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七章 春秋列国之形成(公元前770—前670年)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一 郑之盛强

春秋初期,列国中最早统一的是郑国。一时郑横行中原,甚至有吞并中原的野心。郑武公是周王朝的卿士,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周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作罢。为了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人质。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便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周王的肩膀,天子威信扫地。

郑国称霸遭到中原其他诸小国的反对,反对最强烈的就是宋国与卫国。郑庄公凭借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采用了“远交(交齐、鲁)近攻(攻宋、卫)”的政策,努力经营,国际地位蒸蒸日上。到了庄公末年,几乎成为春秋初期的霸主。

二 四强之兴起

齐、晋、秦、楚四方四个大国,内部权力斗争比较复杂,统一也比较迟缓。如齐国的襄公荒淫无道,引起大臣管至父叛乱;晋国发生骊姬之乱,晋献公的儿子死的死、逃的逃,公子重耳流亡国外,国内权臣为拥立国君又展开争斗。正由于此,一群小国才能一时间在中原自由横行。四大国统一之后,这些春秋局面开幕者的小国都成了大国所争的对象,失去了一切行动的自由。

三 社会变化

西周末,春秋初,社会上似乎也起了激烈的变化。平民中有暴富起来的。如《诗经·小雅·大东》是一首描写周代东方诸侯小国怨刺西周王室诛求无止、劳役不息的诗。诗中鲜明地塑造了两个形象:一个是残酷、贪婪、骄奢的西人剥削者形象;一个是被榨取、被奴役、被压迫得透不过气来,对西人满怀仇恨的东人形象,展示了一幅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生活图画。

也有人因政治社会的骚动而自行迁徙,寻求乐土,不再受士族的绝对统治。《诗经·魏风·硕鼠》中咏道:“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面对贵族的严酷剥削,农奴表示要离开他,迁往别处。

列国统一,士族也多少要受国君的限制。但政权仍由士族包揽,并且士族日益斯文,把“礼”抬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这一点在《礼记》中有大量记载,如:“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诗经·鄘风·相鼠》咏道:“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总之,社会生活的每一环节都由礼来规范,不能僭越。

至于平民,有一部分自行解放的人经营工商业,水陆的交通因而也发达起来。崤山以西多木、竹、谷、玉石,崤山以东多鱼、盐、漆、丝,江南多楠木、金属、犀角、珠玑,北方多马、牛、羊。当时齐国物产丰富,国家富裕,因而“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由于各地物产的不同,需要互通有无,商人就应运而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