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九姓诸国 昭武九姓,指九个国家,康国、安国、曹国、石国、米国、何国、火寻国、戊地国、史国,都属于月氏部族。月氏原居我国甘肃祁连山北昭武城,到了汉代为匈奴所破,西逾葱岭,建立了这九个国家,以不忘本,皆以昭武为氏,故世称昭武九姓。
康国,都于萨宝水上阿禄迪城,即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samarkand)。北魏时称悉万斤,《西域记》称飒秣建,亦译作萨末鞬。《大唐西域记》云:“飒秣建国,周千六七百里,东西长,南北狭。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极险固,多居人。异方宝货,多聚此国。土地沃壤,稼穑备植,林木蓊郁,花果滋茂,多出善马。机巧之伎,特工诸国。气序和畅,风俗猛烈。凡诸胡国,此为其中。进止威仪,近远取则。其王豪勇,邻国承命。兵马强盛,多是赭羯。赭羯之人,其性勇烈,视死如归,战无前敌。”《旧唐书·康国传》称:“其人皆深目高鼻,多须髯。丈夫剪发或辫发。其王冠毡帽,饰以金宝。妇人盘髻,以皂巾,饰以金花。人多嗜酒,好歌舞于道路。生子必以石蜜纳口中,明胶置掌内,欲其成长口常甘言,掌持钱如胶之黏物。俗习胡书,善商贾,争分铢之利。男子年二十,即远至旁国,来适中夏”,经营商业。康国到了“十一月,鼓舞乞寒,以水相泼,盛为戏乐”。
《隋书·康国传》称康国崇拜祆教,“有胡律,置于祆祠,决罚则取而断之。重罪者族,次重者死,贼盗截其足”。又称其“俗奉佛,为胡书”。《旧唐书·康国传》也讲到康国“有婆罗门为之占星候气,以定吉凶,颇有佛法”。大概伊斯兰教东渐,祆教就衰落了。
唐高宗永徽(公元650—655年)中,于康国置康居都督府,由康国王昭武拂呼缦兼任都督,加强了唐和康国在政治、军事各方面的密切联系。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贞观九年、贞观十三年、贞观十六年、贞观十七年、贞观十八年、贞观十九年、贞观二十一年、贞观二十二年,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咸亨二年(公元671年)、调露元年(公元679年),中宗神龙三年(公元707年),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开元十二年、开元十四年、开元十五年、开元十九年、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天宝九载、天宝十载、天宝十一载、天宝十三载、天宝十四载,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康国王凡二十七次遣使来唐,赠送方物,其礼品有胡旋女子、侏儒、锁子铠、水精杯、玛瑙瓶、金桃、银桃、狮子、豹、鸵鸟卵等。唐亦赠以大量的锦缯彩帛(见《册府元龟》卷一百七十、九百六十四、九百七十、九百七十一、九百七十二、九百七十五)。
安国,《大唐西域记》称捕喝国,亦译作布豁国。北魏时称为忸蜜国,国都阿滥谧城,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bokhara)一带。《大唐西域记》称“捕喝国,周千六七百里,东西长,南北狭。土宜风俗”,和康国相同。《新唐书·康国传》称安国“东北至东安,西南毕,皆百里所。西濒乌浒河(即今阿姆河〔oxus〕)”。国内有“大城四十,小堡千余”。
唐高宗显庆(公元656—660年)中,于安国置安息州,由安国王昭武杀兼任安息州刺史,加强了唐和安国在政治、军事各方面的密切联系。
唐高祖武德时,唐太宗贞观初、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天宝九载(公元750年)、天宝十载、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安国王凡先后十三次遣使来唐,赠送玉杯、宝床、豹、鸵鸟卵、骏马等方物(见《旧唐书·康国传》及《册府元龟》卷六百九十七、九百六十四、九百七十、九百七十一),唐亦回赠以缯帛锦彩等物。
东安国,亦作喝汗国,《大唐西域记》作喝捍国。地周千余里,都城叫喝汗城,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之西北克尔米涅(kermineh)城附近。国内有“大城二十,小堡百”(《新唐书·康国传》)。
唐高宗显庆(公元656—660年)时,于东安置木鹿州,以东安王昭武闭息兼任木鹿州刺史,加强了唐和东安在政治、军事各方面的联系。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东安王两次遣使来唐,赠骏马、波斯驴、拂绣氍球、柘辟大氍球、绣氍球、郁金香、石蜜等物,唐亦赠以袍带、铠杖,并赠东安王可敦以服饰、化妆品。
西曹,《大唐西域记》称为劫布那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北之kebud。东曹,《大唐西域记》称为堵利瑟那国,国都瑟底痕城,今塔吉克斯坦的乌拉秋别(uratupe)。西曹地方“周千四五百里,东西长、南北狭,土宜风俗”,与康国相同。东曹地方“周千四五百里,东临叶河(今名锡尔河)。叶河出葱岭北原,西北而流,浩汗浑浊,汩漂急”(《大唐西域记》卷一)。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太宗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永徽四年、永徽五年,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天宝四载(公元745年),曹国王凡七次遣使来唐,并赠送方物。唐玄宗天宝三载,西曹王也遣使来唐,赠骏马、宝物(见《册府元龟》卷一百七十、九百七十、九百七十一)。
石国,亦名柘支、柘折,《大唐西域记》称之为赭时国。都城曰柘折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石国“周千余里,西临叶河。东西狭,南北长”。“地沃壤,备稼穑,草木郁茂,花果繁盛,多蒲萄,亦所贵也”。“城邑数十,各别君长,既无总主,役属突厥”(《大唐西域记》卷一)。“俗善战,多良马”(《新唐书·康国传》)。
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于石国置大宛都督府,由石国王兼任都督,加强了唐和石国在政治、军事各方面的联系。
唐高祖武德中,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贞观二十年、贞观二十一年、贞观二十二年,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开元八年、开元九年、开元十八年、开元二十九年、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天宝二年、天宝三载、天宝四载、天宝五载、天宝六载、天宝八载、天宝十二载、天宝十四载,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石国王先后二十一次遣使聘唐,并馈赠骏马、宝物(见《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九百七十一、九百七十二、九百七十五),唐亦报以厚礼。
米国,亦称弥末,《大唐西域记》译作弭秣贺。在康国(今撒马尔罕)东南百里的朱马巴札尔。“周四五百里,据川中。东西狭,南北长。土宜风俗”(《大唐西域记》卷一),略同康国。
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于其国置南谧州,由米国王昭武开拙兼任刺史,加强了唐和米国在政治、军事各方面的联系。
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开元十五年、开元十七年、开元十八年,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天宝五载,米国王前后凡六次遣使来唐,并馈赠璧、舞筵、胡旋女、狮子等方物(见《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一、九百七十二),唐也报以锦彩缯帛等厚礼。
何国,亦称贵霜匿,《大唐西域记》作屈霜你迦,都城在今撒马尔罕西北六十里peishambe附近。其国“周千四五百里,东西狭,南北长。土宜风俗”(《大唐西域记》卷一),略同康国。
唐高宗显庆中,于其国置贵霜州,由其国王昭武婆达地兼任刺史,加强了唐和何国在政治、军事各方面的联系。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贞观十五年,高宗显庆时,何国王凡三次遣使来唐,赠送方物(见《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新唐书·康国传》)。
火寻国,《大唐西域记》称为货利习弥伽国。其地“顺缚刍河(阿姆河)两岸,东西二三十里,南北五百余里”(《大唐西域记》卷一),都城曰急多飓遮城,即元代的花剌子模,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省的希瓦(khiva)一带。“诸胡惟其国有车牛,商贾乘以行诸国”(《新唐书·康国传》)。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玄宗天宝十载(公元751年)、天宝十二载、天宝十四载,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火寻国王凡五次遣使来唐,赠送紫獐皮、生石蜜、黑盐等方物(见《唐会要》卷一百、《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一),唐亦报以厚礼。
戊地国,《大唐西域记》作伐地,亦称西安,又称毕国。《隋书·安国传》称:“毕国可千余家,其国无君长,安国统之。”其都城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西南。
史国,亦作沙,《大唐西域记》作羯霜那。国都乞史城(kesh),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以南沙赫里西亚布兹(shahri-sebz)一带。《大唐西域记》卷一云:“羯霜那国,周千四五百里。土宜风俗”,略同康国。“从此西南行二百余里,入山。山路崎岖,溪径危险,既绝人里,又少水草。东南行三百余里,入铁门。铁门者,左右带山,山极峭峻,虽有狭径,加之险阻,两傍石壁,其色如铁,既设门扉,又以铁锔,多有铁铃,悬诸户扇,因其险固,遂以为名。”出了铁门,就是吐火罗国(广义的吐火罗)地界了。史国“有城五百”,“号最强盛”(《新唐书·康国传》)。
唐高宗显庆中,于其国置沙州,由史国王昭武失阿喝兼任刺史,加强了唐和史国在政治、军事各方面的联系。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五月和七月、开元二十七年、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天宝五载,史国王凡六次遣使访唐,并馈赠胡旋女、文豹、葡萄酒等方物(见《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九百七十一),唐亦报以厚礼。
拔汗那 拔汗那,即汉代的大宛,《魏书》作破洛那,《隋书》作沛污,《大唐西域记》作捍。都城曰西犍城,在今塔吉克斯坦的苦盏。地方“周四千余里,山周四境”(《大唐西域记》),“有大城六,小城百”(《新唐书·宁远传》)。“土地膏腴,稼穑滋盛,多花果,宜羊马。气序风寒,人性刚勇”(《大唐西域记》卷一)。“所管土地,亦出驼、骡、羊、马、叠布之类。衣着皮裘叠布,食多饼”(慧超《往五天竺传》)。“土宜蒲萄、罗果、香枣、桃、李。从此国至西海,尽居土室”,“男子妇人皆着靴。妇人不饰丹粉,以青黛涂眼而已”(《通典·边防典》)。
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于其地置休循州都督府,由拔汗那王阿了参兼任都督,加强了唐和拔汗那在政治、军事各方面的联系。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唐改其国号为宁远。以宗室女封和义公主,嫁与拔汗那王为可敦。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拔汗那王命王子薛裕来唐访问,“请留宿卫”,“授左武卫将军”(《新唐书·宁远传》)。
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上元二元(公元675年)、调露元年(公元679年),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开元二十九年、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天宝四载、天宝八载、又同年十一月、天宝十载二月、九月、又同月、天宝十一载、天宝十二载、天宝十三载四月、九月,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八月,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六月、八月、十二月,拔汗那王凡二十一次遣使来唐,赠送碧颇黎、蛇黄、骏马等方物(见《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九百七十一、九百七十二)。
解苏、骨咄与久越得犍 解苏国,都城数瞒城,《大唐西域记》作愉漫,即数瞒之异译。数瞒城在今塔吉克斯坦杜尚别一带。《大唐西域记》谓“愉漫国东西四百余里,南北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十六七里,其王奚素(即解苏之异译)突厥也”。
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于解苏国数瞒城置天马都督府,以解苏王兼任都督,加强了唐和解苏在政治、军事各方面的联系。
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解苏王遣大首领来唐,赠送方物,唐也答以厚礼,并赠大首领以紫袍、金带,表示优礼。
骨咄,《隋书》作诃咄,《册府元龟》卷九七五作骨吐,《新唐书·地理志》作骨咄施,其国在今塔吉古斯坦杜尚别东南库利亚布(kulab)地区。《新唐书·骨咄传》称其地“多良马、赤豹。有四大盐山,山出乌盐”。
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于骨咄施置高附都督府,由骨咄施王兼任都督,加强了唐和骨咄施在政治、军事各方面的联系。
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开元十七年、开元二十一年二月和八月、开元二十八年正月和三月、天宝五载(公元746年)、天宝九载,骨咄国王凡八次遣使来唐,赠送女乐和骏马(见《册府元龟》卷九百六十四、九百七十一、九百七十五),唐亦赠以锦彩缯帛。
久越得犍,《大唐西域记》作鞠和衍那,今塔吉克斯坦卡菲尔尼干河(kafirnagan)下游沙尔图兹附近。《大唐西域记》称:“鞠和衍那国,东西二百余里,南北三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十六七里。”
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于其国都步师城置王庭州都督府,由久越得犍王兼任都督,加强了唐和久越得犍在政治、军事各方面的联系。
石汗那、怛没与俱蜜 石汗那,《大唐西域记》作赤鄂衍那。国都艳城,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达里亚省的捷脑。《大唐西域记》云其国“东西四百余里,南北五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十余里”。
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于其国置悦般州都督府,由石汗那王兼任都督,加强了唐和石汗那在政治、军事各方面的联系。
怛没,《大唐西域记》作蜜,其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达里亚苏尔汉河注入阿姆河口不远处,今名捷尔麦兹,旧译特尔梅兹(termiz)。河南岸即阿富汗境。《大唐西域记》云:“蜜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东西长,南北狭。”
唐高宗龙朔元年,于其国置姑墨州都督府,由怛没王兼任都督,加强了唐和怛没在政治、军事各方面的联系。
俱蜜,即《魏书》的居密,《大唐西域记》的拘谜陀,《往五天竺国传》的拘密支,其都城在今塔吉克斯坦苏尔霍布河流域,为古代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大唐西域记》云:“拘谜陀国,东西二千余里,南北二百余里。据大葱岭中。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西南邻缚刍河(今阿姆河)。”
唐高宗龙朔元年,于其国都褚瑟城置至拔州都督府,由俱蜜王兼任都督,加强了唐和俱蜜在政治、军事各方面的联系。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四月和五月、天宝十载(公元751年)二月和九月,俱蜜国王凡六次遣使来唐,赠送方物,唐亦报以厚礼(见《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九百七十一)。
多勒建、护时犍与乌拉喝 多勒建,《大唐西域记》作剌健,其地在今阿富汗西北境迈马纳。《大唐西域记》云:“剌健国,东西五百余里,南北五六十里。国大都城周十余里。”
唐高宗龙朔元年,于多勒建置昆墟州都督府,由多勒建国王兼任都督,加强了唐和多勒建在政治、军事各方面的联系。
护时犍,《旧唐书·地理志》作护特健,《大唐西域记》作胡实健,其国在今阿富汗北境的席巴尔干(shibergan)南。《大唐西域记》云:“胡实健国,东西五百余里,南北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多山川,出善马。”
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于其国置奇沙州都督府,由护时犍王兼任都督,加强了唐和护时犍在政治、军事各方面的联系。
乌拉喝,国都摩竭城,在今阿富汗西北安德胡伊。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于其国置旅獒州都督府,由乌拉喝王兼任都督,加强了唐和乌拉喝在政治、军事各方面的联系。
哒部落 哒汗国,在公元563—567年之间,被突厥、波斯联军所消灭,残余的哒部落,到唐代仍居住今阿富汗北境马扎里沙里夫以西巴尔赫一带。《大唐西域记》称之为“缚喝国,东西八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北临缚刍河。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人皆谓之小王舍城也。其城虽固,居人甚少。土地所产,物类尤多。水陆诸花,难以备举。伽蓝百有余所,僧徒三千余人,并皆习学小乘法教。”
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曾于其都城活路城置大汗都督府,哒部落酋长兼任都督,加强了唐和哒部落在政治、军事各方面的联系。
唐玄宗天宝八载(公元748年)六月、八月,有悒怛国王两次遣使访唐,这个悒怛国可能就是哒国的异译。
帆延与诃达罗支 帆延,亦作范延,《大唐西域记》作梵衍那,其地即今阿富汗喀布尔西北的巴米安(bamian)。《大唐西域记》云:“梵衍那国,东西二千余里,南北三百余里,在雪山之中也。人依山谷,逐势邑居。国大都城据崖跨谷,长六七里,北背高岩。有宿麦,少花果,宜畜牧,多羊马。气序寒烈,风俗刚犷,多衣皮褐,亦其所宜。文字、风教,货币之用,同睹货罗国。语言少异、仪貌大同。淳信之心,特甚邻国。上自三宝,下至百神,莫不输诚,竭心宗敬。”“伽蓝数十所,僧徒数千人,宗学小乘说出世部。”《往五天竺国传》云:“又从谢国(加兹尼)北行七日,到犯引(帆延之异译)国。此王是胡,不属余国,兵马强多,诸国不敢来侵。衣着布衫、皮裘、毡衫等类。土地出羊马叠布之属,甚足蒲桃。土地有雪,极寒,住多依山。”“此国及谢等,亦并剪于须发。”“当土语言,不同余国。”
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于其国置写凤都督府,由帆延国王兼任都督,加强了唐和帆延在政治、军事各方面的联系。
诃达罗支国,唐王朝称之为谢国,《大唐西域记》称作漕矩吒。其国都伏宝瑟颠城,即今阿富汗的加兹尼(chazni)。《大唐西域记》云:“漕矩吒国,周七千余里。国大都城号鹤悉那(加兹尼),周三十余里”,“并坚峻险固也。山川隐嶙,畴垄爽。谷稼时播,宿麦滋丰。草木扶疏,花果茂盛”。别都“鹤萨罗,城中涌泉流派,国人利之以溉田也。气序寒烈,霜雪繁多”。“好学艺,多技术。”“文字言辞,异于诸国。”“敬崇三宝,伽蓝数百所,僧徒万余人,并皆习学大乘法教。”慧超《往五天竺国传》称:谢国,“土人是胡,王及兵马即是突厥。其王即是宾王侄儿,自把部落兵马,住于此国,不属余国,亦不属阿叔。此王及首领,虽是突厥,极敬三宝”。“衣着人风,土地所出,与宾王相似,言音各别”。《新唐书·谢传》:“谢居吐火罗西南,本曰漕矩吒,或曰漕矩,显庆时谓诃达罗支,武后改今号〔曰谢〕。东距宾,东北帆延,皆四百里。南婆罗门,西波斯,北护时犍。其王居鹤悉那城(加兹尼)、地七千里。”“多郁金、瞿草,瀵泉灌田。国中有突厥、宾、吐火罗种人杂居,宾取其子弟持兵以御大食。”
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于其地置条支都督府,由诃达罗支国王兼任都督,加强了唐和诃达罗支在政治、军事各方面的联系。
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开元十二年、天宝四载(公元745年)、天宝十二载,谢国王凡五次遣使来唐,馈送方物(见《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九百七十一、九百七十九),唐亦厚赠锦帛答谢。
宾 汉代的宾,即今克什米尔,唐代称之为个失蜜或迦湿弥罗。唐代又有一个宾国,《隋书》误认为即漕国,漕国是上面讲到的诃达罗支(漕矩吒),后改称谢,在今阿富汗的加兹尼。至于唐代的宾国,当在今阿富汗之努里斯坦。据《大唐西域记》云,从梵那衍国(即帆延国,今阿富汗的巴米安)“东行入雪山(兴都库什山),逾越黑岭,至迦臂试国”,那么迦臂试国当在今巴米安之东,兴都库什山之东南,喀布尔之东北,就是今天的努里斯坦了。
《大唐西域记》云:“迦毕试国,周四千余里。北背雪山,三陲黑岭。国大都城周十余里。宜谷麦,多果木,出善马、郁金香。异方奇货,多聚此国。气序风寒”,“文字大同睹货逻国,习俗、语言、风教颇异。服用毛,衣兼皮褐。货用金钱、银钱及小铜钱”。“王刹利种也”,“威慑邻境,统十余国。”“伽蓝百余所,僧徒六千余人,并多习学大乘法教。”“天祠数十所,异道千余人,或露形,或涂炭,连络髑髅,以为冠。”
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唐于宾国遏纥城置修鲜都督府,由宾国王兼任都督,加强了唐和宾国在政治、军事各方面的联系。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贞观十四年、贞观二十二年,武则天长寿元年(公元692年),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开元八年二月和九月、天宝四载(公元745年)、天宝五载、天宝七载、天宝十二载,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宾国王凡十二次遣使来唐,馈赠绣舞筵、波斯锦舞筵、、琉璃、金银器、天文经、秘要方、蕃药、骏马等方物(见《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九百七十一),唐亦答以厚礼。
护蜜多与五识匿 护蜜多,《梁书》外国传作胡密丹,《大唐西域记》作达摩悉铁帝,《往五天竺国传》作胡蜜,其地在今阿富汗东北境的瓦汉(wakhan)。《大唐西域记》云:“达摩悉铁帝国,在两山间,睹货逻国(吐火罗国)故地也。东西千五六百余里,南北广四五里,狭则不逾一里。临缚刍河(今阿姆河)。盘纡曲折,堆阜高下,沙石流漫,寒风凄烈。唯植麦豆,少树林,乏花果。多出善马,马形虽小,而耐驰涉。”“人性犷暴”,“衣服毡褐。眼多碧绿,异于诸国。”
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于其国置鸟飞州都督府,由护蜜多王兼任都督,加强了唐和护蜜多在政治、军事各方面的联系。
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开元十七年,护蜜多王凡三次遣使来唐,馈赠方物。开元十八年、开元二十一年、天宝八载(公元749年),护蜜多王罗真檀三次亲自来唐访问,受到唐王朝的隆重礼待。天宝十二载,肃宗至德三年(公元758年)正月、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护蜜多王又三次遣使来唐,赠送方物。乾元元年七月,护蜜多王纥没伊俱鼻施又亲自来唐访问,唐王朝赠予汉名李崇信,密切了唐和护蜜多的友好关系(见《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九百七十一、九百七十五)。
又有识匿国,《大唐西域记》作尸弃尼,在今帕米尔之锡克南。《大唐西域记》云:“尸弃尼国,周二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五六里。山川连属,沙石遍野。多菽麦,少谷稼,林树稀疏,花果寡少。气序寒烈,风俗犷勇。”“皮褐为服。文字同睹货逻国,语言有异。”《往五天竺国传》云:“胡蜜国北山里,有九个识匿国,九个王各领兵马而住。有一个王属胡蜜王,自外各并自住,不属余国。近(指开元中)有两窟王,来投于汉国。使命安西,往来不绝。唯王、首领,衣着叠布、皮裘,自余百姓,唯是皮裘毡衫。土极寒,为居雪山,不同余国。亦有羊、马、牛、驴。语言各别,不同诸国。彼王常遣三二百人于大播蜜川(帕米尔),劫彼商胡,及于使命(使节)。纵劫得绢,积在库中,听从坏烂,亦不解作衣着也。此识匿等国,无有佛法也。”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开元十三年、开元十五年,识匿王凡四次遣使来唐,赠送骏马、金精等方物(见《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九百七十一),唐亦报以厚礼。
吐火罗与迦布罗 吐火罗,《魏书》作吐呼罗,《大唐西域记》作睹货罗。广义的吐火罗,据《大唐西域记》云:“南北千余里,东西三千余里,东扼葱岭,西接波剌斯(波斯),南大雪山(兴都库什山),北据铁门,缚刍大河(阿姆河)中境西流。自数百年,王族绝嗣,酋豪力竞,各擅君长,依川据险,分为二十七国。虽画野区分,总役属突厥。气序既温,疾疫亦众。冬末春初,霖雨相继。故此境以南,滥波〔今阿富汗东境的拉格曼(laghman),在喀布尔河北岸,alingar和kunar两河之间的地方〕已北,其国风土,并多温疾。”“字原二十五言,转而相生”,“书以横读,自左向右,文记渐多”。“多衣,少服褐。货用金银等钱,模样异于诸国。”《册府元龟》卷九百六十一云:“吐火罗国,在葱岭西,与悒怛(哒)杂居,胜兵共五万。”“时产名驹,皆汗血,多善马。有屋宇,杂以穹庐。着小袖袍、小口袴,大头长裾帽,女子被发为辫。”“一说多畜,逐水草,无城郭,后稍为宫室,人民犹以毡庐百子帐为行屋。”《新唐书·吐火罗传》:吐火罗,“居葱岭西,乌浒河之南”,“与挹怛(哒)杂处。胜兵十万。国土著,少女多男”。“其王号叶护”。狭义的吐火罗,据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云:“吐火罗国王住城名缚底耶〔今阿富汗北境马扎里沙里夫(majar-i-sherif)以西的巴尔赫(balkh),即哒国都小王舍〕,见今大寔(大食)兵马在彼镇押,其王被逼走向东一月程,在蒲持山〔《新唐书》作拔特山,‘持’当为‘特’之讹,在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北法扎把德(faizabad)以东地方〕。”
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于吐火罗国都阿缓城〔今阿富汗北境昆都士(kunduz)〕置月支都督府,由吐火罗叶护兼任都督,加强了唐和吐火罗在政治、军事各方面的联系。
唐高祖武德中,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贞观十九年、贞观二十三年,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永徽五年、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咸亨二年(公元671年)、永隆二年(公元680年)、开耀元年(公元681年),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四月和六月、开元八年、开元十二年、开元十四年、开元十七年三月和七月、开元十八年、开元二十三年、开元二十六年正月和二月、开元二十九年、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天宝四载、天宝八载、天宝十二载、天宝十三载,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和六月,吐火罗叶护凡先后二十九次遣使来唐,赠送金衣领、红颇黎、碧颇黎、生玛瑙、生金精、胡药、质汗药、狮子、骏马、鸵鸟等方物(见《册府元龟》卷九百六十六、九百七十、九百七十一、九百七十五),唐亦报以厚礼。
迦布罗,其地在今阿富汗喀布尔。本大月氏五侯之一高附侯驻地。唐于骨咄施置高附都督府,从古地望来说,实在可以说牛头不对马嘴。此外如把条支都督府置于加兹尼,把悦般都督府置于捷脑,把大宛都督府置于塔什干,把木鹿州(应在马勒)置于东安国,古名今地,混乱不堪。
中亚细亚地区的许多国家,自古以来,就和中国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当西突厥汗国全盛时期,他们虽受西突厥大汗的役属,西突厥大汗授予中亚诸国王,有的是“颉利发”位号,“并遣一人监统之,督其征赋”(《通典·边防典》突厥下),但这些国家基本上还是自立的。西突厥汗国式微后,唐虽然也赠予中亚各国国王以都督的名号,但完全不干涉他们的内政,它们是完全独立的国家。
中亚人民善于远出经商。由于唐王朝社会经济繁荣,因此中亚商人来唐的人数非常多,有的就终身居留在中国,有的住了很长时间才回去,他们的足迹走遍中国的重要城市,经常居留中国通商口岸扬州、广州等地的,就不少于数万人,仅就长安一地而论,唐玄宗天宝以后,胡客尚有四千余人之多,居留时间有长达四十多年的,他们在中国娶妻子,买田宅,即此一例,可概其余。
双方使节的聘问不已,商人的来往频繁,这对唐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波斯 波斯帝国,都于达曷水(今伊拉克底格里斯河)西苏蔺城(sutrishna)。《隋书·波斯传》云:“都城方十余里,胜兵二万余人,乘象而战。国无死刑,或断手刖足,没家财,或剃去其须,或系牌于项,以为标异。人年三岁已上,出口钱四文。妻其姊妹。”“王着金花冠、坐金师子座,傅金屑于须上以为饰。衣锦袍,加璎珞于其上。”土多良马、大驴、狮子、白象、鸵鸟、真珠、颇黎、珊瑚、琉璃、码、瑟瑟、火齐、金刚、金、银、石、铜、镔铁、锡、锦叠、细布、氍、、金缕织成、朱沙、水银、郁金、苏合、青木等诸香,胡椒、石蜜、千年枣、雌黄等等。《大唐西域记》介绍波斯时说:“波剌斯国,周数万里。国大都城号苏剌萨傥那(即苏蔺城),周四十余里。川土既广,气序亦异,大抵温也。引水为田,人户富饶。”“工织大锦、细褐、氍毹之类。多善马、橐驼。货用大银钱。”“文字、语言异于诸国。”“多工伎,凡诸造作,邻境所重。”“其形伟大,齐发露头,衣皮褐,服锦。”“户课赋税,人四银钱。”《旧唐书·波斯传》:“波斯国,在京师(长安)西一万五千三百里,东与吐火罗、康国接,北邻突厥之可萨部,西北拒拂(东罗马帝国),正西及西南俱临大海。户数十万。其王居有二城,复有大城十余,犹中国之离宫。”“其王冠金花冠,坐狮子床,服锦袍,加以璎珞。俗事天地日月水火诸神,西域诸胡事火祆者,皆诣波斯受法焉。其事神,以麝香和苏涂须点额,及于耳鼻,用以为敬,拜必交股。”“男女皆徒跣。丈夫剪发,戴白皮帽,衣不开襟,并有巾帔,多用苏方青白色为之,两边缘以织成锦。妇人亦巾帔裙衫,辫发垂后,饰以金银。其国乘象而战,每一象,战士百人。”“国人生女,年十岁已上有姿貌者,其王收而养之,以赏有功之臣。俗右尊而左卑。”“断狱不为文书约束,口决于庭。其系囚无年限,唯王者代立则释之。”“其刑有断手、刖足、髡钳、劓,轻罪剪须,或系牌于项以志之,经时月而释焉。其强盗一入狱,至老更不出,小盗罚以银钱。”有骏犬,即“所谓波斯犬也。”
公元563—567年(北周武帝保定三年至天和二年)之间,波斯萨桑王朝的皇帝库思老一世,曾和突厥联军,共灭哒。不久波斯和突厥的关系就恶化了。隋大业末年,西突厥叶护可汗几次进攻波斯,杀波斯皇帝库萨和,役属了波斯。库萨和子施利继位,一年病死。国人又立库萨和女为主,又为突厥所杀。施利子单羯方避难拂(东罗马),国人迎立为皇帝,是为伊恒支。伊恒支在位二年卒,兄子伊嗣侯(jsdigerd)立。伊嗣侯昏庸,为其大首领所逐,逃奔吐火罗,半路为大食所击杀。大食灭波斯帝国,伊嗣侯子卑路斯(pirouz)逃难至吐火罗,并遣使至唐求援,唐高宗以波斯距唐本土太远,出兵有困难,婉辞谢遣,后来由吐火罗出兵,送卑路斯居波斯边境疾陵城(今伊朗锡斯坦之东北隅hamun湖,旧名zare,疾陵城名盖出于此)。
唐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于疾陵城置波斯都督府,由卑路斯兼任都督。唐高宗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卑路斯曾亲自来唐访问,且求唐援,以谋复国。不幸在唐病死。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唐高宗命大将裴行俭将兵送卑路斯子泥涅师(marsas)返波斯。裴行俭以波斯路远,行军困难较多。大食兴起后,战斗力又非常强,行至安西碎叶城〔故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tormak)附近〕,就不再前进。泥涅师也不敢再返疾陵城,因客寓吐火罗二十余年,部落益离散。中宗景龙(公元707—710年)中,泥涅师又从吐火罗来唐访问,而且病死在中国。
波斯帝国灭亡后,波斯残余势力在波斯锡斯坦一带,还残存一个时期。一直到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以后,中国史书才不再出现有关波斯的记载。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贞观二十一年正月和三月、贞观二十二年,波斯帝国凡四次遣使来唐,赠送方物。波斯衰亡以后,波斯萨桑王朝残余势力仍以波斯名义,来赠方物,如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咸亨二年(公元671年)、咸亨四年、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三月和七月、景龙二年(公元708年),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正月和二月及七月、开元十年三月和十月、开元十五年、开元十八年正月和十一月、开元二十年、开元二十五年、天宝四载(公元745年)、天宝五载、天宝六载四月和五月、天宝九载,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波斯国凡二十五次遣使来唐,赠送真珠、琥珀、玛瑙床、大毛绣舞筵、长毛绣舞筵、香、药、犀牛、象、狮子、豹等方物,唐亦答以厚礼(见《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九百七十一、九百七十五)。
又有陀拔斯单,或译作陀拔萨惮,“世为波斯东大将,波斯灭,不肯臣大食”。“其国三面阻山(今厄尔布尔山脉),北濒小海(里海),居婆(娑)里城(今伊朗萨里城)”(《新唐书·西域传》)。
唐玄宗天宝五载(公元746年)三月和闰十月、天宝十四载,陀拔斯单王凡三次遣使来唐,赠送方物。后为黑衣大食所灭。
波斯帝国在历史上消失了,在唐的大城市长安、洛阳、扬州、广州各地,却还居住着许多波斯人,开起了波斯店。波斯商人都很有钱,当时形容名实不相称叫“穷波斯”,意谓流寓在唐地的波斯人没有穷人。在考古发掘方面,西安南郊出土的唐代窖藏内,发现大量波斯银币和拂(东罗马)银币。在新疆乌恰出土的七世纪商人窖藏中,也发现了波斯和大食银币达九百四十七枚之多。在山西太原也出土了波斯萨桑王朝的银币。即此数端,可见唐和波斯经济联系的密切。
波斯人李流寓唐地,生长梓州(治,今四川三台)。唐昭宗时,仕长安为谏议大夫,乾宁四年(公元897年)为两川宣谕和协使,受命入蜀。妹李舜弦,为蜀后主王衍昭仪,是一位女诗人、女画家。善诗词,有《琼瑶集》,已佚。又通医理,所著《海药本草》,记波斯等国药物甚详,为宋唐慎微《证类本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所引用。唐和波斯文化的交流融会在李兄妹身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布哈拉的萨曼王朝 公元819年,巴格达的阿拔斯朝哈利发马门(mamun)任命巴尔赫(balkh,今阿富汗北境马扎里沙里夫以西)的波斯贵族萨曼(saman)的四个孙子为撒马尔罕(原康国首都)、拔汗那(今塔吉克斯坦的苦盏)、赭时(塔什干)、哈烈(今阿富汗西北境赫拉特)四地总督。拔罕那总督萨曼阿合马(saman achmad)后又兼任撒马尔罕总督,威势日盛,名义上他是巴格达哈利发的臣属,实际上已形成了独立的势力。公元874年,他又兼并了布哈拉并奠都布哈拉,这样萨曼王朝就正式出现了。公元903年,萨曼王朝伊思迈尔(ismail)又征服了呼罗珊(khorsan)陀拔斯单(tobarislan)。在萨曼王朝的纳斯儿二世(nassr ii)和奴克一世(nuch i)在位时期,萨曼王朝的统治区内无兵革之患,农作物丰稔,人民乐业,一时号称中亚强国。木鹿城(今土库曼斯坦马勒)、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地,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生产丝织品和棉织品,生产精致的金银器和铜铁器,生产瓷器和带釉的陶器,生产皮革制品。那里的商人势力很大,他们经营中国的丝绸,中亚的玻璃器皿、氍毹、、宝石、香料等。他们还把丝绸等从木鹿城运往巴格达、开罗和君士坦丁堡。
《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六有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四月,康国遣使来聘的记载,这个康国,可能指的就是萨曼王朝。
萨曼王朝全盛时,波斯人之怀抱宗国思想者,咸趋其廷,一时人才称盛。
萨曼王朝后期的一些君主,皆文弱之主。军队多招募突厥将领来率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又经常互相倾轧,久而久之,大权就旁落到突厥将领之手。公元997年,突厥将领马合默德自尊为苏丹,公元1004年,萨曼王朝的统治结束了。
哈剌汗王朝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当西突厥分崩离析之际,有葛逻禄三姓部落徙居西突厥十姓可汗故地,“尽有碎叶,怛逻斯诸城”(《新唐书·葛逻禄传》)。成为中亚地区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同时,他们也接受了伊斯兰教义。公元839年(唐文宗开成四年),蒙古草原上的回鹘汗国为黠戛斯人所灭,“回鹘相职与庞特勤十五部奔葛逻禄”(《新唐书·回鹘传》)。经过较长一段时间,葛逻禄三姓部落和回鹘西奔的十五部,融合在一起了,他们又以突厥样磨部落为酋帅(样磨见《王延德行记》),建立了历史上称为哈剌汗王朝的国家。哈剌汗国是采用双头汗制的,其大汗称狮子哈剌汗,居八拉沙衮(balasagun,即后来西辽的首都虎思斡耳朵,在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东四十里);其小汗称公驼哈剌汗,其驻地先在怛逻斯,后来移驻到我国的疏勒(今新疆喀什)。这个汗国并把伊斯兰教推广到我国的新疆南部。哈剌汗王朝到公元1213年(南宋宁宗嘉定六年)才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