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言正唯识义约有几种识。
答。经论通辩有八种识。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頼耶识。
问。此八种识。行相如何。
答。经论成立自有明文。此八种识具三能变。一异熟能变。即第八识。二思量能变。即第七识。三了别能变。即前六识。
唯识论云。识所变相虽无量种。而能变识。类别唯三。一谓异熟。即第八识。多异熟性故。二谓思量。即第七识。恒审思量故。三谓了境。即前六识。了境麤相故。
论颂曰。初阿頼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捨受。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捨。初能变识。大小乘教名阿頼耶。此识有能藏所藏执藏意故。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
问。佛种从缘起者。即是熏习义。约法报化三身中。是何佛种从缘起。
答。是报身佛。由熏成故。以智为种。法身是无为断惑所显。不从种子生。以法报具足能起化现。即化身。是法报之用。唯报佛性即是一切众生闻熏种子。且如世间甘露叶上雾露。润湿滴入土中。一滴成一连珠。又更湿润生长芽茎。报佛性亦尔。我等第六识见分及耳识见分。如同甘露叶。如来大乘教法如似雾露。耳识第六识熏得大乘种子。似润湿落在第八识中。如入土中。生得连珠。后数资熏至成自受用报身。似更遇湿润。生起芽茎故。知佛种全自熏成。初学之人争不仗于闻法之力。且众生虽有正因性。须假缘因发起。
如大智度论云。如经中说二因缘发起正见。一者外闻正法。二者内有正念。又如草木内有种子。外有雨泽。然后得生。若无菩萨。众生虽有业因缘。无由发起。然欲弘扬佛法。剖析圆宗。应须性相双明。总别俱辩。
故法华经偈云。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今宗镜本意。要理事分明。方显一心。体用具足。若有体而无用。如有身而无手足。若有用而无体。如有手足而无身。若无身手人相不具。若无体用法身不圆。
释摩诃衍论云。自性清淨无漏性德。从无始来一向明白。亦无垢累亦无染污。而以无明而熏习故。即有垢累。无明藏海从无始来一向闇黑。亦无智明亦无白品。而以本觉而熏习故。即有淨用。如是染淨。但是假立。染非实染。淨非实淨。皆是幻化。无实自性。故知染淨无体。随熏所成。若离熏习之缘。决定无法可得。若无第八识所熏之体。万法不成。以前众多义门。成就唯识。即知无有一法。不从心化生。随善恶以熏成。因修习而为种。似裹香之纸。染芬馥以腾馨。如繫鱼之绳。近鯹羶而作气。况异熟本识。坚住真心。闻善法熏则淨种子增长。因恶法发则染种子圆成。是以内则为因。虽然本有外为缘助。须仗新熏遂能起果酬因为凡作圣。故经云。佛种从缘起。故知无法不熏成。是以多闻熏习之功。须亲道友积学。鍊磨之力全在当人。不可虚度时光。不勤妙行。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未遇人工不成火用。如身中佛性是佛正因。不偶淨缘难成妙用。
问。心识无形无对。云何说受熏之义。
答。经明若熏若变。俱不思议。约随缘鼓动彰熏变之相。以根本无明熏本觉时。即本觉随动故说为熏。又本觉之体。理虽不变。由随缘故故说为变。虽然熏变染而不染。虽不熏变不染而染。莫可以心意测故。云不思议熏。靡可以文句诠故。云不思议变。
问。阿頼耶识若常则无转变。若断则不相续。如何会通。得合正理。
答。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方契因缘唯识正理。
识论云。此识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瀑流因果法尔。谓此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非断非常是缘起理故。说此识恒转如流。
问。此识既云恒转如流。定有生灭去来否。
答。此识不守自性随缘变时。似有流转而实无生灭。亦非去来。如湛水起沤。沤全是水。华生空界。华全是空。识性未尝去来。虚空何曾生灭。又心无处所。实无来去。昔所行处。了了知见。性自虚通。体无去住。不用除灭此心。若识此心本是佛体。不须怕。
今有不识心人。将此为妄。终日除灭。亦不可得灭。纵令得灭。证声闻果。亦非究竟。只如过去诸佛恒沙劫事。见如今日。真如之性灵通自在。照用无方。不可同无情物。佛性是生气物。不可兀尔无知。但无心量种种施为。如幻如化。如机关木人。毕竟无有心量。于一切处无执繫。无住着。无所求。于一切时中更无一法可得。
问。此阿頼耶识既为一切法因。又称引果。只如因果之法。为真实有。为假施设。
答。皆从识变。是假施设。
论云。谓此正理深妙离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设。观现在法有引后用。假立当果。对说现因。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对说现果。假谓现识。似彼相现。如是因果理趣显然。远离二边。契会中道。诸有智者。应顺修学。
释云。今明诸法自相离言。谓观三世。唯有现法。观此现法。有能引生当果之用。当果虽无而现在法有引彼用。用者功能。行者寻见现法之上有此功用。观此法果。遂心变作未来之相。此似未来。实是现在。即假说此所变未来名为当果。对此假当有之果。而说现在法为因。此未来果即观现在法功能而假变也。其因亦尔。观此现法有酬前之相。即异熟变相。等观此所从生处而能变为过去。实非过去而是现在。假说所变为现法。即对此假曾有过去因。而说现在为果。而实所观。非因非不因。非果非不果。且如于因性离言故。非实有因。有功能故。非定不因。果亦如是。
问。此第八识为定是真是假。
答。是真是假。不可定执。
首愣严经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释曰。梵语阿陀那者。此云执持识。此识体淨。被无明熏习。水乳难分。唯佛能了。以不觉妄染故。则为习气变起前之七识。瀑流波浪鼓成生死海。若大觉顿了故。则为无漏淨识。执持不断。尽未来际。作大佛事。能成智慧海。真非真恐迷者。佛意我若一向说真。则众生不复进修。堕增上慢。以不染而染。非无客尘垢故。又外道执此识为我。若言即是佛性真我。则扶其邪执。有滥真修。我若一向说不真。则众生又于自身拨无生断见。故无成佛之期。是以对凡夫二乘前不定开演。恐生迷倒。不达如来密旨。以此根本识微细难知故。
问。此第八识于真俗二谛中俱建立否。
答。染淨之本。真俗俱存。不达真异熟正唯识人。多执俗有真无。强生异见。不知诸佛密意。执遣相空理以为究竟。此乃破徧计情执。是护过遮诠。便拨依他圆成悉作空华之相。若无依圆本识及一切法皆则无体。既非实有。成大邪见。
论云。外道毁谤染淨因果。亦不谓全无。但执非实故。若一切皆非实有。菩萨不应为不捨生死。精勤修集菩提资粮。谁有智者为除幻敌。求石女儿用为军旅。故应信有。能持种心。依之建立染淨因果。彼心即是此第八识。
所以经云。深信大乘。不谤因果。但真谛中以一切法不可得故。言语道断故。心智路绝故。或言一切法空。此是第一义空。不可得空。非是外道断空。小乘但空等。不可起龟毛兔角之心。执蛇足盐香之见。
问。受生命终。既依本识。生时死时复住何心。
答。夫论生灭之事。必住散动之心。经云。有念即魔网。不动即法印。魔网立生死之道。法印成涅槃之门。故知散乱寂静二途。皆依本识而有。
问。一切有情皆依食住。即是第八识食。约有几种。行相如何。
答。识论云。经说食有四种。一者段食。变坏为相。谓欲界繫香味触三。于变坏时能为食事。由此色处非段食摄。以变坏时色无用故。二者触食。触境为相。谓有漏触。纔取境时摄受喜等能为食事。此触虽与诸识相应。属六识者。食义偏胜触麤显境。摄受喜乐及顺益捨。资养胜故。三者。意思食。希望为相。谓有漏思与欲俱转。希可爱境能为食事。此思虽与诸识相应。属意识者。食义偏胜。意识于境。希望胜故。四者识食。执持为相。谓有漏识。由段触思势力增长。能为食事。此识虽通诸识。自体而第八识食义偏胜。一类相续执持胜故。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坏断。故名为食。
段食唯于欲界有用。触意思食虽徧三界而依识转。随识有无。眼等转识有间有转。非徧恒时能持身命。谓无心定。熟眠。闷绝。无想天中有间断故。设有心位。随所依缘性界地等有转易故。于持身命非徧非恒。乃至由此定知异诸转识。有异熟识。一类恒徧执持身命。令不断坏。世尊依此故作是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增一经云。世尊告阿那律曰。一切诸法由食而住。在眼以眠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身以细滑为食。意以法为食。涅槃以无放逸为食。尔时佛告诸比丘。如此妙法。夫饮食有九事。人间有四食。一段食。二更乐食。三念食。四识食。复有五种是出世间食。一禅食。二愿食。三念食。四八解脱食。五喜食。是出世间之表。当共专念捨除四种之食。求办出世之食。
所以维摩经云。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食。为不受故应受彼食。斯皆是破五阴法。成涅槃食。
问。住灭定者。于八识中灭何等识。
答。但灭六识。以第八识持身故。
论云。契经说住灭定者。身语心行无不皆灭而寿不灭。亦不离煖根。无变坏识不离身。若无此识住灭定者。不离身识不应有故。
问。小乘入灭尽定。云何不能现其威仪。
答。小乘是事灭。大乘是理灭。
如清凉疏云。一切法灭尽。三昧智通者。谓五聚之法。皆当体寂灭。故斯即理灭。不同馀宗灭定但明事灭。唯灭六七心心所法。不灭第八等。但事灭故不能即定而用。证理灭故定散无碍。由即事而理故不碍灭。即理而事故不碍用。是以经云。虽念念入而不废菩萨道等。亦非心定而身起用。亦不独明定散双绝。但是事理无碍。故七地中云。虽行实际而不作证。能念念入。亦念念起。及淨名经云。不起灭定现诸威仪。皆斯义也。又古师云。若大乘灭定。由具五蕴有第八识。及第七淨分末那平等性智在。而能引起种种威仪。小乘唯有色行二蕴。前六识已灭。以小乘所现威仪事须意识始能引起。既无意识则无运用之功。与大乘有异。已上犹是约行相分别。若就理而论威仪。即定定即威仪。以色心其已久如故。
问。识种即是命根者。以何义为根。
答。论云。然依亲生此识种子。由业所引功能差别住时。决定假立命根。以此种子为业力故。有持一报之身功能差别。令得决定。若此种子无此功能。身便烂坏。
故种子为命根。馀现行色心等非命根。不恒续故。非业所引故。然业正牵时。唯牵此种子。种子方能造生现行。非谓现行名命根故。唯种是根。又夫命根者。依心假立命为能依。心为所依。命之依心。如情之依心矣。
问。淨名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本即阿頼耶识。云何说此识为一切法本。
答。此识建立有情无情。发生染法淨法。若有知有觉。则众生界起。若无想无虑。则国土缘生。因染法而六趣廻旋。随淨法而四圣阶降。可谓凡圣之本。身器之由。了此识原。何法非悟。证斯心性。何境不真。可谓绝学之门。栖神之地矣。
问。至圣垂慈。觉王应迹。以广长之舌相。出诚实之微言。于无名相中布难思之教海。以假名相说演无尽之义宗。且如第八识心。本无名相。随位立号。因执得名。至何位次之中。而捨虚假之称。
答。唯识论云。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而不坏故。或名所知依。能与染淨所知诸法为依止故。或名种子识。能徧任持世出世间法种子故。此等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頼耶识。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或名异熟。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或名无垢识。最极清淨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淨第八识故。
如契经偈说。如来无垢识。是淨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阿頼耶识名过失重故。最初捨故。此中偏说异熟识体。菩萨将得菩提时。捨声闻独觉入无馀依涅槃时。捨无垢识体。无有捨时利乐有情无尽时故。心等通故。随义应说。
天台淨名疏云。一法异名者。诸经异名说真性实相。或言一实谛。或言自性清淨心。或言如来藏。或言如如。或言实际。或言实相般若。或言一乘。或言即是首愣严。或言法性。或言法身。或言中道。或言毕竟空。或言正因佛性。性淨涅槃。如是等种种异名。此皆是实相之异称。
故大智论偈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类。为之立异字。
大涅槃经云。如天帝释有千种名。解脱亦尔。多诸名字。又云。佛性者。有五种名。故皆是赴机利物。为立异名也。而法体是一。未曾有异。如帝释千名。名虽不同。终是目于天主。岂有闻异名故而言非实相理。如人供养帝释。毁憍师迦。供养憍师迦。毁于帝释。如此供养未必得福。末代弘法者亦尔。或信頼耶自性清淨心而毁毕竟空。或信毕竟空无所有毁頼耶识自性清淨心。或言般若明实相法华明一乘皆非佛性。此之求福岂不虑祸。若知名异体一。则随喜之善徧于法界。何所诤乎。
问。因相立名。因名显相。名已广辩。识相如何。
答。诠表呼召。目之为名。行状可观。号之曰相。第六分别事识是名。取境染心是相。第七现识是名。无明熏妄心是相。第八藏识是名心。清淨是相。第九真识是名。体性不改是相。斯皆是无名之名。无相之相。何者。以名相不出心境故。是以心无自性。因境而生。境无自性。因心而有。则张心无心外之境。张境无境外之心。若互夺两亡。心境俱泯。若相资并立。心境宛然。此乃无性而空。空而不空。无性而有。有而不有。不有之有。有显一如。不空之空。空成万德。可谓摧万有于性空。荡一无于毕竟矣。
问。诸心识中。何识坚牢。不为诸缘之所飘动。
答。世间无有一法不从缘生。缘生之法悉皆无常。唯有根本心。不从前际生。不从中际住。不于后际灭。实为万有之根基。诸佛之住处。是以喻之如镜。可以精鉴妍丑。深洞玄微。仰之为宗。犹乎巨浸纳川。太虚含像。
密严经云。心有八种。或复有九。与无明俱。为世间因。世间悉是心心法现。是心心法及以诸根生灭流转为无明等之所变异。其根本心坚固不动。世间因缘有十二分。若根若境。能生所生。刹那坏灭。从于梵世至非非想。皆因缘起。唯有如来离诸因缘。内外世间动不动法。皆如瓶等坏灭为性。又颂云。汝等诸佛子。云何不见闻。藏识体清淨。众身所依止。或具三十二。佛相及轮王。或为种种形。世间皆悉见。譬如淨空月。众星所环绕。诸识阿頼耶。如是身中住。譬如欲天主。侍卫游宝宫。江海等诸神。水中而自在。藏识处于世。当知亦复然。如地生众物。是心多所现。譬如日天子。赫奕乘宝宫。旋绕须弥山。周流照天下。诸天世人等。见之而礼敬。藏识佛地中。其相亦如是。十地行众行。显发大乘法。普与众生乐。常讚于如来。在于菩萨身。是即名菩萨。佛与诸菩萨。皆是頼耶名。佛及诸佛子。已受当受记。广大阿頼耶。而成于正觉。密严诸定者。与妙定相应。能于阿頼耶。明了而观见。佛及辟支佛。声闻诸异道。见理无怯人。所观皆此识。种种诸识境。皆从心所变。瓶衣等众物。如是性皆无。悉依阿頼耶。众生迷惑见。以诸习气故。所取能取转。此性非如幻。阳𦦨及毛轮。非生非不生。非空亦非有。譬如长短等。离一即皆无。智者观幻事。此皆唯幻术。未曾有一物。与幻而同起。幻𦦨及毛轮。和合而可见。离一无和合。过未亦非有。幻事毛轮等。在在诸物相。此皆心变异。无体亦无名。世中迷惑人。其心不自在。妄说有能幻。幻成种种物。幻师甎瓦等。所作众物类。种种若去来。此见皆非实。如铁因磁石。所向而转移。藏识亦如是。随于分别转。一切诸世间。无处不周徧。如日摩尼宝。无思及分别。此识徧诸处。见之谓流转。不死亦不生。本非流转法。定者勤观察。生死犹如梦。是时即转依。说名为解脱。此即是诸佛。最上之教理。审量一切法。如秤如明镜。又如大明灯。亦如试金石。远离于断灭。正道之标相。修行妙定者。至解脱之因。永离诸杂染。转依而显现。
问。本识与诸识和合。同起同灭至转依位。诸烦恼识灭。唯本识在。如何分别灭不灭之异。
答。摄大乘论云。若本识与非本识共起共灭。犹如水乳和合。云何本识不灭。非本识灭。譬如于水。鹅所饮乳。释云。譬如水乳虽和合。鹅饮之时。唯饮乳不饮水故。乳虽尽而水不竭。本识与非本识亦尔。虽复和合而一灭一住。
问。此根本识心。既称为一切法体。又云常住不动。只如万法即此心有。离此心有。若即此心。万法迁变。此心云何称为常住。若离此心。复云何得为一切法体。
答。开合随缘。非即非离。以缘会故合。以缘散故开。开合但缘。卷舒无体。缘但开合。缘亦本空。彼此无知。能所俱寂。
密严经偈云。譬如金石等。本来无水相。与火共和合。若水而流动。藏识亦如是。体非流转法。诸识共相应。与法同流转。如铁因磁石。周廻而转移。二俱无有思。状若有思觉。頼耶与七识。当知亦复然。习绳之所繫。无人而若有。普徧众生身。周行诸阴趣。如铁与磁石。展转不相知。
问。若不立此第八识。有何等过。
答。有大过失。一切染淨法不成。俱无因故。
识论云。若无此识持烦恼种。界地往还。无染心后诸烦恼起。皆应无因。馀法不能持彼种故。若诸烦恼无因而生。则无三乘学无学果。诸已断者皆应起故。又若无此识。持世出世清淨道种异类心。后起彼淨法皆应无因。又出世道初不应生。无法持彼法尔种故。初不生故。后亦不生。是则应无三乘道果。若无此识持烦恼种。转依断果亦不得成。谓道起时现行烦恼及彼种子。俱非有故。染淨二心不俱起故。道相应心不持彼种。自性相违如涅槃故。馀法持种理不成故。既无所断。能断亦无。依谁由谁而立断果。若由道力后惑不生立断果者。则初道起应成无学。后诸烦恼皆已无因。永不生故。许有此识一切皆成。唯此能持染淨种故。证此识有理趣无边。恐厌繁文。略述纲要。则有此识。教理显然。诸有智人。应深信受。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捨一法。若欲学诸佛方便。须具菩萨徧行。一一洞明方成大化。
如上广引藏识之文。祖佛所明经论。共立第八本识。真如一心。广大无边。体性微细。显心原而无外。包性相以该通。擅持种之名作总报之主。建有情之体立涅槃之因。居初位而总号頼耶。处极果而唯称无垢。备本后之智地。成自他之利门。随有执无执而立多名。据染缘淨缘而作众体。孕一切而如太虚包纳。现万法而似大地发生。则何法不收。无门不入。但以迷一真之解。作第二之观。初因觉明能了之心。发起内外尘劳之相。于一圆湛析出根尘。聚内四大为身分。外四大为境。内以识情为垢。外因想相成尘。无念而境观一如。有想而真成万别。若能心融法界。境豁真空。幻翳全消。一道明现。可谓裂迷途之緻网。抽觉户之重关。惽梦醒而大觉常明。狂性歇而本头自现。
夫第二能变识者。识论颂云。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馀触等俱。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繫。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乃至应知此意。但缘藏识见分。非馀彼。无始来一类相续。似常似一。故恒与诸法为所依故。此唯执彼为自内我故。
问。此第七识云何离眼等识。别有自体。出何经文。
答。论云。圣教正理为定量故。谓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馀六名识。于六别境麤动间断了别转故。
如入愣伽颂说。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释云。虽通八识。皆名心意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为一切现行熏集诸法种。现行为依。种子识为因。能生一切法故。是起诸法。第七名意者。因中有漏。唯缘我境。无漏缘第八及真如。果上许缘一切法故。馀六识名识。于六别境。体是麤动。有间断法。了别转故。易了名麤。转易名动。不续名间。各有此胜。各别得名。又论云。谓契经说不共无明。微细恒行。覆蔽真实。若无此识。彼应非有。谓诸异生于一切分恒起迷理。不共无明。覆真实义。障胜慧眼。如有颂说。真义心当生。常时为障碍。俱行一切分。谓不共无明。是故契经说。异生类恒处长夜。无明所蒙。惽醉缠心。曾无醒觉。若异生位有。暂不起此无明时。便违经义。谓异生位。迷理无明。有行不行不应理故。此依六识皆不得成。应此间断。彼恒缘故。许有末那。便无此失。
问。若无末那。有何等过。
答。若无第七。则无凡可厌。无圣可欣。凡圣不成。染淨俱失。
论云。是故定应别有此意。又契经说。无想有情一期生中。心心所灭。若无此识。彼应无染。谓彼长时无六转识。若无此意。我执便无。乃至故应别有染污末那。于无想天恒起我执。由斯贤圣同诃厌彼。又契经说。异生善染无记心识。恒带我执。若无此识。彼不应有。谓异生类三性心时。虽外起诸业而内恒执我。由执我故令六识中所起施等不能亡相。故瑜伽说染污末那为识。依止彼未灭时。相了别缚不得解脱。末那灭已。相缚解脱言相缚者。谓于境相不能了达如幻事等。由斯见分相分所拘。不得自在故。名相缚。依如是义。有伽陀言。如是染污意是识之所依。此意未灭时。识缚终不脱。
释云。于无想天恒起我执。由斯贤圣同诃厌彼者。有第七于彼起我执。是异生故。出定已后。复沉生死。起诸烦恼。圣贤诃彼。若无第七。不应诃彼。无过失果。由执我故。令六识中所起施等不能亡相者。此我外缘。行相麤动。非第七起。由第七故。第六起此。全由七生。增明为论。第六识中我执体有间断。通三性心。间杂生故。第七不缘外境生故。
已上略录第七末那。诸教同诠。羣贤共释。创入道者。此意须明。是起凡圣之因。宜穷体性。乃立解惑之本。可究根原。迷之则为人法执之愚。悟之则成平等性之智。于诸识内独得意名。向有漏中作无明主。不间不断。无想定治而不消。常审常恒。四空天避而还起。虽有覆而无记。不外执而内缘。常起现行。能蔽真而障道。唯称不共。但成染而润生。是以欲透尘劳。须知要径。将施妙药。先候病原。若细意推寻。冥心体察。则何尘而不出。何病而不消。断惑之门。斯为要矣。
第三能变者。唯识论颂云。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此三能变是了别境识。自证分是了别性。见分是了别相。
识论云。随六根境种类异故。或名色识乃至法识。随境立名顺识义故。谓于六境了别名识。色等五识。唯了色等。法识通能了一切法。
问。于眼等六识中。有几分别。
答。略有三种。一自性分别。唯缘现在所缘诸行。自相行分别。所缘行。即五尘也。自相行。如色以青为行相。眼识缘时。亦任运作青行相。名自行。又自相行即能缘行。简共相行。如缘青时。即缘黄不著。二随念分别。于昔曾所受诸行。追念行分别。唯缘过去。三计度分别。于去来今不现前。思搆行分别。即非有计有。是非量境。然约三世计度。不定一世。
又杂集论于三分别中。复有七种分别。一谓于缘任运分别。谓五识身。如所缘相。无异分别。于自境界。任运转故。二有相分别。谓自性随念二种分别。取过现搆境。种种相故。三无相分别。谓希求未来境行分别。四寻求分别。五伺察分别。六染污分别。七不染污分别。此四分别。皆用计度分别以为自性。所以者何。以思度故。或时寻求。或时伺察。或时染污。或不染污种种分别。
问。前三分别于八识中。几识能具。
答。八识中唯第六识具三分别。自第七识唯有自性分别。以缘现在故。或可末那亦有计度。以计度执我故。若论体性。计度以慧为性。随念以念为性。真法之中。既无虚妄八识。所以无此分别。
御录宗镜大纲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