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九(入第五十六经下半)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九(入第五十六经下半)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二正明法界行体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不共法。

以称法界起行故。不共凡小。又悟不由他。亦非他共。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初自利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不由他教(至)修六度不共法。

△二化他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普能摄受(至)勤摄众生不共法。

△三上求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善巧回向(至)求佛智慧不共法。

△四善巧行。於中五。初巧离二乘。

佛子菩萨摩诃萨到善巧(至)不着己乐唯勤化度。

△二巧修三昧。

善能入出禅定解脱於诸三昧悉得自在。

△三巧顺世间。

往来生死如游园观(至)一切众生恒来瞻仰。

△四巧住诸乘。

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失大乘心。

△五巧穷因果。

虽念念中示成正觉(至)方便善巧究竟彼岸不共法。

△五双行不共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善知权实(至)智慧自在到於究竟。

上标下释。

所谓住於涅盘而示现生死(至)何况一切童蒙众生。

后结。

是为第五不由他教权实双行不共法。

△六三业随智慧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身口意业(至)随智慧行不共法。

△七大悲代他苦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具足大悲(至)常起大悲不共法。

△八大慈摄物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常为众生(至)皆悉乐见不共法。

△九坚净自他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於萨婆若(至)一切智心明净妙宝。

上法下喻。

佛子如有宝珠名净庄严(至)能令浊水悉皆澄净。

后合。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不失一切智心宝不共法。

涅盘春池。可於中说。

△十位满常修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自觉(至)不舍尊重佛不共法。

△四结劝。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至)如来无上广大不共法。

△三有二门。明所成之德。初明业用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业。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一切世界业悉能严净(至)令一切愿悉成满故。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业。

△二显得其体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身。

然若身若业。皆同法界无量。略举十耳。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不来身於一切世间(至)於一切世间求不得故。

此中十身。与第九行十身。大同小异。谓此不来不去。即彼不生不灭。

不实身一切世间如实得故(至)以如实理示世间故。

不实不虚。即彼不实不妄。

不尽身尽未来际无断绝故(至)一切众魔不能坏故。

不尽坚固。即彼不迁不坏。不迁则横无迁变。不尽则竖说无穷。

不动身众魔外道不能动故。

不动即彼一相。故文殊般若云。不动法界。法界即一相。由得一相。魔不能动。

具相身示现清净百福相故(至)法相究竟悉无相故。

此具相无相。即彼无相身。开之成二。

普至身与三世佛同一身故。

即彼初二。谓入一切世界非趣身。及入一切世界诸趣身。此合彼开。所以开合不同者。约位别故。此位既胜。合初体用。同於佛故。能於无相。以示相故。或更有深致。非此所知。余如十行辨。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如来无上无尽之身。

△五有五十门。答五十问。明十地位中行相。古德分四。初十二门。明十地中三业殊胜行。寄在初地。次九门明造修离障行。寄二三地。次九门明造修纯熟行。寄在四地已上位。后二十门。报相圆满行。寄八地九地已上位。此释犹稍近文。亦未尽现。今亦依次分配十地。初地十门。次八渐略。文势尔故。谓二地六门。三四各五门。五二六一。七八各三。九地二门。十地十三门。至文当知。今初十门。明欢喜地中行。若粗相分。总为三段。初二约身。次四辨语。后四明意。总显彼地三业殊胜。若顺彼文。且分为二。初九明初住地中行。后一明安住地中行。前中分四。初六门明依何身。次心一门。辨以何因。三发心门。明为何义。四周徧门。显有何相。今初分二。前二约身。后四就语辨身。语属身故。皆是深种善根之所摄故。今初分二。初约身业用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身业。

约色身业用明身。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一身充满一切世界(至)众生於中成道身业。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悉能觉悟一切众生。

△二约法自体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十种身。

此门约法门自体明身。故但云身。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诸波罗蜜身(至)随乐随时成正觉故。

十中度摄福智等。即前深种善根。集助道等。互有影略。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如来无上大智慧身。

△二就语辨身业四门。皆是所种善根。是知彼文虽无。义已含有。若全异彼。岂为彼行。若全同彼。何须重说。故彼经文节节皆云。若广说有不可穷尽。小异何疑。即分为四。初语体用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语。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柔软语使一切众生(至)随其欲乐令解了故。

若约遮释十中。初一离恶口。二离两舌。次二离妄语。一粗二细。余六离绮语。若约表释十种。各显一德。

△四结。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微妙语。

△二显语净因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净修语业。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乐听闻如来音声(至)菩萨功德净修语业。

此二摄法。

不说一切众生不乐闻语(至)语四过失净修语业。

此二离过。

欢喜踊跃赞叹如来(至)如实功德净修语业。

此二摄善。

以深净心施众生法(至)赞叹如来净修语业。

此二法施。

於诸佛所听闻正法(至)而受妙法净修语业。

后二求法行。由此十事。能令语净。

△四结。

是为十。

△三净语之果四。初标。

若菩萨摩诃萨以此十事净修语业则得十种守护。

发其言善。幽冥应之。况其人乎。然地经中。善知识善护。意通由诸善。不独由语。故度世经亦不蹑前。此中标章。两向用之。若在前段。便当显益。下二准悉。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天王为首一切天众(至)一切法师皆悉守护。

△四结。

是为十。

△四能成所作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得此守护已则能成办十种大事。

按经即内善外护。故能成所作。然则地经善集白法善净深心等。余句中义亦不独蹑於语。然皆蹑者。以语例余。於理无爽。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一切众生皆令欢喜(至)一切涅盘普令明见。

十句文意并通二利。

△四结。

是为十。

△二明以何因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心。

以大悲为首。荷负一切等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如大地心能持能长一切众生诸善根故。

荷负心。由如大地。荷负四重任故。

如大海心一切诸佛无量无边大智法水悉流入故。

深广心包。含无外故。

如须弥山王心(至)於出世间最上善根处故。

胜心。

如摩尼宝王心乐欲清净无杂染故。

净心。

如金刚心决定深入一切法故。

利心。

如金刚围山心诸魔外道不能动故。

坚心。

如莲华心一切世法不能染故。

无染心。

如优昙钵华心一切劫中难值遇故。

希有心。

如净日心破暗障故智慧心如虚空心不可量故。

无边心。此十并语心体也。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其中(至)无上大清净心。

△三明为何义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心。

为上求下化。故发起胜用。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发我当度脱一切众生心(至)悉得悟解心。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其中(至)无上大发起能事心。

△四显有何相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周徧心。

以过凡夫地入真。如法中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周徧一切虚空心发意广大故。

总明悲广智大。旷若虚空。

周徧一切法界心深入无边故。

智契深极。

周徧一切三世心一念悉知故(至)一念普现成佛故。

余八可知。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其中(至)无上佛法周徧庄严。

△二即安住地中行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根。

由前初住之行。令此胜用增上。皆光显故。名之为根。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欢喜根见一切佛信不坏故。

上一信成就。次六修行成就。

希望根所闻佛法皆悟解故。

乐欲根即近友。乐法多闻。能正观故。

不退根一切作事皆究竟故。

不退者。即不着名利。於三昧中。亦无爱着。及贪求故。

安住根不断一切菩萨行故。

安住者万行念念现在前故。

微细根入般若波罗蜜(至)究竟一切众生事故。

此二悲智不断上皆教道。

如金刚根证知一切诸法性故。

即证道之修。后三即回向成就。

金刚光焰根普照一切佛境界故。

总求一切地智故。即金刚智。照彻法性故。

无差别根一切如来同一身故。

别求法身。

无碍际根深入如来十种力故。

求功德身。谓十力等。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其中(至)无上大智圆满根。

△二有六门。明第二地中行。初二明发起净。初门自分。直明深心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深心。

晋经及论皆名直心者。然深心有二义。一於法殷重名深。即乐修善行。二契理名深。深入理故。若语直心。但有后之一义。正念真如法故。今文具二。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不染一切世间法深心。

由契理。

不杂一切二乘道深心。

由修行。

了达一切佛菩提深心(至)具足一切微细智深心。

此七广上契理。

修一切诸佛法深心。

此一显前修行。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其中(至)无上清净深心。

△二胜进加以增上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增上深心。

即胜进上求增殷重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不退转增上深心积集一切善根故。

乐修善行。

离疑惑增上深心解一切如来密语故。

标契理。次三成上离疑。

正持增上深心大愿大行所流故。

出所因。

最胜增上深心深入一切佛法故。

彰所入。

为主增上深心一切佛法自在故。

成德自在。后五成上积集善根。

广大增上深心普入种种法门(至)成熟一切众生故。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无上清净增上深心。

△二有四门。自体净中行。彼约别地之行。但明於戒。而有三聚。今文分二。初摄善律仪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勤修。

通修十度。即摄善法戒律仪亦在其中。以地相望。是修位之首。故特名勤修。晋经名方便。方便修起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布施勤修悉舍一切(至)转至一切众生心故。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无上大智慧勤修。

△二有三门。饶益有情戒中行。初解诸善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决定解。

此门总显智。於诸善决起胜解。地经约戒。但解十善。晋经名乐。修由有决解。故乐修习。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最上决定解(至)随意随时成佛故。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决定解。

△二解世界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决定解知诸世界。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知一切世界入一世界(至)各别了知心生欢喜。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佛剎广大决定解。

△三解众生四。标初。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决定解知众生界。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知一切众生界(至)寂静威仪开悟众生。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无上大威力决定解。

此下入五十七经。

△三有五门。明三地中行。分二。前二门明能起厌行二。初熏习成气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习气。

由此地中厌伏烦恼故。於诸行积习。熏成气分。方能究竟。断伏烦恼。故名习气。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菩提心习气。

行本。

善根习气。

成行。

教化众生习气。

下化。

见佛习气。

上见。

於清净世界受生习气。

受生。

行习气。

大行。

愿习气。

十愿。

波罗蜜习气。

十度。

思惟平等法习气。

理智。

种种境界差别习气。

量智。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大智习气非习气智。

△二增盛摄取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取以此不断诸菩萨行。

晋经中名炽然由前积习爱乐。得增长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取一切众生界(至)悉以明智而现了故。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取(至)如来无上无所取法。

△三有三门。明所起厌行。初正显修行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修。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修诸波罗蜜修学修慧(至)修示现修勤行匪懈。

前八修因。后二修果。

修成等正觉修转正法轮。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无上修修一切法。

△二修成胜缘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成就佛法。

依托此十。能成就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不离善知识成就佛法(至)十力境界成就佛法。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如来无上大智慧。

△三明修行离过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退失佛法应当远离。

别举十过。总令远离。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轻慢善知识退失佛法(至)恨诸菩萨退失佛法。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远离此法则入菩萨离生道。

△四有五门。明四地中行。分三。初门明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离生道。

前三地寄同世间。有见等惑。犹如生食在腹四地寄同出世。对治清净。能离彼生。谓离有行。得无生故。显行纯熟。离生涩故。广如婆沙。今是彼清净对治之因。故名为道。地经有十法明门。初是观察众生。今但广斯一句。余略不具。结云。不杂二乘者。以於下句双行而修。故不同二乘见道离生矣。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出生般若(至)而不舍菩萨一切愿行是为十。

△四结劝。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至)则得菩萨决定法。

△二明其清净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决定法。

上明能离。今显所得。出世决定法故。故彼文云。得彼内法。生如来家。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决定於如来种族中(至)决定得预如来众会。

前五自分。后五胜进。

决定能显如来种性(至)与一切如来所住无有二。

△四结。

是为十。

△三有三门。明对治修行增长。分二。先二门明修行增长。初门正明增长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出生佛法道。

从缘出生。即增长义。亦犹出息。增长其多。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随顺善友是出生佛法道(至)知佛自在故。

上二顺人信法。

发大誓愿是出生佛法道(至)知业不失故。

此二愿智不虚。

一切劫修行无厌足是出生佛法道(至)成熟众生故。

此二时处广长。

不断菩萨行是出生佛法道(至)徧一切虚空界故。

此二无间普徧。

殊胜行是出生佛法道(至)以一切善法资持故。

后二胜行摄生。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大丈夫名号。

△二显立殊胜之名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大丈夫名号。

由德行内增故。嘉名外立。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名为菩提萨埵(至)名为胜萨埵觉悟胜法故。

上四从境立名。

名为最胜萨埵(至)名为上萨埵起上精进故。

此二约当体受名。上皆自利。

名为无上萨埵(至)名为力萨埵广知十力故。

此二利他。

名为无等萨埵世间无比故。

通显胜具二利故。上皆自分因名。

名为不思议萨埵一念成佛故。

后一胜进果称。上皆随德立假名。故瑜伽四十六。明菩萨随德假名。有十六种。初名菩提萨埵。十六名为法师。显扬第八。庄严论十二。皆同此说。又商主天子经。五义立名。恐繁不会。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得此名号则成就菩萨道。

△二修行对治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道。

地经寄位。广明三十七品。今约实位。故增数显十。皆为对治。并是正道。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一道是菩萨道(至)出生智慧及方便故。

上二并后一。名义皆不共。

三道是菩萨道行空无相无愿不着三界故。

三道则名义俱共。次六名共小乘。义唯实教。

四行是菩萨道(至)善能分别智慧境界故。

定根知三昧入出。

六通是菩萨道(至)知诸众生死此生彼故。

天眼通见。死此生彼。

天耳悉闻诸佛说法(至)普及一切无间断故。

於六念上。加念众生。为大悲故。亦是广七觉中。一念觉故。余例此知。

随顺菩提八圣道是菩萨道。

八正思惟。顺一切智。

所谓行正见道(至)入九次第定是菩萨道。

九次第定。皆寂用双行。

所谓离欲恚害而以一切语业说法无碍。

初禅离欲恚害。而逆化众生。亦用欲等言说。故云一切语业。

灭除觉观而以一切知觉观教化众生。

二禅虽无觉观。不坏净觉。以为说因。

舍离喜爱而见一切佛心大欢喜。

三禅离喜。而生法喜。

离世间乐而随顺出世菩萨道乐。

四禅离乐。而受解脱道乐。

从此不动入无色定而亦不舍欲色受生。

明四无色定。但总相显胜。

虽住灭一切想受定而亦不息菩萨行故。

即灭尽定。此定虽尽。灭诸不恒行心心所法。及灭恒行染污一分。而以厌患想。受为先故。名灭想受。定由非粗想。犹有细想。是舍受故。今实教明。即受等性灭。故不息菩萨行。是以七地云能念念入亦念念起等。余如三地及七地中辨。

学佛十力是菩萨道(至)而不舍离诸菩萨行。

六徧一切下。是一切至处道智。八是天眼。九是宿命。今三世悉知。况乎宿命。余如初会中辨。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如来无上巧方便道。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九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