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自然科学各分支的迅速发展,有关物质世界认识的探究也渐趋繁荣,并且还有精确的原理和方法保证了它的稳步向前,从一定程度上而言,有关心智的知识也已经在心理学和逻辑学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有关物质和心智、身体和灵魂关系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哲学思辨阶段,缺乏坚实的基础,也缺乏必要且可靠的原理和方法。
我认为,我们需要在以下真实情境中寻找导致这种不利情形的直接原因,其实这样做也只能让我们找到间接原因。我们可以直接依据经验来探索物质世界内部的关系,内心或者精神世界的关系也不过如此。当然,我们的感觉及其辐射范围之外的认识会限制我们对前者的了解,而我们每个人的心智会限制我们对后者的了解;而且,这需要我们能够找到基本事实、基本定律、各领域之间的基本关系及相关的信息,这些内容为我们进一步的认识提供稳固的基础和出发点,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这些研究才能开展下去。涉及物质和精神世界之间关系时的情况则是截然不同的,因为这两种紧密联系的领域在直接经验中,每次只有一种能够表现出来,而另一种则会隐藏起来。当我们能意识到我们的感受和想法时,我们不能感知到与它们联系在一起或即将发生的大脑活动——所以物质面就被精神面掩盖了。类似地,尽管我们能用解剖学、生理学、物理学和化学术语直接描述解释他人的、动物的和整个自然界生物的机体状况,但是我们仍不能直接获知属于前者的心智或者属于后者的上帝,因为在这里精神面被物质面掩盖了。因此,其中仍然还有许多值得假设和怀疑的地方。我们也许会问:一旦谜底被揭开,真的会有发现吗?如果有,那又是什么呢?
目前为止,这些事实性的问题还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犹豫和争论,我们还不能找到一个稳定的立足点,或者在这些关系理论中寻找一个突破点,同时这些理论的事实基础也仍然处在争议之中。
但现在问题是:尽管身体和心智之间是互相依赖的关系,它们还是只能独立而不能同时一起被观察到,那么这种异常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通常我们能够很容易地观察到那些同时出现且互相依赖的事物。精神和物质世界关系的不可违背性令我们怀疑这种情况的根源是由它们的本质决定的。就算无法触及问题的本质,难道我们连一些能够解释类似问题的说法都没有吗?
确实,我们只能看到一个物体的一个方面。例如,站在一个圆环中间,它的外侧面被内侧面挡住了;相反,站在圆环外面,它的内侧面就会被外侧面遮挡了。人的精神和物质两个世界就像事物的内外两面一样不可分割,也可以看成是人的内外两面。就像站在一个圆的某一侧不可能同时看到圆的两面一样,站在人的平面上也不可能同时看到人的两面。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视点才能改变看待圆的角度,这样我们就能看到之前我们看不到的那些被遮挡了的事物。但圆仅仅是个比喻,重要的还是现实中的问题。
现在,对身心关系的基本问题做深度或者透彻的讨论并不是我们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大家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尝试解决——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因此,以下我将简要且不带任何偏见地阐述我的观点,目的是为了解决有关普遍信念领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是这个研究的出发点,至少对于我而言是研究的基础。同时,对于那些正在这个领域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却仍然还在寻找其他观点的人,我提供了一些弹性的建议,即使我所说的内容对于这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并没有本质性的帮助。考虑到开始一项这样的工作会使人沉迷于大量空泛的讨论之中,而且我们很难完全避免这种讨论,所以我对于自己的立场只是进行了如下简要的阐述,希望大家理解。
首先,我还是要再举一个例子。从太阳的角度和从地球的角度看太阳系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哥白尼的世界,另一个则是托勒密的世界。尽管这两者就像一个圆的内外侧两面一样不可分割,但同一个观察者却不可能同时感知到两个世界体系,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产生的两种不同的表征模式。这里我们仍然需要改变视角来弄清楚其中一个世界而不是另外一个世界。
这种例子很多,且这些例子向我们证明了从两种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实际却会看成两种不同的事物;我们不能期望找到一个事物,它从两种视角看到的情状会是一样的。谁可以否认这种事实呢?只有最经典的和最具决定性的案例,才能使我们否认这种事实。这就是精神和物质世界的关系。
可以从内部角度来看你的心智活动是什么样的,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外部角度看构成你心智的物质基础会是什么样的。我们是自己在使用大脑思考还是检视另一名思考者的大脑,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1]这两种活动是非常不同的,视角也是不同的,因为一个是内部视角,另一个是外部视角。这两种视角之间的差异与前面的例子相比是非常大的,因为这两种表现模式间的区别是很大的。圆环或者星系外观的两种呈现模式从根本上说,都还是由于我们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外部视角;而是否在圆环内或者是在太阳上,观察者都还是在圆环或者行星的外部进行观察。另一方面,心智的表现实际上是我们从内部角度得到的,因此这种表现和心智本身是一致的,而物质的表现状态实际上是我们从外部角度得到的,所以和其本身可能并不一致。
现在我们知道了为什么虽然身体和心智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却没有人曾能够同时观察到它们,因为不可能有人能同时处在同一个事物的内部和外部。
这样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一种心智不能像感知自己一样去感知另一种心智,尽管我们自以为能够轻易地察觉到同类生物的本质。如果一种心智和另一种心智不一致,就只能知道另一种心智的物质表现。因此,一种心智只有通过另一种心智的物质性才能察觉到另一种心智,因为心智的外在面仅仅是它的物质性。
出于这种原因,心智的表现经常是一致的,因为只存在一种内部角度,而每个人的外在表现则是不同的,因为可供观察的外部视角非常多,且持有这些视角的人也是不同的。
目前,看待这些现象的方式涵盖了最基本的身心关系,任何基本观点都应该涉及这个问题。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心智和身体是彼此平行的,其中一方的变化会导致另一方的变化。为什么会这样?莱布尼茨说过:一个人可以持有不同的观点。安装在同一块板上的时钟,可以通过它们共同的附着物调整彼此的运动(如果它们之间差距不大的话),这就是身心关系的二元论观点。也可以说有人同时转动两个时钟的手柄使它们同步;这就是偶因论,它认为心理随着身体的变化而和谐变化的现象是由上帝创造的,反之亦然。也可以在一开始就把时钟调到完美同步的状态,这样它们能保持相同的时间,之后就不需要再调整了,这就是前定和谐理论的观点。莱布尼茨遗漏了一个观点——最简单却最有可能的。我们可以让时间保持一致——事实上时间从来没有不一致的——因为时钟本身是基本一致的。这样我们就可以不需要那个共同的背板,不需要不断的调整和初始的人为设置。对于外部观察者而言,时钟是靠齿轮和指针(或者是它最重要和最关键的部分)的运动而运行的,而对于钟本身而言,它很可能有属于自己的工作想法、动力和思想。这里我把人说成是时钟并没有侮辱人的意思。只是暂时把人比喻成了时钟,我也并不是总把人称为时钟。
外在的不同不仅因为采取了不同的视角,也因为采取视角的人是不同的。一个盲人尽管和一个正常人处在同样的角度,但是他不能通过外在角度看到外在世界;一个无生命的时钟尽管和大脑一样采取同样的角度,但是它不能看到它的内部。时钟只能作为一种外在表现而存在。
自然科学一贯是从外部角度考虑问题的,而人文科学一贯是从内部角度考虑问题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一般性观点基于的角度是不同的,而相关领域的自然哲学问题则是综合了两种角度的观点。身心关系的理论问题最终还是不得不落到这个点上,即单一物体两种表现模式的关系是统一的。
这些只是我的基本观点。这些观点不能明确身体和心智的最终本质,但是我还是试着从一个单一的视角来统一说明它们的一般事实性关系。
然而,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样,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其他的方法来得到相同的结果,或者完全得不到这个结果。每个人选择的方式会受他其他观点的影响。通过反向推论的形式,对寻找到一种恰当的普遍关系,个人必须自行判断其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每个人是想把身体和心智看成只是一个实体两种不同外在的表现形式,或者看成是两个外在相互联系的实体,还是把灵魂看成是一群相互连接点阵中的一个,这些点可能本质基本相同也可能不同,还是从根本上摒弃一元论的方法,这些其实都并不重要。只要我们承认实证的身心关系且同意实证研究,就不会反对更复杂的表述形式。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只在实证的身心关系基础上进行调查,另外我们会采用最常见的表达形式解释这些事实,尽管它们更多的是从二元论方法的角度进行解释的,而不是我自己所擅长的一元论角度。不过这样的转换并不难。
但是,这并不说明我们在这里要发展的理论和基本的身心关系的观点完全不同,也不说明这个理论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没有影响,因为事实恰恰相反。另外,我们绝对不能把这个理论将来会产生的影响——甚至现在正在开始产生的局部影响——和这个理论的基础相混淆。这个基础是纯粹实证性的,任何假设都可能会在开始就被推翻。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基础的存在会不会直接反驳我们起初所提及的那个事实,即身心关系在经验范围之外?但是,它们不完全是在经验范围之外的,仅仅是直接的身心关系处于直接的经验范围之外。我们自己对身心关系的解释已经有了相关的一般经验支持,即使它们无法对那些怀着先入为主的观点来读这本书的人产生必要的吸引力。接下来书中会介绍我们是怎样利用特殊的实验结果进行推论的,这些实验一部分能引导我们往中介关系的领域发展,一部分给我们提供了关于直接关系推论的基础。
确实,我们不能满足于这个一般的观点,尽管它被普遍接受了。要证明一个定律的普遍性与深度不是取决于一般原理,而是取决于基本事实。万有引力定律和分子定律(当然其中囊括了前者)都是基本定律;如果我们彻底了解了它们,把它们整个领域内的意义都了解透彻了,我们就能够从最广泛的意义上了解物质世界的理论。同时,我们还要试着形成关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关系的基本定律,以获得一个持久成熟的理论而非一般性的观点,而且我们只有这样做,才能建立起一个以基本事实为基础的学科,这一点和其他学科都是一样的。
心理物理学就是一个基于此观点的理论。更多细节请看下一章内容。
* * *
注释:
[1] 在这个例子中,检视的概念等同于基于外部观察而进行的推理,即当消除了直接检视的障碍后,推理出内部心理状态是如何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