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疽一百十五
一人年将六十。五月患右臂膊肿盛。上至肩。下至手指。色变。皮肤凉。六脉沉细而微。
症俱寒。乃附骨痈也。开发已迟。以燔针启之。脓清稀解。次日肘下再开之。加吃逆不绝。
与丁香柿蒂散两服稍缓。次日吃逆尤甚。自利。脐腹冷痛。腹满食减。时发昏愦。灸左乳下黑尽处二七壮。又处托里温中汤一两半与服。或曰。诸痛疮疡皆属心火。又时当盛暑而用姜、附可乎。予曰。经云脉细皮寒。泻利前后。饮食不入。是为五虚。况吃逆胃中虚寒。此症内外相反。须当舍时从症。遂投之。诸症悉去。饮食倍进。疮势温。脓色正。复用五香汤数服。月余而愈。
机按此症多属虚寒。此方专用辛热以治其寒。不用参、术以补其虚。盖因吃逆腹满。乃气郁壅也。想必其人年虽老。脉症虽虚。而形体颇实。非阴虚吃逆比。
一挥使臂肿一块。不痛不赤。脉弱懒食。时呕。以六君子(二)加藿香。酒炒芍药。呕止。再以八珍汤(十四)二十余剂。脓成刺之。又以十全大补而愈。次年伤寒。后臂复肿。微痛。乃伤寒余毒也。然无表症。俱虚弱耳。先用十宣散四剂。取参、 、芎、归扶助元气。防风、桔梗、白芷、浓朴行散肿结。肉桂引经破血。肿退三四。再用八珍汤。肿溃而愈。至冬臂复作痛。因服祛风药。反筋挛痛甚。此血虚不能养筋。筋虚不能束骨。用加味十全大补汤(十三)百贴而愈。
一女臂患肿。溃久不敛。寒热交作。五心烦热。饮食少思。月水不通。以逍遥散月余少可。
更服八珍汤。(十四)加牡丹皮、香附。又月余经通。再加黄 、白蔹。两月余而愈。(此凭一人臂肿。患毒作痛。服寒凉药。食少。大便不实。予用理中丸二服。更以六君子加砂仁、藿香。再以托里。脓溃而愈。
此因治不应而变方也。
凡疮痛甚者。若禀浓有火。宜苦寒药。若禀薄者。宜补中益气汤。加芩、连之类。在下加黄柏。人肥加荆、防、独、羌之类。取其风能胜湿也。
一妇左臂胆经部分结肿一块。年许不溃。坚硬不痛。肉色不变。脉弱少食。月水过期。
发热。遇劳或怒则痛。此不足症也。与参、 、归、术、芎、 、芍药、贝母、远志、香附、桔梗、牡丹皮、甘草百余帖而消。(此因症脉也。)
大抵妇病多起于郁。郁则气血受伤。百病生矣。
一人臂患漏。口干发热。喜脓不清稀。脉来迟缓。灸以豆豉饼。服八珍汤。(十四)加麦门、五味、软柴胡、地骨皮、三月余而愈。后因房劳复溃。脓清脉大。辞不治。果殁。
河间曰。因病致虚为轻。盖病势尚浅。元气未虚也。若病初愈。或饮食、劳倦、房劳、加至羸损。此因虚致损则为重。病势已过。元气已索故也。
一儿臂患痘毒作炒。按之复起。此脓胀痛也。刺之。以托里而愈。
一妇臂结一块。已溃不敛。灸以豆豉饼。更服托里药而愈。
一人年逾三十。素怯弱。不能食冷。臂患一毒。脉虚弱。予以托里药而消。但饮食少思作胀。或吞酸。日渐羸瘦。参芩等药不应。右尺脉弱。此命门火衰。不能生土。遂以八味丸补土之原。饮食渐进而愈。(此凭脉症也。)
一媪左臂结核。年余方溃。脓清不敛。以十全大补汤。(十三)外用附子饼灸。及贴补药膏。调护得宜。百帖而愈。(此凭症也。)
一人多虑神劳。年近五十。左膊外侧。红肿如粟。予曰。勿轻视。得独参汤数斤乃佳。
而止。旬余值大风拔木。疮上起一红线。绕背抵右肋。与大料人参汤。加芎、术补剂。两月而安。机按此条。因形因经而为治也。
一妇臂痛。筋挛不能屈伸。遇寒则剧。脉紧细。比良甫所谓肝气虚为风寒流于血脉经络于筋。筋不荣则干急为痛。先用舒筋汤。(八三)更用四物汤。(九)加牡丹皮、泽兰、白术而愈。亦有臂痛不能举。或转左右作痛。由中脘伏痰。脾气滞不行。宜茯芩丸。(百二十五)或控涎丹治之。(此因脉处治之。)
一人手臂结核如粟。延至颈项。状似瘰 。此风湿流注。用加减小续命汤。(七五)及独活寄生汤。(七六)更以托里药。倍加参、 、归、术。百帖而愈。
机按此条。有症无脉。认作风湿流注而治。当时必有所见也。后用补剂百贴而愈。是终于虚也。一儿三岁。臂患毒。 痛。服解毒丸。搽神功散(七十)而消。(此条症脉。不详。
当时必有所见。)
尝治臂毒。便闭烦躁。服五福化毒丹(百九)亦效。若脓成急刺。用纸捻醮麻油 疮内。
以膏药贴之。若儿安静。不必服药。候有脓取去。仍用 贴。
一人肩患疽。脉数。饮槐花酒一服。势顿退。再与金银花、黄 、甘草十余服而平。(槐花治湿热之功最为神速。胃寒不宜过剂。
尹老家贫。形志皆苦。自幼颓疝。孟冬于手阳明大肠经分出痈。第四日稠脓。臂外皆肿在手阳明左右经中。其脉俱弦。按之洪缓有力。此得自八风之变。以脉断之。邪气在表。饮食如常。大小便如故。腹中和。口知味。知不在里也。不恶风寒。只热躁。脉不浮。知不在表也。表里既和。邪在经脉之中。故曰凝于血脉为痈是也。痈出身半以上。故风从上受。因知为八风之变。而疮只在经脉之中。法当却寒。调和经脉中血气。使无凝滞。可愈矣。宜用以白芷升麻汤。(百四一)
机按此方。举一身而言。故阳明为一身之中。若以各经言之。而阳明亦自有表里中三等之剂。太阳亦有表里之中之方。余经皆可以类推也。
一人年逾三十。臂患痈溃而不痛。脓稀脉弱。丹溪曰。疽溃深而不痛者。胃气大虚。不也。东垣曰。脓水清稀。疮口不合。气血俱虚也。理宜大补。彼不听。服消毒药。气血愈虚丹溪曰。才见肿痛。参之脉症。倘有虚弱。便与滋补气血。可保终吉。又曰。溃疡内外皆虚。补接为主。兹则见善不从。自用己智。宁免死乎。
一人年逾四十。臂患毒。 痛作呕。服托里消毒药愈盛。予用凉膈散二剂顿退。更以四物汤加芩、连四剂而消。
机按此则所谓肿疡热毒攻心而作呕也。
一人两臂肿痛。服托里药日盛。予谓肿属湿。痛属火。此湿热流注经络也。用人参败毒加威灵仙、酒炒黄芩、南星数剂渐愈。更以四物汤。(九)加苍术、黄柏、桔梗二十余剂而消。按此托里药日盛。故改作湿热治也。
一尚书左臂肘患一紫泡。根畔肿赤。大肠脉芤。予谓芤主失血。或积血。公曰。血痢未瘳。以芍药汤(九二)二剂。更以人参败毒散(六四)二剂。疮痢并愈。
机按用芍药汤以治血痢。用败毒散以治紫泡。但所录脉症未甚详悉。观其所治。多属血热而近实也。
卷五
背疽一百十六
痛。或不痛。及麻木者。邪气盛也。隔蒜灸之。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毒随火而散。再不痛者。须明灸(不隔蒜灸。)之。或用黄连解毒散之类。
右关脉弱而肌肉迟生者。宜健脾胃。
头痛拘急乃表症。先服人参败毒散一二剂。如 痛。用金银花散。或槐花酒。神效托里痛肿硬。脉实者。以清凉饮。仙方活命饮。苦参丸。
肿硬木闷。疼痛发热。烦躁饮冷。便秘脉沉实者。内疏黄连汤。或清凉饮。大便已利。
欲得作脓。用仙方活命饮。托里散。蜡矾丸。外用神异膏。
饮食少思。或不甘美。用六君子汤加藿香。连进三五剂。更用雄黄解毒散洗患处。每日金膏涂疮口处。候有疮口。即用纸作捻。醮乌金膏 入疮内。若有脓为脂膜间隔不出而作胀痛者。宜用针引之。腐肉堵塞者去之。若瘀肉腐动。用猪蹄汤洗。如脓稠或痛。饮食如常。
瘀肉自腐。用消毒与托里药相兼服之。仍用前二膏涂贴。若腐肉已离好肉。宜速去之。如脓不稠不稀。微有疼痛。饮食不甘。瘀肉腐迟。更用桑柴灸之。亦用托里药。若瘀肉不腐。或脓清稀。不 痛者。急服大补之剂。亦用桑柴灸之。以补接阳气。解散郁毒。
大抵气血壮实。或毒轻少者。可假药力。或自腐溃。怯弱之人。热毒中膈。内外不通。
针灸。药无全功。然此症若脓已成。宜急开之。否则重者溃通脏腑。腐烂筋骨。轻者延溃良肉。难于收功。因而不敛者多矣。
一人患此痛甚。服消毒药愈炽。予为隔蒜灸之而止。与仙方活命饮二剂顿退。以托里药溃而愈。(此凭症也。)
一妇发热。烦躁饮冷。与黄连解毒汤四剂少愈。更与托里消毒散始溃。与托里药而敛。
(此凭症也。)
一人已愈。唯一眼番出 肉如菌。三月不愈。乃伤风寒也。以生猪油调藜芦末涂之即愈。亦有 出三寸许者。乌梅涂之亦效。但缓硫黄亦可。(此凭症也。)
一人年逾五十。患已五日。 肿大痛。赤晕尺余。重如负石。势炽。当峻攻。察其脉又。遂先砭赤处。出黑血碗许。肿痛背重皆去。更敷神效散。及服仙方活命饮二剂。疮口及砭处出黑水而消。(此凭症也。)
大抵疮毒势甚。若用攻剂。怯弱之人必损元气。因而变症者多矣。
一人 肿作痛。脉浮数。与内托复煎散二剂少退。与仙方活命饮四剂痛止而溃。再与托里药而愈。(此凭脉症也。)
一人毒势炽甚。痛不可忍。诸药不应。以仙方活命饮二剂。诸症悉退。又二剂而溃。以金银花散六剂而愈。(此凭症也。)
一人浓味气郁。形实性重。年近六十背疽。医与他药皆不行。惟饮香附末甚快。自肿至始终只此一味而安。然此等体实而又病实。盖千百而一见也。每思香附。经不言补。惟不老汤乃言有益于老人。用片子姜黄、甘草、香附三味。以不老为名。且引铁瓮先生与刘君为证。夫岂无其故哉。盖于行中有补之理耳。天之所以为天健而有常。因其不息。所以生生无穷。正如芜蔚活血行气。有补阴之妙。故名益母。胎产所恃者气血也。胎前无滞。产后无虚。
以其行中有补也。夏枯草治瘰 亦然。(此因情性而治。)
一人感冒后发 。不醒人事。磨死膂肉三寸许一块。此膀胱经必有湿热。其脉果数。
死肉最毒。宜速去之。否则延害良肉。多致不救。取之。果不知痛。因 不止。疑为去肉所触。予曰非也。由风热未已。彼不听。另用乳没之剂。愈盛。复请治。予以怯风消毒敷贴。
饮以怯风凉血化痰降火之剂而愈。
按此因脉因症而处治也。
一通府发背十余日。势危脉大。先饮槐花酒二服杀其势。退。再饮败毒散二剂。更饮药数剂。渐溃。又用桑柴燃灸患处。每日灸良久。仍贴膏药。灸至数次。脓溃腐脱。以托里药加白术、陈皮。月余而愈。
按此先发后补。当时必有所见也。惜乎脉症不甚辨。
一县尹发背六七日。满背肿痛。势甚危。隔蒜灸百壮。饮槐花酒二碗即睡觉。用托里药消毒。十去五六。令将桑柴燃患处而溃。数日而愈。
一侍御髀ht 患毒。痛甚。服消毒药不减。饮槐花酒一服。势随大退。再用托里消毒药而大抵肿毒。非用蒜灸。及饮槐花酒先杀其势。虽用托里诸药。其效未必甚速。(按前条皆先泻后补法。)
一园丁发背甚危。取金银藤五六两捣烂。入热酒一钟。绞取汁。温服。渣罨患处。四五平。彼用此药治疮。足以养身成家。遂弃园业。盖金银花治疮。未成即散。已成即溃。有回一妇半月余尚不发起。不作脓。痛甚。脉弱。隔蒜灸二十余壮而止。更服托里药渐溃。脓清而瘀肉不腐。以大补药及桑柴灸之。渐腐。取之而寻愈。(此凭脉症也。)
一人腐肉渐脱而脓微清。饮食无味。以十宣散去白芷、防风。加茯苓、白术、陈皮。
月余而敛。(此凭症也。)
一人将愈。但肌肉生迟。脾胃俱虚。以六君子汤。加芎、归、五味、黄 治之而愈。(此凭一人已愈。唯一口不敛。脉浮而涩。以十全大补汤治之而愈。(此凭脉也。)
一老人七十余。背疽径尺余。杂服五香汤。十宣散数十帖。脓血腥秽。呕逆不食。旬余自言。服十宣散膈中不安。且素有淋病三十年。今苦淋痛。呕逆。及不得睡而已。急煎参归术膏。以牛膝汤入竹沥调化与之。三日尽药斤半。淋止思食。七日尽药四斤。脓自涌出。
得睡。兼旬而安。时六七月也。(此凭症也。)
一人年六十余。好酒肉。背疽见脓。呕逆发热。得十宣已多。医以呕逆。投嘉禾散加丁时七月大热。脉洪数有力。予曰。脉症在溃疡尤忌。然形气尚可为。只与独参汤加竹沥。尽药十五六斤。竹百余竿而安。予曰。此幸耳。不薄味。必再发。后因夏月醉坐池中。左胁傍生软块如饼。二年后溃为疽。自见脉症如前。仍服参膏竹沥而安。
二人年老血气弱。无以供给。脓血。胃虚而呕。若与十宣。宁保无危。
机按后条。乃膏粱积热之变。宜用寒凉之剂。兹用骤补。盖以年老溃疡故也。
一妇发背。用托里消毒药二十余剂而溃。因怒。顿吐血五六碗。气弱脉细。此气血虚极令服独参膏斤许少缓。更以参、 、归、术、陈皮、炙甘草三十余剂。疮口渐合。若投犀角地黄汤沉寒之药。鲜不误矣。(此凭脉症也。)
一妇年逾四十发背。治以托里药而溃。或呕而疮痛。胃脉弦紧。彼为余毒内攻。东垣云呕无时。手足逆冷。脏腑虚也。丹溪曰。溃后发呕不食者。湿气侵内也。又云。脓出反痛。
虚也。今胃脉弦紧。木乘土位。其虚明矣。用六君子(二)加酒炒芍药、砂仁、藿香。彼自服护心散。呕愈盛。复邀治。仍用前药。更以补气血药。两月而愈。(此凭脉症也。)
大抵湿气内侵。或感秽气而作呕。必喜温而脉弱。热毒内攻而作呕。必喜凉而脉数。必须辨不应。加熟附子二三片。有侵晨作泻者。名曰肾泄。宜二神丸。有食少渐瘦者。为脾肾虚。
尤宜二神丸。又治梦遗。生肌肉圣药。予尝饮食少思。吞酸嗳腐。诸药不应。惟服理中丸。
及附子理中丸有效。盖此皆因中气虚寒。不能运化郁滞所致。故用温补之剂。中气温和。自一人渴后发背未溃。脉数无力。此阴虚火动。 咀加减八味丸二剂稍缓。次用丸药而愈。(此凭脉症也。)
一人年逾五十。发背。生肌太早。背竟腐溃。更泄泻。脉微缓。用二神丸先止其泻。次补药。以猪蹄汤洗净。用黄 末填满患处。贴以膏药。喜其初起时多用蒜灸。故毒不内攻。
两月而愈。(此凭脉症也)
一妇因子迟。服神仙聚宝丹。背生痈甚危。脉散大而涩。急以加减四物汤百余帖。补其阴血。幸质浓易于收救。
机按此条。因服食因脉而处治也。
一人背疮如碗大。溃见五脏。仅膈膜耳。自谓必死。精要。取大鲫鱼一枚去肠脏。以羯羊粪填实。焙令焦黑极燥为末。干掺之疮口遂合。累用有效。须脓少欲生肌时用之。
机按此二味有补土功。土主肌肉。故用生肌。
一人背疽径尺。穴深而黑。家贫得此。急作参 归术膏与之。三日以艾芎汤洗之。气息。然可饮食。每日作多肉馄饨大碗与之。尽药膏五斤。馄饨三十碗。疮渐合。肉与馄饨补气有益者也。
机按此条。因饥寒多虚。故用此补法也。
一老妇患此。初生三头皆如粟。肿硬木闷。烦躁。至六日。其头甚多。脉大。按之沉隔蒜灸及托里。渐起发。尚不溃。又数剂。内外虽腐。惟筋所隔。脓不得出。胀痛不安。予谓须开之。彼不从。后虽自穿。毒已攻深矣。亦没。
一妇素弱。未成脓。大痛发热。予欲隔蒜灸以拔其毒。令自消。不从而殁。
大抵发背之患。其名虽多。惟阴阳二证为要。若发一头或二头。其形 赤。肿高头起。
发热。为痈属阳。易治。若初起一头如黍。不肿不赤。闷痛烦躁。大渴便秘。睡语切牙。四五日间。其头计数十。其疮口各含如一粟。形似莲蓬。故名莲蓬发。积日不溃。按之流血。至八九日或数日。其头成片。所含之物俱出。通结一衣。揭去又结。其口共烂为一疮。其脓内攻。色紫黯。为疽属阴。难治。脉洪滑者尚可。沉细尤难。如此恶症。惟隔蒜灸。及涂乌金凡人背近脊。并髀皮里有筋一层。患此症者。外皮虽破难溃。以致内脓不出。令人胀痛。气血转虚。变症百出。若待自渍。多致不救。必须开之。兼以托里。常治此症。以利刀剪之。尚不能去。以此坚物。待其自溃。不亦反伤。非气血壮实者。未见其能自溃也。
一弱妇。外皮虽腐。内脓不溃。胀痛。烦热不安。予谓宜急开之。脓一出。毒即解。痛。诸症自退。待其自溃。不惟疼痛。溃烂愈深。彼不从。待将旬日。脓尚未出。人已痛疲矣。须针之。终不能收敛。竟至不起。一人溃而瘀肉不腐。予欲取之。更以峻补。不从而没。
一妇发背。待其自破。毒瓦斯内攻而殁。开迟故也。东垣云。过时不烙。反攻于内。内既消败。不死何待。
一指挥年逾五十发背。形症俱虚。用托里药而溃。但腐肉当去。彼惧不从。延至旬日。
肉皆败矣。虽投大剂。毒甚不救。古人谓坏肉恶如野狼虎。毒如蜂螫。缓去则戕性命。信哉。
一人年逾四十发背。心脉洪数。势危剧。经曰。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心脉洪数。乃心甚。心主血。心气滞则血不流。故生痈也。骑竹马灸、灸其穴。是心脉所游之地。急用隔蒜灸。以泻心火。拔其毒。再用托里消毒而愈。(此凭脉也。)
一人发背十八日。疮头如粟。内如锥。痛极。时有闷瞀。饮食不思。气则愈虚。以大艾灸十余壮。不知热。内痛不减。遂明灸二十余壮。内痛悉去毒瓦斯大发。饮食渐进。更用大补汤。及桑柴燃灸。瘀肉渐溃。(此凭症也。)
一人发背。疮头甚多。肿硬色紫。不甚痛。不腐溃。以艾铺患处灸之。更用大补药。数日死肉脱去而愈。(此因症处治也。)
一人发背。 痛如灼。隔蒜灸三十余壮。肿痛悉退。更用托里消毒药而愈。(此凭症也一人发背已四五日。疮头虽小。根畔颇大。隔蒜灸三十余壮。其根内消。惟疮头作脓一人忽恶心。大椎骨甚痒。须臾臂不能举。神思甚倦。此谓夭疽。危病也。隔蒜灸。痒愈盛。乃明灸(着肉灸也)五十余壮。痒止。旬日而愈。精要谓之灸有回生之功。信矣。
一人患此已四日。疮头如黍。 痛背重。脉沉实。与黄连内疏汤二剂少退。更与仙方活命饮二剂而消。(此凭脉症也。)
一妇肿痛发热。睡语脉大用清心汤一剂而安。以金银花、甘草、天花粉、当归、栝蒌、黄数剂渐溃。更以托里药而愈。(此凭脉症也。)
一人背毒。 痛发热。饮冷。多汗。便秘。谵言。以破棺丹二丸而宁。以金银花四剂而脓成。开之。更用托里药而愈。
一太监发背。肿痛色紫。脉息沉数。良甫曰。脉数发热而痛者。发于阳也。且疮疡赤甚。火极似水也。询之。常服透骨丹半载。乃积温成热所致。遂以内疏黄连汤再服稍平。更用排脓消毒药。及猪蹄汤大乙膏而愈。
机按此条。因脉因服食而为之处治也。
一人伤寒后亦患此。甚危。取去死肉。以神效当归膏敷贴。饮内疏黄连汤。狂言愈盛。脉愈大。更用凉膈散(二六)二剂。又以四物汤。(九)加芩连数剂而愈。
机按此条脉症不甚详悉。观其下后狂愈盛、脉愈大。似属虚也。仍用凉膈散下之。此必形实进食。故用此也。
大凡患疮者责效太迫。一二剂未应。辄改服他药。及致有误。不思病有轻重。治有缓急。而概欲效于一二剂。难矣。况疮疡一症。其所由来固深已久。又形症在外。肌肉溃损。较无形之疾不同。安可旦夕取效。患者审之。
一人形实色黑。背生红肿。近髀骨下痛甚。脉浮数而洪紧正冬月。与麻黄桂枝汤。加酒、生附子、栝蒌子、甘草节、人参、羌活、青皮、黄 、半夏、生姜六贴而消。此亦用托里机按此条。因时因脉而制方也。
一水部年逾四十。髀ht 患毒已半月。头甚多。大如粟许。内痛如刺。饮食不思。怯甚。
至。此元气虚。疽蓄于内。非灸不可。遂灸二十余壮。饮以六君子(二)加藿香、当归数剂。
疮势渐起。内痛顿去。胃脉渐至。但疮色尚紫。瘀肉不溃。此阳气尚虚也。用桑柴火灸以接阳气。解散其毒。仍以前药加参、 、归、桂。色赤脓稠。瘀肉渐腐。取去。两月余而愈。
(此凭脉症也)
夫邪气沉伏。真气怯弱。不能起发。须灸。灸而兼大补。若投常药。待其自溃。鲜不误一人年逾六十。冬至后疽发背。五七日肿势约七寸许。不任其痛。视之脓成。彼惧开发三日始以燔针开之。以开迟。迨二日变症果生。觉重如负石。热如炳火。痛楚倍常。六脉沉数。按之有力。此膏粱积热之变。邪气酷热。固宜治之以寒药。但时月严凝。有用寒远寒之戒。经曰。假者反之。虽违其时。以从其症可也。急作清凉饮子。加黄连秤一两半作一服。
利下两行。痛减七分。翌日复进。其症悉除。月余平复。
机按此条。因浓味因脉而为之治法也。
一人初生如粟。闷痛烦渴。便秘脉实。此毒在脏也。予谓宜急疏去之。以绝其源。使毒不致外侵。彼以为小恙。乃服寻常之药。后大溃而没。
一士因脚弱求诊。两手脉皆浮洪稍鼓。饮食如常。懒于言动。肌起白屑如麸片。时在冬予作极虚处治。询知半年前背臀腿三处。自夏至秋冬节次生疽。率用五香连翘汤。十宣散。
今力。补药应效已渐。病家嫌缓。自作风病治。炼青礞石二钱半。以青州白丸作料。煎饮子顿服之。予谏不听。因致不救。
一人背疮毒瓦斯未尽。早用生肌。背竟溃烂。予以解毒药治之得愈。又一人患毒瓦斯始发。
骤用生肌。其毒内攻而死。
一人年逾四十。发背五日不起。肉色不变。脉弱少食。大便不实。予谓凡疮未溃脉先弱于收敛。用托里消毒散二剂方起发。彼惑一妪言。贴膏药。服攻毒剂。反盛。背如负石。复请予治。隔蒜灸三十余壮。彼云负石已去。但痒痛未知。更用托里药。知痛痒。脓清。前药倍加参、 。佐以姜、桂。脓稍稠。又为人惑。外贴猪腰子。抽脓血。内服硝、黄。遂流血五六碗许。连泄十余行。腹内如冰。饮食不进。不得已。速予诊之。脉尽脱。不可救。盖其症属大虚。一于温补。犹恐不救。况用攻伐。不死何待。
一人发背十余日。疮头如栗许。肿硬木闷。肉色不变。寒热拘急。脉沉实。此毒在内也以黄连内疏汤次以消毒托里药。其毒始发。柰速用生肌。患处忽若负重。身如火 。后竟不东垣云。毒瓦斯未尽。速用生肌。纵平复必再发。若毒瓦斯入腹。十死八九。大抵毒瓦斯尽。
脾气壮。则肌肉自生。生肌药不用亦可。
一宜人年逾六十。发背三日。肉色不变。头如粟许。肩背重。寒热饮冷。脉洪数。良甫外如麻。里如瓜。齐氏曰。增寒壮热。所患必深。又曰。肉色不变。发于内也。用人参败毒散(六二)二剂。又隔蒜灸五十余壮。毒始发。背始轻。再用托里药渐溃。顾气血虚甚。作渴。服参、 、归、 等。渴止。彼欲速愈。自用草药敷患处。毒瓦斯复入。遂不救。
大抵老弱患疮。疮头不起。或坚如牛领皮。多不待溃而死。溃后气血不能培养者亦死。
初溃。毒正发越。宜用膏药吸之。参 等药托之。若反用药遏之使毒瓦斯内攻者。必不救也。
一女背ht 结一核如钱大。不 。但倦怠少食。日晡发热。脉软而涩。此虚劳气郁所致。予气养血开郁之药。复令饮人乳。精神稍健。彼不深信。又服流气饮。食遂少。四肢痿。其父悔。复请予。予谓决不起矣。果殁。
一妇发热作痛。专服降火败毒药。溃后尤甚烦躁。时嗽。小便如淋。皆恶症也。辞不治此症虽云属火。未有不由阴虚而致者。故经云督脉经虚。从脑而出。膀胱经虚。从背而出。岂可专泥于火。
一太守肿硬不泽。疮头如粟。脉洪大。按之即涩。经云骨髓不枯。脏腑不败者可治。然肿硬色夭。坚如牛领之皮。脉更涩。此精气已绝矣。不治。
一宜人发背。脓熟不开。昏闷不食。此毒瓦斯入内也。断不治。强之针。脓碗许。稍苏。
须臾竟亡。
大抵血气壮实。脓自涌出。老弱之人。血气枯槁。必须迎而夺之。顺而取之。若毒结四刺少缓。腐溃深大。亦难收敛。结于颊项胸腹紧要之地。不问壮弱。急宜针刺。否则难治。
一人背疮溃陷。色紫舌卷。予谓下陷色紫。阳气脱也。舌卷囊缩。肝气绝也。经曰。此筋先死。庚日笃。辛日死。果立秋日而殁。
卷五
臂痈一百十七
(附腿痛 环跳疽 脚气 脚跟疽 腿痈)
痛。尺脉紧而无力者。托之。
肿硬痛甚者。隔蒜灸之。更以托里。
不作脓而痛者。解毒为主。
不作脓者。托里为主。
不溃或溃而不敛者。托里为主。
一人臀痈。肿硬作痛。尺脉浮紧。按之无力。以内托羌活汤一剂痛止。再以金银花散四剂。脓溃而愈。
一人臀痈。肿硬痛甚。隔蒜灸之。更服仙方活命饮二剂。痛止肿消。以托里消毒散。加黄柏、苍术、羌活。疮头溃而愈。
一人臀痈。作脓而痛。以仙方活命饮二剂痛止。更以托里消毒散。脓溃而瘥。(此条无一人臀痈不作脓。饮食少思。先以六君子加芎、归黄 。饮食渐进。更以托里散。脓溃一人溃而脓清不敛。灸以豆豉饼。更饮十全大补汤。两月余而痊。
凡疮不作脓。或不溃。或溃而不敛。皆气血虚也。若脓清稀。尤虚甚也。
一人臀痈。脓水不止。肌渐瘦。食少思。胃脉微弦。以六君子加藿香、当归数剂。食遂进。以十全大补汤。灸以豆豉饼。两月余而痊。
一弱人臀痈。脓成不溃。以十全大补汤数剂始托起。乃针之。又二十余剂而愈。夫臀居僻位。气血罕到。老弱患之。尤宜补其气血。庶可保痊。
一人腿内侧患痈。未作脓而肿痛。以内托黄 柴胡汤二剂少愈。又二剂而消。
一人臀漫肿。色不变。脉活数无力。脓将成尚在内。欲治以托里药。待发出而用针。彼欲内消。服攻伐药愈虚。复求治。仍投前药。托出针之。以大补药而愈。
凡疮毒瓦斯已结不起者。但可补其气血。使脓速成而针去。不可论内消之法。脓成。又当生熟浅深而针之。若大按乃痛者。脓深也。小按便痛者。脓浅也。按不甚痛。未成脓也。按之即复起者。脓也。按之不复起者。无脓也。若肿高而软者。发于血脉也。肿下而坚者。发于筋骨也。肉色不变者。发于骨髓也。
一人腿外侧患痈。漫肿大痛。以内托黄 汤酒煎二剂少可。更以托里数剂溃之而愈。
一妇腿痈。久而不愈。疮口紫陷。脓水清稀,予以为虚。彼不信。乃服攻毒之剂。虚症蜂起。复求治。灸以附子饼。服十全大补汤百余帖而愈。
凡疮脓清及不敛者。或陷下。皆气血虚极也。最宜大补。痞成败症。若更患他症。卒难一人腿痈内溃。针之脓出四五碗许。恶寒畏食。脉诊如丝。此阳气微也。以四君子加炮。畏寒少止。又四剂而止。以六君子加桂数剂。饮食颇进。乃以十全大补。乃灸附子饼两月而愈。
一老腿痈脓自溃。忽发昏瞀。脉细而微。此气血虚极也。以大补之剂而苏。
一弱人流注内溃。出败脓五六碗。口服歪斜。脉亦虚极。乃虚甚也。非真中风。以独参汤加附子一钱二剂。更以大补药。月余而痊。
大抵脓血大泄。当大补气血为先。虽有他症。以末治之。凡痈大溃。发热恶寒。皆属气甚。若左脉不足者。补血药多于补气药。右脉不足者。补气药多于补血药。切不可发表。
一妇腰痛。脚弱弛长。不能动履。以人参败毒散。加苍术、黄柏、泽泄、而愈。
此条脚弱弛长。属湿热也。故凭症而治。
一妇环跳穴痛。肉色不变。脉紧数。此附骨疽也。脓未成。用内托黄 酒煎汤。加青皮、龙胆草、山栀。数剂而止。
一人腿痈兼筋挛痛。脉弦紧。用五积散。加黄柏、柴胡、苍术而痊。(此凭脉凭症而作湿热治也。)
一妇附骨疽久不愈。脓水不绝。皮肤瘙痒四肢痿软。予以为虚。欲补之。彼惑为风疾。
遂服祛风药。竟至不救。
陈无择云。人身有皮毛、血脉、筋膜、肌肉、骨髓以成其形。内则有心、肝、脾、肺、主之。若随情妄用喜、怒、劳、佚。致五内精血虚耗。使皮血筋骨肉痿弱无力以运动。故致痿。状与柔风脚气相类。柔风脚气皆外所因。痿则五内不足也。
一人附骨疽。肿硬发热骨痛筋挛。脉数而沉。用当归拈痛汤而愈。
一人腿根近环跳穴痛彻骨。外皮如故。脉数带滑。此附骨疽脓将成。用托里药六剂。肿起作痛。脉滑数。脓已成。针之出碗许。更加补剂。月余而瘳。
一人腿内患痈。漫肿作痛。四肢厥。咽咙塞。发寒热。诸治不应。乃邪郁经络而然也。
香连翘汤一剂。诸症少退。又服。大便行二次。诸症悉退而愈。(此因诸治不效。故作郁结而用五香也。)
一妇左腿痛不能伸。脉弦紧。按则涩。以五积散二剂痛少止。又二剂而止。以神应养真而愈。(脉弦紧涩属寒。故用五积散辛热以散之。)
一人腿痛。膝微肿。轻诊则浮。按之弦紧。此鹤膝风也。与大防风汤二剂。已退。二三谓附子有毒。乃服败毒药。日渐消瘦。复求治。予谓今饮食不为肌肤。水谷不能运化精微。
溉脏腑周身百脉。神将何根据。兹故气短而促。其气损也。怠惰嗜卧。脾气虚也。小便不禁。
膀胱不藏也。时有躁热。心下虚痞。胃气不能上荣也。恍惚健忘。神明乱也。不治。后果殁。此症多患于不足之人。故以加减小续命、大防风二汤有效。若用攻毒药必误。
一妇患脚气。或时腿肿。筋挛腹痛。诸药不应。渐危笃。诸书云。八味丸治足少阴。脚腹疼痛。上气喘促欲死。遂投一服顿退。又服而愈。肾经虚尽之人。多有此患。乃肾水乘心克火。死不旋踵。宜急服。
一人腿痛。兼筋挛骨痛。脉弦紧。以大防风汤六剂。筋挛少愈。又二剂而肿消。但内一作痛。脉不弦紧。此寒邪已去。乃所滞瘀浊之物欲作脓。故痛不止。用托里药数剂。肿发起。脉滑数。乃脓已成。针之。用十全大补汤。月余而安。(按以前数条。皆筋挛骨痛而脉弦紧。可见弦紧多主寒邪。)
一妇膝肿痛。遇寒痛益甚。月余不愈。诸药不应。脉弦紧。此寒邪深伏于内也。用大防风汤。与火龙丹治之而消。
大抵此症。虽云肿有浅深。感有轻重。其所受皆因真气虚弱。而邪得以深袭。故附骨痈疽及鹤膝风症。
肾虚者多有之。前人用附子者。以温补肾气。而又能行药势散寒邪也。亦有体虚之人。
露卧。为冷气所袭。寒热伏结。多成此症。不能转动。乍热而无汗。按之痛应骨者是也。若经久不消。极阴生阳。寒化为热而溃也。若被贼风所甚伤。患处不甚热而洒淅恶寒。不时汗出。熨之痛少止。须大防风汤、火龙膏治之。又有挛曲偏枯。坚硬如石。谓之石疽。若热缓。积不溃。肉色赤紫。皮肉俱烂。名缓疽。其始末皆宜服前汤。欲其驱散寒邪。以补虚托里一人右腿赤肿 痛。脉沉数。用当归拈痛汤。四肢反痛。乃湿毒壅遏。又况下部药力难达。非药不对症。遂砭患处。去毒血。仍用前药。一剂顿减。又四剂而消。
一人先腿痛。后又四肢皆痛。游走不定。至夜益甚。服除湿败毒之剂不应。脉滑而涩。
浊血为患。以二陈汤加苍术、羌活、桃仁、红花、牛膝、草乌治之而愈。(活与涩相反,此云何谓也。)
凡湿痰湿热。或死血流注关节。非辛温之剂。开发腠理。流通隧道。使气行血和。安能一人腿痛。每痛则痰盛。或作嘈杂。脉滑而数。以二陈汤加升麻、二术、泽泻、羌活、南星。治之而安。(此凭脉也。)
一人素有脚气。胁下作痛。发热。头晕。呕吐。腿痹不仁。服消毒护心等药不应。左关脉紧。右关脉弦。此亦脚气也。以半夏左经汤治之而愈。
一人脚软肿痛。发热饮冷。大小便秘。右关脉数。乃足阳明经湿热下注也。以大黄左经汤服而愈。
一人 胫兼膝脚皆 痛。治以加味败毒而愈。
一人两腿痛。脉活而迟。此湿痰所致。以二陈汤加术、黄柏、羌活、泽泻而愈。(此凭一人两腿肿痛。脉滑而缓。此湿痰所致。先以五苓散加苍术、黄柏二剂少愈。再以二陈、二术、槟榔、紫苏、羌活、独活、牛膝、黄柏而瘥。(此凭脉也。)
夫湿痰之症。必先以行气利湿健中为主。若中气和。则痰消而湿亦无所容矣。
一妇两腿痛。脉涩而数。此血虚兼湿热。先以苍术、黄柏、知母、龙胆草、茯苓、防风己、羌活数剂。肿痛渐愈。又以四物加二术、黄柏、牛膝、木瓜、月余而愈。(此凭脉也。)
一人肢节肿痛。脉迟而数。此湿热之症。以荆防败毒散加麻黄二剂。痛减半。以槟榔败四剂。肿亦除。更以四物汤加二术、牛膝、木瓜数剂而愈。(按脉迟与数相反。迟恐作细。)
一妇人脚胫肿痛。发寒热。脉浮数。此三阳经湿热下注。为患尚在表。用加味败毒散不乃瘀血凝结。药不能及于患处。砭去瘀血。乃用前药二剂顿退。以当归拈痛汤四剂而愈。
古云脚气是为壅疾。治当宣通。使气不能成壅也。壅既成而甚者。砭去恶血而去重势。
经云蓄则肿热。砭射之后。以药治之。
一妇两腿痛。遇寒则筋挛。脉弦紧。此寒邪之症。以五积散对四物汤数剂痛止。更以四物汤加木瓜、牛膝、枳壳。月余而安。
一人腿肿筋挛。不能动履。以交加散二剂而愈。
一妇患腿不能伸屈。遇风寒。痛益甚。诸药不应。甚苦。先以活络丹一丸。顿退。又服而瘳。次年复痛。仍服一丸。亦退大半。更以独活寄生汤四剂而愈。
一人素有脚气。又患附骨痈作痛。服活络丹一丸。二症并瘥。
一人素有疝不能愈。因患腿痛。亦用一丸。不惟治腿有效。而疝亦愈矣。
一太安人臂痛数年。二丸而瘥。
一女患惊风甚危。诸医莫救。自用一丸即愈。且不再作。
夫病深伏在内。非此药莫能通达。但近代始云此药引风入骨。如油入面。故后人多不肯服。大抵有是病。宜用是药。岂可泥于此言。以致难瘥。
一妇两腿作痛。时或走痛。气短自汗。诸药不应。诊其尺脉弦数。此寒湿流注于肾经也。治以附子六物汤愈。
但人谓附子有毒。多不肯服。若用童便炮制。何患之有。况不常服。何足为虑予中气不足。以补中益气汤加附子服三年。何常见其有毒。经云有是病用是药。
一妇肢节肿痛。胫足尤甚。时或自汗。或头痛。此大阳经湿热所致。用麻黄左经汤二剂而愈。(前条脉弦数而病寒湿。恐湿生热故也。)
一妇。血痔。兼腿酸痛似痹。此阴血虚不能养于筋而然。宜先养血为主。遂以加味四斤丸治之而愈。
一老筋挛骨痛。两腿无力。不能步履。以局方换腿丸治之。
一妇筋挛痹痛。两腿无力。不能步履。以三因胜酸丸治之并愈。
河间云。脚气由肾虚而生。然妇人亦病脚气者。乃因血海虚而七情所感。遂成斯疾。血海虚与男子肾虚类也。男女用药固无异。更当兼治七情。无不效也。
一妇腿痛。兼足胫挛痛。服发散药愈甚。脉弦紧。此肾肝虚弱。风湿内侵也。治以独活寄生汤痛止。更以神应养真丹而不挛矣。
一人素有腿痛。饮食过伤。痛益甚。倦怠。脉弱。以六君子加山楂、神曲、苍术、芎归、升麻、柴胡而愈。
一老素善饮。腿常肿痛。脉洪而缓。先以当归拈痛汤。湿热少退。后用六君子加苍术、黄柏、泽泻而痊。
一人饮食少过。胸满痞闷。或吞酸。两腿作痛。用导引丸二服顿愈。更以六君子汤加神曲、麦芽、苍术二十余剂。遂不复作而愈。
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是胃气不能施行。脾气不能四布。故下流乘其肝肾之虚。
足肿。加之房事不节。阳虚阴盛。遂成脚气。亦有内伤饮食。脾胃之气有亏。不能上升。则下注为脚气者。宜用东垣开结导引丸。开导引水。运化脾气。如脾气湿气壅遏不通。致面目发肿或痛者。宜用导滞通经汤以疏导之。
以上十九条乃脚气症。虽非疮毒。因治有验。故录之。
臀居少腹之后。此阴中之阴。其处下。其道远。其位僻。太阳虽多血。其气少也。气少行不到。血亦因而少来。中年以后生疽。须预补之。若无积补之功。其祸多在疮成痂后。或半年乃发。故人多忽略。
一人腿痈。脉症俱弱。亦危症也。治以托里。急使针刺。彼因不从。后脓开泻。淋漓不能收敛而死。
一人年逾五十。冬患腿痈。脉数。烦躁。饮冷。便秘。肿痛 甚。此热淫于内也。宜用苦寒之药。投清凉饮。(二六)倍加黄芩。其势顿退。更以四物汤加黄芩而愈。
此条因症因脉而药之也。
一人年三十。连得忧患。作劳好色。左腿外侧廉红肿如粟。医以大府实。与承气两贴下之。又一医与大黄、朱砂、血竭三贴而脉大实。后果死。此厥阴多气少血经也。
一侍御患臀肿痛。小便不利。彼谓关格。
以艾蒸脐。大便亦不利。治以降火分利药不应。予诊其脉。脓已成。此患痈也。针之出脓数碗。大便即利。
五日后阴囊肿胀。小便不行。针之尿脓大泄。气息、归、术大剂犹缓。俾服独参汤至二斤。气稍复大抵疮疡。脓血大泄。先补气血为主。虽有他病。当从末治。
一人腿痈。脓成。针之出脓二碗许。饮托里药一剂大发热。更用圣愈汤(十七)二剂而止。翌汤而平。
一人腿肿。发热恶寒。以补中益气汤治之。彼以为缓。乃服芩、连等药。热愈盛。复请予治夫火之为病。当分虚实。芩连苦寒。能泄心肺有余之火。若老弱。或饮食劳倦而发者。
此为不足。当治以甘温之剂。未尝有实热而畏寒。虚热而喜寒者。此其验也。
一人年逾三十。左腿微肿痛。日久肉色如故。不思饮食。东垣云。疮疡肿下而坚者。发于筋。以六君子加藿香、当归数剂。饮食渐进。更以十全大补汤而愈。
此条因症制方而处治也。
一妇年二十余。饮食后。每有怒气。吞酸嗳腐。或兼腿根胯内 肿。服越鞠丸不应。此肝气此条因症而制方也。
一人年逾二十。禀弱。左腿外侧患毒。三月方溃。脓水清稀。肌肉不生。以十全大补汤(十三)加牛膝二十余剂渐愈。更以豆豉饼灸。月余而痊。
一人膝腿肿。筋骨痛。服十宣散不应。脉沉细。予用五积散二剂痛止。更以十宣散(四)
去桔梗。加牛膝、杜仲三十余剂。脓溃而愈。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
此条因脉制方处治。
一人遍身走痛。两月后。在脚面结肿。未几腿股又患一块。脉轻诊则浮。重诊浮缓。此足。腠理不密。寒邪袭虚而然。以加减小续命汤(七五)四剂。及独活寄生汤(七六)数剂。疼痛顿去。更以托里药倍加参、 、归、术百贴而愈。
此条因脉制方而治也。
一人年二十。腿膝肿痛。不能屈伸。服托里药不应。以人参败毒散加槟榔、木瓜、柴胡、紫苏、苍术、黄柏而愈。此因症制方以治之也。
一人年逾五十。两腿肿胀。或生 。小便频而少。声如瓮出。服五皮散不应。予诊之关沉缓。此脾虚湿气流注而然。非疮也。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按之不起。皆属于湿。以五苓散加木香。倍苍术、白术亦不应。予意至阴之地。关节之间。湿气凝滞。且水性下。脾气既虚。安能运散。非辛温之药。开通腠理。行经活血。邪气安得发散。遂以五积散二剂。势去大半。更以六君子加木香、升麻、柴胡、薏苡仁。两月余而愈。设使前药不应。更投峻剂。虚虚之祸不救矣。(此因渗泄不效。故用辛温以散之也。)
一人腿痈。脓清脉弱。灸以豆豉饼。更以托里药而愈。
一人年二十余。股内患毒日久。欲求内消。诊脉活数。知脓已成。因气血虚不溃。刺之脓痛。用八珍汤稍可。但脓水清稀。用十全大补汤(十三)三十余剂而痊。盖脓出反痛者虚也。
一僧股内患肿一块。不痛不溃。治托里二十余剂。脓成刺之作痛。予谓肿而溃。溃而反以气血虚甚也。宜峻补之。彼云。气无补法。予曰。正气不足。不可不补。补之则气化而痛自除。遂以参、 、归、术、熟、 治之。两月余而平。
大抵疮疡。先发为肿。气血郁积。蒸肉为脓。故多痛。脓溃之后。肿退肌宽。痛必渐减。而痛愈盛者。气血不足也。即丹溪、河间虚甚之说。
附骨痈。皆因久得浓味。及酒后涉水得寒。故热深入髀枢穴左右。积痰瘀血相抟而成也一女髀柩穴生附骨疽。在外侧廉少阳经分。始末用五香汤十宣散。一日。恶寒发热。膈满。犹大服五香汤。一夕喘死。此升散太过。孤阳发越于上也。
一人年逾四十。夏患附骨痈。予以火针刺去瘀血。更服托里药而愈。至秋忽不饮食。痰盛。劳则口舌生疮。服寒药腹痛。彼疑为疮。脾胃脉轻取似大。按之无力。此真气不足。虚火炎上也。治以八味丸。彼不信。自服二陈四物。几殆。复请予。仍以前丸治之而愈。
有脾土虚。不能克制肾水。吐痰而不咳者。尤宜用此丸。
王老年七十。季春因寒湿地气。得附骨疽于左腿足少阳分。微侵足阳明。阔六七寸。长。坚硬漫肿。肉色不变。皮泽深。但行步作痛。以指按至骨大痛。服内托黄 汤一服立止。
再服肿消。
柴胡(钱半) 连翘 肉桂(各一钱) 黄 归尾(各二钱) 鼠粘子(炒一钱) 黄柏甘草(炒各半钱) 升麻(七分)
上锉。酒盏半。水盏半。同煎至二盏。去渣。空心宿食消尽。大温服。少时。以早膳压之。不令大热上攻。犯中上二焦也。
一儿年十岁。四月于左腿近膝股内出附骨痈。不辨肉色。漫肿。皮泽木硬。疮势甚大。左腿乃肝之髀上也。
足厥阴肝经之分。少侵足太阴脾经。其脉左三部细而弦。按之洪缓微有力。用内托黄黄 (二钱) 柴胡(钱半) 连翘(一钱二分) 羌活(半钱) 生 (二分) 归尾(七分半)
官桂 土瓜根 黄柏(酒洗各二分)
上锉。作一服。水酒各盏半。同煎至一盏。去渣。空心稍热服。
一人附骨痈。畏针不开。臀膝通溃。脉数发渴。烦躁。时嗽。饮食少思。齐氏曰。疮疡。时嗽。腹痛。渴甚。或泄利无度。或小便如淋。此恶症也。脓出之后。若脉洪数。难治。
微涩迟缓。易治。刺之脓出四五碗。即服参、 、归、术大剂。翌日脉稍敛。更服八珍汤。
(十四)加五味、麦门、肉桂、白蔹三十余贴。脉缓脓稠。三月乃愈。
一老腿患附骨疽。肿硬。大按方痛。口干脉弱。肿聚不溃。饮食少思。予谓肿下而坚者筋骨。肉色不变者发于骨髓。遂托以参、 等药三十余剂。脓虽熟不穿。予谓药力难达。必须针刺。不听。至旬日方刺。涌出清脓五六碗。然衰老气血不足养。毒又久。竟不救。
大抵疮疽。旬日不退。宜托之。有脓刺之。有腐肉取之。虚则补之。此十全之功也。
一人患贴骨疽。腿细短软。疮口不合。以十全大补汤。外灸附子饼。贴补药膏。调护得宜。百贴而愈。
一人环跳穴患附骨疽。彼谓小疮。服败毒药。外以寒药敷贴。因痛极针之。脓瘀大泄。
方知为痈。请治其脉。
右关浮大。此胃气已伤。故疮口开张。肉紫下陷。扪之不热。彼谓疮内更觉微冷。自谓漏矣。灸以豆豉饼。饮六君子加藿香、砂仁、炮姜数剂。胃气渐醒。饮食渐进。患处渐暖。
肌肉渐生。再以十全大补汤而愈。
一人亦患此。内痛如锥。外色不变。势不可消。喜其未用寒剂。只因痛伤胃气而不思食前药去炮姜治之。饮食稍进。更以十全大补汤二十余剂。脓成针去。仍以大补汤倍加参、、芎、归。脓久不止。更加麦门、五味、贝母、远志数服渐止。疮亦寻愈。
二症盖因湿热滞于肉理。真气不能运化。其始宜除湿热。实脾土。和气血。则湿自消散。若脓未成。以隔蒜灸之。立效。
环跳穴痛。防生附骨疽。以苍术佐黄柏之辛。行以青皮。冬加桂枝。夏加黄芩。体虚加膝。以生甘草为使。大料煎。入姜汁。食前饮之。痛甚者。恐十数贴发不动。少如麻黄一二贴。又不动。恐疽将成。急掘地成坎。以火 红。沃以小便。赤体坐其中。以席围下体。使热气熏蒸。腠理开、气血畅而愈。
一妇四十余。近环跳生疽。尺脉沉紧。腿不能伸。经曰。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盖脾。肝主筋。肉温则筋舒。肉冷则筋急。遂与乳香定痛丸少愈。更以助胃壮气血药二十余剂而按此因脉沉紧。又因筋挛。是脉症俱寒。故治以此。
一人因痢骤涩。环跳穴作痛。与四物汤加桃仁、酒黄芩、红花、苍术、枳壳、黄柏、柴胡、青皮、生姜十余剂稍可。更刺委中出黑血而愈。
一后生ht 骨痛。以风药饮酒一年。予以防风通圣散(六)去硝黄。加生犀角、浮萍百余贴成一疽近皮革。脓出而愈。后五六年。其处再痛。予曰。旧病作。无能为矣。盖发于新娶之后。多得香辣肉味。若能茹淡远房劳。犹可生也。出脓血四五年。延及腰背皆空。又三年而死。此纯乎病热者。
一少年天寒极劳。ht 骨痛。两月后生疽。深入骨边。卧二年剩骨而安。此寒抟热者也。
取久疽及痔漏中朽骨。用乌骨鸡胫骨。以砒实之。盐泥固济。火 红。地上出火毒。去泥。用骨研细。饭丸如粟米大。以纸捻送入窍内。更以膏贴之。
一人年逾五十。臀痈。脓熟不开。攻通大肛。脓从大便而出。予辞不治。果殁。
丹溪谓中年后不宜患此。脓成不刺。不亡得乎。
一人左膝肿大。三月不溃。予谓体虚。风邪袭于骨节。使气滞不行。故膝愈大而腿愈细曰鹤膝风。以大防风汤三十余剂而消。又有患此。伏枕半载。流脓三月。彼云初服大防风汤(八五)去附子。将溃。服十宣散。今用十全大补汤去桂。皆不应。视脉症甚弱。予以十全大补汤。每帖加熟附一钱。三十余剂少愈。乃减附子五分。服至三十余剂。将愈。却去附子。
更用三十余剂而痊。
夫立方之义。各有所宜。体气虚弱。邪入骨界。遏绝隧道。若非桂附辛温之药。开发腠理关节之寒邪。通畅荣卫经络之气血。决不能愈。
一人脚跟生毒如豆许。痛甚。状似伤寒。予谓猎人被兔咬。脚跟成疮淫蚀。为终身之疾。因名兔齿。以还少丹(九四)内塞散(五十)治之稍可。次因纳宠作痛。反服攻毒药。致血气愈弱。
腿膝软痿而死。
盖足根乃二跷发源之处。肾经所由之地。疮口不合。则跷气不能发生。肾气由此而泄。
终身之疾。况彼疮先得于虚。复不知戒。虽大补气血。犹恐不及。安服攻毒暴悍之药以戕一人腿痛筋挛。遍身酸软。方士与痰药及托里药。期三日可痊。不应。予谓非疮毒也。
软短。小筋弛长。此湿热为患。以人参败毒散加苍术、黄柏、槟榔、木瓜少愈。更以清躁汤二十帖而愈。(此因症也。兼之屡治不效。此作湿热而治有所本也。)
夫内有湿热。外有风寒当泻不当补。托里甘温之剂。安得取效。
冷漏。精要治冷漏诸疮。与桂附丸。
丹溪曰。此冷只因疮久不合。风寒乘之。气血不朝而成。浓朴虽温。泄散尤速。恐不若参、 佐以陈皮。庶乎与病相得。
痈疽。疮口久不合。肉白脓少。此为疮口冷滞。气血枯竭。不朝于疮。以致如是。精要艾叶一握煎汤。避风处以绢兜艾叶乘热浇洗疮口四围净肉。一日一次。仍烧松香熏疮口良久。以神异膏贴之。
丹溪曰。血气枯燥。不知痛。虚于内。惟务热洗于外。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却乃归罪于。大抵溃疡宜洗。若无补药以实其内。切恐有时之快。少顷疲惫。有不耐烦之意。非虚而何。可不先议补接乎。
内托羌活汤 治足太阳经尻臀生痈坚硬。肿痛大作。左右尺脉俱紧。按之无力。
防风 本 归尾(各一钱) 羌活 黄柏(酒制各二钱)
肉桂(三分) 连翘 甘草(炙) 苍术(各五分) 陈皮(五分) 黄 (钱半)
上锉。水酒各半煎。食前温服。取汁内托。
一官两腿作痛。形体清瘦。肝脉弦数。却属有余之症。治以龙胆泻肝汤并愈。(此凭症疮肿之症若不诊候。何以知阴阳勇怯气血聚散耶。又云。脉洪大而数者实也。细微而数者虚也。河间云。脉沉实者邪在脏。浮大者邪在表。观此诚发前言所未发。诊候之道。岂可缺耶
卷五
腰疽一百十八
一妇年逾七十。腰生一 。作痒异常。疑虫虱所毒。诊脉浮数。齐氏曰。脉浮数反恶寒疮也。翌日复诊。脉乃弱。予谓未溃而脉先弱。何以收敛。况大便不通。则真气已竭。治之无功。固请不得已。用六君子(二)加藿香神曲。饮食渐进。大便始通。更用峻补之剂。溃而脓清作渴。再用参、 、归、 、麦门、五味而渴止。喜曰可无虞矣。予曰不然。不能收敛。先入之言也。彼疑更医。果殁。
一人年十九。腰间肿一块。无头不痛。色不变。三月不溃。饮食少思。肌肉日瘦。此气理。荣气不行。郁而为肿。名曰湿毒流注。元戎曰。若人饮食疏。精神衰。气血弱。肌肉消瘦。荣卫之气。短促而涩滞。故寒抟腠理。闭郁为痈者。当补以接虚怯之气。遂以十全大补汤(十三)加香附、陈皮三十余剂。始针出白脓一碗许。仍用药倍加参、 。仍灸以豆豉饼渐愈。彼乃惑于速效。内服败毒。外贴凉药。反致食少脓稀。患处色紫。复请予治。喜得精气未衰。仍以前药加远志、贝母、白蔹百剂而愈。此或久而不愈。或脓水清稀。当服内塞散(五二)及附子饼灸。然后可愈。
一妇年逾二十腰间突肿寸许。肉色不变。微痛不溃。发热脉大。此七情所损。气血凝滞而然。当益气血。开郁结。更以香附饼熨之。使气血充畅。内自消散。若尔。虽溃亦无危。
不听。乃服十宣流气之药。气血愈虚。溃出清脓。不敛而死。按此脉大。非七情脉也。当时必有所见。
一妇产后腰间肿。两腿尤甚。此瘀血滞于经络而然。不早治。必作痈。遂与桃仁汤二剂。更没药丸(五六)数服而痊。亦有恶血未尽。脐腹刺痛。或流注四肢。或注股内。痛如锥刺。或两股肿痛。此由冷热不调。或思虑动作。气乃壅遏。血蓄经络而然。宜没药丸(五二)治之。亦有或因水湿所触。经水不行而肿痛者宜当归丸(五七)治之。
凡恶血停滞。为患匪轻。治之稍缓。则为流注。为骨疽。多致不救。
一老人患痢。骤用涩药。致大肠经分作痛。此湿毒流于经隧而然。以四物加桃仁、酒芩、红花、升麻、枳壳、陈皮、甘草治之渐愈。因年高胃弱竟殁。
一人年二十。遍身微痛。腰间作肿痛甚。以补中益气汤(十六)加羌活四剂少可。又去羌活十余剂而愈。
此条以虚治。当时于形色脉上必有所见。
一人逾四十。患腰痛。服流气饮寄生汤不应。以热手熨之少可。其脉沉弦。肾虚所致。
肾丸(四六)而愈。此因脉沉弦。且据服攻剂不应。故知虚也。弦则不软。如物无水不柔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