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上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释迦如来行迹颂卷上

释迦此云能仁。是姓。牟尼此云寂默。其号也。谓仁慈愍物。三业离暄杂故。如来者。十号之首称。谓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也。又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夫诸佛境界非土非身。随顺群机强立依正。故一代圣教中。总明四土三身。谓一染净同居土。凡圣同居。二方便有余土。断见修烦恼三乘人居。应身所化。应有二。劣应化同居土。胜应化方便土。三实报无障碍土。分断根本无明法身菩萨居。报身所化。四常寂光土。唯妙觉法身所居也。今娑婆世界则劣应所化。然三身一体。四土无别。何者。法身是体。二身是用。寂光是体。三土是用。即体之用。三四宛然。即用之体。三四是一。如展拳为指。敛指为拳。拳是体。指则用。体用似殊。祇是一手。我释主不动寂光而游化娑婆。不舍法身而示现报应。是知娑婆即寂光。寂光即娑婆。报应即法身。法身即报应。又有一师。明四土云。一法性土。法身所居。二自受用土。自受用报身所居。此二土即前常寂光土。三他受用土。他受用报身所居。为初地已上菩萨现一分细相者。即前实报土。四变化土。变化身所居。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现一分粗相者。即前方便土。及染净同居土。或人未别三身四土之义。互相诤论。几许误哉。

娑婆世界内  三千大千国  每於一一国  各有一须弥

娑婆亦云索诃。此云堪忍。谓此土众生能堪忍受一切苦恼故也。如天道则虽是乐处。衰相现时。苦胜地狱。下之五道则纯苦无乐。然以苦为乐也。三千大千见下文。须弥亦云苏迷卢。此云妙高。四宝所成。东面白银。南青琉璃。西黄金。北黑玻[王*氐]。是故为妙。高於众山故高。高八万四千由旬。入水亦尔。俱舍颂云。妙高层有四。相去各十千。旁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坚首及持鬘。常娇大王众。次第居四级。亦住余七山。由旬亦云由缮那。二十四指为肘。肘即一尺五寸。六尺为弓。五百弓为一俱卢舍。是六里许。即三千尺。八俱卢舍为一由旬。即二万四千尺也。

旁有七山绕  皆是七宝成  中各香水海  众华满其中

七山者。第一持双山。高四万二千由旬。广亦尔。山内水广八万由旬。第二持轴山。高二万一千由旬。广亦尔。山内水广四万由旬。第三担木山。高一万五百由旬。广亦尔。山内水广二万由旬。第四善见山。高五千二百五十由旬。广亦尔。山内水广一万由旬。第五马耳山。高二千六百二十五由旬。广亦尔。山内水广五千由旬。第六象鼻山。高一千三百一十二由旬半。广亦尔。山内水广二千五百由旬。第七鱼觜山。高六百五十六由旬。广亦尔。山内水广一千二百五十由旬。如是七山间。香水海中。各有优钵罗华波头摩华拘牟头华奔茶利华。遍覆水上。

次有咸水海  娑竭龙为主  中有四大洲  四轮王所治

咸海广三亿三万六千由旬。深八万四千由旬。华严经云。南阎浮提有二千五百大河。西瞿耶尼有五千大河。东弗波提有七千五百大河。北郁单越有一万大河。四洲合二万五千大河。相续不绝。流入大海。复有十光明龙王。雨大海中。水倍过前。又有百光明龙王等八十亿诸大龙王。各雨大海。皆悉展转倍过於前。又如是等八十亿龙王宫中。各别出水。流入大海。皆悉展转倍过於前。婆竭罗龙王太子阎浮幢宫中出水。复倍过前。又娑竭罗龙王宫中出水。复倍过前。其所出水。绀琉璃色。涌出有时。是故大海潮不失时。又云。大海有四炽然光明大宝。布在其底。性极猛热。常能饮缩无量大水。若无此宝。从四天下乃至有顶。其中所有悉被漂没〔云云〕娑竭罗此云咸海。以所居处为名。而此海中此龙为主。余皆臣属也。又楼炭经云。乱风大起。吹掘大地。深三百三十万里。天下诸水皆流归之。正满因成大海。其味咸者有三。其一曰。海中有大鱼。身长二万八千里。不净其中。是故味咸。余不具录。四洲者。亦云四天下。在须弥山四方大海中。东曰毗提诃。亦云弗波提。此云胜身。周围七千由旬。形如半月。人长十六肘。寿五百岁。於黑暗中。亦见众色。耳识所缘。尽一箭道。南曰阎浮提。亦云赡部洲。此云胜金。周围六千五百由旬。形如车箱。人长三肘半。寿一百岁不定。西曰瞿陀尼。亦云瞿耶尼。此云牛货洲。周围七千由旬。形如满月。人长八肘。寿二百五十岁。眼识所缘。山壁无碍。眼亦闻声。北曰郁单越。亦云拘卢洲。此云胜洲。周围八千由旬。形如方座。人长三十二肘。寿一千岁。无中夭者。山障外彻见无碍。耳之所闻。若近若远。皆悉能闻。又人之初生成长。三洲相似。北洲稍异。谓此中之人。欲心起时。熟视女人。舍之而去。彼女随后往诣园林。彼男女等。若是父母中表之亲。不应行欲者。树不曲荫。各自散去。若是非亲。应行欲者。树曲荫身。随意娱乐。彼女怀妊。七八日便产。随生男女。舍置道头。诸有行人出指令嗽。指出脂乳。过七日已。其儿成长。与彼人等。男向男众。女向女众。彼人命终。置四衢道。有优慰禅伽鸟。接彼死尸。置於他方。此四洲是四轮王所治也。金轮王人寿八万岁时出。化四天下。银轮王人寿六万岁时出。化三天下。铜轮王人寿四万岁时出。化二天下。铁轮王人寿一万岁时出。化一阎浮提耳。此四轮王威德自在。七宝具足。受用如意。一日一夜各能周行所管世界。行化十善。金轮王则非止周四天下。或亦升天。

外有铁山绕  下列诸地狱  日月与星宿  回转迷卢半

铁围山高三百二十八由旬。广亦尔。经十二亿八百七十五由旬。周围二边各三倍。此是小铁围山。如因本经云。须弥山等诸大山王。及大海外。有铁围山。高六百八十万由旬。广亦尔。此外又有铁山。高广亦等。此两山间黑暗之处。有地狱。名曰阿鼻。七重铁城。纵广正等三十六万里。七层铁网弥覆其上。一切苦事集在其中。造上品恶业者感此道身。寿一增减〔中劫〕一日之中八万四千生死。此处一日。阎浮提中六十小劫。如是过一中劫。展转至八万四千劫。又有八寒八热等大狱。各有眷属。其类无量。其中受苦者。随其作业。各有轻重。经劫数等。地狱者。梵语泥黎。此云苦具。在地之下。故以名焉。古德引经颂云。阎浮提阔七千旬。处处皆有孤独狱。或在山林旷野中。或在大海江河畔。或在城隍社庙间。其数八万四千座。故知诸杂小狱无处不有。日城量五十一由旬。火精珠所成故热。从夏至日。至冬至日。渐远旋故渐短。光渐阻故渐冷。从冬至至夏至。渐近旋故。渐长渐热也。月城量五十由旬。半是白水精珠所成。半是黑水精珠所成故冷。从朔至望。白面渐现。黑面渐隐。故人见圆相。从望至晦。白面渐减。黑面渐增。故人见缺形。然其大体实无增减。出释氏会要。又因本经云。日行长短者。六月北行。於一日中。渐移北向六俱卢舍。故渐长。六月南行亦复如是。故渐短。立世论云。月之圆缺者。若月随日后行。日光翳月。渐渐掩覆。至十五日。覆月都尽。若日在月前行。日日开净。亦复如是。至十五日具足圆满(云云)。或时有蚀者。如经云。罗睺阿修罗王障蔽故也。而世俗阴阳家之所论异此。然亦有据。又彼日月一时等照三洲天下。南洲中则东洲为暮。西洲是旦。北洲夜半。春秋冬夏昼夜长短悉亦等焉。是以俱舍颂云。日月迷卢半。五十一五十。夜半日没中。日出四洲等(云云)。世典云。日行迟故。一年一周天。月行疾故。一月一周天。星量不等。大者十八俱卢舍。中者十一俱卢舍。小者四俱卢舍。其数无量。名亦多种。各掌人间祸福等事。是以若不失其常度。则天下泰平。圣贤出兴。苟失其度。而现变怪。则国必有殃。或君主危殂。或臣民逆乱。岁凶谷贵。兵起病行矣。如是三光依风而住。高四万二千由旬。法华记云。日是观音菩萨化作。月是势至菩萨化作。星是虚空藏菩萨化作也。凡夫亲见大圣者。唯日月星。可不敬仰。

四王处山腹  忉利居其顶  夜摩兜率陀  化乐及他化  此四天住空  寿福转倍前  如是六个天  俱名为欲界

四王者。东方提头赖咤天王(持国)。南方毗留勒叉天王(增长)。西方毗留慱叉天王(广目)。北方毗沙门天王(多闻)。此四天王住须弥山第四层四面。权威护世。身长半里。寿五百岁。人间五十年此天一昼夜。准人间九百万岁。去地四万二千由旬。忉利此云三十三。在须弥山顶。四方各八天(成三十二)。帝释居中。彼诸天等身长一里。寿一千岁。人间百年此天一昼夜。准人间三百六十亿岁。去地八万四千由旬。此二天两两交会成阴阳。单修上品十善者。生此二天也。夜摩亦云须焰摩。此云时分。身长一里半。寿二千岁。人间二百年此天一昼夜。兜率陀亦云睹史。此云知足。身长二里。寿四千岁。人间四百年此天一昼夜。此二天执手相把成阴阳。化乐天身长二里半。寿八千岁。人间八百年此天一昼夜。他化自在天身长三里。寿一万六千岁。人间一千六百年此天一昼夜。此二天相顾而笑成阴阳。已上四天依云而空居。次第去地。转倍於前。至他化天去地十三亿四万四千由旬。修上品十善兼坐禅者生此四天。魔王波旬居此天中。从下五趣乃至此天。俱名欲界。婆娑论。问。四洲人以日月轮而辨昼夜。欲天昼夜云何得知。答。若钵特摩华合殟钵罗华开。多乐睡眠。尔时为夜。若殟钵罗华合钵特摩华开少欲睡眠。尔时为昼。智度论云。欲界诸天。以灯烛明珠等施故。身常光明。不须日月光也。

四禅十八天  已离欲粗散  犹未出色笼  故名为色界

四禅十八天者。初禅三天。一梵众天。身长半由旬。寿二十增减。二梵辅天。身一由旬。寿四十增减。三大梵天。身长一由旬半。寿六十增减〔此天身寿不倍前者。以离寻伺难故〕此三天覆四天下。第二禅三天。一少光天。身长二由旬。寿二大劫。二无量光天。身长四由旬。寿四大劫。三光音天。身长八由旬。寿八大劫。此三天覆小千世界〔少光天身不倍前者。以离寻伺。及王臣难故。寿倍余者。苦习易除故〕第三禅三天。一少净天。身长十六由旬。寿十六大劫。二无量净天。身长三十二由旬。寿三十二大劫。三遍净天。身长六十四由旬。寿六十四大劫。此三天覆中千世界。第四禅九天。一无云天。身长一百二十五由旬。寿一百二十五大劫〔此天身寿减於前天三由旬三劫者。以离云及三灾难故〕二福生天。身长二百五十由旬。寿二百五大十劫。三广果天。身长五百由旬。寿五百大劫。已上三天。凡夫住处。修上品十善兼坐禅者。乃生此中。又有外道别修无想天。摄在广果。身寿亦同。四无烦天。身长一千由旬。寿一千大劫。五无热天。身长二千由旬。寿二千大劫。六善见天。身长四千由旬。寿四千大劫。七善现天。身长八千由旬。寿八千大劫。八色究竟天。身长一万六千由旬。寿一万六千大劫。已上五天。第三果人居〔若乐慧人。则生此天。若乐定人。便入四空〕九大自在天。身长寿量无数。第十地菩萨所居。此九天。覆大千世界。若论其画界纵广所经。卒非里数之可度也。且如大论云。从色究竟天。下一大石。经一万八千三百八十三年。方始至地(云云)。此四禅天等。虽离欲界粗色。散心。犹为色蕴所缚。如鸟囚笼。未得自在(有处云四禅中以无想为一无大自在。以此天色究竟天主故)。

上有四空处  定乐胜四禅  离色祇四阴  故名无色界

四空处者。一空无边处。寿二万大劫。此天寿不倍前者。由初离色缚故。二识无边处。寿四万大劫。三无所有处。寿六万大劫。四非想非非想处。寿八万大劫。此四空处寿不倍前。唯增二万者。但由慧劣故也。又此四天无别处所。不离欲色。然所修之业各别故。更相不知其所修业。胜於四禅故。以义排布上耳。此四天已脱色蕴。祗有受想行识四阴。又於八识中。无前五识。唯有后三识。自初禅至非非想天。若以凡夫论。则唯造还生此地之业。及生次上地之业。业尽则随业轮回。永无入道之能。

总名为三界  别则二十五  是为一国量  一释迦所化

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二十五有者。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及。那含。亦名六趣。谓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也。是为一国。乃一劣应丈六佛之所化也。

若是数至千  名一小千界  小千至一千  名一中千界  中千至一千  名曰大千界  如是三千国  各有铁围绕

释氏会要云。铁围海内。有四洲苏迷卢山。已上二十八天并一日月为一国量。数至一千。铁围都绕。名小千界。即此小千。数至一千。铁围都绕。名中千界。即此中千。数至一千。铁围都绕。名大千界。然则有万亿之所。皆为佛之统摄。俱被声教也。梵网经疏。问。瑜伽云。一大千有百俱胝世界。杂集等云。俱胝量当於百亿。何故此中唯云百亿。答。亿有多种。以十万为亿。或以百万或千万或万万为亿。瑜伽但依十万为亿。此经千万为亿。是以圣教处处不同。然不相违。

此诸国土等  [其/水]布地轮上  下有金水风  三轮次第擎

地轮厚八万四千由旬。经量三倍。金轮厚三亿二万由旬。经量十二亿三千四百五十由旬。水轮厚八亿由旬。经如金轮。风轮厚十六亿由旬。量广无数。此四轮经量。但据一须弥山一国量为界论也。若据大千论。则不可以里数度之。

世界将成时  梵王最初建  辅众欲四空  情器次第成  下界风轮起  量等大千界  仰布及傍布  犹如盘椽形  光音天布云  遍覆风轮上  澍大车轴雨  水深难可底  风击上成金  余下为水轮  空中复降雨  水满金轮上  风吹成大地  须弥及众山  四洲与河海  依旧皆成建  二禅福尽者  下生胜金洲  身巨寿无量  飞行光远照  所食地味饼  林藤与粳米  此诸胜味等  贪食輙随没  次有香稻生  人亦争取食  光灭又通亡  分生男女根  以其宿习故  相交行不净  从此子孙繁  人民因富盛  渐邪行不善  死充三恶道  畏恶修众善  生三洲六天  五趣情与器  於是备作焉  住二十增减  次起坏劫事  始从无间狱  乃至他化天  有情次第舍  器界既俱空  尔时七日现  海枯山石融  大地并炎辉  大千尽煨烬  火焰耸初禅  三天次第升  咸赴二禅中  下空如黑穴  成住坏空劫  大略已如是  於此四劫中  八十度增减  是为一火劫  七火方一水  七水更七火  然后一风灾  火灾从地起  坏至於初禅  水从二禅起  坏器若消盐  风自三禅起  坏若乾支节  四禅无外灾  与殿俱生灭  火劫成坏数  水次风大踈  坏已复还成  循环无了期  风灾至百转  名一僧祇劫  如是无量劫  佛出甚希有

华严经云。空中澍雨水。满三千大千世界。有风轮起。吹成色界诸天宫殿。次有风起。成欲天宫。如是次第有种种风起。成须弥等诸大山王。次成大地。乃至龙宫阿修罗宫。又瑜伽俱舍等论云。世界将兴。大梵天王最初独建。经一增减。梵辅梵众及欲空居四天情器次第成已。次下界有大风轮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有二种相。谓仰周布。傍侧布。仰布为下。傍布为墙。形如盘椽。坚若金刚。上有光音天。布大金藏云。遍覆风轮。雨大洪雨。滴如车轴。澍满界中。水深十一亿二万由旬。后有风起。击水成金。厚三亿二万由旬。下余八亿由旬。而为水轮。以风轮所持故。不漏不散。空中复起诸界藏云。降种种雨。满金轮上。次复起风鼓水令坚。成其地轮。第一精妙性者。成苏迷卢山。次性成七金山。最下性者。成诸山地。平陆成洲。深堰成海。从上至下。依旧建立。光音诸天福尽下生。皆化为人。身长千尺。或二千尺。欢喜为食。身光远照。飞行自在。无男无女。自有地肥(亦名地味)。色白味甘。竟取食之。地肥遂没。次生地皮(亦名地饼)。色黄味甘。次生林腾(亦名林条)。状如林形。皆生果实。割之流汁。如无腊蜜。次生粳米。可长七十(有云四寸)。次生香稻。而有糠麧。因食此故。便利在身。为欲蠲除。便生二道。具男女根。有夫妇焉。有田宅焉。由贪染故。光灭通亡。日月始生。乃分昼夜。人民渐邪。行不善业。以造恶故。生於鬼界旁生地狱。睹恶修善。渐次生余东西北洲四王忉利。是名成劫。住劫可知。坏劫者。住劫最后。无间有情没而不生。尔时坏劫始起。从三途四洲及六欲天。次第先舍。下界既空。日光四倍增热。沟池尽涸。草木焦然。二三日现。江河枯竭。四五兴时海泉乾燥。六七并现山石皆融。大地炎晖。火焰上腾。初禅诸天奔赴二禅。三千世界并为煨烬。是为坏劫。空劫则世界坏了。大空黑暗。犹如黑穴。如是成住坏空四劫。各经二十度增减故。成八十度也。成劫前一增减成器界。后十九增减成有情。坏劫前十九增减坏有情。后一增减坏器界。又住劫二十增减。前一唯减。后一唯增。言增减劫者。世界初成。此阎浮提八万国邑聚落人民富乐。无有寒热病恼之者。王以正治。奉行十善。互相崇敬。犹如父子。人寿无量。至住劫之初。王不行正。人民稍邪。其寿遂减。至十万岁。如是展转。每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谓之减劫。从此十岁。子年倍父。增至八万岁。谓之增劫。子年倍父者。阿含经云。十岁时人。互相杀害。仙人相诫。远离杀生。彼人受生。倍二十岁。复离不与取。倍四十岁。复离邪淫。倍八十岁。复离妄语。倍一百六十岁。复离两舌。倍三百二十岁。复离粗语。倍六百四十岁。复离绮语。倍二千五百岁〔此行难故。倍加五百〕复离贪嫉。倍五千岁。复离瞋恚。倍一万岁。复离邪见。倍二万岁。复离非法恶贪邪行。倍四万岁。复由孝顺父母恭敬沙门梵志修福业等。倍八万岁〔有经中八万四千者。即倍中增出也〕一增减劫。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此劫名曰辘轳。据二十辘轳劫。三万三千六百万年。如是合八十度增减为一火灾劫。复经七度火灾。然后方有一度水灾。讨四十九度成住坏空。方成七度水灾。共成五十六度成住坏空。更七度火灾了。然后有一风灾。每一风灾。经六十四度成住坏空。一个成住坏空。总计一十三万四千四百万年。火灾极坏初禅。有寻伺故。水灾极坏二禅。有喜受故。风灾极坏三禅。有出入息故。火灾事则如上所说。水灾者。初禅已下火灾成坏。经七度已。至第八番坏劫之末。第二禅中。俱生水起。坏器世间。如水消盐。此水与器一时俱没。所以至第八番火灾之末。方一水灾者。以第二禅净光天寿八大劫故。如是坏已。复成第二禅。乃至如前风灾者。八七火一七水后。於第三禅中。俱生风起。坏器世间。如风乾支节。此风与器一时俱没。所以至六十四番坏劫有风灾者。由第三禅遍净天寿六十四大劫故。三灾不到第四禅者。以舍念清净故。对法论云。四静虑外宫等。虽无外灾。与宫殿等俱生俱灭。说有成坏。又劫者。此云时分。有饥馑劫疾疫劫刀兵劫增劫减劫。此皆小劫。合一增减或二十增减为一劫。此为中劫。统八十度增减。乃名大劫。又有经云。如一大城。方四十里(大论云百由旬)。满中芥子。有长寿天。过三年(有经云过百年)取一芥去。城虽空。劫犹未尽。此是梵天一劫之寿。又璎珞经云。一里十里四十里方广之石。天三铢衣。人中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尽。名为小劫。至八十里。梵天中有百宝光明珠为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尽。名为中劫。至八百里。净居天中千宝光明镜为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尽。名为大劫。是一僧祇也。又劫章颂云。风灾为一数。数至不可知。此极长远时。名一僧祇劫〔华严经中。阿僧祇数在第一百五位。慈恩基师云。风灾劫数至百余转。名一阿僧祇〕。

若佛出於世  必降阎浮洲  万亿阎浮中  各有一佛出  成道转法轮  入灭皆同时  如是千百亿  卢舍那本身  譬如净满月  普现一切水  影像虽无量  本月未曾二

释氏会要云。法王所都。则大千之内摄焉。若据成都。则此阎浮提常为所住。又大论云。阎浮提三边等量二千由旬。南边三由旬半。北阔而南狭。故人面像之。佛之所生迦毗罗城。乃居天地之中央。又昔汉明帝问摩滕法师云。佛之出世。不从此土。何也。对曰。迦维罗卫国者。是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之中央也。三世诸佛皆从彼生。盖佛之威神不生边地。地为倾斜故。又因本经云。阎浮提有五种事。胜三天下至他化天。一者勇捷。二正念。三佛出世处。四是修业地。五行梵行处。有经云。诸佛不出三天下者。以其土人难化故也。此土众生利根捷疾。极恶勇猛。取道不难。是故古往诸佛皆生此土也。三千大千。都计则成一万亿。一国一佛。故成千百亿。是皆迹化佛。本是舍那。故梵网经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又云。千华上佛。是吾化身。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之化身(云云)。然则如月升空。影临众水。影虽无量。月本是一。佛亦如是。虽迹现於万亿国土。而本身是一也〔卢舍那此云净满。谓三惑已净。种智圆满故也〕。

於此阎浮提  有国名迦维  王名是净饭  夫人号摩耶

因本经云。劫初时。地味地皮地肤等味。次第生而既没。后生粳米。朝割暮生。人贪积之。割不复生。后相侵盗。无能决者。议立一智者。名三满多。为平等王。赏善罚恶。众共给之。由是始生民主焉。是平等王子孙相承。至三十三世善思王。乃证转轮圣王之位。王四天下。直至师子颊王。凡一百一万五十六王。师子颊王生四子。一名净饭。二名白饭。三名斛饭。四名甘露饭。净饭王二子。一名悉达。次名难陀。白饭王二子。一名调达。次名阿难。斛饭王二子。一名摩诃男。次名阿那律。甘露饭王二子。一名婆娑。次名跋陀。一女甘露味。皆出家证道。摩耶此云大幻术。谓初生时。端正第一。国人咸曰。此非人之所生。乃善化天所化。因名为幻术。相师占曰。此女当生转轮圣王。释氏会要云。天臂城中善觉长者。生八女子。净饭王皆迎入宫。以第一摩耶。第八波阇波提。自娶为妃。余六分与三个弟王。各以为妃。

周昭癸丑年  七月十五夜  夫人感瑞梦  人乘象入怀  既而方有娠  自后受天供  人间诸胜味  不复沾唇舌

周昭者。此震旦姬周王之号也。事实如下。此不烦录。因果经普曜经等云。释迦如来为大菩萨。名曰善慧。生兜率天。为诸天主。有六十亿诸天。议言。菩萨将降。当生何国。菩萨答言。三千世界阎浮提迦毗罗国。最在地心。又其国种姓有六十种。而释种炽盛。其净饭王。种族第一。甘蔗苗裔。圣王之后。性行仁贤。夫人贞良。犹天玉女。前五百世常为菩萨母。应往降神。又瑞应经云。菩萨乘白象。冠日精。发兜率宫。诸天翼从。满虚空中。作乐散华。大光普照。降神母胎。於是兜率天众念言。我等亦当下生人间。菩萨成佛。欲闻说法。即便托於诸国王臣波罗门长者居士等家。凡九十九亿。是时夫人眠梦。见人乘象入怀。梦悟自知身重。天献饮食。自然而至。不复乐於人间之味。此乃周昭王即位二十三年癸丑七月十五日也。

明年甲寅岁  四月初八日  从右胁诞生  端正好男子  生时灵瑞事  不可具言说  天雨华散地  龙喷水浴身  生已莲承足  四方各七步  两手指天地  即作师子吼  天上及天下  唯我为独尊  父母共异之  命名为悉达  召诸相者占  占已皆奏曰  年登十九岁  必作转轮王  若便出家者  当证一切智  又有香山仙  礼已自悲泣

瑞应经云。菩萨住胎。十月满足。四月八日。夫人将诸采女。游蓝毗尼园。攀无忧树。欲牵摘华。菩萨从母右胁而生。于时树下七茎莲华自然而生。大如车轮。菩萨随莲华中。四方各行七步(涅盘经云十方)。右手指天。左手指地。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利益一切人天矣。释梵诸天雨妙香华。作诸伎乐。璎珞天衣不可称数。九龙吐水。一凉一温。灌太子身。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如斯瑞应有三十四(文烦不录)。同日八大国王皆生太子。诸释种姓生五百男。国中居士长者悉亦生男。及八万四千厩马生驹。其一揵陟也。宫中五百伏藏发现。又诸大商采宝俱还。群臣内外见此瑞相。叹未曾有。因名萨婆悉达多(华言顿吉)。皆由生时有诸吉祥顿现故也。王召国中诸善相波罗门相之。皆曰。年至十九。当作轮王。若出家者。成等正觉。又香山有五通仙人。名阿私陀。见太子而礼其足。忽然泣曰。若出家则必成一切智。我今年已百二十矣。不久命终。生无想天。不闻说法。故自悲耳。又诸经论传。佛生年月日等互说不同。或云夏末王时生。或云商王代中生。或云东周平王戊午岁生。或云桓王乙丑岁生。如此异说。不足为信。如辨正论引周书异记云。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江河泉池泛溢。山川土地悉震。是夜五色光气入贯大微。遍於西方。作青红色。上问太史苏由。是何祥耶。对曰。有大圣人。生西方故也。一千年后。声教当被於此。於是镌石志之。埋於南郊天祠前。又汉明帝问摩滕法师曰。如来生灭可得说示乎。对曰。佛於癸丑七月十五日。托阴摩耶夫人。甲寅四月八日。从母右胁而生。阿含瑞应等经亦同斯说。是则岂可以一二处异说。疑多同说乎。是以释氏会要云。两方相接三藏所传。以周照王时佛生。理为长也。若准周正。则今之江表。以建巳月为佛生者谬矣。如萨婆多论说二月八日佛生者明矣。

产后第七日  母没生忉利  姨母大爱道  乳育忘劬劳

端应经云。摩耶产太子后。七日命终。以怀菩萨功德大故。生忉利天。有经云。太子自知福德威重。无有女人堪受礼者。故因将终。托之而生。又大权经云。菩萨在兜率。观后余寿十月。故托神也。大爱道梵云摩诃波阇波提。乳养太子。身心匪懈。太子成道后随出家。受记作佛。号一切众生喜见也。

七岁智过人  众艺无不通  十岁力无敌  掷象又能射

出曜经云。太子七岁。王以聪明婆罗门。名曰选友。为太子师。太子问曰。以何书典而相教耶。其师答曰。梵佉留书。太子曰。其异书者有六十四。今师何言止有二种耶。师问。何等名耶。答曰。梵书佉留书龙鬼书阿修伦书等也。分别本末。师不能达。深生惭愧。而白王言。太子乃天人之师。我安教耶。凡诸技艺算射天文地理。自然知之。因果经云。太子年至十岁。王勑太子。与难陀调达及五百童子。又复唱令国中万姓有勇力者。定日集於戏场捔射。至期。调达领众先出。有象当门。以手擗倒。难陀足跳路侧。太子掷於空中。以手还接。不令伤损。既至园已。标鼓射之。调达竖四十里鼓。不能得过。难陀竖六十里鼓。亦莫越尔。太子竖百里鼓。弓力乏折。乃取祖王镇库之弓。古今无能张者。太子既挽。声振于城。箭中鼓已。透入於地。泉水涌出〔西域记云其泉至今存焉。一切病人饮则便愈〕复逶铁围之山。大千剎土六反震动。大众悚然。怪未曾有。

逮其年十七  父王欲娉妃  普集诸释女  万选得一人  名曰耶输陀  端正最无匹  太子虽纳之  殊无世俗心

耶输陀罗此云华色。端正第一。即宿世卖华女。名瞿夷也。以宿愿故。今亦作妃〔宿世之事。文烦不录〕太子虽纳而无俗意。久而不接。太子夜中但修禅观。诸妓女等咸疑。太子非男也。亦谓无根。又有经云。太子有三妃。第一名瞿夷。不孕。第二名耶输陀罗。生罗睺罗。第三名瞿波(云云)。

一日启父王  游观四门外  行见四种相  谓生老病死

瑞应经云。太子一日前白王言。欲出游观。王勑有司。整治衢道。皆令清净。并诸官属。道从太子。出城东门。见一女人在於道傍初产儿者。儿堕于地。在於脓血粪秽之中。苦痛啼哭。次出南门。见一老人头白背伛。形枯色衰。拄杖羸步。次出西门。见一病人。肉消骨露。喘息呻吟。不能自持。两人扶腋。在於路傍。次出北门。见一死人。眷属围绕。哀哭送之。太子见此四种相已。问诸从者。是何相等。从者一一答陈其故。太子又问。唯此四人乎。余亦尔耶。从者答言。世人皆尔。无一免者。太子叹曰。云何世人贪乐不畏。於是下马息树。有一沙门。持钵执锡。视地而行。过太子前。因问。答云。我是比丘。能破结贼。不染六尘。便现神通。腾空而去。上之四相。及此比丘。皆净居天子之所化作。警悟太子故也。

见此既还宫  怀忧心不悦  父王大怪之  欲解其忧心  为作诸乐事  竟不革初心  但自思出家  欲离其四患

太子游四门外。见诸不祥。还宫忧恼。父王惊怪。责诸从者。卿等云何不治衢道。以诸不祥令见之乎。群臣奏对。奉王严命。无不捡察。不知来处。忽现於前。非臣之罪。王知天变。不罪诸臣。於是欲令太子解忧。为作百千种乐。又加端正妓女。以娱乐之。终不回心。

殷勤白其父  愿听我出家  王闻流泪言  应当息此怀  此患古难免  汝独何预忧  苦能有后嗣  吾当从汝愿  太子顺父语  指其妃腹言  劫后第六年  必当生男子

太子欲求出家。王泣不许。殷勤不已。王言。汝若有子。则听出家。太子即指耶输腹言。却后六年。汝当生男。既而太子出家。后六年耶输果生一子。诸释咸嗔。欲治欲杀。妃临火坑誓曰。我若为非。子母俱灭。若其遗体。天当为证。因抱子投坑。变为莲池。莲华奉体。王及国人始复不疑。有经云。罗睺罗宿世作一国王。其兄舍世而为道士。预众修道。一夜误用他瓶之水。明向众忏。愿以法罚。道众议言。此非实垢。而不用听。复诣王所。切请治罪。其罪轻故。不囚囹圄。乍禁后园。因事忘之。六日不开。以是因缘。六年在胎。又耶输陀罗往劫与母偕行。路远身疲。妄称要缘。所持之物。寄母先行。故落后行。经六里许。由是之故。六年怀妊。

父不信斯语  心知不敢留  常令四兵卫  妃亦不暂离

相师奏曰。太子今不出家。过七日已。转轮王报自然来应。王闻欢喜。即勑群臣。日夜严备。四兵擎卫。城门开闭。声闻四十里。复勑耶输。倍加防察。

壬申二月八  半夜人定时  太子命车匿  彼揵陟将来  四天捧马足  释梵执幡盖  卫持出北门  诸天忽不现  行至三由旬  憩息闲林中  冠璎付车匿  回上父王处  以剑刓须发  即发如是愿  所有诸众生  如我除烦恼

太子年到十九。壬申二月八夜。诸天下来太子之前。头面礼足。白言。无量劫来。勤苦修行。今之成熟。出家是宜。太子答言。王勑内外官属。防卫严密。欲出无从。诸天白言。我等方便。使无知者。太子即命车匿。彼揵陟来。四天大王捧马四足。并接车匿。释梵执盖。北门自开。不令有声。出城既毕。诸天忽隐。诘旦太子与车匿行三由旬。届闲静林小歇。於是唱言。过去诸佛为求菩提。舍弃饰好。剃除须发。我今亦尔。便脱宝冠与璎珞等。分付车匿。回上父王。即以利剑。自刓须发。帝释接发。上天起塔。车匿大哭。马亦悲鸣。缘路而归。父王姨母及耶输等。不见太子。哀呼闷绝。举国悲慕。推求不得也。

至於猎师处  宝衣易布衣  遍诣众仙所  历问修道法  皆非解脱道  调彼而舍去  竟到尼连侧  独坐静其虑

太子断发已。至猎师处。以七宝衣。贸得粗布僧伽梨衣着之。诣跋伽仙林。见诸仙人草树皮叶以为衣者。或食华果草木。或日止一食。或三日一食。或事水火日月。或倒荆棘之上。或卧水火之前。苦行如此。乃问其故。答欲生天。太子告言。诸天虽乐。福尽轮回。终为苦趣。云何修诸苦因。以求苦报。辞而别往阿罗逻迦兰仙人所。诘其所断生老病死之法。仙人答言。若欲断者。修习禅定。离欲不善法。得初禅。乃至离於种种相。入非非想处。是则名为究竟解脱。是诸学者之彼岸。太子思惟。其所知见。非究竟处。但尽粗结。犹细结在。非度彼岸。太子调伏是二仙已。求胜法故。遂复前进。至尼连河侧。安禅静坐。

王闻益忧恼  择遣五人侍  一日食一麻  七日食一麦  三人不耐苦  弃舍便他去  二人侍左右  六年无改心

父王闻之。倍加懊恼。即选国中豪贤多子孙者五人。各遣一子。其名曰憍陈如。摩诃男。拘利太子。十力迦叶。般剌蜜谛等。追侍太子。若或行时。踰山涉谷。行不择路。五人不耐其艰。言此狂人。奚可随之。设委而还。王灭吾家。不如止此。太子静坐苦行林中守戒。日食一麻一麦。七日食一麻米。设有乞者。亦以施之。五人相从既久。难堪其苦。三人舍去。

太子作是念  我今行苦行  形瘦如枯木  命丝几欲绝  自饿非真道  无益於己他  我当受饮食  然后方成佛  近有牧牛女  乃为施乳麋  菩萨既受之  二人惊又去

太子苦行六年。瘦若枯木。於是作念。我若以此羸身取道。彼诸外道当言。自饿是涅盘因。我当受食然后成道。作是念已。净居天子下来。劝彼林外牧牛女难陀婆罗。令取乱麋供养。既受食竟。身体光悦。二人见惊。谓为退本。又舍而去。

癸未二月八  独诣菩提树  降魔成正觉  具无量功德

太子独诣毕跋罗树。同过去佛。以草为座。帝释化人执献净软草。受已敷座。结加趺坐。观树思惟。感天动地。演大光明。覆弊魔宫。波旬恐怖。令其四女往太子所。万端妖媚。惑之不动。波旬复将八十亿众。故来恼坏。而作是言。若不起去。掷汝海中。菩萨答言。汝先动我净瓶。然后可能掷我。八十亿众尽力不能令瓶小动。波旬又勑阎罗大王。阿鼻苦具一切都举。向菩萨所。菩萨徐举白毫。地狱罪人心得清凉。称南无佛。寻脱苦所。波旬前近。欲与相难。菩萨以智慧力。申手按地。地为震动。魔及兵众颠倒而堕。菩萨降魔已竟。结解漏尽。生死已断。明星出时。霍然大悟。成等正觉。具十八法十种神力四无所畏。于时大地十八相动。天作伎药。散花烧香。天龙八部所设供养。充塞虚空。此乃周穆王即位第三年癸未二月八日夜。太子是年。年登三十矣。又上云十八法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相。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知过去世无碍。十七知未来世无碍。十八知现在世无碍也。十力者。一是处非处力。二业力。三定。四根。五欲。六性。七至道处。八宿命。九天眼。十漏尽也。四无所畏者。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三说障道。四说苦尽道也。十八相者。谓震吼觉动起涌六种。一一各三。谓震遍震等遍震。余五亦然。故成十八焉。又菩提留支引经颂云。八年作婴孩。七年作童子。四年学五明。十年受五欲。一十九出家。六年行苦行。三十五成道。七十九入灭。又梵网经云。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如是三说不同者。以大小机见异故。

尔时作是念  我所得妙法  当广应开演  利乐於一切

菩萨既成道已。於三七日中。思惟利生方便。如法华经云。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初七日思)。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请我转法轮(二七日思)。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不信受。破法堕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於涅盘(三七日思)。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云云)。思惟是已。即趣奈苑。二十年中。说四阿含经。八年说方等诸经。二十二年说诸部般若。八年说法华涅盘二经。度尽有缘之众。能事已毕。年到七十九。入般涅盘也。大纲如是。今引祖文。略示其要。如天台四教仪云。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言五时者。一华严时。二鹿苑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华涅盘时。是名五时。言八教者。顿渐秘密不定。此四名化仪。如世药方。藏通别圆。此四名化法。如办药味。是为八教〔第一华严时者。如来初成正觉。在寂灭道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宿世根熟天龙八部一时围绕。如云笼月。尔时如来现舍那身。说圆满修多罗。故名顿教〕〔第二鹿苑时者。佛为三乘根性。於顿无益。故不动寂场而游鹿苑。脱舍那珍御之服。着丈六弊垢之衣。亦从兜率降下。托胎出胎。纳妃生子。出家苦行。六年已后。木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成劣应丈六身佛。为三乘根人。说生灭四谛十二因缘事六度等法。诸人闻已。依教修行。证偏真理〕〔第三方等时者。彼二乘人贪着小乘。谓是究竟。不能预大。故说维摩思益楞伽楞严三昧全光明胜鬘等诸大乘经。惮偏斥小。叹大褒圆。彼二乘众闻是法已。内怀惭愧。心渐淳淑。耻小慕大也〕〔第四般若时者。机根渐熟。次说摩诃般若金刚般若光赞般若大品般若等诸部般若。命空生身子。转教菩萨。令知诸法融通淘汰。已上三时对华严顿故。总名为渐〕〔第五法华涅盘时者。机缘已熟。可令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次说法华。开前顿渐。会入非顿非渐。故言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废权立实。彼诸声闻。般若时受勑转教。皆知法藏。故至法华会上。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授记作佛而已。次说涅盘者。有二义。一为未熟者。更说四教。具谈佛性。令具真常入大涅盘。故名捃拾教。二为末代钝根。於佛法中。起断灭见。夭伤慧命。亡失法身。设三种权。扶一圆实。故名扶律谈常教。若论时味。与法华同。论其部内。纯杂小异。何者。法华纯说圆教。涅盘杂说四教故也〕。

问五时与顿渐之义如是。秘密不定藏通别圆其义云何。答秘密教者。前四时中。如来三轮不思议故。或为此人说顿。或为彼人说渐。彼此互不相知。能令得益。故名秘密教。不定教者。於四时中。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此则如来不思议力。能令众生於渐说中得顿益。於顿说中得渐益。如是得益不同。故名不定教 藏等四教。行人修行。断惑证道之法。不可具录。今当略示。言藏教者。小乘三藏也。一修多罗藏。即四阿含经。二阿毗昙藏。即俱舍婆沙论。三毗尼藏。即五部律等。声闻依生灭四谛修行。断三界见思惑尽。证偏真理。缘觉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此人断见思尽。更侵习气。故居声闻上。菩萨依四谛境。发四弘愿。修六度行。满三阿僧祇劫。入世第一位。发真无漏。顿断见思习气。木菩提树下。成劣应丈六身佛。为钝根三乘人。说生灭四谛。现老比丘相。入无余涅盘〔言通教者。通前藏教。通后别圆。又此教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空。故名通教。声闻但断三界见思惑尽。不能侵习。如烧木成炭。辟支佛更侵习气。如烧炭成灰。菩萨正使断尽。与二乘同。扶习润生。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机缘若熟。顿断残习。七宝菩提树下。天衣为座。现带劣胜应身成佛。为三乘人。说无生四谛。此藏通二教。三人所证虽同。大小巧拙永异。何者。藏则小拙。谓不通於大故小。析色入空故拙。虽当教内三人上中下异。望通三人。则一概钝根。通则大巧。谓大乘初门故大。体色入空故巧。虽当教内三人上中下异。若望藏教。则一概为利。般若方等部内共般若等。即此教也。言共般若者。共二乘法说也〕〔言别教者。别前二教。别后圆教故也。诸大乘经广明菩萨历劫修行。行位次第互不相摄。并此教之相也。此教菩萨行位次第。有五十二。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也。十信伏三界见思烦恼。初住断见。七住断思。与藏通二佛齐。十住断界内尘沙惑。伏界外尘沙。十行断界外尘沙。十向伏无明。习中观。登初地。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谓法身般若解脱也。现身百界。八相成佛。化度群生。然不知上地菩萨举足动步。次入二地。千界作佛。如是地地功德十倍。从此至妙觉。破十二品无明。坐莲华藏世界大宝花王座。现圆满报身成佛。为钝根菩萨众。说无量四谛〕〔言圆教者。诸大乘经说佛境界不共三乘位次。捴属此教。如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法华云。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维摩云。入此室者。唯闻诸佛功德之香。有经云。如人浴大海已用诸河水。如是等类。并属此教。此教位次。如别教五十二位。然别则位位互不相摄。圆则位位相摄。如帝网珠珠珠相映。於此五十二位。更加五品弟子位。谓一随喜品。二读诵品。三说法品。四兼行六度品。五正行六度品。此位圆伏五住烦恼。即外凡位。与别十信同。次追六根净位。即十信也。初信断见。现真理。七信断思。十信断界外尘沙。与别住行向齐。次入初住。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现身百界。八相化物。与别初地齐。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者。即此位成佛。是乃此教真因。谓成妙觉。谬之甚矣。从此至第二行。各断一品无明。增一分中道。与别妙觉齐。三行已去。别教之人。尚不知名。何况伏断。故以我家之真因。为汝家之极果。从三行去。至於妙觉。破三十品惑。究竟登涅盘山顶。诸法不生。般若不生。不生不生名大涅盘。以虚空为座。成清净法身佛。居常寂光土。说无作四谛。是为五时八教之大纲。具如天台妙玄中说〕。

初在寂灭场  十方贤圣会  文殊普贤等  法身诸大士  及与众龙天  拱之为影响  佛现舍那身  顿说华严经  是法不思议  法界以为体  一尘含十方  剎那摄三际  一多即无二  三法无差别  清净妙法身  湛然应一切  初发道心时  即便成正觉  又令诸大士  各谈五位法  亦有善财童  历参诸善友  各随其所问  答示种种法  如是圆满教  大山机所担  小虽在其座  犹如聋痖等  譬如丧家子  一日到其舍  见父势尊严  畏惧便他走

华严以法界为体。圆融无碍。一多不二。该括始终。无出无没。不可思议。剎那此云一念。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也。谓一念之中。谐尽三世之际。三法者。佛法心法众生法。经中有如来林菩萨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又有金刚幢法慧等诸大士众。承佛神力。各说五位法门。谓住行向地等妙觉也。又善财童子。觉城东畔。初遇文殊。顿证法界。自此历参五十三知识。因问各答所知一法。大山机者。经云。譬如日出。先照须弥等诸大山王。佛日亦尔。先照菩萨诸大山王(云云)。是以二乘虽在一席。如聋若痖。故四教仪云。所说法门虽广大圆满。摄机不尽故。未畅如来出世本怀也。丧家穷子事如下注。

佛即作是念  若但赞佛乘  众生不信受  破法堕恶道  我宁不说法  疾入於涅盘  寻念过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应说三乘  是时十方佛  皆现赞善哉  如诸佛所行  且设方便事  脱舍那珍服  着丈六垢衣  不动寂灭场  而游鹿野苑  先为前五人  转四谛法轮  闻已即成果  世有三宝名  从兹十二年  说四阿含经  诸有三乘人  依修皆证道  是名半字教  黄叶止啼耳  如父设方便  引子令除粪  止得一日价  便自以为足

法华偈云。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我闻诸佛音。即趣波罗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云云)。又珍服垢衣以譬为言。如法华经说。今示其略。有一长者。失子既久。其子游行。遂至父舍。见父尊严。畏惧而走。父遥见之。审知是子。遣使捉来。穷子惊唤。迷闷躄地。长者方便。脱其珍服。即着垢衣。乃接其子。以喻如来现舍那身。顿说华严。二乘如聋。竟无所益。如设方便。现丈六身。说生灭法。乃令入道。然不离寂场而游化鹿苑。不舍本身而示现迹形。言鹿野者。昔群鹿所居。以之名也。事如大论中说。佛趣鹿苑。作是思惟。我欲开於甘露法门。谁应先闻。因念憍陈如等五人。悉皆聪明。又夙有愿。先应度之。时五人等投佛出家。世尊唤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着身。即成沙门。佛问。汝知色受想行识为是常无常。为是苦非苦。为是空非空。为有我非有我。五人闻已。漏尽意解。成阿罗汉。即便答言。是五阴法。实是无常苦空无我。诸天唱言。如来今日转大法轮。世有三宝。谓如来是佛宝。四谛是法宝。五罗汉是僧宝。为诸天人第一福田。又三宝亦云三尊。此三尊称宝者何。宝性论云。三宝有六义。一者希有义。如世珍宝。贫穷之人所不能得。三宝亦尔。薄福众生万劫难值。二者离垢义。如世珍宝。体无瘕谪。三宝亦尔。随离诸垢。三势力义。如世珍宝。除贫去毒。有大势力。三宝亦尔。具不思议大神通力。四庄严义。如世珍宝。能严身首。令身殊好。三宝亦尔。能严行者。令身清净。五最胜义。如世珍宝。诸物中胜。三宝亦尔。一切世中最为殊胜。六不改义。如世真金。烧打磨炼。不能改变。三宝亦尔。不为世间诸法改故。四阿含者。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也。此中分别三界之法。极至二乘之果。但是九部经耳。九部名目文烦不录。半字黄叶二譬。出涅盘经。如有长者教诸痴子。先教半字。后授满字。则能易解。佛亦如是。为钝根人先教小法。渐令入大。又如婴儿啼哭不已。母将黄叶弄而与之。儿谓是金。悦而不啼。二乘亦尔。证二涅盘。谓是究竟。自以为足。

华严与阿含  一时无前后  小见丈六佛  但说阿含经  大睹舍那佛  恒说华严经  一佛一音说  机见乃不同  譬如但一水  四见各殊异  又如五天王  见一珠各色

华严阿含一时者。佛身是一。法门无二。而机见各异。何者。三藏机。见佛在木菩提树下。生草为座。现劣应身。说生灭四谛。通教机。见佛在七宝菩提树下。天衣为座。现带劣胜应身。说无生四谛。别教机。见佛在莲华藏世界大宝华王座。现尊特报身。说无量四谛。圆教机。见佛在常寂光土。以虚空为座。现清净法身。说无作四谛。是则如将一水。天见琉璃。人见水。鱼见屋。鬼见火。又如佛以随色摩尼珠。示五方天王云。此珠何色。东曰青。南曰赤。西曰白。北曰黑。中曰黄。互说异色。而珠圆明。无定色也。佛身亦尔。清净无碍。但随机缘。示现四身。非止四身。随类摄化。则普现六道四生无量种身也。若局论。则华严摄在阿含时中。若通论。则华严时长。通至五时。何者。彼经云。常说恒说无时不说故也。

佛悯钝根人  贪着小三藏  谓是究竟法  不生乐大心  欲令入大乘  八载说方等  弹偏以褒圆  斥小而叹大  毁訾二乘人  如焦芽败种  是断佛种者  诸佛所难化  二乘闻此语  泣动大千界  回心耻小法  而生慕大志  如子不畏父  虽出入其门  犹谓客贱人  止宿草庵中

第三方等时。对半说满。四教俱说。弹斥偏小。褒扬圆大。二乘闻已。耻小慕大。得通教益。诃啧二乘事。如净名等经说。如彼穷子。到其父舍。为除粪秽。经二十年。长者告言。汝如吾子。由是之故。於其门内。入出无难。犹处门外。止宿草庵。二乘亦尔。虽闻方等大乘之法。而谓是菩萨事。非己智分。不肯回小向大。犹居罗汉。

次经廿二年  说诸部般若  诸法皆清净  色空无挂碍  佛说法度生  而无闻说者  菩萨行六度  亦无能所相  求佛以色声  是人甚邪倒  观法离人我  乃名真佛子  佛说如是义  加空生身子  转教诸菩萨  令知法宝藏  菩萨闻是法  日夜勤精进  得受诸佛记  当成无上道  而彼二人等  虽能为他说  以为非己分  永无希取想  如子受父勑  领知诸宝藏  犹未舍劣心  无怀取一喰

第四般若时。但说空理。破诸有相。言诸法者。谓一切世间阴界入等。及与三乘谛缘度法。乃至诸佛十力菩提。如是诸法。悉皆清净。无二无别。是以大般若云。五蕴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乃至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清净。又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又云。菩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我应灭度无量众生。而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般若论云。其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净名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空生则须菩提也。以其生时家中库藏皆空故以名焉。身子则舍利弗也。舍利母之姓。弗者翻云子也。以其母身好故。竺人皆称身子。空生解空第一。身子智慧第一。而此二人易解般若之义。故佛以般若。加此二人。转教菩萨令知法藏。心渐通泰。如彼穷子受其父勑。领知众物。而无希取一喰之意。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佛知机已熟  如痈将欲溃  久默之本怀  正当可畅时  次至灵鹫山  三周说法华  开权显真实  会三归一乘  诸法本寂灭  世间相常住  龙女顿成佛  声闻受佛记  天人及鬼畜  乃至蜎[虫*非]类  一切有心者  无一不成佛  当知佛知见  蕴在众生心  尽令开悟入  一大事圆成  父知子心大  命聚王与族  家珍悉以付  相对共欢娱

佛兴于世者。但为一大事因缘故也。何谓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机宜不同。故始自华严。终至般若。於其中间。先以专大。次复专小。或半满相对。或权实相隔。横说竖说。广演诸法。逗机益物。无有毫差。然非本怀也。及灵山说法华经。令三乘九界咸悟一佛乘。乃畅本怀。大事因缘妙极於此。三周者。法说周譬喻周因缘周。上根於法说周。悟佛知见。得记作佛。而中根抱迷未遣。次说火宅三车譬。乃得领解。得受佛记。又有下根。犹未能解。次说过去因缘。乃能悟入。皆受记莂。开权显实者。开前四时三教之权。显一佛乘实相之真。又开众生三毒妄心。即显诸佛三德实相。会三归一者。融会三乘。显一佛乘。天台智者大师以本迹二门消释。谓从序品至安乐行品十四品。名为迹门。从涌出品尽经十四品。名为本门。诸经中本迹。以寂场所成法报为本。从本所起胜劣两应为迹。今经取尘点劫前本坐道场所成三身为本。自大通中间。乃至今日所成三身。皆名为迹。妙乐记云。他人不见今经本迹。但知从胜专求法身。如此法本与众经共胜翻成劣。若得久本。则近迹不失。若但云法身。尚失中间。何况远本。玄义云。迹与诸经有同有异。本与诸经一向永异。解曰。迹与诸经同者。谓诸部中圆。异者诸部中兼三教故。本则一向永异者。诸部中不明久远之本故也。

说迹事已周  欲显本地寿  召致本眷属  说所未曾说  佛从成佛来  无量僧祇劫  剎尘剎尘数  其劫过於是  一生补处尊  尚不穷其限  况余诸萨埵  焉能知少分  虽云入涅盘  是亦非真灭  如医去他国  为治狂子故

如来寿量品云。我成佛已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末为微尘。过於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展转。尽是微尘。是诸国土可得知其数不。弥勒菩萨等俱白佛言。是诸世界无量无边。我等於是事中。亦所不达。佛言。是诸世界若着微尘。及不着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是数。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於余处无量国土导利众生。乃至云。譬如良医善治众病。是人多诸子息。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诸子於后饮他毒药。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见诸子等。或失本心。或不失者。依方炼药。与之令服。不失心者。饮药病愈。余失心者。而不肯服。父作是念。我今当设方便令服此药。即作是念。我今衰老。死时已至。是好良药。今留在此。汝可取服。作是教已。复至他国。遣使还告。汝父已死。是时诸子闻父背丧。心大忧恼。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怜愍救护。今者舍我。远丧他国。自惟孤露。无复恃怙。心遂醒悟。乃服其药。病悉除愈。佛亦如是。若久住世。薄德众生见佛常在。便怀厌怠。不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云云)。本眷属者。佛说迹竟。欲显本地本时弟子。从地涌出。数不可说。皆久植德本。具诸三昧。有大神通。非是伽耶成佛所化。如父少子老。令众不信。是故如来说寿长远。以决众疑。令获大利。十信。

佛说寿命时  得益者无数  八界微尘众  皆发菩提心  复有诸菩萨  增道损生多  或证三贤位  或登十圣地  或入金刚心  邻于大觉地  获斯胜利者  大千剎尘数

分别功德品云。佛说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复有千倍菩萨。得闻持陀罗尼。乃至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一生当得阿耨菩提。又云。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有人有如是功德。於阿耨菩提退者。无有是处。又妙玄中云。闻本地功德。转更深广。不可称量。不比前来迹中之益。何者。佛境转深。功德亦大。是以令此诸菩萨等增道损生(道即三德生即无明)。至於极位也。白莲结社文中云。佛世当机。尚未早闻久远之寿。我等当此后五百岁。闻佛开显本地寿量。以结胜缘。岂不庆快乎。

如是圆妙法  多年默不说  今朝乃开演  如王解髻珠  是名圆中圆  亦为王中王  醍醐之上味  众病之良药  一念随喜者  其福不可限  佛说是经时  人间岁八周

经云。譬如强力转轮之王。兵战有功。赏赐诸物象马车乘及诸田宅。或与衣服种种珍宝奴婢财物。欢喜赐与。如有勇健能为难事。王解髻中明珠与之。如来亦尔。为诸法王。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见一切人受诸苦恼。欲求解脱。与诸魔战。为是众生。说种种法。以大方便。说此诸经。既知众生得其力已。末后乃为说是法华。如王解髻明珠赐之。此经为尊。众经中上。我当守护。不妄开示。今正是时。为汝等说。言圆中圆者。向前三时中圆义。与法华之圆。无二无别。若彼兼但对带之粗〔华严兼别说圆。鹿苑但说三藏。方等对半说满。般若带通别二。正说圆教〕须待法华开会废了。方始称妙。当知粗转成妙。功由法华。故云圆中圆妙中妙也。言王中王者。妙乐记云。在昔未会。如一国内二三小王各治苍品。未归大国。若会已后。同澍一化。民无二主。国无二王。今乃废诸小王。唯立一王故。方便教主。王名不无。言醍醐者。玄义云。牛譬於佛。乳譬华严。酪譬三藏。生酥譬方等。熟酥譬般若。醍醐譬法华涅盘也。言病之良药者。经云。此经则为阎浮提人病之良药。若人有病。得闻此经。病则消灭。不老不死。文句释云。不老是乐。不死是常。谓闻此经者。得常乐之解。坥然在怀。无所畏忌。言随喜者。经云。若有人闻是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於余处。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随力演说。余人闻已。亦随喜转教。如是展转。至第五十。其第五十人随喜功德。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七宝。及宝所成宫殿楼阁等。如是布施。满八十年已。又宣布法化。一时皆得须陀洹道。乃至阿罗汉道。是人功德。比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天台智者圣师广演校量云。满阎浮提人福。不及西瞿耶尼一人福。满瞿耶尼人福。不及东弗婆提一人福。满三天下人福。不及北郁单越一人福。满四天下人福。不及一四天王福。四天不及一帝释福。乃至六天福不及一梵福。梵福不及小圣福。小圣不及体圣福。体圣不及小萨埵福。小萨埵福不及大萨埵福。大萨埵不及此第五十人闻法华经随喜功德。何以故。彼非佛法故。非实故。非圆故。虽住后果。而不及我初心。其义如此。且此第五十人。初但有一念理解。庆己庆他。未有事行。恩不及人。所获功德为若此也。故云好坚(木名)处地。芽已百围。频伽(鸟名)在壳。声胜众鸟。何况最初於会中。闻而随喜者。又经云。亿亿万劫。至不可议。时乃得闻是法华经。假使劫烧。担负乾草。入中不烧。亦未为难。我灭度后。於恶世中。暂读此经。是则为难。此经难持。若暂持者。如是之人。诸佛所叹。是名持戒行头陀者(云云)。

化缘既云毕  涅盘时已至  末后壬申岁  二月十五日  即趣拘尸城  娑罗双树间  叮咛诲众云  我今常入灭  诸有所疑者  应当来问耳  承勑竟谘问  一一随决答  一切天人众  争陈最后供  余皆默不许  唯受纯陀供

涅盘经云。世尊於二月十五日晨朝。放光照大千界。乃至十方六趣众生。遇光灭罪。又有五十四众。一时云集。同声唱言。苦哉苦哉。如何一旦慧日灭没。尔时一切天王人王争设供养。皆不许之。唯受长者纯陀之供。经律异相云。佛临入灭。有长者。名曰纯陀。泣告世尊。我等从今无主无救。贫穷孤困。欲从如来求将来食。惟愿哀受我等微供。然后涅盘。佛言。我今为汝断除贫穷。以无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令汝具足檀波罗蜜。是时人天皆来奉供。佛悉不受。大众唱言。奇哉纯陀。成就大福。我等供具则为唐捐。世尊欲满众望。一一毛孔化无量佛。一一诸佛各有无量诸比丘僧。悉皆受供。释迦如来自受纯陀所奉之供。

佛虑末代众  於法起断见  夭伤其慧命  亦亡失法身  更设三种权  以扶一圆实  一切有佛性  一切法常任  屠儿广额者  立地顿成佛  五逆阿阇王  罪灭而妙证  是知涅盘法  罪福本平等  若欲疾成佛  应须学此法

涅盘经义者。已如前示。此不烦录。言广额屠儿者。闻一切物皆有佛性之言。放却屠刀。立地成佛。又阿阇世王。闻调达语杀父瓶沙。心即劳热。满身生疮。天下诸医无能治者。有一大医。名曰耆婆。即白王言。欲治此病。莫如投佛。王即依言。俱诣佛所。闻罪性空。发菩提心。身疮便愈云云。如来出世五时说法次第如是。

夫诸佛如来随顺群机。说种种法。然不出四门。谓一者有门。二者空门。三者亦有亦空门。四者非有非空门。为化有者说空门。乃至为化着亦有亦空者。说非有非空门也。是以佛无定说。法亦无定。但逐机宜说示耳。呜呼。今者去圣既远。时当斗诤牢固。众生执心胶固。竟争人我。不本如来方便大义。於一源法。分派互诤。以至相残。痛哉痛哉。今不肖也。依祖说出一譬。统论诸教。以息众诤。譬如大海潜流四洲天下。无所不至。故於平地或高原上。乃至山顶。凿之得水。或遇石缝。迸出为泉。众泉合成一川。众川合成一河。众河流入大海。同为一味。是谓还源反本。彼诸水等各有其名。曰某泉。曰某川。曰某河。然其源则祇一海也。如是众水。一归於海。岂有大小深浅之别名乎。法门亦尔。如来始成正觉。初说华严。而有小机。如聋无益。於是兴悲。为引此类。且设方便。示说阿含。次说方等。次说般若。次说法华涅盘。如是等法。其名虽异。义则是一。何者。最后灵山开权显实。令一切法融为一味。平等无差。故经云。诸法实相。世间相常。是知千差万别。无非妙法。是则据华严。则一切无非华严。据法华。则一切无非法华。据般若方等。悉亦咸然。噫。或人未了如斯之义。假华严者曰。是为根本。余皆枝末。玩法华者云。此则为王。余是臣民。执余经论者皆云。如是是己非他。自惑惑人。惑之甚矣。若准大乘宗旨。则应离局执。融通无碍。若存此执。焉为大乘行人乎。且如古往诸大宗师。如斯之义非不知也。在弘法边。强构是非。抑扬彼此。此乃大权菩萨化他之方便也。况如来大圣。一大藏中。处处皆云此经第一。但为流通故尔。又有尚禅者曰。禅是教外别传。以为胜法。非毁经教。此等不知教中专示心要。故有是惑焉。盖早不看经之过也。何所怪哉。且夫我佛如来广说诸教非他。但是为显真理故也。如经云。毗卢妙体遍一切处。一切诸法无非佛法。是以非离文字别有真理。若离文求理。如杂器求金。若言理绝文字。是名三藏学者。若观文理不二。方曰大乘行人。故我天台智者大师。於法华玄义中释经之一字。皆用六尘为经。如一黑墨色。诠无量教无量行无量理。若知字非字非字非非字。无二边倒名净。净则无业名我。我则无苦名乐。无苦则无生死名常。何以故。字是俗谛。非字是真谛。非字非非字是一实谛。一谛即三谛。三谛即一谛。如此解字。手不执卷。常读是经。口无言音。遍诵众典。佛不出世。恒开梵音。心不思惟。普照法界。当知黑字是诸法本。青黄赤白亦如是也。此则以色为经。声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又观心诵经法云。何者是经。为经卷是。为标轴是。诵者为当心念是。口念是。为龈腭和合而出。为有我身。为无我身。谁是念者。推寻毕竟无有我能念者。虽无所念之经。而有经卷纸墨文字。虽无能念之人。而有我身。虽非内外。不离内外。虽非经卷。不离经卷。虽非心口。不出心口。从始至终。必无差谬。是名不思议微妙三观。三世诸佛。莫不皆从此观而生。苟能了达文文句句皆三德秘藏。读诵熏心。则心性所具圆融三谛中熏而发。岂得离文而悟理哉(已上祖说)。以此观之。则心之与教。应无有二。教外别传那个心乎。若以世尊拈华示之。为别传者。此亦不出於教。至如达摩谓可师曰将心来与尔安。又以血脉观心等论示之。此非教耶。况第六祖能禅师闻金刚经而悟道。大振宗风。那云教外别传乎。且依教而证理者。具载传记。其书山积。於中或有看一偈而复性者。或读诵而妙悟者。或书写而发慧者。或寻行数字而通透者。或但顶戴而达真者。如是获益者。罔知其数。若非心纯是教。教纯是心。恶能如是哉。夫耆婆执毒。皆成妙药。摩男所执。无非珍宝。有目之人虽为粗行狂言。皆不违理。是以先德虽有非教之言。祇是遣着之方。非究竟义。不得如我生盲。妄信先哲方便之辞。反毁本师真实之教。冀诸有此惑者。改之可也。如或不改者。吾末如之何。

佛说是经已  一期能事毕  法付妙吉祥  背东右胁卧  安详入涅盘  如薪尽火灭  住世七十九  设会三百余  应身虽示灭  真身本常住  如月堕清昼  孤光留古躔  尔时大地震  诸天雨香华  一切四部众  失心皆躄地

涅盘经云。诸善男子自修其心。慎莫放逸。我今背痛。如常患者。汝等文殊为众说法。今以大法付嘱於汝。乃至迦叶阿难。说法既毕。背东面西。右胁而卧。入般涅盘。于时大地震动。川流尽涸。草木摧折。幽冥大明。天雨香华。散大众上。於其众中。或有随佛入灭者。或有失心者。或有闷绝躄地者。於是依轮王法。即以佛身用安棺椁。周书异记曰。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二月十五日。暴风忽起。拨屋折木。山川覆震。天阴云黑。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过。至夜不灭。王问大史扈多曰。是何征耶。对曰。西方有大圣人。灭衰相现耳。

摩耶下天来  唯见金棺泣  佛自棺中起  说偈以慰之

佛灭之时。摩耶夫人五衰相现。阿那律升天告之。下见佛棺及衣钵杖。执之悲泣。佛从棺起。告言勿哭。说偈慰之。

拘尸城中人  移棺欲入城  力士十六人  [掜-儿+丌]而无少动  棺自举升空  出入城四门  绕城七匝下  大众交悲喜

拘尸城人佥议。力士十六人请举佛棺入城供养。尽其神力。[掜-儿+丌]无少动。阿尼楼豆告言。纵倾城人亦莫能举。世尊平等福利人天。棺乃自举。升虚空中。高七多罗树。从拘尸城西门而入。东门而出。复南门入。从北门出。绕城七匝。还下本处。经于七日。渡熙连河。天冠寺中。大众即扶佛身出棺。置於床上。香水灌洗。内以兜罗绵裹。外以妙氎如法缠之。仍旧入棺。满注香油。置栴檀楼上。将欲茶毗。火悉殄灭。大众疑云。如来何缘未毕乃尔乎帝释云。待迦叶故。

迦叶在他国  晚知急急来  欲见恳三请  乍现双趺示

是时迦叶在波波国。见尼乾执天华。知佛入灭。急诣天冠寺。欲见佛身。三请不许。乃为拨棺。现其双足。须臾即隐。

将欲阇维时  三加火辄灭  如来三昧火  从胸出自焚  所有设利罗  其数不可计  天龙及人王  争分各起塔

於是力士持炬阇维火即殄灭。如是再三。终不能烧。迦叶告言。大圣宝棺。三界之火所不能烧。何况汝力而能烧耶。於是如来胸中三昧之火。随声而发。迸出棺外。渐渐茶毗。经于七日。言设利罗者。亦云舍利。此云身骨。茶毗既了。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具有五色。其数无量。帝释得右边一牙及舍利。天上起塔。八大国王均分得之。各还本国。立塔供养。尚余灰炭。亦谓灰塔炭塔。以永供养。

后有阿育王  分布成金塔  数八万四千  遍安一天下

八大国王。共分舍利。阿阇世王得八万四千。以金函盛。作百岁灯。藏恒河中。阿育王经云。世尊入城乞食。见二童子弄土为戏。见佛欢喜。以土名麨。奉佛发愿。使我将来盖於天地广设供养。以是因缘。至佛灭后一百年后。作转轮王。名曰阿育。统阎浮提。因於嫉妬。杀八万四千宫人。后於城外。造立地狱。治诸罪人。於是消散。比丘化王。王即信悟。问比丘言。杀八万四千宫人。罪可得赎不。道人言。各为人起一塔。下着舍利。当得脱罪耳。王即寻觅舍利。见灯尚明。舍利既出。灯亦尽灭。王怪而问。莲华比丘答云。阿阇世王裁量灯油。至取舍利乃灭。又问道人何处起塔。道人即以神力。左手掩日光。作八万四千道。散照阎浮提。所照之处。皆可起塔。王即依言。作八万四千金银琉璃颇黎箧。盛佛舍利。又作八万四千宝瓶。复盛此箧。又备无量百千供养之具。勑诸鬼神。於阎浮提城邑聚落。满一亿家者。起塔一座。今此东土洛阳彭城扶风蜀郡临淄。及高丽地定安金刚山。皆有塔焉。并有神异。又阿育王敬重三宝。以阎浮提地并属三宝。是以阎浮提地如芥子许。无非三宝地分也。

尊者大饮光  受佛僧伽棃  今入鸡足山  以待弥勒尊

饮光梵云迦叶也。传灯录云。佛告迦叶。吾有正法眼藏。分付於汝。汝可流布。无令断绝。仍授金缕僧伽棃衣。入鸡足山。其山乃合藏身。候弥勒佛下生传付也。弥勒正云梅怛丽。此云慈氏。以世世修慈故。

侍者庆喜尊  受佛法宝藏  与一千罗汉  结集流於世

庆喜梵云阿难也。佛既入灭。欲色诸天共诣大迦叶所。作礼白言。佛日既没。法灯欲灭。当以大慈建立佛法。福利众生。时大迦叶受诸天请。欲集法藏。抡选无学千人。就七叶岩。而阿难结未尽故。不听预会。又迦叶以六罪责之。一听女人出家。使佛正法减五百岁。二佛示脊痛。须水不给。三佛告以修其神足。默然不应。四践佛僧伽棃。五示诸女人佛阴藏相。六前结未尽。尔时阿难闻是语已。入金刚定。破一切烦恼。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乃於是夜。由门钥孔入。迦叶手摩其顶曰。我故为汝令速得道。汝无恨耳。阿难升座。众有三疑。一疑佛还起坐。二疑他方佛至。三疑阿难成佛。尔时阿难唱言。如是我闻。三疑顿息。於是从初至末。四十余年所说法藏。皆悉结集。无孑遗者。

继有三七圣  及余诸应真  造论释其义  转次广宣扬

饮光庆喜。结藏流世。既入灭已。商那和修等二十一圣。相继弘通。利乐群品。诸圣事实。文烦不录。略标其名及传灯年数耳。一迦叶传灯四十五年。二阿难传灯三十七年。三商那和修传灯六十二年。四优波鞠多传灯六十五年。五提多迦传灯四十九年。六弥遮迦传灯五十五年。七佛驮难提传灯五十五年。八佛驮蜜多传灯四十八年。九胁尊者传灯四十五年。作大毗婆娑论。摧破邪计。扶树正宗。更振玄风。十富那夜奢传灯六十年。十一马鸣大士传灯五十六年。造起信论。重兴正法。十二迦毗摩罗传灯五十八年。十三龙树大士传灯五十七年。初为梵志。后信佛教。得鼻根净。入大海中。齅华严经。出来流布。又说大智度论。以释般若经。十四迦那提婆传灯五十一年。十五罗睺罗多传灯四十八年。十六僧伽难提传灯三十九年。十七僧伽耶舍传灯六十一年。十八鸠摩罗驮传灯三十四年。十九阇夜多传灯五十二年。二十婆须盘头传灯四十三年。二十一摩那罗传灯四十八年。二十二鹤勒那传灯四十四年。二十三师子尊者传灯五十年。已上诸圣。皆受佛勑。相继为祖。弘法利生。逮乎勒那。谓师子预谶曰。吾灭五十年后。当有难起。婴在汝身。至时罽宾国王果灭佛法。至尊者前曰。师得蕴空不。答已得蕴空。曰离生死不。曰已离生死。曰既离生死。可施我头。曰身非我有。何吝於头。王即挥剑断尊者首。白乳涌高数尺。王臂亦堕。七日而终。此乃佛灭后一千二百八年也。此后继有四圣。一名婆舍斯多。二名不如蜜多。三名般若多罗。四名菩提达摩。如是四圣虽非佛之所记。而相承传明。续佛慧命。福利无穷。俱是非常人也。何以知然。昔达摩始至此方。梁武帝问志公法师云。是何人耶。对曰。斯乃观音大士传佛心印故。自西而来。又有处云。般若多罗尊者。大势至菩萨幻有也(云云)。余之二圣例可知尔。噫达摩九年面壁。神光一谒而传心。自此承而续焰者。不可胜数。若非极圣之示迹。焉能至於此也。如欲委详历代诸圣本末。及正脉傍传诸师宗派者。请寻传灯录。

释氏会要云。至如来灭后四百年时。健驮罗国迦尼色迦王。机务余暇。每习佛经。日请一僧。入宫说法。诸师部执不同。王用深疑。问胁尊者曰。何故尔耶。应曰。如来去世。岁月逾邈。师资异论。各据闻见。王闻斯语。甚自感伤。乃谓尊者曰。愿师具释三藏。以决群疑。尊者曰然。王即宣令广集圣贤。白诸僧曰。具三明。备六通。内穷三藏。外达五明者住。不在此位者退。自余各还住者五百。於是诸圣先造邬波弟钥论。释素怛览藏。次造毗奈耶毗婆娑论。释毗奈耶藏。后造阿毗达摩毗婆娑论。释阿毗达摩藏。凡三百万颂。九百六十万言。备释三藏。莫不穷其枝叶。究其浅深。大义重明。微言再显。广演流布。后进赖焉。

释迦如来行迹颂卷上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