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白话金史

纥石烈良弼传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纥石烈良弼,本名叫娄室,是回怕川人。他的曾祖父是忽懒。他的祖父叫忒不鲁。他的父亲太宇,世袭蒲辇,将家迁徙到宣宁。天会中,朝廷下令选诸路女真籍学生送到京师,良弼和纳合椿年都正值童年,都在中选之列。在那时候,希尹是丞相,因有事到外郡,良弼在进京途中遇到他,希望能见到他。良弼感叹地说“:我辈学的是丞相的文字,从千里之外来京师,本来应当见一面。”于是到旅舍求见,拜在堂下。希尹问道:“这是哪来的小孩?”良弼自我介绍说“:我是有司所推荐来学习丞相文字的学生。”希尹听了非常高兴,问关于学问的事,良弼应对自如,一点儿也不害怕。希尹说:“这个学生他日一定会成为国家的美材。”希尹留良弼住了几天。良弼十四岁,就做了北京教授,学徒常常是二百人,当时人们对这件事评价说:“前有谷神,后有娄室。”跟他学习的人,后来都成了名。良弼十七岁,补尚书省令史。簿书一旦经他过目,他则能得到其中隐藏的奥妙。即使是大文章,口占立成,词理都很到家。良弼在当时学习希尹文字的人中称为第一名。后来出任吏部主事。

天德初年(1149),良弼官升到吏部郎中,又改任右司郎中,借秘书少监之名为宋主岁元使。当时,纳合椿年是参知政事,推荐良弼才能胜过自己,于是良弼被委任刑部尚书。并被赐予“纥石烈良弼”这个名字。遭逢父亲丧事,良弼以本官应召任职。海陵王完颜亮曾经说过:“左丞相张浩处事练达,但很不务实。刑部尚书娄室言行端正,一点儿也不阿谀谄媚。”他还对椿年说“:卿可以说是善举能人。常人多数嫉妒胜过自己的人,卿却推荐胜过自己的人,比一般人贤明多了!”于是改授椿年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的职务。良弼讲话吐音清亮,海陵王诏谕臣下,一定要让良弼传旨,听他读诏书的人没有不受到惊动的,因为这个缘故良弼常常被海陵召见问话。不过一年,良弼又拜参知政事的官职,升为尚书右丞,海陵王赐他享有佩刀进宫的特权,后又转任左丞。海陵攻伐宋国,良弼劝谏他不听,任命良弼为右领军大都督。海陵在淮南,下诏命令良弼和监军徒单贞安抚平定上京、辽右。不久之后,诸军往往半路上向北方逃跑,世宗在辽阳即位,良弼于是也回到汴京。

海陵死后,世宗就让良弼做南京留守兼开封府尹,又兼河南都统,召拜他为尚书右丞。世宗对良弼说“:卿曾经谏议正隆攻打宋国,不采纳卿的意见,以至于衰亡了。当时领着薪水却苟且偷安的人,朕都将他们罢黜了。今天又起用卿,凡是关系到国家的事,卿应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要有什么顾忌。”良弼顿首谢恩。窝斡在陷泉打了败仗,进入奚中,皇上诏令良弼佩带四枚金牌和银牌,前往北京去招抚奚和契丹人。事毕归来,良弼出任尚书左丞。良弼上书说“:祖宗以来没有记录因功得赏的人,臣考核共有三十二人,应该对他们论功大小排列,分封奖赏。”皇帝下诏说“:已有五品以上官职的,听奏。六品以下以及没有官职的,由尚书省衡量予以迁升委任。”自然是有功劳的全部得到了奖赏。良弼则进拜平章政事,被封为宗国公。

当初,山东两路猛安谋克和百姓混在一起居住,皇帝诏令良弼看情况适当予以调整安置,让猛安谋克与百姓分开居住。良弼让那些与百姓田地互相交叉的,都拿官田和他们对换,从此没有再争论打官司的。大定六年(1166)十一月,是皇太子的生日,皇上在东宫设置酒席,良弼、志宁一同被赐参加宴会。皇帝说:“边境平安无事,中外和谐安宁,这是将相们的功劳啊!”良弼答道:“臣等不才,充当宰相,怎么敢不竭尽犬马之力。”皇上喜悦。良弼进拜右丞相、监修国史。世宗对良弼说:“海陵在位的时候,国事记载注释都不完全。作为人君善还是恶,对万世子孙都是鉴借,记载注释有遗漏,后世怎么看?这些地方要让史官从侧面调查出来写上它。”又说“:五从以上宗室在省祗等候的,才可以用,要写上姓名听上报。其中猥琐繁冗不够做官条件的,也要听上报以便罢免。”左丞完颜守道奏道“:临近都城的两猛安,父子兄弟往往分居,他们所得的田地不能赡养老小,生活日益困乏。”皇上问宰臣这件事怎么处理,良弼回答:“一定要让他们父兄居住在一起,应当拿他们所分得的田地与当地居民调换。虽然暂时看起来扰乱了秩序,然而从长久看很是方便。”右丞相石琚说:“百姓各自安居乐业,不如维持原来的布局方便。”皇上竟然听从了良弼的建议。《太宗实录》编撰完成,皇上赐给良弼金带、彩绸二十端,一同修订国史的张景仁、曹望之、刘仲渊也都受到不同层次的赏赐。

世宗与侍臣在一起议论从古至今的大臣谁贤谁不肖,就这个话题对宰相说:“皇统、正隆杀了不少臣僚,但他们并不是死于犯了罪。朕委任卿等以大政,不要背离正道而自己陷进泥坑,不要委曲服从而误了朕的大事。只有忠只有孝,匡救辅益,以期望达到太平盛世。”良弼回答说:“臣等过分承蒙皇上最好的待遇,虽然自己浅薄,怎么敢不尽心?圣上谆谆教诲,臣等不胜万幸。”良弼请求在榷场买马,不拘牝牡。现在官马很少,一旦边境发生警报,才去从民间征调,不就晚了吗?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八年(1168),国家挑选侍卫亲军,世宗听说许多人不能拉弓射箭,便诏令他们练习射箭。过后,又问良弼及平章政事思敬说:“女真人训练射箭还未施行吗?”良弼回答说“:已经施行了。”同知清州防御事常德晖上书写道:“吏部规定的法令,仅停止在叙说年头苦劳,虽然有才能,却拘限滞留在下位。刺史、县令,大多选不出人。请允许秘密加强访察,然后廉问。现在酒税使尚且要选能干的官员,县令可以不择人才,请求让担任酒税使的能干的官员,出任亲近人民的官职。”皇上同意他的话,对宰相说:“朕考虑普通的官职大多得不到人才,半夜睡醒,有时到天明还睡不着。卿等注意选择,朕也暗中加强体察。”良弼回答说:“女真、契丹人,必须是曾经学习过汉人文字,然后可以考虑入选。当今大概许多人结成党派,有的人在这里有声誉,有的人在那里诋毁我朝,这是难选人才的原因。”皇上说“:朕所以才密令体察。”皇上对良弼说“:猛安谋克的牛头税粮,本来是拿它防备荒年的,现在凡是水灾旱灾造成缺粮的地方,就赈济发给那里。”良弼进拜左丞相,监修国史依然如故。

良弼做宰相,时间已经很久了,对朝政干练通达,对皇上所询问的,他完全是诚恳开奏,垂绅正笏不动声气,议政所说多数称皇上的心意。因为母丧离开朝廷,丧期未满,受召回来后仍任旧职。当时,西夏国王李仁孝请求允许分出国家一半,拿来封给他的大臣任得敬。皇上问群臣这件事怎么回答,群臣中多数人说这是外国的事,可以答应他。皇上说;“这不是出于仁孝本心,不能听从。”良弼的意见与皇上的意见相一致。事后,夏国果然杀死任得敬,上表来告知。参知政事宗叙申请沿边境设置壕堑,良弼说;“敌国如果真的来侵略,这壕堑怎能御敌?”皇上说“:卿说得对。”高丽国王王日见上表说,要把国家大权让给他的弟弟鰑,皇上对此怀疑,便问宰相良弼的看法。良弼分析认为让位不是出于王日见的本心。后来赵位宠请求拿四十个州来归附我朝,他的表奏果然说王鰑杀了他的兄长王日见,正如良弼所分析的那样,这些记载在《高丽传》中。

世宗罢免了采访官,对宰相大臣们说“:官吏的好与坏,从哪里可以了解呢?”良弼回答说“:臣等正为陛下访问考察他们。”这些写进了《睿宗实录》,赐给良弼通犀带、彩绸二十端。当年,南郊有事,良弼任大礼使。自从太宗收国以来,不曾讲究施行正确的礼节,历代关于礼仪方面的典故又多有不同,良弼研究各种礼仪的缺点和优点,有害的还是有益的,用在不同场合都很适宜,人们都佩服他的才能。皇上和良弼、守道一起谈论猛安谋克官员中年幼的多,如果不对他们教育训练,他们不懂长幼之礼。向来,是乡里老年人教导他们。现在,乡里中老年能教导他们的人,有的认为责任不在自己而不过问,有的没有职务而别人不服。可以依照汉代的制度设置乡老,选拔廉洁正直可以做师表模范的,让他来教导那些年幼的猛安谋克。良弼上奏说“:圣上考虑到这些,是亿兆人民的福份。”又一天,皇上又问道:“朕看前朝历史,有的人身居下位而关心国家大事,敢于为民直言。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为什么呢?”良弼说:“现在怎么没有这种人呢?都是因为按正直道理做事,则被毁谤,祸及其身,所以不再有人这样做。”

大定十四年(1174),是甲午年,大兴府尹璋任贺宋国正旦使,宋人到旅馆夺了他带的国书,皇上诏令梁肃去了解详情。朝中众人议论纷纷,说凡是午年一定要打仗。皇上问良弼这件事,良弼回答说“:太祖皇帝在甲午年攻打辽国,太宗皇帝在丙午年攻克宋国,现在有宋人夺了我朝国书,而正巧在午年,所以人们有这种议论,但事情未必就是这样。”不久,梁肃到了宋国,宋国君主起立接受我朝使臣授予的国书,一切遵循旧的礼仪。梁肃还朝,宋主派工部尚书张子颜、知阁门事刘宗山来乞求请示,国书上写道:“言念眇躬,夙承大统。承蒙上国关照降临之恩惠,追寻盟约阅办已十年。维护两朝聘问之勤,继承友好没忘记一天。惟有这接受函书的方法,应当采用新的礼仪。曾经空想臆定而屡次陈述,整顿行人而后再请示。仰祈眷念照顾,俯赐同情依从。”皇上和大臣商议,良弼奏道:“对宋国免去了称臣为侄,免去了奉表为书,恩赐已经是很多了。现在又乞求免去宋主亲接国书,这样没有止境,一定不能听从他们。”平章政事完颜守道、参知政事移剌道附和良弼的意见。左丞石琚、右丞唐括安礼认为不依从宋国的乞请,一定会导致动兵。皇上对石琚等人说“:卿等所说的话,不对。他们所请示的事有比这件更大的,更要依从他们吗?”于是听从良弼的意见,回答了宋国书,大致说:“不遵循议定的分等级的常规,又有不亲自接受授书的请示,说是承受大统,却愈来愈表现自尊。奈何拿这样的所作所为,还要再求得到你们的非分之想。况且已施行多年的礼规,不得变更。”关于授受国书的礼仪,终于没有再更改。

皇上问宰相大臣“:曾经要求朝内外官员推举贤能,没听说有推举出来的人,为什么?”参政魏子平请示,应当推举者每任期内必须推举一人,看他推荐的人是否得当,作为赏罚的条件。皇上说:“宋朝制度规定荐举人才,如果被荐的人是犯贿赂罪的,举主虽然官至宰执,也要牵连降职处罚。人心坚定不移的少,往往在财利面前被诱惑而动心,有的人甚至丧失了他所应该遵守的气节。宰相大臣职务大责任重,难道能牵连其中而成为升迁或者罢黜的条件吗?”良弼说“:以前诏令当朝六品以上的官员,在外地任职的五品以上的官员,各自要举荐所了解的贤能之人。为什么不重申前诏?”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皇上说“:朕想公布官吏的善与恶,如果像寻常那样派官员去采访,恐怕用人不当。如果这样,那么官吏善恶怎样才能知道呢?”良弼说“:臣等一定为陛下访察。”皇上说:“这样可以,但不要让名实混淆就行了。”皇上想把窝斡逆党分散迁徙到辽东。良弼上奏道“:这些人已经免罪释放,让他们迁徙他们会生出怨恨和欲望。”皇上说“:这是眼前的利害,朕是替子孙后世着想。”良弼说;“不是臣等所能考虑到的。”于是,让曾经与谋作乱的人,迁居乌古里石垒部。皇上问宰相大臣说“:尧帝的时候有九年发大水,汤帝的时候有七年大旱,而平民百姓没有疾病、没有饥饿。现在一、二年五谷不丰收,人民就缺吃的,为什么呢?”良弼回答说“:古代土地广阔人民淳厚,崇尚节俭,而又只以务农为业,所以积蓄的粮物比较多,而没有饥饿的忧患。现今土地狭窄人口增多,多数人又丢弃农业这一根本而去追求别业,舍本求末,耕种的人少,吃饭的人多,所以一旦遇到灾年百姓就贫病交加了。”皇帝深深感到是这样的,于是命令有司惩罚劝诫那些荒淫放纵不务正业的人。

十七年(1177),良弼因有病要求辞去丞相职位,没获准许。休假满一百天时,皇帝诏令赐继续休假,并派太医前去诊视,并屡次使中使去询问病情。良弼休病假时间长了,尚书省耽误了许多事,皇上问宰相、参政,张汝弼回答说“:没有事。”皇上说“:怎么说无事?现今问题久拖不能决断的,应当全部报告我知道。”

十八年(1178),良弼上表辞官要归回故里,皇上派使臣安慰他并晓谕他说:“卿因疾病一直在休假,朕很为这事担忧。现在听说卿打算去西京养病,那里的水土风俗,不是适合老病将养的地方。京师中对人事厌倦了,如果就近在都城外找个侍郡居住,等待疾病好转,尽快让朕知道。”良弼奏道:“臣幸遇圣上贤明,我得以荣任重任,却日夜担忧害怕,以致得了病。近来承蒙圣上恩泽,多次派人前来安慰探问,赐给医药,臣能够苟且活到现在,都是陛下的恩赐。臣怎么敢企望回到乡里便可以痊愈?臣离开家乡年岁久了,亲戚朋友多数已经亡故,只有老臣独自活着,对乡土的眷恋,实在不能忘记。臣私下想到,自古以来为人臣的受到君主知遇之恩的,没有超过臣的人了,臣即使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圣上恩德。如果让我最后回到乡社,得以会见亲戚旧友,那么我死也没有什么遗恨了。”皇上问宰相:“丞相良弼一定要回归乡里,朕封他的儿子符宝曷答为世袭猛安,让他侍候良弼,如何?”右丞相完颜守道说:“不如把猛安授给良弼,让他的儿子代他理事。”皇上听从了这个建议。于是授胡论宋葛猛安,给丞相当侍从,良弼才辞官还乡。皇上对宰相说:“卿等不是不尽心,但你们的才能赶不上良弼,所以可惜他离去了。”良弼辞官以后,尚书省上奏挑选官员,皇上说:“丞相良弼拟注差除名单,不曾随便给予不应该得到的,而荐举的往往是可用之才。粘割斡特剌、移剌訸、裴满余庆,都是他举荐的。至于私人请他帮忙委托他的,绝对没有。”皇上曾经问良弼:“每天早晨、黄昏日色都是红的,为什么呢?”良弼说:“早晨太阳呈赤色应在东方,高丽国对着它;黄昏太阳呈赤色应在西方,夏国向着它。愿陛下修德以报苍天,那么灾变自然就消除了。”不久,夏国发生了任德敬叛乱,高丽人赵位宠发难,良弼的话都应验了。这一年,良弼逝世,享年六十岁。皇上哀悼痛惜他,派遣太府监移剌訸、同知西京留守王佐作为敕葬祭奠使,赐给帮办丧事的白金、彩币加倍,丧葬费用都从官府中支出。皇上追封良弼为金源郡王,命令翰林待制移剌履勒铭墓碑,谥号“诚敏”。

良弼生性聪明、敏锐、忠实、正直,遇事善于决断,言论、器度、见识都出人意表。虽然从寒素处起步,做官直到宰相高位,一直朝夕谨慎尽心为国家,深谋远虑,举荐人才,常常好像自己不及人家。治家清廉节俭,对亲戚朋友中的贫困乏顿的人常常周济,与人交往时间长了别人愈发敬重他。他居官二十几年,以使国家安宁太平的功劳,得到“贤相”的称号。明昌五年(1194),皇帝诏令分配他享世宗庙廷。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