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宗后学 通理 述
嗣法门人 明远 较字
△二下根获益二。一无学得记。二有学得记。初(品题云)。
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五百弟子。即后文三迦叶波。乃至周陀娑伽陀等。受者领受。谓自识宿因。领受成佛记也。不言授与。之授者。重在机边。显彼实能自信故。准文中。有富楼那等千二百人得记。今题中但标五百者。以是正为机故。若富楼那乃内秘外现。余众乃迦叶代传。非正为机。故不言也。按此品别义亦五。一为显佛德无尽故。文云。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是也。二为显下根非真故。文云。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是也。三为显心印悬通故。文云。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是也。四为显自识宿因故。文云。一切智愿。犹在不失是也。五为显自信无疑故。文云。我今乃知。实是菩萨等是也。总言如来三业殊胜。凡有施设。终不唐捐。故于化城品后。继以五百受记品焉。
△(经文分二)一先记满慈。二次记千二。初二。一满慈念请。二如来与记。初。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至)能知我等深心本愿。
初经家叙悟。闻是智慧者。领前法喻二周。会权归实之义。方便随宜等。领前法喻二周。从实施权之义。又闻授记者。领前法喻二周。五人得记之义。复闻宿世等。领前化城品中。覆讲结缘之义。复闻诸佛等。领前化城喻中。化城灭城等义。以化城灭城。皆喻如来自在神通力也。未有者。往昔因缘。从未说故。心净者。从前疑惑。今已断故。踊跃者。领解欢喜。不自持故。即从下。礼住念请。解齐四子。欲有所呈。故自即从座起。到于佛前。辩逊群贤。无能措词。故惟头面礼足。却住一面。却犹退也。瞻仰尊颜者。希记待授。望佛慈悲之意。目不暂舍者。心领神会。愿能证知之意。作念甚奇者。叹如来权智随宜。所为希有者。叹如来法力普救。随顺世间等。正权智随宜之义。拔出众生等。正法力普救之义。方便知见。即权智也。能拔众着。即法力也。言世间若干种性。佛能随顺而说。其犹雨滴万物。巨细均沾。非奇特智乎。众生处处贪着。佛能称量救拔。其犹火燎大荒。鸿纤俱尽。非希有事乎。方便品云。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信解品云。能为下劣。忍于斯事。取相凡夫。随宜为说。皆斯义也。于佛功德等。满慈欲赞佛德。自揣不能之意。意谓穷子一喻。四子同说。极赞佛德。应无余蕴。而如来犹以为说不能尽。况我智辩。无能较彼。纵欲宣说。其犹以尺度空。用升量海。故曰言不能宣。惟佛世尊等。满慈自惟佛智。能鉴己心之意。深心指现前真信。非昔浮浅。故云深也。本愿指往昔远誓。非今始发。故云本也。独许佛为能知者。意谓。我虽智辩未及。无能表扬佛德。然我现前深心。往昔本愿。久在圣鉴。应不以讷纯见弃也。满慈念请竟。
△二如来与记二。一长行。二偈颂。初二。一称赞功德。二正与授记。初。
尔时佛告诸比丘(至)无能尽其言论之辩。
告诸比丘。问以见不者。欲其真见满慈。不可以声闻视之也。诸子皆能说法。惟满慈为最。故云说法人中。最为第一。言常称者。如阿含经云。我佛法中。善能广说。分别义理者。满慈子为第一。亦者例上之词。言不惟称其能说。亦且叹其能行也。种种功德者。如说行持。即向下精勤护持等事。如阿含思惟修习。即是精勤。方等受弹不退。即是护持。护持云者。为遮实行声闻。不令破法也。又如般若从佛转教。即是助宣。示教利喜者。谓转教菩萨。示以成佛之利。教令欢喜也。又如如来初中后说。皆名正法。满慈从首至尾。皆能分别。即是具足解释。借言显理。因理入道。即是饶益同行。同行即指二乘。二乘之行。俱以梵称者。以今经会权归实。非惟二乘。乃至散善微因。皆当成佛。亦得名梵故。舍除也。尽穷也。言满慈雄词丽句。论辩非常。具纵横之才。运杀活之机。除佛一人。则虽智似鹙子。问如云兴。欲穷其词。亦所不能。据此则智迈群贤。辩齐亚圣。而前文犹自以为于佛功德。言不能宣者。一则以见佛德无尽。本不可宣。一则以为实行下根。曲示权仪。岂真四子之不若乎。称赞功德竟。
△二正与授记三。一行因得果。二依正庄严。三总结功德。初三一过去因深。二未来行满。三当得成佛。初。
汝等勿谓富楼那(至)常作佛事教化众生。
初承前略明。如上所称护助我法等。不足以尽漏慈之实。故以勿谓但能等诫之。盖欲众知其本也。亦于过去等。乃略明本地之事。准偈云。于千亿佛所。今云九十亿者。以远本杳冥。难于取信。且约九十亿言之。护助正法等。显本地之事。与今无异也。
又于下。正以详明。空法仍指般若。言满慈于诸佛般若会上。不惟助宣空法。且又于诸空法。实能明了其义。通达其理。拣非徒事口头者比。得四无碍等。谓依所明了。转教菩萨。无碍智。即四无碍辩。不云辩而云智者。以辩由智发。有智乃有辩故。审谓审察机宜。谛谓谛观法性。由来不谬。故云常能。惟取机教相当。不务名闻利养。故云清净说法。无有疑惑者。法明了故。智无碍故。机教审谛故。清净无私故。反是皆不能无疑也。神通之力。指诸佛方等所说如今佛方等会上多明菩萨不思议神通事故。具足者。成就义。言满慈于诸佛方等。所说。不惟但能护持。而且于诸菩萨神通。实能具足成就。拣非智类焦芽者比。随其寿命者。约从生至殁而言。言满慈于诸佛会中。不惟明了空法。具足神通。而且随其寿命。从生至殁。常修清净梵行。饶益同行也。彼佛下。结指本意。咸谓声闻者。不识其本。但见其迹。以斯方便者。内秘实德。外现权相饶益众生者。随顺机宜。安住方便。令立菩提者。时至机熟。引入真实。如此皆借彼利物。以严自报。故云为净佛土。常作佛事等也。
△二未来行满。
诸比丘富楼那(至)渐渐具足菩萨之道。
初从古至今。七佛者。四分戒本颂云。毗婆尸式弃。毗舍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释迦文。盖指庄严劫后三佛。贤劫前三佛。及第四释迦佛也。然七佛已该释迦。而又云今于我所等者。有取已作证之意。意谓。七佛前六。已属过去。今于我所亦为第一。乃众所目睹而亲见者。如来岂虚誉哉。于贤下。从今至后。贤劫。即现在劫也。以此中千佛出世。化众成贤。故以贤名。当来诸佛者。即指今佛以后。九百九十六佛。而皆二字。通承上文。盖统约七佛以来。诸佛会中。详明说法第一之义。亦于未来。乃指星宿劫中。护持助宣。准上可知。为净下。结显行满。为净佛土。勤化众生者。以众生为国土之严故。渐渐具足。菩萨之道者。从古至今。从今至后。渐积渐深故。渐积渐深。乃得因行圆满。则菩萨之道。岂易言具哉。
△三当得成佛。
过无量阿僧祇劫(至)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过无量僧祇者。统约过去九十亿佛以来。以至当来具足菩萨道时而言。当于此土。得菩提者。以因中于此行道。缘在此故。佛号法明者。有二义。一谓于一切法无不明了。二谓以大法明。破众生暗。亦自觉觉他为名。行因得果竟。
△二依正庄严二。一依报庄严。二正报庄严。初。
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至)人天交接两得相见。
因地结缘既众。果上报土自广。故虽此土成佛。无妨以沙界为土。七宝为地者。因以法宝。庄严众生心地所感。地平如掌者。佛掌平正非同世人之掌。或曰海底有石。名掌。无有一微尘许不平。地平如之。亦因地等心济物所感。山陵者。高阜之处。溪涧等。洼下之区。此皆心地不平所感。因地等心济物。故报土无此。所以持地菩萨。平地待佛。佛谓。仁者当平心地。以心平则世界平也。七宝台观。充满其中者。因以法宝。安住众生所感。诸天宫殿。近处虚空者。显佛教所及。上天垂佑。人天交接。两得相见者。显佛道相通。天人一理。如大成云。人完天道。人之未始非天。天之未始非人是也。然满慈以娑婆秽土。化为恒沙净域。较之释迦。犹为殊绝。而受记乃在下根。噫。本迹之事。诚有不可得而思议者焉。
△二正报庄严。
无诸恶道亦无女人(至)六通三明及八解脱。
初众生纯善。无诸恶道。亦无女人者。因地化生。令行善法。常修梵行所感。既无女人。不由胎藏。故云一切众生。皆以化生。淫为众恶之首。既云无有。则众生纯善可知。欲为神通之累。因无欲故。所以能得而且大。楞严云。欲气粗浊。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又昔有五通仙人。因着欲故。遽失神足。据此则身出光明。飞行自在者。皆以无欲所致。志固者。能立大愿。精进者。能修大行。智慧者。能解大法。普皆金色等。有莅众说法之姿。而自庄严者。非造作修饰之美。据此则彼土众生。俱堪上求佛果。下度有情。净名所谓深心是净土。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者。其满慈之谓欤。常以二食者。化身轻净。不资抟食也。闻法欢喜。便可助性养元。名法喜食。住定庆快。便可资神调气。名禅悦食。噫。娑婆众生。一生劳碌。只为口头。无边杀业。全由舌根。何不凝神法喜。栖心禅悦。则现在绝劳碌之苦。当来乏酬偿之报也。有无下。三乘殊胜。无量僧祇等。显菩萨众多。神通大。智无碍。教化善者。拣非地前诸位可比。算数较计等。显声闻无数。具通明。及解脱者。拣非不来以下可比。据此则生彼国者。曰与上善同会。与彼极乐无以异也。依正庄严竟。
△三总结功德。
其佛国土有如是等(至)起七宝塔遍满其国。
初正结功德。承上若依若正。不可限量。故云有如是等。无量德严。庄严言功德者。以是积功累德之所致故。一一圆满具足。故云成就。劫名下。进言其余。佛以法宝照世。故劫名宝明。人惟纯善所居。故国名善净。佛寿无量等。随缘久住。法住甚久者。因机常存。灭后起塔者。不尽余化。此又于前已说之外。进言其余。以见始终殊胜义也。长行竟。
△二偈颂(标颂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说偈言。
△(正颂分二)一颂称赞功德。二颂正与授记。初(义颂)。
诸比丘谛听佛子所行道(至)心则怀疑惑。
初总以略颂。长行问以见不。偈颂教以谛听。总欲众识其本也。长行即迹明本。故直指满慈。偈颂依本明迹。故浑言佛子。浑言佛子。满慈已寓中也。行道者。行菩萨道也。行菩萨道。却现声闻之迹。借斯方便。饶益同行。故以善学称之。由善学故。虚虚实实。莫可拟论。故以不可思议称之。如护持助宣等。皆不可思议事也。知众下。别以详颂。知众乐小法等。明从本垂迹。自说是声闻等。明引小向大。悉得成就者。谓保证偏真。由此惟知乐小。不复求大。故云小欲懈怠。佛子方便力故。能令回小向大。故云渐当作佛。内秘下。开迹显本。内秘菩萨。外现声闻者。四摄中同事摄也。欲为集谛之本。生死为众苦之源。曰少曰厌者。欲求断集离苦。示同声闻事故。实自净佛土者。资摄生之因。严当来之报也。示有三毒等。指昔未遇佛时而言。言不惟现居声闻。非是实行。即昔日未遇佛时。亦不过示同凡外。现三毒及邪见相耳。我弟下。结略显广。偈凡六句。前二句。言我诸弟子。如是而行者。正为方便度生。此结略也。后四句。言不惟此也。更有种种现化。若具说者。但恐浅见不识。妄疑虚诞。正如井蛙不可以语大海。此显广也。颂称赞功德竟。
△二颂正与授记三。一颂行因得果。二颂依正庄严。三颂总结功德。初三。一颂过去因深。二颂未来行满。三颂当得成佛。初(义颂)。
今此富楼那于昔千亿佛(至)而自净佛土。
初颂承前略明。言如上所说。不过于我法中。善学方便。要知今此富那。不止是也。长行为易于取信。故近言九十亿佛。偈颂显本地幽微。故远指于昔千亿。勤修所行道者。总约宣护佛法言之。宣即助宣。仍指般若转教。护即护持。仍指方等受斥。如此皆为上期佛果。故云求无上慧。现谓示现。居弟子上者。显是第一。多闻有智者。显是说法第一。有智则理明气舒。故所说无畏。多闻则应机有本。故能令众喜。度生心切。故无有疲倦。求道意诚。故以助佛事。已度下。颂正以详明。度者。超证之义。神通指方等所说。长行所谓。具足菩萨神通之力是也。具智知根。常说净法者。净法指般若真空。长行所谓。于诸空法明了通达。乃至常能审谛清净说法是也。又长行云清净说法。指能说清净。此中云说清净法。指所说清净。意显欲说净法。心具净心而后可尔。演畅下。颂结指本意。初二句。颂前以斯方便。饶益众生。令住句。颂前又化无量。令立菩提。而自句。颂前为净佛土。教化众生。其义可知。
△二颂未来行满(约义略颂)。
未来亦供养无量无数佛(至)成就一切智。
准长行有三义。今略从古至今。惟二。初颂从今至后。未来者。指贤劫四佛以后。以至星宿劫言也。余可知。常以下。颂结显行满。成就一切智者。有二义。一谓度诸众生。令他成就。二谓度众生已。致自成就。总为显示行满义故。
△三颂当得成佛(约义略颂)。
供养诸如来护持法宝藏其后得成佛号名曰法明。
首二句。统约过未言之。约义颂前过无量僧祇之句。下二句。颂别号。略同号也。颂行因得果竟。
△二颂依正庄严二。一颂依报庄严。二颂正报庄严。初(略颂)。
其国名善净七宝所合成劫名为宝明。
准长行国名劫名。应在总结功德科中。今随便超颂于此。
△二颂正报庄严。
菩萨众甚多其数无量亿(至)亦无诸恶道。
初超颂三乘殊胜。菩萨具威德力者。有折摄以莅众故。声闻具无碍智者。有辩才以度生故。此皆满慈宣护佛法。因心所感。其国下。追颂众生纯善。义同长行。惟次第稍异。颂依正庄严竟。
△三颂总结功德(略颂)。
富楼那比丘功德悉成满(至)我今但略说。
首二句。总结成满。当得句。别结依报。贤圣句。别结正报。末二句。显广结略。言如是等事。更有无量。今所说者。如大地之一尘。故云略耳。劫国名号。超颂于前。佛法寿量等。从略不颂。先记满慈竟。
△二次记千二三。一千二念请。二如来与记。三领记庆责。初。
尔时千二百阿罗汉(至)如余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既证罗汉。必脱见思之缚。故云心自在者。作念者。默伸请词。欲如来他心速鉴之意。意谓。我与满慈。同处无学。彼既得记。我亦应尔。故云我等欢喜。此喜非常。故云得未曾有。虽曰得未曾有。不蒙一言印许。终滞犹豫。故云若各见授记等。授记如彼。庆快亦应如彼。故云不亦快乎。
△二如来与记三。一总许千二。二亲记五百。三敕记余众。初。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至)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念存乎中。情现于外。佛以他心圆鉴。故能知也。必告迦叶者。表下根成佛。非苦行莫济故。当现前者。显时节已至。无容少待。次第与授者。显个个当记。言不顿彰。
△二亲记五百二。一长行。二偈颂。初二。一陈那先得。二余依次成。初。
于此众中我大弟子(至)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大弟子者。上首之称。憍陈如最初称解。德长腊老。故先记也。别号普明者。有二义。一谓放光照世。二谓说法破愚。偈云。常放大光明。乃至常说无上道是也。
△二余依次成。
其五百阿罗汉优楼频螺(至)尽同一号名曰普明。
迦留陀夷。此云黑光以尊者貌黑而光故。优陀夷。此云出现。以尊者初生日始旦故。周陀。亦云周利。此云大路边。莎伽陀。亦云槃特。亦云槃陀伽。此云小路边。本行经云。其母随夫远逝。久而有孕。垂产思归。至中途诞子。二度凡生二子。故以大小别之。又云西域风俗。临产必归母家。两次路生。故以名焉。又有翻为大小继道者。为文稍雅。而义亦无殊。同号者。因中同为常随。果德亦同也。长行竟。
△二偈颂(标颂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正颂分二)一颂陈那先得。二颂余依次成。初二。一正颂长行。二补颂依正。初(义颂)。
憍陈如比丘当见无量佛(至)故号为普明。
长行云供佛。偈颂云见佛者。见不徒见。见必兴供故。长行云六万二千亿佛。今云无量者。言六万二千亿佛。以常情观之。则无量矣。觉称等正者。谓生佛平等。无偏党故。常放大光明者。光不徒放。放必成益。如华严贤首品云。如是等比光明门。如恒河沙无限数。悉从大仙毛孔出。一一作业各差别是也。具神进。则圆应群机。名闻遍。则十方向化。一切所敬者。上求佛法之明。说无上道者。下破愚迷之暗。末句。乃通承放光说道。以结其名耳。
△二补颂依正。
其国土清净菩萨皆勇猛(至)有如是神力。
首句。明依报清净。菩萨下。明正报神力。勇猛者。上求下化忍苦忘疲之义。升妙楼阁。似约喻言。言菩萨证一切智。明了诸法。如升妙高楼阁。无远不瞩。如华严净行品云。升正法楼。彻见一切是也。游诸十方者。神通力故。供已欢喜者。能成益故。须臾还国者。少时便归。如极乐众生。清旦供佛。满十万亿。即以食时。还到本国是也。末句。总结。如是皆不可思议之事。故云神力。颂陈那先得竟。
△二颂余依次成(义颂)。
佛寿六万劫正法住倍寿(至)皆如上所说。
初结前起后。佛寿六万。正法十二万。像法二十四万劫者。展转相倍。因机短长也。法灭则天人失怙。忧怖则足以感佛。由是五百比丘。转相补处。前前后后。相继而出。故云次第作佛。同号下。转次授记。我灭度后。某甲作佛。正转次授记语也。所化世间。且指依报。盖前佛指后佛所化世间。亦如我今所化。国土严净。无以异也。及诸下。诸事俱等。神通力者。如上具足神通。是神通等也。菩萨如上可知。准上无声闻。或是彼有脱漏。或本是菩萨。迹示声闻。故云菩萨声闻。若不然者。则皆如上说之语。不极成也。亲记五百竟。
△三敕记余众(属孤起颂)。
迦叶汝已知五百自在者(至)汝当为宣说。
首二句。指前已说者为例。次二句。例余未记者亦然。末二句。言余诸声闻。亦当亲记。但以不在此会。特令迦叶宣说。宣说者。代佛宣说。授记成佛事也。(问。准前请记许文中。俱有千二百人。今云不在此会者。何也。答。请记之时。虽千二俱在会中。只因如来许记。有次第与授之语。而七百人等。意以五百上首。一一次第与记。不知何时方毕。遂尔暂应他缘。不料如来辩才无碍。收放自如。而五百上首只消次第作佛。转次授记。乃至如上所说等数语。授记已毕。及欲再记七百。而七百不遑僧次。故谓不在此。会也)如来与记竟。
△三领记庆责二。一长行。二偈颂。初三。一庆幸自责。二说喻发明。三以法贴合。初。
尔时五百阿罗汉(至)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初经家叙置。佛前者。显是耳提面命。欢喜等。顿释绝分之忧。前因敕记余众。暂时就座。此欲悔过自责。故从座起。悔过者。悔一向乐小之过。自责者。责从前滞小之失也。世尊下。五百自陈。常作是念等。自叙从前执迷。今乃知之等。正明今日信解。言昔年不揣己德。妄自尊大。如世间无智愚人一般。虽今日乃知。而知即不迷。故言此以明信解之不虚也。所以下。徴起转释。言应得佛智。乃以小智为足其犹矫秋潦为大海。登丘陵作昆仑。岂智者之所为乎。
△二说喻发明二。一喻昔证小果。二喻今得大益。初。
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至)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
有人者。五百自喻。亲友者。喻十六王子。家喻大通高会。言昔日大通高会。本为王子而设。如彼之家。而十六王子。却与我等有缘。如我之友。而我等因近王子。得预大通高会。故喻云至亲友家。虽喻高会。尚蔽无明。故喻云醉酒而卧。所谓醉无明酒是也。是时亲友。官事当行者。喻王子欲赴他缘。赴缘度生。乃圣贤公务。不得不然。如官事不自由也。无价宝珠。喻一切种智。余乘所无。故以无价喻之。系喻覆讲结缘。覆讲结缘。令发一切智愿。尔时一切种智。已蕴藏识。如以宝珠系衣里也。与之而去者。喻此土结缘已毕。别应他方。其人醉卧者。喻尔时虽受大益。尚蔽无明。蔽无明故。于诸一切种智。不信不解。故以不知不觉喻之。起已者。喻善根内熏无明稍减。虽无明稍减。依旧随业漂沉。故以游行喻之。到于他国者。喻随业漂沉。流浪五道也。流浪五道。众苦逼迫。入于邪见稠林。欲求少许定慧。修诸无益苦行。故以为衣食故。勤力求索喻之。甚大艰难者。喻向在异道。空修无获。少有所得者。喻今于小乘。得证偏真。得证偏真。自谓究竟。故喻云便以为足。此昔年执权为实之态也。
△二喻今得大益。
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至)常可如意无所乏短。
于后者。喻今法华高会。时至缘熟。机教相契。故喻云会遇见之。反显四十年前。虽及门受业。而大小悬殊。所谓若逢不逢。犹未之逢也。而作是言等。喻如来会权归实之语。咄哉者。警觉之词。何为下。激发之意。言汝以堂堂丈夫。何为些须衣食。乃至漂泊。以至如是。喻如来警觉二乘。激发权宗。本具大缘。允称龙象。何为少许定慧。展转流浪。竟至小乘也。我昔欲令汝得安乐者。喻昔覆讲结缘。本为令发大心。永离生死之苦。究竟涅槃之乐故。五欲者。喻出世胜妙五欲。如相好庄严之色。佛法僧等之声。戒定慧等之香。最上一乘之味。觉法自性之触。凡此皆佛地受用。如自恣也。某年日月。珠系衣里者。喻正覆讲时。令发一切智心。则种智已纳识田矣。今故现在。而汝不知者。喻如来指示二乘。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但以权宗固蔽。不自知也。由不知故。但于小乘法中。煆炼熏修。以求逮得己利。故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喻之。佩珠作丐。故责以甚为痴也。二乘忘大取小。如来呵责。亦复如是。贸者以此换彼。须犹用也。教以以宝贸须。常可如意者。喻如来既示种智。教以以此度生。成就己德。圆满佛果。则受用无尽矣。说喻发明竟。
△三以法贴合二。一昔证小果。二今得大益。初。
佛亦如是为菩萨时(至)一切智愿犹在不失。
为菩萨时。乃在大通高会。义合至亲友家。令发智心。种智已纳识田。义合珠系衣里。废忘不觉。由于无明封蔽。义合醉卧不知。既得罗汉。已证偏空小果。义合少有所得。自谓灭度。不知所证未极。义合便以为足。资生二句。乃转释自谓灭度之义。盖以向在异道。资生正慧艰难。今遇佛法。得少便为足也。虽得少为足。自谓种智绝分。而昔日所发大心。识田种子不坏。故曰一切智愿。犹在不失。既不曾失。则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前文所谓今乃知之。如无智者是也。
△二今得大益。
今者世尊觉悟我等(至)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今者即指现会。昔缘相牵。际会于此。合前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觉悟乃警觉令悟。合前咄哉之语。比丘具龙象之仪。合前丈夫之称。所得既非究竟。取证在所不宜。合前何为衣食。乃至如是。久令种佛善根者。远指大通覆讲。令发一切智心。种蕴藏识。合前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乃至无价宝珠。系其衣里。方便示涅槃者。由彼乐小自蔽。对机施设。合前今故现在。而汝不知。谓为实灭者。依之煆炼熏修以求自利。合前勤苦忧恼。以求自活。我今乃知。反显昔年不知。合前甚为痴也。得受果记。必是如来授与。合前劝令贸易。欢喜未有。自庆受用不尽。合前如意无乏。长行竟。
△二偈颂(标颂云)。
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正颂分三)一颂庆幸自责。二颂说喻发明。三颂以法贴合。初(义颂)。
我等闻无上安隐受记声(至)便自以为足。
首二句。应作一句读之。言如来授记。令获无上安隐。耳提面命。故得闻也。佛是一切智人。故称无量智佛。自悔诸过者。大成云。诸过有四。谓忘本愿故。怖大乘故。乐小法故。得少足故。然此以上。长行属经家叙置。今是五百自陈。非颂长行。长行乃本此叙也。于无量佛宝。得少涅槃分者。言小乘涅槃。于佛功德藏中。如锱铢耳。无智愚人。往往得少为足。五百弟子。自谓我亦如是。故云如也。然此亦是悟后方知。长行所谓今乃知之是也。
△二颂说喻发明二。一颂昔证小果喻。二颂今得大益喻。初。
譬如贫穷人往至亲友家(至)有无价宝珠。
昔为下凡。得预高会。如贫人至亲友家。一切佛法。本自现成。如其家甚富。依彼佛法。为众覆讲。如具设肴膳。令发智心。种纳识田。如珠系衣里。明知无功。冥授大益。以待机缘。如默与舍去。无明封蔽。不信不解。如卧不觉知。大善内熏。无明稍减。如起已游行。展转流浪。堕入邪见。如他国求食。无益苦行。空修无获。如资生艰难。乍入佛法。即证小果。如得少便足。于诸大法。无心希求。如不愿好者。虽经方等般若。依旧抱迷未遣。如不觉衣里有珠。全同长行。无劳分配。
△二颂今得大益喻(约义略颂)。
与珠之亲友后见此贫人(至)五欲而自恣。
首二句。颂前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苦切句。颂前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示以句。颂前我昔欲令。乃至珠系衣里。贫人下。颂前贸易所须。但前约亲友劝勉。喻如来授记。此约见珠欢喜等。喻弟子领记。前后互影。而义无殊也。颂说喻发明竟。
△三颂以法贴合二。一颂昔证小果。二颂今得大益。初(义颂)。
我等亦如是世尊于长夜(至)自足不求余。
首句。颂前佛亦如是。盖机教互出也。世尊于长夜者。长行云。为菩萨时。盖以菩萨为度众生。久在生死。如长夜耳。常愍二句。颂前教化我等。令发智心。愿而云种者。谓此心一发。则识田有种矣。我等二句。颂前而寻废忘。不觉不知。得少二句。颂前既得阿罗汉道。乃至得少为足。
△二颂今得大益(约义略颂)。
今佛觉悟我言非实灭度(至)身心遍欢喜。
首二句。颂前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乃至汝等所得。非究竟灭。得佛二句。显是已结大缘。颂前久令汝等。种佛善根。后四句。颂前我今乃知。实是菩萨。乃至甚大欢喜。得未曾有。义同而文不同也。授记名决者。果与因契。决定不虚故。无学得记竟。
△二有学得记(品题云)。
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学无学。即有学人也。如三果四向等。研真断惑。始学无学人故。虽在学地。不甘小乘。因见无学得记。顿发思齐之心。故亦蒙授记。或曰。罗云早证无学。阿难故留残结。何故题中通称学无学耶。盖以此品。乃正为二千授记。若二人者。不过引进实行。故题不别标。若别明五义者。一为显此道。个个有分故。文云。我等于此。亦应有分是也。二为显成佛。学修兼资故。如阿难以多闻居初。罗云以密行居次是也。三为显深本。断疑生信故。文云。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等是也。四为显有学。业已回心故。文云。其意柔软。寂然清净等是也。五为显三周。被机普遍故。以学无学人。尚得授记故也。总言佛性平等。得失由人。但办肯心。无相负理。故于五百受记品后。继以授学无学人记品焉。
△(经文分二)一有学请记。二如来与记。初二。一二子请记。二二千请记。初。
尔时阿难罗睺罗而作是念(至)我愿既满众望亦足。
初自念素心。每自思惟。指般若以后言。意谓。我等昔于般若会上。见诸菩萨受记作佛。每每常自思惟。设我等如诸菩萨。同得授记。不亦快然自足于心乎。即从下。具仪哀求。盖以阿难等。素有望记成佛之心。今见无学得记。因逢桃李树。想起故园春。故即从座而起。诣佛陈请。意以同为及门之徒。彼既得记。我亦应尔。故云我等于此。亦应有分。一生修因证果。无别所赖。全仗佛加。故曰惟有如来。我等所归。又我下。引望结请。复有二义。初引众所望。意谓。我等二人。无论天人修罗。所有见者。莫不知其族姓。识其贤能。尊之亲之。师之友之。盖以阿难常为侍者。且以闻持之力。护持法藏。罗睺罗示生佛家。专擅密行之美。为佛之子。一则于法最重。一则于佛最亲。非向聊尔之辈。无足轩轾也。若佛下。结请授记。意谓。我既为众所仰。佛又为我所归。果见授记。则我愿既满。众望亦足。幸勿孤弃。以负彼我之望也。
△二二千请记。
尔时学无学声闻弟子(至)罗睺罗所愿住立一面。
起到佛前者。请记之仪。一心合掌者。求记之壮。瞻仰世尊者。希记之诚。然当时二千请词。未必全同二子。而希记之心。与二子无异。故曰。如阿难罗睺罗所愿。盖经家避繁。令准上而知也。住立一面者。倾渴翘伫。伏候慈旨。所谓今夜月明人尽望也。有学请记竟。
△二如来与记三。一授阿难记。二授罗云记。三授二千记。初二。一正与授记。二显本释疑。初二。一长行。二偈颂。初四。一得果时节。二依正庄严。三佛法寿量。四果上名闻。初。
尔时佛告阿难(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授与果号。号称山海慧者。谓智慧高深。如山如海。故古德释云。巍乎若须弥。群峰不可及。渊乎若大海。汪洋不可测也。又云。自在通王者。谓慧如山海。复济之以自在神通。现身说法。自在如王。盖以阿难多闻总持。护持法藏之所感也。当供下。示以时节。从此以去。更供六十二亿诸佛。其时长可知。一一佛所。护持法藏。其因深可知。经尔所时。行如许因。然后得成。其菩提不易可知。据此则自恃天真。轻厌进修者。亦可以知所悟矣。
△二依正庄严。
教化二十千万亿恒河(至)劫名妙音遍满。
初正报庄严。菩萨之数。以恒沙计之。尚有二十千万亿之多。况个个令成菩提。则化行俗美。人多胜善可知。然此亦由护持法藏。结缘深广所感。国名下。依报庄严。慧如山海。说法普济。故国名常立胜幡。以幡表普济义也。众生闻法。心地清净。故土感琉璃为地。以心净佛土净也。神通自在。说法无碍。故劫名妙音遍满。又众生根净。水流风动。皆妙音也。然国劫俱以说法为名者。以因中结集法藏。果上天时地理。咸相契故。
△三佛法寿量。
其佛寿命无量千万亿(至)像法住世复倍正法。
佛寿无量等。虽是随机所现。亦惟佛智能知。降斯以还。愈析愈乱。故云算数较计。不能得知。正法倍寿。像法倍正者。论道则愈后愈衰。论时则愈衰愈长。事势自尔也。
△四果上名闻。
阿难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至)所共赞叹称其功德。
呼名告之者。令知殊胜。生欢喜故。因中护持法藏。令诸佛慧命不断。故果上具诸功德。为诸佛称赞靡穷。长行竟。
△二偈颂(标颂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正颂分四)一颂得果时节。二颂依正庄严。三颂果上名闻。四颂佛法寿量。初。
我今僧中说阿难持法者(至)自在通王佛。
前四句。超颂示以时节。后二句。追颂授与果号。
△二颂依正庄严。
其国土清净名常立胜幡教化诸菩萨其数如恒沙。
上二句。超颂依报。下二句。追颂正报。
△三颂果上名闻(超颂而略)。
佛有大威德名闻满十方。
佛功德中。略举折摄二门。以该其余。故云有大威德。名闻十方。自为诸佛称叹。义同长行。而文稍异。
△四颂佛法寿量。
寿命无有量以愍众生故(至)种佛道因缘。
前四句。追颂寿量。以愍众生故者。显寿命无量。非徒羡久生也。后四句。补颂利益。恒河沙等。无数众生者。佛法住世既久。众生受化自众故。于佛法中。种佛道缘者。佛法熏染已深。将来成佛无疑故。正与授记竟。
△二显本释疑三。一初心菩萨怀疑。二如来显本释疑。三阿难自识本因。初。
尔时会中新发意菩萨(至)而诸声闻得如是决。
新发意。初学也。大菩萨。深位也。深位久记。初学乍入佛法。故作念不闻。既不闻菩萨得记。又不知声闻实德。但见跛鳖瘸驴。顿与龙象蹴蹋。故以有何因缘等而怪疑之。
△二如来显本释疑。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至)其本愿如是故获斯记。
初发心同佛。疑念在心。犹豫发外。故佛知而告之。欲以释其疑也。空王者。依俱舍论。乃释迦三僧祇劫。中间所逢之佛。据此则发心之时。已属示现。而阿难可例知也。阿难下。修行各异。成佛以度生为本。度生以多闻为具。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故阿难常乐多闻。趣果以修行为要。修行以精进为骨。先其所难。后其所获。故世尊常勤精进。是故下。证果迟速。世尊以精进力故。趣果为务。故已得菩提。阿难以多闻力故。济生为心。故仍护法藏。亦护将来法藏者。保持慧命。令不断绝。教化成就菩萨者。绍隆佛种。俾有缵承。古德释云。于上有继述之功。于下有作成之德是也。末二句。结指释疑。本愿如是者。显多闻非劣。酬宿愿故。故获斯记者。因有深重之愿。乃得殊胜之记。是则新意怀疑。亦犹斥鷃之笑大鹏。岂知夫图南九万者。良有以也。
△三阿难自识本因。
阿难面于佛前自闻授记(至)护持诸佛法。
初闻记欢喜。素心希望成佛。惟恐不得。今既面闻。故云所愿具足。心大欢喜。又心大欢喜者。庆佛道之必成。得未曾有者。知国严之殊胜故。即时下。获得宿命。通达法藏。乃尊者过去之事。因垂迹故。隔阴暂忘。今以闻记欢喜。心清净故。复得宿命。故云即时忆念。亦识本愿者。虽因佛说。亦由宿命。乃得自信无疑。尔时下。增明愿力。甚希有者。赞佛法力殊胜。能与生智也。令我者。归功于佛。不敢自居之意。无量佛法。如今所闻者。拣非二乘宿命。有分限。不清净也。我今二句。乃自信自任之语。意谓。佛道于人。本自不离。特因自疑自外。不能安住。今既闻记。复得宿命。信知作佛无疑。自此行住坐卧。不离者个。故云安住佛道。方便二句。正增明愿力之意。意谓。护法虽系本愿。已经隔阴遗忘。今既蒙佛提醒。岂敢顿违宿因。由是增明愿力。依旧方便侍佛。护持佛法。授阿难记竟。
△二授罗云记二。一长行授记。二约义重颂。初二。一果号因行。二依正佛法。初。
尔时佛告罗睺罗(至)常为诸佛而作长子犹如今也。
因修密行。依密行以成德。果感宝华。蹈宝华而行道。故以为名。盖以果上宝华。彰因地微密行也。常为诸佛。而作长子者。干父之蛊荷佛之道。犹普贤长男意也。
△二依正佛法。
是蹈七宝华佛国土庄严(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因中密行多闻。常相资借。故果上依正佛法。亦如山海无异。亦为此佛。而作长子者。表依慧起行。以行成慧之义。过是已后。当得菩提者。盖即补处山海位也。长行授记竟。
△二约义重颂(标颂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下正颂)。
我为太子时罗睺为长子(至)以求无上道。
受法。即指今日。以今日乃领受心法也。无量亿佛者。即长行十世界微尘等数。变其文耳。密行者。示居声闻。密行化道。以迹覆本。故惟佛能知。现为长子。以示众生等。即密行化道事也。无量二句。明所示功德。言尊者和光同尘。密示佛地功德。随顺机宜。则有无量亿千万乃至不可数也。尊者于诸佛法。久已明了。造次颠沛。未尝违间。故云安住佛法。从性起修。密行化道。借此幻因。圆满幻果。故云求无上道。授罗云记竟。
△三授二千记三。一审定机宜。二正与授记。三得记欢喜。初。
尔时世尊见学无学(至)二千人不唯然已见。
学无学人。亲见同学受记。感中形外。故世尊见也。柔软者。随顺实法。回转权执。寂然者。顿忘小心。成就大志。清净者。凝神结思。虚怀谛听。观佛者。倾渴翘伫。敬候纶音。此亦愤愤悱悱。正可启可发之际也。欲令观其动容。知其造诣。故问以见是人不。观其瞬目扬眉。大异寻常。故答云唯然已见。
△二正与授记二。一长行。二偈颂。初。
阿难是诸人等当供养(至)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供养诸佛等。明经劫行因。内秘外现。助佛扬化。皆护持法藏义也。十方成佛等。依因致果。因护法藏。修诸功德。果感相好。庄严法体。故同名宝相。寿命依正。正法像法。皆悉同等者。以因行无异故。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此标颂下正颂)。
是二千声闻今于我前住(至)渐入于涅槃。
初正颂长行。准上可知。咸以下。补颂化事。度生必以神通者。有二义。一者难化能化故。如净藏净眼。转邪心于妙严之类。二者难到能到故。如妙音观音。现色身于异刹之类。名闻周遍者。神通普度。泽被者广故。渐入涅槃者。成佛虽在一时。涅槃却分前后。盖以应缘各别故也。正与授记竟。
△三得记欢喜。
尔时学无学二千人(至)心欢喜充满如甘露见灌。
其意柔软。闻佛记音。犹如时雨之化。故云欢喜踊跃。慧灯明者。赞如来以智慧光。洞照机心。如灯之明也。心充满者。庆自己法喜充足。志愿圆满。喜不自胜也。自谓焦芽败种。复生一切种智。故以甘露见灌喻之。以甘露乃不死之药。死者灌而复生故。此上属因缘一周。总结前文。广明权实。以断疑生信竟。
△三极显经功。以借人弘法(现在受益固赖正觉亲谈。末世蒙恩。全凭四依转授。欲借人以弘经。须极言而显益自法师品去。至安乐行品。皆此义也)三。一显胜募人。二证益发愿。三请示方轨。初二。一显胜明益。二募人弘经。初(品题云)。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
法师有二。一谓依教修习。奉法为师。如受持读诵供养者是。二谓依教传宣。奉法师人。如为人解说书写者是。此品从始至终。通为明此。故以名也。又如来于三周法竟。复开此品者。据经文别义有五一为显被机普遍。足前不尽故。如文中广记现在。悬记未来。正足前三周不尽之机。现前未及之众也。二为显持人殊胜。令生欣乐故。如文中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乃至必得作佛等。正令人闻胜生欣。以发受持读诵等意也。三为显此经深奥。嘱令珍重故。如文云。此经是诸佛秘要。不可分布妄授等。正令弘经之人。知所珍重。勿妄宣传也。四为显利益广大。令知遵循故。如文云。得闻是经。乃能善行菩萨之道等。正令发心之人。循途守辙。莫敢越逾也。五为显护念缘胜。行道无滞故。如文中示以方轨。许以护持等。正令弘经之人。安意行道。勿忧阻滞也。又大成云。三周授记。已定法王。法王之位。未有不由法师而证入者。故授记之后。次以法师品焉。夫法王为道统之总持。法师为道统之流派。总持如海。流派如川。不有大海。则川流无归。不有川流。则大海可竭。故法王法师之位定。而释迦之道。绳绳无尽矣。
△(经文分二)一约人显胜。二约法显胜。初二。一结前起后。二正显殊胜。初。
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初广记结前。世尊面语药王。意属八万。故云因药王。告八万。此品以菩萨为当机者。以此中广记悬记。及向下能所殊胜等。类皆力少功多。事出难信。非菩萨无足证故。又将欲募人。示彼有护念之责故。告诸菩萨。必因药王者。欲显经益。表普济之功故。又药王为法王躯。示弘经者知所法故。呼名令见者。教以作证之意。论八部迹居凡位。求三乘尚是初心。是皆三周说法。未暇与记者也。如是等类。总指四众八部。咸闻妙法者。各各历耳成因。一偈一句。极言其闻之少也。随喜者。随顺欢喜。不生违谤。一念者。偶尔发心。未能持久。皆与授记。当得菩提者。一则以显法力殊胜。一则以显实相平等。所谓一句染神。咸资彼岸。凡有心者。皆当作佛也。佛告下。悬记起后。灭后闻经者。生不值佛。但从四依边受。既非耳提面命。何故皆亦与记。盖以此经。如来在世犹多怨嫉。况灭度后。故虽闻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皆可以熏自佛种。引他来学。谁谓非当来成佛之一数耶。结前起后竟。
△二正显殊胜二。一长行。二偈颂。初三。一况显殊胜。二较量殊胜。三劝供持人。初二。一况显广持人胜。二况显广说人胜。初二。一举广持人。二以少况显。初。
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至)于未来世必得作佛。
初举人标行。若复有人者。紧承上文。仍指如来灭后。受持者。领受忆持。读诵者。披读讽诵。解说者。注疏讲演。书写者。布䇿流行。乃至一偈者。取其为义少周。敬视如佛者。见其重法之至。华香者。名华高香。罗列以示观瞻。缨络者。宝缨联络。庄严以示美丽。末香者。众香为末。置中以防虫虷。涂香者。以香益水。涂地以表严洁。烧香者。和香为炷。焚烧取不断之义。缯盖者。缯纩为伞。张设表荫覆之功。幢幡者。左右飘扬。以表摧邪扶正衣服者。上下遮护。以示背尘合觉。技乐者。歌咏法门。合掌者。叉手当胸。恭敬者。踧踖与与。是不惟外致其仪。亦且内致其心也。药王下。显本明德。曾供十万亿佛者。佛以现行而判。非若人不能如此。成就大愿者。已至不退。愍众生此者。运悲修因。此约过去本深言也。若有人问。何等众生未来成佛者。欲知其人。法彼所行故。应示是人。必得成佛者。以因验果。决定不虚故。此约未来德重言也。
△二以少况显。
何以故若善男子(至)何况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
首句。徴起如上广持。必得成佛之故。若善下。乃以如下少持者而况显之。言乃至一句。虽不及于一偈。及尽受之多。但以其能受持读诵。乃至合掌恭敬。则不可以等闲视之。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者。能与众生作依止故。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者。是人不久得成佛故。当知者。既示应瞻应供。教令知其所以也。是大菩萨。成就菩提者。正明其不久成佛。以释上文应以佛供之义。哀愍众生。愿生此间者。正明其能作依止。以释上文所应瞻奉之义。广演分别者。虽一句之经。但以其受持读诵。能令人取法生解。即是广演。即是分别耳。尽能受持种种供养。即指前科所说。具足应云。尽能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乃至一偈。种种供养。盖超略言之。必作此况者。言此科以一句之经。受持读诵等。尚是带果行因。广演分别。何况前科所云尽能受持。乃至种种供养者。更不待言。所谓应示是人。未来成佛者。信不虚矣。况显广持人胜竟。
△二况显广说人胜二。一举广说人。二以少况显。初。
药王当知是人自舍(至)生于恶世广演此经。
是人者。即前所况之人。言前科虽已况显。但证其未来成佛。未言其本来是佛。今欲言之。故呼药王。教以当知也。清净业。即梵行之因。清净报。即菩提。之果。言是人不以梵行已圆而不度生。不以菩提已证而不示迹。故云舍云生也。佛灭则众生无依。故宜偏愍。恶世则众浊难清。尤当急救。急救恶世。无如讲说此经。故独重广演。受持读诵等。非不兼行。盖缓不俱悉耳。
△二以少况显。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至)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承上文而言。盖恐末世众生。不信广演此经者。本来是佛。故此中以少说者而况显之。窃为一人者。众中有难。不能说故。乃至一句者。难事相逼。不能多说故。然此人虽不能对众多说。但以其为法之心。临难不变。若非灵山受嘱。承愿不忘者。不能如此。故曰当知是人。则如来使也。使者。谓役令之人。指四依菩萨。四依菩萨。密受灵山咐嘱。代佛宣扬。故云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众中广说者。即指上科所说。必作此况者。言此中窃为一人。演说一句。尚是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上科所云。于大众中广为人说者。岂不即是佛耶。所谓自舍清净业报。示生恶世者。信不虚矣。况显殊胜竟。
△二较量殊胜。
药王若有恶人(至)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
恶人者。不识因果。不信罪福之流。以不善心者。实欲恼害于佛。非无心也。一劫者。拣非少时。现前者。拣非背毁。常骂者。拣非有间。其罪尚轻者。以佛冤亲平等。毁誉不干。亦如舜犬吠尧。尧固无所损。犬亦无所罪也。又其罪尚轻之语。不过与下相较。以显持人殊胜。幸勿执此。遂以为佛真可骂。而造无间之罪。以一恶言者。无心出口。偶尔成词。拣非以不善心。于一劫中。毁訾读诵者。背面毁谤。妄言诽訾。拣非现于佛前。常毁骂佛。其罪甚重者。以读经之人。诸佛慧命所系。一生退悔。能令诸佛慧命断绝。亦如子断父食。致父绝命。虽非弑父。而弑父之罪。不能辞也。据此。则读经之人。较胜于佛。读者固宜知勉。毁者亦宜知戒。较量殊胜竟。
△三劝供持人。
药王其有读诵法华经者(至)三藐三菩提故。
初指人劝供。佛果以万德庄严。读斯经者。当证万德。故云佛严自严。斯经为如来全身。读斯经者。乘之修证。故云肩所荷担。其所至方。应随向礼者。斯人所到之处。同佛在故。一心合掌。供养恭敬等。望其欢喜说法。须臾闻故。人中众生。不得天宝。惟应以上供作供。欲界诸天。福德稍胜。则应持天宝而散。至若上界诸天。福德最胜。又应以天宝为聚而奉献之。总为尽其所有。以表至敬故也。所以下。徴释劝意。前云。闻经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皆与授记。故云须臾闻之。即得究竟菩提。所谓应礼应供者以此。长行竟。
△二偈颂(标颂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正颂分三)一颂劝供持人。二颂况显殊胜。三颂较量殊胜。初(约义超颂)。
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至)并供养持者。
佛道。即无上菩提。自然智。即妙观察智。义见譬喻品。言一切众生。欲证无上菩提。安住佛道。以妙观察智。说法度生者。须当精勤供养持经之人。盖为假彼受持之功。资我闻熏之力也。疾得者。不历僧祇。一切种。即大圆镜智。以此智能含一切智种。明了一切。如大圆镜故。言一切众生。欲思不历僧祇疾得大圆镜智。一切明了者。须当自持是经。并供持者。盖以既假经功琢磨。复资善友涤荡。乃可速成也。
△二颂况显殊胜二。一颂况显广持人胜。二颂况显广说人胜。初(约义略颂不分)。
若有能受持妙法华经者(至)愍众故生此。
前四句。颂举广持人。能受持者。谓多至全经。少至一偈。于中读诵受持。解说书写。一一贯通也。佛使则自行已立。愍众乃大悲示生。长行所谓于未来世。必得作佛者此也。后四句。颂以少况显。诸犹凡也。凡有能持者。谓至少乃至一句也。舍于净土者。谓已证佛果。不住法性之土。愍众生此者。谓倒驾慈航。再示同居之身。凡有受持者。尚属如此。何况如上所云。广能受持者乎。所谓佛之所使。愍念众生者信矣。
△二颂况显广说人胜(约义广颂)二。一颂举广说人。二颂以少况显。初。
当知如是人自在所欲生(至)供养说法者。
当知是人。与长行稍异。长行指前所况之人。此即指前能况之人。各随上文义便故也。自在欲生者。乘愿赴应。拣非随业牵引。据此。则一句之经。不过为接钝根。暂示少持。其实能于恶世。广说无上法也。然恶世说法。已为难事。今且能于广说。是为甚难。故应以天华天香等而供养之。
△二颂以少况显。
吾灭后恶世能持是经者(至)行于如来世。
此中况显有二。初况显应以供养。言但能受持。尚当合掌礼敬。种种供养。冀得须臾间闻。何况前科所云。恶世广说。岂不应以天华天香等而供养之耶。若能下。况显自在欲生。言但能受持。尚是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前科所云。恶世广说。岂非自在欲生者耶。颂况显殊胜竟。
△三颂较量殊胜二。一正颂长行。二补颂二义。初。
若于一劫中常怀不善心(至)其罪复过彼。
作色者。鼙眉蹙额。指手画脚之类。长行云其罪尚轻。今云获无量重罪者。各有取义。言骂佛之罪。若与毁訾持经较之。则为尚轻。若与骂一切人较之则甚重也。须臾恶言者。少时加谤。长行所谓以一恶言是也。
△二补颂二义。
有人求佛道而于一劫中(至)我今获大利。
前八句。较量赞持之福。方便品云。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况今为求佛道。时经一劫之长。合掌在前。赞呈无数之偈。所得功德。庸可限量。但以佛无我相。不以称誉为喜。惟以传佛声教。续佛慧命为喜。故叹美持经。福过于彼。以能令如来声教不坠。慧命常存故也。后八句。较量供持之利。多劫五尘之供。其舍可谓多矣。须臾一乘是闻。其取可谓少矣。乃曰应自欣庆。获大善利者。以五尘感有漏之福。闻法致一乘之果。一乘无漏。较之有漏福利。故为大也。然此二义。虽为叹持求法者劝。亦借此以显持人之胜也。约人显胜竟。
△二约法显胜二。一结前起后。二正显殊胜。初(孤起颂)。
药王今告汝我所说诸经而于此经中法华最第一。
结前人胜之故。起后法胜之端也。四十年来。所说诸经。不得法华开会。则人天终沉有漏。三乘永滞权宗。故推此为第一。
△二正显殊胜二。一长行。二偈颂。初三。一曲显殊胜。二喻明殊胜。三许护行法。初三。一信难。二人尊。三处贵。初。
尔时佛复告药王菩萨(至)犹多怨嫉况灭度后。
初正明信难。已说。指般若以前。今说。该无量义经。当说。指涅槃一类。言涅槃一类。虽许众生成佛。未曾彰灼授记。而无量义经。亦但为菩萨说。至若般若以前。皆属随机方便。惟今经既舍方便。又该群机。而且一一彰灼授记。故最为难信。又最为难解也。药王下。诫令珍重。一切诸佛。秘密心要之义。依此含摄。从此出生。故云秘要之藏。秘要之藏。非机莫传。故云不可分布妄授与人。如国玺授与平人。恐无益也。守护者。珍重护念。珍重护念。非时莫演。故云从昔已来。未曾显说。未曾显说者。但随分冥授大益。非竟默也。而此下。转释诫意。言如来在世。三业殊胜。说此经时。犹多增上慢流。怨嫉而退。况灭后四依衰微。欲弘斯法。宁免违谤。此如来所以诫妄授也。
△二人尊。
药王当知如来灭后(至)则为如来手摩其头。
佛佛相授。以衣表信。言是人虽未成佛。将来成佛无疑。故为佛衣所覆。护谓神力冥加。念谓慈心摄授。言是人传持圣道。与佛命脉相通。故为诸佛护念。此经难信难解。是人能忍可传持。则是有大信力。如前所谓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是也。此经人多怨嫉。是人能忍难弘通。则是有志愿力。如前所谓愍念众生。愿生此间是也。此经佛之秘要。是人能承受宣演。则是有善根力。如前所谓当知是人。已曾供养十万亿佛是也。佛宿。乃涅槃之舍。摩顶。表授记之亲。言是人当谢轮回。定成佛果。则是已住涅槃。早蒙授记。故云与佛共宿。为佛摩头也。
△三处贵。
药王在在处处若说若读(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正明处贵。在在处处者。无论穷陬僻坏若说若读等。总该传持之处。经卷住处。即供奉此经地也。皆应起塔者。敬其处如敬佛故。极令高广等。重其事以表心故。不须复安舍利者。以是传持处。及供经处也。所以下。徴起释成。言如上所说二处。所以皆应起塔。而又不安舍利者何也。正以此中。已有如来全身在焉。全身者。即法身也。诸经分诠真理。有类支体。此经圆显实相。故名全身。全身既在。与佛无异。故应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见塔礼供。则是礼供诸佛。故云当知是等。皆近菩提。然此以上三科。总为显法殊胜。盖以法胜故信难。信难故人尊。人尊故处贵耳。曲显殊胜竟。
△二喻明殊胜四。一标立宗旨。二说喻发明。三以法贴合。四二门敦信。初。
药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正立宗旨。多有人。指四十年前说也。四十年前。多有不离尘俗。即发大心者。亦有剃发染衣。乃发大心者。故云在家出家。行菩萨道。虽行菩萨之道。但依权渐之教。如方等以来。诸会所度者是也。诸会所度。不遇法华。未免系滞行位。经劫难成。故云若不能得见闻读诵等。是人未善行菩萨道也。此经为圆顿法门。闻之则顿超圆证。故云得闻是经。乃为善行菩萨之道。其有下。转释其义。言如上所说。善行不善行者。正以见闻信解受持者。得近菩提耳。菩提言得近者。正顿超圆证之义。所谓一念不生。即名为佛。初发心时。摄位证觉等是也。
△二说喻发明。
药王譬如有人渴乏须水(至)其心决定知水必近。
有人者。客途之人。炎热所逼。饥渴所困。故云渴乏须水。喻彼在家出家。久为无明所渴。生死所乏。欲须菩提之水以解也。高原穿凿者。喻四十年前。依于权渐行菩萨道。犹见干土者。喻未至法华。犹为权宗固蔽。权宗固蔽。未免系滞行位。经劫难成。故以知水尚远喻之。所谓未善行菩萨道也。施功不已。转见湿土者。喻般若以来。既蒙淘汰之功。权宗固蔽渐轻。菩提智水将透故。遂渐至泥者。喻今得闻法华。以法华权实相即。如水土相合而为泥也。其心决定。知水必近者。喻今得闻是法。顿超圆证。所谓善行菩萨道者也。
△三以法贴合。
菩萨亦复如是(至)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初正合前喻。未闻未解等。谓但以权渐修习合高原穿凿。当知是人等。谓权宗固蔽真实。合知水尚远。若得闻解等。谓时至得预高会。合见湿至泥。必知得近等。谓自信作佛无疑。合知水必近。析义准上。所以下。徴起释成。言如上所说。是经之闻解与否。菩提所以有远近之分者。何也。正以一切菩萨阿耨菩提。皆属此经。属犹依也。谓菩萨菩提。皆依此经出故。此经下。转释释词。言一切菩萨。皆以方便权门。关闭真实。所以菩提尚远。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故知得近菩提。所谓皆属此经者以此。
△四二门敦信二。一赞经明机。二出过拣非。初。
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至)成就菩萨而为开示。
法华圆教。摄群经为眷属。故名为藏。深固者。甚深坚固。邪宗无能入。天魔无能坏也。幽远者。幽微悬远。凡眼无能窥。权智无能及也。如是则为佛能证。惟佛能知。故云无人能到。无人能到。今佛说之何益。盖为教化初心菩萨。成就久行菩萨。而为开导指示。是可见惟有菩萨。乃当此经之机。此约称叹门。以示激劝意也。
△二出过拣非。
药王若有菩萨闻是法华经(至)当知是为增上慢者。
惊疑者。不敢承当。怖畏者。恐失所守。久行菩萨。断不如是。故曰是新发意。真实声闻。理应舍权从实。惊疑怖畏。非真声闻。故曰是增上慢。此约弹斥门。以示惊䇿义也。喻明殊胜竟。
△三许护行法二。一示以方轨。二许以护持。初。
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广说是法华经。
初徴起。如来灭后。人多弊恶。一乘妙法。取信犹难。欲为四聚演说。诚非易事。故问云何应说。言应说者。拣非道听途说。不足有为之流。必是深蓄厚养。如彼培风九万。然后负大翼而图南者是也。是善下。标示。室衣座三。有事有理。今且据事而论。如来室者。谓供设遗像之处。必入此者。显是代佛宣扬。如今讲座。上必设像之类。如来衣者。千佛授记之衣。必着此者。显是授受有本。如今讲师。身披伽黎之类。如来座者。种种庄严之座。必坐此者。显是如佛无异。如今讲仪。高踞猊床之类。尔如是也。言事论必至如是。乃应说此经也。理论如下。如来下。释义。室有二义。一依止。二荫覆。言大慈大悲。既为众生依止。又能荫覆众生。故是室也。衣亦二义。一庄严。二遮护。言柔和能庄严己德。忍辱能遮护难事。故是衣也。座亦二义。一威严。二承受。言一切法空。既能承受诸法。又能说法无畏。故是座也。大成云。利物以慈悲为首。涉有以忍辱为基。说法以无著为本。据此。则室衣座三。诚末世弘经。一定不易之方轨也。安住下。结示。是中者。即三法之中。不懈怠。即精进心也。然必安住三法。乃得化满尘方。精进不懈。始能用周三际。如斯度生。而生无不度。如斯行道。而道无不行。故能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经。
△二许以护持。
药王我于余国遣化人(至)我还为说令得具足。
初遣人内护。我于余国者。谓余国缘熟。在彼行化。虽在彼行化。亦必遥为护持。故遣化人。化人者。谓诸菩萨化作常人。和光同尘。密结众心。故云为集听众。化比丘等者。谓诸菩萨化作四众。内秘外现。引进实行。故云听其说法。是诸化人者。通指上来所化。人及四众。闻法信受。随顺不逆者。为遮余众疑谤。以成簧鼓之道也。若说下。遣人外护。处空闲。则易招难事。故遣八部听法。以作外护之众。我虽下。现身垂教。化身虽在异国。法身不离当处。感应道交。自令时时得见。一念昏散。佛法不现在前。故致忘失句读。句谓文断义断处。读谓文断义不断处也。一念澄清。词理跃然在心。即是佛还为说。具足者。句读分明。文不爽而义不昧也。长行竟。
△二偈颂(标颂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正颂分三)一颂曲显殊胜。二颂喻明殊胜。三颂许护行法。初(准长行有三。今缺后二。惟信难一义。而且为文最略。属略颂也)。
欲舍诸懈怠应当听此经是经难得闻信受者亦难。
诸懈怠。指小乘声闻。由彼不发大心。进求佛果。故以懈怠称之。此经能警䇿淹留。废置权宗。故诫以当听。既示难闻。又明难信者。欲令弘法之人。知所珍重。长行所谓不可分布。妄授与人者。以此。
△二颂喻明殊胜(准长行分四。今缺前后。属略颂)二。一颂说喻发明。二颂以法贴合。初。
如人渴须水穿凿于高原(至)决定知近水。
义准长行。
△二颂以法贴合。
药王汝当知如是诸人等(至)近于佛智慧。
如是诸人。仍指小乘声闻。不闻法华。不能顿超圆证。故去佛智甚远。是经言深者。声闻辟支所不知故。决了声闻法者。谓既闻是经。决定了知声闻之法。是方便。非真实也。是诸经之王者。仍指法华。以此为圆极至教。理冠群经。如世间王。非诸臣属所能及故。闻已。闻慧也。谛思。思慧也。再加修慧。则菩提可阶。故曰当知是人。近于佛慧(准长行如是诸人。应指权教菩萨今以此中有决了声闻之句。故偏指声闻。盖以权教菩萨。小教声闻。不得法华开会。总属渴夫。故长行偈颂。二人互出)颂喻明殊胜竟。
△三颂许护行法二。一颂示以方轨。二颂许以护持。初。
若人说此经应入如来室(至)为众生说法。
偈无徴起。初标示。三轨如法。俨然现在法王。于法自在。故能处众无畏。余可知。大慈下。释义。俱准长行。处此下。结示(约义广颂)。长行云安住是中。此云处此说法。其义一也。说经忍难。即长行不懈怠心。以骂割打掷。非具大精进者不能忍故。念佛应忍者。谓念佛恩德。应忍诸难也。千万亿土。约化身横遍而论。虽现身相。不见有身。且能忍诸难事。故云净坚固身。无量亿劫。约化身竖穷而论。为众说法者。显有恩于众。示众应念之意。意谓。我已早证菩提。尚于千万亿土。现身无量。亿劫说法。为尔末世众生。况尔末世法师。去佛菩提。尚在遥远。可不念佛恩德。极力以忍诸难乎。此如来将己以励他也。
△二颂许以护持二。一正颂长行。二显益结劝。初。
若我灭度后能说此经者(至)为作听法众。
初颂遣人内护。清净士女。即长行优婆塞夷。以彼不离尘俗。能修清净行故。长行云听其说法。此云供养法师。盖供养听法。皆为引导众生。集令听法。义互出耳。此超颂化四众义也。欲加恶者。虽恶意已动。而恶事未举也。变人者。诸菩萨等。变作同类之人。卫护者。疏解恶心。化令向善听法。此追颂遣化人义也。若说下。颂现身垂教(约义超颂)。说法之人。独在空闲者。恐培风不厚。不足以图南也。寂无人声。读诵此经者。为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如来之身。乘愿示现。非是欲爱所生。故有清净光明。联句为章。联读为句。长行云句读。义互影耳。通谓通达其义。利谓熟利其文。若人能如是者。即为具德。以能代佛宣扬。具法师之德故。既具法师之德。与佛声气相通。然后或说或诵。时时佛为现身。故皆得见也。若人下。颂遣人外护(追颂)。文义俱同长行。
△二显益结劝。
是人乐说法分别无挂碍(至)得见恒沙佛。
首二句。明自获乐说之辩。诸佛句。显众圣冥加之功。如此说法。必能逗机。故云能令众喜。亲近法师者。不滞小道。故能速得菩萨。随顺师学者。能习大乘。故得见恒沙佛。据此。则发心行道。有志见佛者。于此法师。幸勿觌面错过可也。显胜明益竟。
△二募人弘经(品题云)。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
塔以宝名者。以是七宝所成。复以种种宝物而庄校故。准阿含明四处起塔。谓佛生处。得道处。转法轮处。入灭度处。今之宝塔。乃先佛入灭塔也。若论此品正义。本为唱灭募人。而唱灭募人。却因见塔发起。故品以见塔为名。又此品别义有五。一为三周说法。普记成佛。欲假多宝证明。令信所说不虚故。如塔中出大音声。叹言善哉善哉。乃至如所说者。皆是真实是也。二为法师一品。已示要行。欲明经劫行因。全凭愿力摄持故。如多宝乃久已灭度。以愿力故。闻说法华。从地涌出是也。三为三根领解。已得全体。欲假云集分身。令获即体之用故。如三千大千世界。于如来一方所分之身。容受犹未能尽等是也。四为群贤成佛。俱依净土。恐疑娑婆秽恶。欲示染净相即故。如不离娑婆。三变净土。乃至移诸天人。置于他土等是也。五为群贤成佛。寿命俱长。恐疑释迦有灭。欲示生灭无二故。如多宝分座。灭而不灭。释迦就座。生而不生是也。然此五义。前三乃悬示资粮。后二乃预辟道路。得其旨者。则法师不患无济。妙法横竖可行。故最后唱灭募人终其义焉。
△(经文分三)一多宝证明。二分身云集。三入塔募人。初三。一宝塔涌现。二发声证明。三问答其由。初。
尔时佛前有七宝塔(至)供养宝塔恭敬尊重赞叹。
初涌出住空。佛表实智。塔表实相。言从前三乘人等。心开悟解。念念实智发光。时时实相现前。故以佛前有塔表之。塔以七宝成者。以实相理虽性具。亦由信戒闻舍等。七圣法财之所显故。高五百由旬者。表实相竖通五道。纵广二百五十由旬者。表实相横贯三乘。言三乘众生。较之五道众生。仅有其半。故以二百五十由旬表之。从地涌出者。塔本现成。向被大地所覆。今乃破地而出。表实相本自现成。向被权宗所蔽。今乃破权而显故。住在空中者。有形之塔。住在无形之空。表实相无相。终归于空也。种种宝物庄校者。谓塔体之上。种种众宝。庄点校饰。表实相体中。自具恒沙性德以为严故。五千下。庄严殊胜。五千栏楯者。塔上横栏竖楯。计五千层。表实相体中。总摄五位诸法门故。五位中每位具十。十十互具成百。百百互具成千。故且以五千栏楯表之。其实无尽。犹如帝网。龛室千万者。周围各有龛室。以数计之。共有千万。表诸法门中。摄机方便。亦复无尽。略对十种异生。心行差别。置千万言。无数幢幡。以为严饰者。谓龛室之外。各以幢幡为严。表摄机方便。皆以折摄二门为前导也。垂宝缨络者。谓龛室之上。各有露幔。宝缨交络垂布。表摄机方便。皆以四种摄法为化法也。宝铃万亿。而悬其上者。谓缨络之上。悬以宝铃。表四摄法中。各以种种异类言音而应机也。异类言音。济以四无碍辩。演出真戒定慧。普被一切。故以四面出香。充遍世界表之。其诸幡盖者。无数幢幡之上。皆有宝盖。表慈悲荫覆。行慈悲时。一切法趣慈悲。故以七宝合成表之。高至四天王宫者。四天王宫。当人天交接之际。表慈悲上可及天。下可及人。余非不及。且约善道言也。三十下。供养众多。三十三天等。各兴供养者。见塔足知有佛。表实相体中。本具自性真佛。一切众生。所应尊重故。
△二发声证明。
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至)如所说者皆是真实。
塔中出音者。过去先佛。欲为作证也。如来略明权实。以发会众真疑。广明权实。以生当机真信。二俱尽善。故重言善哉以叹美之。平等大慧。即指略明中所说诸佛智慧。以此乃生佛同具。故称平等。法说章中。所谓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般经中。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皆指此也。称为教菩萨法者。声闻辟支所不知故。妙法华经。即指广明中三周所说。四十年前。从不开演。故称佛所护念。为大众说者。三根普被。无遮拣也。重言如是者。印其广略所说。二俱无妄之意。既已印定。犹恐拟议。故唱言释迦世尊。证其如所说者。皆是真实。
△三问答。其由三。一四众庆怪。二乐说请问。三如来垂答。初。
尔时四众见大宝塔(至)恭敬合掌却住一面。
地非藏塔之处。空非住塔之所。今见塔从地出。住在空中。定知其有异世之瑞。且闻发大音声。证明前法。益信从前领解。审实不虚。故云皆得法喜。虽得法喜。而地中有塔之故。空中住塔之由。究竟不知。且塔中惟藏佛之故形。而音声乃若出生人之口。不得不且喜且惊。以怪其未曾有也。欲谢得法之益。并申惊怪之情。故从本座而起。具仪却住。
△二乐说请问。
尔时有菩萨摩诃萨(至)又于其中发是音声。
菩萨具四辩才。诲人不倦。故以乐说为名。此品重在流通。独贵乐说。故以若为当机。前云四众喜怪。此云八部心疑者。众互影耳。而白佛言者。欲徴有塔之故。并发声之由。以决会众之疑也。言宝塔地涌。已属可疑。又发音声。愈难理会。虽知是佛境界其如众心难安。故以以何因缘等而徴问之。
△三如来垂答三。一因中愿力。二果后遗嘱。三呼名结答。初。
尔时佛告大乐说菩萨(至)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全身者。拣非舍利。即生前住世身也。过去者。拣非现在。东方者。拣非此土。去此最远。故云无量千万亿等。大成云。国名宝净者。七宝所成。无诸垢秽故。佛号多宝者。功德法财。惠施无尽故。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者。欲酬法恩。永矢弗忘之意。灭后塔庙。犹于十方听法。及为作证赞善者。盖为引进后学。令坚正信。以续诸佛慧命。此涌塔发声之第一由也。
△二果后遗嘱。
彼佛成道已临灭度时(至)赞言善哉善哉。
营塔虽人天之事。制度在比丘主持。故于天人大众中。告诸比丘。不忘宿愿。欲以塔往十方。听经作证。故嘱以欲供全身。应起大塔。神通者。果后神通。愿力者。因中愿力。若徒有愿力而无神通。欲往不能。徒有神通而无愿力。能往不欲。多宝以神愿相资。故能于十方世界。凡有说经之处。彼之宝塔。莫不涌现作证。此涌塔发声之第二由也。
△三呼名结答。
大乐说今多宝如来塔(至)赞言善哉善哉。
将欲结答。仍呼乐说者。是请主故。如来意谓。汝问以何因缘。有此宝塔。如我上说。今乃多宝如来。临终遗嘱。供养全身之塔。汝问以何因缘。地涌发声。如我上说。乃彼佛因中愿力。闻说法华经故。地涌赞善。多宝证明竟。
△二分身云集三。一云集之由。二正明云集。三遣使说欲。初二。一释迦酬乐说愿。二分身酬释迦请。初。
是时大乐说菩萨(至)于十方世界说法者今应当集。
初乐说愿见多宝。如来境界。非乐说所能进问。故曰以如来神力白佛。此事论也。若作表法者。以自性真佛。非口头三昧所能契悟。必资实智之力。乃相应也。愿欲见此佛身者。虽闻佛说。必须亲见。疑乃尽故。佛告下。示以多宝愿力。愿以深重言者。不可移。不可动也。然多宝既为听经。出于佛前。乃又不肯轻示其身。必令彼佛分身尽集。乃出现者。恐时众作轻易想故。此事论也。若作表法者。谓欲见自性真佛。必奋全智之力。乃庶几耳。大乐下。酬愿许集分身。今应当集者。远酬多宝。近酬乐说之愿也。
△二分身酬释迦请。
大乐说白佛言世尊(至)并供养多宝如来宝塔。
初乐说请集分身。现见佛身在此。又闻分身十方。生希有心。故亦愿欲见。现见在此说法。又闻十方说法。生尊重心。故并愿礼供。尔时下。放光远请诸佛。白毫处两眉之中。表中道智。法身德。白毫如琉璃筒。表真空智。解脱德。放光乃圆照法界。表妙有智。般若德。序分表会权归实。授记成佛。以彰三德之全体。此中表摄异归同。募人弘法。以显三智之大用。得此意者。则七轴雄文。皆为筌蹄。佛光照烛。十方俱见。但以言不顿彰。先约东方言之。准观佛三昧海经云。释迦东方所现化身。乃至碎大千界尘。犹不能数。今云五百万亿等。亦不能数之数耳。玻璃为地者。显依报清净。宝树行列以供游观。宝衣敷地以供坐卧。故云宝树宝衣。以为庄严。菩萨充满者。显正报纯善。宝幔垂天。以为荫覆。宝网悬空。以为遮防。故云遍张宝幔。宝网罗上。诸佛说法者。谓化主正说。圆音落落。该十刹而顿周。故称以大妙音。菩萨说法者。化伴助扬。主伴重重。极十方而齐唱。故称遍满诸国。南西北方等。所照依正主伴。与此无异。故云亦复如是。尔时下。分身辞众欲来。各告菩萨者。蒙光欲来。暂辞彼众之意。契光照之意。愍乐说之诚。故曰我今应往娑婆世界。释迦佛所。示应往之意。为请现之事。故云并供养多宝如来宝塔。正量论云。彼此一体。原非自他。告众应往者。乃随机权应。假分宾主耳云集之由竟。
△二正明云集二。一略集。二广集。初三。一略变一土。二诸佛略集。三结略不尽。初。
时娑婆世界即变清净(至)移诸天人置于他土。
娑婆世界。即变清净者。有三义。一者时众净业力故。以从前所作。皆属有漏不净。故见娑婆秽恶。向后所作。皆属无漏净业。故见清净庄严。二者诸佛神通力故。以诸佛欲大饶益。此会之众。故于未来之先。预以神通净国。三者释迦方便力故。以如来虑诸会众。染净未忘。故以方便之力。显示染净不二。琉璃为地。宝树庄严者。拣非从前尘土无际。荆棘遍野。黄金为绳。以界八道者。拣非从前辙迹纵横。间关不通。无诸聚落。村营城邑者。拣非从前人广地隘。五趣杂居。并无大海江河。山川林薮者。拣非从前坑坎堆阜。高下不平。薮大泽也。烧大宝香天华布地者。拣非从前狼烟边起。征尘迷塞。宝网覆上。悬诸宝铃者。拣非从前黄风蔽日。红沙吼空。试观从前秽土。即今日之净国。今日净国。宛从前之秽土。究极乎孰幻孰真。要且知非净非秽。但变其心。勿嫌其境。惟留此会者。以此会背尘合觉。堪入佛境故。移诸天人者。以天人背觉合尘。自生违碍故。是则置于他土者。非置他土。盖即有眼不见。如彼对面千里者是也。若作表法者。娑婆乃释迦所居。表开佛知见。入理法界。变为净土。表示佛知见。入事法界也(问。娑婆秽土。何以表理。变为净土。何反表事。答不变为理。随缘成事能表所表。理甚显然。或有以事法界居初。而理法界居次者。盖约迷位。由事入理言之。今约悟后。依理涉事。故为此次也)。
△二诸佛略集。
是时诸佛各将一大菩萨(至)各于此座结跏趺坐。
但为证事而来。无烦广众。故诸佛各将一侍。各到树下者。一树一佛也。皆有师座者。一佛一座也。然一树一佛。自然相称。且树有枝叶华果。次第庄严。一佛一座。自然现成。且座以种种大宝。而为校饰是皆诸佛不思议力。所现无碍之境。结跏趺座者。远远而来。示同少憩之仪也。若作表法者。诸佛略集。表示佛知见。已入事无碍境。智慧业用。稍胜于前故。
△三结略不尽。
如是展转遍满三千(至)一方所分之身犹故未尽。
正量论云。诸佛来仪。惟一佛一侍。一树一座。所占非广。遍娑婆犹容一方未尽。足见应化之广也。略集竟。
△二广集三。一广变八方。二诸佛广集。三结广遍满。初二。一更变八方。二方外更变。初。
时释迦牟尼佛欲容受(至)诸天宝华遍布其地。
前变一土。容受一方分身。犹未能尽。今欲容受十方。故须更变。二百万亿等。明所变之量也。无有地狱等者。有二义一谓时会清净。遍观诸法皆如。二谓恶道业重。违远诸佛之境。移诸天人等同前。目真邻陀。此云石。摩诃目真邻陀。此云大石。即世界所有大石小石山也。铁围。围小千界。大铁围。围大千界。即世界所有界限分齐山也。须弥。亦云苏迷卢。此云妙高。以是妙宝所成。高至忉利。即四洲中央所有大主山也。诸山王者。总指须弥山外。七重香水海际。七重金山。所谓持双。持轴。担木。善见。马耳。象鼻。鱼嘴山也。然此以上诸山。有铁围等。则有彼此世界之分。有须弥等。则有彼此天下之殊。有目真邻陀等。则有彼此高低之异。又且有江海等则有彼此沧桑之变。今既皆无。故云通为一国。宝地平正宝交露幔者。谓众宝交络。而为遮露之幔。悬诸幡盖者。谓张幡设盖。以为国界之严。余俱同上。若作表法者。更变八方。表悟佛知见。入理事无碍法界也。
△二方外更变。
释迦牟尼佛为诸佛当来(至)诸天宝华遍布其地。
前既已变八方。容则可容。坐犹未可。今为当来坐故。须于方外更变。然虽如是。实为表法。若不然者。维摩丈室。尚容三万二千师子之座。况圆极妙境。反出于小不思议之下乎。余文准上。若作表法者。方外更变。表入佛知见。入事事无碍法界也。广变八方竟。
△二诸佛广集。
尔时东方释迦牟尼所分(至)皆悉来集坐于八方。
仍举东方者。乃前番略集之余。说法来集者。谓所经之处。随缘作佛事也。然一方云集之余。尚有百千万亿那由恒沙之多。况次第十方诸佛。皆悉来集。则主伴重重。无尽无尽。澄心观之。俨然一幅华藏图也。若作表法者。东方未集之余。今已来集。表悟佛知见。进入理事无碍。智业转胜。至于十方诸佛皆悉来集者。表入佛知见。圆证事事无碍。而智慧业用。无尽无尽矣。
△三结广遍满。
尔时一一方四百万亿(至)诸佛如来遍满其中。
四百万亿等。指两番所变国土。诸佛如来者。指广集十方分身。土容佛而不狭。佛处土而不少。故云遍满其中。正明云集竟。
△三遣使说欲。
是时诸佛各在宝树下(至)诸佛遣使亦复如是。
诸佛与佛。虽属一体。既已分身垂迹。示同世间宾主。故各在树下。遣使问讯。问讯者。问讯起居。赍华者。聊申来仪。掬谓两手相捧也。而告之言者。告以如何问讯。如何供养。如法行故。如我辞曰者。谓教以如我言辞。一一致问也。佛无病缘。亦无忧恼。问以少病少恼者。盖以众生不受教化。即病恼耳。法身真常。无不安乐。问以气力安乐者。以从前本怀不畅。即不乐耳。及问菩萨声闻者。致意其主。以及其伴故。菩萨声闻。既以出离三界。复问安隐者。以从前系滞行位。抱迷未遣。即不安隐也。以此宝华者。授以所掬之华。散佛供养者。教以如法兴供。而作是言者。敕以传欲与释迦牟尼佛也。彼某甲佛者。教以代称己名。据此。则分身示迹。名不尽同。所谓余国作佛。更有异名者以此。与欲者。许以愿乐之意。言多宝愿力。必待分身同欲。然后开塔。故释迦放光远照。意从分身。索欲。今分身云集。随顺忍可。故云与欲开塔。一方既尔。方方皆然。故云诸佛遣使。亦复如是。分身云集竟。
△三入塔募人三。一开塔就座。二接众在空。三祈通募人。初四。一世尊开塔。二四众兴供。三多宝分座。四释迦就座。初。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如却关钥开大城门。
既见来集。又闻与欲。已如多宝之愿。即从座起。住虚空中。欲酬乐说之请。又塔在空中。今欲开塔。故须起座住空。若作表法者。以从前说权说实。皆属对待。俱有住着。今既会权归实。实亦不住。终归第一义空。故以起座住空表之。四众情知开塔。咸生渴仰。故皆起立合掌。一心观佛。如来智鉴众心。略施神力。故以右手指。开七宝塔户。却犹断也。大城之门。闭以横木为关。封则坚铁为钥。关钥一断。城门一开。隐隐如雷震之声。今开七宝塔户。音声亦尔。故云如也。
△二四众兴供。
即时一切众会皆见多宝如来(至)及释迦牟尼佛上。
初见佛闻言。全身不散者。有二义。一由愿力摄持。二显灭非真灭。寂然不动。故云如入禅定。前虽赞证。犹有间隔。恐未信其果出先佛之口。今现身复赞复证。故得又闻其言也。善哉善哉者。仍前赞叹之语。快说是法等。仍前作证之词。快犹畅也。从前随他意语。本怀未畅。虽说不快。今则随自意语。既畅本怀。故云快说。为听经故。而来至此者。有契宿愿。特为作证也。又快者速疾义。言现前授记。出世之本怀既彰。灭后通经。应化之妙用宜显。故劝以快说。据此。则快说等言。非为证前。乃欲启后也。尔时下。叹异兴供。叹未曾有者。有二义。一谓久灭度佛。发言如生。叹事未有。二谓多宝赞证。知前所说。叹法未有。事未有故。心生渴仰。故以华散多宝。法未有故。志怀感谢。故以华散释迦。
△三多宝分座。
尔时多宝佛于宝塔中(至)释迦牟尼佛可就此座。
为泯生灭之迹。示同相契之意。故分座令坐。
△四释迦就座。
即时释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结跏趺坐。
不存生灭之见。深体多宝之心。故入塔跏趺。开塔就座竟。
△二接众在空。
尔时大众见二如来(至)接诸大众皆在虚空。
初大众作念。佛坐塔内。塔住空中。故云佛坐高远。三乘虽各有神通。佛威德故。不敢施设。故愿神通加被。令处虚空。又为以此。表第一义空。非权智所能亲证。必资实智之力故也。
即时下。如来垂接。接众在空者。有二义。一为愍众作念。随顺其心。二为令近佛座。以便付嘱。
△三祈通募人二。一长行。二偈颂。初。
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至)欲以此妙法华经付嘱有在。
分身已集。多宝已现。时当唱灭祈通。故以大音普告。娑婆国土。人多弊恶。广说妙法。易招怨嫉。故问谁能于此。意显娑婆弘经不易。必资愿力摄持。乃可行也。今正是时者。谓正当发愿之时。以有本师现在。并多宝分身。为作证明。意显错过此时。恐护念之缘。未必如是之胜也。不久当灭。有二义。一法尔如是故。谓化圆入灭。诸佛通轨。如光照万八千佛。过去二万亿日月灯明等。皆是也。二本怀已畅故。谓三周说法。授三根记。且又广记现在。悬记未来。出世本怀。不过如是。如遗教经云。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是也。在者系属义。言如来灭后。此经为诸佛慧命。若此经无所系属。则慧命危矣。故云佛欲以此。付嘱有在。盖欲使此经有所系属。庶诸佛慧命可延也。长行竟。
△二偈颂(约义广颂标颂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正颂分三)一举佛劝持。二称功较难。三赞教扬机。初二。一举三佛同为。二劝发愿护持。初三。一多宝愿力。二分身远来。三自用方便。初。
圣主世尊虽久灭度(至)在在所往常为听法。
前六句。借彼劝勉。辞意谆切。读之令人堕泪。此佛下。明彼愿重。言多宝处处听法。虽为难遇。亦由本愿摄持。则愿力诚不可少也。
△二分身远来。
又我分身无量诸佛(至)令法久住故来至此。
如来意谓。分身云集。虽为听法及见多宝。至观其舍本妙土。乃至诸供养事。亦为感发汝等。发愿护持。令此法久住于世。则分身之意。诚不可负也。
△三自用方便。
为坐诸佛以神通力(至)以是方便令法久住。
初自举前事。为坐诸佛等。自举三变净土之事。在文可了。诸佛各各等。自举云集分身事也。国土清净如池。宝树行列如莲。佛身金色如华。故云如清净池。莲华庄严。树座未尝无光。近佛则闇。惟佛光明严饰。炽然照耀。故云如夜闇中。然大炬火。身出妙香者。毛孔出香好也。众生蒙佛身香。欢喜罗拜。身不自胜。若碎柯迎风披靡。故云譬如大风。吹小树枝。末二句。结方便意。意谓。从前三变净土。云集分身。令众生见此依正。蒙此光香者。是皆如来以是方便。感发汝等。生信发愿。令此法久住于世。汝等果能体贴佛心。发愿护持。虽至佛灭度后。如我在世。等无有异。举三佛同为竟。
△三劝发愿护持。
告诸大众我灭度后(至)以大誓愿而师子吼。
初正劝发愿。如来意谓。三佛同为斯法。汝等亦当黾勉。当来我灭度后。谁能护持斯经。或读诵。或演说。今于佛前说誓。则如来有护念之责。而汝等得坚固之铠矣。誓即愿也。非同邪教。令立恶誓。种种鄙秽之语。闻之不禁绝倒。其多下。显愿有力。言多宝虽久灭度。以大愿摄持力故。今发师子吼音。为作证明。则愿力之有益于永远者。诚大矣哉。举佛劝持竟。
△二称功较难二。一称持功德。二较法难持。初。
多宝如来及与我身(至)多宝如来及诸化佛。
初示证劝持。意谓。汝等有意弘经。今三佛现在其前。自当证知此意。为汝护念。而诸佛子等。谁能护持此法。称此三佛现在。当发大愿。令得久住。若此机已失。恐再会未必能也。其有下。称赞功德。意谓。我以诸佛慧命。系属此经。其有能护此经。令我慧命不断。则为供我。岂惟供我。亦复供养多宝。以多宝处于宝塔。常为是经故也。岂惟多宝常为是经。分身亦然。故云亦复供养诸来化佛。庄严光饰等。示以化佛之相。前文所谓如清净池。莲华庄严。乃至佛坐其上。光明严饰等是也。若说此经。则为见我等者。以此经为如来全身。说者必亲见此理故。准后文。龙女以珠供佛。顿舍因门。妙严一见云雷。即获果记。则护说此经。功德可胜言哉。
△二较法难持二。一总标难持。二别以较量。初。
诸善男子各谛思惟此为难事宜发大愿。
教以各谛思惟者。恐仓卒应命。有始无终也。示以此为难事者。令审知其难。预防乎难也。预防乎难。无如愿力摄持。故诫以宜发大愿。
△二别以较量四。一较量演说难。二较量书读难。三较量说听难。四较量奉持难。初。
诸余经典数如恒沙(至)能说此经是则为难。
余经如恒沙之多。随机易解。凡具身子之智。及满慈之辩者。皆能演说。故云未足为难。手接须弥。足动大千。凡具目连之通者。皆能远掷。故云亦未为难。虽处有顶之高。谈群经之广。若兼前三子之长者。尽可能之。故亦未足为难。恶世说此。是则为难者。有四义。一谓此经深奥。人多怨嫉。不同余经。随机易解故。二谓恶世二乘。权执坚固。不同须弥。犹在可接故。三谓恶世凡夫。无明深厚。不同大地。犹在可动故。四谓恶世增慢。空腹高心。不同有顶。犹在可上故。
△二较量书读难。
假使有人手把虚空(至)暂读此经是则为难。
初较量书难。把虚空而游行。有神通者可能。故曰亦未为难。以妙旨而染翰。无愿力者难终。故曰是则为难。若以下。较量读难。置大地于足甲。升梵天而未难者。以是神通事故。读此经于恶世。虽暂时而犹难者。以是佛道因故。然神通乃小乘所尚。佛道非大器难承。此难不难之所由分也。
△三较量说听难。
假使劫烧担负干草(至)问其义趣是则为难。
初较量说难。劫烧乃循业发现。无业可循者。便可负草不烧。故云亦未为难。此经非有障可闻。一人有障者。难以持说令听。故云是则为难。若持下。较量听难。八万四千法门。无非对症施药。一十二部经典。总是以法随机。听易入而效易成。故皆得六神通。机从化而教可施。故云亦未为难。佛灭后则人多弊恶。听此经则世多怨嫉。况能问其义趣。若非大有宿缘者。不能如此。故云是则为难。
△四较量奉持难。
若人说法令千万亿(至)如斯经典是则为难。
一切众生。莫不好乐小乘。崇尚神通。好乐则易得。崇尚则易具。故虽令有是益。亦未为难。奉谓奉以自修。持谓持以教人。奉以自修。非圆机不能。持以教人。非大愿必退。故云是则为难。然此以上四科。展转较量。总为末世弘经起见。而弘经法师。第患不知其难耳。若预知其难。则大愿发于先。精进帅于前。被忍辱铠。秉智慧弓。虽入邪见稠林。天魔境界。杖木瓦石之区。恶骂捶打之域。亦有所弗虑矣。称功较难竟。
△三赞教扬机二。一赞教超群。二扬机殊胜。初。
我为佛道于无量土(至)若有能持则持佛身。
如来意谓。我为佛道求人。遍于无量国土。从始成道。以至今日。广说一切诸经。而于其中。究其义理幽深。功能殊胜者。莫过于此。故云此经第一。大成云。群经之关键者以此。此经为诸佛之母。诸佛法身之所从生。故云若有能持。则持佛身。大成云。千圣之命门者以此。
△二扬机殊胜。
诸善男子于我灭后(至)一切天人皆应供养。
初能感诸佛。再劝说誓。并示持难者。反复叮咛。总为弘经不易。亦为借此。以显持人之胜也。暂持者。少时受持。虽少时受持。而诸佛共鉴。故云我则欢喜。诸佛亦然。如是下。能敌众行。正以能敌众行。故云诸佛所叹。此经如千经之担。虽暂时一荷。已非怯弱者所能。故云是则勇猛。此经如万仞之山。既发心欲登。便非退屈者之志。故云是则精进。此经如金刚宝剑。虽暂时一挥。便可断七支之非。故云是名持戒。此经如毗岚大风。即须臾鼓动。已足抖尘劳之事。故名行头陀者(头陀。亦云杜多。此翻抖擞)。此经如斫迦罗粒。虽暂时入腹。不久便脱颖而出。故为疾得佛道。能于下。能利自他。读持此经。堪于续佛慧命。故云是真佛子。明了实相。足为众善所归。故云住淳善地。淳犹至也。又丰厚义也。此上约自利言之能解其义。便能说法度生。故云是世间眼。恐畏世。即浊恶世也。浊恶世时。人多刚强暴虐。故名恐畏。当斯时也。能须臾说。则是如来所遣。行如来事。故应供养。此上约利他言之。显胜募人竟。
△二证益发愿二。一示相证益。二承当发愿。初(品题云)。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提婆达多。亦名调达。此云天热。以初生时。人天等众。心皆惊热故。亦云天授。以斛饭无子。从天祈嗣。妄计天所授故。佛之从弟。阿难之胞兄也。世世与佛为怨。成就佛德。盖是行于非道。达佛道者。若论此品。兼有文殊弘法之事。今舍后从前。惟以达多名品。又此品别义有五。一为显世间富贵。不足恃故。如佛昔为国王。为于法故。捐舍国位等是也。二为折憍慢众生。令虚心故。如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妙法。若不违我。当为宣说等是也。三为令处逆如顺。作成就想故。如如来自谓。由达多知识。令我具足六波罗密等是也。四为破尼众劣心。令生真信故。如龙女忽转男身。即往南方无垢世界。成等正觉等是也。五为示顿渐二益。遮二种过故。如释迦渐修。不著于理。龙女顿证。不滞于事等是也。
△(经文分二)一约达多通经以证渐益。二约文殊弘法以证顿益。初三。一远举本因。二结会证益。三闻信功德。初二。一长行。二偈颂。初三。一国王弃国求法。二仙人索愿为说。三国王为法随侍。初。
尔时佛告诸菩萨(至)吾当终身供给走使。
初总标为法。无量劫中求法。不以时长自诿。故云无有懈倦。于多下。泛叙愿行。常作国王。愿求菩提者。不以有漏自足。惟以无漏为期也。劫石可磨。此志不易。故云心不退转。为满六波罗密。而偏言勤行布施者。以檀义摄于六故。心无吝惜象马七珍者。财物布施。亦不吝惜国城妻子。奴婢仆从者。依正布施。又不吝惜头目髓脑。身肉手足者。身命布施。总显一切能施。故云不惜躯命。盖以人所最重者。躯之与命。此尚不惜。余可知耳。时世下。正明本事。人寿无量。时当善世也。必标此者。为下经于千岁伏限。捐舍国位者。顿弃四海之富。委政太子者。永托万机之权。据此。则贪着世乐。无有慧心者。宜知奋矣。击鼓集众也。必集众而宣令者。以示但为求法。不择其人之意。供给者。四事供给。走使者。听用走使。然此王以为法捐躯。重道忘怀。愿屈九五之尊。甘作奴仆之役。据此。则当今之世。有所挟求者。宜知愧矣。
△二仙人索愿为说。
时有仙人来白王言(至)若不违我当为宣说。
若不违我。当为宣说者。大成云。以道师人。必言听事遵。非冒名沽宠而已。又试其有所挟否。如挟势挟贵。不足以与道也。以匹夫而为百世之师者。其仙人之谓欤。
△三国王为法随侍。
王闻仙言欢喜踊跃(至)精勤给侍令无所乏。
闻言欢跃者。以有法故。即随仙人者。不食言故。供给所须者。谓四事所须。一一供给。采果汲水等。谓一应走使。无不听用。乃至身为床座。身心无倦者。总显至劳至苦。甘受不辞也。于时奉事者。适时无违。经于千岁者。寒暑不辍。非为博苦行之名。实欲求无上之道。故云为于法故。精勤给侍。望其欢喜说法。故令无所乏少。所谓供养是佛子。冀得须臾闻也。然仙人介节尚志。独能下。王者之心。而此王重道忘怀。遂能屈至尊之体。非此王无以见仙人之高。非仙人无以成王者之大。惟王与仙。可为万世授受者法。长行竟。
△二偈颂(标颂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正颂分二)一义颂长行。二结证寓劝。初三。一颂国王弃国求法。二颂仙人索愿为说。三颂国王为法随侍。初。
我念过去劫为求大法故(至)身当为奴仆。
首二句。颂总标为法。次二句。颂泛叙愿行。以不贪五欲。必能发愿成佛。广行惠施故也。末四句。颂正明本事。长行云击鼓。此云椎钟者。二事总为集众。前后互出耳。身为奴仆。即供给走使义也。
△二颂仙人索愿为说。
时有阿私仙来白于大王(至)吾当为汝说。
阿私。此云无比。谓其人与法。皆无比故。能修行者。谓如教修行。即长行不违义也。
△三颂国王为法随侍。
时王闻仙言心生大喜悦(至)身心无懈倦。
大成云。木实曰果。桃李之属。草实曰蓏。瓜瓞之属。随时恭敬者。谓薪水果蓏等。各适其时也。余可知。义颂长行竟。
△二结证寓劝(补颂)。
普为诸众生勤求于大法(至)今故为汝说。
如来意谓。我于往昔。普为众生。勤求大法。亦不是为我己身。及以欲乐。故虽为大国王。犹能精进勤求。获得此法。由我为法如此。遂致今日得成佛果。此是我之行履。今故为汝宣说。汝等果能如我所行。佛果菩提。皆可速证。远举本因竟。
△二结会证益二。一结会古今。二证成渐益。初。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至)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
王则我身。显佛道不易可成。仙则达多。显害佛实无恶意。一顺一逆。总为鼓扬妙法。接引众生耳。
△二证成渐益(由前法师品中。屡言闻是经者。得近菩提。恐彼圆教狂慧人等。顿生废弃进修之想。故约达多释迦。渐成利益者。以证之)二。一释迦成道。二达多得记。初。
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至)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达多昔为仙人。能折佛之贡高。能成佛之德业。故佛以善知识称之。具足者。即圆满义。慈悲喜舍。名四无量心。一慈无量。能与众乐。二悲无量。能拔众苦。三喜无量。庆他离苦得乐。四舍无量。缘他无憎无爱。四摄法者。一布施摄。谓乐财众生。即以财施。乐法众生。即以法施。二爱语摄。谓以善软心。随顺一切。安慰开谕。令生亲附。三利行摄。谓与诸众生成办利益。起三业行。令得从化。四同事摄。谓明见众生。分形散影。和光同事。密结其心。神通即六种神通。亦即华严十通。道力即正助道力。亦即金刚道力。余见前文。此上明具足功德。不惟具足功德。资以砥砺。即今果后教化。仍沐功勋。故云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达多善知识故。然达多世为佛怨。佛尚以善知识称之。据此。则凡有逆我者。皆应作知识想也。
△二达多得记三。一佛号界名。二住世教化。三灭后利益。初。
告诸四众提婆达多(至)世界名天道。
果号天王者。以覆护众生得名。盖以因中示为佛怨。示入地狱。皆为覆护众生。不令起恶也。世界名天道者。以此界众生。久蒙教化。沦骨浃髓。能继天王佛之道故。然达多虽称权现。因害佛故。不免地狱之苦。又虽称恶人。因教佛故。遂得天王之记。据此。则与佛有难者。固应寒心。而恶心未似达多者。岂可不自勉乎。
△二住世教化。
时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至)得无生忍至不退转。
准教中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番增减为一中劫。成住坏空各二十番增减。为一大劫。今云二十中劫者。应是五大劫也。广为众生者。三乘之机。说于妙法者。三乘之教。三乘之教。通称为妙者。以凡有所说。悉到智地故也。得阿罗汉等。三乘之益。得无生忍。至不退转。义当七八二地。如华严八地文云。菩萨摩诃萨。于七地中。善修习方便慧。乃至入一切法如虚空性。是名得无生法忍。成就此忍。即时得入第八不动地是也。
△三灭后利益。
时天王佛般涅槃后(至)发菩提心至不退转。
初正法数量。全身下。舍利塔量。诸天下。感恩供塔。无量下。依法证果。结会证益竟。
△三闻信功德。
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至)若在佛前莲华化生。
于国王弃国。信敬不疑。则无贪心。于仙人索愿。信敬不疑。则无瞋心。于国王为法。信敬不疑。则无痴心。三毒既灭。故无三涂之报。于达多成佛。信敬不疑。故得生佛前。于达多弘经。信敬不疑。故常闻此经。不疑达多实是恶人。故生人天受乐。不疑达多应入地狱。故感莲华化生。然此盖以提婆达多。恶名素著。一旦授记成佛。易招疑谤。故言闻信功德如此。亦欲借此。以显冤亲平等。以绝憎爱之见也。约达多通经以证渐益竟。
△二约文殊弘法。以证顿益三。一二士相见。二问答证益。三会众信受。初。
于时下方多宝世尊(至)共相慰问却坐一面。
初智积请还。意谓。师弟之来。本为证经。证经已毕。纵住无益。故启白本师。当还本土。菩萨名智积者。以智慧积聚如山也。释迦下。佛留智积。意谓。欲彰顿益。非大智无以启。非积智无以证。故留以且待须臾。与文殊论说妙法。盖以文殊大智启之。以智积积智证之也。尔时下。文殊来见。文殊表根本智。俱来菩萨表差别智。俱坐莲华。表智依行成。华如车轮。表行圆智就。行圆智就。自能超越生死大海。故以从海涌出表之。住虚空中者。表既出生死。安住第一义空。诣灵鹫山者。表虽住义空。空亦不住。从莲华下者。表虽依行成。行亦不着。由无住无著。乃契佛境生灭无二之觉智。故以至于佛前。敬礼二尊表之。修敬者。如问讯起居之类。往智积所者。预知佛留智积。敬为相见也。随顺世仪。略叙寒温。故云共相慰问。宾主相对。欲论妙法。故云却坐一面。又序分之后。未见文殊有去。乃无去之去。涌塔之时。未见智积随来。乃无来之来。无来之来。还应无去而去。故智积请还本土。无去之去。还应无来而来。故文殊从海涌出。若实有去来。则赴应不广。此二士者。亦为弘经菩萨。未能泯绝去来者。作榜样观也(问。三变净土。无复大海。今文殊自海而出。其故何也。答。三变净土。山海宛然。但以如来神力。令众不见。惟文殊具大智慧。不随境转。即染即净。非净非染。存泯自在。故虽不移。净土。无妨海中涌出)。二士相见竟。
△二问答证益二。一三番问答。二证成顿益。初三。一问答所化数目。二问答所说法义。三问答顿证有无。初。
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至)于海教化其事如是。
初智积请问。意谓。龙性多瞋。难可调伏。所化众生。应不多得。故问以其数几何。文殊下。文殊示证。意谓。佛性平等。品类自分。大智在我。随机堪化。故答以其数无量。无量故。不可称述。不可计较。如是则说之舌乱。思之意暗。故云非口所宣。非心所测。知其不久便至。故教以且待须臾。自当证知。证知者。现量亲证。了知不昧也。所言下。化众时来。论说六波罗密者。彼此讲究。云何修。云何证也。此众原是小乘。自住虚无空寂之境。纵有所说。亦惟小乘智断之法。故云本声闻人。在虚空中。说声闻行。今蒙文殊教化。从空入假。渐习真空之学。故云今皆修行大乘空义。文殊下。文殊指答。其义可知。
△二问答所说法义。
尔时智积菩萨以偈赞曰(至)惟常宣说妙法华经。
初智积赞问。龙宫非行化之处。龙众非易度之机。而文殊能化能度。故以大智勇健赞之。今此诸大会。及我皆已见者。自述现量分明。所谓且待须臾。自当证知者。信矣。演畅实相义。开阐一乘法者。准正法华云。惟为露圣旨。分别说其义。据此。则演畅者。直指义。开阐者。分析义。盖智积因见来众。不知文殊如何教化。故双开二问。为是直指实相义乎。为是分别一乘法乎。若分别一乘。则群机渐入。故能广导众生。若直指实相。惟大根顿了。故令速成菩提。今观此众。不知其为渐入顿了。故承上双诘二益。为是广导诸众生乎。为是令速成菩提乎。文殊下。文殊直答。惟说妙法者。二问之中。盖是演畅实相义也。
△三问答顿证有无。
智积问文殊师利言(至)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初智积直问。甚深者。罄千佛之底蕴。微妙者。尽性相之幽宗。最为尊重。故称诸经中宝。时乃说之。故称世所希有。非常之法。心有非常之益。故问以颇有众生等也。勤加精进者。拌尽身心。直取向上。修行此经者。独宗至教。不涉余乘。果能如此。自然不历僧祇。顿超诸圣。此智积所以有速得佛不之问也。文殊下。文殊指答。复有二义。初指人叹德。年始八岁。智慧利根者。叹其年富根利。大有为也。善知众生诸根行业者。叹其权智观机。可下化也。言众生根有利钝。行有浅深。业有厚薄。龙女皆善知之。得陀罗尼。能受秘藏者。叹其实智受法。可上求也。言诸佛甚深秘藏。龙女以总持智。不惟领受无遗。且能执持不失故。深入禅定。了达诸法者。叹其定慧圆融。离痴狂也。言正入定时。即能了法。不堕痴定。正了法时。即能入定。不落狂慧故。于刹下。正答速证。刹那者。最少之时。准教中。以利刃透九十重纸。分九十刹那。其少可知。发心义当初住。以初住即名发心住故。不退义当八地。注见前文。辩才无碍。义当九地。如华严九地文云。菩萨住此善慧地。作大法师。具法师行。乃至起四无碍辩。用菩萨言词。而演说法等是也。慈念众生。犹如赤子者。义有两向。若消归上文。即是九地作大法师。真慈平等。于诸众生无偏无党。若消归下文。即是十地化他行圆。于诸众生无少忘念。犹如父母爱子。无所不至也。功德具足。义当十地。谓十地自利行圆。一切功德皆具足故。如华严十地文云。菩萨以此大智职故。能行无量百千万亿难行之行。增长无量智慧功德。名为安住法云地等是也。据此。则从初发心。乃至十地。祇消一刹那顷。所谓顿超十地无难事者。其龙女之谓欤。心念二句。为下龙女说偈伏案。如下龙女说偈。赞佛三身圆融。已非二乘所知。至于我阐大乘。度脱苦众之语。又非二乘所及。故预以微妙广大许之。慈悲二句。为下献珠示成伏案。如下身子不信。龙女毫不与辩。但以宝珠献佛。其慈悲仁让可知。至问其是事疾否。答言甚疾。乃曰。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其志意和雅可知。即此慈悲仁让。志意和雅。俨然大圣器量。故预以能至菩提许之。三番问答竟。
△二证成顿益(由前三周授记。屡言经劫行因。恐彼权教著相人等。仍怀佛道长远之怖。故约龙女成佛顿成利益者。以证之)。二。一说偈证益。二现身证益。初二。一智积怀疑。二龙女说偈。初。
智积菩萨言我见释迦如来(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
初引佛为例。难行苦行者。如前勤行布施。不惜躯命之类。既经无量劫数。则行业渐隆。故云积功累德。如此皆为上求佛果。故云求菩提道。无量劫中。无少间歇。故云未曾止息。三千大千世界。指往昔行化处也。行化之处。不止三千大千。且就娑婆一界言之。言他界无论。近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之中。虽至微如芥子许。皆是如来为菩萨时。丧舍身命之处。故云无有非是。如此皆为下度有情。故云为众生故。然后。指最后身也。最后身中。因圆果满。故云成菩提道。然成道虽在最后。而积因由于已往。因昔有今。故云然后乃成。乃成云者。正以见成道之不易也。不信下。反疑前言。现见释迦之难。乍闻龙女之易。不啻顺水风帆。高山蚁步之殊。故不信也。然又当知。智积不信。乃大士助化方便。释迦行因。亦如来度生权巧。若谓千年之鸟。不及朝生之凤。是又为智积舌头瞒也。
△二龙女说偈。
言论未讫时龙王女(至)我阐大乘教度脱苦众生。
言论未讫。龙女忽现者。正当日师资唱和。接拍成令之仪。礼住偈赞者。欲彰顿益。以释智积之疑也。偈中首二句。赞佛报身。梵语卢舍那。此云满净。谓深达罪福皆空。圆满清净。即偈中初句。此自报也。亦云光明遍照。谓身相光明。遍照十方。即偈中次句。此他报也。微妙句。赞佛法身。梵语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谓遍入几微。遍含众妙。虽遍入几微。遍含众妙。而弥满清净。中不容他。故云微妙净法身也。具相三句。赞佛化身。梵语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能仁者。能现化身。仁民爱物。即偈中具相与好义也。寂默者。应化本寂。相好亦默。但为庄严法身接引蒙昧。即偈中用严法身义也。三身圆融。应机无碍。故感天人戴仰。龙神恭敬。戴仰者。顶戴瞻仰。恭敬者。䖍恭礼敬。如是则凡有血气。咸知尊亲。故云一切众类。无不宗奉。此如来道感天人。法尔如是也。又闻成菩提等。乃龙女自信成佛。发愿度生之意。意谓。我观如来道感天人。信知我若成佛。亦当如是。况又闻本师。许以顿成菩提。何幸如之。但以此事难信。惟佛当证知我。为我护念。至我成佛。亦阐大乘之教。度脱苦众。断不肯孤负佛恩及师恩也。说偈证益竟。
△二现身证益二。一身子不信。二龙女现身。初。
时舍利弗语龙女言(至)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初直言难信。意谓。据汝闻成菩提。佛当证知等语。俨然自谓。不久得无上道。想我等以丈夫之姿。负拔萃之秀。终年幸闻此法。成道犹待多劫。况尔异类女质。视佛果若此之易。大言伤实。是事诚难信也。所以下。徴起释成。复有二义。初不信能成。女身为爱欲之本。故言垢秽。法器必梵行之士。故言非是。以非是故。不堪受法。故曰。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下。不信速成。复有二义。初佛道悬难。旷犹远也。言从因至果。中经五百由旬。故云悬旷。二死难度。五住难穷。故须经无量劫。积行具度。即无量劫中事也。然后乃成者。因圆而果始满故。此身子所以不信其速成者一也。又女下。女人障重。不止如前所说。故置又言。五障者。准超日月三昧经云。净修四禅为梵王。淫恣无度受女身。勇猛少欲作帝释。娇恣多态受女身。具十善法作魔王(即大自在天也)。毁失正教受女身。慈愍众生作轮王。多瞋姤故受女身。具菩萨行能作佛。不修净行受女身。此皆下为能障。上为所障。今身子从略。惟约所障言之。据此。则若欲成佛。只好从此发心。必待转女成男。无量劫积行具度。庶可希冀。此身子所以不信其速成者二也。由此二义。故总以结难。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二龙女现身二。一献珠表显。二现身成佛。初。
尔时龙女有一宝珠(至)观我成佛复速于此。
初以珠奉献。意谓。智积乃多宝良胤。身子亦释迦上足。二贤尚疑。余众可知。若持词以辩。终不相信。故惟以宝珠奉献而表显之。宝珠表一切种智。价值三千。表得此智者。能取大千成佛也。持以上佛者。表龙女顿证。上契佛果。佛即受之者。表心印相符。蒙佛印证。识此意者。则向下转男成佛。又多一重公案。龙女下。就事问答。问以疾不者。龙女自信成佛。欲假此以表其速。答言甚疾者。二贤不谕其旨。即就事以道其实。所谓是则也是。非则实非。女言下。示以复速。教以观我者。令立验其实。显成佛非徒虚说。教以神力观者。俾深察其微。显顿成非是幻化。受珠作佛。成佛在己。故云复速于此。
△二现身成佛。
当时众会皆见龙女(至)一切众生演说妙法。
众会皆见者。明明历历。绝覆藏也。因缘殊胜。报障顿转。故能忽然变男。又忽然变男者。为除身子女非法器。及犹有五障之疑故。一珠称性。万行齐圆。故能具菩萨行。又具菩萨行者。为除身子经劫积行。及智积引佛为例之疑故。南方者。虚明之地。无垢者。清净之区。言即往者。以人既可女而男。方亦可暗而明。界亦可染而净。如是则男女明暗染净等执。皆不应也。坐宝莲华。即报身。成等正觉。即法身。三十二相等。即化身。前偈以斯赞佛。今则以斯自证。龙女可谓大丈夫也。又即往南方等者。为除身子云何速得成佛。及智积不信须臾便成之疑故。普为十方。演说妙法者。道后酬愿。正应前文。我阐大乘。度脱苦众之语。问答证益竟。
△三会众信受。
尔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至)一切众会默然信受。
初遥伸敬礼。亲见成佛。信斯法之有功。故心大欢喜。亲见说法。望真慈而远被。故悉遥敬礼。无量下。两土蒙益。无量众生者。宿具慧根之机。或闻法解悟。即登不退。戒刹那功圆。现受记莂。亦龙女顿成一类。六反震动者。表六位无明。一时顿破此彼土蒙益也。此土蒙益中。略去闻法解悟。长出发菩提心。与彼土互显。智积下。时众默然。智积目睹其事。心允其说。舍利智察其微。词穷于辩。二贤尚尔。余众可知。故皆默然无语。深心信受。准华严入法界品。善财童子。遍历百一十城。皆曰南方。所遇五十三位胜友。非止一类。故古德约其义云。明正为南方尽南矣。益我为友。人尽友焉。今此品如来称达多知识。龙女往南方成佛。其亦华严入法界品之意欤。示相证益竟。
△二承当发愿(品题云)。
妙法莲华经持品第十三
持有二义。一奉持。二传持。文云。我等于佛灭后。当奉持读诵说此经典。此奉持也。又云。我等于如来灭后。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众生书写此经等。此传持也。又奉持亦兼传持。传持亦兼奉持。以自利利他。常相须故。故惟以持名品。若别说者。亦具五义。一为宝塔募人。如来深以弘经为虑。此品群贤发愿。安慰佛意故。如文云。惟愿世尊。不以为虑等是也。二为法师品来。重重显示。妙法殊胜。此品勉力弘经。自明深信故。如文云。我等亦自誓愿于异国土。广说此经等是也。三为三周授记。不及尼众。法师广记。未说其名。此品增记。满尼众愿故。如文云。于时世尊。告憍昙弥。何故忧色而视如来。汝心将无谓我。不说汝名授记等是也。四为新记声闻。不堪娑婆弘经欲假不退菩萨。扩充其志故。如文云。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等是也。五为不退菩萨。知佛青莲频加。责望在己。敬承佛意。弘经自任故。如文云。时诸菩萨。敬顺佛意。乃至便于佛前。作师子吼等是也。总言法虽佛说。道在人弘。群贤各据一途。津梁末世。使斯文永衍尘劫。俾有识同结法缘。此持品之所由说也。
△(经文分四)一菩萨发愿。二声闻发愿。三尼众发愿。四不退发愿初。
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至)种种供养不惜身命。
初发愿弘经。发愿贵在普济。故以药王居先。弘经须假辩才。故以乐说居次。至于上求下化。又须万行交修。万德齐严。故以二万菩萨为眷属。欲发大愿。先慰佛心。故云惟愿世尊。不以为虑。奉持读诵者。以法自修。说此经典者。以法化世。此自持兼传持也。后恶下。忍难无畏恶世去圣时遥众生弊恶日甚。故云善根转少。惟知粉饰虚名。不务真修实证。故云多增上慢。诈言得道。邀彼恭敬。故云贪利供养。贪心既起。瞋痴继之。故云增不善根。起惑造业。永系生死。故云远离解脱。不求出世。闻必生谤。故云难可教化。虽难可教化。而冒难不舍。故云起大忍力。忍力云大者。不惟受辱不报。且欲究竟度彼。如不轻之于上慢之类。不惜身命者。谓但知有法。虽至丧身失命。亦所不惜故。菩萨发愿竟。
△二声闻发愿二。一无学发愿。二有学发愿。初。
尔时众中五百阿罗汉(至)于异国土广说此经。
新记声闻不能同于菩萨。一例发愿。故云亦自誓愿。道力未充。深畏娑婆世界。难可教化。故云于异国土。
△二有学发愿。
复有学无学八千人(至)瞋浊謟曲心不实故。
初愿在他国。所以下。徴起释成。娑婆国中。类多刚强暴虐。难调难伏。故云人多弊恶。妄言得道得果。滥膺恭敬。故云怀增上慢。不务真修实证。福慧减损。故云功德浅薄内怀嫉姤之心外现足恭之相。故云瞋浊謟曲。一味贪图利养。诳惑世间。故云心不实故。此有学之所以愿在他上者。非无谓也。声闻发愿竟。
△三尼众发愿三。一爱道增记。二耶输增记。三欢喜发愿。初。
尔时佛姨母(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爱道望记。六千人。爱道眷属也。瞻仰尊颜。目不暂舍者。望记之状。意谓。我等德齐声闻。族胜龙女。彼既指名授记。现前成佛。我何不尔。由此所以愤愤悱悱。瞻仰不舍。又瞻仰不舍。即忧色而视也。于时下。示先总许。忧色而视。正为不会说名与之授记。如来观其颜面。知其心腹。故问以何故忧视。将无谓我等也。总说声闻授记者。如法师广记文云。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等。今汝下。更与增明。欲知者。欲知行因之详。及得果之悉也。将来之世等。记以因行。当得作佛等。记以果号。因地为大法师。以法结缘。果中见者欢喜。故号一切喜见。转次授记。名亦应同。以因中俱为法师故也。
△二耶输增记。
尔时罗睺罗母耶输陀罗(至)佛寿无量阿僧祇劫。
初耶输作念耶输虽非尼主。已胜六千。理应别说其名。而与授记。故以不说为念。若论此事。贵在自肯。说与不说。有何交涉。盖以女流著相。虽成道犹有余习故也。佛告下。如来与记。善国者。人多胜善。无诸弊恶。此以因为法师。严净佛土所感。因为佛妇。资华色以修行。果证真如。假光相以严身。故号具足千万光相。佛寿无量僧祇者。大成云。既曰善国。仁人相踵。秉命悠长。故随机之寿。住世亦永。
△三欢喜发愿。
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至)于他方国广宣此经。
初因记欢喜。并其眷属。即指六千人也。即于下。说偈发明。未出迷途者。令出迷途。故称世尊导师。未脱苦恼者。令脱苦恼。故云安隐天人。前文爱道忧视。正中心不安。华色无名。亦中心缺然。故云我等闻记。心安具足。诸比下。偈已发愿。欲报佛恩。发愿弘经。自觉力量微薄。不堪恶世。故云能于他方。尼众发愿竟。
△四不退发愿三。一如来目视。二不退作念。三发愿护持。初。
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
群贤发愿弘经。分彼分此。不台圣意。故世尊目视此众。欲其一力承当。大成所谓默然心遣。令彼自荐是也。
△二不退作念。
是诸菩萨皆是阿惟越致(至)不见告敕我当云何。
初指人显德。阿惟越致等。通论则八地以上。皆可当此。若别论者。阿惟越致。义当八地。以八地证无生忍。永无退转。如华严八地文云。以能获得不退转法。是故说名住不动地等。即阿惟越致义也。转不退轮。义当九地。以九地具善顺慧。善调诸根。如华严九地文云。住此地已。了知众生诸行差别。教化调伏。令得解脱等。即转不退轮义也。得陀罗尼。义当十地。以十地堕在佛数。总持佛地功德。如华严十地文云。如来力无畏不共法。一切佛事。咸在其中等。即得陀罗尼义也。即从下。具仪作念。意谓。佛既属目于我。我等岂敢孤负佛意。若世尊果见告敕。我等自当如佛所教。此菩萨深望佛敕意也。复作是念者。进退两难之意。意谓。始见我佛青莲频加。似有注意。今观我佛默然无为。不见告敕。触之不得。背之不可。故云我当云何。
△三发愿护持二。一发愿祈护。二说偈陈情。初。
时诸菩萨敬顺佛意(至)在于他方遥见守护。
莲目已及。虽纶音未降。不可有违。故云敬顺佛意。有愿弘经。虽告敕未见。岂肯中止。故云欲满本愿。任此难事。发言无畏。故云作师子吼。周旋者。周围旋转。往返者。径过去来。十方者。染净普应。盖以群贤分疆立界。不合圣意。故作如是愿也。准前群贤发愿。或云我等受持。或云我等广说等。其操在己。今云令众书写。乃至修行忆念等。其志在人。是较前群贤愿力。为尤难也。书受读诵者。令其以法自奉。解说其义者。令其以法教人。说丈不及行尺。故又令其如法修行。真修须凭理观。故又令其起正忆念。正忆念者。谓直心正念真如法也。皆是佛威者。归功佛护。不自伐善之意。此发愿也。惟愿世尊。他方遥护者。乃祈佛护念之词。准前法师品云。我虽在异国。时时令说法者。得见我身。又云我于余国遣化人。为其集听法众等。皆遥见守护之义。发愿祈护竟。
△二说偈陈情(标偈云)。
即时诸菩萨俱同发声而说偈言。
△(偈文分三)一弘经自任。二诸难自忍。三请佛安住。初。
惟愿不为虑于佛灭度后恐怖恶世中我等当广说。
首句安慰佛心。不必以末世弘经为虑也。于佛下。乃一力承当之语。大成云。圣人去世。无人救正。伤风败伦者多。故云恐怖恶世。以圣道训世。令人迁善崇德。故当广说。
△二诸难自忍二。一忍骂害毁轻。二忍恐怖摈斥。初。
有诸无智人恶口骂詈等(至)皆当忍受之。
初忍骂害。大成云。正斥曰骂。傍及曰詈。下愚无信。视正如怨。嫉其法。恶其人。恶言毁之不足。加刀杖而害之。菩萨怨亲平等。不较不报。以礼自责。以忠自恕。惟道是务。皆当忍之。恶世下。忍毁谤。邪智者。知见不正。謟曲者。心行不实。心行不实故。甘于自欺。故云未得谓得。知见不正故。乐于自大。故云慢心充满。然既假比丘之形而居心如此。是谓附佛法之外道也。阿练若。此云闲静处。约地言。亦云无诤。约行言。今依后义。盖指一类假饰无诤行者言之。纳衣在空闲者。内染丽服。外着纳衣。心驰魏阙。身处空闲。特假此以欺世盗名耳。一味虚诈不实。谬称无诤。故云自谓真道。见彼入廛行化。反生谤毁。故云轻人间者。此乃假纳衣而坏灭佛法。在空闲而阻滞正修。如来所谓师子身中虫。还食师子肉者此也。贪着利养者。拣非净心说法。但与白衣者。惟是希图利养。无智俗人。易受其惑。故为世所恭敬。如供罗汉。是人怀恶心者。每思恼害正修。常念世俗事者。一味贪图利养。空说无诤。枉在空闲。故云假名练若。欣邪厌正。嫌他障己。故云好出我过。作如是言者。即出过之言。如下所说者是。自贪利。谤人贪利。自外说。谤人外说。自妄作。谤人妄作。自诳世。谤人诳世。自为求名说法。谤人求名说法。此稂莠贻害嘉禾。正信之士。不可不知所辨也。常在大众者。兴谤不止一时。所对不止一人。盖欲坏我正法。显彼邪教。故云欲毁我等。国王大臣。操生杀之权。向以诽谤。意欲摧我立彼。婆罗门等。乃正信之士。向以诽谤。意欲亲彼疏我。及余比丘。指和合之众。向以诽谤。意欲破和结党。说恶说邪。巧用间计。若非正信坚固。正智分明者。鲜有不被其惑。如来所谓断灭佛种。命终直入阿鼻。劫尽更生他方。展转以至无数劫等。即此类也。我等敬佛。忍是诸恶者。有二义。一谓如来目视我等。寓有劝持之意。我等既为敬顺佛意。虽至恶亦所当忍。二谓如来多劫勤苦。为我等求此法门。我等既为敬念佛恩。虽极苦亦为应受。前文所谓念佛故应忍者是也。为斯下。忍轻慢。上属背毁。故诬以作经。此乃面刺。故讥以是佛。似赞实毁。笑语带诮。较之恶言辣口。尤为难当。此菩萨所以预为之计。忍骂害毁轻竟。
△二忍恐怖摈斥。
浊劫恶世中多有诸恐怖(至)皆当忍是事。
初忍恐怖。浊劫恶世。妖孽时出。故云多有恐怖。恶鬼入身。骂詈毁辱者。如楞严飞精附人。讦露人事之类。此正可恐可怖事也。敬谓敬顺佛意。信谓信忍佛言。信忍佛言。知菩提之在近。敬顺佛意。念弘法之当先。稍涉回途。便成退转。故云当着忍铠。忍辱称铠者。内护法身不失。外遮魔事不入故。为说是经。忍此难事者。知有法。不知有身也。我不下。忍摈斥。不爱身而惜道者。自述其志。来世护经者。自明其愿。此志此愿。难为不知者道。故云世尊自当知也。浊世比丘。执权为实。故云不知方便。随宜所说。由不知故。乍闻废权立实。反生毁怨。故云恶口颦蹙。数数见摈者。屡被逐斥。远离塔寺者。不共住止。是乃坐以大妄语成。按波罗夷法。结其罪耳。上言佛所嘱者。指此经言。如前宝塔品云。佛欲以此妙法华经。付嘱有在是也。此云佛告敕者。指募人言。如前宝塔品云。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谁能于此广说妙法。今正是时是也。少有退屈。即违佛敕。故云当忍是事。诸难自忍竟。
△三请佛安住。
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至)佛自知我心。
初发愿申请。地无论广狭。故统言聚落城邑。人无论亲疏。故统言其有求法。皆到其所者。如月落百川。说佛所嘱者。如风鸣万籁。亲受灵山付嘱。故是世尊所使。赖有大愿摄持。故能处众无畏。自任善说。愿佛安住者。以唱灭原为募人。得人不必更灭也。我于下。结誓求证。世尊亦兼多宝。十方通指分身。必对三佛结誓。原为求证。故云佛自知我心也。证益发愿竟。
法华指掌疏卷第四
音释
洼
(乌瓜切音洼窊也又深也)。
锱铢
(轻微也上庄持切音灾下慵朱切音殊)。
虷
(居寒切音干虫侵物也)。
陬
(侧鸠切音邹隅也)。
瓞
(徒结切音绖瓜之小者)。
拌
(普半切音判捐弃也)。
辣
(郎违切音剌辛甚也)。
讦
(居谒切音揭攻人阴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