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岁功典第六十七卷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七夕部纪事

《物原》:楚怀王初置七夕。

《续齐谐记》: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去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后三年当还。明日,失武丁。至今云织女嫁牵牛。

《西京杂记》: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汉武帝故事》:景帝尝梦高祖谓己曰:王美人生子,可名为彘。以乙酉年七月七日旦,生武帝于猗兰殿。宋卜子杨园苑疏:太液池西,有武帝曝衣阁,常至七月七日,宫女登楼曝衣。

《初学记》:世传窦后少小头秃,不为家人所齿,遇七夕,皆看织女,独不许后出。乃有神光照室,为后之瑞。《王隐晋书》:魏武帝辟高祖,高祖以汉祚将终,不欲屈节于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帝遣亲信令史,微服于高祖门下树阴下息。时七月七日,高祖方曝书。令史窃知,还具以告。乃重遣辟之,敕行者曰:若复不动,便可收之。高祖惧而应命。

陆机与弟书在平原,尝按行曹公器物,书刀五枚,琉璃笔一枝,景初二年七月七日。

《水经注》:百虫将军,姓伊氏,讳益,字隤敱,帝高阳之第二子伯益者也。晋元康五年七月七日,顺人吴义等建立堂庙。

《晋书·阮咸传》:咸任达不拘,与叔父籍为竹林之游,当世礼法者,讥其所为。咸与籍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富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服,皆锦绮粲目。咸以竿挂大布、犊鼻于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博物志》:毋丘俭遣王领追高句丽王,宫尽沃沮东界。问其耆老,言国人常乘船捕鱼,遭风吹,数十日东得一岛上,有人言语不相晓,其俗常七夕取童女沈海。《世说》: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风土记》: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有耀五色。以此为徵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颇有受其祚者。《神境记》:武陵一孤山岭,有池,鱼鳖无不备有。七月七日乃出游岭颠,族类各别。

《致虚杂俎》:七夕,徐婕妤雕镂菱藕,作奇花异鸟,攒于水晶盘中,以进上,极其精巧。上大称赏,赐以珍宝无数。上对之竟日,喜不可言。至定昏时,上自散置宫中几上,令宫人暗中摸取,以多寡精粗为胜负。谓之𩰚巧,以为欢笑。

《舆地志》: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魏书序纪》:昭成帝建国五年秋七月七日,诸部毕集,设坛埒讲武驰射,因以为常。

《太祖本纪》:母献明贺皇后寝息,梦日出室内,寤而见光自牖属天,欻然有感。以建国三十四年七月七日生太祖于参合陂北,其夜复有光明。

《张普惠传》:世宗转任城王澄为雍州刺史,启普惠为录事参军,澄功衰在身,欲于七月七日集会文武,北园马射,普惠奏记停之。

《酉阳杂俎》:魏仆射收临代,七月七日登舜山,徘徊顾眺,谓主簿崔曰:吾所经多矣,至于山川沃壤,襟带形胜,天下名州,不能过此。唯未审东阳何如。崔对曰:青有古名,齐得旧号。二处山川形胜相似,曾听所论不能踰越。公遂命笔为诗,于时新故之际,司存缺然,求笔不得,乃以五伯杖画堂北壁为诗曰:述职无风政,复路阻山河,还思麾盖日,留谢此山阿。

《唐书·百官志》:织染署,七月七日祭杼。

《纪事》:李行言,中宗时为给事中,能唱步虚歌。帝七月七日御两仪殿会宴,命为之。行言于御前长跪,作三洞道士音词歌数曲。貌伟声畅,上颇叹美。《开元天宝遗事》:帝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辈陈瓜花酒馔,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长恨歌传》:有道士杨通幽自蜀来。知上皇念杨贵妃,自云有李少君之术。上皇大喜,命致其神方,士乃竭其术以索之,不至,又能游神驭气出天界,入地府求之,竟不见。又旁求四虚上下,东极绝大海,跨蓬壶,见最高山上多楼阁,洎至西厢下,有洞户,东向阖其门,额署曰:玉妃太真院。方士抽簪扣扉,有双鬟童女出应,问。方士造次未及言,双鬟复入。俄有碧衣侍女至,诘其所从来。方士因称天子使者,且致其命,碧衣云玉妃方寝,请少待之。逾时碧衣延入,且引曰:玉妃出。冠金莲,披紫绡,佩红玉,曳凤舄,左右侍女七八人,揖方士。问皇帝安否,次问天宝十四载已还事。言讫,悯然指碧衣女,取金钗钿合,各拆其半,授使者,曰:为我谢太上皇,谨献是物,寻旧好也。方士将行,色有不足,玉妃因徵其意。乃复前跪致词,请当时一事,不闻于他人者,验于太上皇。不然,恐金钗钿合负新垣平之诈也。玉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徐而言曰:昔天宝十年,侍辇避暑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言毕,执手各呜咽。此独君王知之耳。因悲曰: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复坠下界,且结后缘,或为天,或为人,决再相见,好合如旧也。

《云仙杂记》:洛阳人家乞巧,使蜘蛛结万字,造明星酒,装同心脍。

《妆楼记》:薛瑶英,于七月七日,令诸婢共剪轻綵,作连理花千馀朵,以阳起石染之,当午散于庭中,随风而上遍空中,如五色云霞,久之方没。谓之渡河吉庆花,藉以乞巧。

《秘阁閒话》:蔡州丁氏女,精女工。每七夕祷以酒果,忽见流星坠筵中,明日瓜上有金梭,自是巧思益进。《国史补》:兴元元年七月七日,斩伪官乔琳。将临刑,书曰:琳以七月七日生,亦以此日死,岂非命也。

《唐诗纪事》:林杰,幼而秀异,言则成文。五岁所为盈轴,明年遂献唐中丞。唐命子弟延入学院,时会七夕赋,乞巧诗,杰援笔曰: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百条。唐叹曰:真神童耳。

《酉阳杂俎》:焉耆,七月七日祀生祖。

《杂异书时》:有女子尚幼,七夕见家人出庭望,候天门开,独在室中不出,曰:若合当见者,虽暗室中亦当见之。至夜深,忽见上天门开,云气赫奕,因求富。及长,嫁而富,家累钜万。

《五代史·蜀世家》:秋七月,皇太子元膺杀太子太保唐袭。元膺,建次子也。是月七夕,元膺召诸王大臣置酒,而集王宗翰、枢密使潘峭、翰林学士毛文锡不至。元膺怒曰:集王不来,峭与文锡教之耳。明日,元膺白建,峭及文锡离间诸王。建怒,将罪之,元膺出。而袭入,建以问之,袭曰:太子谋作乱,欲召诸将诸王以兵锢之,然后举事尔。建疑之,袭请召屯营军入卫。元膺闻袭召兵,以为诛己,乃率兵出拒袭,与袭战神武门,袭中流矢死。

《五国故事》:南唐后主李煜,每七夕延巧,必命红白罗百匹以竖,为日宫天河之状,一夕而罢,乃收之。《避暑漫抄》:李煜归朝后,郁郁不乐,见于词语。在赐第,七夕,命故妓作乐,闻于外。太宗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并坐之,遂被祸。

《玉海》:七月七日,宋太宗乾明节。

《墨庄漫录》:元祐六年七夕日,东坡时知扬州,与发运使晁端彦、吴倅、晁无咎,大明寺汲塔院西廊井与下院蜀井二水校其高下,以塔院水为胜。

《东京梦华录》: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又以黄蜡铸为凫雁鸳鸯鸡鶒龟鱼之类,彩画金缕,谓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传土旋种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冑者,如门神之像,盖自来风流,不知其从。谓之果食将军。又以菉豆、小豆、小麦于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篮綵缕束之,谓之种生。皆于街心綵幕帐设,出络货卖。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装,竞誇鲜丽。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綵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里巷与妓馆往往列之门首,争以侈靡相尚。

《乾淳岁时记》:七夕节,物多尚果食茜鸡及泥孩儿,号摩㬋罗。有极精巧饰以金珠者,其直不赀。并以蜡印凫雁水禽之类,浮之水上,妇人女子夜对月穿针,饾饤杯盘,饮酒为乐,谓之乞巧。及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少。小儿女多衣荷叶,半臂手持荷叶效颦,摩㬋罗。大抵皆中原旧俗也。七夕前,修内司例进摩㬋罗十卓,每卓三十枚,大者至高三尺,或用象牙雕镂,或用龙涎佛手香制造,悉用镂金珠翠衣帽、金钱钗佩环、真珠头须及手中所执戏具,皆七宝为之。各护以五色,镂金纱厨制,阃贵臣及京府等处,至有铸金为贡者,宫姬市娃冠花衣领,皆以乞巧时物为饰焉。

《宋史·镇王竑传》:竑好鼓琴。丞相史弥远买美人善鼓琴者,纳诸御而厚廪其家,使美人瞷竑,动息必以告。美人知书慧黠,竑嬖之。宫壁有舆地图,竑指琼厓曰:吾他日得志,置史弥远于此。又尝呼弥远为新恩,以他日非新州则恩州也。弥远闻之,尝因七月七日进乞巧奇玩以觇之。竑乘酒碎于地,弥远大惧,日夕思以处竑,而竑不知也。

《贾氏说林》:陈丰与葛勃屡通音问而欢会,末由七月七日,丰以青莲子十枚寄勃,勃啖未,竟坠一子于盆水中,有喜鹊过,恶污其上,勃遂弃之。明早有并蒂花开于水面,如梅花大。勃喜曰:吾事济矣。取置几头,数日始谢,房亦渐长。剖之,各得实五枚,如丰来数。即书其异以报丰。自此,乡人改双星节为双莲节。

《齐东野语》:宋庆之寓永嘉时,适逢七夕,学徒醵饮。有僧法辨善五星,每以八煞为说酒边。一士致仙,叩试事,忽箕动,大书文章伯降。宋怪之,漫云:姑置此,且求一七夕新词。即以八煞为韵,意欲困之。忽运箕如飞,大书鹊桥仙一阕,云鸾舆初驾,牛车齐发,隐隐鹊桥咿轧。尤云殢雨正欢浓,但只怕来朝初八。霞垂綵幔,月明银蜡,馥郁香喷金鸭。年年此际一相逢,未审是甚时结煞。

《癸辛杂识》:杨缵继翁大卿,倅湖日七夕夜。其侍姬田氏及使令数人,露坐至夜半,忽见一鹤西来,继而有鹤千百从之,皆有仙人坐其背,如画图所绘者,綵霞绚粲,数刻乃没。时杨卿已寝,姬急报,起而视之,尚见云气纷郁之状。

《中吴纪闻》:昆山县东,地名黄姑。父老相传,尝有织女牵牛星降于此地,织女以金篦划河水,河水涌溢,牵牛因不得渡。今庙西有水,名百沸河。乡人异之,为之立祠,祈祷甚灵。每至七夕,人皆合钱为青苗会,以祈谷焉。

《元氏掖庭录》: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綵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至大中,洪妃宠于后宫。七夕,诸嫔妃不得登台,台上结綵为楼,妃独与宫官数人升焉。剪綵散台下,令宫嫔拾之,以色艳淡为胜负。次日,设宴大会,谓之𩰚巧宴,负巧者罚一席。

《岁华纪丽谱》:七月七日晚,宴大慈寺,设厅,暮登寺门楼,观锦江夜市,乞巧之物皆备焉。

《熙朝乐事》:七夕,人家盛设瓜果酒殽于庭心,或楼台之上,谈牛女渡河事。妇女对月穿针,谓之乞巧。或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市中以土木雕塑,孩儿衣以綵服而卖之,号为摩㬋罗。《群碎录》:七夕,俗以蜡作婴儿形,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宜子之祥,谓之化生。

《帝京景物略》: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徵矣。《北京岁华记》:七夕,宫中最重,市上卖巧果,人家设宴,儿女对银河拜。

七夕部杂录

《淮南·毕万术》:七月七日,采守宫阴乾之,合以井华水,和涂女身,有文章即以丹涂之,不去者不淫,去者有奸。

《风俗通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四民月令》:卷耳,伏后二十日为曲,至七月七日乾之,覆以胡枲。

七月七日作曲,合蓝丸及蜀漆丸,暴经书及衣裳,不蠹。

《风土记》:魏时,人或问董勋云:七月七日为良日,饮食不同于古,何也。勋云: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糜为珍,今此日惟设汤饼,无复有糜矣。

《抱朴子·杂应篇》:或问:魏武帝曾收左元放而桎梏之,而得自然解脱,以何法乎。抱朴子曰:吾不能正知左君所施用之事。然历览诸方书,有以七月七日东行跳脱虫,涂之自解。然左君之变化无方,未必由此也。自用六甲变化其真形,不可得执也。

《食经》:七月七日作酒法方:一石曲作糗饼,编竹瓮下,罗饼竹上,密泥瓮头。二七日出饼,曝,令燥,还内瓮中,一石米合得三石酒也。

《齐民要术》:作大酢法:七月七日取水作之,大率麦䴷二斗,勿扬簸,水三斗,粟米熟饭三斗,摊令冷,任瓮大小依法加之,以满为限。

《千金方》:七月七日,取菖蒲为末,酒服方寸匕,饮酒不醉,好事者服而验之,久服聪明,忌铁器。

《外台秘要》:七月七日,以大豆拭疣上,三过,使本人种豆于南,向屋东头第二溜中,豆生叶,以热汤沃杀,即愈。

蛔虫心痛吐清水,七月七日采蒺藜子,阴乾,方寸匕,日三服。〈又〉三十年失明,补肝散,用蒺藜子,七月七日收,阴乾捣散,食后水服方寸匕,日二服。

《酉阳杂俎》:厌鼠法,七日,以鼠九枚置笼中,埋于地,秤九百斤土覆,坎深各二尺五寸,筑之令坚固,《杂五行书》曰:亭部地上土涂灶,水火盗贼不经涂。屋四角鼠不食谷,以塞埳百鼠种绝。

《岁时杂记》:七月六日,有雨,谓之洗车雨。七日雨,曰洒泪雨。

《尔雅·翼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秃,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容斋三笔》:太平兴国三年,诏,七夕嘉辰著于令甲,今之习俗多用六日,非旧制也。宜复用七日,且名为七夕,而用六,不知始自何时。然唐世无此说,必出于五代耳。

《燕翼诒谋录》:北俗,遇月三七日,不食酒肉,盖重道教之故。而七夕改用六日。太平兴国三年七月乙酉诏曰:七夕佳辰,近代多用六日。宜以七日为七夕,颁行天下。盖方其改用六日之时,始于朝廷,故釐正之自朝廷始。

《纪历撮要》:七夕,天河去探米价,回快米贱,回迟米贵。《彦周诗话》:作诗压韵是一巧,尝记人作七夕诗,押潘尼字,众人竟和,无成诗者。仆时不曾赋,后因读《藏经》,呼喜鹊为刍尼,乃知读书不厌多。

《宋褧诗》:晓凉门巷柳阴蝉,九陌晴泥著锦鞯。到处帘栊尽相似,巧棚人静五生蔫。注七夕前数日,种麦于小瓦器,为牵牛星之神,谓五生盆。

《委巷丛谈》:宋时,行都节序,皆有休假。惟七夕,百司皆入局,不准假。有时相古朴,问堂吏云:七夕不作假,有何典故。吏应云:七夕古今无假。时相但唯唯,不知其有所侮也。盖用《柳词·七夕·二郎神》云:须知此景,古今无价。

《代醉编》:七夕乞巧,其来已久。《续博物志》山东风俗,正月取五姓女,年十馀岁,共卧一榻,覆之以衾,以箕扇之。良久,如梦寐,或欲刺文绣、事笔砚、理管弦。俄顷,乃寤,谓之扇天卜以乞巧,是正月亦有乞巧事。然不如七夕,瓜果陈列,穿针弄丝,为有风致。

《笔峰杂兴》:咽喉骨鲠,七月七日,取丝瓜根阴乾,烧存性,每服二钱,以原鲠物煮汤服之。

《谰言长语》:文人辞胜于理者多,《曹植·七夕咏》曰:目牵牛兮挑织女,交有际兮会有期。《张文潜·七夕歌》言牵牛织女二星云:帝怜独居无与娱,河西嫁与牵牛夫。世人遂实其事。《白乐天·长恨歌》叙明皇思贵妃,天上人间会相见云云,人读之不觉可喜。元艾性夫作《临邛道士招魂歌》云:安得天上蓬莱宫,却著人间马嵬鬼。今剪灯新话馀话等一切鬼话、启蒙故事收之,后人遂以为实然。

《常氏日录》:七夕将午时,酒服菖蒲一二寸,饮酒不醉。

七夕部外编

《道书》:七月七日,为庆生中会。此日,地官三宫九府四十二曹,同会天水二官六宫十八府七十八曹,同考罪福。

《列仙传》: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之间。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馀年后,于山中谓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缑氏山头。是日,果乘白鹤,驻山岭,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陶安公者,六安铸冶师也。一朝,火散上,紫色冲天。安公伏冶下求哀。须臾,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安公,冶与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龙。至日龙来,安公骑之,东南而去。邑中数万人,预共送之,皆与辞诀。

《神仙传》:王远,字方平,欲东入括苍山。过吴,住胥门蔡经家。经小民而骨相当仙。远于是告以要言,乃委经而去。经后入室,以被自覆,忽然失之。去十馀年,忽还家,语家人曰:七月七日,王君当来,可多作饮食,以供从官。至其日,王君果来,经举家皆见之,前后麾节幡旗、导从、威仪,奕奕如大将军也。远坐,因遣人召麻姑,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可十八九许。坐定,各进行厨擘脯而食之,云麟脯。麻姑手爪似鸟。经心中念曰: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也。远已知经心中所言,即使人牵经,鞭之,谓曰:麻姑,神人也。汝何忽谓其爪可爬背耶。但见鞭著经背,亦莫见有人持鞭者。远去后,经家所作饮食数百斛皆尽,亦不见有人饮食也。

《汉武帝内传》:元封元年正月甲子,登嵩山起道宫,帝斋七日,祠讫乃还。至四月戊辰,帝閒居承华殿,东方朔、董仲舒在侧。忽见一女子著青衣,美丽非常。帝愕然问之,女对曰:我墉宫玉女王子登也,乃为王母所使,从昆崙山来。语帝曰:闻子轻四海之禄,寻道求生,降帝王之位,而屡祷山岳勤哉,有似可教者也。从今日清斋,不闲人事,至七月七日,王母暂来也。帝下席跪诺。言讫,玉女忽然不知所在。帝问东方朔,此何人。朔曰:是西王母紫兰宫玉女,常传使命,往来扶桑,出入灵州交关,常阳传言,元都阿母昔出配北烛仙人,近又召还,使领命禄真灵官也。帝于是登延灵之台,盛斋存道。其四方之事,权委于冢宰焉。到七月七日,乃修除宫掖,设坐大殿以紫罗荐地,燔百和之香,张云锦之帏,然九光之灯,列玉门之枣,酌蒲萄之醴,宫监香果为天宫之馔,帝乃盛服立于阶下,敕端门之内不得有妄窥者。内外寂谧,以候云驾到。夜二更之后,忽见西南如白云起,郁然直来,径趋宫庭。须臾转近,闻云中箫鼓之声,人马之响,半食顷,王母至也。县投殿前,有似舄集。群仙数千,光耀庭宇。既至,从官不复知所在,唯见王母乘紫云之辇,驾九色斑龙,别有五十天仙,侧近鸾舆,皆长丈馀,咸住殿下。王母唯扶二侍女上殿,侍女年可十六七,容眸流盼,神姿清发,真美人也。王母上殿东向坐,著金褡襡,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履元璚凤文之舄,视之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下车登床,帝跪拜问,寒暄毕立,因呼帝共坐。帝面南,王母自设天厨,真妙非常,帝不能名也。又命侍女更索桃果,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以呈王母,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王母乃遣侍女郭密香,与上元夫人相问云:王九光之母,敬谢天事,劳我致以愆面,刘彻好道,适来视之,若能屈驾,当停相须。须臾,夫人至,从官文武千馀人。夫人上殿向王母拜,王母坐而止之,呼同坐,北向帝拜,问寒温,还坐。王母巾笈中,有一卷书,盛以紫锦之囊。出以示之,曰:此五岳真形图也,今以相与。上元夫人语帝曰:今虽得真形,而无五帝六甲,左右灵飞之符十二事,何以召山灵,朝地神,摄总万精,驱策百鬼,束虎豹,役蛟龙乎。即命侍女纪离容到扶广山,敕青真小童,出六甲左右灵飞致神之方以授。须臾,侍女还捧五色玉笈,凤文之蕴,出六甲之文。夫人一一手指,所施用节度示帝焉。凡十二事,帝拜受。

《潜居录》:汉武帝,七夕幸开襟楼,忽见殿北方綵云缥缈,有美女骑一物,蹁跹而下,即以所骑物上帝曰:此棨东之剑,群仙宝之,能辟诸邪,妾乘之而来,顷刻百里矣。后人吴宫大帝,号曰辟邪,亦曰百里。

《神仙感遇传》:李筌,号达观子,好神仙之道。至嵩山虎口岩,得黄帝阴符经本,绢素书,朱漆轴,缄以玉匣,题曰: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其本糜烂,筌抄读数千遍,竟不晓其义理。因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与筌说阴符之义,曰:此符凡三百言,一百言演道,一百言演术,一百言演法。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民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术。本命日诵七遍,益心机,加年寿,每年七月七日写一本,藏名山石岩中,得加算。久之,母出一瓠,令筌谷中取水,及还,已失老母。筌有将略,作太白阴符十卷。有相业著中台志十卷,竟入名山访道,不知所终。

《感遇集》:郭子仪至银州,夜见左右皆赤光,仰视空中,骈车绣幄,中有一美女自天而下。子仪拜祝,今七月七夕,必是织女降临,愿赐长寿富贵。女笑谓曰:大富贵,亦寿考。言讫,冉冉升天。子仪后立功,贵盛,年九十馀薨。

《说渊》:开元中,有李氏者,嫁于贺若氏,卒乃舍俗为尼,号曰真如。家于巩县孝义桥,其行高洁,远近宗推之。天宝元年七月七日,真如于精舍户外盥濯之间,忽有五色云起,自东而来,云中引手,不见其形。徐以囊授真如,曰:宝之,慎勿言也。真如谨守,不敢失坠。《博异志》:天宝中,有陈仲躬,假居一宅。其宅有井,甚大,好溺人。仲躬閒窥井上,忽见水影中一女子,年状少丽,依时样妆饰,以目仲躬。仲躬神魂恍惚,叹曰:斯乃溺人之由也。遂不顾而退后,数月炎旱,此井亦不减,忽一日,水顿竭。清旦,有一人扣门云:敬元颖请谒。仲躬命入,乃井中所见者。仲躬与坐,讯曰:卿何以杀人。元颖曰:妾实非杀人者。此井有毒龙,好食人血。自汉以来,已杀三千七百人矣。水不曾耗涸,某乃国初方堕于井,遂为龙所驱使,为妖惑以诱人,用供龙所食,辛苦非所愿。昨为太一使者,交替天下,龙神尽须集驾。昨夜子时,已朝太一,今井内已无水。君子诚能命匠淘之,则脱难矣。仲躬命匠入井,至底无别物,唯获古铜镜一枚,面阔七寸八分。仲躬令洗净,安匣中,焚香以洁之。一更后,忽见元颖,直造烛前,设拜曰:谢生成之恩,某本师旷所铸十二镜之第七者也。其铸时皆以日月为大小之差,元颖则七月七日午时铸者也。贞观中为许敬宗婢兰苔所堕,遂为毒龙所役,幸遇君子,乃获重见人间耳。

《桂苑丛谈》:郑代,肃宗时为润州刺史,兄侃,嫂张氏女,年十六,名采娘,淑慎其仪。七夕夜陈香筵祈于织女,是夕梦云舆雨盖蔽空驻车,命采娘曰:吾织女,汝祈何福。曰:愿丐巧耳。乃遗一金针,长寸馀,缀于纸上,置裙带中,令三日勿语,汝当奇巧,不尔化成男子。经二日以告其母,母异而视之,则空纸矣。其针迹犹在。张数女皆卒,至娠,母病而不言,张氏有恨,言曰:男女五人皆卒,复怀何为。将复服药以损之。药至,将服,采娘昏奄之内,忽称杀人。母惊而问之曰:某之若终,当为男子,母之所怀是也。闻药至情急,是以呼之。母异之,乃不服药。采娘寻卒。既葬,母悲念,乃收常所戏之物而匿之。未逾月,遂生一男子,有动所匿之物,儿即啼哭。张氏哭女,孩儿即啼哭,罢即愈。及能言,常戏弄之物,乃采娘后身也。因名曰叔子,后位至柱史。

《宣室志》:进士李员,河东人也。居长安延寿里。元和初夏一夕,员独处其室,方偃于榻,寐未熟,忽闻室之西隅有微声,纤而远,锵然若韵金石乐,如是久不绝。俄而有歌者,其音极清越,泠泠然,又久不已。员窃志其歌词,曰:色分蓝叶青,声比磬中鸣。七月初七日,吾当示汝形。歌竟其音阕。员且惊且异,朝日命家僮穷其迹,不能得焉。是夕,员方独处,又闻其声,悽越且久,亦歌如前词,竟。员心知为怪也,默然异之。如是凡数夕亦闻焉。后至秋,始六日夜,有甚雨隤其堂之北垣,明日垣北又闻其声。员惊而视之,于北垣下得一缶,仅尺馀,制用金成,形状奇古,与今之缶甚异。苔翳其光,隐然有文,视不可见,盖千百年之器也。叩之则其韵极长,即命涤去尘藓,方可读之。字皆小篆,书乃崔子玉座右铭也。员得而异之,然竟不知何代所制也。《奚囊橘柚》:袁伯文七月六日过高唐,遇雨宿于山家,夜梦女子甚都,自称神女,伯文欲留之,神女曰:明日当为织女造桥,违命之辱。伯文惊觉,天已辨色。启窗视之,有群鹊东飞,有一稍小者,从窗中飞去。是以名鹊为神女也。

《名胜志》:铁船山,在融县西三十里,有仙女泉。以七月七夕,尝有仙女浴于泉侧,故名。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