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十五章 战国诸子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一 治国平天下之道

战国时代政治社会的酝酿,与文化发展的成熟,使思想界放出空前绝后的异彩。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呈现出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的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各家学说虽各有侧重,有侧重于道德政治学说的,如儒家、墨家;有侧重于政治、军事之实事的,如法家、纵横家;有侧重于名辩逻辑的,如名家;道家主张“无为”,但其中心要义也还是“为治”。即使是形而上学的哲学问题的提出与探讨,也都围绕着治国平天下这一中心。这形成了这一时期学术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对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二 激烈的争鸣

这里着重介绍当时传下的三篇哲学著作,代表三种不同的态度。

《庄子·天下篇》是以道家的眼光对当代各派思想的一个扼要的叙述与同情的批评,可说是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

《荀子·非十二子篇》是一种叙述不清的武断批评。荀子将当时的各种学说一一驳斥,认为,战国混乱的原因之一是“百家异说”,要社会安定就要做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这种说法,实际上就是主张封建专制政体下的思想统治。但他的批评逻辑混乱,立论过于主观,而到最后,连“贱儒”这样的侮辱字眼都用上了,可见当时争论之激烈到了失去理智的程度。

《韩非子·显学篇》站在国家的立场,专事批评势力最大的儒墨二家,附带地也显现出地位重要的法家思想的轮廓。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