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叙曰:自明体达用之学不修,后生钜材日事纂述,而鸿通瑰异之资遂率隳败祠章训诂、襞绩破碎之中。汉时经术修明,贤哲著书,大都采择传记百家,论说时政与己志而已。魏晋已降,著录始广。唐以后遂歧分为数家,其善者自典章经制文物度数以及佛老之书,徼裔之迹,莫不明其因革损益、巨细本末,号称繁博。然求其坐而言,可起而行,修诸身心,达于政事者,不数觏焉。

昆山顾亭林先生,质敏而学勤,谊醇而节峻,出处贞亮,固已合于大贤。虽遭明末丧乱,迁徒流离,而撰述不废,先后成书二百余卷。闳廓奥赜,咸职体要,而智力尤瘁者此也。其言经史之微文大义、良法善政,务推礼乐德刑之本,以达质文否泰之迁嬗,错综其理,会通其旨。至于赋税、田亩、职官、选举、钱币、权量、水利、河渠、漕运、盐铁、人材、军旅,凡关家国之制,皆洞悉其所由盛衰利弊,而慨然著其化裁通变之道,词尤切至明白。其余考辨亦极赅洽。《易》曰:“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又曰:“困者,德之辨也。”传曰:“仁人之言,其利溥哉。”岂非善成其鸿通瑰异之资,而毕出于体用焉哉。元明诸儒,其流失喜空言心性,凡讲说经世之事者,则又迂执寡要。先生因时立言,颇综核名实,意虽救偏,而议极峻正,直俟诸百世不惑,而使天下晓然于儒术之果可尊信者也。

汝成钻研是书,屡易寒暑。又得潘检讨删饰元本,阎徵君、沈鸿博、钱宫詹、杨大令四家校本。先生讨论既夥,不能无少少渗漏,四家引申辩证,亦得失互见,然实为是书羽翼也,用博采诸家疏说传注名物古制时务者条比其下。伏处海滨,见闻孤陋,又耆硕著书富邃,而义无可附,则亦阙诸。窃虑踳驳,有逾简略。呜呼,学识远不逮先生毛发,而欲以微埃涓流,上益海岱之崇深,抑愚且妄矣。然先生之体用具在,学者循其唐涂,以窥贤圣制作之精,则区区私淑之心,识小之指,或不重为世所诟病者矣。书凡三十二卷,篇帙次第略不改易。集释条目、诸贤名氏里爵,具列于后,而辄著其大指于篇。

先生著述闳通,是书理道尤博,学术政治皆综隆替,视彼窾言,奚啻瓶智。自康熙三十四年,吴江潘检讨刻于闽中,流行既久,刊劂多讹,潜邱诸君皆有校正。今兹集释即缘为权舆,复广加钩析,脱字既增,误文亦削。诸君别著,论纂虽殊,指意可并,则亦附诸。至先生所纂《金石文字记》、《山东考古录》、《石经考》、《五经同异》、《音学五书》、《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菰中随笔》等书,凡藉参稽,亟为决择;若异径庭,不引诠训。至汉唐及明经史传纪诸子杂家,皆先生博综穿穴,兹更无事骈枝。凡所称引,率断自先生同时及后贤所述。

先生问学浩博,论说深远,专综大纲,或忘识小。诸家辨驳,其无关闳旨者勿论;间有异同,转滋歧舛。用援郑诂《礼经》、颜注《汉史》之例,拾遗元文,参以私测,更列众言,加之融释。

诸经训纂,众史传志,其文可互通者,悉随先生所录疏明。至义类所触,或摭实略虚,或舍新徵旧。又逸书别史、诸子百家,分见少殊,援引斯异,亦随所列之文、所据之本,略事钩甄,以祛抵滞。

先生负经世之志,著资治之书,举措更张,言尤慨切。第世异盛衰,则论贵参伍,求栋买毂,何殊区霚。爰竭颛愚,略疏偏激,不为掉罄,间陈一孔,虽会几深,终惭和缪。又先生留心时务,奏议文书事关利害,皆入简编。今有发明,广为采厕。著书诚尚雅驯,立说亦争要领。或节录其篇,或咸登其论,理势恐失其真,辞气多仍其笔,亦准全书,惟求实事。至于词原曲喻,隐多未正,既辄舛驰,阙疑云尔。

世嬗岁迁,学者辈出,参考古今,蔚成宏杰。其论治体要道、经术文章,器识虽殊,穿并则一。间著名理,有出先生论述外者,既综疏列;至于考证诸家,意主搜罗,凡所引称,时至缴绕,今入注文,但取证明,奚事炫博,辄加删节,归诸简核。若语有繁略,理无醇疵,既列其凡,不广附丽。

疏说既繁,主名难一;氏族不署,淆舛易滋。然或同籍系,罔辨纂言,既异存亡,须分著录。始辑注文,但称某氏,惟氏同则殊以官,谥同则加以地。其他区异,旨亦准斯。至同时材哲,则概著其名,事取标题,义无轩轾。第上相位崇,守土分别,兼获师承,宜谨书策。少变其文,复同前例。叔重解字,引贾逵之说,书官以尊;康成治诗,重毛公之贤,称笺自下。爰式先儒,用慎操翰。

潘氏耒,字次耕。吴江人。康熙间举博学鸿词,官检讨。元删录本,通行刊本。

阎氏若璩,字百诗,太原人。康熙间举学鸿词。元校本。

杨氏名宁,字简在。江阴人。拔贡生,官知县。元校本。

沈氏彤,字冠云。吴江人。乾隆初举博学鸿词。元校本。

钱氏大昕,字晓徵。嘉定人。官少詹事。元校本。

谈氏允厚,字厚臣。嘉定人。

胡氏承诺,字君信,一字石庄。石门人。举人。

王处士锡阐,字寅旭。吴江人。

张氏尔岐,字稷若。济阳人。

陆氏世仪,字道威。太仓人。

唐氏甄,字铸万。夔州人。举人,官知县。

陆清献陇其,字稼书。平湖人。进士,官御史,从祀庙庭。

魏鸿博禧,字冰叔。宁都人。康熙间举博学鸿词。

李文贞光地,字晋卿。安溪人,官大学士。

徐司冠乾学,字原一。昆山人。进士。

朱检讨彝尊,字锡鬯。秀水人。康熙间举博学鸿词。

慕氏天颜,字鹤鸣。静宁人。进士,官漕运总督。

储大令方庆,字广期。宜兴人,进士。

严太仆虞惇,字宝成。常熟人。进士。

姜氏宸英,字西溟。慈溪人。官编修。

方侍郎苞,字灵皋。桐城人。进士。

惠侍读士奇,字天牧。吴县人。进士。

任氏源祥,字王谷。宜兴人。

王给事命岳,字伯咨。晋江人。

陈氏启源,字长发。吴江人。

梅氏文鼎,字定九。宣城人。

臧氏琳,字玉林。武进人。

邱氏嘉穗,字秀瑞。浙江人。举人。

陈庶子迁鹤,字介石,安溪人。

杨编修绳武,字文叔。吴县人。

顾司业栋高,字复初。无锡人。

陈文恭宏谋,字汝咨。临桂人。官大学士。

陈总兵伦炯,字资斋。同安人。

曹给事一士,字谔庭。上海人。进士。

汪氏师韩,字抒怀。钱塘人。官编修。

柴氏绍炳,字虎巨。仁和人。

谢中丞敏,字肃斋。武进人。

陈通政兆仑,字句山。钱塘人。乾隆初举博学鸿词,庶吉士。

全氏祖望,字绍衣。鄞县人。乾隆初举博学鸿词。

陈鸿博文靖,字位山。当涂人。乾隆初举。

乔氏光烈,字敬亭。上海人。进士,官巡抚。

裘文达曰修,字叔度。新建人。进士,官尚书。

宫氏献瑶,字瑜卿。安溪人。官洗马。

王方伯太岳,字芥子。定兴人。进士。

姚氏范,字南青。桐城人。官编修。

江氏永,字慎修。婺源人。

卢氏文弨,字绍弓。余姚人。侍讲学士。

陆中丞耀,字青来。吴江人。举人。

庄侍郎存与,字方耕。武进人。进士及第。

王氏鸣盛,字凤喈。嘉定人。光禄寺卿,进士及第。

黄氏中坚,字震生。吴县人。

戴氏震,字东原。休宁人。庶吉士。

赵氏翼,字云崧。阳湖人,贵西兵备道,进士及第。

姚刑部鼐,字姬传。桐城人。进士。

柴御史潮生。

胡御史蛟龄。

杨侍郎永斌。

王上舍应奎,字柳南。常熟人。

孙氏志祖,字颐谷。仁和人。进士,官御史。

惠氏栋,字定宇。侍读子。

凤氏韶,字德隆。江阴人。岁贡生。

朱氏泽沄,字止泉。宝应人。

钱徵士大昭,字晦之。嘉定人。嘉庆初举孝廉方正。

梁氏玉绳,字曜北。钱塘人。

汪明经中,字容甫。江都人。

刘学博台拱,字端临。宝应人。

庄大令述祖,字葆琛。阳湖人。进士。

庄氏绶甲,字卿珊。大令子。

钱学博塘,字岳源。嘉定人。进士。

洪氏亮吉,字稚存。阳湖人。官编修。

桂氏馥,字未谷。曲阜人。进士,官知县。

孙兵备星衍,字渊如。阳湖人。进士及第。

凌氏廷堪,字次仲。歙人。进士,官教授。

雷氏学淇,字介庵。直隶通州人。进士。

张大令云璈,字仲雅。钱塘人。举人。

陈同知斌,字白云。德清人。进士。

程方伯含章,字月川。景南人。举人,巡抚,左迁布政使。

刘氏逢禄,字申受。武进人。进士,官礼部主事。

陆学博珣,字子劭。嘉定人。

管氏同,字异之。上元人。举人。

沈明经宇,字启大。嘉定人。

刘明经开,字孟涂。桐城人。

严氏如煜,字乐园。溆浦人。孝廉方正,官按察使。

沈学博钦韩,字文起。举人。吴县人。

阮阁部元,字伯元。仪徵人。今官协办大学士,云贵总督。

陶宫保澍,字云汀。安化人。进士,今官兵部尚书,两江总督。

方东树,字植之。桐城人。

姚大令莹,字石甫。桐城人。进士,今官江苏知县。

周济,字保绪。荆溪人。进士,今官教授。

魏源,字默深。邵阳人。举人,今官内阁中书。

张生洲,字渊甫。吴江人。举人,今官教谕。

谢占壬,字◎◎。宁波人。

施彦士,字朴斋。崇明人。举人,今官知县。

徐璈,字六襄。桐城人。进士,今官知县。

左暄,字春谷。经县人。

道光十四年五月嘉定后学黄汝城叙录

邹福保

亭林先生忠孝大儒,不专以著作传,而著作亦为振古以来所未有。所辑《日知录》,孤怀闳识,殚见洽闻,国史本传称之为“精诣之书”。然止云三十卷。潘稼堂所刊三十二卷已溢出原数之外,此四卷又溢出于稼堂所刻之外,其故何欤?余维自古磊落奇伟之士,其绪论足以扶世翼教者,虽残编断简,至一句一字之微,後之人往往掖拾而珍惜之。惮流传至于千百祀之久,况乎道德文学经济气节岿然推昭代儒林之冠,而觥觥乎为经师、人师如先生者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宜乎人之甄采遗佚,而不忍使其磨灭于尘蠢中也。

余尝谓先生之学卓然成大家,足与前代之郑渔仲、王伯厚、魏鹤山、马贵与诸公相颉颃。厥故有二:一多读人间有用书,一多交海内益友。凡群经诸史、金石图篆、文编说部有关于历代掌故、国家典制、天文舆地、河漕兵农之属,咸悉心研撢,穷极根底,因原竟委,考正得失。生平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出行挟以自随,有疑则发箧对勘。此所以洞烛今古,本本原原也。加以足迹半天下,所交皆巨人长德,虚怀若谷,广益集思,其学究天人,如王阐熟精《三礼》,如张尔歧旁参互证,如阎若璩博闻强记,如吴任臣读尽有字之书,如朱彝尊专精六书之业,如张绍能包他人之所有,并能拓他人之所无,又与傅山,李容,归庄、七宏撰诸君子或辨析道义,或切刺名理,往复商榷,取法者精,是以所诣愈峻,敛华就实,经世淑身,而不为虚憍诡异之说,是足多已。嗟乎!时至今日,儒术衰微,卮言纷纷遍华夏,几不知正学为何事。有心世道者,侧身环顾,愀然有忧思焉,以为当世不见先生,亦不复知有先生矣。犹赖圣明在上,表章潜德,诏举先生从祀文庙两院,凡薄海内外贤士大夫之闻风者,私相庆慰,俱憬然于斯道垂绝,尚有一线留贻,奉先正之典型,挽狂澜于既倒,不可谓非吾党之幸也已!

此编余于家藏旧书中检得,原板已亡,士林罕见,重写授梓,以广其传,世之瓣香《日知录》者,得此益窥全豹,岂不快哉!岂不快哉!

按先生著述,若《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杂著十种》及诗文集等,至今风行字内,家有其书。并闻《利病书》之原稿,曾经先生于简眉册尾手自细注者,尚存昆山祠堂中,可得披览。此外未刊之《肇域志》稿,或云藏洪琴西观察家,然未及睹。又《区言》五十卷,皆述治天下之要,昔何义门曾于东海相国所偶见一帙,而世无传本,存否难知。又《皇明修文备史》四十帙,中间所辑书七十五种,皆有明一代之事,盖先生当时有志于明史,而未暇成书者。乾隆时,武进赵亿孙曾得抄本,今亦不知何往。呜呼!吾吴不乏劬书耆学之君子,有注意于乡邦文献、搜遗订坠者乎?采访雕镌,匪异人任,能令先生未经传播之书,一一长留于天地间,区区之心,不胜大愿。

抑犹有说焉,先生乃我苏之乡贤也,郡城中应有专祠供奉栗主,以行春、秋之祭祀,以为邦人士之师资。余怀之二十年矣,而力不足以倡之,窃自愧恨;桑梓馨香之报,其安能无望于後之来者乎!

宣统二年庚戌秋七月乡後学元和邹福保谨序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