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明延寿 著
清世宗胤禛 辑
问。有为无为二门。为当是一是异。
答。非一非异。非泯非存。何者。若是一者。仁王经不应云。诸菩萨等有为功德无为功德悉皆成就。又维摩经云。菩萨不尽有为。不住无为等。二义双明。岂是一耶。若是异者。般若经。佛告善现。不得离有为说无为。不得离无为说有为。岂成异耶。若云俱泯者。华严经云。于有为界示无为之理。不灭有为之相。于无为界示有为之法。不坏无为之性。则有无性相无碍俱存。若言俱存者。如前论云。二依法性假施设有。谓空无我。所显真如。有无俱非。心言路绝。则百非莫能惑。四句不能诠。非可以情谓有无。唯应智超言像。方达有为无为唯识之真性矣。如大智度论。复次。夫生灭法者。若先有心后有生。则心不待生。何以故。先已有心故。若先有生。则生无所生。又生灭性相违。生则不应有灭。灭时不应有生。以是故一时不可得。异亦不可得。是则无生。若无生则无住灭。若无生住灭。则无心数法。无心数法则无心不相应诸行色法。色法无故。无为法亦无故。何以故。因有为故有无为。若无有为则亦无无为。是故不应言诸法有。又胜思惟梵天所问经云。有为无为之法。文字言说有差别耳。持世经云。有为法如实相。即是无为。
问。八识真原。万法栖止。约其体性都有几种。
答。经论通辩有三种性。约能所。染淨。分别。随事说三。纵有卷舒。皆不离识性。合则一体无异。开则三相不同。即三性之相。对上体言故称为相。三相不同。约用而行布。一体无异。就性以圆融。行布乃随义以施为。圆融则顺性而冥寂。若无行布。无可圆融。如无妄情。不立真智。染淨既失。二谛不成。是以因妄辩真。在行相而须悉。寻迹得本。假因缘以发明。斯三性法门。收凡圣境界。事无不尽。理无不穷。
今言三性者。约经论共立。一徧计所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徧计所执性者。谓愚夫周遍计度。所执蕴等实我实法名为徧计性。有二。一自性总执诸法实有自性。二差别别执。取常无常等实有自体。或依名徧计义。如未识牛。闻牛名便推度。因何道理名之为牛。或依义徧计名。或见物体不知其名。便妄推度此物名何。如未识牛。共推度云为鬼耶。为兽耶。此诸徧计。约体不出人法二体。约执不出名义二种。依他起性者。依他众缘和合生起。犹如幻事。名依他性。圆成实性者。一味真如。圆满成就。
问。三性中徧计是妄想即无。依他属因缘是有否。
答。此二性能所相生。俱无自体。何者。因妄想故立名相。因名相故立因缘。若妄想不生。名相何有。名相不有。因缘即空。以万法不出名故。
破妄想徧计性者。如二乘修诸观行。若作青想观时。天地万物莫不皆青也。以无青处见青。由心变故。于一色境。种种不同。譬凡夫妄见生死。亦是无生死处妄见生死也。
破因缘依他性者。如目瞖所见差别不同。彼实非有缘所起法。斯则妄想体空。因缘无性。即是圆成究竟一法。如明眼人见淨虚空。况一真心。更无所有。
问。此三性中。几法是假。几法是实。
答。识论云。徧计所执。妄安立故可说为假。无体相故非假非实。依他起性。有实有假。聚集相续分位性故。说为假有。心心所色从缘生故。说为实有。若无实法。假法亦无。假法依实因而施设故。圆成实性。唯是实有。不依他缘而施设故。
又三性者即是一性。一性即无性。何者。徧计无相。依他无生。圆成无性。
解深密经云。瞖眼人如徧计现青。黄如依他。淨眼如圆成。
摄论云。分别性如蛇。依他性如藤。若人缘四尘相分析此藤。但见四相不见别藤。但是色香味触相故。藤非实有。以离四尘外无别有藤。所以论偈云。于藤起蛇知。见藤则无境。若知藤分已。藤知如蛇知。若知藤之性分是空。则例如藤上妄生蛇想。
摄论云。菩萨不见外尘。但见意言分别。即了依他性。菩萨住何处。唯住无分别。一切名义中。平等平等。又依二种平等。谓能缘所缘。能缘即无分别智。以智无分别。故称平等。所缘即真如境。境亦无分别。故称平等。又此境智。不住能取所取义中。譬如虚空。故说平等平等。由此义故。菩萨得入真实性。此位不可言说。以自所诠故。证时离觉观思惟分别故。
古德问云。我见所缘影像。若是依他有者。应有依他性实我。
答。此相仗因缘生。但是依他性幻有之法。而非是我。由彼妄执为我故。名妄执。此有两重相。约此相从因缘生。有力能生心。此乃是有。名依他性。法于此不称所执法义边。名徧计所执。乃名为无。如人昏冥执石为牛。石体不无。我见所缘缘。依他相有。如石本非牛。妄心执为牛。此所执牛。其体全无。如相分本非我。妄心执为我。此所执其体全无。但有能执心。而无所执我。谓于此石处有所缘石。而无所执牛。于此相分上有所缘法。而无所执我。
问。依他起相。但是自心妄分别有。理事双寂。名体俱虚。云何有忧喜所行境界。
答。譬如夜行见杌为鬼。疑绳作蛇。蛇之与鬼。名体都无。性相恒寂。虽不可得而生怖心。以体虚而成事故。
清凉疏云。若依摄论说喻。皆喻依他起性。然并为遣疑。所疑不同故。所喻亦异。一以外人闻依他起相。但是妄分别有。非真实义。遂即生疑云。若无实义。何有所行境界。故说如幻。谓幻者幻作。所缘六处(即六尘)。岂有实耶。二疑云。若无实。何有心心法转。故说如燄飘动。非水似水。妄有心转。三疑云。若无实。何有爱非爱受用。故说如梦中。实无男女。而有爱非爱受用。觉时亦尔。四疑云。若无实。何有戏论言说。故说如响。实无有声。听者谓有。五疑云。若无实。何有善恶业果。故说如影。谓如镜影像。故亦非实。六疑云。若无实。何以菩萨作利乐事。故说如化。谓变化者。虽知不实而作化事。菩萨亦尔。是以万法虽空。体虚成事。一真非有。无性随缘。则湛尔坚凝。常随物化。纷然起作。不动真如。
问。此三性法为当是一是异。若道是一。不合云依圆是有。徧计是无。若道是异。又云皆同一性。所谓无性。
答。此三性法门。是诸佛密意所说。诸识起处。教网根由。若即之取之。皆落凡常之见。若离之捨之。俱失圣智之门。
所以藏法师依华严宗。释三性同异义。一圆成真如有二义。一不变。二随缘。二依他二义。一似有。二无性。三徧计所执二义。一情有。二理无。由真如不变。依他无性。所执理无。由此三义故。三性一际。又约真如随缘。依他似有。所执情有。由此三义。亦无异也。是故。真该妄末。妄彻真原。性相融通。无障无阂。
问。依他似有。等岂同所执是情有耶。
答。由二义故无异也。一以彼所执。执似为实故。无异法。二若离所执。似无起故。真中随缘亦尔。以无所执。无随缘故。又以三性。各有二义不相违。故无异性。且如圆成。虽复随缘成于染淨。而恒不失自性清淨。只由不失自性清淨。故能随缘成染淨也。犹如明镜。现于染淨而恒不失镜之明淨。只由不失镜明淨故。方能现染淨之相。以现染淨知镜明淨。以镜明淨知现染淨。是故二义唯是一性。虽现淨法。不增镜明。虽现染法。不污镜淨。非直不污。亦乃由此反现镜之明淨。真如亦尔。非直不动。性淨成于染淨。亦乃由成染淨。方现性淨。非直不坏染淨明于性淨。亦乃由性淨故。方成染淨。是故二义。全体相收。一性无二。岂相违也。由依他无性得成似有。由成似有。是故无性。此即无性即因缘。因缘即无性。是不二法门也。所执性中。虽复当情称执现有。然于道理毕竟是无。以于无处横计有。故明知理无。是故无二。惟一性也。
问。真如是有耶。
答。不也。随缘不变故。空故。真如离妄念故。
问。真如是无耶。
答。不也。不变随缘故。不空故。圣智所行处故。
问。真如是亦有亦无耶。
答。不也。无二性故。离相违故。
问。真如是非有非无耶。
答。不也。具法故。离戏论故。
问。依他是有耶。
答。不也。缘起无性故。约观遣故。异圆成故。
问。依他是无耶。
答。不也。无性缘起故。能现无生故。异徧计故。是智境故。
问。依他是亦有亦无耶。
答。不也。无二性故。离相违故。
问。依他是非有非无耶。
答。不也。有多义门故。离戏论故。
问。徧计是有耶。
答。不也。理无故。无体相故。
问。徧计是无耶。
答。不也。情有故。无相观境故。能翳真故。
问。徧计是亦有亦无耶。
答。不也。无二性故。
问。徧计是非有非无耶。
答。不也。所执性成故。
已上护执竟。今执成过者。若计真如一向是有者。有二失。一不随缘。二不待了因故。
问。教云。真如为凝然常。既不随缘。岂是过耶。
答。圣说真如为凝然者。此是随缘成染淨时。恒作染淨而不失自体。即是不异无常之常。名不思议常。非谓不作诸法。如情所谓之凝然也。不异无常之常出于情外故。名真如常。
经云。不染而染。明常作无常。染而不染。明作无常时不失常也。又不异常之无常。故说真如为无常。
经云。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又依他是生灭法。亦得有不异常之无常。不异无常之常。以诸缘起无常之法。即无自性。方成缘起。是故不异常性而得无常。故云。不生不灭是无常义。此即不异于常成无常也。又诸缘起即是无性。非灭缘起方说无性。即是不异无常之常也。
经云。色即是空。非色灭空。又众生即涅槃。不更灭也。此与真如二义同。即真俗双融。二而无二。故论云。智障甚盲闇。谓真俗别执故也。又真如若不随缘成于染淨。染淨等法即无所依。无所依有法又堕常也。又真如若有者。即不随染淨。染淨诸法既无自体。真又不随。不得有法。亦是断也。乃至执非有非无等四句。皆堕断常也。若依他执有者。谓己有体。不藉缘故。无缘有法即是常也。又由执有即不藉缘。不藉缘故不得有法。即是断也。
问。依他性是有义。便有失者。何故摄论云。依他性以为有耶。
答。此即不异空之有。从缘无体故。一一缘中无作者故。由缘无作方得缘起。是故非有之有。为依他有。即是不动真际建立诸法。若依他执无者。即缘无所起。不得有法。即是断也。
问。若说缘生为空无。即堕断者。何故中论广说缘生为毕竟空耶。
答。圣说缘生以为空者。此即不异有之空也。此即不动缘生说实相法也。是故。如情执无即是断过。又若执依他为无法者。无法非缘。非缘之法即是常也。乃至执非有非无。皆成断常二患。若徧计性中计所执为有者。圣智所照理应不空。即是常也。若妄执徧计于理无者。即失情有。故是断也。乃至执非有非无。皆具上失。
上已护过。今当显德者。真如是有义。何者。迷悟所依故。不空故。不坏故。真如是空义。随缘故。对染故。真如是亦有亦无义。具德故。违顺自在故。鎔融故。真如是非有非无义。二不二故。定取不得故。依他是有义。无性缘成故。依他是无义。缘成无性故。依他是亦有亦无义。缘成故。无性故。依他是非有非无义。随取一不得故。徧计是有义。约情故。徧计是无义。约理故。徧计是亦有亦无义。由是所执故。徧计是非有非无义。由所执故。
故知执则为断常二患。不执成性德之门。但除妄情非遣法也。是以不离有以谈真。见有之本际。匪存无而观法。了无之真原。则不出有无。不在有无。何取捨之干怀断常之所惑乎。是则三性一性。情有而即是真空。一性三性。真如而能成缘起。终日有而不有。有彻空原。终日空而不空。空该有际。自然一心无寄。万法俱閒。境智相应。理行融即。方入宗镜。莹淨无瑕。照破古今。光吞万彙矣。故知妄依真起而能覆真。真因妄显而能夺妄。真妄无体。皆依识性。
夫一心妙门。唯识正理。能变所变。内外皆通。举一例诸。收无不尽。如众星列宿。匪离于空。万本羣萌。咸归于地。则可以拔疑根而开信户。朗智照而洗情尘。若机思迟回未成胜解。须凭问答。渐入圆通。真金尚假锻鍊而成。美玉犹仗琢磨而出。
华严私记云。正念思惟甚深法门者。有二种人能枯十二因缘大树。一者温故不忘。二者谘受新法。此之谓也。
问。心法不可思议。离言自性。云何广兴问答。横剖义宗。
答。然理唯一心。事收万法。若不初穷旨趣。何以得至觉原。今时不到之者。皆是谬解麤浮。正信力薄。玄关绵密。岂情识之能通。大旨希夷。非一期之所入。若乃未到如来之地。焉能顿悟众生之心。今因自力未到之人。少为开示。全凭佛语。以印凡心。凭佛语以契同。淼然无际。印凡心而不异。豁尔归宗。又有二义须说。一若不言说。则不能为他说一切法离言自性。二即说无说。说与不说。性无二故。又此宗但论见性。亲证非在文诠。为破情尘。助生正信。若随语生见。执解依通。则实语是虚妄。生语见故。若因教照心。唯在得意。则虚妄是实语。除邪执故。
起信论云。当知一切诸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无非有。毕竟皆是不可说相。所有言说示教之者。皆是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语引导众生。令捨文字入于真实。若随言执义。增妄分别。不生实智。不得涅槃。又若文字显总持。因言而悟道。但依义而不依语。得意而不徇文。则与正理不违。何关语默。
故大般若经云。若顺文字不违正理。常无诤论名护正法。
天王般若经偈云。总持无文字。文字显总持。大悲方便力。离言文字说。
愣伽经云。佛告大慧。我等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字。所以者何。法离文字故。非不饶益义说。言说者。众生妄想故。大慧。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教法坏者。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若无者。谁说。为谁。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莫着言说。随宜方便。广说经法。
淨名经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
思益经云。汝等比丘当行二事。一圣说法。二圣默然。但正说时。了不可得。即是默然。不是杜口无说。
故昔人云。幻人说法幻人听。由来两箇总无情。说时无说从君说。听处无听一任听。
又若以四实性(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名四执性,破此四执名四实性)。自得法本住法。约真谛中。即不可说。若以四悉檀。随他意语。断深疑生正信。有因缘故。则亦可得说。又不可说即可说。真理普徧故。可说即不可说。缘修无性故。
经云。不可思议智境。不可思议智照。即此义也。若破四性境智。此名实慧。若四悉赴缘说四境智。此名权慧。则权实双行。自他兼利。方冥佛旨。免堕己愚。
问。山河大地。一一皆宗。五性三乘。人人是佛。何须宗镜。强立异端。
答。诸佛凡敷教迹。不为己知者言。祖师直指人心。只为未明者说。今之所录。但示初机。令顿悟圆宗不迂小径。若不得宗镜之广照。何由鉴自性之幽深。匪因智慧之光。岂破愚痴之闇。如临古镜。妍丑自分。若遇斯宗。真伪可鉴。岂有日出而不照。然灯而不明者乎。
故华严记中。述十种法明。法即是境明。即是心以智慧明照二谛法。故云法明。虽然法无成破。此属第一义门中。且教自有开遮。宁无善巧方便。
如大涅槃经中。高贵德王菩萨品。因瑠璃光菩萨欲来放光。佛问于文殊文殊。初以第一义答云。世尊。如是光明名为智慧。智慧者。即常住之法。常住之法。无有因缘。云何佛问何因缘。故有是光明。广说无因缘。竟末后云。世尊。亦有因缘。因灭无明则得炽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灯。是知。因教明宗。非无所以。从缘入道。终不唐捐。方便之门。不可暂废。又夫宗镜中。纔说一字。便是谈宗。更无前后。以说时有异。理且无差。
问。但云方便。说则无妨。若约正宗。有言伤旨。
答。我此圆宗。情解不及。岂同执方便教人。空有不融通。体用两分。理事成隔。说常住则成常见。说无常则归断灭。斥边则成边执。存中则着中理。今此圆融之旨。无碍之宗。说常则无常之常。说无常则常之无常。言空则不空之空。言有则幻有之有。谈边则即中之边。谈中则不但之中。立理则成事之理。立事则显理之事。是以卷舒在我。隐显同时。说不乖于无说。无说不乖于说。
宝藏论云。常空不有。常有不空。两不相待。句句皆宗。是以圣人随有说有。随空道空。空不乖有。有不乖空。两语无病。二义双通。乃至说我亦不乖无我。说事亦不乖无事。何以故。不为言语所转也。
问。既称观心自悟。不假外缘。云何广讚佛恩。称扬经教。
答。若不因教所指。何由得识自心。设不因教发明。亦须凭教印可。若不然者。皆成自然外道。闇证禅师。直饶生而知之。亦是多生闻经熏种。或乃诸圣本愿冥加。
所以台教云。夫一向无生观人。但信心益。不信外佛威加益。此堕自性痴。又一向信外佛加不内心求益。此堕他性痴。是以世间凡愚。牵重不前者。须假傍力助进。如师与经。是乃外缘。证悟之者。皆被冥加。若不知恩。如树木不识日月风雨。
等恩经云。非内非外。而内而外。而内故。诸佛解脱于心行中求。而外故。诸佛护念。云何不信外益也。
问。平等真心。羣生佛智。虽然等有。信解难生。多抱狐疑。少能圆证。更希再明教理。确实指陈。
答。广畧之教。遮表之诠。虽开合不同。总别有异。然皆显唯心之旨。终无识外之文。证若恒沙。岂唯一二。
所以法华经偈云。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佛乘。
释曰。知第一寂灭者。真如一心是本寂灭。非轮廻生灭之灭。亦非观行对治之灭。故称第一。于一心寂灭之中。即无法可敷扬。无道可建立。为未了者以方便大慈力故。虽说种种别门异道。若尅体而论。唯但指归一心佛乘。更无馀事。
愣伽经云。佛告大慧。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是藏识影像。所取能取二种相现。彼诸愚夫堕生住灭二见中。故于中妄起有无分别。
又入愣伽经偈云。种种随心转。唯心非馀法。心生种种生。心灭种种灭。众生妄分别。无物而见物。无义唯是心。无分别得脱。
又华严经云。一切方海中。依于众生心想而住。
大智度论云。譬如调马。自见影不惊。何以故。自知影从身出。如信入一乘调顺之人。见一切怖境不惊。自知境从心出。
唯识论云。如契经说三界唯心。又说所缘唯识所现。又说诸法皆不离心。又说有情随心垢淨。又说成就四智菩萨。能随悟入唯识无境。又颂说。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馀。此等圣教。诚证非一。
如前所说识差别相。依理世俗非真胜义。但以从初业识起见相二门。因见立能。因相立所。能所纔具。我法互兴。从此因有为而立无为。对虚假而谈真实。皆无空体。似有非真。是以认互起之名。见色有表而执空无表。对相待之质。见牛角有而执兔角无。不知以有遮无。有非定有。以无遮有。无非定无。若了八识真心。自然绝待。疑消能所。藤蛇于是併空。见息对治。形名以之双寂。
问。能所之见则心境宛然。圣人知见如何甄别。
答。双照有空。不住内外。似谷答声而绝虑。如镜鉴像而无心。妙湛圆明。寂而常照。故云常在正念。亦名正知。非是有念有知。亦非无念无知。若唯无念。寂而失照。若但照体。照而失寂。并称不正。正在双行。
还原集云。得其妙性起照。照见一切。了了知。无所知。了了见。无能见。内外圆明。廓周法界。亦名毘卢遮那无障碍眼。圆满十方。照见一切佛刹。即此义也。所以达人见闻。不落能所。既非是有见。亦非无见。但不生二相。常合真空。
故大集经云。慧灯三昧者。即是诸法无二相也。无二相者。不在有无。不出有无。夫有无者。以惑情所执有无皆失理。无惑计有无皆真。是知诸法非实非虚。非空非有。若无于有。不成于无。若无于无。不成于有。有无交彻。万化齐融。又约圣人亲证见闻之境。有其四种。
所以大涅槃经云。约佛妙证有四种闻。一不闻闻。二不闻不闻。三闻不闻。四闻闻。
台教释云。初入证道。修道忽谢。无所可有。名为不闻。真明豁开。无所不照。即是于闻。故名不闻闻。证得如是大般涅槃。无有闻相。故名不闻不闻。证起惑灭。名闻不闻。寂而常照。随扣则应。名曰闻闻。初句证智。次句证理。第三句证断。第四句证应。若事若理。智断自他。于初智证之中。具足无缺。此一妙证。尽涅槃海。复次。不闻闻是证了因。闻不闻是证缘因。不闻不闻是证正因。闻闻是证境界。乃至明四种生。谓生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不生。亦同四种闻义。一生生是因缘所生法。二生不生是我说即是空。三不生生是亦名为假名。四不生不生是亦名中道义。若能了此四生之无生。方达圣人见闻之境。是以不取不捨。达一道之原。非有非空。见诸法之实。
如肇论云。道超名外因谓之无。动与事会因谓之有。谓之有者。应夫有为。彊谓之然耳。彼何然哉。故经云。圣智无知而无所不知。无为而无所不为。此无相寂然之道。岂曰有而为有。无而为无。动而乖静。静而废用耶。而今之谈者。多即言以定旨。寻大方而徵隅。怀前识以标玄。存所存之。必当是以闻圣有知。谓之有心。闻圣无知。谓等太虚。有无之境边见所存。岂是处中莫二之道乎。何者。万物虽殊。然性本常一。不可而物。然非不物。可物于物。则名相异陈。不物于物。则物而即真。是以圣人不物于物。不非物于物。不物于物。物非有也。不非物于物。物非无也。非有所以不取。非无所以不捨。不捨故妙存则真。不取故名相靡因。名相靡因。非有知也。妙存则真。非无知也。是知真心无寄。不属有无。妙证之时。自然明了。
问。此佛之知见。如何开示悟入。
答。若约教。天台文句疏配圆教四位。开即十住。示即十行。悟即十向。入即十地。
华严记释大意云。谓开除惑障。显示真理。令悟体空。证入心体。若禅门南北二宗释者。北宗云。智用是知。慧用是见。心不起名智。智能知。五根不动名慧。慧能见。是佛知见。心不动是开。开者开方便门。色不动是示。示者示真实相。悟即妄念不生。入则万境常寂。南宗云。众生佛智。妄隔不见。但得无念。即本来自性寂静。为开。寂静体上。自有本智。以本智能见本来自性寂静。名示。既得指示。即见本性。佛与众生。本来无异。为悟。悟后于一切有为无为。有佛无佛。常见本性。自知妄想无性自觉圣智。是故菩萨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即是入义。
大涅槃经云。第一义空名为智慧。二乘但空。空无智慧。菩萨得不但空。即中道慧。即此慧寂而常照。二乘但得其寂。不得寂照。故非实相。菩萨得寂又得寂照。即是实相。
御录宗镜大纲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