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郡邓山圣恩禅寺沙门 弘璧 辑
夫华严感应。详略不同。传记纂灵。散遗难考。今于华严疏演义钞内。节出教起因缘。部类传译。及付法藏经。会玄记等。总立十门。详分次第。先明说经结集等事。次明翻译感应因缘。使探玄之士。不阅疏而了然。持诵高贤。才展卷而在目。如海一滴。味具百川焉。初明九会说经二明围山结集三明天龙护藏四明龙树诵出五明流传西域六明法领请归七明觉贤初译八明喜学重翻九明正彰感应十明续集感通
初明九会说经
尔时世尊。成正觉已。与诸菩萨七处九会。演说华严圆顿经典。九会说经者。初会菩提场。毗卢遮那如来。放齿光。眉间光。普贤菩萨为会主。入毗卢遮那如来藏身三昧。说如来依正法。第二会。普光明殿。如来放两足轮光。文殊为会主。说十信法。此会文殊不入三味。谓信未入位故。第三会。忉利天宫。如来放两足指光。法慧菩萨为会主。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说十住法。第四会。夜摩天宫。如来放两足趺光。功德林菩萨为会主。入菩萨善思惟三昧。说十行法。第五会。兜率陀天宫。如来放两膝轮光。金刚幢菩萨为会主。入菩萨智光三昧。说十回向法。第六会。他化自在天宫。如来放眉间光。金刚藏菩萨为会主。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说十地法。第七会。重会普光明殿。如来为会主。放眉间光。口光。自住刹那际三昧。说等妙觉法。第八会。三会普光明殿。普贤菩萨为会主。入佛华严三昧。说二千行门。此会佛不放光。表行依解发。依解光故。第九会。逝多林。如来善友为会主。放眉间白毫光。自入师子频申三昧。说果法界。
二明围山结集
既说经已。必须结集。文殊师利。与阿难等。赴铁围山。结集法藏。部类品会中。有十类经。
一略本经。二下本经。三中本经。四上本经。五普眼经。六同说经。七异说经。八主伴经。九眷属经。十圆满经。略本经。即今所传八十卷本。及旧译六十卷。皆是十万偈中之略。译未尽故。下本经。谓摩诃衍藏。是文殊师利与阿难海。于铁围山结集。此经收入龙宫。龙树菩萨往龙宫。见此大不思议经。有其三本。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龙树诵得。流传于世。故智度论。名此为不思议经。有十万偈。梁摄论中。名百千经。西域记说遮拘盘国。有此具本。
三明天龙护藏
既结集已。如护眼目。龙宫忉利。守护秘藏。付法藏因缘经云。龙树托生。初在南天竺国。出梵志种。大豪贵家。始生之时。在于树下。繇龙成道。因号龙树。少小聪哲。才学超世。本童子时。在于襁褓。闻诸梵志。诵四韦陀。其典渊博。有四万偈。偈各满足三十二字。皆即照了。达其句味。弱冠驰名。擅步诸国。天文地理。星纬图谶。及余道术。无不综练。结友三人。学术知非。即入山至一佛塔。舍离欲爱。出家为道。于九十日。诵阎浮提所有经论。皆悉通达。更求异典。都无得处。遂向雪山。见一比丘。以摩诃衍而授与之。读诵爱乐。恭敬供养。虽达实义。未获道证。辩才无尽。善能言论。外道异学。沙门义士。咸皆摧伏。请为师范。即便自谓一切智人。心生憍慢。甚大贡高。便欲往从瞿昙门入。尔时门神告龙树曰。今汝智慧。犹如蚊虻。比于如来。非言能辩。无异萤火。齐辉日月。以须弥山。等葶苈子。我观仁者。非一切智。云何欲从此门而入。闻是语已。𧹞然有愧。时有弟子。白龙树言。师恒自谓一切智人。今来屈辱。为佛弟子。弟子之法。咨承于师。咨承不足。非一切智。于时龙树。辞穷情屈。心自念言。世界法中。津途无量。佛经虽妙。句义未尽。我今宜可更敷演之。开悟后学。饶益众生。作是念已。便欲为之立师教诫。更造衣服。令附佛法。而少不同。欲除众情。示不受学。选择良日。便欲成之。独处静室水精房中(下明入龙宫之缘)。大龙菩萨。愍其若此。即以神力。接入大海。至其宫殿。开七宝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与龙树。九十日中。通解甚多。其心深入。体得实利。龙知心念。而问之言。汝今看经。为遍未耶。龙树答言。汝经无量。不可得尽。我所读者。足满十倍。过阎浮提。龙王语言(明天宫龙宫等处无不秘藏法宝)。忉利天上。释提桓因。所有经典。过于此宫。百千万倍。诸处比此。不可称数。尔时龙树。既得此经。豁然通达。善解一相。深入无生。法忍具足。龙知悟道。还送出宫。
四明龙树诵出
敬法秘藏。不能广被。必须诵出。普利群机。纂灵记引真谛三藏。西域记说。龙树别传。亦说入龙宫见经之缘。广如别记。然龙树按七卷棱伽经。如来记云。大慧汝应知。善逝涅槃后。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唐三藏西域记。亦说其行迹。
贤首华严传云。依智度论。诸大乘经。多是文殊师利之所结集。此经则是文殊师利所集。佛初去世。贤圣随隐。异道竞兴。乏大乘器。摄此经在海龙王宫。六百余年。未能传于世。龙树菩萨入龙宫。因见此经渊府。诵之在心。遂出传授。因兹流布。
疏序演义钞云。是以菩萨搜秘于龙宫。大贤阐扬于东夏。明弘阐源繇。谓龙树菩萨五百年外。方入龙宫。搜求得斯玄奥之典。事如别传。及纂灵记。言大贤阐扬于东夏者。正取觉贤。兼余大德。谓智严。法业。日照。实叉等。阐扬斯典。言于东夏者。谓葱岭之东。地方数千里。谓之神州大夏。而上云是以者。繇上深妙。故搜之阐之。龙树入于龙宫。广见无数。遍诵此经者。以玄妙故。故智论名为大不思议经。而诸大德。皆见此经一文一句。竭海墨而莫尽。一偈一光。破地狱之剧苦。是以诸师。尽命弘传耳。
五明流传西域
经虽诵出。犹在西干。五天竺等。遮拘盘国。按隋开皇三宝录。其于阗东南二千余里。有遮拘盘国。彼国君王。历业相传。敬重大乘。诸国名僧。入其境者。并皆试练。若小乘学者。即遣而不留。摩诃衍人。请留供养。王宫内。有华严摩诃般若大集等经。并十偈万。王躬受持。亲执户钥。香花供养。种种庄严。悬诸幡彩。闲以时果。诱诸王子。使人礼拜。令其回向。又此国东南。可二十里。有山甚险。其内置华严。大集方等。宝积棱伽。方广。舍利弗陀罗尼。花聚陀罗尼。都萨罗藏摩诃般若大云等经。凡一十二部。皆十万偈。国法相承。传宝守护。
六明法领请归
经传西域。未至此方。法领捐躯。请归唐土。东晋有沙门支法领。志乐大乘。捐躯求法。裹粮抗䇿。至拘盘国竭诚请祷。遂得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赍来至此。即东晋朝所译是也。然而龙树具本。以从上升(天竺流布)。法领半珠。遂行东土。圣凡证异。华梵音隔。修途阻绝。妙旨沦湑。落简遗编。仅传兼半。又按今于阗所进盖逾四万偈。其晋经第一会所说华藏世界。文多阙略。取悟无繇。至八十卷。灿然可见。虽十万之未全。已四万之多具。即上略本经也。
七明觉贤初译
大法请归。华梵音隔。必须翻译。方可诵持。传译感通云。晋义熙十四年。北天竺三藏佛度䟦陀罗。此云觉贤。于扬州谢司空寺。翻梵本三万六千颂。成晋经六十卷(三十四品八会)。沙门法业笔受。慧严慧观润色。谢司空寺者。即今润州兴严寺是。由兴华严故。
佛度跋陀罗。此云觉贤。按纂灵记。本姓释氏。迦维罗卫国人。甘露饭王之苗裔。贤三岁而孤。八岁丧母。为外氏所鞠。从祖鸠摩利。闻其聪敏。乃度为沙弥。同学一月诵习。贤乃一日当之。及受具戒。博览群经。多所综达。少以禅律驰名。尝与同学僧伽达多。游处积年。知其已证不还果。尝愿游方以弘至化。会秦沙门智严。至罽宾国。问彼国僧。谁可流化东土。咸云贤可。贤本受禅业于佛大仙。佛大仙时亦在罽宾国。知严求人东化。亦谓严曰。可以振维僧徒。宣授正法。即贤其人也。严即披诚至请。贤遂默而许焉。于是辞师东迈。涉路三载。寒暑备受。艰危罄尽。或层岩四合。鸟道跻云。或连冰千里。风行雪卧。每清晖启曙。即潜伏幽林。皓月良宵。乃奔波永路。飞梯架迥。扪索凭虚。危惧日寻。资粮时绝。至于交趾。渐达夷途。附舶海行。备经危险。方达青州东莱郡。闻罗什在长安。欣然而诣。后游东晋。至安帝义熙十四年。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请译此经。别造净室。其年三月十日起首。贤乃手执梵文。共沙门法业慧严等。百有余人。于道场寺翻译。指文会理。通言适妙。故道场寺。犹有华严堂焉。永嘉六年卒。时春秋七十有一。手屈三指。明得阿那含果。余广如传。业公未详氏族。风格秀整。学无常师。遍阅群教。每以为未能探微照极。常怏然不足。后遇觉贤。请译华严。筹咨义理。数岁之后。廓然有所通悟。顾其友人曰。圣教司南。于是乎在。遂敷弘幽旨。郁为宗首。着旨归两卷。流行于世。今不见本者。以希声初启。未遑曲尽。时月淹久。故多废替。慧严慧观。即什公八俊之二。笔格高简。经论深博。备于僧史。谢司空寺者。即道场寺。从檀越呼之。严观并此寺僧。言今润州者。晋时称南扬州。其境则阔。今分出为润州耳。
八明喜学重翻
经虽翻译。犹未大全。增益九千。灿然完备。唐证圣元年。于阗三藏实叉难陀。此云喜学。于东都佛授记寺。再译旧文。兼补诸阙。计益九千颂。通旧总四万五千颂。合成唐本八十卷(三十九品。九会)。大德义净三藏。弘景禅师。圆测法师。神英法师。法宝法师。贤首法师等同译。复礼法师缀文。
则天经序云。缅维奥义。译在晋朝。时逾六代。年将四百。然圆一部之典。才获三万余言。惟启半珠。未窥全宝。朕闻其梵本。先在于阗国中。遣使奉迎。近方至此。既睹百千之妙颂。乃披十万之正文。
九明正彰感应
翻译既成。贵须流布。特彰感应。劝诵书持。传通感应云。自晋译微言。则双童现瑞。唐翻至教。则甘露呈祥。冥卫昭然。亲纡御笔。论成西域。则地震光流。志彻清凉。则感通玄悟。其书写则经辉五色。楮香四达。冬葵发艳。瑞鸟衔花。读诵则渺然履空。焕若临镜。每含舍利。适会神僧。涌地现金色之身。升天止修罗之阵。观行则无生入证。偈赞排空。海神听而时雨滂沱。天童迎而大水弥漫。讲说则华梵通韵。人天共遵。洪水断流。神光入宇。良以一文之妙。摄义无遗。故一偈之功。能破地狱。盥掌之水。尚拯生灵。故读诵思修。功齐种智。宿生何幸。感遇斯文。其事迹昭彰。备于传记。
(上标列感应。下别释感应)。
双童现瑞
晋佛度跋陀罗。初于道场寺译经。堂前池内。每二青衣童子。从池中出。捧以香花。举众皆见。又以此经久在龙宫。龙王庆此传通。故令龙子给侍。亦有善神护诸左右。
甘露呈祥
唐实叉难陀。于证圣元年三月十四日辛酉初译。至圣历二年十月八日译新经讫。预于庚申之夕。天后梦遍天之内。皆降甘露。后一日壬戌。复降甘雨。新经初译之后。佛授记寺。诸大德。请贤首讲。敕令十月十五日开讲。至十二月十二日晚上。讲至华藏世界海震动之文。其讲堂内及寺院中。忽然震动。于时道俗数千共观。叹未曾有。三藏法师实叉难陀。及当寺大德明诠律师。德感法师。述兹灵应。具以奏闻。都维那慧表署状为首。以圣历三年腊月十九日。则天大圣皇后。亲运御笔批云。省状具云。昨因敷演微言。弘扬秘赜。初译之日。梦甘露以呈祥。开讲之辰。感地动而标异。斯乃如来降迹。用符九会之文。岂朕庸虚。敢当六种之应。披览来状。欣畅盈怀。宜付所司。颁示天下。
地震光流
西域记云。世亲菩萨。是无著之昆弟也。性负聪敏。良缘未具。遂以小乘为业。三端妙耸。峻若霜峰。四辨横分。利如星剑。无著知小乘权教。接引下机。慰疲俗而置化城。诱穷子而持粪器。遂设方便。托病在床。令唤世亲。示将去世。世亲闻已。不日至焉。无著见之。广说病源。因开大教云。及吾未死之间。读吾所习经典。世亲即读华严。乃见毗卢法界。普贤行海。如日光而总照。若帝网之相含。因生信悟。叹曰。可取利剑。断吾舌根。用明己赞小乘之失。兄止之曰。如人因地而倒。亦因地而起。昔日以舌毁于大乘。今可将舌以赞大乘。遂入山披览大乘。造十地论。论成之日。大地遍震。光明洞然。国主自谒曰。得阿罗汉等果耶。答曰。未得。既未得圣果。何以地动。答曰。贫道小年不信大乘。今者良为造大乘论而得地动。故云地震流光(第二离垢地章见后)。
感通玄悟
北齐太和年中。第三王子。于清凉山。求文殊师利菩萨。焚身供养。有随侍阉官刘谦之。自叹刑余。又睹王子焚躯之事。乃奏乞入山修道。既谐所欲。遂赍此经一部。昼夜精勤。礼忏读诵。心祈妙德。以希冥祐。绝粒饮水。垂三七日。形气虽微。而丹恳弥着。忽感髭须尽生。复丈夫相。神彩通悟。洞晓幽旨。覃思精修。爰造斯经之论。始终纶综。凡六百卷。遂以奏闻。高祖敬信。有倍常日。华严一教。于斯转盛。
又后魏沙门灵辨。太原晋阳人。宿植胜善。常读大乘。及见华严。偏加钻仰。乃顶戴此经。入清凉山寺。求文殊师利潜护。凡历一岁。足破血流。肉尽骨穿。忽闻空中谓之曰。汝止之。但思惟此经。于是披卷。豁然大悟。后熙平元年。岁次大梁正月内。于清凉寺。敬造华严论演义释文。穷微洞奥。至二年初。徙居悬瓮山嵩岩寺。造论一百卷。余具如传。若准论序。但云在悬瓮感通。今据传文故。亦清凉感通玄悟也。
经辉五色
后魏安丰郡王延明。中山王元熙。并以宗室英露。博通归一。处心无上。稽首圆宗。以香和墨。写华严经一百部。金字华严经一部。皆五香为藏。七宝为函。静夜良辰。清斋行道。即放神光五色。照耀堂宇。众所咸睹。因而发心。不可胜纪。
楮香四达
僧德圆。不知氏族。天水人也。常以华严为业。读诵受持。妙统宗极。遂修一净园。植诸谷楮。并种以香草。杂以鲜花。每一入园。必加洗濯。身着净衣。溉以香水。楮生三载。香气四达。后别立净室(剥楮取皮。浸以沉水。护净造纸)。书写此经。才书数行。每字光发。照明院宇。又神人执戟。现形警卫。又有青衣梵童。无何而至。手执天华。亦申供养。余如传说。
冬葵发艳
唐邓元爽。华阴人。证圣年中。爽有亲故暴死。经七日却苏。说冥中欲追爽。爽惧。彼令写华严经。写竟。爽母坟侧先种蜀葵。至冬已瘁。一朝花发。灿然荣茂。乡闾异之。乃为奏闻。则天皇后。为立孝门。
瑞鸟衔花
僧法诚。姓樊氏。雍州万年县人也。幼年出家。以诵华严为业。因遇慧超禅师。隐居蓝谷。后于南岭造华严堂。澡洁中外。庄严既毕。乃图画七处九会之像。及屈弘文馆书生张静。敬写华严经。诚亦亲执香炉。专精供养。后感瑞鸟。形色非常。衔花入室。旋绕供养。再三往复。经成之后。精心转诵者。多蒙感祐。
读诵履空
随禅定道场僧慧悟。京兆人。常与一僧道祥。同在终南栖隐。慧悟受持华严。道祥受持涅槃。木食岩栖。各专其业。忽有一人。无因而至。拜跪问讯既讫。云请一师就宅赴斋。二人相推。彼曰。请读华严法师。悟因随往。乃是山神。请千罗汉。皆推悟于上座。食讫皆飞空而去。神呼一童令侍。乃入师口中。因便得通。还归取经。辞其友僧。渺然履空而去。广如传说。
会玄记云。神呼一童令侍。童便即依命谓悟曰。请师开口。既视口中。乃云师大有病。童遂取手爪上垢投悟口内。须臾复云。更开口。见已言曰。师病略尽。即跃身飞入口中。童果是药精。悟遂获神通。
焕若临镜
僧辨才。不知何许人。幼事裕法师。以华严为业。久而不悟。乃护净造香函盛经。顶戴行道。凡经三载。遂梦普贤指授玄义。因忽成诵。焕如临镜。
每含舍利
唐永徽年中。樊玄智。安定人。弱岁修道。于京城南坊州山中。投杜顺和尚。顺令诵华严为业。劝依此经修普贤行。每诵经。口中频获舍利。前后数百粒。
英公感应传云。居士有时夜诵。口放光明。照及四十余里。光色如金。远近惊异。或有人往寻到山。唯见居士诵经口中光明。时年九十有二。无疾而终。茶毗之时。牙齿变为舍利。获百余粒。悉放光明。数日不歇。于时僧俗收之。竖塔供养。
适会神僧
唐苑律师。京兆延兴寺僧。以贞观年初。途经㶚桥。舍于逆旅。日既将夕。因而寓宿。俄有异僧。仪服粗敝。同至主人别房而止。遂命醇醪良肉。快意饮啖。律师持洁。勃然秽之。其僧食已。乃漱以灰水。闭户而诵华严。俄终一轴。苑乃束身抱愧。侧听玄音。未至五更。便终六帙(即六十卷晋经全部)。苑深自悔责。悲泣交怀。入房礼忏。因而分袂。不告名字。莫知所之。
感应传云。神僧初夜索水漱口。端身趺坐。缓发梵音。诵大方广佛华严经。初标品题。次诵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其僧口角两边俱放光明。状若金色。比至三更。四帙欲满。口中光明转更增炽。诵至五帙已上。其光渐收。却入僧口。夜方五更。诵终六帙(一帙十卷。共六十卷)。僧乃却卧录感应时。适有狂妄者在傍问曰。某甲不断酒肉。效彼神僧持诵华严可乎。答曰。汝一夜诵经。未至五更。能满六帙乎。曰。不能。汝夜诵经。能放口光以代灯烛乎。曰。不能。汝若酒仙之食虾。志公之啖鸽。复能吐活乎。曰。不能。汝皆不能。妄效神僧行事。欺诳圣贤。罪深沧海。岂能逃乎。狂者惭颜。悔谢而退。
涌地现身
唐崇福寺僧慧祐。戒行精苦。事俨和尚。专以华严为业。每清景良宵。焚香专诵如来出现品。后时忽见十余菩萨。从地涌出。现金色身。皆放光明。坐莲花座。合掌听诵此品。经了便隐(如来出现品。如来心第十章见后)。
升天止阵
于阗国沙弥。般若弥伽薄。甚有戒行。每诵华严为业。忽有人合掌窃谓曰。诸天令弟子奉请法师。请师闭目。遂至天上。天主跪而请曰。诸天今与修罗战。屡被摧衄。今屈法师。诵华严经。望法力加护。弥伽如其所请。乘天宝辂。执天幢幡。心念华严。以诸天众对彼勍敌。修罗见之。忽然溃散。须臾送归。身染天香。终身不灭。
无生入证(亦云偈赞排空)
解脱和尚。姓刑氏。代州五台县人。七岁出家。志业弘远。初从介山抱腹岩慧超禅师处。询求定舍。超有知人之鉴。识其才器。告众曰。解脱调习融明。非尔辈所邻。未几而大启悟。后于五台西南佛光寺立精舍。读华严。复依经作佛光观。屡往中台东南花园北古大孚寺。求文殊师利。亲承言诲。云汝今何须亲礼于我可自诲责。必当大悟。后因自求。乃悟无生。兼得法喜。遂慨兹独善。思惟广济。祈诚大觉。请证此心。乃感诸佛现说偈曰。诸佛寂灭甚深法。旷劫修行今乃得。若能开晓此法眼。一切诸佛皆随喜。解脱更问空中。寂灭之法。若为可说得教人耶。诸佛即隐。但有声告曰。方便智为灯。照见心境界。欲究真实法。一切无所见。又尝本州都督。请传香受戒。法化既毕。将事东归。都督及众。送至城东。日云暮矣。思欲焚香。乃闻城上空中声曰。合掌以为花。身为供养具。善心真实香。赞叹香烟布。诸佛闻此香。寻声来相度。众等勤精进。终不相疑误。故云偈赞排空。余广如传。或即大圣化身。事难详究。德广化博。未之有也。
海神听讲
僧道英。姓陈氏。蒲州人。年十八。二亲为之娶。五载同居。誓不相触。后于并州炬法师下听华严经。便落发入太行山柏梯寺。修行止观。曾属亢旱。讲华严经以祈甘泽。有二老翁。各二童侍。恒来在座。英每异之。后因问由绪。答云。弟子并是海神。爱此经故。共来听受。英曰。今为檀越讲经。请下微雨。神乃敕二童。童便从牕孔中出。须臾滂沛。远近咸赖焉。二翁拜谢。倏然而灭。
华藏受生
隋朝僧灵干。姓李氏。狄道人。依衍法师出家。年十八。能讲华严。住兴善寺。为译经证义沙门。后遇疾而死。数日乃苏。云往兜率天见休远二法师。并坐华台。光辉绝世。谓干曰。与我报诸弟子。后皆生此。干志奉华严。常依经作华藏观。及弥勒天宫观。至于疾甚。目睛上视。若有所见。沙门童真问之。答曰。向见青衣童子。引至兜率天宫。而天乐非久。终坠轮回。莲华藏是所图也。言终气绝。须臾复苏。真问何所见。干曰。见大水遍满。花如车轮。而坐其上。所愿足矣。言绝而逝。
华梵通韵
宋朝求那䟦陀罗。唐言功德贤。中天竺人。初学五明诸论。靡不该通。后崇佛法。深入三藏。进学大乘。大乘师试令探取经匣。即得华严。师喜之。令其讲说。元嘉十二年至广州。刺史车朗奏闻太祖。遣使迎接。南谯王义宣等。并师事之。集义学沙门七百余众。谯王欲请讲华严经。以华言未通。有怀愧叹。即朝夕礼忏。虔请观音以求冥应。遂梦有人执剑。持一人首。来至其前曰。何忧。于是具陈上事。即刎却陀首。更置新头。语令回转。得无痛耶。答曰。不痛。豁然便觉。备悟华言。遂讲华严至十数遍。
人天共遵
魏勒那摩提。此言宝意。中天竺人。博文赡学。通诵一亿偈经。尤明禅性。以正始初。至洛阳。译十地等论二十四卷。意神理标峻。慧悟绝伦。领受华音。妙穷清切。帝每令讲华严经。精义颖发。尝处高座。忽有持笏执名者。形如大官。云天帝令来请法师讲华严。法事所资。独不能逮。都讲焚香。维那梵呗。咸亦须之。讲席众僧。悉皆同见。意熙怡微笑。告众辞诀。奄然卒于法座。都讲等僧。亦同时入灭(传云。当知华严秘藏。天上人间。无不宗重)。
洪水断流
杜顺和尚。俗姓杜氏。讳法顺。京兆杜陵人也。操行高洁。学无常师。以华严为业。尝居山。将欲种葵。地多虫蚁。乃巡疆定封。虫便外徙。尽力耕垦。一无所损。三原县人。自生聋哑。顺乃召之与语。应言便愈。因诣南山属横渠泛溢。止之断流。徐步而过。将终之日。普会有缘。声色不渝。言终而逝。葬樊川北原。今全身塔在长安南华严寺。事迹颇多。别传云是文殊化身也。
(师童子时。常于宅后冢上。为众说法。闻者皆悟大乘。至今说法冢见在。又于终南山集华严所诠之义。作法界观文。既已成就。聚火焚烧。契合圣心。一字无损。时感海会菩萨。现身赞叹。同申供养)。
神光入宇
唐法藏和尚。字贤首。俗姓康氏。康居国人。初贤首母梦异光而孕。及生而慕无上。后遇俨法师于云华寺讲华严。贤首至中夜。忽见神光来烛庭宇。贤首叹曰。当有异人发弘大教。及明。乃遇俨和尚。自是伏膺。深入无尽。又于云花寺开讲。有光明现从口出。须臾成盖。众所知见。
偈功破狱(觉林菩萨全章偈文见后)
纂灵记云。文明元年。京兆人。姓王。名明干。本无戒行。曾不修善。因患致死。被二人引至地狱。地狱门前。见一僧。云是地藏菩萨。乃教王氏诵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此晋经偈)。菩萨授经已。谓之曰。诵得此偈。得排地狱苦。其人诵已。遂入见王。王问此人有何功德。答云。惟受持一四句偈。具如上说。王遂放免。当诵偈时。声所至处。受苦之人。皆得解脱。王氏后三日方苏。忆持此偈。向诸道俗说之。参验偈文。方知是华严经。夜摩天宫无量菩萨云集所说。即觉林菩萨偈也。今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大意是同。意明地狱心造。了心造佛。地狱自空耳。既一偈之功。能破地狱。何况一卷一品一部之玄微。愿思此言。勉共传诵。
盥水拯生
僧伽弥多罗。师子国第三果人也。麟德年初。来仪震旦。高宗大帝。甚加尊重。处于禁中。岁余供养。多罗请寻圣迹。遂往清凉山。敬礼文殊。因出至西太原寺。时属诸僧转华严经。乃问曰。此是何经。答是华严。多罗肃然改容曰。不知此处亦有是经耶。合掌欢喜。赞叹久之曰。此大方广功德难思。西国相传。有人读此经。以水盥掌。所沾虫蚁。而舍命者皆得生天。何况受持读诵。观察思惟者欤。
十明续集感通
上诸感应。具演义钞。其余英师感应传。及会玄记等。节录于后。以广感通。
景云成盖(见疏钞缘起行迹)
唐清凉国师。讳澄观。字大休。会稽人。姓夏侯氏。生于玄宗开元戊寅。身长九尺四寸。垂手过膝。口四十齿。目光夜发。昼乃不瞬。至建中四年。下笔着疏。先求瑞应。一夕梦金容山峙。光相莹然。既觉。知是光明遍照之徴。自是落笔无停思。历四年而文成。又梦化身为龙。矫首南台。尾蟠北台。宛转凌虚。须臾变百千数。蜿蜒青冥。分散四方而去。识者以为流通之象。初为众讲。感景云凝空。盘旋成盖。疏钞之外。复撰手镜一百卷。华严纲要三卷。正要一卷。法界观玄镜一卷。镜灯说文一卷。三圣圆融观一卷。七处九会华藏世界图心镜说文十卷。敕有司铸印。迁国师号清凉。开成三年三月六日示寂。生历九朝。为七帝门师。春秋一百有一。僧腊八十有八。全身塔终南山。未几。有梵僧至阙。表称于葱岭见二使者。凌空而过。以咒止而问之。答曰。北印度文殊堂神也。东取华严菩萨大牙归国供养。有旨启塔。果失一牙。惟三十九存焉。遂阇维。舍利光明莹润。舌如红莲色。仍谥号清凉国师妙觉之塔。
口光代烛(见长者华严论事迹)
唐李长者。讳通玄。初至太原。寓高山奴家。每旦惟食枣十颗。柏叶饼一枚。后舍去。路逢一虎。当途驯伏。如有所待。长者语言。吾将著论。释华严经。汝当为吾择一栖止。虎负长者囊钵。行三十余里。至一土龛。便自蹲住。长者入龛。龛素无水。是夕风雷拔一老松。松下出泉。清洌甘美。时人号为长者泉。长者著论之夕。心穷玄奥。口出白光。照耀龛中。以代灯烛。居山之后。忽有二女子悉以白巾幪首。姓氏居处。一无所言。常为长者汲水焚香。供给纸笔。卯辰之际。辄具净馔。甘珍毕备。置长者前。斋罢彻器。莫知所止。历于五祀。曾不阙时。及其著论将终。遂尔绝迹。谨按华严旧传。东晋三藏佛度䟦陀罗。于江都谢司空寺译经。有二青衣童子。忽自庭沼而出。承事梵僧。爇香添瓶。不离座右。每欲将夕。还潜沼中。日日皆然。率为常事。及译毕写净。沉默无迹。长者感通。事符曩昔。
异僧授旨
唐法空。隋末雁门郎将也。弃家诣清凉深谷。常诵华严惟心作佛之偈。后遇异僧。授以般若玄旨。豁尔心空。临终坐逝。
山神听经
曹城慧灵丘李氏子。其亲祷于五台山而生。既长辞亲。诣五台真容院。从法顺和尚披剃。常诵华严于李牛谷。草木为食。每诵经时。有五七儒服者坐听。数持异花鲜果以献。师怪而问之。答曰。某山神也。蒙师法力。无以为报。愿充执侍。师不乐。遂舍其处。
金城辉映
金苏陀室利。中印度那兰陀寺僧。诵持华严。年八十五。航海来礼五台。每一台顶。诵华严十部。禅寂七日。定中见金城绀殿。宝莲香水。珠网交辉。诸天童子游戏其中。后于灵鹫峰化去。得舍利八合。璀烂如珠。
龙光五彩
元华严菩萨。讳正顺。尉州高氏子。从五台寿宁用公祝发。结庐深树。惟阅华严。数盈千部。每入华藏观。三五日方起。世号华严菩萨。将示寂。门人乞偈。师曰。历劫本无去住。应用何思何虑。转身踏破虚空一切是非莫顾。言讫而逝。是日灵几上现龙五彩。飞光烛于庭宇(已上四章。见云栖华严感应略记)。
诵经得戒
总章元年。西域有三藏梵僧。来至京洛。高宗师事。道俗归敬。贤首法师。时为童子。顶礼三藏。请受菩萨戒。时众白三藏言。此童子诵得华严大经。兼解其义。三藏惊叹曰。华严一乘是诸佛秘藏。难可遭遇。况通其义。若有人诵得华严净行一品。其人已得菩萨净戒具足。不复更受菩萨戒(棱严云。设有众生忆持此咒不清净者。速得清净。不持斋戒。自成斋戒。此神咒力也。诵净行一品。已得净戒。此华严法力也。若人已受菩萨大戒。读诵此经全部。定生佛家为佛真子。决无疑矣)。
宋圆净法师。讳省常。钱塘人。淳化中住锡昭庆。慕庐山之风。结社西湖。以华严净行品乃成圣之宗要。刺血书之。易莲社为净行。预会者皆称净行弟子。王文正公旦为之首。翰林苏易简作净行品序。至谓予当布发以承其足。剜身以请其法。犹尚不辞。岂陋文浅学而有惜哉。一时公卿伯牧。百二十人。比丘千人。其成化也若此。为莲社七祖云。
舍小信大
圣历年中。于阗三藏实叉难陀云。龟兹国中。惟习小乘。不知释迦分化百亿。现种种身云。示新新境界。不信华严大经。有梵僧从天竺。将华严梵本至其国中。小乘师等。皆无信受。梵僧遂留经而归。小乘诸师。乃以经投弃于井。经于井中放光。赫如火聚。其夜诸师睹之。疑谓金宝。至明集议。使人漉之。乃是前所弃华严经也。诸师稍为惊异。遂收归经藏。中龛安置。他日忽见梵本在其藏。内最上隔。诸师念言。此非是我释迦所说耶。吾见有少异。乃收入藏中龛。何人辄将向此上隔。又以梵本置于下龛。僧众躬锁藏门。自掌藏钥。明日开藏。还见华严在其上隔。诸师方悟一乘大教。威灵如此。惭悔追责。遂生信慕。华严一经。盛行诸国(会玄记中亦载此事。大同小异)。
口光如昼
仪凤年中。西域有二梵僧。至五台山。赍花执炉。肘膝行步。向山顶礼文殊大圣。遇一尼师。在岩石间。松下绳床。端然独坐。口诵华严。时景方暮。尼谓梵僧曰。尼不合与大僧同宿。大德且去。明日更来。僧曰。深山路遥。无所投寄。愿不见遣。尼曰。若不去某不可住。当入深山。僧徘徊惭惧。莫知所之。尼曰。但下前谷。彼有禅窟。僧依而住。往寻果见禅窟。相去可五里余。二僧一心合掌。手捧香炉。面北遥礼。倾心听经。聆聆于耳。初启经题。称如是我闻。乃遥见其尼。身处绳床。面南而坐。口中放光。赫如金色。皎在前峰。诵经两帙已上。其光盛于谷南。可方圆十里。与昼无异。经至四帙。其光稍稍却收。至六帙都毕(一帙十卷。六帙即六十卷。乃晋经全部也)。其光并入尼口。 华严菩萨住处品云。震旦国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其山在代州南。忻州东北。名五台山。首棱严三昧经云。文殊是过去平等世界龙种上尊王佛。又央掘魔罗经云。文殊是东方欢喜世界摩尼宝积佛。彼神尼之境界。必文殊之分化以示梵僧也。
信受大经
贞观年中孙思邈。服流珠丹云母粉。年一百五十岁。颜如处子。至长安。说齐魏闲事。有如目睹。书写此经七百五十部。其时太宗。欲读佛经。问邈何经为大。邈曰华严经。佛所尊大。帝曰近玄奘三藏译大般若六百卷。何不为大。而六十卷华严经独得大乎。邈答曰。华严法界。具一切门。于一门中。可演出大千经卷。般若经乃是华严中一门耳。太宗方悟。乃受持华严。
(张无尽居士护法论中。亦载孙思邈写华严经事 已上四条见英师感应传)竹窗二笔云。或问经无与华严等者。何谓也。曰。昔玄奘法师。译般若六百卷成以进御。帝云般若如是浩瀚。何不居华严之先。法师谓华严具无量门。般若虽多。乃华严无量门中之一门也。有僧作数格供经。华严经供于最上。一日取诵讫。纳之中格明晨经忽在上。僧大惊异。盖经之威神所致。亦持经之精诚所感也。且三藏圣教。独华严如天王。专制宇内。诸侯公卿大夫百执事。以至兆民。皆其所统驭也。夫孰与之等也。
口光益物
续高僧传云。魏武陵王东下。令弟规守益州。魏遣将军尉迟迥来伐蜀。规既降款。城内大有名僧。皆被拘禁。至夜忽有光明。迥遣人寻光。乃见诸僧并睡。惟僧法建。端坐诵经。光从口出。迥闻。自到建所。顶礼坐听。至旦始休。迥问法师昨夜所诵何经。答曰。华严经。迥曰。法师诵得几许。答曰。贫道发心。欲诵一藏情多懈怠。今始得千卷。迥惊疑不信。将欲试之。曰屈诵一遍。应不劳损耶。建答曰。读诵经典。沙门常事。岂惮劳苦。乃设高座。令诸僧众。并执本遂听建登座诵经。七日七夜。数乃满足。迥起谢曰。弟子兵将。不得久停。请从此辞。诸僧因并释放。迥既出。叹息曰。自如来灭后。阿难是为总持。岂能过此。蜀中乃有此人。所以常保安乐。奇哉。
书论病痊
眉州中岩华严祖觉禅师。幼聪慧。过目成诵。著书排释氏。恶境忽现。悔过出家。依慧目能禅师。未几疽发膝上。五年医莫愈。因书华严合论毕。夜感异梦。旦即舍杖步趋。一日诵至现相品曰。佛身无有生。而能示出生。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无住亦无去。处处皆见佛。遂悟华严宗旨。洎登僧籍。府帅请讲于千部堂词旨宏放。众皆叹服(见五灯会元)。
开函光照
唐定州中山修德禅师。不知氏族。苦节成性。守道山林。专以华严为业。于永徽四年。发心抄写。故别为净院。植楮树。凡历三年。灌以香水。洁净造纸。复别筑净台。于上起屋。召善书人沩州王恭。别院斋戒。洗浴净衣。焚香布花。悬诸幡盖。礼经忏悔。方升座焉。下笔含香。举笔吐气。每日恒然。然禅师犹日入净室运想。每写一卷。施缣十疋。一部皆然。而竭尽志诚。恭皆不受才写经毕。设斋庆之。大众集已。德于众前。烧香散花。发弘誓愿。才开经藏。放大光明。周七十余里。照定州城。城中士女。普皆同见。山中斋众。投身宛转。悲哽忏悔。无不信仰。
天华供养(德圆。前列书写章。见事迹希有。故重出之。令人欣慕。愈生信仰也)
僧德圆。不知氏族。天水人也。常以华严为业。读诵受持。妙统宗极。遂修一净园。植诸谷楮。并种以香草。杂以鲜花。每一入园。必加洗濯。身着净衣。溉以香水。楮生三载。香气氛馥。别造净室。香泥涂地。结坛净器。浴具新衣。匠人斋戒。易服出入。必盥漱熏香。剥楮取皮。浸以沉水。护净造纸。毕岁方成(上别建净室为造纸人。下更造新室为写经者)。别筑净基。更造新室。乃至柱梁椽瓦。并濯以香汤。每事严洁。堂中别施方柏牙座。用布香华。上悬宝盖。垂诸玲珮。杂以流苏。白檀紫沈为以经案。并充笔管。书生日受斋戒。香汤三浴。华冠净服。状类天人。将入经室。必夹路焚香。呗先引之。圆亦形服严净。执炉恭导。散花供养。方乃书写。圆胡跪运想。注目倾心。才写数行。每字皆放光明。照于一院。举众同见。莫不悲感。久之方歇。复有神人执戟。现形警卫。圆与书生同见。余人则不睹焉。又有青衣梵童。无何而至。手执天花。忽申供养。前后灵感。杂沓相仍。迄经二载。书写方毕。盛以香函。置诸宝帐。安彼净堂。每申顶谒。后因转读。函发异光。至于严洁。敬绝今古。此经递授。于今五代。有清净转读者。时亦灵应昭然。其经今在西太原贤首法师处。守护供养。
菩萨授经
唐永隆年。中郭神亮。雍州长安县人。梵行清净。因忽暴终。诸天引至兜率天宫。敬礼弥勒。有一菩萨谓亮曰。何不受持华严。对曰。为无人讲。菩萨曰。有人现讲。何以言无。亮后苏。具向薄尘法师叙其事。以此而详贤首之弘转法轮。亚迹参圣徴矣(已上三条见会玄记)。
十地品离垢地菩萨章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当起十种深心。何等为十。所谓正直心。柔软心。堪能心。调伏心。寂静心。纯善心。不杂心。无顾恋心。广心。大心。菩萨以此十心得入第二离垢地。佛子。菩萨住离垢地。性自远离一切杀生。不畜刀杖。不怀怨恨。有惭有愧。仁恕具足。于一切众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是菩萨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于他起众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杀害。性不偷盗。菩萨于自资财常知止足。于他慈恕不欲侵损。若物属他。起他物想。终不于此而生盗心。乃至草叶不与不取。何况其余资生之具。性不邪淫。菩萨于自妻知足。不求他妻。于他妻妾。他所护女亲族媒定。及为法所护。尚不生于贪染之心。何况从事。况于非道。性不妄语。菩萨常作实语。真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性不两舌。菩萨于诸众生无离间心。无恼害心。不将此语为破彼故而向彼说。不将彼语为破此故而向此说。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长。不喜离间。不乐离间。不作离间语。不说离间语。若实若不实。性不恶口。所谓毒害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瞋恨语。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庸贱语。不可乐闻语。闻者不悦语。瞋忿语。如火烧心语。怨结语。热恼语。不可爱语。不可乐语。能坏自身他身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常。作润泽语。柔软语。悦意语。可乐闻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多人爱乐语。多人悦乐语。身心踊悦语。性不绮语。菩萨常乐思审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理语。巧调伏语。随时筹量决定语。是菩萨乃至戏笑尚恒思审。何况故出散乱之言。性不贪欲。菩萨于他财物。他所资用。不生贪心。不愿不求。性离瞋恚。菩萨于。一切众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欢喜心。和润心。摄受心。永舍瞋恨怨害热恼。常思顺行仁慈祐益。又离邪见。菩萨住于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恶戒。心见正直。无诳无謟。于佛法僧起决定信。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护持十善业道。常无间断。复作是念。一切众生堕恶趣者。莫不皆以十不善业。是故我当自修正行。亦劝于他令修正行。何以故。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无有是处。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十不善业道。是地狱畜生饿鬼受生因。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有顶处受生因。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畏故。阙大悲故。从他声闻而解了故。成声闻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摄故。发生大愿故。不舍众生故。希求诸佛大智故。净治菩萨诸地故。净修一切诸度故。成菩萨广大行。又此上上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故。乃至证十力四无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是故我今等行十善。应令一切具足清净。如是方便。菩萨当学。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于中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弊恶。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诤讼。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言无人受。二者语不明了。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瞋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恒被于他之所恼害。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謟曲。佛子。十不善业道。能生此等无量无边众大苦聚。是故菩萨作如是念。我当远离十不善道。以十善道为法园苑。爱乐安住。自住其中。亦劝他人令住其中(能音耐。堪耐也)。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云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神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自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前云。既一偈之功能破地狱。何况此全章偈耶。愿思此言。勉共传诵)。
如来出现品如来心第十章
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佛子。譬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尽。所谓书写大铁围山中事。量等大铁围山。书写大地中事。量等大地。书写中千世界中事。量等中千世界。书写小千世界中事。量等小千世界。如是若四天下。若大海。若须弥山。若地天宫殿。若欲界空居天宫殿。若色界宫殿。若无色界宫殿。一一书写。其量悉等。此大经卷。虽复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尘中。如一微尘。一切微尘。皆亦如是。时有一人。智慧明达。具足成就清净天眼。见此经卷在微尘内。于诸众生无少利益。即作是念。我当以精进力。破彼微尘出此经卷。令得饶益一切众生。作是念已。即起方便。破彼微尘出此经卷。令诸众生普得饶益。如于一尘。一切微尘。应知悉然。佛子。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无量无碍。普能利益一切众生。具足在于众生身中。但诸凡愚。妄想执着。不知不觉。不得利益。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佛子。是为如来心第十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杂录
华严传记
华严悬谈会玄记云。华严传记五卷。本贤首集。文有十章。一部类。二隐显。三传译。四支流。五论释。六讲解。七𮘗诵。八转读。九书写。十杂述。此贤首集。后经修饰。至清凉时有二家。并贤首弟子。一静法寺慧苑法师。修五卷名纂灵记。二经行寺慧英法师。修两卷名华严感应传。又近四明居士胡幽贞纂成一卷。
盥洗受持
溪堂杂录云。元祐年中有蜀僧智超法师。常诵华严经。已三十年。偶见一童子。风貌清爽。举手高揖。超曰何来。曰五台来。超曰何远至此。曰有少事欲相导故。超曰愿闻。曰吾师诵经。固可嘉矣。但失在登厕洗净时。触水淋其手背。而未尝用灰泥洗之(或用皂角丸亦得)。所用灰泥。律制七度。今但二三。缘此触尚存。礼佛诵经。悉皆得罪。言讫不见。超惭而改过。识者或曰。此必文殊化现有警于超也。故知洗手必须依法(缁门警训中亦载此事。前章僧伽多罗云。有人读此经。掌水沾蚁。其舍命者皆生天上。此华严之法力。亦持经之精诚也。今文殊警超曰。师诵经固嘉矣。但洗净一事。犹未尽善。故令其改过。如法行持。若在家读诵者。亦须如法行持。若不能。必持偈咒为妙)。
登厕偈咒(入厕时。先鸣指三下)
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除罪法。
唵。狠噜陀耶娑诃(三遍)
洗净偈咒(律云。登厕不洗净者。不得入大僧类。不得坐禅床。及手执经像。登殿搭等)
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唵。贺曩密栗帝娑诃(三遍)
去秽偈咒
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
唵。室利曳婆醯娑诃(三遍)
净手偈咒
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
唵。主迦啰耶娑诃(三遍)
看经警文(保宁勇禅师作)
夫看经之法。后学须知。当净三业。若三业无亏。则百福俱集。三业者。身口意也。一端身正坐。如对圣容。则身业净也。二口无杂言。断诸嬉笑。则口业净也。三意不散乱。屏息万缘。则意业净也。内心既寂。外境俱捐。方契悟于真源。庶研穷于法理。可谓水澄珠莹。云散月明。义海涌于胸襟。智岳凝于耳目。辄莫容易。实非小缘。心法双忘。自他俱利。若能如是。真报佛恩。
信生佛家(清凉云。有作之修。多劫终成败坏。无心体极。一念顿契佛家)
如来出现品云。佛子。此法门如来不为余众生说。惟为趣向大乘菩萨说。惟为乘不思议乘菩萨说。此法门不入一切余众生手。惟除诸菩萨摩诃萨。佛子。譬如转轮圣王所有七宝。因此宝故。显示轮王。此宝不入余众生手。惟除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具足成就圣王相者。若转轮王。无此太子。具众德者。王命终后。此诸宝等。于七日中。悉皆散灭。佛子。此经珍宝。亦复如是。不入一切余众生手。惟除如来法王真子。生如来家。种如来相诸善根者。佛子。若无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门不久散灭。何以故。一切二乘不闻此经。何况受持读诵书写。分别解说。惟诸菩萨乃能如是。是故菩萨摩诃萨。闻此法门。应大欢喜。以尊重心。恭敬顶受。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信乐此经。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佛子。设有菩萨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修习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时闻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若得闻此如来无量不可思议无障无碍智慧法门。闻已信解。随顺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随顺一切如来境界。具足一切诸菩萨法。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功德。少作功力。得无师自然智。颂曰。
如是微密甚深法 百千万劫难可闻
精进智慧调伏者 乃得闻此秘奥义
若闻此法生欣庆 彼曾供养无量佛
为佛加持所摄受 人天赞叹常供养
此为超世第一财 此能救度诸群品
此能出生清净道 汝等当持莫放逸
华严感应缘起传(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