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一
罗xx,女,72岁,住武当山,1995年11月23日就诊。
病症:患者因误吃食物而引起上吐下泄,兼腹痛、经用西药治愈,但其后三月内常复犯腹痛甚剧,腰不能伸,腰曲压腹痛苦呻吟,腹痛发作时不能食物,并常入厕、有便无便亦然,用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疼痛,但经过数日又发腹痛,其症状表现每次相同。
脉候:诊得两脉口的寸部有余而尺部不足,两人迎的寸部浮躁有余而尺部不足,阴、阳两方脉波的宽窄度相等,凭脉搏的表现,证明正运有余、反运不及。
采取用按摩逆治法调整阴、阳气机。先取下肢左、右内侧的足三阴经,从膝至足内踝由上及下、用推、摩手法着重点按“三阴交穴位”,并相继握着患者的大姆趾用摇扯法以疏导经气(以上法先取右后取左),次取上肢左、右外侧的手三阳经,由肘关节到腕关节用按摩手法从上及下、并按点合谷、后溪、外关等穴位(先取右后取在)。
如以上用按摩手法施行25分钟反复运用了三遍后,该患者的腹痛大减。复诊察患者的“脉口、人迎”动脉其阴、阳、寸、尺之有余与不及差别已转变平均。次日患者的阴、阳脉象又有退化,连续用以上按摩逆调手法治疗三次,其患病者的脉、症全愈。追访三月未有再发腹痛。
《灵枢·小针解篇》云:“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顺逆盛虚也”。此病例,乃阴阳两方正运偏盛、返运不及而形成的腹痛疾病,通过利用按摩推拿施行以逆调的治疗手法,收效甚佳。可证明按“十二经脉”正负机理的逆、顺立法治疗十分正确。
《小针解篇》又云:“明知顺逆正行无问者”,是教导后世医者在脉诊诊断中、如果察明了“十二经脉”阴阳运动的“逆顺偏差”,即当正确的毫无疑问的去执行或逆治或顺治的医疗方法。所以经云:“凡将用针,必先诊脉”。是由于人体“十二经脉”的内在正、负、盛、衰机能不可能在表面见到,唯有从“脉口、人迎”的正负脉波来诊察出它的盛衰现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去施行顺、逆的调治规则。
观有的前医对有关顺、逆、迎、随等医疗立言,多是根据“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之正运道理而立论,如果知道“十二经脉”还有反运机能、肯定就不会说出那种无立场的论点。按《灵枢·小针解篇》中论顺逆诊疗原则:是指诊察阴阳动脉的“顺逆”现象,必当先了解到阴、阳脉象的虚、实、顺、逆,然后才能决定出逆、顺原则的选穴配方。关于用按摩推拿治疗与用针灸治疗的诊、疗道理相同,所以如不通过脉诊的诊断而进行按摩推拿治疗、不当之处亦是难以避免的。
(二)例二
李xx,女,42岁,住武当山。于1996年9月5日诊。
症状:患者自述近半月以来,胸腔内不安、并觉有气聚结胸之感。头昏目眩,两目不敢向上看,如向上看即昏晕欲吐。喜静恶动,静卧于床症状减轻,但一起床即产生头目昏眩恶心欲吐。
脉候:诊得左、右脉口的脉波:两寸部皆现“涩象少脉”而关、尺两部的脉波明显,综合两脉口寸、关、尺三部的脉波、显出下宽上窄之象;左、右人迎的脉波:两尺部现“涩象少脉”而寸、关两部的脉波明显,综合人迎寸、关、尺三部的脉波、现出上宽下窄之象。因阴、阳脉波的宽窄度、及脉力平等,可证明阴阳两面无偏盛偏衰之弊。按左右脉口“寸部的脉涩”,可证明阴经之气阻塞于内而不能正运出外,故结聚于胸中;左右人迎“尺部的脉涩”,证明乃阳经之气充隔于外而不能正运下达,所以昏眩上冒。采取按摩推拿治疗法以调整阴、阳的经气。
治疗方法:1从右侧手三阴经脉、由肘至手采用摩法与推法、并按点鱼际、内关、劳宫等穴位;2其左侧手三阴经的调治与右侧相同。3从右侧足三阳经脉、由膝至足亦采用摩法与推法、兼用提拿解溪穴处,并按点阳陵泉、足三里、内庭等穴位;4其左侧足三阳经的调治与右侧相同。
如上法经过40分钟反复调治三遍,患者即感到各症减轻。随即复察脉象,两脉口的“寸部”、及两人迎的“尺部”之涩象有转变而脉波微增。按以上治法每天按摩推拿一次,经过五次调治其患者的诸症悉除而全愈。
关于用按摩推拿治法,亦可配合干针灸疗法之中,能相互起到协调阴阳经脉的作用。特别对老年人、儿童、体质虚弱患者及畏针怕痛患者的治疗均十分适宜。对左、右、阴、阳经气不虚而又升降不平、或阴阳偏有盛衰的治疗也十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