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自性清净1章第十三
“世尊!如来藏者,是法界藏2、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何以故?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刹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3。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烦恼有烦恼染心。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惟佛世尊,实眼实智,为法根本,为通达法,为正法依,如实知见。”
胜鬘夫人说是难解之法问于佛时,佛即随喜:
“如是,如是!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可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萨摩诃萨乃能听受,诸余声闻4,唯信佛语5。
注释
1自性清净:因有不改变的本性清净无染。自性,事物固有的不改不变的本性,此处所说的自性是如来藏的真如本性,也即指众生的心性中的真如。“心性本净”是大乘的基本思想,如来藏谛义是对“心性本净”思想的阐发。本来是自性清净的心怎么会生发出不善不净的各种念头识见呢?本经用“在缠位之法身”的义理作了回答,本章又用“客尘所染”的论述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2法界藏:含藏真如理法不改不变的本性。法界,梵语达摩驮都(dharmadhātu),释义很多,此处意即真如之理性。法,一切诸法;界,即性,性的意思是不改不变的固有本性。在一切诸法中有不改不变本性的唯有真如实相或真如理体。又法界可直译为法性、实相、实际。
3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因为法法是不相到的,各住自性,烦恼是烦恼,心是心,就是同时能生起,也还是互不相入。
4诸余声闻:其他各声闻乘。佛家习惯地称本门教法为宗,称他门的教法为余,此处站在大乘教上称小乘的声闻为余。
5唯信佛语:只有先相信佛所说的自性清净心而有染的义理。意味着声闻乘暂时还听不懂、领悟不了,只有先由信入。
译文
“世尊!如来藏,是对真如不变的含藏、是如来法身的含藏,是超出世间的至高无上谛义的含藏、是本性清净无染心的含藏。这本性清净无染真如心的含藏,又被各种烦恼,随起烦恼这些非心性固有的秽垢所污染,所以说这如来藏是不可思虑议论的如来境界。什么缘故呢?因在极短时间内的善心生起,不是烦恼能染污的;在极短时间内的不善心生起,也不是烦恼能染污的。烦恼没有作用心,心没有作用烦恼。为什么说心、烦恼互不相入,而能得染心呢?世尊!然而确有烦恼存在,有烦恼能污染心。本性清净无染的心而有染污,却是难可明了知晓的,只有世尊,具有透过一切现象认识真如实相的能力、智慧,为一切善法的根本为通晓一切法门,能秉持正法并传授众生,能觉知明见一切诸法实相。”
胜鬘夫人讲到这些甚深难解的妙法并向佛求救,请佛证明时,佛即随顺欢喜地说:
“正是这样,正是这样!本性清净无染的心却有被污染的现象,这确是难可明了知晓的。有两种事理难可明了知晓,即所说的本性清净无染的心难可明了知晓;那本性清净无染的心被烦恼污染也难可明了知晓。这两种事理,你和在修习大乘教法有成就的大菩萨才能听明领悟,至于其他各位修声闻乘的弟子,只有相信佛所说的本性清净心有污染的义理,而不能以自己的智慧来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