地骨皮(二钱) 甘草(五分) 粳米(一撮) 水煎服。易老加黄连。
导赤散
治小肠有火,便赤淋痛,面赤狂躁,口糜舌疮,作渴。
生地 木通 甘草梢 淡竹叶(等分) 水煎服。
莲子清心饮
治忧思抑郁,发热烦躁,火盛克金,口苦咽干,渐成消渴,遗精淋浊,五心烦热。
石莲肉 人参 黄芪 茯苓 柴胡 黄芩 地骨皮 麦冬 车前 甘草水煎服。
导赤各半汤
治伤寒后,心下不硬,腹中不满,二便如常,身无寒热,渐变神昏不语或睡中独语,目赤,口干不饮水,与粥则咽,不与勿思,形如醉人。
黄连(五分) 黄芩(一钱) 犀角(五分) 知母(一钱) 山栀(一钱五分) 滑石(三钱) 麦冬(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甘草(五分) 茯神(二钱)加灯芯、姜枣煎。
普济消毒饮
治大头时瘟,头面肿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口渴舌燥。
黄芩(一钱) 黄连(五分) 广皮(一钱) 甘草(五分) 元参(一钱)连翘(一钱五分) 马勃(五分) 薄荷(一钱) 板蓝根(三钱) 牛蒡子(二钱) 僵蚕(一钱五分) 升麻(五分) 柴胡(一钱) 桔梗(一钱)
水煎服。便秘加大黄。
紫雪
治内外烦热,狂易叫走,发斑发黄,口疮脚气,热毒菌毒。
寒水石(八两) 石膏(八两) 滑石(八两) 磁石(八两) 升麻(四两)元参(四两) 甘草(四两) 犀角(二两) 金箔(一两) 羚羊角(三两) 沉香(二两) 木香(二两) 丁香(二两) 朴硝(一斤) 硝石(一斤)辰砂(三两) 麝香(一两二钱)
前药共研细末,先将朴、硝二石两味熬化,再入前药末,微火煎,用柳木棍搅透,候汁将凝,加入辰砂、麝香,退尽火气,密贮听用。
人参清肌散
治午前发热,气虚无汗。
人参(一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炙甘草(四分) 半夏曲(二钱) 当归(一钱五分) 赤芍(一钱) 柴胡(一钱) 葛根(二钱) 加姜、枣煎。
白术除湿汤
治午后发热,背恶风,四肢沉困,小便色黄。又治汗后发热。
人参(五钱) 赤苓(五钱) 炙甘草(五钱) 柴胡(五钱) 白术(一两)生地(七钱) 地骨皮(七钱) 知母(七钱) 泽泻(七钱) 共研末,每服五钱。如有刺痛,加当归七钱。
清骨散
治骨蒸劳热。
银柴胡(一钱五分) 胡黄连(一钱) 秦艽(一钱) 鳖甲(二钱) 地骨皮(二钱)青蒿(二钱) 知母(二钱) 炙草(五分) 水煎服。
二母散
治肺劳有热,不能服补气之剂者。
知母 贝母(等分) 研末,姜汤服三钱。
元参升麻汤
治发斑咽痛。
元参 升麻 甘草(等分) 水煎服。
清斑青黛饮
治热邪传里,里实表虚,阳毒发斑。
青黛(五分) 黄连(五分) 犀角(五分) 石膏(四钱) 知母(一钱) 元参(一钱五分) 栀子(一钱五分) 生地(四钱) 柴胡(一钱) 人参(一钱) 甘草(五分)姜、枣煎,加醋一匙和服。大便实者去人参,加大黄。
玉屑无忧散
治喉风喉痹,咽物有碍,或风痰壅塞,口舌生疮。
元参(五钱) 黄连(五钱) 荆芥(五钱) 贯众(五钱) 山豆根(五钱) 茯苓(五钱)甘草(五钱) 砂仁(五钱) 滑石(五钱) 硼砂(三钱)寒水石(三钱) 共研末,每用二钱,清水化服。能除三尸,去八邪,辟瘟疗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