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山泽

【题解】

中国地处东亚大陆,地形地貌繁复多样。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要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与大地有着本能的亲近。从《山海经》开始,先人们便孜孜不倦地描绘着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一山一河。地理环境是文化的载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道尽了人与自然的亲密联系。本卷延续着中国文化的这一传统,记录了中国疆域中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海。

山有东、南、西、北、中五岳,泰山是五岳之首,司马迁所说的封禅大典就是帝王到泰山山顶祈祷天地。泽有黄河、长江、淮河、济水四渎,黄河发源敦煌塞外的昆仑山,“河出图,圣人则之”,正是黄河孕育中华文化的隐喻性描述,以至于先秦典籍中出现的“河”几乎都代指“黄河”。除了这些自然形成的山泽之外,文中同时也记载了一些人为的山泽,如陂、渠、沟等。“陂”至今仍活跃在各种地名当中;郑国渠引发李斯撰写了《谏逐客书》,白渠直到20世纪仍发挥着它作为水利工程的功效。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时间看似悄无声息,却在大地上真真切切留下了它走过的痕迹。每一座山、每一条河的来历、方位,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祭祀方式、命名的本义等,应劭都娓娓道来。其中记录的一些河流湖泊已经湮灭,我们是通过本卷才得以了解,所以说本卷实在是中国地理学上非常宝贵的文献资料。

《孝经》曰1:“圣不独立2,智不独治,神不过天地,同灵造虚3,由立五岳,设三台4。”传曰5:“五岳视三公6,四渎视诸侯,其余或伯或子男,大小为差。”《尚书》:“咸秩无文7。”王者报功,以次秩之,无有文也。《易》称:“山泽通气8。”《礼》:“名山大泽,不以封诸侯9。”故积其类曰《山泽》也。

【注释】

1《孝经》:这里指《孝经纬》。

2圣不独立:意谓圣人没有贤人的辅佐难以独自治理天下。

3同灵造虚:通达神明达到虚无之境。同,孙诒让《札迻》认为是“洞”字之误。洞,通达,知晓。

4三台:星名。又称天柱、三阶、三能。《晋书·天文志》:“三台六星,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开德宣符也。西近文昌曰上台,为司命,主寿。次二星曰中台,为司中,主宗室。东二星曰下台,为司禄,主兵,所以昭德塞违也。”

5传:据引文,这里指《尚书大传》。

6五岳视三公:指祭祀五岳时所用牲币、粢盛、笾豆、爵献的数量比照三公的规格。视,比照。

7咸秩无文:语见《尚书·洛诰》。咸,都。秩,次序,安排。文,通“紊”。紊乱。

8山泽通气:语见《周易·说卦》。

9名山大泽,不以封诸侯:《礼记·王制》:“凡四海之内九州。……名山、大泽不以封,其余以为附庸、间田。”郑玄注:“名山大泽不以封者,其民同财,不得障管,亦赋税之而已。”《白虎通义·封公侯》:“名山大泽不以封者,与百姓共之,不使一国独专也。山木之饶,水泉之利,千里相通,所以均有无,赡其不足。”

【译文】

《孝经》上说:“圣人如果没有贤人的辅佐,不可能独自治理天下,智者如果没有众人的支持,也不可能单独修好政治,神明不能遍及天地,通达神灵以造设虚境,因此建立五岳,设置三台。”经传上讲:“祭祀五岳比照三公,祭祀四渎比照诸侯,祭祀其余的神灵则比照伯或子或男,按照爵位大小来区别。”《尚书》上说:“都很有秩序有条不紊。”王者报答功绩,按照等级秩序,没有紊乱。《周易》上说:“山泽的气息相通。”《礼记》上说:“名山大泽,不能封给诸侯。”所以集中讲这一类,篇名叫《山泽》。

五岳

东方泰山,《诗》云:“泰山岩岩,鲁邦所瞻1。”尊曰岱宗,岱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其惟泰山乎!故为五岳之长。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孔子曰:“封泰山,禅梁父,可得而数,七十有二。”岱宗庙在博县西北三十里2,山虞长守之3。十月曰合冻,腊月曰涸冻,正月曰解冻,皆太守自侍祠,若有秽疾,代行事,法七十万五千三牲4,燔柴,上福脯三十朐5,县次传送京师6。四岳皆同王礼。南方衡山,一名霍山7,霍者,万物盛长,垂枝布叶,霍然而大。庙在庐江灊县8。西方华山,华者,华也,万物滋熟,变华于西方也9。庙在弘农华阴县10。北方恒山⑪,恒者,常也,万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庙在中山上曲阳县⑫。中央曰嵩高,嵩者,高也,《诗》云:“嵩高惟岳,峻极于天⑬。”庙在颍川阳城县⑭。

【注释】

1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语出《诗经·鲁颂·宫》。瞻,尊崇仰望。《诗经》作“詹”,意同。

2博县:东汉属泰山郡,治今山东泰安东南。

3山虞长:《周礼》地官的属官。掌管山林的政令。

4法:按规定。这里指祭祀规定。三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种牲畜。

5福脯:祭祀用的干肉。朐(qú):量词。用于条状的干肉等。

6次:依次。

7霍山:安徽天柱山的别名。在今安徽潜山市西南。汉武帝以衡山辽旷,移岳祠于天柱山,以后俗人呼之为南岳。《史记·孝武本纪》:“(元封五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

8灊(qián)县:东汉时属庐江郡,治今安徽霍山县东北。

9万物滋熟,变华于西方也:《白虎通义·巡狩》:“西方为华山者何?华之为言获也,言万物成熟,可得获也。”

10华阴县:东汉属弘农郡,治今陕西华阴东南。

⑪恒山:又名常山,因避汉文帝刘恒之讳而改。

⑫上曲阳县:东汉时属中山国,治今河北曲阳西。

⑬嵩高惟岳,峻极于天:语见《诗经·大雅·崧高》。嵩,山高大貌。极,至。

⑭阳城县:东汉属颍川郡,治今河南登封东南。

【译文】

东方泰山,《诗经》上说:“那泰山多么雄伟高峻,是鲁国人所尊崇仰望的。”尊称泰山为岱宗,岱是长的意思。万物的开始,阴阳交替,云触碰到石而冒出来,一点一点地聚合成雨,不用一个上午就能普降天下,只有泰山了!所以成为五岳之首。王者接受天命改朝换代,改变制度来顺应天命,功成封禅,来向天地汇报。孔子说:“封泰山,禅梁父,可以考证的有七十二位王者。”岱宗庙在博县西北三十里,山虞长在那里守护它。十月祭泰山叫合冻,腊月祭泰山叫涸冻,正月祭泰山叫解冻,都是太守亲自主持祭祀,如果患有不洁的疾病,就由他人代为祭祀,按规定祭祀要用七十万五千头牛、羊、猪,放在柴火上燔烧,奉上祭祀用的干腊肉三十朐,从县城依次传送到京师。四岳都同享君王的祭礼。南方衡山,又名霍山,霍是万物盛长的意思,枝叶繁茂,万物生长非常繁盛。衡山庙在庐江灊县。西方华山,华是化的意思,万物成熟,从西方开始有变化。华山庙在弘农华阴县。北方恒山,恒是常的意思,万物长久地伏藏在北方。恒山庙在中山上曲阳县。中央是嵩高山,嵩是高的意思,《诗经》上说:“那崇高巍峨的嵩山,高高地耸立直达上苍。”嵩高山庙在颍川阳城县。

谨按:《尚书》1:“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2。岱宗,泰山也。望秩于山川3,遂见东后4。东后,诸侯也。合时月正日5,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牲、一死贽6。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南岳,衡山也。八月西巡狩,至于西岳。西岳,华山也。十二月北巡狩,至于北岳。北岳,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礼。”中岳,嵩高也,王者所居,故不巡焉。巡者,循也;狩者,守也。道德太平,恐远近不同化,幽隐有不得所者,故自亲行之也。所以五载一出者,盖五岁再闰,天道大备7。岳者捔功考德8,黜陟幽明也9。

【注释】

1《尚书》:以下引文见《尚书·舜典》。

2柴:祭名。烧柴祭天。

3望秩:按等级祭祀山川。秩,次序。

4东后:东方诸侯的君长。

5合:协和,调和。时:这里指春夏秋冬四季。正:确定。

6五礼:公侯伯子男五等朝聘之礼。五玉:古代诸侯作符信用的五种玉,即璜、璧、璋、珪、琮。三帛:指帛、玄帛、黄帛三种不同颜色的用来垫玉的丝织品。二牲:指卿所执活羊羔、大夫所执活雁。一死贽:指士所执一只死的野鸡。

7“所以五载一出者”几句:《白虎通义·巡狩》:“所以不岁巡守何?为太烦也,过五年为太疏也,因天道时有所生,岁有所成,三岁一闰,天道小备,五岁再闰,天道大备,故五年一巡守。”

8捔(jué):角逐,较量。

9黜:罢免。陟:升迁。幽:昏庸。明:贤明。

【译文】

谨按:《尚书》上说:“这年二月往东方巡视,到岱宗,举行了柴祭。岱宗就是泰山。其他山川,就按等级依次祭祀,然后朝见东后。东后就是诸侯。调和四季的月份确定天数,统一律度量衡,修制公侯伯子男朝见的礼仪、五种玉、三种不同颜色的帛、两种牺牲、一只死的野鸡分别作为诸侯、卿大夫、士朝见时的贡品。五月往南巡视,到南岳。南岳就是衡山。八月往西巡视,到西岳。西岳就是华山。十二月往北巡视,到北岳。北岳就是恒山。都要执行和祭泰山一样的礼仪。”中岳是嵩高,是君王居住的地方,所以不用到那里巡视。巡是循的意思;狩是守的意思。道德隆盛天下太平,担心远近的教化不同,居住在边远隐蔽地方的人得不到关照,所以天子要亲自巡视。之所以五年出去巡视一次,是因为五年中两次出现闰年,天道已经很完备。岳是比较考核功德,罢免昏庸而提拔贤明。

四渎

河出燉煌塞外昆仑山,发源注海。《易》:“河出图,圣人则之1。”《禹贡》:“九河既道2。”《诗》曰:“河水洋洋3。”庙在河南荥阳县4,河堤谒者掌四渎5,礼祠与五岳同。江出蜀郡湔氐徼外岷山6,入海。《诗》云:“江汉陶陶7。”《禹贡》:“江汉朝宗于海。”庙在广陵江都县8。淮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9,入海。《禹贡》:“海、岱及淮10,淮、沂其乂⑪。”《诗》云:“淮水汤汤⑫。”庙在平氏县。济出常山房子赞皇山⑬,东入沮。《禹贡》:“浮于汶⑭,达于济⑮。”庙在东郡临邑县⑯。

【注释】

1河出图,圣人则之:语见《周易·系辞上》。图,河图,传说伏羲时黄河出现身有花纹如八卦的龙马,伏羲于是创制了八卦。

2九河:黄河流至华北平原后分流为九条河。道(dǎo):疏导。

3河水洋洋:语见《诗经·卫风·硕人》。洋洋,水盛大貌。

4荥阳县:东汉属河南尹,治今河南荥阳。

5河堤谒者:西汉始置。成帝时河堤大坏,以校尉王延代领河堤谒者,秩千石,主修缮河堤。东汉明帝永平十三年(70),诏令沿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汉旧制。

6湔(jiān)氐:湔氐县,东汉属蜀郡,治今四川松潘。徼(jiào):边界。岷山:山名。在四川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地边境。

7陶陶:水广大的样子。江汉陶陶:当为《诗经·大雅·荡》中缺失的一句。

8江都县:东汉属广陵郡,治今江苏扬州西南。

9平氏:平氏县,治今河南桐柏西。桐柏山在其境内。大复山:桐柏山的支峰。为淮河源地。

10海:指黄海。淮:淮河。

⑪沂:沂水,源头在今山东沂水县西北。乂(yì):治理,安定。

⑫淮水汤汤:语见《诗经·小雅·鼓钟》。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⑬常山:东汉常山国,治元氏(今河北元氏西北)。房子:房子县,治今河北高邑西南。赞皇山:山名。在房子西南。

⑭汶(wèn):今大汶水,又称大汶河,发源于今山东莱芜。

⑮济:古代四渎之一。起源于王屋山。

⑯东郡:治今河南濮阳西南。临邑县:东汉属东郡,治今山东东阿北。

【译文】

黄河发源于敦煌塞外的昆仑山,然后注入大海。《周易》上说:“黄河出现河图,圣人按照它来制作八卦。”《禹贡》上说:“黄河下游的九条河道疏通了。”《诗经》上说:“黄河之水浩浩荡荡。”黄河庙在河南荥阳县,河堤谒者掌管四渎,祭祀的礼仪和五岳相同。长江发源于蜀郡湔氐县境外的岷山,注入大海。《诗经》上说:“长江、汉水广大无边。”《禹贡》上说:“长江、汉水像诸侯朝见天子一样奔流到海。”长江庙在广陵江都县。淮水发源于南阳平氏县桐柏山支峰大复山的东南边,注入大海。《禹贡》上说:“海、泰山和淮水,淮水、沂水已治理好。”《诗经》上说:“淮水浩浩荡荡。”淮水庙在平氏县。济水发源于常山国房子县赞皇山,东流到沮水。《禹贡》上说:“经过汶水,到达济水。”济水庙在东郡临邑县。

谨按:《尚书大传》《礼三正记》1:“江、河、淮、济为四渎。渎者,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民陵居,殖五谷也。江者,贡也,珍物可贡献也。河者,播也,播为九流2,出龙图也。淮者,均,均其务也。济者,齐,齐其度量也。”

【注释】

1《礼三正记》:《仪礼》中的逸篇。

2九流:江河的许多支流。

【译文】

谨按:《尚书大传》《礼三正记》上说:“长江、黄河、淮水、济水是四渎。渎是通的意思,它们能够疏通中原大地的污垢浑浊,老百姓住在高地上,种植五谷。江是贡的意思,江中出产的珍贵物品可以贡献给天下。河是播的意思,分散为很多支流,黄河是出龙图的地方。淮是均的意思,天下都能享受它的好处。济就是齐,齐同天下的度量。”

谨按:《诗》云:“殷商之旅,其会如林1。”传曰:“山林之士,往而不能反2。”《礼》记将至泰山,必先有事于配林3。林,树木之所聚生也。今配林在泰山西南五六里,予前临郡,因侍祀之行,故往观之,树木盖不足言,犹七八百载间有衰索乎4!

【注释】

1殷商之旅,其会如林:语见《诗经·大雅·大明》。旅,众。会,古代军队所用的一种令旗。

2山林之士,往而不能反:语本《韩诗外传》:“朝廷之士为禄,故入而不能出;山林之士为名,故往而不能返。”

3事:祭祀。配林:林名。

4衰索:衰而尽。索,尽,空。

【译文】

谨按:《诗经》上说:“当年讨伐殷商的大军,令旗飘扬弥望如林。”经传上讲:“山林之士,遁于世事之外就不能返回俗世间了。”《礼记》记载将要到泰山祭祀,必须先到泰山的配林去祭祀。林是树木聚合生长的地方。现在配林在泰山西南五六里的地方,我以前到泰山郡,趁着侍从祭祀的机会,所以前往参观,那里的树木不足称道,大盖是这七八百年间树木有所衰败吧!

谨按:《尚书》:“尧禅舜,纳于大麓1。”麓,林属于山者也。《春秋》:“沙麓崩2。”传曰:“麓者,山足也。”《诗》云:“瞻彼旱麓3。”《易》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4。”

【注释】

1尧禅舜,纳于大麓:语见《尚书·舜典》。纳,进入。大麓,广大的山林。

2沙麓崩:事见《左传·僖公十四年》。沙麓,作“沙鹿”,山名,一作邑名。在今河北大名东南。

3瞻彼旱麓:语见《诗经·大雅·旱麓》。旱,山名。麓,山脚。

4即鹿无虞,以从禽也:语见《周易·屯卦》六三爻辞象传。即,就。亦即追逐的意思。虞,虞人,古官名。掌管山泽禽兽之事。

【译文】

谨按:《尚书》上说:“尧禅让给舜,让他进入广大山林之中。”麓是属于山的林地。《春秋》上说:“沙麓山崩塌了。”经传上讲:“麓是山脚的意思。”《诗经》上说:“你看那旱山的山脚下。”《周易》上说:“追赶野兽到山脚下,没有虞人做向导,说明贪于追捕禽兽。”

谨按:《尔雅》1:“丘之绝高大者为京2。”谓非人力所能成,乃天地性自然也。《春秋左氏传》:“莫之与京3。”《国语》:“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京4。”今京兆、京师5,其义取于此。

【注释】

1《尔雅》:中国古代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汉代学者缀辑而成,为考证词义和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

2丘之绝高大者为京:《尔雅·释丘》作“绝高为之京,非人为之丘”。

3莫之与京:语见《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京,大,强大。

4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京:事见《国语·晋语》。赵文子,即赵武,春秋时晋国正卿。亦称赵孟。辅佐悼公、平公,使晋国复兴。谥文子。叔向,羊舌肸(xi),食邑在杨,又称杨肸。晋武公后裔,事悼公、平公、昭公,顾问国政,颇得信重,是晋国有名的贤臣。九京,即九原。春秋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今山西新绛北。

5京师:《白虎通义·封公侯》:“京师者,何谓也?千里之邑号也。京,大也;师,众也。天子所居,故以大众言之。”

【译文】

谨按:《尔雅》上说:“特别高大的山丘叫做京。”是说不是人力所能够建成的,是天地的自然之力所造成的。《春秋左氏传》上说:“没有谁能比他强大。”《国语》上说:“赵文子和叔向到九京游玩。”现在京兆、京师,其字义就是依据这个。

谨按:《诗》云:“如山如陵1。”《易》曰:“伏戎于莽,升其高陵2。”又:“天险不可升,地险山川丘陵3。”《春秋左氏传》曰:“殽有二陵: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4。”殽在弘农渑池县5,其语曰:“东殽、西殽,渑池所高。”《国语》:“周单子会晋厉公于加陵6。”《尔雅》曰:“陵莫大于加陵。”言其独高厉也。陵有天性自然者。今王公坟垄,各称陵也。

【注释】

1如山如陵:语见《诗经·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陵,大土山。

2伏戎于莽,升其高陵:语见《周易·同人》九三爻辞。伏,埋伏。戎,武装,军队。莽,草丛。这里泛指草丛密林。升其高陵,谓登上高陵侦察敌情。

3天险不可升,地险山川丘陵:语见《周易·坎卦》彖传。

4“殽有二陵”几句:语见《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秦国蹇叔之言。殽,崤山。二陵,两个山头。崤山二陵相距三十五里,故称“二崤”。其山路奇险,上有陡坡,下临绝涧,两车不能并进,故称绝险之地。夏后皋,夏代的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国君。文王,即周文王。

5渑池县:东汉属弘农郡,治今河南渑池。

6周单子会晋厉公于加陵:事见《国语·周语》。单子,单襄子,周大夫。加陵,《国语》作柯陵,在郑国西部。

【译文】

谨按:《诗经》上说:“像山冈和丘陵。”《周易》上说:“武装力量隐蔽在深山密林里,登上高陵侦察敌情。”又说:“天之险在于无可升的台阶,地之险在于山川交错丘陵起伏。”《春秋左氏传》上说:“崤山有两个高地:它的南面高地,是夏后皋的墓地;它的北面高地,是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崤山在弘农郡渑池县,有谚语说:“东殽、西殽,是渑池最高的两个地方。”《国语》上说:“周单子和晋厉公在加陵会面。”《尔雅》上说:“没有比加陵更高的山头了。”这是说它特别高峻。陵是天性自然之力而形成的。现在王公的坟垄,都称之为陵。

谨按:《尚书》:“民乃降丘度土1。”尧遭洪水,万民皆山栖巢居,以避其害,禹决江疏河,民乃下丘,营度爽垲之场而邑落之2。故丘之字,二人立一上,一者地也,四方高,中央下,像形也3。《诗》云:“至于顿丘4。”“宛丘之下5。”《论语》:“他人之贤丘陵也6。”《尔雅》曰:“天下有名丘五,其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7。”

【注释】

1民乃降丘度土:《尚书·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降丘,从山丘上下来。度土,居住在土地上。

2爽:高爽明朗。垲(kǎi):地势高而干燥。邑落:部落,村落。这里作动词用,指聚集为村落。

3“故丘之字”几句:《说文解字》:“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北,故从北,中邦之居,在昆仑东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象形。”二人立一上,《说文解字》:“北,乖也。从二人相背。”应劭结合了《说文解字》“从北从一”和“二人相背”来解释“丘”字上半部分为“二人立一上”。

4至于顿丘:语见《诗经·卫风·氓》。顿丘,古邑名。在今河南浚县西。

5宛丘之下:语见《诗经·陈风·宛丘》。宛丘,古地名。在今河南淮阳。

6他人之贤丘陵也:《论语·子张》:“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7“天下有名丘五”几句:语见《尔雅·释丘》。

【译文】

谨按:《尚书》上说:“于是老百姓从山丘下来住在平地上。”尧时遭遇洪水,万民都住在山上和树上,以逃避水灾,大禹疏导江河,于是老百姓才搬到山下来,度量营造高爽明朗的地方,聚集为村落。所以丘这个字,二个人立在一的上面,一是地的意思,四周高,中央低,仿照这一形状造成“丘”字。《诗经》上说:“到了顿丘。”“宛丘的下面。”《论语》上说:“别人的贤能,好比山丘。”《尔雅》上说:“天下五座著名的山丘,三座在河南,两座在河北。”

谨按:《尚书》:“舜生姚墟1。”传曰:“郭氏之墟。”墟者,虚也。郭氏,古之诸侯,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故善人怨焉,恶人存焉,是以败为丘墟也。今故庐居处高下者,亦名为墟。姚墟在济阴城阳县2,帝颛顼之墟3,阏伯之墟是也4。

【注释】

1舜生姚墟:语见《尚书大传》。

2济阴:东汉济阴郡,治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城阳县:又作成阳县,治今山东菏泽东北。

3颛顼之墟:指帝丘。在今河南濮阳西南。

4阏(è)伯之墟:指商丘。在今河南商丘西南。阏伯,高辛氏之子。

【译文】

谨按:《尚书》上说:“舜出生在姚墟。”经传上讲:“郭氏之墟。”墟是虚的意思。郭氏是古代的诸侯,善待好人却不能被任用,讨厌恶人却不能除去,所以好人埋怨,恶人还是存在,因此败亡成为废墟。现在把地位尊贵者的故居也叫做墟。姚墟在济阴城阳县,帝颛顼的故居,阏伯的故居也是这样的。

谨按:《诗》云:“如山如阜1。”《春秋左氏传》:“鲁公伯禽宅曲阜之地2。”阜者,茂也,言平地隆踊3,不属于山陵也。今曲阜在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雒北芒坂4,即为阜也。

【注释】

1如山如阜:语见《诗经·小雅·天保》。阜,土山。

2鲁公伯禽宅曲阜之地:今本《左传》无此语。伯禽,周公的儿子。宅,居住。

3隆踊:高起,凸出。

4雒:雒阳,即今河南洛阳。芒坂:即芒山,在雒阳城北。

【译文】

谨按:《诗经》上说:“像山丘一样堆积。”《春秋左氏传》上说:“鲁公伯禽居住在曲阜这个地方。”阜是茂的意思,是说平地凸起,地形上不属于山陵。现在曲阜在鲁城中,蜿蜒七八里长,雒阳城北面的芒坂就是阜。

谨按:《春秋左氏传》:“培无松柏1。”言其卑小。部者,阜之类也2。今齐、鲁之间,田中少高卬3,名之为部矣。

【注释】

1培(pou lou)无松柏:语见《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培,指小土山。松柏,这里泛指大木。

2部者,阜之类也:《太平御览》《北堂书钞》等引作“培,即阜之类也”。按,此则解释培,则此处“部者”疑当作“培”;下文“名之为部矣”中的“部”亦疑作“培”。一说,此则标题中的“培”及引《左传》中的“培”皆当作“部”。

3少:稍微。高卬:指地势高。

【译文】

谨按:《春秋左氏传》上说:“小土山上没有松柏。”是说它很卑小。部是阜一类的土山。现在齐、鲁之间,田中有地势稍高的土山,就叫部。

谨按:《尔雅》:“薮者,泽也1。”薮之为言厚也,草木鱼鳖,所以厚养人君与百姓也。鲁有泰野2,晋有泰陆3,秦有阳纡4,宋有孟诸5,楚有云梦6,吴有具区7,齐有海隅8,燕有昭馀祁9,郑有圃田10,周有焦汉濩⑪。今汉有九州之薮:扬州曰具区,在吴县之西;荆州曰云梦,在华容县南,今有云梦长掌之;豫州曰圃田,在中牟县西;青州曰孟诸,不知在何处;兖州曰大野,在钜野县北;雍州曰弦蒲⑫,在汧县北蒲谷亭⑬;幽州曰奚养⑭,在虒县东⑮;冀州曰泰陆,在钜鹿县西北;并州曰昭馀祁,在邬县北⑯。其一薮,推求未得其处。《尚书》:“纣为逋逃渊薮⑰。”《春秋左氏传》曰:“山薮藏疾⑱。”又曰:“薮之薪蒸,虞候守之⑲。”是也。

【注释】

1薮者,泽也:二句不见于今本《尔雅》。

2泰野:古泽薮名。亦作大野或巨野。故泽在今山东巨野北,古济水在此流过,向东又有水道和古泗水相接。唐代泽面宽广,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五代之后,泽南部涸为平地,北部成为梁山泊的一部分。

3泰陆:古泽薮名。又作大陆或巨鹿、广阿。故泽在今河北隆尧、巨鹿、任泽之间。源出今内丘以南,汇集太行山区的河流,泄于漳水。唐时湖面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清通称南泊,称其下游宁晋泊为北泊。今已淤成平地。也有人认为古大陆泽兼包清代南泊与北泊,后世淤断,始专以南泊为大陆。

4阳纡:古泽薮名。又作杨纡、阳华等。故泽在今陕西,有在陇县、凤翔、华阴西、泾阳等诸说。

5孟诸:古泽薮名。又作孟猪、望诸、明都、盟猪、盟诸等。故泽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唐时周围五十里,金元以后屡被黄河冲决,泽遂淤断。

6云梦:古泽薮名。古人一般认为古云梦泽跨长江南北,包有今洞庭湖、江汉平原的湖群。其实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云梦泽,同一时期又有几个云梦泽并存。跨长江南北说并不准确。《周礼·夏官·职方氏》:“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其泽薮曰云梦。”郑玄注:“衡山在湘南,云梦在华容。”

7具区:古泽薮名。一名震泽。即今江苏太湖。

8海隅:古泽薮名。郝懿行《尔雅义疏》谓今山东蓬莱、莱州以西,从寿光、广饶至沾化、无棣以北,延绵一千余里,即海隅的范围。

9昭馀祁:古泽薮名。又作大昭、昭馀。故泽在今山西祁县西南、介休东北。

10圃田:古泽薮名。故泽在今河南中牟西,对古黄河下游及鸿沟水系的水量,有调节作用,北朝和唐宋时,泽面东西约五十里,南北二十余里。其后渐淤为平地。

⑪焦汉濩(huò):古泽数名。又作焦获、焦护。故泽在今陕西或山西。

⑫弦蒲:古泽薮名。故泽在今陕西。

⑬汧(qiān)县:东汉治今陕西陇县东南。

⑭奚养:古泽薮名。故泽在今山东莱阳东。

⑮虒(si)县:或为虒奚县。治今北京密云东北。

⑯邬县:东汉属太原郡。治今山西介休东北邬城店。

⑰纣为逋逃渊薮:不见于今本《尚书》。《左传·昭公七年》:“昔武王数纣之罪,以告诸侯曰:‘纣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故夫致死焉。”逋逃,逃亡的罪人,流亡者。渊薮,鱼和兽类聚集的地方。此指逃亡者聚集的地方。

⑱山薮藏疾:语见《左传·宣公十五年》。

⑲薮之薪蒸,虞候守之:语见《左传·昭公二十年》。薪蒸,柴火。虞候,守山泽之官。

【译文】

谨按:《尔雅》上说:“薮是泽的意思。”薮是说厚养,这里盛产草木鱼鳖,用来厚养君主和百姓。鲁有泰野,晋有泰陆,秦有阳纡,宋有孟诸,楚有云梦,吴有具区,齐有海隅,燕有昭馀祁,郑有圃田,周有焦汉濩。现在汉朝有九州的大泽:扬州的叫具区泽,在吴县的西边;荆州的叫云梦泽,在华容县的南边,现在有云梦长来掌管它;豫州的叫圃田泽,在中牟县的西边;青州的叫孟诸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兖州的叫大野泽,在钜鹿县的北边;雍州的叫弦蒲泽,在汧县北边的蒲谷亭;幽州的叫奚养泽,在虒县的东边;冀州的叫泰陆泽,在钜鹿县的西北边;并州的叫昭馀祈泽,在邬县的北边。其中有一个大泽,未能推究出它的位置。《尚书》上说:“纣是逃亡者的聚集地。”《春秋左氏传》上说:“山林湖泽隐藏着疾害。”又说:“大泽的柴火,有虞候看守着。”说的就是这个薮。

谨按:《尚书》:“雷夏既泽1。”《诗》云:“彼泽之陂,有蒲与荷2。”传曰:“水草交厝3,名之为泽。”泽者,言其润泽万物,以阜民用也4。《春秋左氏传》曰:“泽之莞蒲,舟鲛守之5。”《韩诗内传》6:“舜渔雷泽。”雷泽在济阴城阳县。

【注释】

1雷夏既泽:语见《尚书·禹贡》。雷夏,泽名。故泽在今山东菏泽东北。

2彼泽之陂(bēi),有蒲与荷:语见《诗经·陈风·泽陂》。陂,水边,水岸。

3厝:同“错”。杂乱。

4阜:使之丰厚、富有。

5泽之莞蒲,舟鲛守之:语见《左传·昭公二十年》。莞蒲,芦苇。舟鲛,守沼泽的官吏。

6《韩诗内传》:西汉韩婴所撰解说《诗经》的著作,已佚。

【译文】

谨按:《尚书》上说:“雷夏已经成为大泽。”《诗经》上说:“在那湖泽的岸边,长满了蒲草和荷花。”经传上讲:“水草交错的地方,称之为泽。”泽是说它润泽万物,使老百姓日用丰厚。《春秋左氏传》上说:“湖泽中的莞蒲,有舟鲛守护。”《韩诗内传》上说:“舜在雷泽打渔。”雷泽在济阴郡城阳县。

谨按:传曰:“沆者1,莽也,言其平望莽莽无涯际也。”沆,泽之无水,斥卤之类也2。今俗语亦曰沆泽。

【注释】

1沆(hàng):大泽。

2斥卤:盐碱地。

【译文】

谨按:经传上讲:“沆是莽的意思,是说它一眼望去莽莽无边无际。”沆是没有水的大泽,盐碱地之类的地方。现在俗语也叫沆泽。

谨按:《尚书》《春秋公羊传》:“齐桓公循海而东,师大陷沛泽之中1。”《左氏传》:“齐景公田于沛,招虞人以弓2。”传曰:“送逸禽之超大沛。”沛者,草木之蔽茂,禽兽之所蔽匿也。

【注释】

1沛泽:长满草的沼泽。

2齐景公田于沛,招虞人以弓:《左传·昭公二十年》:“十二月,齐侯田于沛,招虞人以弓,不进。”沛,此为齐国泽名。故泽在今山东博兴。虞人,掌管田猎的官吏。

【译文】

谨按:《尚书》《春秋公羊传》上说:“齐桓公沿着大海往东,军队大部分陷在沛泽当中。”《左氏传》上说:“齐景公在沛田猎,用弓招唤虞人。”经传上讲:“目送飞禽飞越大沛。”沛是指草木长得繁茂,禽兽所隐蔽藏匿的地方。

谨按:《春秋国语》:“伍子胥谏吴王1:‘与我争五湖之利,非越乎2?’”及越灭吴,范蠡乘扁舟于五湖。湖者,都也3,言流渎四面所猥都也4,川泽所仰以溉灌也。今庐江临湖、丹阳芜湖县是也5。

【注释】

1伍子胥:春秋时吴国大夫。名员(yún),字子胥。楚大夫伍奢次子。伍胥被楚平王所杀,他逃到吴国,辅佐公子光夺得王位,是为吴王阖闾,又助阖闾攻入楚国郢都。阖闾去世后,他辅佐吴王夫差,但因政见不合,又受太宰嚭谗毁,被夫差逼迫自杀。

2与我争五湖之利,非越乎:此语未见于今本《国语》。五湖,古代 吴越地区湖泊,其说不一。

3都:水停聚的地方。

4猥都:谓水曲聚。

5临湖:东汉临湖国,治今安徽庐江东南。芜湖县:治今安徽芜湖东南。

【译文】

谨按:《春秋国语》上说:“伍子胥劝谏吴王:‘和我争夺五湖的利益的,难道不是越国吗?’”等到越灭亡了吴,范蠡乘着一叶扁舟泛于五湖。湖是都的意思,是说四方的河流都汇集到这里来,川泽依赖它来溉灌。现在的庐江临湖、丹阳芜湖县就是这样的。

谨按:传曰:“陂者,繁也。”言因下钟水以繁利万物也1。今陂皆以溉灌,今汝南富陂县是也2。

【注释】

1钟:汇聚,集中。

2富陂县:治今河南阜南东南。

【译文】

谨按:经传上讲:“陂是繁的意思。”是说因为地势低能够聚水而有利于繁殖万物。现在陂都用来灌溉,现在的汝南富陂县就是这样的。

谨按:传曰:“渠者,水所居也。”秦时韩人郑国穿渠1,孝武帝时赵中大夫白公复穿渠2,故其语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稷黍。衣食京师,数百万口3。”又郑当时穿渠以利漕运4,若此非一,官民俱赖其饶焉。

【注释】

1郑国:战国末年韩国水利专家。受韩王之命赴秦兴修水利,以消耗秦国人力物力。工程进行过程中,秦王发觉韩国阴谋,欲杀郑国。郑国向秦王陈说渠成之利,秦王乃命他主持完成。所筑之渠即为郑国渠,全长三百余里,灌溉农田四万余顷,使关中成为沃野,秦国更加富强。

2白公:汉代水利专家。武帝时曾任赵中大夫。太始二年(前95)奏穿渠引泾水,注入渭中,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名白渠。

3“田于何所”几句:见《汉书·沟洫志》。池阳,池阳县,治今陕西泾阳西北。谷口,颜师古注:“谷口即今云阳县治谷是。”锸(chā),铁锹。

4郑当时:字庄,陈(今河南淮阳)人。以任侠闻名梁楚间。汉武帝时曾任大司农,建议开渠引渭水起长安,沿南山至黄河,长三百余里,漕运大为便利,且利于灌溉。

【译文】

谨按:经传上讲:“渠是水停留的地方。”秦时韩人郑国开凿郑国渠,武帝时赵中大夫白公又开凿白公渠,所以当时流行的谚语说:“在哪里耕田?在池阳和谷口。郑国凿渠在前,白公凿渠在后。举起铁锹像天边的云朵,决开渠口像下雨。泾水一石,其中含有泥沙几斗。又灌溉又施肥,使我们的稷黍生长。给京师提供衣食,养活数百万人口。”又有郑当时开渠以利漕运,像这样的工程有很多,官民都依赖这些水渠而富饶。

谨按:《周礼》:“沟者,沟也,广四尺,深四尺。”《汉书》“高祖与项羽要,割鸿沟以东为楚”是也1。鸿沟在荥阳县2。

【注释】

1高祖与项羽要,割鸿沟以东为楚:《汉书·高帝纪》:“项羽自知少助食尽,韩信又进兵击楚,羽患之。汉遣陆贾说羽,请太公,羽弗听。汉复使侯公说羽,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要,要约,盟约。鸿沟,古运河名。约战国时魏惠王十年(前360)开通。故道自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之水,东流至蒲田泽(今河南中牟西),又从蒲田泽东出至大梁(今开封)北,折而南流经通许东、太康西,至淮阳入颍水。鸿沟既通,济、濮、汴、睢、颍、涡、汝、泗、菏等河道遂互相联结,形成黄淮平原水上交通网。

2荥阳县:治今河南荥阳。

【译文】

谨按:《周礼》上说:“沟是宽四尺,深四尺的水道。”《汉书》说“高祖和项羽约定,划鸿沟为界,鸿沟以东属于楚”,说的就是这个。鸿沟在荥阳县。

谨按:《周礼》:“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故谓之洫1。”《论语》曰:“禹尽力乎沟洫2。”

【注释】

1“十里为成”几句:语见《周礼·匠人》。

2禹尽力乎沟洫:语见《论语·泰伯》。

【译文】

谨按:《周礼》上说:“十里见方的面积叫做成,两成中间有宽八尺、深八尺的水道,所以叫做洫。”《论语》上说:“大禹把力量完全用于沟洫水利。”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