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唯一心法。云何教中廣立名字。
答。如来名号十方不同。般若一法说种种名。解脱亦尔。多诸名字。
故大般若经云。如一切法。名唯客所摄。于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住。一切法中无名。名中无一切法。非合非散。但假施设。所以者何。以一切法与名。俱自性空。
大方等大集经云。尔时佛告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善男子。第一義者。谓无有诸法。若无诸法。云何说空。无名字法说为名字。如是名字亦无住处。名下之法。亦复如是。是以法从心生。名因法立。能生之心无处。所生之法亦然。则心境皆空。俱无处所。
论云。心能为一切法作名。若无心。则无一切名字。当知世出世名字。皆从心起。以心随缘应物立号。似金作器。随器得名。则一心不动。执别号而万法成差。真金匪移。认异名而千器不等。若知法法全心作器。器尽金成。名相不能干。是非焉能惑。又如圆器与方器。名字不同。若生金与熟金。言说有异。推原究体。万法皆空。但有意言名義差别。动即八识。凝为一心。得旨忘缘。触途无寄。
如大涅槃经云。佛言。善男子。如来所有一切善行。悉为调伏诸众生故。譬如医王。所有医方。悉为疗治一切病苦。善男子。如来世尊为国土故。为时节故。为他语故。为众生故。为诸根故。于一法中作二种说。于一名法说无量名。于一義中说无量名。于无量義说无量名。
华严经颂云。如心诸佛尔。如佛众生然。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只是一法。名别理同。何者。觉此无依无住。绝待不思议心不动时。入十信之初。号不动智佛。不觉此绝待真心。不守自性随缘差别时。名法身流转五道。号曰众生。但有迷悟之名。不離一心之体。更有何法而作凡圣名字为差别乎。
如文殊般若经云。佛言。佛法无上耶。文殊答。无有一法如微尘许。名为无上。又经云。如世尊说此法时。无有菩萨得是三昧诸陀罗尼门。亦复无彼诸佛所说语言句義。乃至不说一文字句。无人听闻。无人得解。无人成佛。如此等法是实言者。于後末世五百岁时。此经法门弘阎浮提。遍行流布。炽然不灭。是真实语。
问。既万機泯迹。独朗真心者。云何教中说此是凡夫法。此是圣人法。
答。以一切法缘生无性故。不得凡夫法。不得圣人法。以无性缘生故。若真若俗不相混滥。如云一切即一皆同无性。一即一切因果历然。虽即历然。不失无性之理。虽即无性。不壞缘生之道。然又虽但了一心。而于诸法一一了知。分明无惑。
辅行记问云。一心既具十法界因果。但观于心。何须观具。
答。一家观门(即天台止观)。永异诸说。该摄一切十方三世。若凡若圣。一切因果者。良由观具。具即是假。假即空中。理性虽具。若不观之。但言观心。则不称理。小乘奚尝不观心耶。但迷一心具诸法耳。
问。若不观具。为属何教。
答。别教示道。从初心来。但云次第生于十界。断亦次第。故不观具。或禀通教。即空但理。或禀三藏。寂灭真空。如此等人。何须观具。何者。藏通但云心生六界。观有巧拙。即離不同。是故。此两教不须观具。尚不识具。况识空中。若不尔者。何名发心毕竟二不别。成正觉已。何能现于十界身土。又复学者纵知内心具三千法。不知我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亦尔。苟顺凡情。生内外见。应照理体本无四性(自生性他生性共生性无因生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能知此者。依稀识心。
华严论云。以一心大智之印。印无始三世。总在一时。无边诸法智印咸遍。以智等诸佛故。以智等众生心故。以智等诸法故。以智无中边表裡三世长短近远故。为智过虚空量故。如世虚空无所了知。如无分别智虚空一念。而能分别过虚空等法门。是故经颂言。一切虚空犹可量。诸佛说法不可说。又颂云。普光明智等虚空。虚空但空智自在。所以无量義经云。无量義者从一法生。即知一法能生无量義。所谓一心。一一法皆生无量義者。以心遍一切法。一一法无非心故。以略代总。故知略心能含万法。历一切教。若境若智。若人若法。随诸事释一一向心为观/观慧弥成。如海吞流。似薪益火。以不能深达故。为偏为小。以不能谛观故。住有住空。是以声闻睹斯大事。自鄙无堪。或号泣而声振大千。或云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若菩萨闻兹妙旨。忏悔前非。或云从无量劫来为无我之所漂流。或言我等归前尽是邪见人也。如上所失。皆是不达自心廣大圆融。能包能遍故。何以能包能遍。以无相故。如太虚无相。不拒诸相发挥。能含十方净秽国土。所以昔人云。夫万化非无宗而宗之者无相。虚相非无契而契之者无心。内外并冥。缘智俱寂。是故。若能如是体道千万相应。可谓正法中人。真佛弟子。若违斯旨。妄起有心。悉堕邪修。不入宗镜。如古德歌云。只为无心学无学。亦复正修于不修。若人不知如此处。不得称名为比丘。是以若于宗镜发真。最省心力。华严经云。以少方便。疾得菩提。古德云。学虽不多。可齐上贤。即斯意矣。
问。理唯一道。事乃万差。云何但了一心。无边佛事悉皆圆满。
答。出世之道。理由心成。处世之门。事由心造。若以唯心之事。一法即一切法。舒之无边。以唯心之理。一切法即一法。卷之无迹。因卷而说一。此法未曾一。因舒而说多。此法夫曾多。非一非多。有而不有。而多而一。无而不无。一多相依。互为本末。
问。心性本净。寂照无遗。何假智光而为鉴逵。
答。心是正因。虽然照了。以客尘烦恼所遮。若无智慧了因。而不能显故。知万法无修。策修而至无修。本性虽空。亦由修空而显空。今宗镜所录。深有所以。只为众生无智。不修而堕愚暗。不照心性。枉陷轮回。若不得宗镜之智光。何由显于心宝。且众生无漏智性。本自俱足。以客尘所蔽。似镜昏尘。但能知镜本明。尘即渐尽。客尘尽处。真性朗然。
问。释迦文佛开众生心成佛知见。达摩初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体此一心。云何是成佛之理。
答。一心不动。诸法无性。以无性故。悉皆成佛。
华严经云。佛子。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谓无性。无何等性。所谓无相性。无尽性。无生性。无灭性。无我性。无非我性。无众生性。无非众生性。无菩提性。无法界性。无虚空性。亦复无有成正觉性。知一切法皆无性故。得一切智。大悲相续。救度众生。佛子。譬如虚空。一切世界若成若壞。常无增减。何以故。虚空无生故。诸佛菩提亦复如是。若成正觉不成正觉。亦无增减。何以故。菩提无相无非相。无一无种种故。佛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成等正觉同于菩提。一相无相。是知。若不自信心佛。求他勝缘。功业虽勤。终非究竟。
如华严如来出现品云。佛子。设有菩萨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密。修习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时闻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所以诸佛知一切法皆无性故。得成就一切智。起同体悲。相续不断。尽未来际。廣度有情。以一心无性成佛之理。愿一切众生与我无异。知众生本来一心不动。常合天真。以无性故。不觉随缘。六趣升降。枉受妄苦。虚度轮回。所以能起大悲。相续度脱。若无此无性之理。则大化不成。善恶凡圣不可移易。若能如是解悟。则是入不思议方便法门。
志公和尚生佛不二科云。众生与佛不殊。大智不异于愚。何用外求珍宝。身内自有明珠。正道邪道不二。了知凡圣同途。迷悟本无差别。涅槃生死一如。究竟攀缘空寂。推求忆想清虚。无有一法可得。萧然直入无馀。
真觉大师歌云。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纳。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一地俱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阿鼻业。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
又东林问云。众生为迷。诸佛为悟。体虽是一。约用有差。若以众生通佛。佛亦合迷。若以佛通众生。众生合悟。
答。恒以非众生为众生。亦以非佛为佛。不碍存而恒夺。不妨壞而常成。随缘且立众生之名。岂有众生可得。约体权施法身之号。寧有诸佛可求。莫不妄彻真原。居一相而恒有。真该妄末。入五道而常空。情谈则二界难通。智说乃一如易就。然後双非双是。即互壞互成。见诸佛于众生身。观众生于诸佛体。故云六道之道。離善之恶。離恶之善。二乘之道。離漏之无漏。菩萨之道。離边之中。诸佛之道。无離无至。何以故。一切诸法即是佛道故。
所以先德云。夫大道唯心。即心是佛。只依一心而修。即是根本之智。亦是无分别智。即能分别无穷。自具一切智故。不同起心遍计。故知凡有心者。悉皆成佛。以不信故。决定为凡。以明了故。旧来成佛。
问。六祖云。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体。洞山和尚云。学得佛边事。犹是错用心。今何廣论成佛之旨。
答。今宗镜录正论斯義。以心冥性佛理合真空。岂于心外妄求随他勝境。
如华严记云。若达真空。尚不造善。岂况恶乎。若邪说空。谓豁达无物。或言无碍不妨造恶,若真知空。善顺于理。恐生动乱。尚不起心慕善。恶背于理。以顺妄情。岂当可造。若云无碍不碍造恶。何不无碍不碍修善而断恶耶。厌修善法尚恐有著心。恣情造恶何不惧著。明知邪见恶众生也。乃至入理观佛。犹恐起心。更造恶思特违至理。
问。既博地凡夫位齐诸佛者。云何不具诸佛神通作用。
答。非是不具。但众生不知故。
华严宗云。诸佛证众生之体。用众生之用。是以诸佛将众生心中真如体相用三大之因。为法报化三身之果。岂可更论具不具耶。如今若实未荐者。但非生因之所生。唯在了因之所了。
大涅槃经云。生因者。如泥作瓶。了因者。如灯照物。若智灯纔照。凡圣一如。若意解观之。真俗似别。然世间多执事相。迷于真理。
故法华经云。取相凡夫。随宜为说。
金刚经云。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所以一切经论。皆破众生身心事相等执。
如宝藏论云。经云。随宜说法。意趣难解。虽说种种之乘。皆是权接方便助道法也。然非究竟解脱涅槃。如有人于虚空中画作种种色相。及种种音声。然彼虚空实无异相受人变动。故知。诸佛化身及以说法。亦复如是。于实际中都无一异。
夫神中有智。智中有通。通有五种。智有三种。
何为五种通。一曰道通二曰神通三曰依通四曰报通五曰妖通。
妖通者。狐狸老变木石精化。附傍人神聪慧奇异。此谓妖通。
何为报通。鬼神逆知诸天变化。中阴了生神龙隐变。此谓报通。
何谓依通。约法而知。缘身而用。乘符往来。药饵灵变。此谓依通。
何谓神通。静心照物。宿命记持。种种分别。皆随定力。此谓神通。
何谓道通。无心应物。缘化万有。水月空花。影像无主。此谓道通。
何谓三智。一曰真智。二曰内智。三曰外智。
何谓外智。谓分别根门。识了尘境。博览古今。皆通俗事。此名外智。
何谓内智。自觉无明。割断烦恼。心意寂静。灭无有馀。此名内智。
何谓真智。体解无物。本来寂静。通达无涯。净秽不二。故名真智。
真智道通。不可名目。馀所有者。皆是邪伪。伪则不真。邪则不正。惑乱心生。迷于本性。夫智有邪正。通有真伪。若非法眼精明。难可辩了。是以俗间多信邪伪。少信正真大教。偃行小乘现用。故知妙理难显也。
庞居士偈云。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心通法亦通。十八断行踪。但自心无碍。何愁神不通。如是解者。方入宗镜之中。所有施为。皆入律行。自然成办一切佛事。
如净名私记云。得入律行者如优波離章。是名奉律。是名善解端坐。不用经营办供养具。而常作佛事心行中求。但悟一心无碍自在之宗。自然理事融通。真俗交彻。若执事而迷理。永劫沉沦。或悟理而遗事。此非圆证。何者。理事不出自心。性相寧乖一旨。若入宗镜。顿悟真心。尚无非理非事之文。岂有若理若事之执。但得本之後亦不废圆修。
如有学人问本净和尚云。师还修行也无。对云。我修行与汝别。汝先修而後悟。我先悟而後修。是以若先修而後悟。斯则有功之功。功归生灭。若先悟而後修。此乃无功之功。功不虚弃。
所以融大师心铭云。欲得心净。无心用功。又若具智眼之人。岂得妄生叨滥。况似明目之者。终不堕于沟坑。若盲禅暗证之徒。焉知六即(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究竟即)。狂慧徇文之等。奚识一心。如今但先令圆信无疑。自居观行之位。古人云。一生可办。岂虚言哉。切不可迷性徇修。执权害实。弃本逐末。认妄遗真。據世谛之名言。执无始之熏习。将言定旨立解明宗。一向合尘背于本觉。如昔人云。妄情牵引何年了。辜负灵台一点光。
又真觉大师歌云。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且如世间有福之人。于伏藏内得摩尼珠。法尔以种种磨治然後自然雨宝。况悟心得道之者。亦复如是。既入佛位。法尔万行莊严。悲智相续。故知悟道如得珠。岂无磨治莊严等事。
问。若不具神变。将何摄化。
答。若纯取事相神通。有违真趣。
如辅行记云。修三昧者忽发神通。须急弃之。有漏之法。虚妄故也。故止观云。能障般若。何者。种智般若自具诸法。能泯诸相。未具已来。但安于理。何须事通。若专于通。是则障理。又不唯障理。反受其殃。夫言真实神变者。无非演一乘门谈无生理。一言契道。当生死而证涅槃。目击明宗。即尘劳而成正觉。刹那而革凡为圣。须臾而变有归空。如此作用。岂非神变耶。
如维摩经云。以神通慧化愚痴众生。若上上根人。只令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又古人云。不改旧时人。只改旧时行履处。设或改形换质。千变万化皆是一心所为。乃至神通作用。出没自在。易小令大。展促为长。岂離一心之内。故知万事无有不由心者。但证自心。言下成圣。若不识道。具相奚为。
故金刚经云。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又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古人云。若不达此理。纵然步步脚踏莲花。亦同魔作。
庞居士偈云。色声求佛道。结果反成魔。若决定取神通勝相作佛者。不唯幻士成圣。乃至天魔外道。妖狐精魅。鬼神龙蜃等皆悉成佛。彼咸具业报五通。尽能变化故。若不一一以实相勘之。何辨真伪。但先悟宗镜。法眼圆明。则何理而不通。何事而不彻。一切佛事摄化之门。自然成就。
如华严论云。经云入深禅定得佛神通者。以心称理。原无出入。体无静乱。体无造作性。任理自真。不生不灭。理真智应。性自遍周三世十方。一时普应对现色身。随智应而化群品。而无来往。亦不变化。名佛神通智。无依止。无形无色。体无来去。性自遍周。非三世摄而能普应三世之法。名曰神通。是故经云。智入三世而无来往。为三世是众生情所妄立。非实有故。为智体无形无色。不造不作而应群品。名之为神。圆满十方无法不知无根不识名之为通。
问。佛称觉義。觉何等法。
答。无法之法。是名真法。无觉之觉。是名真觉。则妙性无寄。天真朗然。
华严经颂云。佛法不可觉。了此名觉法。诸佛如是修。一法不可得。
无字宝箧经云。尔时勝思唯菩萨白佛言。何等一法是如来所证觉知。善男子。无有一法如来所觉。善男子。于法无觉是如来觉。善男子。一切法不生而如来证觉。一切法不灭而如来证觉。是以若有觉乃众生。无觉同木石。俱非真性。不契无缘。无觉之觉。方齐大旨。无觉故不同众生。觉故不如木石。则一觉一切觉。无觉无不觉。无觉故慧解寂然。无不觉故虚怀朗鉴。又见心常住。称之曰觉。一成一切成。一觉一切觉。言穷虑绝。不壞假名。故曰始成正觉。
问。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者。云何复说後心菩提。
答。十方诸佛唯为一大事出现于世。皆令众生于自心中开此知见。若立种种差别。是众生知见。若融归一道。是二乘知见。若一亦非一。是菩萨知见。若佛知见者。当一念心开之时。如千日并照。不俟更言。即是祖师西来。即是诸佛普现。故云念念释迦出世。步步弥勒下生。何处于自心外别求祖佛。则知众生佛智本自具足。若欲起心别求。即成遍计之性。故六祖云。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若如是者。何用更立文字。今为未知者假以文字指归。令见自性。若发明时即是豁然还得本心。于本心中无法不了。故云。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是知若入无念法门。成佛不出刹那之际。若起心求道。徒劳神于尘劫之中。
问。即心成佛者。为即真心。为即妄心。
答。唯即真心。悟心真故成大觉義。故称为佛。
问。若即真心。有何勝義。若即妄心。成何过咎。
答。毕竟空门。理无眹迹。分别之道。事有开遮。妄心者。从能所生。因分别起。发浮根之暂用。成对境之妄知。若離前尘。此心无体。因境起照。境灭照亡。随念生尘。念空尘谢。若将此影事而为佛身。既为虚妄之因。只成断灭之果。
真心者。湛然寂照。非从境生。含虚任缘。未尝作意。明明不昧。了了常知。舒之无踪。卷之无迹。如澄潭莹野。明镜悬空。万像森罗。豁然虚鉴。不出不入。非有非无。斯则千圣冥归。万灵交会。信之者彻大道之原底。体之者成常住之法身。祖佛同指此心而成于佛。亦名天真佛。法身佛。性佛。如如佛。亦非離妄。妄无体故。亦非即真。真非即故。真妄名尽即離情消。妙圆觉心方能显现。又以本具故方能开示。故云。如来正觉心与众生分别心契同无二。为开示悟入之方便。是以若众生心与诸佛心各异。如何说开。只为契同方垂方便。如藏中无宝徒劳掘凿。只为有宝不废人功。但发信心。终当见性。故云我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
所以云。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裡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如是的指。何用别求耶。
故心丹诀云。茫茫天下虚寻觅。未肯回头自相识。信师行到无为乡。始觉从来枉施力。
问。若即真心成佛。妄觉堕凡则妄念违宗。真心顺觉斯乃真妄有二。体用分離。如何会通。圆融一旨。
答。真妄无性。常契一原。岂有二心而互相即。以性净无染。妄不可得。如幻刀不能斫石。苦雾不能染空。为不了一心之人。所以说即。
如台教问云。无明即法性。无复无明。与谁相即。
答。如为不识冰人指水是冰。指冰是水。但有名字。寧复有二物相即耶。是知。时节有异。融结随缘。湿性常在。未曾变动。乃至即凡即圣亦复如是。凡圣但名。一体无异。
故先德释华严经云。一世界尽法界亦如是者。知一眼如。一切眼如皆然。举譬如一人身有手足。一切人皆有手足。是以不了此一心。皆成二见。若凡夫执著此心造轮回业。二乘厌弃此心求灰断果。又凡夫无眼。将菩提智照成烦恼火烧。如大富盲儿坐宝藏中。举动罣碍为宝所伤。二乘将如来四德秘藏(常乐我净)为无常五阴(色受想行识)。谓是贼虎龙蛇。怕怖驰走。缚脱虽殊。取捨俱失。若谛了通达之者。不起不灭。无得无生。了此妄心念念无体。从何起执。念念自離。不须断灭。尚不得一。何况二乎。故知。诸法顺如证圆成而情无理有。群情违旨执遍计而情有理无。顺常在违一道而何曾失体。情不乖理千途而未暂分岐。洞之而情理绝名。了之而顺违无地。是以法法尽合无言之道。念念皆归无得之宗。天真自然非干造作。
如无言菩萨经云。尔时舍利弗谓无言菩萨曰。汝族姓子不能语言。云何欲问如来義乎。无言曰。一切诸法悉无文字。亦无言词。所以者何。一切众生皆悉自然。无诸言教及众想念。所以若约事备陈。则凡圣无差而差。若就理融即。则生佛差而不差。是以差与不差。俱不離真如之体。
如华严演義云。无差之差者。是圆融上之行布也。差之无差者。是行布上之圆融也。如揽别成总。非離别外而有此总。如是融摄。无法不归。则三乘非三。五性非五。(缘觉声闻菩萨不定阐提)如是妙解。方被宗镜之光。離此见生。悉乖不二之旨。
问。若一切众生即心是佛者。则诸佛何假三祇百劫方成。
答。此论自证法门。非述化仪方便。
如华严论云。此法门者。是该括始终。一际圆满无碍。无成无壞无出无没。常转法轮。若人了得此法门者。佛智自然智无师智之所现前。为此法无出没故。还以自然无出没智而自能得之。非情繫思量之所能得也。一切权教法门总在其中。一时而说。为诸权教不出法界。无三世故。各依自见无量差殊。此一乘教是始成正觉时说。若依情是最初成佛时说。若依智无始终说。故知。成佛说法不離一念。如华严经中。毘目仙人执善财手。即时善财自见其身往十方十佛刹微尘数世界中。到十佛刹微尘数诸佛所见彼佛刹及其众会诸佛相好。种种莊严乃至或经百千亿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乃至时彼仙人放善财手。善财童子即自见身还在本处。是知不动本位之地而身遍十方。未離一念之中而时经亿劫。本位不动。远近之刹历然。一念靡移。延促之时宛尔。不依宗镜。何以消文。万法冥归。终无别旨。
问。无性理同。一时成佛。云何三乘人等见佛有其差别。
答。随心感现。影像不同。自业差殊。非佛有异。
故识论云。境随业识转。是故说唯心。
又密迹经云。一切天人见佛色量。或如黄金白银诸杂宝等。乃至或见丈六乃至百亿无量无边遍虚空中。是则名为如来身密。故知随见不同。迹分多种。不唯见佛。观法亦然。随智浅深。法成高下。
如大涅槃经云。十二因缘。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故得佛菩提。
又佛身无依应機普现。谓色无定色。若金刚之合朱紫。形无定形。犹光影之任修短。相无定相。似明镜之对妍媸。故随乐皆见。乃至一身多身。但由众生分别心起。故无积无从。其犹并安千器数步而千月不同。一道澄江万里而一月孤映。又如三舟共观。一舟停住二舟南北。南者见月千里随南。北者见月千里随北。停舟之者见月不移。是为此月不離中流而往南北。设百千共观。八方各去。则百千月各随其去。是以情隔即法身成异。心通而玄旨必均纭纭。自他于佛何预。是以真身寥廓。与法界合其体。包罗无外。与万化齐其用。穷原莫二。执迹多端。一身多身。经论异说。
如华严演義问云。佛前唯一普贤。何以一一佛前各有多耶。
答。含有二義。一缘起相由。正约主伴。兼明即入。谓为主须一为伴必多。此一者是即多之一。一切一也。多是全一之多。一一切也。二力用交彻。一有一切普贤之身不可思议。略有三类。一随类身。随人天等见不同故。二渐勝身。乘六牙象等相莊严故。三穷尽法界身。帝网重重无有尽故。此第三身含前二身及无尽身。
又问。如上所说。则无一处无有普贤。今何不见。释有三意。一约機不见。是盲者过。二不见是见。见虚空身。以虚空不可见。若不见者。真见虚空。三亦遍不见处故者。明见则不遍。何者。以可见不可见皆是普贤身。要令可见为身。则普贤身不周万有。如智不可见。岂非智身耶。明知由有不见之处。方知遍耳。此等三身。何人能见。慧眼方见。非肉眼所见。如是慧眼。无见无不见矣。
御录宗镜大纲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