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五 三辈九品往生观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本节导读

死亡,对一般人来说,是恐惧而痛苦之事,而对相信三世轮回的人来说,却是新生命的开始,法身慧命诞生的辉煌时刻,因而可以做到视死如归,笑谈生死。种什么因,得相应的果,这是因果报应的基本法则。依据一个人前世的业障、今世的所作所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情形因而有上、中、下三辈之不同。每辈中又可分为上、中、下三品,因而有九种不同的方式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无论以何种方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会是莲花化生,所以有‌“九品莲花”之说。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1,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授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1 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译文

佛陀告诉阿难及韦提希:能往生西方的,共分为九品人。怎样才能获得上品上生呢?若有众生希望往生到极乐世界,只要发三种愿心就可以往生了。那三心是什么呢?第一发至诚往生之心;第二发无畏心,求解大乘第一义往生净土之心;第三发回向功德求生净土之心。具备这三种愿心的修行者,一定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去。

发以上所说三种心的人,一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另外,若有众生齐修如下三种行业,也可往生。第一有慈悲心,不杀害生命,完全守持种种戒法;第二读诵学习大乘佛法;第三修行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然后还要把所修的三种功德回向众生,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具备以上三种功德的修行者,一至七日间,都能往生极乐国土。

往生阿弥陀国净土时,此人因为精进勇猛的缘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的化佛、百千位比丘及声闻大众、无量诸天随七宝宫殿而来。观世音菩萨带着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一起,来到修行往生者的面前。阿弥陀佛会大放光明,照亮往生者的身躯,并与诸菩萨一同伸出手来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的菩萨,赞叹往生者,鼓舞其心。往生者看见后欢喜雀跃,并且看见自己的身躯坐在金刚台上,跟随阿弥陀佛,就在弹指间往生极乐国土。

修行者往生极乐国土后,能亲眼看见阿弥陀佛和诸菩萨具足的真身相,也能见到和听到他们在光明中、在宝林中演说妙法。往生者听闻之后,即证得无生法忍之果,瞬间就能拜访十方世界一切诸佛菩萨,并于诸佛前次第授记,然后回到本国土,即能通达无量法门,此为上品上生。

赏析与点评

第十四观是上辈观。修此观法有五个要领:发菩提心,即发大乘心;解第一义,即解大乘义;修行诸行,即修大乘行;深信因果,即起大乘信;回向往生,发大乘愿。若具备以上五个要素,便获得上品上生的资格;若五中缺一(缺解大乘义),可获得上品中生的资格;若五中缺二(缺解大乘义和修大乘行),可获得上品下生的资格。由此可知,发菩提心是上三品往生之基石;若缺少菩提心,绝对不可能获得上辈往生的资格。

在上三品中,第一品——“上品上生”救度对象是通晓大乘佛法、持戒精严的出家众。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1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1 第一义:无上甚深之妙理,通达诸法毕竟空寂。

译文

所谓上品中生:不一定受持、读诵各种大乘经典,但能于经中取一句一偈,深穷其义趣,了达一切诸法均是以空寂为第一义,心中不狐疑,深信因缘果报,不毁谤大乘佛法,以此功德,希望求生西方极乐国土。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

译文

以这样方法修行的人,其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来到此往生者的面前,称赞说:法王子啊!你修习大乘佛法,了解其中第一要义,所以我今天来迎接你。成百上千化佛实时伸手接引。这时往生者看见自己坐在紫金台上,合掌赞叹诸佛。只在一念之间,就往生到极乐国土的七宝池中。

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则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

译文

这座紫金台就好像大宝莲花,经过一个晚上就会开启。此往生者身上的颜色呈紫磨金色,脚踏七宝莲花。而佛及菩萨同时放光,光芒照耀在往生者的身上,往生者的双目立即张开。因为这一个晚上的修习,遍闻各种声音都在解说深妙的第一义谛。往生者实时就下了金台,合掌礼佛,赞叹世尊。

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1。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1 不退转(arinivarta-niya):生到极乐世界,内无烦恼,外无魔障,一路修到佛果,中途不会出现退转反复的现象。

译文

再经过七日,就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修功德不退失和转变,并立时能飞行遍至十方世界,拜访诸佛菩萨。并于诸佛所在的处所,修习诸法三昧,经过一小劫,得到无生法忍,现前授记,此称为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

译文

而上品下生的修行者相信因果,不毁谤大乘佛法,亦有发无上的道心,并以此功德作回向,希望求生极乐国土。此人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会持金莲花,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接此人。此五百化佛伸手接引,并称赞说:‌“法王子啊!你今天非常清净,发无上的道心,所以我来迎接你。”往生者看见此景,就看见自己坐在金莲花上,坐好之后金莲花就合起来。他跟随在世尊的后面,往生到极乐国的七宝池中。

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1。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1 欢喜地: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之第四十一位,十地之初地,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译文

经过一日一夜,莲花才能开启。七日之后,往生者才能看见佛的真身。虽看见佛真身的所有身相美好,但所见朦胧,心仍不明了,二十一日后,才能清楚看见。往生者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都在演说妙法。虽然能游历十方净土,但没有供养诸佛,只能在诸佛前,听闻甚深的妙法。经过三小劫,才得以开启百法之智慧明门,住在欢喜地。此为上品下生者。以上所说的三种是上品的观想,名为第十四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1,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1 五逆:杀父、杀母、杀害阿罗汉、破坏僧众、出佛身血,犯这种罪的人,都要堕落到无间地狱去的,所以称作逆。

译文

佛陀告诉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假若有众生,受持五戒,修持八关戒斋,或修行其他诸戒,不作五逆之罪,没有犯许多过错,以这些善根回向众生并愿意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赏析与点评

第十五观是‌“中辈往生观”,摄四果声闻众,分上、中、下三品。其中,第四品——‌“中品上生”救度的对象主要是持戒无犯、修诸功德的在家众。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

译文

所谓中品中生:若有众生仅一日一夜持八关斋戒,或一日一夜持沙弥戒,或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没有缺失。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生极乐国土。持戒净业,以求净报,戒香熏修。

赏析与点评

第五品——‌“中品中生”救度的对象是小乘凡夫,曾一日一夜持八戒斋,或一日一夜持沙弥戒,或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1,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1 善知识(kalyānamitra):正直而有德行,并能教人行正道的人。

译文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践行世间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到善知识,为他大量讲解阿弥陀佛国土的一些乐事,也说到法藏比丘的四十八愿。闻此事后,随即命终。就如同壮士伸出手臂的片刻,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经过七日之后,往生者能遇见观世音及大势至两大菩萨,听佛法心生欢喜,而证得须陀洹果。经过一小劫后,成阿罗汉,此为中品下生者。以上所说的三种是中品的观想,为第十五观。

赏析与点评

第六品——‌“中品下生”救度的对象是普通善人,生前严守戒律,奉公守法,孝养父母,博施济众,积德行善,本应投胎为人,临终若得善知识开导,便能往生到极乐世界。值得注意的是,从第六品——‌“中品下生”至第九品——‌“下品下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在生命将尽时,若遇到善知识开导,一念之间向善,临终时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才有可能往生极乐净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1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1 南无(nama):归命,把自己的身命归托给佛菩萨。

译文

佛陀告诉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做下各种恶业,虽然未诽谤经典,但像这样无知的人,对所作之恶行没有任何的惭愧。生命要终了时,遇到善知识,为往生者演说大乘十二部经典的名称,因为听闻这些经典名称的缘故,除去了千劫的极重恶业。为该往生者演说这些经典名称的智者又教其合掌叉手,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由于称念佛名的缘故,又除去了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赏析与点评

第十六品‌“下辈往生”的众生,因愚昧无知而作恶,且没有任何惭愧心。又可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第七品——‌“下品上生”救度的对象是生前偶尔作恶而无反思能力之人,本应堕畜生、饿鬼之道,临终时遇善知识开导,生惭愧心,一念之间向善,也能往生极乐净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1;不净说法2,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1 现前僧物:僧物有四种,即常住常住物、十方常住物、现前现前物、十方现前物。前两种为‌“僧祇物”,后两种为现前僧物,主要指僧人私有财产和亡僧遗物。

2 不净说法:别有企图,说虚妄语,令人生信,其目的是贪图美名、财物。

译文

佛陀告诉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若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像这样无知的人,会去偷佛、僧的物品,也会去盗现前的僧物,会说一些不净的话,心中没有任何惭愧,并且以作这些恶业而洋洋得意。这样的罪人,以这些恶业的缘故,按理应堕入地狱,其命欲终了时,地狱各种恶火,立即就会来到。如果此时遇到善知识,以大慈悲心,为其广为称赞演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及阿弥陀佛光明的神力,并且称赞戒、定、慧、解脱的各种知见。

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1,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1 梵音声:正直、和雅、清澈、悠扬的天籁之音。

译文

此人听闻后,就除去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各种地狱猛火此刻亦化为清凉风,并吹起各种天花,花上都有化佛、化菩萨,来迎接此往生者。就在一那之间,即得以往生七宝池中莲花之内。经过六劫后,莲花才得以开启。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以梵音声来安慰此往生者,为其演说大乘深妙经典。听闻此法后,往生者实时发无上道心。此名为下品中生者。

赏析与点评

第八品——‌“下品中生”救度的对象多为贪名利、破净戒的出家五众。若有人临终时,面对地狱景象,心生恐惧,得大善知识开导,悔过向善,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也能往生极乐净土。只因这些人罪业较重,须在闭合的莲花中经历六劫,莲花才能开启。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译文

佛陀告诉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若有众生,作各种不善之业,犯下五逆、十恶之罪,具备各种不善之业,这样的愚人,因为各种恶业的缘故,应堕入恶道之中,会经历很多劫,受无穷的苦。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1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1 不遑:心思慌乱,来不及念。

译文

像这样的愚人,临终时若遇到善知识,作种种的安慰,为他演说妙法,教导此往生者念阿弥陀佛。但此人受各种恶业之苦所逼,念不出佛声。此善友就说:你若不能念阿弥陀佛,应称念无量寿佛。如此至心诚恳,令其声音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以此称佛名的缘故,于念念之中,除去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1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1 诸法实相:各种现象的真实面目。

译文

此往生者在命终之时,能看见金莲花,莲花如同黑暗中的太阳,就在他的面前。在这一念之间,就得以往生极乐世界。在闭合的莲花之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才开,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以大悲的声音,为其广说诸法实相和除灭罪业之法。此往生者听闻之后,心生欢喜,立即发菩提之心。此名为下品下生者,以上所说的三种是下辈的观想,为第十六观。

赏析与点评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而本经第九品——‌“下品下生”却认为,犯五逆重罪之人,本应堕无间地狱,临命终时,若能遇到善知识的开导,悔过向善,也有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希望。两者好像相互矛盾。其实,《无量寿经》强调极乐净土之殊胜,无不善之人;而本经则强调阿弥陀佛愿力之大,连恶人都在救度之列。这是下辈三品往生极乐国土的共同特点。

尔时世尊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1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

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汝当受持,无令忘失。

1 逮:得到。

译文

佛陀在说以上十六种观想极乐世界时,韦提希与五百位侍女听闻之后,得以看见极乐世界广长的景象,又得见佛身及二位菩萨身相。韦提希心中欢喜,赞叹得到未曾有的感受,豁然大悟,达到无生忍的境界。五百位侍女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国土。世尊把她们的全部发心都记下来:她们日后都应当往生到极乐世界,能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当时,阿难立即从座中而起,禀告佛陀说:‌“世尊!应当如何为此经命名?而此佛法之要诀,应当如何来受持?

佛陀告诉阿难:此名为《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可名为《净除业障生诸佛前》。你们应当受持,不要有任何的遗忘失落。

赏析与点评

从本段开始到了本经的结尾部分,佛陀嘱咐大众流通此经,使更多人获益。

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1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1 分陀利(puarika):白莲花。西方莲花,有青黄赤白四种,在没有开、快要开、已经开、花落四个阶段,颜色就有四种变化。正在开放的时候,颜色是白的,像银又像雪,有光。

译文

能够修行此三昧者,此身得以看见无量寿佛及二位大士。假若善男子及善女人,只要听闻阿弥陀佛之名及两大菩萨之名,便可除去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是忆佛、念佛!假若有如此念佛的人,应当知道此人就是人中的白莲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则是其殊胜好友。此修行者当坐道场,生诸佛家。佛陀告诉阿难:你应当好好受持以上所说的话,受持此语者,即是受持无量佛寿名。

佛说此语时,尊者目干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诸天、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译文

佛陀说此话时,尊者目干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听闻佛陀所说,皆大欢喜。当时世尊足踏虚空,从空中回到耆阇崛山。当时阿难广为大众演说以上的事情,无量诸天、龙、夜叉,听闻佛所讲的这些,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赏析与点评

对一个利欲熏心的人来说,权力是真实不虚、至高无上的。为达到目的,他们会不择手段。阿阇世王子获得王位后,觉得也不过如此,同时失去父母的痛苦时刻折磨着他。在佛陀的点化之下,他终于醒悟:宇宙万物的实相是苦、空、无常、无我。这正是《观无量寿佛经》中佛陀宣说的、清风百鸟鸣唱的、流水乐器演奏的主要内容,更是众生观照的核心。若能明白世间一切都是空无自性的,何来执着?

频婆裟罗王领悟到这一道理后,虽身处牢狱而心安;韦提希明白这一道理后,便能坦然面对逆境;阿阇世明白这些道理后,悔悟心生,生命于是出现转折点。他弃恶从善,最终也成了贤明的国君。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