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幼科发挥

卷之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形气发微论

大哉医乎。其来远矣。粤自混沌既判。洪荒始分。太阳之轻清者。以气而上浮者为天。

之重浊者。以形而下凝者为地。天确然而位乎上。地焕然而位乎下。于是阳之精者为日。东升而西坠。阴之精者为月。夜见而昼阴。两仪立矣。二曜行焉。于是玄气凝空。水始生也。

赤气炫空。火始生也。苍气浮空。木始生也。素气横空。金始生也。黄气际空。土始生也。

五行备。万物生。三才之道着矣。是以人之生也。禀天地之阴阳。假父母之精血。交感凝结。以为胞胎也。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始自襁褓。以至龆龄。迨其成童。与夫壮年。岂易然哉。故一月之原。有白露之称。三月之胚。有干桃花之譬。及其三月。则先生右肾而为男。

阴包阳也。先生左肾而为女。阳包阴也。其次肾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以生其胜己者。肾属水。故五脏由是为阴。其次心生小肠。小肠生大肠。大肠生胆。胆生胃。胃生膀胱。膀胱生三焦。以生其己胜也。小肠属火。六腑由是为阳。其次三焦生八脉。八脉生十二经。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丝络。一百八十丝络生一百八十缠络。一百八十缠络生三万四千经络。三万四千经络生三百六十五骨节。生三百六十五大穴。三百六十五大穴。

生八万四千毛窍。则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身皆备矣。所谓四月形像具。五月筋骨成。六月毛发生。七月则游其魂儿能动其左手。八月游其魄。儿能动其右手。九月三转身。十月满足母子分。其中有延月生者。必生贵子。不足日月生者。必生贫贱之人。诞生之后,有变蒸之热。

长其精神。壮其筋骨。生其意志。变蒸已毕。一岁期焉。齿生发长。神志有异于前也。故曰。齿者肾之余也。爪者筋之余也。神者气之余也。吁。人身之难得也如此哉。方其幼也。有如水面之泡。草头之露。气血未定。易寒易热。肠胃软脆,易饥易饱。为母者调摄不得其宜。必不免吐泻惊疳之病矣。及其长也。嗜欲既开。不能修养。是以六气逆侵于其外。七情交战于其中。百忧累其心。万事劳其神。一融之气,安能无病焉。小儿之疮疹。大人之伤寒。

尤其甚也。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大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亦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原病论

夫小儿者。幼科也。初生曰婴儿。三岁曰小儿。十岁曰童子。儿有大小之不同。病有浅各异。观形察色之殊。望闻问切之间。若能详究于斯。可竭神圣工巧者矣。盖望者鉴貌辨其色也。假如面部左腮属肝。右腮属肺。额属心。鼻属脾。颧属肾。肝病则面青。肺病则面白。心病则面赤。脾病则面黄。肾病则面黑。是乃望而知之也。闻者听声知其证也。假如肝病则声悲。肺病则声促。心病则声雄。脾病则声缓。肾病则声沉。此属于脏。又大肠病则声长。小肠病则声短。胃病则声速。胆病则声清。膀胱病则声微。此属于腑。是乃闻而知之也。

问者问病究其原也。假如好食酸则肝病。好食辛则肺病。好食苦则心病。好食甘则脾病。好食咸则肾病。好食热则内寒。好食冷则内热。是乃问而知之也。切者切脉察其病也。假如小儿三岁以下。有病。须看男左女右手虎口三关。从第二指侧。第一节名风关。二节名气关。

三节名命关。辨其纹色。紫者属热。红者属寒。青者属风。白者疳病。黑者中恶。黄者脾之困也。色见红者可治。色黑则危矣。若见于风关为轻。气关为重。过于命关。则难治矣。至三岁以上。乃以一指按寸关尺三部。常以沉实七至为率。添则为热,减则为寒。浮洪风盛。

数则多惊。沉迟为虚。沉实为积。是乃切而知之也。大抵小儿之病。大半胎毒。而小半于伤食也。其外感风寒之疾十一而已。盖小儿之在胎也。母饥亦饥。母饱亦饱。辛辣适口。胎气随热。情欲无节。或喜怒不常。皆能令其子受患。其为母者,胎前既不能谨节。产后尤不能调护。是以唯务姑息。不能防微杜渐。或未满百 。而遂与酸咸之味。或未及周岁。而辄与肥甘之物。百病由是而生焉。且小儿脾胃。本自娇嫩。易于伤积。乳食伤胃。则为呕吐。乳食伤脾。则为泄泻。吐泻既久。则变缓惊。或为肝病。食乳停积。则生湿痰。痰则生火。痰火变作。则为急惊。或成喉痹。痰火结滞。或成痛吊。或为喘嗽。又如胎寒者,禀受有病也。脐风撮口者。胎元有病也。鹅口口疮者。胃中有湿热也。重舌木舌者。脾经有实火也。走马牙疳者。气虚实热也。爱吃泥土者。脾脏生疳也。胎惊夜啼者。邪热乘心也。变蒸发热者。胎毒将散也。丹毒者。火行于外也。蕴热者。火积于中也。中恶者。外邪乘也。睡惊者。

内火动也。喉痹者。热毒也。眼痛者。火盛也。脓耳者。肾气上冲也。鼻寒者。风邪在胃也。头痛者。热毒攻也。脐痛者。风湿中也。尾骨痛者。阴虚痰也。诸虫痛者。胃气腐也。阴肿疝气者。寒所郁也。盘肠气者。冷所搏也。脱肛者。大肠虚滑也。遗溺者。膀胱冷弱也。

尿浊者。湿滞脾胃也。便血者。热传心肺也。下淋者。膀胱郁热也。吐血者。荣卫气逆也。

小便不通者。有阴有阳也。大便闭结者。有虚有实也。解颅鹤膝者。胎元不全也。行迟发逆者。气血不充也。龟胸者。肺热胀满也。龟背者。邪风入脊也。语迟者。邪乘心也。齿迟者。肾不足也。疟者。膈上痰结也。痢者。腹中食积也。咳嗽者。肺伤风也。喘急者。痰气盛也。心痛者。虫所啮也。腹痛者。食所伤也。内伤发热。则口苦舌干也。外感发热。则鼻塞声重也。腹胀者。脾胃虚弱也。水肿者。土虚火旺也。黄胆者。脾胃湿热也。斑疹者。阴阳毒瓦斯也。自汗者。气虚也。积者有常所。有形之血也。聚者无定位。无形之气也。胃者主纳受。脾者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故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节戒饮食者。却病之良方也。惊疳积热者。小儿之常病也。望闻问切。医家之大法也。

若夫疗病用药。如箭中鹄心。则又可以心悟。而不可以言传也。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斯言得之矣。

入门审候歌

观形察色辨因由。阴弱阳强法硬柔。若是伤寒双足冷。要知有热肚皮求。鼻冷便知是疮疹。耳冷应知风热证。浑身全热是风寒。上热下冷伤食病。

:入门审候歌

观面部五脏形歌

心经有冷目无光。面赤须知热病当。赤在山根惊四足。积看虚空起阴阳。肝经有冷青。有热肩胞赤亦临。发际白言惊风入。食仓黄是积果深。脾冷应知面色黄。三阳有白热为殃。青居发际生惊候。唇口皆黄是积伤。肺经面白冷为由。热赤人中及嘴头。青在山根惊四足。热居发际积为仇。面黑应知肾肠寒。食仓红是热须看,风门黄可言风入。面目微沉于两

:入门审候歌

观面部五色歌

面赤为风热。面青惊可详。心肝形见此。脉症辨温凉。脾怯黄疳积。虚寒 白光。

若逢生黑气。肾败命虚亡。

:入门审候歌

三关脉纹变见歌

鱼刺惊风证莫疑。气关疳病热相随。命关见此为难治。此是肝家传到脾。初节悬针。气关脉热更堪疑。三关直透黄泉近。此症须知是慢脾。水字生惊肺受风。气关鸣嗽积痰攻。医人仔细辨虚实。出命惊疳火症凶。乙字惊风肝肺随。气关形见发无时。此形若直命关上。不久相将作慢脾。 曲虫为候主生疳。若见气关积秽肝。直到命关为不治。须知心脏已传肝。双环肝脏受疳深。入胃气关吐逆临。若是命关为死候。枉教医人免(苦)劳(费)心。流珠形见死来侵。面上如斯亦不深。纵有神丹不可救。医人仔细更叮咛。

小儿正诀指南赋

小儿方术。号曰哑科。口不能言。脉无所视。唯形色以为凭。竭心思而施治。故善养子似养龙以调护。不善养子者。如舐犊之爱惜。爱之愈深。害之愈切。乍头温而足冷。忽多啼而乱叫。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此无脉之风门。以补造化之不及。肠胃脆薄兮。饮食易伤。

筋骨柔弱兮。风寒易袭。父母何知。看承太重。重绵浓褥。反助阳以耗阴。流 放饭。总败脾而损胃。闻异声。见异物。失以提防。深其居。简其出。固于周密。未期而行立兮。喜其长成。无事而喜笑兮。谓其聪明。一旦病生。而人心戚。不信医而信巫。不求药而求鬼。此人事之不修。谓天命之如此。欲观气色。先分部位。左颊青龙属肝。右颊白虎属肺。天庭高而离阳心火。地阁低而坎阴肾水。鼻在中而脾土为通气。观乎色之所见。知乎病之所起。又况脾应乎唇。肺通于鼻。舌乃心苗。泪为肝液。胃流注于双颐。肾开窍于两耳。爪则筋之余。而脾为之运。发则血之余。而肾为之主。脾司手足。肾运齿牙。苟五脏之或衰。即所属之先毙。凡观乎外。必知其内。红气现而热蒸。青色露而惊悸。如煤之黑兮。中恶之因。似橘之黄兮。脾虚之谓。白乃疳劳。紫为热极。青遮口角难医。黑掩太阳不治。年寿赤光。多生脓血。山根青黑。频见灾危。虽察色以知乌。岂按图而索骥。朱雀贯于双瞳。火入水乡。青龙达于四白。肝乘肺位。泻痢而带伤须防。咳嗽而拖蓝可忌。疼痛方殷。常面青而唇撮。惊风欲发。先颜赤而目直。火光焰焰。外感风寒。金气浮浮。中藏癖积。乍黄乍白兮。疳热连绵。又赤又青兮。风邪紧急。察之若精。治之得理。鸦声鱼口。枉费精神。肉折皮干。空劳心力。气色改移。形容变易。气乏兮囟门成坑。血衰兮头毛作穗。眼生眵泪兮肝风 目。口流痰涎兮。脾冷滞积。面目虚浮。定腹胀而气喘。眉毛频蹙。则肚痛以多啼。蛔出兮脾胃将败。 疮兮肛藏先亏。苟瞑眩而弗瘳。纵神仙而何益。手如数物。肝风将发。面若涂朱。心火以炽。坐卧欲冷兮。烦热之攻。伸缩就暖兮。风寒之畏。肚大脚细。脾欲困而成疳。眼瞪口张。热已危而必毙。弄舌脾热。解颅肾惫。重舌木舌。虚热积于心脾。哽气喘气。实火浮于脾肺。龈宣臭露。必是牙疳,哺露丁奚。多缘食积。唇干作渴。肠鸣自利。夜啼分为四症。变蒸周于一年。心热欲言而不能。脾虚无时而好睡。病后失音肾怯。咳嗽失音肺病。肚痛而清水流出者虫。腹痛而大便酸秽者积。口频欠而肝虚。舌长伸而火炽。龟背兮肾风入于骨髓。龟胸兮肺火胀于胸膈。鼻干黑燥。火盛金衰。肚大青筋。木强土坏。丹瘤疮疥。皆胎毒之流连。吐泻疟痢。乃食积之沾滞。不能吮乳者。热在心脾。常欲俯卧者。热蒸肠胃。喜视灯火。烦热在心。爱吃泥土。疳热在脾。腹痛寒侵。口疮热积。脐风忌一腊。火丹畏一周。

惊自热来。痫因痰至。吐泻而精神耗散则危。疟痢而饮食减少心瘁。惊本心生。风因肝致。

搐分左右。症有顺逆。药分补泻。病有虚实。急惊者。由于积热之深。凉泻便宜。慢惊者。

得于大病之后。温补为贵。头摇目窜而气喘兮。上工莫医。口噤鼻张而足凉兮。灵丹何济。

闭目兮无魂。狂叫兮多祟。不知吞吐者死。反加闷乱者危。既明症候。须知调理。胎毒兮甘草黄连。食积兮白术枳壳。急掠搐掣。以导赤泻青。慢惊螈 。以补中益气。集圣治疳。备急去积。抱龙丸化痰镇惊。胃苓丸补中开胃。夜啼兮退热凉心。晡热兮养血升提。理中主泻。香连止痢。积热不除。凉惊丸大有神功。沉寒难瘳。养脾丸最为秘密。痰火攻兮三黄丸。

谷下兮一粒金。柴芩治疟。月蝉消痞。潮热金花。咳嗽玉液。疮疥胡麻。丹瘤凉膈。吐泻而渴兮。白术可投。烦热而渴兮。益元为最。丹疹兮消毒。腹痛兮脾积。鼻衄咳血茅花。木舌重舌针刺。口疮不愈者洗心。腹胀不食者平胃。五拗治啼。四苓利水。退黄消肿。胃苓加减以堪行。破积安虫。集圣从容而可治。大抵小儿易为虚实。调理但取其平。补泻无过其剂。

尤忌巴牛。勿多金石。辛热走气以耗阴。苦寒败阳而损胃。如逢食积。解之不可或迟。若过虚羸。补之尤为至急。才少俄延。便成劳毙。

胎疾

小儿自初生至周岁有疾者。皆为胎疾。

气。阳也。血。阴也。人之有生。受气于父。阳之变也。成形于母。阴之合也。阴阳变成其身。身之中形藏四。头面一也。耳目口鼻二也。手足三也。皮肉筋骨四也。神藏五。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是也。凡九藏者。皆父母一体而分者也。形拘于一偏。而不能相通者。阴之静也。神随感而动者。阳之动也。儿之初生。只是一块血肉耳。虽有形而无所用。虽有五脏。而无其神。犹空藏也。至于变蒸之后。皮肉筋骨。以渐而坚。声色臭味。以渐而加。志意智能。以渐而发。知觉运动。而始成童。此天地生物之心。至诚不息也。有因父母禀受所生者。胎弱胎毒是也。胎弱者。禀受于气之不足也。子于父母。一体而分。如受肺之气为毛皮。肺气不足。则皮脆薄怯寒。毛发不生。受心之气为血脉。心气不足。则血不华色,面无光彩。受脾之气为肉。脾气不足。则肌肉不生。手足如削。受肝之气为筋。肝气不足。则筋不束骨。机关不利。受肾之气为骨。肾气不足。则骨软。此胎禀之病。当随其藏气求之。肝肾心气不足。宜六味地黄丸主之。脾肺不足者。宜参苓白术丸主之。

子之羸弱。皆父母精血之弱也。所谓父强母弱。生女必羸。父弱母强。生男必弱者是也。故儿有头破。颅解。神慢。气少。项软。头倾。手足痿弱。齿生不齐。发生不黑。行走坐立。

要人扶掖。皆胎禀不足也。并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胎毒者。精血中之火毒。即命门相火之毒。命门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也。观东瘤之论。丹溪胎毒之论。治法可见矣。古方有解毒之方。如黄连甘草法。又有育婴解毒延龄丹。皆良方也。予新立一方。用丹溪三补丸方。苓连 半生用半酒炒。甘草半生半炙各等分为末。雪水丸麻子大。朱砂雄黄为衣。名曰生熟解毒丸。小儿日与食之佳。

有胎毒所生者。如虫疥流丹。浸淫湿疮。痈疖结核。重舌木舌。鹅口口疮。与夫胎热胎黄胎惊之类。儿之初生。有病多属胎毒。如一腊之脐风。百 之痰嗽。难治。恰半岁而真搐者凶。未一岁而流丹者死。是也。况初生之儿。肠胃薄小。血气未充。药石则难进也。荣卫微弱。筋脉未实。针灸则难用也。业幼科者。慎毋忽诸。

一小儿丹发于脸。眼中红肿。手不可近。三日死。

一小儿生下一月后。遍身虫疥浸淫湿烂。其皮如脱。日夜啼。忽一日。其疮尽隐。发搐或问。胎禀不足之证。得于父母有生之初。如何医得。予曰。诸器破损者。尚可补之。

胎弱者。不可补之乎。贵得其要也。夫男女之生。受气于父。成形于母。故父母强者。生子亦强。父母弱者。生子亦弱。所以肥瘦长短。大小妍媸。皆肖父母也。儿受父母之精血以生。凡五脏不足者。古人用地黄丸主之。或曰。五脏不足。而专补肾何也。曰。太极初分。天一生水。精血妙合。先生两肾。肾者五脏之根本。经曰。植木者必培其根。此之谓也。

或问胎毒之说。予曰。先贤论之详矣。盖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胎之欲也。

火也。故思虑之妄。火生于心。恚怒之发。火生于肝。悲哀之过。火生于肺。酒肉之餍。火生于脾。淫佚之纵。火起于肾。五欲之火。隐于母血之中。即是毒也。男女交媾。精气凝结。毒亦附焉。此胎毒之原也。如谓儿在母腹。饥则食母之血。渴则饮母之血。及其破胎而出。口有余血。拭之不净。咽下腹中。是谓胎毒。斯言也。一人倡之。百人和之。未有辩之者。此书之不可尽信也。胚胎资始。父精所生。身体资生。母血所养。是水珠露花。男女渐分,毫发筋骨。形象斯具。诞弥厥月。气足形全。乃破胎而生矣。初在母腹之时。如鸟之雏。

伏于卵壳之中。何所饮食也。口内之血。乃母临产。恶露渍入口中。未必是母腹中所衔之血也。既云咽下腹中。则入于大肠界。从大便出矣。安得留一儿颈细。其父尝问于予。可养何如。予曰。颈者头之茎也。颈细则不能任元。在父母调养之。八岁后再议。至五岁死。

一儿解颅。未一岁认字念书。父母甚爱之。予曰。此儿胎禀不足。肾虚颅解。真阳弱矣。聪慧早发。真阳泄矣。恐遗父母忧。未一岁而发搐死。

一儿周岁后多笑。予曰。此儿难养。父问其故。予曰。肾为水。心为火。水阴火阳。阴常不。待人引之而笑者。此有情也。见人自笑者。此无情也。后以痘疮而死。

一儿头缝四破。皮光而急。两眼甚小。予曰。脑者髓之海也。肾主骨髓。中有伏火。故髓热而头破。额颅大而眼楞小也。宜服地黄丸。父母不信。至十四岁而死。

一儿发搐。五日不醒。药石难入。予针其三里合谷人中而醒。父母喜曰。吾儿未出痘疹。愿。可保无事。若在近年不敢许。次年果以痘疹死。

一儿四岁。出痘时颈软头倾。不能自举。予谓其父曰。此儿胎禀不足。疮毒正发。壮火食气。亟补元气。使痘易发易压。幸而保全。再补其阴。不然恐难出二八数也。乃大作调元汤。

连服之获安。

有三因所生者。衣太浓则热。太薄则冷。冷热之伤。此外因也。乳多则饱。乳少则饥。

之伤。此内因也。客忤中恶。坠仆折伤。此不内不外因也。若顺乎天时。适其寒温。则不伤冷伤热矣。慎择乳母。节其饮食。则不伤饥饱。调护之久。爱惜之深,必无纵弛之失也。慎勿使庸医。妄投汤药。误儿性命。

脐风

治未病。脐在两肾之间。任冲督脉之所系也。儿之初生。断脐护脐。不可不慎。故断脐。隔衣咬断者。上也。以火燎而断之。次也。以剪断之。以火烙之。又其次也。护脐之法。

脐既断矣。用软布缠裹。待干自落。勿使犯去也。三朝洗儿。当护其脐。勿使水渍入也。脐落之后。当换抱裙。勿使尿湿浸及脐中也。如此调护。则无脐风之病。所谓上工治未病。十得十全也。

治初病。儿生旬日之后。脐风为恶病也。凡觉小儿喷嚏多啼。此脐风欲发之候。急抱小明处。审视口中上 。有泡如珠如米。或聚或散。此病根也。其色白者初起也。黄者久也。可用银挖耳。轻手刮出。煎甘草薄荷汤拭洗之。预取桑白皮汁涂之。自此日日视之。有则去之。不可因循。以贻后祸。所谓中工治初病。十全六七也。

治已病。不知保护于未病之先。不知调护于初病之日。其泡子落入腹中。变为三证。一曰撮口。二曰噤风。三曰锁肚。证虽不同。皆脐风也。撮口证儿多啼。口频撮者。此脐腹痛也。

可用雄黄解毒丸。加乳香没药各五分。丸如黍米大。每服五丸。竹沥生姜自然汁送下。利去恶涎良。外用蕲艾炒熟杵烂。护其脐。频换。使暖温之气不绝也。不乳者不治。

噤风证。牙关紧急。不能吮乳。啼声不出发搐者。不治。 锁肚证。脐突青肿。肚腹胀青筋浮露。大便涩不通者。不治。 或问脐风三证。古人有方。何谓不治。予曰。一腊之内。谓初生八日。草木方萌。稍有触犯。即便折伤。经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

故噤风者。乳食不得入。则机废于上矣。锁肚者。便溺不得通。则机废于下矣。所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者。是也。神出机息。虽有神丹。不可为也。岂蜈蚣蚕蝎诸毒药之可治耶。

一小儿生后三日。啼哭不乳。予视其证非脐风。乃脐腹痛也。取蕲艾杵烂。火上烘热。

掩其脐上。以帛勒之。须臾吮乳而不啼矣。

一小儿生八日。喷嚏多啼。请予视。予曰。此脐风也。视其上 果有泡。色变黄矣。乃挖耳刮去之。其父惨然。爱惜之心见于形色。故去之未尽也。有老妪闻之。急使婢女告其父。当急去之。其言迫切。父益惧。自取银挖耳刮之不惜也。遣人告予。予回书曰。旬日后当发惊风。后果病。迎予治之。许浓报。且泣曰。予三十六岁得此一子也。予曰。无伤。投以至圣保命丹而愈。

变蒸

变蒸非病也。乃儿长生之次第也。儿生之后。凡三十二日一变。变则发热。昏睡不乳。

非病也。恐人不知。误疑为热而汗下之。诛罚无过。名曰大惑。或误以变蒸得于胎病中者。

或曰。儿之生也。初无变蒸。既生之后。当以三十二日一变。至于三百八十四日之后。又无变者。何也。曰。初无变蒸者藏诸用。阴之阖也。中有变者显诸仁。阳之斗也。终无变者。

阴阳阖辟之机成。故不复蒸也。故儿之初生。语其皮肉。则未实也。语其筋骨。则未坚也。

语其肠胃。则谷气未充也。语其神智。则未发开也。只是一块血肉耳。至于三百八十四日。

然后脏腑气足。经络脉满。谷肉果菜。以渐而食。方成人也。

或曰。变蒸之日。必以三十二日者。何也。曰。易传云。 之为易。易者。变易也。不易。不足以见天地生物之心。人有五脏六腑。以配手足十二经络。腑属阳以配阳卦三十二。

脏属阴以配阴卦三十二。取其一脏一腑。各以三十二日一小变。六十四日一大变。阳卦之爻。一百九十二。合岁并闰月。凡三百八十四爻。所以变蒸一期之日。三百八十四。以应六十四卦爻之数也。或曰。三十二日一小变。六十四日一大变。所生者何物也。所生之物。亦有说欤。曰。形既生矣。复何生也。所生者。五脏之知觉运动也。故初生三十二日一变。生足少阴肾癸水。肾之精也。六十四日二变。生足太阳膀胱壬水。而肾与膀胱一脏一腑之气成矣。此天一生水也。水之精为瞳子。此后始能认人矣。九十六日三变。生手少阴心丁火。一百二十八日四变。生手太阳小肠丙火。而心与小肠一脏一腑之气足矣。此地二生火也。火之精为神。此后能嬉笑矣。一百六十日五变。生足厥阴肝乙木。一百九十二日六变。生足少阳胆甲木。而肝与胆一脏一腑。受气足而神合矣。此天三生木也。木之精为筋。此后能坐矣。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手太阴肺辛金。二百五十六日八变。生手阳明大肠庚金。而肺与太阳一脏一腑之气足矣。此地四生金也。金之精为声。此后始能习人语矣。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足太阴脾己土。三百二十日十变。生足阳明胃戊土。乃脾胃一脏一腑之气足矣。此天五生土也。土之精为肉。脾胃主四肢。此后能匍匐矣。三百五十二日十一变。生手厥阴心包络。三百八十四日十二变。生手少阳三焦配肾。肾主骨髓。自此能坐能立能行矣。变蒸已足。形神俱全矣。正如蚕之眠。不如是不足成人矣。凡一变之过。则筋骨手足以渐而坚。知觉运动以渐而发。日异而月不同。曰变者。变易也。曰蒸者。发热也。祖训云。变蒸虽是胎病。非胎热胎毒可比矣。此少阴生长之气。发育万物者。儿之强者。虽有是病不觉。气弱者始见。如变后形体渐长。知识渐增。反为无病儿也。故无治也。古方黑子散。姑置之可也。其间或有未及期而发热者。或有变过热留而不除者。抑有他故。须详察之。如昏睡不乳。则不须治。

待其自退。

变蒸兼证

变蒸之时。有外感风寒者。宜发散。惺惺散主之。按摩法亦可用也。有内伤乳食者。宜导。胃苓丸生之。轻则节之可也。有被惊吓及客忤者。安神丸至圣保命丹。如变蒸而后发病。以治病为主。慎勿犯其胃气。咳嗽。甘草桔梗汤加阿胶。吐泻。理中汤加藿香叶。惊风。

琥珀抱龙丸。泻青丸。导赤散。如受病后而变蒸。以养正补脾为主。钱氏异功散加对病之药。惺惺散。四君子汤加苏叶。加防风。

湖广按察司宪长。有子九月发热。恐是痘疹。差人来取予。往视之。非痘。是变蒸也。

。何以辨之。予曰。以日计之。有当变蒸之期。以证察之。亦无痘疹之症。公问。痘何证也。予曰。痘者五脏之液毒也。故五脏各见一证。呵欠惊悸心也。项急顿闷肝也。咳嗽喷嚏肺也。吐泻昏睡脾也。身体皆凉肾也。今公子无之。知非痘。乃变蒸将退也。次日果安。公喜曰。汝术甚精。赠以白金五两。应付而归。

本县胡正瞿。有子二月。发热不乳。予见之。虽似变蒸非变蒸。时乳母皆肥健。必因伤乳发热也。令损之。次日热退而安矣。

幼疾

(儿生一岁后。至七岁后。变蒸已足。脉虽难诊。口则能言。病多伤食之证。八岁以后。有脉可诊。证与大人同。但用剂小耳。)有因气动而病生于内者。如盘肠内吊蛔虫癖块之类。有因气动而病生于外者。重舌木舌口口疮。痈疽疮癣之类。有不因气动而病生内者。如伤饮食生冷之类。有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者。如四时感冒。金刃汤火伤之类。

上四因之病。治见各证之下。

一小儿周岁。因初食鸡肉太早。自此成积。日渐羸瘦。不思乳食。其父以详告予。予取之。养脾消积丸先服。三日后服丁香脾积丸。鸡肉汤下。取下鸡肉一片。犹未化也。再进养脾丸而愈。

家传养脾消积丸

消宿食。去陈积。神效。

白术(一两) 陈皮(七钱五分) 苍术(五钱) 浓朴(姜汁炒五钱) 枳壳(面炒五钱) 半(五钱) 青皮(五钱) 神曲(五钱) 麦芽(五钱) 山楂(五钱) 炙甘草(三钱) 上为细末。

蒸饼为丸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饮送下。

育婴延龄解毒丸

能解胎毒。初生小儿宜服。

儿断脐带连胞。不拘长短。剪取新瓦上焙干。每一钱加生甘草末二钱。黄连末一钱。朱半钱。共和匀。生白砂糖调和。瓷罐收贮。每服一豆许。纳儿口中。以乳送下。一日一次。

药尽而止。

五脏诸证

此因五脏气动所生之病。乃病生于内者也。

肝经主病

肝主风 实则目直视。呵欠大叫哭。项急顿闷。虚则切牙呵欠。气温则内生。气热则外生也。气谓口中气也。

实则泻青丸。当归龙荟丸泻之。虚则地黄丸补之。

泻青丸

治急惊搐搦。主肝热。

羌活 防风 当归 川芎 山栀仁 龙胆草 大黄(酒浸纸煨各等分) 上为末。蜜丸芡实大。每服半丸至一丸。煎竹叶汤砂糖化下。

当归龙荟丸

治肾肝阴虚。风热蕴结。发惊悸。搐搦躁扰。

当归(一两) 龙胆草(一两) 黄连(五钱) 黄柏(一两) 大黄(五钱) 山栀子(一两) 芦荟(五钱) 青黛(五钱) 木香(一钱) 麝香(五分) 黄芩(一两) 上为细末。蜜丸麻子大。每服五丸至十五丸。竹叶汤下。

地黄丸

治小儿胎禀不足。肾怯不言。解颅。儿大不能行。又治肝疳。白膜遮睛。溲血失音。身瘦疮疥。

熟地黄(八两焙取末) 山茱萸(焙四两) 山药(四两) 白茯苓(三两) 牡丹皮(二两)泽泻(二两) 上为末。蜜丸芡实大。一岁儿服一丸。二岁以上。加至三丸。空心温水下。

肝经兼证

(诸风搐搦。牵引 斜。皆肝之病也。宜泻青丸主之。)一小儿七月。发搐无时。昏睡不醒。不哭不乳。掐之扎之不痛。 之鼻不嚏。灌药不入。予曰。此真搐也。不可治矣。

兼见心证。则发热而搐。予曰。肝有风。则目连札不搐。得心热则搐。肝有热。则目直视不搐。得心热则搐。泻肝泻青丸。泻心导赤散。 方见肝心下。

兼见脾证。轻则昏睡。不嗜饮食。当视其大便何如。大便秘者。宜蜜导法。慎勿下之。

恐下后脾虚。反为笃疾。大便润者。宜琥珀抱龙丸主之。

兼见肺证。喘急闷乱。痰涎壅塞。须从大小便以利之。如喘息有声。肩耸胸高。喉中痰响者。不治。宜清宁散主之。

清宁散

惊热出于心肺。须从小便利之。

桑白皮(蜜水炒) 赤茯苓 车前子 甜葶苈(炒) 山栀仁(各等分) 炙甘草(减半) 上为末。每服半钱。姜枣水煎服。肝热则大小便难。加煨大黄下。

一小儿痰壅而发搐。气促而喘。予用礞石滚痰丸。桑白皮煎汤。研碎调服之。喘定痰下。搐亦止矣。

兼见肾证。暴喑失音。手足强直。此从风治。轻者地黄丸主之。重则为废疾而不可治矣

肝所生病

诸风掉眩。皆属肝木。脉诀云。热则风生是也。

急慢惊风

急惊风者。肝风甚而心火从之。木生火。从前来为实邪。实则泻之。宜用泻青丸以泻肝之风。导赤散以泻心之火。

慢惊风。钱氏云。脾虚则土泻生风。此脾土败而肝木乘之。肝属木而脾属土。从所不胜为贼邪。故慢惊为难也。脾虚生风。虚则补之,东垣用调元汤加白芍药主之。此以黄 人参补脾之虚。白芍药甘草以泻肝之实。诚千古不传之秘法也。予加桂在内。乃黄 建中汤。木得桂而枯。古方治慢惊者。如醒脾散。观音散。皆良法也。可用之。

醒脾散

人参 陈皮 甘草 白术 白茯苓 全蝎 半夏曲 木香(各三钱五分) 白附子(四个)南星(一个姜汤泡) 陈仓米(一百粒) 上为末。每服一钱。枣三枚。姜三片。水煎。

观音散

全蝎(十个去毒炒) 天麻(煨) 防风 白芷 黄 甘草 白茯苓(各二钱五分) 人参(二钱) 扁豆(一钱五分姜汁炒) 上为末枣汤下。

或问曰。上工治未病。急慢惊风。何以预治之。曰。方其热甚之时。腮赤面黑。两目如视不转者。此急惊风之候也。宜服河间当归龙荟丸。以泻肝胆之火。则不成急惊风也。当吐泻不止之时。见其手足冷。睡露睛。口鼻气冷者。此慢惊欲成之候也。急用参苓白术散以补脾。琥珀抱龙丸。去枳壳枳实。加黄 以平肝。则慢惊风不能成矣。此吾家传秘法。

参苓白术散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山药 扁豆(去壳姜汁浸炒各一两五钱) 甘草 桔梗 薏苡仁莲肉(各一两) 上为细末。枣汤送下。

琥珀抱龙丸

治小儿诸惊。四时感冒。寒温风暑。瘟疫邪热。躁烦不宁。痰嗽气急。及疮疹欲出发搐。并宜服之。此予家传常用之方。

真琥珀(一两五钱) 天竺黄(一两五钱) 白檀香(一两五钱) 人参(一两五钱) 朱砂(白茯苓(一两五钱) 粉草(去筋三两) 南枳实(一两) 枳壳(麸炒一两) 牛胆南星(一两)淮山药(一两) 金箔(大者一百片为衣。) 上各制取末和匀。用腊雪溶水。如无雪。取新汲或长流水。杵为丸。如芡实大。约重五分。阴干。每服一丸。煎薄荷汤下。 此方内有补益之药。人皆喜而用之。但有枳壳枳实能散滞气。无滞气者。损胸中至高之气。如慢惊风及元气弱者。减此二味。用当归川芎各二两代之。

至圣保命丹

一名紫金锭子。

胆星(一钱) 僵蚕(一钱) 白附子(一钱) 全蝎(十四枚) 天麻(一钱) 防风(一钱)(一钱半水飞) 麝香(一分) 珍珠(五分) 琥珀(三分) 金箔(二十片) 上碾为末。粟米和为丸。分为二十锭。金箔为衣。每一锭薄荷叶煎汤磨服。

礞石滚痰丸

降火坠痰之要药。方见大方脉科。

凉惊丸

诸热通用。此吾家传之方。又名金花丸。

黄柏 黄连 黄芩 山栀仁(各等分) 朱砂(水飞减半) 一本有龙胆草等分。上为细末。腊雪水为丸麻子大。薄菏汤送下。

三黄泻心丸

一名三黄五色丸。利诸惊热如神。

黄连 黄芩 大黄(各等分) 上为末。雪水为丸。麻子大。温水送下。均分作五分用衣。一分朱砂衣。一分青黛衣。一分雄黄衣。一分轻粉衣。一分芦荟衣。

木通散

能泻肝风。降心火。最利惊热。

山栀仁 大黄(煨) 赤茯苓 羌活 木通 甘草(以上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一字。紫苏叶煎汤送下。

猪胆汁导方

定志丸

治惊久成痫。

人参 白茯神 远志 石菖蒲(炒) 酸枣仁(炒) 柏子仁(各一钱半) 琥珀 珍珠 胆铁花粉(各一钱) 朱砂(飞) 麝香(各一字) 上为末。水煮山药粉为丸。黍米大。每服十五丸。灯心煎汤下。更煎猪心与儿食之。以助药力。

急惊风属阳。病在六腑易治。宜用凉泻。

慢惊风属阴。病在五脏难治。宜用温补。

或问。病有急慢阴阳者。何也。曰。肝主风。木也。飘骤急疾。莫甚于风。心主惊。火暴烈飞扬。莫甚于火。木火阳也。故病在于心肝者。谓之急而属阳。脾胃者土也。沉重迟滞。莫甚于土。脾土者至阴之属也。故病在于脾者。谓之慢而属阴。肝常有余。有余则泻而损之。脾常不足。不足则补而益之。至于心主惊。肝主风。似宜前论。然火资风势。风资火威。风火相扇而发搐。故不可别论也。惊风之病。有兼证者。有类证者。不可不辨也。

急惊风有三因

有外因者。如感冒风寒温湿之气而发热者。宜即发散之和解之。以除其热可也。苟失而不治。热甚发搐。此外因之病也。宜导赤散泻青丸主之。

有内因者。如伤饮食发热者。即宜消导之下之。如保和丸三黄枳术丸之类。以除其热可苟失而不治。热甚发搐。此内因之病也。当视大小便如何。如大便不通。先去其宿食。宜木香槟榔丸及胆导法。大便润。以辰砂五苓散琥珀抱龙丸主之。

有不内外因者。如有惊恐。或客忤中恶得之。盖心藏神。惊有伤神。肾藏志与精。恐有。经云。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出入谓之魄。故神伤则魂离。精伤则魄散。小儿神志怯弱。

猝有惊恐。所以精神溃乱。魂魄飞扬。气逆痰聚。乃发搐也。客忤中恶。出其不意。大人且惊。况小儿乎。宜先去其痰。辰砂膏主之。后安其神。琥珀抱龙丸主之。有热者。东垣安神丸。下痰之药慎勿用轻粉巴豆之类。恐伤元气。损脾胃。误杀小儿。

钱氏抱龙丸

治小儿风痰。热甚昏睡。急惊。

雄黄(飞四钱) 天竺黄(四钱) 胆星(八钱) 朱砂(水飞净四钱) 麝香(三分) 上为末。煮甘草膏为丸。芡实大。薄荷汤化下。

辰砂膏

以通心气。

朱砂(飞一钱) 牙硝(二钱五分) 雄黄(飞二钱五分) 麝香(二字) 金箔(十五片) 银十五片) 白附子(三钱) 枳壳(炒三钱) 川芎(四钱) 白茯苓(四钱) 人参(二钱) 黄连(二钱) 远志(二钱) 除前六味另碾。后七味共为末和匀。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麦门冬煎汤化下。此朱砂膏加减。

或问。热甚则生痰。痰甚则发搐。钱氏有利惊丸以下其痰。陈氏有芎蝎散以吐其痰。皆否。予曰。药不执方。合宜而可用也。儿壮实者。吐之下之病则止。儿弱怯者。不可孟浪。

反伤元气。大抵痰在咽喉之中。壅塞沾滞。药食不能入者。则宜吐而去之。此在上者越而治之法也。宜用僵蚕牙皂炙焦等分研末。每服少许。以土牛膝根自然汁灌之即吐。吐后却进下痰药。如五色三黄丸。礞石滚痰丸。辰砂膏。皆可用之。

辰砂膏

下痰甚妙。

飞辰砂(三钱) 硼砂(一钱半) 马牙硝(一钱半) 玄明粉(二钱) 全蝎(去毒一钱) 珍(一钱) 麝香(一字) 上为末和匀。用好油单纸包起。自然成膏。每用一粒许。治诸惊薄荷汤下。治胎惊乳汁调枣汤下。

予初习医。治一儿二岁发搐而死。请予至。举家痛哭。乃阻之。告其父曰。此儿面色未手足未冷。乃气结痰壅而闷绝。非真死也。取艾作小炷。灸两手中冲穴。火方及肉而醒。大哭。父母皆喜。遂用家传治惊方。以雄黄解毒丸十五丸利其痰。凉惊丸二十五丸去其热。合之薄荷煎汤送下。须臾利下黄涎。搐止矣。予归。父问用何药。如是速效。全具以告父。父语母曰。吾有子矣。

一儿发搐痰壅。有医用白饼子下之。不退。凡三下。病益深。合目昏睡。不哭不乳。喉鸣。上气喘促。大便时下。予曰。五脏气绝。病不可治。转下之过也。彼医曰。白饼子钱氏下痰神方也。予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钱氏小儿。皆出于门人附会之说也。盖人之有痰。

犹木之有津。时令大热。草木流津。痰自热生。此明验也。痰犹水也。附气自行。过颡在山。岂水之性哉。乃搏激使之也。今痰随火上。不知降火。而反下之。损其胃气。胃气既败。

五脏俱损。故目不开者。肝绝也。昏睡不乳者。脾绝也。啼声不出者。心绝也。喘促痰响者。肺绝也。便溺遗失者。肾绝也。果不可治而死。

邑中有儒医。治病有奇方。唯性太执。不知通变。时有小儿发搐。予谓急惊。当用凉泻赤散泻青丸是也。彼谓惊风者。肝火郁遏而成也。火郁则发之。小续命汤是也。人不能决。

两从之。予所治者一日而安。彼治者死。悔不信吾言。无及矣。

一儿发搐。先取善推法推之止。向后发病益危甚。予曰。推法者。乃针灸摩按之遗意也曰。无刺大虚人。推搐之法。壮实者可用之。如怯弱者其气不行。推则有汗。反伤元气也。

其家不信予言。予曰。不死必成痫疾。半月后果死。

一儿发搐。因用推法暂退。一月后如期复发。又推之。或一月一发。或一月再发。予曰成痫矣。推法者乃发表之意。痰聚在心。不得出也。幸初成痫者尚可治。若久则为终身痼疾。不可治也。因立方用四色断痫丸。

黄连(五钱) 飞朱砂(二钱五分) 胆星(一钱) 白甘遂(三分) 为末。粟米糊丸。兼猪心血杵匀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灯草煎汤化下。夜服三次。日服一次。遂安。

癸亥二月。英山县大尹前县吴公。一子发搐。彼医以二陈汤姜汁竹沥治之。不退。公初过罗。与全有识。承差人请之。全往视。其外候三关青气。两颊赤色。目常直视。指如捻物。曰。此得之外感。未与发散。热入于里。钱氏曰。肝有热。则目直视。得心热则发搐。又曰。两颊赤而目直视。必作惊风。小儿肝常有余。又乘木旺之时。当与泻肝。若二陈汤陈皮半夏生姜之辛。皆助肝之物。经曰。以辛补之。所以无效。乃用泻青丸。以泻肝之有余。导赤散以泻心之火。一服而搐即止。公喜谓其下曰。所见不同。用药即效。真良医也。彼到时吾心有主。今果无忧矣。全见其胎禀素怯。脾胃自弱。恐后作搐。便成痫矣。又作琥珀丸与之常服而安。

蕲水沙 徐淑道。一子患惊风。先求医张姓者治之。数日不效。请予往。痰喘正急。惊发。予先治其痰。次治其搐。以次而定。唯身热犹炽。张姓者欲用解毒汤竹叶汤小柴胡汤。

予皆不可。谓之曰。小儿肝尝有余。脾尝不足。病发于肝。风木太旺。脾土受伤。此乃虚热。勿用寒凉。致损中气也。乃用四君子汤加炙黄 炒黑干姜。一服而安。

一小儿年五岁。梦中惊哭。抱其母叫怕。此因被惊吓得之。予制一方。用人参麦门冬白黄连酸枣仁柏子仁炙甘草朱砂各等分。一半水煎。一半入地黄加炙甘草为末。山药粉糊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五丸。灯草煎汤下。未尽剂而安。

一小儿周岁。发热而搐。以泻青丸投之不效。乃问其发搐之状。其母曰。搐过后则好睡乳与之则饮。不与乳则不思乳。醒时则戏作猫儿声。见人则笑。不发搐便是好了。予曰。医要识证。药要对证。怪底前药之不效也。以导赤散服之。一剂而安。其父问是何故。予曰。

心脏属火。其声为笑。火生于寅属虎。猫者虎之类也。猫声而笑。知非肝病。乃心病也。故以导赤散泻其心火而安。闻者叹服。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