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隆兴府百福院 宗镜禅师 述
曹洞正宗嗣祖沙门 觉连 重集
昔梁武帝。请傅大士讲经。大士挥案一声。便乃下座。如斯洪范。千古分明。不吝弘慈。当机辨着。噫。大士挥尺讲经。犹是曲垂方便。美则甚美。了则未了。若论最上顿宗。直是不通凡圣。以金刚王宝剑。尽情扫荡无余。一任渠明来暗来。四方八面来。普教他休去歇去。一念万年去。虽然如是。且道末后一句。谁堪奉行。咄。
此一节。科家引证。真空实相中。凡圣皆空。梁大通五年。有义乌双林大士者。姓傅氏。名翕。法号善惠。年十六。纳刘氏女妙光为室。生二子。名普建。普愿。尝有西域沙门嵩头陀者。见大士曰。吾与汝。毗婆尸佛所。同发誓愿。今兜率宫衣钵现在。何日当归。因命临水观其影。见圆光宝盖。大士笑谓之曰。炉鞴之所多钝铁。良医之门足病人。度生为急。何思彼乐乎。居无几。常见释迦。金粟定光三如来。放光袭其身。大士喜曰。吾得首楞严三昧。即舍田宅。及卖妻子。得钱五万。以设法会。遂于松山之顶。因双梼树。创寺而居。故名双林。日则营作。夜则行道。一日梁武帝。请志公讲金刚经。公曰。贫道不能讲。市中有卖鱼翁。号傅大士。能讲此经。帝诏大士。于寿光殿。讲金刚经。大士升座。即于案上挥桉一声。便乃下座。志公曰。陛下会么。帝曰不会。公曰。大士讲经已竟。此即凡圣情忘离言之道也。如斯洪范等者。指大士挥案处。可为千古规范。分明显示不言之道。乃是不吝弘慈。悲心太甚。正是当机觌面。与人辨出一着子真理也。噫者。乃科家叹辞。有纵夺之意。似大士前来挥尺讲经。虽是不涉言诠。当面显理。犹是今时门头曲垂方便。如唐宣宗。问弘辩法师曰。何为方便。对曰。隐实覆相。权巧门户。被接中下之人。曲施诱进。谓之方便。设为上根利智言之。所谓。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乃至祖师门中。玄言密语。正案傍提。忘功绝谓。亦是方便之迹。帝乃然也。美则甚美者。乃科家先纵后夺之意。似大士如此挥案。直显无言之道。甚是美妙。于理恰好。争奈升座挥案。乃是起模画样。未出建化之门。而未了也。故芙蓉楷上堂曰。才升此座。已涉尘劳。更乃凝眸。自彰瑕玷。别传一句。勾贼破家。不失本宗。狐狸恋窟。所以道。真如凡圣皆是梦言。佛及众生并为剩语。到这里。回光返照。撒手承当。未免寒蝉抱枯枝。泣尽不回头也。若论最上顿宗等者。乃科家显示。最上一乘圆顿宗旨。直是不通凡圣。古德云。威音王未晓。弥勒岂惺惺。以金刚王宝剑者。宝剑喻理中。凡圣丝毫之情不容。故云。尽情扫荡无余。以般若真心外。了无片事可得也。故绍隆语曰。最初一步。十方世界现全身。最后一言。一微尘中深锁断。有时拈起。如倚天长剑光耀乾坤。有时放下。似大冶红炉飞过片雪。乃至即此涅槃妙心。金刚王宝剑。敢问大众。作么生得到这般田地。如人上山。各自努力也。尽情扫荡无余者。古颂。金刚宝剑最威雄。一喝能摧万仞峰。遍界乾坤皆失色。须弥倒卓半空中。一任渠明来暗来等者。乃科家。伸出扫荡之义。昔镇州普化和尚。于州中行化。或城市。或冢间。振铃一声曰。明头来明头打。暗头来暗头打。四方八面来旋风打。虚空来连架打。一日临济。令僧捉住曰。不恁么来时如何。师拓开云。明日大悲院里赴斋。似此说话。岂不是明暗相参。通身显露也。普教他休去歇去等者。此正明金刚王宝剑。扫荡无余之义。乃是忘功罢业。一了百当。以斯前来金刚宝剑。譬最上顿宗。扫荡无余。喻不通凡圣。所以。科家普教行人。凡圣之念一齐休去歇去。所谓不慕诸圣。不重己灵。上无诸佛可成。下无众生可度。直得一念即是万年。万年即是一念。可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明斯一个真心。含褁十虚也。虽然如是者。结前之义。既云休去歇去。扫除凡圣。且道此经末后佛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言句。谁堪奉行。乃是重审之意。咄者。科家要人。于末后一句上。直下承当。向下伸答露也。
直得虚空悉消殒 天龙八部遍流通
此二句。答上末后一句流通之义。既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总是一个真理。更无虚空可得。所以悉皆消殒。楞严经云。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消殒也。流通者。有二种。一理。二事。理者。即末一句。如如不动之理。胜天王所问般若经云。若能发明般若真理。如来与天王授记。而流通斯道。须菩提岩中晏坐。帝释天雨花赞叹。尊者问曰。何故雨花赞叹。帝云。我闻尊者善说般若。尊者曰。吾于般若无说。帝云。尊者无说。我亦无闻。无说无闻。乃真般若。事者。以此金刚般若经。功德甚深。读者获益。所以天上人间。龙宫海藏。在在处处。八部守护。鬼神钦崇。是故流通天上人间。普遍微尘刹海也。
空生叠叠穷迷妄 大觉重重说偈言
末后了然超百亿 明如杲日耀乾坤
初句。明善现叠叠请问。始从第二分中。总问菩萨。云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乃至经末而有九重请问。祇是深穷迷妄根源。故云。穷迷妄也。次句。明大觉世尊。答须菩提而重重徴问。展转召告。总有三十重问答。然而说偈者。共有七处。即佛说。若有人受持四句偈等之言。自第八分中。说四句偈。第十一分中。说四句偈。第十二分中。说四句偈。第十三分中。说四句偈。第二十四分中。说四句偈。第二十六分中。说四句偈。第三十二分中。说四句偈。除十二分中四句偈。此偈在处尊如佛塔。除二十六分中。四句偈。以颂执著相好。即成邪见。其余五处四句之偈。正是校量持经功德。倍胜之义。故云。大觉重重说偈也。后二句。言末后了然超百亿者。牒经中义。明佛末后。道个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若人如此。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则超过无量阿僧祇。三千世界七宝布施功德。故云。超百亿也。后总结云。此一卷金刚经。世尊与须菩提。如此问答。单显实相真空。我今又以科文解释分明显示其理。犹如杲日当天。乾坤普照。故云。明如杲日耀乾坤也。
直截根源说与君 了无些子涉情尘
奈何蹉过西来意 犹道休将境示人
前二句。明世尊末后所说之法。只此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可谓直截根源。不曾牵枝引蔓囊藏被盖。分明与诸人说出。并无丝毫涉于情尘也。后二句。引证。佛与汝等直指。甚是分明。汝善不会。蹉过如来妙意。正如犹道休将境示人相似。昔僧问赵州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云。庭前柏树子。僧曰。和尚莫将境示人。州云。吾不将境示人。僧复曰。如何是西来意。州云。庭前柏树子。此僧不会。却问广教曰。某甲问西来意。赵州道庭前柏树子。他只将境示某甲。教云。我不辞与汝道。汝还信得及么。僧曰。争敢不信。教云。汝试问我。僧曰。如何是西来意。教云。檐头水滴声历。其僧悟入。遂述偈曰。檐头水滴。分明历历。打破乾坤。当下心息。更不疑也。
极乐家乡甚妙哉 无诸忧苦乐常谐
因谈果海圆音彻 时礼金容归去来
前二句。言西方极乐世界。境妙无诸众苦。所以杨无为曰。唯是净邦。更无诸苦。莲苞托质。无生苦也。寒暑不侵。无老苦也。身离分段。无病苦也。寿命无量。无死苦也。无父母妻子。无爱别离苦也。上善人聚。无怨憎苦也。华裓香食。珍宝受用。无求不得苦也。无诸忧苦。可谓真乐也。后二句。言西方人。胜此土凡夫。既生彼国。时时见佛闻法。即证无生。遂得补处。因谈果海者。即弥陀因中。发四十八种愿。果上不舍因门。而接引凡夫往生。即得闻法。瞻礼金容。可谓圆修圆证之行人也。
金刚般若。六度根源。内外最牢坚。三千大千。万古流传。
此科。金刚般若经后题。以金刚般若之智。为六度之根源。乃至一切万行。皆因般若真智成立。故五度如盲。般若如导。所以布施无般若。惟得一世荣。后世受余殃。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犁中。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果。禅定无般若。但行欲界禅。不如金刚定。万善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也。内外牢坚者。以此般若。既为六度根源。则内之六根。外之六尘。无非般若智用。故云。内外最坚也。三千大千等者。以斯金刚般若经。非为此土流通。而万亿四天下。皆悉流通。故云。万古流传也。
双林默语。祖祖重宣。开六悟入。众生大有缘。
双林默语等者。以此道。唯可以心传。不立于文字。故世尊拈华。而妙心。传与迦叶。谓之默契真心。自迦叶已来。祖祖相传。重宣此道。至于一花五叶。千花竞秀。潜通后进。直接上根。故有瞬目扬眉。擎拳竖指。或行棒喝。竖拂拈捶。或持叉张弓。辊裘舞笏。或拽石搬土。打鼓吹毛。或一默一言。一呼一笑。乃至种种方便。皆是亲切为人。于动静中。显示无言之道也。开示悟入等者。以宗教隐显虽殊。同一开示其理。而行人各各悟入之处。皆不异也。温陵曰。开者。破无明之封蔀。示者。指所迷之真体。悟者。豁然洞视。入者。深造自得也。又曰。开即道慧智。示即道种智。悟即一切智。入即一切种智也。众生既悟此智。岂非大有因缘也。
说破无生话 决定往西方 弥陀极乐国
常闻般若香
前二句。科家意云。我以此经科仪。如斯开示。讲演分明。可谓。说破无生之话也。若有行人。信解受持。读诵演说。见闻随喜。永除四相。独显一真。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后二句。言弥陀国中。受用境界。既见弥陀。常闻般若微妙之法。故般若是诸佛母。出生自性弥陀。所以生净土者。祇闻佛功德香。不闻二乘之香。入檐卜林。惟闻檐卜香。不闻余香。故优昙曰。一句弥陀自主张。更无一法可思量。明明径指归家路。优钵华开遍界香。
观之为言。内心觉照。其在般若心经。则首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在此经。则终以如是观。如发菩提心者。印证诸法空义。学者勿以肉眼观之而会之。则为亲参黄面矣。凡诸闻者。莫不顿然开悟。无量欢喜。信而受之。奉而行之。且道信受奉行。个甚么。
此科经中。应作如是观之义。故观之为言者。即训释之言也。观之一字。训为内心觉照之义。此之觉照。即今经末云。应作如是观。即是圆融三观也。其在般若心经者。其者指法之辞。指此观之一字。即在般若心经。甚详。所言心者。玄奘大师云。若历事备陈。言过二十万颂。若撮其枢要。理尽一十四行。心显要妙所归者。六百卷之中心。故云归也。盖以彼心经。例此金刚经。亦六百卷之中心也。则首云。观自在菩萨者。即指能观之行人。观者。即观照之智慧也。自在者。即无拘无滞。谓之自在。以菩萨。运权实无碍之智。照空色融通之境。冥神心于真空。所不能滞。及耳目于声色所不能碍。故云。自在菩萨也。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者。明菩萨所观之境。所行之行也。深即简别义。非二乘之浅行。即菩萨甚深之般若。能观之观智。时者。即菩萨超观之时也。照见五蕴皆空者。此菩萨以深般若。能观之智。照见五蕴。所观之境也。色蕴者。即五根六尘最粗。受想行者。此三蕴为心所。识蕴为心王。此之四蕴。最极微细。难断难空。今言五蕴皆空。即法空也。然大乘菩萨。先观法空。而能依之我。任运自空。即人空也。在此经等者。明所修之观智。以此金刚经中之妙观。例彼心经中之觉照也。如发菩提心者。明菩萨所发之大心也。此金刚经中发菩提心者。即彼心经中观自在菩萨。乃至云。依般若故得阿耨菩提是也。印证诸法空义者。明所空诸法也。谓此二经。皆是大般若经所摄之部分。以斯二经校之。既部分同。则观照亦同。发大心亦同。所空诸法亦同。所以印证诸法皆同。然法空义者。宗镜云。一者三轮体空。檀波罗蜜实相也。二者罪性本空。尸波罗蜜实相也。三者三心安忍。羼波罗蜜实相也。四者勤修善法。精波罗蜜实相也。五者心不乱味。禅波罗蜜实相也。六者非境非智。智波罗蜜实相也。以扩而充之。万法无非实相真空。故云。印证诸法空义也。学者勿以肉眼观之等者。乃科家诫行人。不可以肉眼观之。凡意会之。谓。隔纸膜不能见外物。隔皮肤不能见五脏。既有此碍。岂能照见诸法皆空也。似前二经之中。菩萨皆以般若智慧为眼。亦名烁迦罗金刚坚固正眼。照穷诸法无非真空。学者若能如斯观之。则为亲参黄面世尊。以法空即是见佛也。凡诸闻者莫不顿然开悟等者。凡一切行人。若以智眼观诸法空。则顿然明了自性。便能信受奉行。方是亲见如来。亲闻法要。亲自流通。天上人间利泽群生也。且道信受奉行个甚么者。此是科家手眼。徴问行人。如前来要人信受奉行。端的奉行个甚么道理。而下文伸答也。
触目对扬真般若 山河全露法王身
此二句。答上之辞。若解信受奉行。即是般若真心信之。故触目见色。对扬般若。所以青青翠竹总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大地山河全露法王之身。此明诸法依真而起。法法全是真心。可谓。溪声常泻空王偈。山色全彰古佛心。
五千来字妙难量 八百余家解谩详
珍重诸人休外觅 回光直下自承当
前二句。明金刚经始末经题。三十二分字数。共计五千一百七十五字。及昭明科目。二百五十七字。总该五千四百三十二字。故云。五千来字。妙难量者。以此金经。深含妙理。人难测量也。八百余家者。当时译经润文。虽有八百之人。不曾详细解明。与人指出。故云。解谩详也。后二句。指出妙难量之义。所以珍重诸人。须要消归自己。故休外觅。要人回光返照。见自本心。直下承当。不离动静。于一切见闻觉知处。明了无疑。是为直下承当也。
鬼神稽首听经声 妙悟圆通万法明
从此诸人如会得 这回更不问前程
前二句。以此经。独显真空。顿除色相。故鬼神稽首听之。无不获益。悉得妙悟圆通。万法皆明也。后二句。科家指示行人。若于此经。直下会得般若真智。胜过鬼神异类。而得直成佛果。故云。这回不必问前程也。
人身得处最为难 莫把浮生过等闲
须藉金刚三昧力 直教打破死生关
前二句。叹人身难得。如须弥山。辊芥投针相似。故最为难也。既知人身难得。今已得之。须要生难遭想。不可虚度光阴。空延岁月也。后二句。科家指示行人。须借金刚三昧定力。断除无始已来。俱生无明。一切烦恼。方得出离生死。古德云。百年只在暂时间。莫把光阴当等闲。努力修行成佛易。今生错过出头难。无常忽到教谁替。有债元来用自还。若要不经阎老案。祇须参透祖师关。
三十二分。分分全真。言下好惺惺。四流浪息。六国安宁。
此科三十二分之文言。此一部金刚经。从正宗中第二分善现请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答发菩提心者。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第三分中。住中降伏。第四方中。修中降伏。从第五分至末。唯一降伏。而断二十七疑。以该安住修行。盖二十七种。疑妄已空。真空妙道。于斯明矣。故分分皆是真如妙理。至于字字皆是真如。十方法界色色皆真。故云。分分全真也。科家恐人。于斯错过。故指示云。虽是分分全真。须要行人。言下惺悟。句前知归。便得四流浪息。六国安宁。言四流者。即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也。六国者。迷时于六根境内。各有一类心心所法。心识。于自境中取舍未休。如国有贼。不得安静。今则因经证理。达妄全真。生死之流。于是则息。六根之贼。于是则灭。故得心王安宁也。
朝看暮转。拔楔抽钉。春雷震向。推倒望州亭。
此一节。明此经。虽是分分皆真。须要行人。二六时中。孜孜切切。常在于此。得义忘言。朝看暮转。方得分明。了诸法空人空。自殒二执。自绝二障。亦忘二空。真如于斯明矣。故喻拔楔抽钉也。春雷震向等者。前云。言下惺惺不昧。即得四流浪息。六国安宁。此又喻春雷震向推倒州亭。以古志书云。十里一亭。百里一跕。今或七十里。八十里。亦为一跕也。而行路之人。一程望一程。一跕望一跕。而进之。以此而比于修行人。进道阶级也。所言推倒者。欲使行人。忘却阶级。不历修证。不涉途程。归家稳坐。所谓。眼中拨尽黄金屑。触处纵横鸟道玄。
见色非干色 闻声不是声 色声不碍处
亲到法王城
前二句。要令行人。于声色中。返闻自性。返见真理。眼虽见色。心非干色。耳虽听声。意不着声。古德云。祇此见闻非见闻。更无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后二句。果能声色不碍。即得亲到法王之城。深入真如之理。六根门头纵横自在。所谓。回光返照便归来。廓达灵光无向背。
○般若无尽藏真言。
【经】纳谟薄伽伐帝钵剌若(至)三蜜栗知佛社曳娑诃。
佛言。如是真言。是诸佛母。能诵持者。一切罪灭。常见诸佛。得宿命智。所闻正法总持不忘。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今同善众。共阅最上乘经。庆幸今辰佛事。时当满散。普集良因。庄严会首之福田。成就无穷之善果。此事且止。试问诸人。这一场公案。作么生施行。还会得么。拈起则佛觑不破。展开则法界难藏。若能直下承当。管取本来具足。虽然如是。犹涉途程。且道即今两手分付。又作么生。
首一节。乃科主。抚安在会众善人等。同临眼见耳闻。共阅金经般若。乃最上大乘教。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也。次节。庆幸今辰佛事等者。科家意云。此金刚经。千生罕遇。万劫难逢。今建道场。同共披阅。科判讲演。岂非庆幸。今辰佛事时当满散等者。乃是科判此经之时。正当圆满将散。所以普集良因。普令见闻随喜。受持读诵讲演开示。俱获良因。无尽功德也。庄严会首等者。以前来科判讲演无尽功德。先当回向会首之福田。言会首者。如来说法三百余会。皆有会首。华严七处九会。各有会首。今经以善现为会首。而以般若转教菩萨。各各授记作佛。而善现蒙佛授记。号名相如来。自他皆成菩提。利莫大焉。故云。成就无穷之善果。今之会首。因果亦然。此事且止等者。科家意云。上来科判回向等事且止。向下自彰手眼。审问大众这二场公案。作么生施行。试问此理如何施设。还会得么。要人急须着眼。下文发明此理。拈起则佛觑不破者。以此理。没踪迹。断消息。三光犹未照。五眼尚难窥。展开则法界难藏者。以此理。逼塞乾坤。充满法界。所谓法法不隐藏。古今常显露。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若能直下承当等者。科家诫勉行人。我今拈此公案。当面直指。汝等诸人。若能直下承当此理。管取本来具足。人人本有。个个不无。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不从千圣借。岂向万机求。是汝本有之道也。虽然如是等者。乃科家拈情。吾今拈提公案。犹涉途程。所以洞山守初曰。若论此事。放行则曹溪路上月白风清。把住则少室峰前云收雾倦。如斯话会。已涉言诠。六祖云。祇此不立两字。早是文墨。道个单传直指。已落曲垂。经云。但凡言说。皆属方便。且道即今两手分付等者。即今两手分付。恐抄录者误之。应是不涉途程一句。又作么生。此是科家徴问。向下伸答是也。
言言见谛言非有 句句超宗句本无
此二句。答上不涉途程之义。此明道本无言。借言显道。行人若能言言见谛。则不见有言。而唯见真理。可谓得义忘言。得鱼忘筌也。下句。理借文句发明。行人若能句句超宗。于理无住。不见有句无句。而唯见中和之道也。川老颂曰。有相有求皆是妄。无形无见堕偏枯。堂堂密密何曾间。一道寒光烁太虚。超字。恐录者而讹。当作朝字。智者再详。
金刚本体湛然虚 把断牢关一物无
若要山僧通线路 诸人收取护身符
上二句。颂金刚经后题。言此经中所诠之理。乃是真如本体。清净妙性。湛然空虚也。既是湛然空虚。于真如体上。了无一物。所以把断牢关不通凡圣。故般若如太阿剑。触之则丧身失命。似大火聚。燎之则烧破面门。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初自五蕴。终至无上菩提。中间无有一法不空。故云。一物无也。下二句。科家意云。我如斯颂。若有人问。把断牢关一物无处。请师通一线路。我向他道。若要山僧通达一线之路。汝等诸人。当收护身之符。即指金刚经中。所诠真理。若能会得。乃是脱生死法。出世之良方也。
阎王本是平等君 不爱民财祇取人
阴司若用钱打当 贫者先亡富者存
此四句。明地府十王。乃是菩萨化现。所以至公无私。外现威恶之相。内怀慈愍之心。既是菩萨。岂爱钱财打当。故称平等君也。观佛三昧经云。化阎罗大王。告来狱中痴人。昔造五逆十恶。命终生此阿鼻。汝今应当发菩提心。归投三宝。将诸鬼等称南无佛。承佛恩力。寻即命终。生四天中。生彼天已。发菩提心。故知阎罗王等皆大菩萨。所以教化地狱。既是菩萨。岂爱财耶。夫论作罪之人。命终之后。牛头狱卒录其精神。在阎罗王前。辩核是非。当尔之时。一切冤对皆来证据。不可以钱财宝货。嘱托求脱。杳杳冥冥。恩赦无期。于是阎罗王。切齿诃责。将付地狱。历无穷劫求出莫由。此事不远不关他人。正是我身自作自受。父子虽亲。一旦对至。无代受者。可谓。明明公道终难隐。暗暗私情到了知。古德云。尽说修行不在迟。今生还有后生期。三途一报五千劫。出明头来是几时。
西方极乐景幽深 宝网光腾百万寻
菩萨为邻谈妙旨 声闻作伴演圆音
前二句。言西方景致幽深。佛言阿弥陀佛刹中。复有无量宝网弥覆其刹。皆以金银珍珠。百千杂宝。奇妙庄严。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晃耀。有百万寻。尽极严丽。亦有自然德风徐动。不寒不暑。柔软温和。不速不迟。吹诸宝树。及诸宝铃。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清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生。风触其身皆得快乐也。后二句。谓西方世界。诸大菩萨。声闻之众。既皆浴已。或在地上。讲经者。诵经者。说经者。授经者。或虚空中。讲经者。诵经者。说经者。授经者。有得须陀洹者。乃至阿罗汉者。得不退地菩萨。莫不欣然适意而悦。得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与菩萨为邻。声闻作伴。同谈妙旨。共演圆音。
良缘众等。聊听些个。般若大摩诃。行住坐卧。不离这个。
此科。大摩诃般若经题言。良者善也。缘者。指讲演听受之缘也。众者。即在会四众之行人也。聊听些个者。科家诫勉众等。谛实而听。此大摩诃般若。即真空大智慧。目性分中本有真经。一向尘埋。迷而不知。吾今劝汝谛实听信也。行住坐卧等者。此大般若真如妙性。只在诸人。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动静不离也。大人云。一切心中有法王。行住坐卧露堂堂。声求色见空劳攘。笑倒东村孟八郎。
人人本具。非我非他。诸人荐取。今生休蹉过。
此一节。呈前般若大智。既是坐卧不离。岂非人人本具。自性圆明。故非我非他也。古德云。无相家风本现成。人人心地发光明。豁开自己神通藏。受用无穷出世人。诸人荐取者。科家要人。不可蹉过此理。既是当人本具。应须直下荐取。故云。今生休蹉过。可谓。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
摩诃空最大 最大是摩诃 般若波罗蜜
撒手见弥陀
此节。明摩诃般若心经之题。上二句。明摩诃最大。以此摩诃真空最大者。言心真如门中。示摩诃衍体。即是体大。乃诸佛众生之心也。即此最大是摩诃者。牒上最大之义。言心生灭门中。示摩诃衍相。于自体相用中体大也。然于一心法中。两言其体大者。盖以般若智之大。弥纶法界。细入微尘。纵脱凡证圣而妙体凝常。虽入死出生而真心不变。大包无外细入无内。故云。空最大也。下二句。明般若最大功能。以此大般若是能空之大智。世出世间。是所空之相法。故色相无边。般若无际。此中祇言般若。而不云相者何耶。举能空显所空也。即生灭门中。三大之相大也。斯般若大智若有行人。于四威仪中。顿在目前。即得超出生死爱河。直到菩提彼岸。撒手见自性弥陀。举步游寂光净土。此是生灭门中。三大之用大也。今言弥陀者。即本觉清净真如。乃自性佛也。优昙颂曰。高超净土胜娑婆。一步归来快活多。常寂光中都坐断尘尘刹刹见弥陀。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此经。大般若经分所摄。故玄奘尝云。若历事备陈。言过二十万颂。若撮其枢要。理尽一十四行。心显要妙所归者。乃六百卷之中心。故云。心经也。
夫欲了最上大乘。须具金刚正眼。看释迦老与须菩提。显大机。施大用。聚须弥山王等七宝。碎大千沙界若微尘。尽僧祇劫布施将来。独最上乘无法可得。直得人天胆丧。魔外心寒。俱能舍命承当。依旧白云万里。
此是科家。开示行人。夫欲了最上大乘。金刚经者。此经乃大乘终实之教。即般若大慧也。须具金刚坚固烁迦罗之正眼。照穷诸法体空。尽其底蕴。无不明了。方才了此大乘之道也。看释迦老与须菩提等者。明善现有九重请问。而如来以三十重问答。以断二十七疑。皆是显大机大用也。聚须弥山王等七宝者。牒前二十四分中。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不如此经四句偈。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也。碎大千沙界若微尘者。牒前三十分中。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是微尘众宁为多否也。尽僧祇劫布施将来者。牒前三十二分中。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不如为人演说四句之功也独最上乘无法可得者。牒前如来与善现问答。显出大机大用。以世界七宝布施。祇得有为之福。未离生死。独最上乘无法可得者。牒前发菩提心菩萨。为人演说四句之偈。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即是无法可得。心无所染。故胜前功德无量也。直得人天胆丧等者。此明无法可得之理。胜前布施之功。乃是最上大乘之道。非人天小机。天魔外道所及。故云。胆丧心寒也。俱能舍命承当者。科家教人。与最上一乘。舍命承当也。昔邓隐峰。推车次。马祖搌两足。在路上坐。峰云。请祖收足。祖曰。已搌不缩。峰云。已进不退。峰乃推车。辗损祖脚。祖归法堂。手执斧曰。适来辗损。老僧脚底僧出来。峰便出来于祖前。引颈受刃。祖掷斧子。如此舍命承当。真大丈夫也。依旧白云万里者。乃科家先纵后夺。若能于此大乘之道。舍命承当。还有个承当底心在。所以科主。道个白云万里。以此理。但有执着远之远矣。古人云。百丈有三诀。吃茶珍重歇。直下便承当。敢保君未彻。
所以解此经者。八百余家。颂此经者。不满屈指。盖古人错答一字。尚堕野狐。谬诵此经。应入地狱。宗镜自惟不入地狱。何由拯济群生。既能为法忘躯。岂避弥天逆罪。横按宝剑。重说偈言。摧涅槃心。灭正法眼。扫除知见。截断命根。堪报不报之恩。用酬难酬之德。
所以者。呈前起后之辞。科家意云。于最上乘直下承当。尚是于理转远。况今解此经者。译人有八百余家。皆是循行数墨逐句寻言。岂非远乎。颂此经者不满屈指者。言此般若经。当时翻译场中。有八百人。解会其义者虽多。若论著书成颂者少。故不满屈指者也。以满其指者有五。不满者三人而已。即傅大士。川老。科主。是也。盖古人错答一字等者。乃科家设问难之辞。古人者。指前百丈。错答。学人一字堕野狐身五百生盖以道眼未明。证性未圆见处偏枯。依文解义。而谬执邪解。僻说圣意。故于问答之时。不免有错也。谬颂此经等者。有等之人。自恃天性明敏。善通文义。采取佛祖宗教语言。加以文彩效颦而作。缉成部卷。安置名题。流传于世。若无道德戒行。发明见谛之处。皆成谬说坏乱正法。谓之诳谈般若。瞎众生眼。入阿鼻狱。吞啖铁丸。无有出期也。我今科判此经。只恐凡情浅识。以思惟心。测度如来不思议智。有所差讹。招罪于己。故引错答谬颂。而问焉。宗镜自惟不入地狱等者。此是科主。自答难辞。我若不入地狱。何由拯济群生。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复入三途。拔其苦恼。一切趣中。脱未脱者。度未度者也。既能为法忌躯等者。科家意云。我今既弘大法。必然不顾形躯。岂避弥天五逆之罪也。昔提婆达多。推山压佛。出佛身血。拳打华色比丘尼眼出。破和合僧。三逆重罪。入无间狱。佛告阿难言。提婆与汝。性均天伦。汝应问安。阿难承命。向阿鼻狱问讯云。汝安乐否。答曰。我虽在地狱。如三禅天乐佛又令问。还出地狱否。答曰。我待世尊来此狱中。我便出狱。阿难云。佛是三界大师。岂有入地狱分。提曰。佛既无入地狱分。我岂有出地狱时。盖谓提婆大权示现。为化众生也。横按宝剑重说偈言者。科家权衡在手。显大机大用。以宝剑喻般若大智。能空圣解执情。重为说偈。此下文即偈也。摧涅槃心灭正法眼者。科家以金刚宝剑。将如来所传涅槃妙心。正法眼藏。尽情摧灭。又言如来知见信解。亦并扫除。祇得截断命根。不存凡圣。六祖谓智常偈曰。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忽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堪报不报之恩等者。科家意谓。我以无切用智。扫除圣解之情堪报我佛未报之恩。用酬佛祖难酬之德。所以说法度生者。满佛之愿。报佛之恩也。
四十九年成露布 五千余卷尽言诠
妙明一句威音外 折角泥牛雪里眠
前二句。明佛出世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而有三乘五教。皆是随机所说。故成露布。如天子不封之书也。共有五千余卷。其中尽是言诠。以文字是能诠之教体。真如是所诠之理性。故云。言诠也。后二句。显妙明真心一句。贝叶收不尽超过威音之外。以此心。正如折角泥牛雪里而眠此明尊贵人。全居那畔。正位一色也。此四句颂。乃是僧问百岩。如何是教。岩曰。贝叶收不尽。所以丹霞。颂此四句也。
阿弥陀佛色光辉 白毫宛转五须弥
顶上旋螺青丝发 三十二种相巍巍
此四句。颂佛相好光明。欲令行人起观思惟。若能一一观想分明即得上品上生。亲得见佛。观经云。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魔天金色光明。高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白毫右旋。如五须弥山高。然佛青莲目。如四大海。毛孔光。如一须弥山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大。八万四千相好具足胜过一切诸佛相好。故云。种相巍巍也。
销唱金经满散缘 回施今辰福无边
合会众等齐修证 见闻熏种已周圆
前二句。科家意云。我今销释演唱科判。此一卷金刚经。圆满将散功德因缘。祇以四句偈。回施今辰众等。胜过河沙七宝布施。百千万亿倍功德。何况全此一经功德。岂可穷尽。故云。福无边也。后二句。科家普劝合会众等修进。意云。若有行人欲要修证者。此一经中。虽有三十二分。二十七疑。而其中唯住修降伏。是修证之紧要也。果能或念佛。或参禅。祇是先要降伏妄心。而后修无住之行。安住大乘菩提心。故以斯大乘金刚种子。愿今见者闻者熏此种子。纳在八识田中。已为成佛之种。故云。周圆也。
道场圆满。不可思议。人人用心机。销唱金经。佛圣遍知。上祝
皇王。圣寿万岁。法界有情。同生极乐国。
科家以此经。三十二分。次第宣扬。科判演唱已周。故云。圆满。斯金刚般若经。称性之谈。故云。不可思议亦劝进修。人人当可。于不思议法。用心也。机者。弩牙也。即心之妙用。故云。心机也。销唱金经佛圣遍知者。科家望佛证明也。意云。我今销释演唱此金刚经。望佛圣遍知冥加守护盖以此经。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乃是诸佛守护之经故销唱时佛圣遍知也。上祝皇王圣寿万岁者。此经有无尽之功德。祝延圣寿无疆。邦畿永固。可谓。四海讴歌共享殷汤之世。八方鼓腹同欢尧舜之年。法界有情等者。以此经无尽功德。愿十法界中有情。同生极乐净土也。
南无一乘宗。无量义。真空妙有。金刚般若经。
南无者。归敬之辞。一乘宗者。前云。为发最上乘者说。故知此经。是一乘所摄。科家剖判将终。即归依一乘大道也。此一乘者。含无量妙义。恒沙性德。上文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故云。无量义也。真空妙有者无量义经云。显示一事一理。一动一静之中。莫不具无量义。五蕴即涅槃。妙有即真空也。涅槃即五蕴真空即妙有也。四大六根六尘。乃至无上菩提。例之可知。证一乘道。具无量义。二谛融。通。皆是般若智力也。故知此金刚经。能诠之文理。皆是真空妙有也。
伏愿。经声琅琅。上彻穹苍。梵语玲玲。下通幽府。
伏愿者。隐伏也。即心中所含之事。愿即希慕仰望之辞。经声琅琅者。荀子曰。昆仑山有琅玕树。类琉璃而五色击之声美今愿此诵经之声。上彻于穹苍。以春为苍天。其色苍苍然即天之色相也。梵语玲玲者乃梵天之语。即经声也。玲玲者。大玄经云。玲珑也。击之声美愿此诵经之声。下通幽府。其中多有罪苦众生。承斯销释良缘。普愿经声至处。同息苦[車*念]离苦得乐。超登彼岸也。下文伸出息苦之所以也。
一愿刀山落刃。二愿剑树锋摧。三愿炉炭收焰。四愿江河浪息。
此四愿。愿地狱道中。四苦永息也。前二愿落刃锋摧者。慧灯云。刃力刀山谁人锻炼。华含德水非彼开敷善因终值善缘。恶行难逃恶境。辨果知因。见未识本。施般若脱刀山之苦。写金经痊剑树之疮也。后二句。收焰浪息者古德云。阴阳有至。水火无情。行善则焰消炉冷。修德则海宴河清。由嗔恚心。故遭炉炭之焚烧。因欺瞒意故陷波涛之没溺。凭佛力。救镬汤之沸煮。仗经功。离波浪之漂沉也。
针喉饿鬼。永绝饥虚。鳞甲羽毛。莫相食啖。恶星变怪。扫出天门。异兽灵魑。潜藏地穴。
针喉饿鬼者。此愿鬼道中。有九种饿鬼。沾恩离苦也。此明悭贪者千生常受饥虚。障施者。万切恒遭火焰。慧灯论曰蹈云霞而饮甘露非他所授。卧烟𦦨而啖脓血。皆自所招。罪福升沉。纤毫不忒悭吝珍鎈。易粗食以供僧。报常啖粪障遮施利。堕针㗋蒙佛力果得生天也。鳞甲羽毛者。此愿傍生道中沾恩。离互相食啖之苦也。所以佛印曰。鳞甲羽毛诸品类。众生与佛心无二。祇为当初错用心。致使今生头角异。楞严经云。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传曰。狗死为人。人死为狗。昔赵文若。一念佛名。使所杀生而尽得超升。令五钉钉体。因思痛苦。当怀恐惧也。恶星变怪者。此愿天上。息一切怪异之祯也。楞严经云。此娑婆世界。有八万四千变怪恶星。作种种形出现世时。能生众生种种灾疫。承佛威力。仗经功能。咎徴殄灭也。异兽灵魑者。此愿人间。妖怪永息也。昔唐蜀。白卫岭。多虎豹。光化有韦秀才。选调巴南宰。常念金刚经。赴任至泥溪。遇一女人挈二子。同秀才登山。行人叫噪。见女子。乃赤色大虫。二小虎随后逡巡。与韦分路而去。韦终不觉盖持经之力也。又有隋僧法崇。笃志经论尤精法华。至湘州鹿山。山精化为夫人。诣寺请戒。因舍所居山为寺。潜处别山而去。此亦持经之力。故感异兽灵魑。潜藏地穴。可谓。念金刚感赤虎。而卫形引路。诵妙法使山精。而舍地移居。
囚徒禁系愿降天恩。疾病缠身早逢良药。盲者聋者愿见愿闻。跛者哑者能行能语。怀孕妇人子母团圆。证客远行早还家国。贫穷下贱恶业众生。误杀故伤一切冤尤。并皆销释。金刚威力洗涤身心。般若威光照临宝座。举足下足皆是佛地。
此是科家。普愿人间。种种苦。难。仗此金刚般若威光。利益功德。悉皆消灭。初囚徒者。昔唐时僧神晏。被人告停劫。贼。系缚狱中。惟精诚诵经月余。忽于夜间满狱有金光。枷锁自脱遂蒙恩宥故云。愿降天恩也。二疾病者。昔唐时。强伯达世传恶疾二百年矣。伯达才冠便患风癞。父母以为不可疗。送入山中。其父褁粮。置伯达于岩下而去。忽有僧过。见伤谓曰。汝念金刚经内四句偈。或脱此苦。伯达受教念之数日。其疮稍干。前僧复至。授青草一握曰。可以洗疮。以煎汤洗浴。身体洁然。皆无疮[病-丙+(角*ㄆ)]。故云。早逢良药也。可谓。放光照狱。蒙皇恩以免刑。诵偈除灾。遇善古而施药。三盲者昔唐时。江陵。有力昌子。名僧护。因父误伤听经神蟒。冤诉阴府。托梦于妻。写经超度神蟒。无钱写经。卖子与蜀客。母得钱写经回向。留。一卷自诵几三十年。愿求子母重见。母因忆子。双目失明。随处乞食。后僧护回至江陵修斋追荐父母。母因乞食。子母相见遂焚香云。果有孝心䑛。目双明。以水漱口以舌䑛目。母眼双明。平复如故。故云。盲者得见也。四哑者。昔有一人。室内诵金刚经隔壁有一恶人。憎恶毁谤。后感音哑之报。其人追悔曰。因我谤经感斯恶报。自今忏过发善赞经。夜感须菩提告曰。汝因毁谤般若。招报如是。令其出舌。以刀割之。此人即能言语。次后出家入山修道。故云。哑者能语也。可谓。坚志无疲。俾盲目而复得清明。至诚不倦。使失音而还能语话。五子母围圆者昔宋时。有清信女王氏。身怀六甲。二十八个月不能分娩。恐母子难全。命僧印施金刚经千卷。饭僧千员。至夜梦一金刚。以杵指腹疼痛觉已忽生二男。王氏既得子母双全。不胜欣庆。至年六十一岁。无疾而终。故云。子母团圆。可谓金刚神力。令子母以团圆。般若功勋。使儿娘而得见。六征夫还家者。昔唐时有褚西伦。因乱被羌。充军行营一镇。河北经涉九年。家中莫知消息。其妻为夫。出钱写金刚经每写一字。合掌念一声佛。其夜夫在阵交战。忽遇风雨不知所适惟见一道大光。犹如火引。寻光信步备涉平川。即得至家夫妻相见。遂开经函视经犹湿。故云。早还家国也。七唐时。有一富商。常诵金刚经每以经卷自随。客贩外国宿于海岛。众商取财害之。以绳而系。盛一大笼加之巨石。并经卷沉于海众商平明发船而去。其海岛。乃有僧院。其夕寺僧。闻念金刚经。在于海底。僧乃异之。命善泅者。入水访之。见一老人在笼中读经。仍牵挽而上。僧问其故。老人云。被杀沉于水。不知是笼中。忽觉身处宫殿。常有人送食。安乐自在。盖诵金刚经之灵验。遂投寺出家。可谓。征夫九载。得经光而引路还家。商客一诚。感僧力而挽笼出水。贫穷下贱等者。即前能净业障分中。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亦得阿耨菩提也。故杀误伤者。可谓。承般若之殊勋复还魂而重增寿算。又能。仗金刚之妙力。解冤结而遂得重生。并皆消释者。总结上文之义也。金刚威力。洗涤身心。般若威光照临宝座。此四句。明金刚般若威光。加被在会之众。身心清净。无诸病苦。灾祸不生又祈道场法会宝座。勿使外魔𢬶扰也。举足下足皆是佛地者。以金刚般若之力。令诸在会之众。举足下足。皆是佛地之受用所以法华经云。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
更愿。七祖先亡。离苦生天。地狱罪苦。悉皆解脱。
乃科家。以斯金刚般若之力。普愿各人七祖先亡。俱沾利益也。初一节。谓离苦生天者。即宋时。任观察。写能诠之大教。免钱棒之临身。梦所生之父母。生忉利之天宫也。次一节。罪苦解脱者。即宋时。明州王氏。阎罗赐座诵金经。地狱心酸一时停。来命还魂。精勤念佛。临终净土。得亲登也。
以此不尽功德。上报四恩。下资三有。法界有情。齐登正觉。
科家意云。我今以此。科判讲演金刚般若。不尽功德。上报天地盖载之恩。日月照临之恩。皇王水土之恩。父母生育之恩。故云四恩也。复以般若不尽功德。下资三有。而欲有色有无色有中。即三界因果未忘。故属于有也。法界有情等者。乃总回向。科主欲令十法界有情。承斯般若威光。齐登正觉者也。
川老颂云。如饥得食渴得浆。病得瘥热得凉。贫人得宝。婴儿见娘。飘舟到岸。孤客还乡。旱逢甘泽。国有忠良。四夷拱手。八表来降。头头总是。物物全彰。古今凡圣地狱天堂。东西南北不用思量。刹尘沙界诸群品。尽入金刚大道场。
此是。冶父川老之颂。总二十句。乃明金刚般若大智。世出世法无不周遍。此颂。乃是庆幸赞美之辞。我今得遇般若金经。如饥餐香积之美饭。似渴饮甘露之琼浆。病逢善见药王。顿然痊瘥。热遇月爱之光。忽尔清凉。贫人获如意之神珠。婴儿见般若之亲娘。慈舟载四生而直到彼岸。导师接九品而径往莲邦。亦如久旱忽逢甘雨。他乡偶遇。故知。国有忠良。万邦朝贺。四夷者。乃边外之夷人也。以中国衣冠正统。代代相承。谓之中国。此中国四望极边。谓之四夷。上国正统。四夷来贡。故云拱手。八表。即八方边国。而临时岁。皆进表章于中国。谓之来降。可谓。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拱手。此喻众生。得此般若之法。则四弘。八正。无不显扬也。复以。头头总是真如智。物物全彰古佛心。古今凡圣皆同体。地狱天堂总一真。东西南北长安道。不用思量见本人。科家仍发愿云。愿此一佛刹微尘。恒河数群品有情。俱明般若金刚智体。故云。同证金刚大道场也。
三涂永息常时苦 六趣休随汩没因
恒沙含识悟真如 一切有情登彼岸
此四句。科主普同回向。我今科判金刚般若功勋。愿地狱中。刀涂火涂血涂。此三涂沾恩。而永息其苦也。复愿。天趣。人趣。阿修罗趣。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最初趣往是因。次趣已到为果。一切众生而入六趣受种种身。今愿六趣。休随汩没也。后二句。回向。愿此恒沙含识有情。悉悟真如妙果。同入究竟实际。故云登彼岸也。
乃至虚空世界尽 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四法广无边 愿今回向亦如是
此是科家。广大回向。亦如普贤之行。乃以非喻而喻。广大回向无尽之义。以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如是四法。若无穷尽。愿今道场之中。所有功德回向。亦无有穷尽也。
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卷第九(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