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六十八 四川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保宁府东至夔州府达州五百六十里,南至顺庆府三百里,西北至龙安府五百十里,西南至潼川州三百十五里,北至陕西沔县六百三十里,东北至汉中府千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九百里,至京师一万三百里。

《禹贡》梁州之域。春秋为巴国地。秦惠王灭巴,置巴郡。汉亦为巴郡地汉巴郡治江州县。后汉因之。建安中,刘璋置巴西郡《华阳国志》:初平元年,安汉赵颖建议分巴为三郡,欲得巴旧名,以垫江以上为巴郡,治安汉,江州以下为永宁郡,朐貼以下为固陵郡。建安六年,鱼复蹇胤争巴名,刘璋乃改永宁为巴郡,固陵为巴东郡,前巴郡为巴西郡,于是有三巴之称。宋白曰:建安六年,改巴郡为巴西,始自安汉移治阆中。安汉,今见顺庆府。垫江,见合州。晋亦曰巴西郡,寻为李雄所据。永和中,收复。宋曰北巴西郡。齐因之。梁置南梁、北巴州及北巴郡天监四年,巴西降魏,既而复入于梁。十六年,巴州叛降魏。魏亦置巴州,以统诸獠。后复属于梁。西魏改为隆州,又改郡为盘龙郡。隋郡废州存。大业初,又改州为巴西郡。唐武德初,复为隆州。先天初,改曰阆州避玄宗讳也。天宝初,曰阆中郡。乾元初,复曰阆州。五代唐因之,兼置保宁军《五代史》:天成四年,置保宁军,领阆、果二州。长兴初,董璋叛,陷阆州,军废。三年,知祥并东川,复置保宁节度,兼领果、蓬、渠、开四州。宋仍曰阆州亦曰阆中郡。乾德四年,改军号曰安德军。元初,立东川路。至元十三年,升为保宁府。二十年,曰保宁路,后复为府。至正二十年,为明玉珍所据。明洪武四年,仍为保宁府,领州二、县八。今仍旧。

府包络群山,确艰险,为两川之屏蔽。自古未有两川有事,巴西不先受其患者。盖巴蜀之口,府实绾之。东道之安危,即西方之存亡也。故汉中失,则蜀之大势十去其六,剑阁危,则蜀之大势十去其九矣。梁天监四年,巴西入于魏。邢峦表言,巴西、南郑相距千四百里,去州迢递,恒多扰动。昔在南之日,以其统绾势难,曾立巴州,镇静蛮獠。梁州藉利,因而表罢齐高帝建元二年,分梁州立巴州。武帝永明二年,巴州复罢。巴西广袤千里,户逾四万,若于彼立州,镇摄华獠,则大帖民情。从垫江以还今重庆府合州,即垫江也,不劳征伐,自为国有。魏主不从。既而梁人复得之。盖阆中之地,居三巴上游,北接梁洋,西控梓益。故杜佑曰,阆州居蜀汉之半,又当东道要冲,备御不可不切。然广元一邑,实当蜀口,前界关表谓阳平关,后据剑北。自南北朝以来,建郡设州,以为咽喉要路。秦蜀有事,此其必争之所。唐光启中,王建为利州刺史,周庠说建曰,葭萌四战之地,难以久安,阆州地辟人富,攻之易下。建袭据阆州,后遂为并蜀之本。宋以利州名路,而阆州属焉。西方多事,必绸缪于利、阆之间,盖自利州而趋剑阁,由剑阁而道绵、汉,势若建瓴焉。自府境而言,利州首险也,剑州次险也,所以保阆中者于此,所以保巴蜀者亦于此。保宁非全蜀重地欤?

阆中县附郭。秦县。汉属巴郡,以阆水纡曲绕县三面而名。晋宋以后,皆为巴西郡治。隋改县曰阆内。唐复为阆中县阆州治焉。宋元因之。今编户十里。○阆中城府东二十里。秦筑。亦谓之张仪城。县旧治此。后汉建安五年,刘璋以张鲁据汉中,以庞羲为巴郡太守,屯阆中以御鲁。即此。自唐以后,皆为阆中县治。明洪武七年,徙县治于府治西南,其故城谓之白沙镇,亦曰白沙坝。《城邑考》:郡旧为土城,在嘉陵江北,对峙锦屏山。相传汉建安六年,刘璋创筑。元时增修。伪夏明玉珍移城而西,仍为土城。明洪武四年,即旧城增拓,内外俱以石,为门四,周九里有奇。

隆城在府东北。魏正始中,立巴州,又立隆城镇。宋白曰:取其连冈地势高隆而名。熙平中,又尝改隆城镇为南梁州。时巴州叛降魏也。《西魏典略》:此州旧有隆城坚险,故又谓之南隆。州治即故阆中城。

西水废县府西四十里。本阆中县地。梁置掌天郡。西魏改曰金迁。后周又置西水县。隋开皇初,郡废,县属隆州。唐因之。宋属阆州。元并入南部县。○晋安废县,在府西北六十里。梁置金匮郡,寻改金迁郡。隋废郡入晋城。唐武德中,改置晋安县。宋初,仍属阆州。熙宁四年,省为晋安镇,属西水县。《郡志》:废县在南部县北九十里,元至元末废。似误。又小宁废州,亦在府界。《元志》云:保宁府路,初领新得、小宁二州,后并入阆中县。近《志》:巴州西百里有小宁城。

○锦屏山府南三里。嘉陵江南岸,两峰连亘,壁立如屏,四时花木,错杂如锦,与郡治对峙,因名。一名阆中山,亦曰宝鞍山。山之西曰印斗山,西南曰金耳山,其东三里曰南岩,一名大象山,又名台星岩,俗谓之读书岩,以宋陈尧叟兄弟读书于此而名。其相连者,曰漱玉岩。○盘龙山,在府东三里。宛如盘龙,后魏以此名郡。唐贞观中,侯气者言山有王气,因凿断山脉,俗谓之锯山。咸通中,尝移阆中县治于此。山侧又有东岩,在城东五里,即盘龙之别阜。伞盖山府北五里。中高四下,其状如盖。相传为府之主山。其相连者,曰北岩。又北二里曰玉台山。○灵山,在府东十里,一峰峭拔,界嘉陵、宋江之间。唐天宝中,赐名仙穴山。上有圣池。又府东南二十里,有青崖山。

文成山府东三十里。峰峦耸列,林木葱,一峰突出,上有汉张道陵玄都台。又府东南四十里,有赐绯山。山势环拱,草木蓊蔚,为郡之胜。又东南三十里,曰恭思山,极高峻。刘句曰:唐武德元年置辨丹、恭思二县,属隆州。七年,俱省入阆中县。思恭县盖置于山下。○大方山,在府东北百里。山顶四方如坪,其对峙者曰小方山,顶亦方平。又有凤栖山,与小方并峙。

重锦山府东百三十里。两峰对峙,秀丽若锦。又东二十里,曰天目山。上有二洞,一曰天目,一曰天溪。相传葛洪修炼处。《志》云:府东六十里,有灵城岩。岩最深邃,泉石奇胜。又掌天山,在西水县界,以高耸名。梁以此名郡。《志》云:山在南部县北八十五里,亦曰掌山。

○嘉陵江在城南二里。自陕西宁羌州而南入府境,历广元、昭化、剑州、苍溪诸境,至府西,折而东南,经南部县入顺庆府界,亦曰汉水,亦曰阆水,亦曰渝水,亦曰巴水,皆嘉陵之异名也。范晔曰:阆中有渝水,夹水居者,谓之巴渝蛮。善战斗,喜歌舞,亦谓之板蛮,以常挟为战具也。有七姓,曰罗、朴、督、鄂、度、夕、龚,皆为渠帅。自秦世立功,复其租赋,其余户岁入ク钱,口四十。其渠长为ク侯。高祖为汉王时,发此蛮以定三秦。后因制巴渝舞。后汉永初以后,每助郡讨破羌寇,所向有功。光和二年,板蛮叛,五年,复定。建安二十年,曹操取汉中,张鲁欲降,其功曹阎圃劝鲁依度护,赴朴胡。鲁因奔南山,入巴。度护,ク侯之名。朴胡,即七姓蛮之一也。盖皆依嘉陵为险。余详见陕西大川嘉陵江。

老溪在府西。东流合嘉陵江。宋淳化五年,蜀贼李顺作乱,宦者王继恩率师复绵州,遣别将曹习破贼于阆溪,复阆、巴、蓬、剑等州。是也。今堙。○南池,在府城南。东西四里,南北八里。《汉志》阆州南有彭道将池,西南有彭道鱼池。此即彭道将池也。自汉以来,堰大斗、小斗之水溉田,里人赖之。唐时堰坏,遂成平陆。

○锯山关在府东北蟠龙山后,为汉、沔要冲之路。又玉台山,下有滴水关。○南津关,在城南,临嘉陵江,有南津渡口,为戍守处。今关下有锦屏浮桥。又梁山关,在府东灵山下。府东南二十里又有和溪关,路通巴达。《志》云:阆州境有唐清、金子、章溪等堡,凡六十有二,俱有民兵守把。

锦屏驿旧在城西澄清门外,今移于城东富春门外。又隆山马驿,在府西南四十里。《志》云:府北十五里,旧有双山驿。明初置,后省。又府南百里有富村马驿,府北百四十里有柏林递运所。正德十年,废紫石水驿,设所于此。○耀池镇,在府南六十里。旧置税课局于此,今废。又水会渡,在府北八十里。又北六十里,有白沙渡,皆嘉陵江津济处也。

苍溪县府北四十里,西北至剑州百八十里。秦阆中县地。晋分置苍溪县,属巴西郡。刘宋省。萧齐改置汉昌县,仍属巴西郡。梁因之。隋开皇末,复改曰苍溪,属隆州。唐属阆州。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六里。

○苍溪故县在今县西南。晋太康中,置县治此。刘宋省。齐为汉昌县治。隋复旧。

奉国城在县东南。梁置奉国县,为白马郡治。隋开皇初,郡废,县属隆州。唐武德七年,改属西平州。贞观初,复属隆州,寻属阆州。宋因之。元至元中,并入苍溪。《志》云,奉国旧县,在府东百里。又有义阳废县,在县东,亦梁置,为义阳郡治。隋开皇初,郡、县俱废。○岐坪废县,在县北八十里。晋置岐坪县,属巴西郡。宋废。隋复置,属利州。唐初因之。武德七年,置南平州于此。贞观二年,州废,还属利州。开元二十三年,改属阆州。宝历初,废。天复中,王建表置。宋初,仍属阆州。熙宁四年,省为岐坪镇,属奉国县。

大获城在县东大获山上。因石岩为之,中通四门,周十里。宋绍定中,都统孙臣王坚所筑。后安抚杨大渊亦尝于此聚兵。淳三年,兵乱,制置使余筑此城,为阆州治,而以苍溪县为倚郭。后蒙古取雅州,至阆之大获山,降其城,即此。

○大获山县东三十里。有大小二峰,小峰上有石井,出泉不竭,大峰上有池,广数亩,谓之天池。宋江环绕其下,石城四周,即宋余所筑以护蜀口者。○小锦屏山,在县治南。临江高峙,奇秀与阆中之锦屏山相似,因名。又县治东有笔架、白鹤诸山,皆耸秀。云台山县东南三十五里。高四百丈,上方百里,有鱼池,宜五谷。山峰峻削插天,一名天柱。有洞四,曰麻姑、芙蓉、平仙、峻仙,池二,曰浴丹、玉鱼,岩二,曰松根、蟠桃,盖山之幽胜者。又紫阳山,在县东三十五里。一峰屹峙,高入青云。○方山,在县东八十五里,远望如几案之状。《志》云:古方州城也。未知所据。

○嘉陵江在县治东南。自剑州流经县境,而入阆中县界。○宋江,在县东。源出陕西汉中府南废廉水县界,流至此,下流入嘉陵江。又曲肘川,在县治东一里。源出县北十里之玉女山,东南流入嘉陵江,曲折如肘,因名。

○八字关县北八十里。有巡司戍守。又铁山关,在县西五十里。今废。《志》云:县有隆山关、大白垭关、庙垭关、茶店垭关、吊兜嘴关等五堡,俱有民兵戍守。又苍溪驿,在县西。水道所经也。又西六十里有高桥水驿,县北二十里又有槐树马驿。

南部县府南七十里。南至顺庆府二百二十里,西至潼川州盐亭县二百七十里,东至蓬州仪陇县百三十里。汉巴郡充国县地。后汉末,为南充国县地。晋属巴西郡。宋齐因之。梁天监二年,置南部县,以县居郡南而名。西魏于县置新安郡。后周郡废。隋属隆州。唐属阆州。宋因之。明洪武十年,并入阆中县。十四年,复置。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九里。○新井废县县东北四十里。汉充国县地。晋安帝尝置新安县,为新巴郡治。宋齐因之。后废。唐武德初,析南部、晋安二县地,置新井县,以其界内有盐井而名,属阆州。宋因之。元并入南部县。《郡志》:新井城,在府东七十五里。又《寰宇记》云:新井东北二十八里,有汉充国故城。○新政废县,在县东南五十里。汉充国县地。唐武德四年,分南部、相如二县置新城县,寻改曰新政,属隆州。宋属阆州。元省入南部郡。《志》云:新政城,在府东南百三十里。

○南山县治南一里,县之主山也。蜿蜒苍翠,环绕县治。汉末,张鲁奔南山,入巴中,或以为即此山也。一名跨鳌山。《志》云:宋端平以来,厄于兵县无定治,宝中,移县治此。今县城南门曰跨鳌门,因山以名也。又灵云岩,在县治北二里。有石洞深阔,亦曰灵云洞。○小盘龙山,在县南二十里。似阆之盘龙而小,其相近者曰龙灵山。面嘉陵,背西江,山势如龙,因名也。又有龙楼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峰顶峭拔,众山拱揖,有溪环绕其下。

禹迹山县东三十里。俗传禹治水时尝经此。山顶平衍,有小石泉。又离堆山,在县东南五十里。蜀有三离堆,此其一也。唐颜真卿《磨崖记》谓此山下入嘉陵江,直上数百丈,形胜缩聂,上峥嵘而下洄伏,不与众山相连属,因曰离堆。

兰登山县西四十里。三面峻拔,俯临西江,下有洞。相传汉严君平隐于此。又长坪山,在县西百五十里。相传昔人尝聚兵御寇于此。○思依山,在县北百五十里,中有东西二观,岩洞奇胜。

○嘉陵江在县治东南。《志》云:山自阆中县,逶迤而来,过县左南折,从跨鳌山下而东,又南入顺庆府界。○西水河,在县南三十里。自龙安府经剑州及梓潼县流入界。又有溲水河,在县南五十里,流入西水河,下流至蓬州合于嘉陵江,俗亦谓之西江。《志》云:县东三里有安溪。溪深产鱼。又县治西半里有状元溪,以宗马涓登第而名。二溪皆嘉陵之溢流也。

○思依堡在县西。《志》云:县境之堡,凡百十有八,兵乱时,居民聚守处也。○盘龙水驿,在县东二十五里,今属广安州。又柳边马驿,在县西百二十里。《志》云:县东百里有长宁旧茶驿,县北二十五里有保宁茶盐场。今皆废。

广元县府北三百五十里。西南至剑州百九十里,东北至陕西宁羌州二百里。秦葭萌县地。汉属广汉郡。后汉因之。蜀汉曰汉寿县,属梓潼郡。晋太康初,改曰晋寿县。太元中,又析置兴安县,属晋寿郡。宋齐因之。梁为晋寿郡治。西魏因之。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绵谷,为利州治。大业初,改州为义城郡。唐复为利州,亦曰益昌郡。宋仍为利州治。端平后,以兵乱废。宝初,蒙古复置绵谷县,为利州治。至元十四年,改为广元路。明洪武七年,改为广元府。是年,改府为州,以州治绵谷县省入。十四年,又改州为县。城周九里,编户三里。

○晋寿城在县东。蜀汉析葭萌县地,置汉寿县。《三国志》:延熙中,费屯汉寿。景曜二年,姜维议使诸国敛兵退守,于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晋改曰晋寿县。永兴以后,李雄据蜀,使其将李凤屯晋寿,屡窥汉中。太元十五年,置晋寿郡。宋元嘉十年,仇池氐王杨难当寇梁州,进攻葭萌,获晋寿太守范延朗。十八年,难当拔葭萌,进围涪城。既而复入于宋。梁天监四年,魏将邢峦取汉中诸城戍,晋寿降于魏,置益州治焉。十四年,晋寿复来降。明年,复入于魏。大同元年,益州刺史鄱阳王范、南梁州刺史樊文炽合兵围晋寿,魏益州刺史傅敬和来降,寻改曰黎州。西魏复曰益州,亦曰西益州,世号小益州。废帝三年,改曰利州。宇文周末,益州总管王谦举兵应尉达迥讨杨坚,遣将攻利州,堰嘉陵水灌之。利州总管豆卢固守,不能克。隋初,州治兴安县,寻改县曰绵谷,为义城郡治。唐初,仍曰利州,置总管府,寻改曰都督府。天宝初,曰益昌郡。乾元初,复故。乾宁四年,移感义军治此,改曰昭武军。后唐同光三年,伐蜀取凤州。蜀人谋扼利州以拒唐。宋仍曰利州。景四年,改军名曰宁武。淳十二年,蒙古将汪德臣城沔州,又城利州。沔、利既城,且耕且守,蜀土遂不可复。《志》云:州控蜀之吭,四集之国也。《城邑考》:利州城,元初堕废。明洪武三十一年,设利州卫,始筑城。东面山,西临溪,南北则凿池为险,有门五,城周四里有奇。葭萌城在县西北,古苴国也。《史记》:苴、蜀相攻,秦使张仪、司马错取蜀。《华阳国志》:周显王时,蜀王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号曰苴侯,命之邑曰葭萌。苴侯与巴王为好,巴、蜀仇也,蜀王怒,伐苴。苴侯奔巴,求救于秦。秦遣张仪伐蜀,灭之,并灭巴。是也。秦置葭萌县,汉因之。先主初入蜀,屯于葭萌。既而西袭成都,留霍峻守葭萌。刘璋将扶禁等帅兵由阆水上攻围峻,为峻所败。晋省入晋寿县。永宁二年,李特攻围成都。河间王自关中遣兵讨特,特子荡败将衙博于阳沔,又攻败博于葭萌,尽降其众。盖即葭萌旧城也。后魏复置葭萌县。梁天监十四年,魏葭萌民任令宗杀晋寿太守,以城来降,益州刺史萧恢遣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将兵迎之,败魏兵于葭萌,屠十余城,进围武兴,寻复败还。既而改县曰晋安,兼置新巴郡。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复曰葭萌县。大业初,属义城郡。唐、宋俱属利州。元初并入昭化县。嘉川城县东北五十里。汉葭萌县地。刘宋置兴乐县,为宋熙郡治。齐魏因之。梁改县曰嘉川。隋初,郡废,县属利州。唐贞观二年,县改属静州。十七年,仍属利州。永泰元年,改属集州。宋乾德三年,王全斌伐蜀,别将史进德等败蜀兵于三泉寨,遂至嘉川,进击金山寨,又破小漫天寨,是也。寻亦属利州。元并入绵谷县。三泉寨,见陕西沔县。《郡志》:嘉川城,在今县东百里,地名嘉川乡。○华阳废县,在县北。刘宋置,并置华阳郡,本寄治梁州。萧齐因之。梁移于此,兼置华州。西魏俱废。

胤山城在县东南。本萌葭地。西魏置义城县,属利州。隋因之。义宁二年,改曰义清。唐武德七年,置西平州于此。贞观二年,州废,县仍属利州。天宝初,改曰胤山。宋初,改为平蜀县。熙宁四年,省入嘉川。

○乌奴山县西二里。嘉陵江岸,峭壁如削,高不可上。晋、宋间有氐李乌奴者,据此作乱,因名有乌奴城。齐永泰初,尝置东晋寿郡于此。一名乌龙山。又《天台山志》云:在县西二十里,其北为九陇山,环拱九十九峰,如剑戟之排列,亦谓之九峰山。天台当其南,峭崖苍郁,盘道萦回,独木危桥,委曲而上,至巅乃即平陆,若天台然,因名。《志》云:九陇山有汉王寨,相传汉高曾驻跸于此。○石燕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山极高峻,梯格乃能上,獠人恃此为险。

潭毒山县北九十里。上有潭毒关,下瞰大江,路皆滑石,登涉颇艰,为蜀口之险要。下有深潭,相传潭下渊岸,有一铁索,见则兵动。宋绍兴二年,金人陷兴元,刘子羽退守三泉,以潭毒山形斗拔,其上宽平有水,乃筑壁垒,方成而敌至,距营十数里,子羽据胡床、坐垒口,敌引去。○金山,在县北三里。孟蜀置金山寨于此。又凤凰山,在县东。盘旋起伏,势若翱翔。其巅曰宝峰县。东十里,又有雪山,峰峦叠出,称为秀丽。

大漫天岭县东北三十五里,峻出云表。又北为小漫天岭,二岭相连。一名藁本山,蜀道之险也。后唐清泰初,山南西道帅张虔钊及武定帅孙汉韶以二镇降蜀,知祥遣军屯利州及大漫天以迎之。宋乾德中,王全斌伐蜀,蜀人于此置大小漫天二寨。全斌别将史进德夺其小漫天寨,至深渡。蜀人依江列阵以待宋师。击之,夺其桥。蜀人退保大漫天寨。复击破之,追至利州城北。是也。朝天岭县北六十里。山势崔巍,路径险绝,有朝天驿。自汉中府褒城县至此,凡四百四十里,自驿而南,则由保宁府潼川州而达成都,自驿而西,则由剑门绵汉而达成都,盖衿束之地也。○七盘岭,在县北百七十里,与陕西宁羌州接界。一名五盘岭,自昔为秦蜀分界处,有七盘关。《志》云:县东北二百五十里,有乾龙洞,极高大,深入数里。○嘉陵江县西一里。自宁羌州流入界,又西南入昭化县境。后汉建安十九年,刘璋使其将扶禁等由阆水上攻霍峻于葭萌。后周大象二年,益州总管王谦举兵应尉迟迥,遣将攻利州,堰江水灌之,即嘉陵江也。唐光启三年,王建自葭萌袭阆州,沿嘉陵江而下。胡氏曰:嘉陵水东南过葭萌,又东南至阆中也。今有明月峡,在县北八十里,一名朝天峡。又有九井滩,在县北百八十里,一名空ぎ滩。相传旧有巨石伏水底,为舟楫害。宋淳熙中,始平其险,皆江流所经也。

潜水在县北八十里。源出县北百三十余里之木寨山,经神宣驿,又南二十里经龙洞口,至朝天驿北,穿穴而出,入嘉陵江。或以此为《禹贡》之潜水,似误。

深渡在县北大小二漫天之间,即嘉陵江也。后唐同光三年,王衍将游秦州,至利州,闻唐兵将至,命王宗昱等逆战。时从驾兵自绵汉至深渡,千里不绝,皆恣愤不欲前。宋乾德三年,王全斌伐蜀,别将崔彦进破小漫天寨,至深渡,与全斌会击蜀兵,破之,夺其桥。是也。

○潭毒关在县北潭毒山下。旧为蜀口要地,详见潭毒山。又七盘关,在县北七盘岭上。朝天关,在县北朝天岭上。○望云关,在县北五十五里,山势高耸,与云霞相望。又二郎关,在县南五里。相传昔有赵昱二郎者屯兵于此。

百丈关县东百六十里。关旁有河,深百丈,亦曰百丈关渡,道出巴州。洪武中,与七盘、二郎诸关皆有兵戍守。正德五年,有五色云见此。明末,贼犯百丈关,遂掠广元,盖与汉中接界。《郡志》:县境有焦坝等堡凡三十有七。龙门阁县北十里,嘉陵东岸。其地有千佛崖,先是,悬崖架木作栈而行。石岩蜿蜒,其形若门。后凿石为佛像,渐成通衢。明洪武二十四年,景川侯曹震相视开凿,叠石为岸,益为坦途。《栈道记》:自城北至大安军界管桥阁,共万五千三百六十一间,惟石阑、龙门称绝险云。石阑桥,盖在龙门之北。○石柜阁,《郡志》云:在县北二十五里。又县北四十里有飞仙阁,下浸碧潭,悬栈而行,若飞仙然。

石亭戍在县西北。《水经注》:汉水自武兴城东南流,径关城北,又西径石亭戍,又径晋寿城西。梁天监四年,魏将邢峦取汉中诸城戍,晋寿太守王景胤据石亭,峦遣将李义珍击走之。因置石亭县,寻废。汉水,西汉水也,与武兴关城分见陕西沔县、略阳县。○罗川戍,在废嘉川县东南。宋王全斌伐蜀,既至嘉川,会蜀人断阁道,未得入。全斌议取罗川路入,别将康延泽曰,罗川路险,军士难进,不如修阁道,取大路。全斌从之。

筹笔驿在县北八十里。诸葛武侯出师运筹于此。唐、宋皆因旧名。即今朝天驿也。《志》云:驿有朝天古渡,即潜水所经。又县北四十里有望喜驿,唐名也,今曰沙河马驿。又县西二里有高桥水驿,亦曰嘉陵驿,今曰问津水马驿,在县西门外。○神宣马驿,在县北百三十里。正德十年,并置递运所于此。《志》云:此为秦蜀之要冲、西南朝贡之通道。又九井水驿,在府北百八十里。

昭化县府西北四百里。西北至陕西文县三百四十里,西南至剑州百十里。汉葭萌县地,刘宋置益昌县,属白水郡。齐梁因之。刘句曰:后魏曰京兆县。后周仍曰益昌。隋属利州。唐因之。五代唐同光三年,得其地,改曰益光。宋初,复曰益昌。开宝五年,改曰昭化,仍属利州。元属广元路。明洪武十四年,改今属。旧有石城,周三里有奇,今圮。编户二里。

○景谷废县县西百里。汉广汉郡之白水县地。晋属梓潼郡。孝武分属晋寿郡。安帝又置白水郡。宋、齐因之。《齐纪》:建元初,置沙州于此。梁天监十五年,张齐自武兴还保白水。既而数出白水侵魏葭萌,魏将傅竖眼遣将强蚪攻取白水,即此城也。寻复入于梁,置北益州于此,兼置平兴郡,以氐酋杨法琛为刺史。大宝初,法琛据黎州,益州刺史武陵王纪遣将杨乾运击平之,废北益州,焚平兴而归。西魏置沙州。后周大象二年,沙州氐帅杨永安叛,达奚儒讨平之。即此沙州也。李吉甫曰:杨难当克葭萌,分白水置平兴县。齐建元初,魏葭萌戍主杨广香请降,以为沙州刺史治此。梁益州刺史萧纪亦于此置沙州。既而为氐酋杨法琛所据。纪将杨乾运攻之,法琛退保鱼石洞,乾运焚平兴而还。即此。《隋志》:开皇初,平兴郡废,改白水县曰平兴。十八年,又改曰景谷,属利州。唐武德四年,以利州之景谷、龙州之方维,置沙州,治景谷。贞观元年,州废,还属利州。宝历初,废,寻复置。光启中,复废。今为白水镇,有故城,周回五里。俗亦谓之沙州城。或云,城西有景谷路,达文州。魏邓艾自阴平景谷步道悬车束马入蜀,径江油、广汉,是也。隋因以名县。

东洛城县西北四十里。东晋时置戍于此。宋元嘉十八年,氐王杨难当谋据蜀,遣其党苻冲出东洛,以御梁州。梁天监十四年,魏人侵蜀,诏任大洪入晋寿。会魏军北还,大洪破魏东洛、除口二戍,进围关城,为魏将傅竖眼所败而还。西魏置东洛郡,并置县为郡治。后周省入平兴郡。关城,白水关城也,与除口戍俱见陕西宁羌州。○鱼盘城,亦在县西北。齐、梁间置鱼石洞戍于此。西魏置鱼盘县。隋大业初,省入景谷。唐置鱼老镇。或曰,即此城也。

白坝城县西北百三十里。《唐志》景谷县西有石门关,西北有白坝、鱼老二镇城。蜀人谓平川为坝。唐大历中,吐蕃入寇,分道自扶、文过方维、白坝。建中初,吐蕃及南诏复分道寇西川。诏东川出兵,自江油趋白坝,与山南兵合击破之,是也。方维,见龙安府。

○人头山县西四十里。山巅突出,宛若人头。后唐长兴初,王弘贽攻剑门道出于此。又牛头山,在县西十五里,亦以形似名。○九曲山,在县西南百五十里。山势盘回九曲,与剑门相峙。又龙门山,在县西南百九十里,一名葱岭。有石穴,高数十丈,如门。一云,九曲山在县西九十里。又西五十里即龙门山。

长宁山县西南九十里。上平下险。其上有池,清澈不竭。宋王智于此筑城据守。后王昭因其遗址立寨,驻兵保障。《宋史》:宝六年,蒙古入蜀,宋人戍守长宁山,蒙古自剑州进围长宁山,败宋兵,进攻鹅顶堡,降其城堡。盖在长宁山南。或曰,顶,当作项。今剑州南二十里有鹅项岭。《郡志》:长宁山,在县西南二百六十里。似误。又五龙山,在县西南百二十里。一峰峨然,四岭拱揖,因名。县西南二百里,又有鹤鸣山。峰峦环叠,山势雄伟。《元和志》:景谷县西南二十五里有白马山,孔明造木牛流马处。九里山县北二十里。盘曲嵯峨,约高九里。又大高山,在县北百二十里。山势高耸,路狭难行,为众山之冠。

白卫岭县西南五十里,与剑门山相接。唐玄宗幸蜀时登此。后唐长兴初,孟知祥、董璋谋据两川,命石敬瑭讨之。敬瑭入散关,前锋将王弘贽引兵自白卫岭、人头山后,过小剑路,出汉源驿,还击剑门,克之。即此。○梅树岭,在县东南四十里。丛林深箐,中多猛兽,有梅树关。《志》云:县北十八里有走马岭,西北六十里有张公岭,县南百五十里有避风岭。

○嘉陵江县东三里。自广元县西南流入境,清水、白水二江皆流合焉。又南入剑州界。《志》云:县南二里有石龙滩,七十里有白花蛇滩,以岸旁石如龙蛇也,县南百五十里又有散灌滩,以水流散漫也,皆嘉陵江所经。○清水江,在县西北二十里。自青川千户所东流入县境,至县北合白水江,又东南流,合嘉陵江。其水清涟滢碧,因名。白水江县北二十里。自陕西文县东流,经龙安府青川所,历剑州境,而入县界。东南流,至县东三里,合嘉陵江。宋末,蒙古渡嘉陵江,至白水,造浮桥以济,进次剑门。是也。《水经注》:白水出临洮西南西倾山,东南流至葭萌县北,因谓之葭萌水。水有津关,即所谓白水关也。白水关,见陕西宁羌州。泥溪河县西四十里。下流入嘉陵江,往来通道也。五代梁乾化元年,岐兵围蜀安远军,蜀主王建自泥溪如利州。后唐同光末,平蜀北还,李继岌至泥溪,后军李绍琛自剑州拥军而西,自称西川节度。安远军,见陕西沔县。○射箭河,在县西三十里。或云清水江之支流也。水流湍急,舟行如箭,因名。下流入于嘉陵江。《志》云:县北三十里有黄龙沟,下流合于清水江,有灌溉之利。

桔柏津县东三里。即嘉陵、白水二江合流处地。多桔柏,因名。《志》云:嘉陵江渡处有益昌驿,驿有古柏,土人谓之桔柏。唐大顺二年,王瑰出镇黔中,至桔柏津,宦者杨光复恶之,使其假子山南西道帅杨守亮覆诸江中。后唐同光三年,伐蜀,蜀兵大败于三泉。时蜀主在利州,遂西走,断桔柏津浮梁。唐前锋将李绍琛至利州,修浮梁以渡。明年军还,绍琛以兵叛,遂断桔柏津浮梁,以绝还军之道。宋乾德三年伐蜀,败蜀兵于大漫天寨,追至利州城北。蜀将王昭远渡桔柏江,焚浮梁,退保剑门,王师遂入利州。是也。亦曰桔柏潭。

○白水关县北二百五十里,与陕西宁羌州接界。今详见宁羌州。又岚奚关,在县南百二十里。今为柏林马驿。又县治南有渡口关,今废。○梅树关,在梅树岭,正德中建。《志》云:县北五十里旧有汉王寨,相传汉高驻兵处。又县境有曲回等堡,凡二十有四。

马鸣阁县北百里。汉建安二十二年,先主规取汉中,屯阳平关。夏侯渊、徐晃等与之相拒。先主遣陈武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徐晃击破之。曹操曰:此阁过汉中之阴平,乃咽喉之要路。阴平,当即阳平矣,见陕西宁羌州。又牛头山阁,在县西北,皆阁道之险者。

龙滩驿县西五里水驿也。今县南一里有龙滩渡驿,因以名。又龙潭马驿,在县东七十里。县南百八十里又有施店马驿。○马头渡,在县北三里。又县北十五里有赵销渡县,南五十里有漩口渡,皆往来通道。

附见:利州卫在广元县治东。洪武三十一年建,旧领中、左、前、后四所。宣德四年,前所调松潘本卫,惟领三所。又保宁守御千户所,在府治南。洪武四年建,直隶都司。剑州府西北三百二十里。南至潼川州三百六十里,西南至成都府绵州二百九十四里,西至龙安府二百九十里。

春秋战国时蜀地。秦属蜀郡。汉属广汉郡。后汉因之。三国汉属梓潼郡。晋因之。宋置南安郡。齐因之。梁置南梁州,后改为安州。西魏改为始州,兼置普安郡。隋初,郡废,仍曰始州。炀帝又改为普安郡。唐初,仍曰始州。先天二年,改为剑州。天宝初,曰普安郡。乾元初,复曰剑州。五代因之。宋仍为剑州亦曰普安郡。隆兴二年,以孝宗潜邸升普安军节度。绍熙初,升为隆庆府。元复为剑州属广元路。明洪武初,州废《志》云:初以其地并入梓潼,属广元州,寻复置。十四年,以州治普安县省入编户三里,领县一。今仍曰剑州。

州凭高据险,界山为门,蜀境之巨防也。秦之强也,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刘禹锡曰:驿路起右扶风,抵剑阁,千一百里。诸葛武侯治蜀,设险备焉。晋殷仲堪曰:剑阁之隘,蜀之关键。是也详见前名山剑门。梁天监四年,魏将王足侵梁,入剑阁。邢峦表言:蜀之所恃,惟在剑阁。今既克南安,已夺其险,据彼境内,三分已一。自南安向涪,方轨无碍矣涪谓绵州也。及西魏取蜀,自安州始也。唐元和初,刘辟以西川叛。山南西道帅严砺先遣军拔剑州,而高崇文之军,遂鼓行入蜀。后唐长兴元年,孟知祥、董璋谋据两川,唐军来伐,克剑门,入剑州,以大军不继,还保剑门。知祥闻剑州陷,大惧,遣其将李肇等赴之。戒之曰,尔倍道兼行,先据剑州,北军无能为也。会别将庞福诚等屯来苏村,相谓曰,使北军更得剑州,则二蜀势危矣。遂引步兵间道趋剑州,袭败官军于北山下,官军还保剑门。知祥闻之,喜曰:吾始谓北军克剑门,径据剑州,坚守其城,或引兵直趋梓州,董公必弃阆州奔还时璋克阆州而据之。我军失援,亦须解遂州之围时知祥遣军围遂州与阆州相形援。如此,则内外受敌,两川震动,势可忧危。今乃焚毁剑州,运粮东归剑门,顿兵不进,吾事济矣。宋郭忱曰:州前瞰巨涧,后倚层峦。又云:州边山而立,一径陂陀,中贯大溪,州治已在平山内外,居民悉在山上,形势险固,御敌之要地也。

○普安废县今州治。汉梓潼县地。齐置南安县,为南安郡治。梁为安州治。西魏改曰普安。隋、唐以来因之,皆为州治。明初,省。《志》云:明初,州治列栅为障。成化中,始石为城。正德十三年,增筑。周四里有奇,门四。

剑阁城州东北五十二里,当小剑山之北。祝穆云:剑门,汉广汉郡葭萌县地。蜀先主以霍峻为梓潼太守,始置剑阁县。晋因之,后废。桓温入蜀,亦于晋寿置剑阁县,属梁州。或谓即小剑故城也。刘宋初,复废。唐圣历二年,分普安、永归、阴平三县地,于方期驿城置剑门县,属剑州,即故剑阁县矣。宋亦曰剑门县。乾德四年,诏隶剑门关。熙宁五年,复隶剑州。元至元二十年,并入普安县。旧《志》:县东北去昭化县五十里。

黄安废县州西南百四十里。本梓潼县地,萧齐侨置华阳县,属南安郡。改县曰梁安。西魏改曰黄安,又置黄原郡治焉。开皇初,郡废,县属始州。唐属剑州。唐末,改为普成县。宋因之。元省。○武连废县,在州西八十五里,亦梓潼县地。刘宋置武都郡及下辨县于此。齐因之。梁改曰武功县,置辅剑郡。西魏改郡曰安都县,曰武连。隋初郡废,县属始州。唐属剑州。宋因之。元废。

永归废县州东南六十里。萧齐侨置白水县,属南安郡。西魏改曰永归。隋属始州。唐属剑州。宋初,省。今为永归坝。○临津废县,在州南二百二十里。梁置相原县。隋开皇七年,改曰临津县,属始州。唐属剑州。宋省为镇,入普安县。今为香城坝,有龙爪废驿。《寰宇记》:临津县有掌天山。盖与阆中之废西水县接界。

○大剑山州北二十五里。其东北三十里曰小剑山。刘句曰:大剑山有剑阁,由阁道三十里至小剑,皆绝险。剑山东西凡二百三十一里。《志》云:大小剑山,峰峦联络,延亘如城。下有隘路,谓之剑门关。大剑路颇平,小剑则石上架阁,尤险峻。有大小剑水出于山下。《胜览》云:大剑绝顶,有玉女台,峭壁千仞,下瞰古道,行人如蚁。北崖有仙女观,观后有仙女桥,其岩壑洞穴,幽胜不一处也。详见名山剑门。

汉阳山州北二里。峰峦高耸,州之主山也。亦谓之北山。或谓之故垒山,有姜维拒钟会故垒。又治西有普翠山,治东二里曰卧龙山,亦曰九龙山。又有鹤鸣山,俱谓之南山,环绕州治南北。二山之间,有大涧,石桥跨其上。后唐长兴初,孟知祥将庞福诚拒官军于剑州,乘夜袭败官军于北山。官军退保剑门,继而知祥遣军分屯南山,东川亦遣兵戍守。石敬瑭寻自剑门进屯北山。知祥将赵廷隐陈于牙城后山,别将李肇等陈于后桥。敬瑭自北山进击州城,败却。又遣骑兵冲石桥,复不能进,败还剑门。二年,再攻剑州,屯兵于北山。战不利,复还。剑门即汉阳山也。

龙飞山州西百里。本名龙须山,梁普通六年,益州刺史萧渊猷遣将樊文炽等围魏小剑,魏将淳于诞等赴救。时文炽置栅于龙须山上,以防归路。诞募壮士夜登山,烧其栅。梁军望见归路绝,皆忄匈惧。诞乘而击之,文炽大败。即此山也。○跨鹤山,在州西南废黄安县治东。一名驾鹤山,旧置柳溪驿于此。《志》云:州西十五里有把寨山。

五子山州西北五十里。峰峦奇秀,清溪萦流。一名五华山。又州北七十里有巾子山。山亦高峻,顶有积石特起,如巾帻然,因名。○龙岩,在州治西。又州北七十里亦有龙岩。蜿蜒如龙盘洞穴,可坐百人。《郡志》:龙岩在剑门山北,洞穴斜入,甚深邃。崖有悬泉,随穴下流,潜通嘉陵江。《雪斋小说》:唐王建为盗,朝廷捕之急,逃于剑门巨石穴中,即此岩也。

汉源坡在州东三十里。旧置驿于坡上,曰汉源驿。后唐长兴初,石敬瑭讨孟知祥、董璋,前锋将王弘贽自白卫岭从小剑路出汉源驿,倒入剑门,攻破之。宋乾德三年,王全斌伐蜀,由阁道攻剑门,而令别将由来苏径道至青缰店,出剑关南二十里。蜀将王昭远留偏将守剑关,而自引兵陈汉源坡以拒青缰之兵,为宋军所败,即此。今有汉源桥。○嘉陵江州东七十里。自昭化县流入州界,又东南入苍溪县境。《志》云:嘉陵江中有挂溪、紫石、陶魁、壶歌、虎跃、漩口及射箭诸滩,奔流而南注。

涪江在州西南。自龙安府江油县流入州界,又南入绵州彰明县境。州西南百二十里有汉王滩,即涪江所经也。今详见大川涪水。○黄沙江,在州北百五十里,即白水江也。自青川所流入州界,经黄沙坝,因名。又折而东至昭化县,入嘉陵江。《郡志》云:州北百四十里曰白沙渡,即白水江津济处,接昭化县境,两岸有白沙如雪,因名。小潼水州西百二十里。其地有津曰小潼津,源出废武连县北八十里,流经梓潼县,又东南入于嘉陵江。或曰,此即南部县西水河之上源。大剑溪在州北。出大剑山,由剑门关流出,北折为渔子溪。又北至大仓岭,入黄沙江。又小剑溪,在大剑溪北。源出小剑山,东过凉水沟瀑布崖至两溪口,合于大剑溪。《志》云:州北八十里有水会渡,亦曰水回渡,即二剑水回合处。○闻溪,在州城东。源出五子把寨,二山合流经此,又东入嘉陵江。又石血溪,在州西十五里。《志》云:溪东流至漩口,入嘉陵江。又州西有水溪,一名拓溪,在黄安废县东,下流入于西水河。

○剑门关在大剑山上。刘先主以阁道至险,始置阁尉。历代皆为戍守处。唐始置关。又有大剑戍、小剑镇。五代唐长兴初,董璋遣兵扼剑门,又于其北置永定关。或曰,永定关,即今小剑关也。在小剑山下有隘路,俗亦谓之后门关。宋初,伐蜀,克剑门县,以县隶剑门关,关都监得专奏事,所以重设险也。明洪武末,设利州卫,关废。正德十三年,复修关门,建公馆。嘉靖二十一年,重立关,以百户守之。余详见名山剑门。○石砀关,在州北八十里,故设险处也。今废。

深杭戍在州北。梁天监四年,魏取汉中诸城戍,巴西亦附于魏。梁将孔陵等将兵戍深杭,鲁方达戍南安,任僧褒戍石同,以拒魏。魏邢峦遣将王足击破之。遂入剑阁,克梓潼。南安,今州治,魏兵破深坑、石同,入剑阁,然后破南安也。或曰,石同当作石门。

苦竹隘《志》云:在小剑山顶。四际断崖,前临巨壑,孤门控据,一夫可守。宋置戍于此。宝五年,蒙古来攻,六年蒙古主渡白水,次剑门,拔苦竹隘,进围长宁山,即此。一作苦竹寨。○芦塘寨,在大剑山顶,险不可登。《志》云:后唐董璋筑七寨,扼剑门,此其一也。

木马寨州东南九十里有木马岭,置寨其上,以为守御。后唐长兴初,石敬瑭前锋拔剑州,董璋自阆州帅兵屯木马寨,即此。○研石寨,在州北三十五里。宋淳化五年,贼李顺陷成都,攻剑州。诏王继恩讨之。由小剑门路入研石寨,拔剑门,破贼五千余众于柳池驿。贼望风遁。进克绵、巴、阆三州。柳池驿,即跨鹤山之柳溪驿也。今为柳池铺。

来苏寨州东南七十里。后唐长兴初,石敬瑭拔剑门,孟知祥将庞福诚等屯阆州北来苏村,由间道入剑州守之。宋乾德三年,王全斌伐蜀,至益昌得降卒言,命史延德分兵趋来苏,而自帅大军由阁道攻剑关。延德至来苏,造浮桥于江上。时蜀人于江西岸置栅,见桥成即弃栅而遁。延德西出青缰达官道夹攻剑门,克之。《九域志》蓬州仪陇县有来苏镇,去剑门甚远。非是。

紫石驿州东六十里。陆道所经。今革。又州东南八十里有虎跳水驿。○石桥,在州治北。庞福诚入剑州,后唐兵自北山来苏攻,福诚趋石桥击却之。又赵廷隐遣兵据石桥,石敬瑭攻之,败却。

梓潼县州西南二百二十里。东至府城二百五十里,西南至绵州百三十里。汉县,属广汉郡。后汉因之。《志》云:县元鼎元年置,以倚梓林而枕潼水,因名。建安二十二年,刘备分置梓潼郡。晋为梓潼郡治。永嘉三年,天水人訇琦等杀成太尉李离等,以梓潼降罗尚于巴郡。四年,成将张宝复取梓潼。永和三年,复归晋,孝武移郡治涪城,以梓潼属之。宋、齐皆属梓潼郡。梁天监四年,陷于后魏,寻复入梁。西魏改县曰安寿,寻又置潼川郡。隋初郡废。大业初,改县曰梓潼,属普安郡。唐属剑州。宋、元因之。今土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里。

○安寿废县县南三十里。《志》云:西魏置潼川郡,移梓潼县于郡南三十里,曰安寿县。隋废郡,复移县于旧治,改名梓潼云。

○长卿山县治西南二里。旧名神山。唐玄宗幸蜀,以山有司马相如读书窟,因改名焉。又县治东五里有凤凰山。峰峦起伏,若凤凰然。○葛山,在县西南二十里。相传武侯伐魏,驻军于此。一名卧龙山。又雁门山,在县南三十里。有东西两峰,对立如门。《志》云:县东南二十里又有兜鍪山。自武连废县逶迤而来,至是崛起一峰,如兜鍪然。

五妇山县北十二里。《华阳国志》:秦惠王遗蜀美女五人,蜀王遣五丁迎之,至此俱化为石,因名。有五妇水,亦名梓潼水。又七曲山,在县北十五里。山腹有路,盘转七曲,西北有百顷坝,一望平衍,极为膏腴。《志》云:县北三十里有盘龙山,逶迤曲折,势若盘龙。又县北百二十里有马阁山。《志》云:因邓艾所经而名。

○潼江县西四里。即梓潼水也。源出马阁山,南流入潼川州盐亭县境,下流入于涪江。又小潼水,在县东北。自剑州流入界,注于阆中县之嘉陵江。香泉县北百里。平地涌出,周回八十步。又灵泉,在县东百十里。世传唐僖宗幸蜀,至此饮焉,因赐今名。又县东二十里有马跑泉。相传唐明皇幸蜀过此,三军渴甚,马跑泉涌,因名。

○白垭堡在县东。又东曰山堡。《志》云:县境之堡,凡二十有二。○上亭驿,在县北二十里。唐置,即玄宗过此闻铃声处也。一名琅驿。又演兵坝,在县东二十里。相传姚苌寇蜀,尝演兵于此。阳沔戍在县北。晋永宁二年,李特围成都,时河间王镇关中,遣督护衙博讨特军于梓潼,特使其子荡袭败博兵于阳沔,即此。

巴州府东三百五十里。东至夔州府达州三百里,南至顺庆府蓬州二百十里,北至陕西汉中府四百六十里。

古巴国《山海经注》:太四世孙后昭,是为巴之始祖。秦为巴郡地,两汉因之。蜀汉属巴西郡。晋初因之。东晋后荒废。《志》云:李特擅蜀,此地为巴氐所据,不置郡县。宋末始于巴岭之南置归化郡。齐时为荒郡。梁置归化、木门二郡,兼置巴州《志》云:后魏得其地,置大谷郡,寻复入于梁郡,复故。西魏因之。隋郡废,仍曰巴州。大业初,改曰清化郡。唐复曰巴州。天宝初,亦曰清化郡。乾元初,复故。宋仍曰巴州亦曰清化郡。元因之。明洪武四年,仍为巴州。九年,以州治化成县省入,又改州为县。正德九年,复升为州编户二十六里,领县二。今因之。州北走兴元,西达阆、利,江山环峙,僻而实险。说者谓州居三巴之中,有中巴之号,土田沃衍,民物繁阜。有事于利、夔之间,州其衿要之地矣。

○汉昌城今州治。汉宕渠县地。后汉永元中,分宕渠北界置汉昌县,仍属巴郡。建安五年,巴郡守庞羲召汉昌ク民为兵为刘璋,即此。后分属巴西郡。蜀汉及晋因之。东晋后荒废。萧梁置梁广县,为归化郡治。后周改县曰化成。隋因之,为巴州治。唐、宋皆仍旧。杜佑曰:化成县,后汉汉昌城,梁曰大谷。是也。明初省。《城邑考》:州旧有土城。明成化中,始以砖石。正德中,复修城浚濠。嘉靖十八年以后,屡次营缮。今城周四里有奇,门四。

其章废县州东八十里。梁置县,属归化郡。宋白曰,县东八里有其章山,因名。隋仍为其章县,属巴州。唐因之。宝历初,废。大中元年,复置。刘句曰:其章亦曰奇章。太和中,牛僧儒为相,封奇章公,是也。宋初亦曰其章县,仍属巴州。熙宁五年,废为镇,属曾口县。○曾口废县,在州东南四十里。亦梁置。隋属巴州。唐因之。刘句曰,县治戴公山,神龙初,移治曾溪,是也。宋亦属巴州。元因之。元末废。恩阳废县州西三十五里。梁置义阳县。隋开皇末,改曰恩阳,属巴州。唐因之。贞观十七年,废。万岁通天初,复置。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并入化成县。○清化废县,在州西六十里。梁置伏︹县,并置木门郡治焉。后周因之。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巴州。七年,改县曰清化。唐因之。刘句曰:武德初,于清化县界木门故地置静州,领清化、大牟、地平三县。六年,移静州于地平县,又割利州之嘉川,皆隶静州。贞观十七年,废静州,以清化县属巴州,是也。宋乾德五年,改属集州。熙宁五年,集州废,省县为清化镇,属化成县。又大牟废县,在州北百里。唐武德初,析清化县地置,以县东三里有大牟山也。初属静州,州废,属巴州,后又属集州。宋初废。

始宁城州东百三十里。《志》云:后汉桓帝分宕渠之东置宣汉县。梁分宣汉置始宁县,并置遂宁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巴州。唐因之。宋乾德四年,县废。○七盘废县,在州西南五十里。唐久视元年置,属巴州。宋初因之。熙宁三年,省为镇,入恩阳县。○王望山州北三里。岩径极险,为郡之胜。《志》云:山本名黄牛山。唐天宝中,有王望者字子蒙,隐于此,因改今名。亦名王蒙山。又云:玄宗幸蜀,尝登此山,北望京阙,故名。似误。○南龛山,在州南一里。悬崖绝壁,多奇胜。又州东四里有东龛山,又有西北二龛山,皆去州八里。

平梁城山州西二十五里。上平坦,四围石壁如城。又有古寺、龙泉二水,四时不竭。宋淳中,都统张实筑城于此,取平定梁州之义,曰平梁城,山因以名。

小巴山州东北二百九十里。其北有大巴山,与此绵延相接,亦曰大巴岭、小巴岭。《志》云:大巴、小巴,世所称九十里巴山也。由小巴而北至大巴,险逾剑阁云。○石门,在州北三十里。左右皆峭壁,环围三里许。

○巴江州东一里。源出大巴山,至州东南分为三流,而中央横贯,势若巴字,流二十里,合清水江,又南入顺庆府蓬州境,下流至合州入嘉陵江,亦名为字江。唐李远诗:巴江学字流。是也。王氏曰:巴江发源小巴岭云。○清水江,在州西九十里。《志》云:源出广元南境通平镇,历废清化县,又东经废恩阳县,至州南合于巴江。

明水州北百里。自南江县流入境,下流合于巴江。又鹿溪,在州西五十里,与处溪相对。又西百里有深渡溪。皆东流入于巴江。

○米仓关在州北。《志》云:关旧置于小巴山绝顶,今徙于大巴山之麓。嘉靖八年,重修,有米仓关巡司。《郡志》:大小巴山之间有巴峪关,嘉靖中置。又马度关,在州东三百里。其相近又有长乐关,亦嘉靖中置。黄城关在州东南万山中。崭岩四绝,箐莽结曲,郁为贼薮。嘉靖中,议者以黄城关界巴、达二州间,达州既筑龙船关,戍守其东偏,西偏即巴州长乐、太平二乡之冲,不可不为障塞。因相视云城、漏明二区,皆属要隘,可拓垒壁。又相距才十里,柝闻燧及,声援甚便,因关梁其上,与龙船鼎峙为犄角云。浪楼溪隘口州东百八十里。又州南二百里有茶坝市隘口。旧皆有兵戍守。○石城旧堡,在州东南七十里。又雪峰山堡,在州东十五里。《志》云:州旧堡十有一。又有鹰嘴、高眉等十堡,俱正德以后新置。又清水驿,旧在州南三里,唐置。今废。

通江县州东北百五十里。东南至达州百六十里,北至汉中府四百三十里。汉宕渠县地。后汉为汉昌县地。梁为始宁县地。西魏分置渃水县。隋复废入始宁。唐武德八年,复分置渃水县,并置壁州治焉。天宝初,改县曰通江,又改州为始宁郡。乾元初,州复故。宋初因之。熙宁五年,以壁州省入,县改属巴州。元省入曾口县。至正四年,复置。今城周不及四里,编户六里。○壁州城即今县治。唐武德中置。后唐长兴三年,孟知祥据西川,其党赵享良议遣昭武将高彦俦攻取壁州,以绝山南转入山后州之路,不果。昭武治利州。巴、蓬、果诸州,皆山后州也。宋州省。《志》云:县东九十里有通江废县。《元志》云:宋置上下通江县,皆属巴州。至元二十年,二县俱并入曾口。考《宋志》,无二通江县。或宋末兵乱,移县而东也。今余址犹存。

广纳城县南六十里。唐武德三年,割始宁、归仁二县地置,县属壁州,以广纳溪为名。宝历初,省。大中初,复置。宋省。又归仁城,在县西南七十里。梁置平州县于此,后周改曰同昌。隋开皇中,改曰归仁县,属巴州。唐武德二年,改属万州。贞观初,还属巴州。宋乾德四年,省。

白石废县县东北百里。西魏置,以白石水为名。隋属巴州。唐武德初,改隶集州。八年,又改属壁州。宋省。又东巴废县,在县南。唐开元二十三年,析始宁县地置太平县,属壁州。天宝初,改为东巴县,宋省。

符阳废县县北百四十里。梁置符阳县,以在符水之阳而名。西魏置其章郡于此。隋初,郡废,县属巴州。《志》云:隋牛弘封奇章郡公,用旧郡名也。唐武德初,改属集州。八年,属壁州。贞观八年,还隶集州。长安三年,复属壁州。景云二年,又隶集州。永泰初,仍隶壁州。宋废入通江县。

○得汉城山县东百二十里万山中。掘起崖堑,峭绝千仞。上设城郭,有三门。出泉,冬夏不竭。独西南二径凌险,转折而上,有一夫当关之势。顶平数里,可以耕艺。相传汉高据此以通饷馈。宋淳中,余临视形势,命统制张实因险筑垒,储粮建邑,为恢复旧疆之规。今其上石壁如城,中平尚可屯数百人也。《郡志》:得汉城东二十里山顶上有石城,周三里,相传三国时筑,谓之擂鼓城。

歌籁山县东六里。杜佑曰:广纳县东七里有歌籁山,上有城,极险峻。又壁山,在县治西一里。下有渃水,即宕水也。水石相激,声如呼诺。元魏因置渃水县。唐又以山名州。又秋锦山,在县治南隔江,山脉与壁山相连,一名翠屏山。

三花山在县东北七里。又有方山,在县北十五里。突出众山,其形如斗。又六峰山,在县东北八十里。《志》云:县东六十里有大钟山,突起万山中,如覆钟然。○铜山,在县南十五里,旧产铜。《志》云:县南百五十里有包台山。突兀一方,高出众岭,登之可以远眺。

○渃水在县治西。源出陕西南郑县之青石关,经众山中,流入县界,南流而东折,注于达州之渠江,亦曰宕水,亦曰诺水。○大险溪,在县东百里。又有小险溪,下流俱入于渠江。《志》云:县西九十里有清浴溪,下流合于巴江。

○坝关县东北二百里。有巡司戍守,并立副巡司。《会典》:二司自州改属。又竹浴关在县东百里,白杨关在县东三百四十里,旧为戍守处。《志》云:县东北有羊卷山关,嘉靖中增置,亦设巡司。

马鞍寨县东七十里。又县东四十里有花石寨,西八十里有船头寨。又羊谷口隘,在县东北二十里,皆为守御处。《志》云:县境有梨树等堡,凡五十有一。

南江县州北二百里。西北至广元县二百三十里。汉宕渠县地。后汉汉昌县地。梁难江县地,寻立东巴州。后周改置集州,又置平桑郡。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县属汉川郡。唐武德初,仍置集州。天宝初,改曰符阳郡。乾元初,复故。宋仍曰集州。熙宁五年,州废,县属巴州。元至元二十年,县省。明初因之。正德九年,改置今县。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二里。

○集州城即今县治。后周分故难江县,别置难江县为集州治。隋州省。唐复置,仍治难江县。宋州废,而县如故。《志》云:县南有平桑城,唐武德初置县。贞观初,废。二年,复置。六年,又废。又长池废县,在县西南。《隋志》:后周置曲细县,属巴州。隋开皇末,改曰长池。唐初,改属集州。贞观六年,废。

盘道废县县西南百里。《隋志》:梁置难江县。西魏改为盘道。隋属巴州。唐因之。宋乾德四年,废。又地平废县,在县西北百里,本葭萌县地,唐武德元年,分置狄平县。二年,改为地平,寻移静州治此,州废,县属集州。永泰初,改曰通平。宝历元年,废。

○龙来山县东三里。下有大虚洞,空旷幽深,可藏千人。相传古邑人避兵处。《志》云:县南三里有孤云山,其相连者,曰两角山,两峰并耸。王子绍云:孤云、两角,去天一握。相传萧何追韩信至此,一名韩山。

小巫山县东北五十里。上有十二峰,下有龙洞,即巴山之群峰也。相近又有莲花峰,峰峦四面层秀。有石洞,亦曰莲花洞,高空百余丈,内容千人,外临深渊,邑人尝避兵于此。一名红鲤洞,相传溪中有红鲤云。○船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四山随拥,咸若海潮,乘风飘泊,而此山宛如巨舟。自北而东,下有井,旧名五女山。又蜡烛山,在县北六十里,峰峦耸拔云表。县北百五十里又有味坡山,地产茶,味极佳。

大巴山县北二百里。高耸千寻,岩径极险,春夏积雪不消,与汉中诸山相连,为巴、汉巨镇、梁州中土也。一名巴岭山。亦见汉中府。又小巴山,在县北百里,其险次于大巴,而高峻积雪相似。又米仓山,在县北八十里。详见汉中府之米仓道。○龙耳山,在县西二百里。孤峰特出,石壁峭拔,上有甘泉。

○巴江在县南。《志》云:南城下有几水,古名难江水。源出巴汉间,自东北汛激而来,循公山之麓,纡回而下,汇于巴水,如几然。又南江,源出米仓山,亦自县治前而南与巴江合,盖二水即巴江上流也。公山,一名白鹿山,在县治南一里。

南屯河县东二十余里。源出巴山,经两河口,入巴江。又韩溪,出孤云山下,碧含溪,在县北三里,下流皆入巴水。

○琉璃关县东十里。关口有石磴,岩为险。又樗林关,在县东八十里。两山夹峙,缘崖为道。又梧桐关,与樗林关对峙。相传关壮缪尝戍此。诸葛寨县西百里。高五十余丈,四壁峻拔,惟一面有鸟道可上,顶有泉,四时不竭。相传孔明曾驻兵于此,可容万人。又柏林堡,在县北五十里。两河口堡,在县南百八十里。《志》云:县境之堡,凡二十有六。○莎鼻渡,在县西。《剑州志》:剑门山,东连莎鼻,西接绵州,凡二百三十一里。盖指此也。

◇顺庆府东至重庆府忠州五百六十里,南至重庆府合州三百二十里,西至潼川州三百五十里,北至保宁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六百五十里,至京师八千八百二十五里。

《禹贡》梁州地。春秋时为巴国地。秦属巴郡。两汉因之。晋属巴西郡。宋、齐仍旧。梁置宕渠郡治安汉县。西魏因之。隋初,郡废,改属隆州。大业初,属巴西郡。唐初,亦属隆州。武德四年,析置果州。天宝初,改南充郡。乾元初,复故。大历六年,更名充州。十年,还曰果州。五代时为前后蜀所据周显德五年,后蜀置永宁军节度,兼领通州。宋仍曰果州亦曰南充郡。宝庆三年,升顺庆府以宁宗潜邸也。元初曰东川府《元志》:中统初,立征南都元帅府。至元四年。置东川路统军司,寻改为东川府。至元十五年,复为顺庆府。二十年,升为路。明复为顺庆府,领州二、县八。今因之。府江山襟带,民物阜繁,居三巴之间,为要膂之地。旧《图经》:果州田畴沃衍,川泽流通,饶五谷,多盐利,西上成都,东下夔峡,资储常取给焉。若其形势,则北控剑阁,南临垫江,指臂相依,走集甚易,驭之得其道,可以雄视四维也。

南充县附郭。汉巴郡充国县地。后汉末,析置南充国县,仍属巴郡。晋属巴西郡。宋曰南国县,齐因之。隋改置南充县于此,属隆州。唐初于县立果州。宋宝庆初,为顺庆府治。今编户十一里。

○充国城府北三十五里,汉县。刘昭曰,后汉永元二年,分阆中置充国县。疑已废而复置也。《巴记》:初平四年,复分置南充国县。盖治此。晋、宋皆属巴西郡,后县徙而北。梁改置南部县。南充国遂废。隋开皇十八年,始改安汉县曰南充,属隆州,即今治也。自唐以后,皆为州郡治。宋淳三年,余徙府治于清居山。元初因之,寻还今治。《城邑考》:旧郡城在今城北北津渡。明洪武初,徙城于此。成化初,复增拓之,以砖石。自是相继增修。有门四,城周七里有奇。安汉城府南三十五里。汉县,属巴郡。后汉因之。《巴记》:初平六年,赵韪分巴为三郡,以巴郡治安汉,建安六年,改巴郡为巴西郡。是也。晋属巴西郡。宋、齐因之。梁徙置宕渠郡于此。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南充,移于今治。又宕渠城,在府北四十里,一名石苟坝城。《五代志》:西魏平蜀,于南充县北三十七里石苟坝置南宕渠郡,隋废。

流溪废县府西南五十里。唐开耀初,析南充县置,以在流溪水侧而名,属果州。宋因之。熙宁七年,省为流溪镇,属南充县。绍兴二十七年,复置。元至元二十年,并入西充县。○徵州城,在府东南。或云,王建所置。五代唐长兴初,董璋以东川叛,引兵陷徵州。胡氏曰:州名不见于诸志,大约在遂、合、果三州之间。

○果山府治西。层峦秀起,唐以此名州。其相接者曰金泉山,一名灵泉山。又有宝台山,与灵泉并峙,山顶高平,因以台名。○朱凤山,在府南十里。高百七十余丈,周二十里,蜿蜒盘礴,为城南之胜。又鹤鸣山,在府东十里。栖乐山,在府西十里。清泉山,在府北十里。稍西曰舞凤山。皆环峙近郊,而清泉尤为高耸。

清居山府南三十五里。山势高耸,其上宽平,嘉陵水绕其下。宋淳中,兵乱,余帅蜀,筑清居城,徙府治于此。宝六年,为蒙古所陷。景定初,蒙古置征南都元帅府,亦治此山之龙筇坝。《志》云:山凭高据深,形胜甲于一郡。○大方山,在府西三十里。其并峙者,曰小方山。千峰百岭,周回缭绕,称为名胜。又府西百里有大耽山,其并峙者,曰小耽山,以隋隐者杨耽居此而名。

○嘉陵江府治东。自蓬州流入境,环绕府治,引流而南,下流至重庆府合州,与渠江合。详见前大川嘉陵江。

流溪水府西八十里。源出潼川州遂宁县界,平流三十里,无滩险,东南入嘉陵江。唐流溪县以此名。又曲水,在府西四十里。源出府西北琉璃镇,盘回九折,流入嘉陵江。○清水溪,在府城东,居民藉以灌溉。又大斗溪,在府东八十里。源出岳池县老君山,溪旁有大石如斗,因名。下流俱合于嘉陵江。

昆井府西六十里。《志》云:昆井,大井也,即古盐井云。又府境州县俱有盐井,产盐甚众。○北津镇府北五里。郡城旧置于此,今有北津渡巡司。又嘉陵驿,在今府治东。

西充县府西七十五里。西至潼川州盐亭县百二十五里。汉充国县地。晋析置西充国县,属巴西郡。宋、齐因之。梁置木兰郡治焉。西魏废郡,改县曰晋城,属宕渠郡。隋属隆州。大业末,废。唐武德四年,复置西充县,属果州。今城周七里,编户八里。

○西充山县治东一里。治西一里有孝廉山,与此并峙。又化凤山,在治东。其相接者,曰亚夫山,与县城相倚。又凤台山,在县治西,顶方如台,因名。○双图山,在县东十里。两峰相对,宛如画图。

南岷山县南十五里。上有九井、十三峰。元至正间,群盗作乱,主簿马蒙古夕率民筑堡垒于此,邑赖以全。○回龙山,在县北三十里。耸翠嵯峨,萦回盘绕。又有琼珠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山峰蜿蜒,若琼珠相连。

○西溪水在县治西。回环曲折,流合南充县之曲水,注于嘉陵江。或曰,西溪即流溪之支流矣。

蓬州府东北百四十里。东至夔州府达州四百二十里,西北至保宁府二百里,北至保宁府巴州二百十里。

秦巴郡地,两汉因之。晋属巴西郡。宋齐因之。梁置伏虞郡。后周置蓬州治安固县。隋初,郡废州存。大业初,州废,并其地入清化、宕渠、巴西三郡。唐武德七年,割巴、隆、渠三州地置蓬州初治安固县,寻徙大寅县。天宝初,曰咸安郡。至德二载,改曰蓬山郡。乾元初,复为蓬州。宋因之亦曰咸安郡。元至元二十年,升为蓬州路,寻复为蓬州徙治相如。明因之,以州治相如县省入编户七里,领县二。今因之。州南屏果、渝,北控利、阆,山川奇秀,雄峙东陲。

○相如废县今州治。本汉安汉县地,属巴郡。梁置相如县,梓潼郡治焉。后魏郡废。刘句曰:县南二十里有汉司马相如故宅,县因以名。隋亦为相如县,属隆州。唐武德四年,改属果州。宋因之。宝六年,改属蓬州。元徙蓬州治焉。明初,省县入州。《城邑考》:州旧无城,天顺中,始筑城立栅。弘治中,始以砖石。今城周四里,有门四。

安固废县州东北百五十里。本汉宕渠县地。晋李势时为獠所据。齐梁始置安固县,属伏虞郡。其地亦名恒陵。《北周书》:恒陵所在险固,方数百里,群獠居之。天和三年,恒陵獠叛。遣赵文表讨之。獠中先有二路,一平一险。文表阳称从宽路进,出不意引兵从险路入。獠相率出降。事平,遂置蓬州,治安固县,以文表为刺史。隋大业初,州废,县属巴州。唐武德元年,仍属蓬州。天宝初,更名良山。宝历初,省入蓬池县。大中间,复置良山县。宋熙宁五年,废。建炎三年,复置,仍属蓬州。元至元二十年,并入营山县。

咸安废县州东南百里。亦汉宕渠县地。梁置绥安县。隋开皇末,改今名,属渠州。唐武德七年,改属蓬州。至德二载,改为蓬山县。宋仍属蓬州。熙宁三年,省为蓬山镇,属营山县。○凤凰山州治南一里。隔嘉陵江,其山一峰突起,两峰相接,状若凤凰飞舞。又五马山,在州北五里。其山五峰高耸,势如奔马。

云山州东南二十里。四围壁立,其上平广。宋淳初兵乱,移州治于山上,藉以保固。元人复还旧治。又北山,在州东八十里。《志》云:蓬州之主山也。○三合山,在州西五十里。三峰并起,围环相合,因名。

○嘉陵江在州西。自保宁府南部县流入界,经州治南,复折而西南,入南充县境。

巴江在州东北。自保宁府巴州流入境,又东南流经营山县,至渠县界,而合于渠江。○龙溪驿《志》云:旧在州治南。景泰中,移于城西水浒,后改属大竹县。

营山县州东南六十里。南至广安州百四十里。汉宕渠县地。梁相如县地。唐武德四年,析相如县地置朗池县,属果州。宝应元年,改属蓬州。宝历初省。开成二年,复置。宋初因之,仍属蓬州。大中祥符五年,改曰营山。元因之。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三里。○云凤山在县治北。山势高骞,因名。治西又有太白山。○芙蓉山,在县东北八里。峰峦丛秀,若芙蓉。又衮山,在县西十五里,石壁峭立,上有凤凰台。

大蓬山县东北七十里。与小蓬山相对峙,相距二里许。唐以山名州。一名绥山。《志》云:蓬山有朝阳洞,空阔可容数百人,久塞。万历中,重开。

○巴江在县东。自蓬州界流经此,入渠县境,县东六十里有七曲汇,水流萦回,七曲两岸,崖石悬绝,飞湍喷沫,若烟雾腾涌。盖即巴江矣。○蓝溪,在县西十里。下流合于嘉陵江。仪陇县州北百八十里。西至南部县百三十里。汉阆中县地。梁置仪陇县,又置隆城郡。隋郡废,以县属隆州。唐初因之。武德三年,于县置方州。八年,州废,还属蓬州。刘句曰:州旧治金城山。开元二十三年,徙治平溪。是也。宋仍属蓬州。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七里。○蓬池城县南三十里。亦汉阆中地。梁置大寅县,属隆城郡。隋属隆州。刘句曰:梁时县治斗子山,后移治斗坛口。唐武德初,仍属隆州。七年,改属蓬州。开元二十九年,徙州治焉。广德元年,更名蓬池县,寻省。开成初,复置。宋亦为蓬州治。元移州治相如县,而以蓬池省入仪陇。《郡志》:蓬池故城,在今州东六十里。又云:县东北十里有良山城。似皆误。

伏虞城县东六十里。梁置宣汉县于此,并置伏虞郡。西魏因之。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巴州。十八年,改县曰伏虞。唐武德七年,改属蓬州。刘句曰:旧治长乐山,长安三年,移治罗获水。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入仪陇县。

○金城山在县治北。众山环向,如雉堞然。石壁高八十丈,周回五里,惟西南有径可通,上有数石如贮米囊,故亦名金粟山。杜佑曰:山本名隆城,梁置县在山上,凭险为理,因曰隆城郡。唐方州亦治此,后县移治平溪。唐天宝中,何滔尝举义兵讨贼,营于金城。是也。○石城山,在县北三十里。四壁峭立如城。其相近曰九龙山,上有九峰,状若龙翔。又铁山,在县北四十里,山色如铁。

仪陇山县西三十里。冈蛮回曲,为境内之望,梁因以名县。《志》云:山下有仪陇县废址,疑即梁所置。○伏虞山,在县东五十里。山纡回峻阻,为一方险要,梁因以名郡。又观陇山,在县东十五里。登其巅可尽境内之胜,因名。○巴江县东五十五里。自巴州流入境,又南流入蓬州界。○鳌水,在县西北三十里。水中有石如鳌,因名。西南流入于嘉陵江。

流江溪县南三十里。源出仪陇山,东南流,达渠县界,入于渠江。又平溪,在县东十里,下流入于巴江。

广安州府东二百十里。东至重庆府忠州三百四十里,西南至重庆府合州三百里,北至蓬州二百里。

秦巴郡地,两汉因之。晋属巴郡及巴西郡,宋、齐因之。梁置渠州治流江,隋因之。唐为渠、果、合三州地。宋开宝二年,分置广安军。咸淳二年,改宁西军。元至元十五年,军废。二十年,升为广安府。前朝洪武四年,改为广安州,以州治渠江县省入编户十一里,领县四。今因之。

州山川回环,形势奇胜。宋何行中《驻泊记》曰:广安军南连巴徼,北接通川复岭,东横清江,西下林深箐密,岩穴幽邃,介于果、合、渠三州之间,亦要会之处也。

○渠江废县州治北五里。汉巴郡宕渠县地。梁置始安县。后魏属流江郡。隋属渠州。开皇十八年,改曰ク城县。唐武德初,复曰始安县,仍属渠州。天宝初,改曰渠江县。宋开宝二年,移治于合州境内之浓洄镇,为广安军附郭县。元为广安府治。明初省。《城邑考》:州旧无城,树木为栅,依山石为墙。成化以后,相继修筑,以砖石。今城周六里,门四。丰乐废县在州西北。唐武德初,分始安县置,仍属渠州。八年,省。○大良城,在州东北六十里。本曰大良平。宋淳三年,制置使余城大良平为广安军治所。其地石崖四绝,天然险固。宝末,陷于蒙古。景定初,复取之。咸淳二年,改军为宁西。元至元中,始还旧治。《郡志》:州北八十里有大小梁城。似误。又云,州北十里有虎啸城。建置未详。

○秀屏山在州治西。层崖峭壁,草木丛茂,宛如屏障。又州治东有白鹤山,州治南二里有猊峰山。《图经》所云西倚秀屏,南接猊峰者也。○子仙山,在州西二十五里。山高秀,即秀屏山来脉也。《志》云:汉车骑将军冯绲之子得仙于此,因名。一名望子山。

富灵山州东南七十五里。山峻峭,多产药物。又州东六十里有谷成山,亦高峻,以能兴云雨润五谷而名。

○渠江州东北五里。源出达州太平县之万顷池,流经渠县东,与蓬州之巴江合。又南流经此,谓之篆水。《志》云:江中滩石纵横,湍流奔激,有三十六滩之称,至此石碛平坦,波纹萦洄如篆也。又南流而为洄水。一名清洄,亦以渠水下注,波纹萦洄而名。又西南流至合州,注于嘉陵江。

西溪水在州治西。一名浓水。水色常浊,故曰浓。发源州北百二十里蓬州之绵坝,分为二流,至橡树坝,二溪相合。又经龙扶速山下龙栖滩,有环水流合焉,至城南五里,东折入渠江,合于洄水。州治故名浓洄镇以此。《志》云:州东有洄水渡,旧名龙门渡。又州北有罗洪渡,州西有黄瓦渡,即渠江及西溪之津要也。

○盘龙驿在州南。本属南部县。嘉靖三十六年,移置于此。

岳池县州西六十里。西南至合州定远县百三十里。本南充及相如二县地。唐万岁通天二年,析置岳池县,属果州。宋属广安军。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五里。县今省。○新明废县县南二十里。刘句曰:本石镜县地,唐武德三年,析置新明县,属合州。旧治在今县南七十里。宋开宝二年,改属广安军。六年,移治军溪镇,即今治也。元省入岳池县。又和溪废县,在县西二十里。本名和溪镇,宋开禧三年,省镇为县,属广安军。元并入岳池。

○翔凤山在县治北。山有三峰,如凤之翔举。又龙穴山,在县北五里。嵯峨高秀,山半岩石中,有穴回绕如龙。又县西十里有大龙山,其山蜿蜒盘曲。又西五里曰虎头山,以岩险峻而名。○蝇山,在县北二十里。山最高大,俗名禺山。其并峙曰姜山,俗传姜维屯兵处。又北十里曰羊山,峰峦环峙,称为奇秀。

速山县东四十里。《唐志》云:岳池有龙扶速山,氵水出焉。是也。《郡志》:县东三十里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