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看到《人类向何处去》这本书是在南罗德西亚 [1] ,那时我还是个孩子。这件事本身就确实让人觉得很意外,因为多年以后,我来到英国,很久才发现人们对奥拉夫·斯特普尔顿的作品并不感兴趣。但在南罗德西亚一个偏僻的丛林农场,有个孤独古怪的读者对我说:“如果你什么书都没读过,那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这个人在我的记忆中已变得模糊,但他(她)的话语却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数十亿年的时间和繁星似锦的夜晚景色对我来说并不稀奇,因为它们是我父亲思考问题的天然(虽然不总是舒适)背景。我年轻时,大多数夜晚都会坐在房前的空地上,注视着清爽的天空和密布其间、有亮有暗的星辰,但当今由于光污染的原因,它们已经难得一见了。但是在静谧夜晚的灌木丛中,在鸟鸣兽走的衬托下,好像星辰们都在轻轻碰撞,发出丝丝的耳语声。靠在躺椅上凝视天空一个小时,让星光浸透你的双眼,你就会明显地发现天空远非寂静无声。你还会觉得,只要你一个箭步就会离地而起,但不是跨入那死一般的寂静,也不是那无边的空间,而是一个洋溢着美妙乐音和婀娜舞姿的宇宙。
斯特普尔顿的想象很可能源于非洲,一时间,我甚至相信他肯定在非洲看过星星。但其实他一直住在威勒尔半岛,濒临迪河和默西河,距离利物浦不远。他在屋顶有一架望远镜,每晚花费大量的时间观测天体。他有历史学和哲学学位,还是成人教育导师(这使我很开心,因为具有独创性和独立性的人才往往会在成年人的社区活动中相遇)。《人类向何处去》(1930)使我有机会与赞赏该书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进行交流。斯特普尔顿的后续作品,特别是《造星主》(1937)为他赢得了更多的崇拜者,包括科幻小说作家阿瑟·c.克拉克、西奥多·斯特金、布赖恩·奥尔迪斯和斯坦尼斯拉夫·莱姆。我觉得他对我的影响也跟他对其他人的影响类似:很难具体说是怎样的影响,但不管是标新立异的文风,还是他自称为富有想象力的普及天文新思想的作家,都让他广受赞誉。另外,考古学的发现无疑也对他产生了影响,因为人类早期起源和发展的整体范围几乎每年都在向前推进。布赖恩·奥尔迪斯断言,本书受到了温伍德·瑞德的《人类殉难记》影响,我认为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有些书会随着观念的更新而淡出视线,但在此之前仍然会留下巨大的影响力。
是什么铸就了非凡的奥拉夫·斯特普尔顿?是哪个星球一直将光照耀在他成长的沃土上?有谁知道!谁能说出,究竟是什么让他的思想素材凝聚为如此惊人的作品?他的成长经历很普通,长相也很普通:他在“一战”期间参加“公谊救护会”时留下了一张身着制服的照片,看上去是一位体贴而自尊的绅士。
我读过奥拉夫·斯特普尔顿在战争期间写给未婚妻艾格尼丝的信,当时她在澳大利亚,而他在前线。我认为现在重读这些信,具体内容倒没什么变化,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窥见自己思想的变化,而且不是变得更好:在描述奥拉夫和艾格尼丝的通信时,“庄重”、“忠贞”、“责任”和“纯洁”等老套词汇都可以用得上,但字里行间并没有显示奥拉夫精神世界的博大。这些信件是浪漫的,但斯特普尔顿的宇宙观既无浪漫,更无感伤。在斯特普尔顿的宇宙世界里,不仅有关人类的一切都会因为宇宙整体的利益和以十亿年计的周期循环而消亡,而且“造星主”(它是黑暗的力量和清醒的智能)对天使、对灵魂、对宇宙间的生物都一视同仁。
迄今为止,还从未有过像斯特普尔顿这样的作家。他的作品被贴上了科幻小说、太空小说、纪实文学的标签,但他的写作生涯比这些人为分类的出现都要早。他一定会觉得这种划分极其可笑。他超越了这些风格的界限。读他的作品意味着,你要从短暂的、世俗的心态跃向一个超越当下时空概念的领域,未来人类的领域,一片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尚未踏入的领域。
我最近一直在重读奥拉夫·斯特普尔顿的作品,并为我能在少年时便得以拜读《人类向何处去》,分享书中的卓越思想而深感荣幸。
多丽丝·莱辛
198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