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金刚经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序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自五祖始劝僧俗诵金刚经。谓但诵此经可以见性成佛。而金刚经遂为世之所重。余尝三复是经。窃谓经之大旨。在佛告须菩提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住者住此心。降伏者降伏此心。皆即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非有二心也。住则实矣。降伏则虚矣。即住即降伏。是以无实无虚。此金刚经之大旨也。以儒理譬之。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应如是住也。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我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所谓应如是降伏也。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所谓应如是住也。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所谓应如是降伏也。不住固无。所谓降伏而不降伏。又焉能住经中。即非是名句凡数见。即非者降伏之谓。是名者住之谓。而世俗解是经者。则谓安住其真心。降伏其妄心。分而二之。于全经之义俱失。乃明洪武间。僧宗泐奉诏注经。亦如此说。然则经义之晦久矣。是经推论即住即降伏之旨。至于无法可得。无法可说。真无上甚深之妙义也。而佛弟子惧其流传中土。使人轻蔑佛法。遂于其中。妄有增益。辄谓受持读诵此经。有无量无边福德。虽亦护法之苦心。然使经文隔绝意义不明。则亦不得为无罪。如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为下文须陀洹诸文发端。自须陀洹以至如来。即所谓一切贤圣也。而中间忽入七宝布施之文。则文义隔绝矣。此后人附益之证一也。又如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此是譬喻之词。下文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乃正意也。而中间又入七宝布施之文。则文义隔绝矣。此后人附益之证。二也。至如佛说经已。申以赞叹之言。如楞严经末云。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直成菩提。无复魔业。固亦体例所有。乃此经则处处及之。经文未半。佛旨未宣。须菩提辄问众生信不。世尊辄侈陈是经福德。抑何急遽乃尔。此后人附益之证。三也。经文既讫。自表经名。如巨力长者经末云。阿难白佛言。此经当以何名。我等云何受持。佛告阿难。此经名曰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是亦体例所有。乃此经则于所谓第十三分中。而即出之。未说经文。先说经名。须菩提之问。世尊之答。皆失叙矣。此后人附益之证。四也。又屡屡言及四句偈。不知何指。或以为若以色见我四句。或以为一切有为法四句。然其文皆在后。是佛说四句偈时。未有此四句偈也。须菩提能不问此四句云何乎。尝读楞伽经。知所谓四句偈者。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与金刚经之旨颇合。而实非金刚经所有之文。疑佛平时常以此四句。与金刚经并授诸弟子。后人遂牵连而及之。此后人附益之证。五也。有是五证。知金刚经实有后人附益之语。以莠乱苗。厥旨愈晦。又是经本不分章。今厘为三十二分。云是梁昭明太子所定。未知然。不以意分。并妄设名目。实非善本。未足信从。余以章句陋儒。桑榆暮景。穷而学佛。于西来大义。固无所闻。而于此经。窃有独得之见。不揣固陋。为之注释。分为上下二篇。上篇七节。下篇十一节。共十有八节。其附益之语。相沿既久。且亦自西土传来。未敢芟剃。辄下一格书之。学者欲诵习全文。全文具在。若欲推寻旨趣。则刊落繁芜。真经自见。虽似前后复沓。实则脉络分明。五祖所谓但诵此经。可以见性成佛者。亦可得其大概矣。

光绪九年十月曲园居士俞樾书于吴江舟中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