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各乡绅劝戒赌
谨启,某学疏才短,生长南方,未谙北土情形。承乏1兹邑,入境以来,见地瘠民贫,礼教废弛,蹙2焉内伤。求所以抚字3之方,教化之术,使家给人足,风清俗美,不知何道而可。恭惟4诸老先生年台,一方表率,利弊必素知之。苟有益于民生,有裨于风俗,切实可行者,伏祈详悉指示,勿吝谠言5。陇其将奉以周旋,或可稍逭6尸素,皆高明之赐也。
至不佞亦有刍荛7之言,望诸君子之采择者,敢并陈之。如赌博一事,实民间大害,然而有司不能禁也,禁之其心必不服,何也?
彼见乡绅士大夫皆聚而为之,而有司所禁者,独此蚩蚩8之民,宜其心不服也。夫移风易俗,必自贵者始,诸老先生年台中,高明远见者,自能洞烛此理,不待下吏之言。或有向来习惯,以为此游戏之事,无伤大体,不知愚民因而视效,开盗贼之源,成恶薄之俗,皆此游戏为之。且士大夫家一有此风,子弟慕效,因而荡废祖业、败坏家门者,恒必有之。是非特一方之害,亦本家剥肤9之灾也。诗、书中滋味甚长,何可为此?伏冀俯采鄙言,互相戒勉,以为民法。礼让之风,既敦于上,则酖毒10之害,自去于下,蚩蚩者将不待禁而自止矣。统祈垂鉴不宣。
┃ 今译 ┃
各位,我才疏学浅,生长于江南,不熟悉北方的风土人情。有幸出任灵寿知县,自到任以来,见到灵寿土地贫瘠,民众贫困,礼教废弛,急得我内心悲痛。我想寻求安抚体恤百姓的方法,社会道德教化的手段,让灵寿百姓家给人足,风清俗美,不知道怎么做才可以。诸位老先生,都是一方的表率,各方面的利弊想必一直以来都是清楚的。如果有益于民生,有助于风俗,切实可行的话,请不吝赐教,详细指示,不要吝惜正直之言。我将按照你们的说法去运转县政,或许可以稍微免除一下尸位素餐的尴尬,如果有所收效,都是各位的恩赐啊。
至于我这个割草卖薪的乡下人说的话,希望诸位君子能够将同意采取选择的一并陈述出来。比如说赌博这件事情,实在是民间的大祸害啊,然而主管部门不能禁止,如果强行禁止,他们心里必定不服,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见到那些乡绅士大夫都聚集起来赌博,而主管部门严厉禁止的,只是那些普通民众,这么做他们心里怎么会服气呢?移风易俗,必然从地位高的人开始,诸位老先生都是高明而有远见的人,自然能够洞见其中的道理,不用等到下面的人去说。或许向来的习惯,认为赌博是游戏,无伤大雅,不知道普通百姓因而仿效,便会开启偷盗抢劫的源头,养成恶劣浅薄的风俗,都是这个游戏造成的。而且,士绅人家一旦有了赌博风气,子弟必然会纷纷效仿,因而那些祖业荒废、门风败坏的人家,便会常有出现。因此,赌博不单单为害一方,而且会让参与赌博的人受到伤害。诗、书中滋味很长,读书人可以多读读书,何必去参与赌博呢?我希望你们采纳我的鄙陋言论,互相戒止、勉励,让普通百姓遵循。礼让的风气既然出自上位者,毒酒之害自然就会从下面去除,普通民众将不用等到主管部门严厉禁止就会自动停止了。就说这些吧,留作鉴戒的话就不公开说了。
┃ 简注 ┃
1 承乏:指暂任某职的谦称。出自《左传·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2 蹙(cù):急迫。
3 抚字:抚养,对百姓的安抚体恤。
4 恭惟:出于讨好对方的目的而去称赞、颂扬。
5 谠(dǎng)言:正直之言,慷慨之言。
6 逭(huàn):免除。
7 刍(chú)荛(ráo):割草采薪之人。出自《诗·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毛诗故训传》:“刍荛,薪采者。”
8 蚩(chi)蚩:敦厚貌;无知貌。出自《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毛诗故训传》:“蚩蚩者,敦厚之貌。”朱熹《诗经集传》:“蚩蚩,无知之貌。”
9 剥肤:灾祸已迫其身。出自《周易·剥》:“剥床以肤,切近灾也。”
10 酖(zhèn)毒:酖,同“鸩”。指毒酒,用毒酒害人。
┃ 实践要点 ┃
在《与各乡绅劝戒赌》一文中,陆陇其以退为进,首先写了他对灵寿的第一感觉“地瘠民贫,礼教废弛”;为此,他遍求“抚字之方,教化之术”,努力想使灵寿变得“家给人足,风清俗美”;因此,他希望灵寿乡绅提供“有益于民生,有裨于风俗,切实可行者”的意见和建议;他还表示,如果有,他将“奉以周旋”。四个方面,一环扣一环,显示出了他娴熟的人情世故和高超的写作技艺。之后,陆陇其进入正题,希望诸位乡绅带头戒赌,他写了两点理由:其一,“移风易俗,自贵者始”,如果士绅聚众赌博,普通民众也会仿而效之,导致“开盗贼之源,成恶薄之俗”,造成社会危害;其二,“上梁不正下梁歪”,士大夫家一旦有了赌博风气,“子弟慕效,因而荡废祖业、败坏家门”,以致家族败落。因此,他希望士绅带头戒赌,“互相戒勉,以为民法”。
崇明老人记
吾家某,于九月廿六日,在洙泾周我园家,与云间佳士王庆孙同席。庆孙述曾至崇明县中,见有吴姓老人者,年已九十九岁,其妇亦九十七岁矣。老人生四子,壮年家贫,鬻子1以自给,四子尽为富家奴。及四子长,咸能自立,各自赎身娶妇,遂同居而共养父母焉。
卜居2于县治之西,列肆共五间:伯开花米店,仲开布庄,叔开腌腊,季开南北杂货。四铺并列,其中一间,为出入之所。四子奉养父母,曲尽3孝道。始拟膳每月一轮,周而复始,其媳曰:“翁姑老矣,若一月一轮,则必历三月后,方得侍奉颜色4,太疏。”拟每日一家,周而复始,媳又曰:“翁老矣,若一日一轮,则历三日后,方得侍奉颜色,亦疏。”乃以一餐为率,如早餐伯,则午餐仲,晚餐叔,则明日早餐季,周而复始。若逢五及十,则四子共设于中堂,父母南向坐,东则四子及诸孙辈,西则四媳及诸孙媳辈,分昭穆5坐定,以次称觞献寿,率6以为常。
老人饮食之所,后置一橱,橱中每家各置钱一串,每串五十文。老人每食毕,反手于橱中随意取钱一串,即往市中嬉,买果饼啖之。橱中钱缺,则其子潜补之,不令老人知也。老人间7往知交游,或博弈,或樗蒲8。四子知其所往,随遣人密持钱二三百文,安置所游家,并嘱其家佯输钱于老人。老人胜,辄踊跃持钱归,老人亦不知也。亦率以为常,盖数十年无异云。
老人夫妇至今犹无恙。其长子年七十七岁,余子皆颁白9。孙与曾孙约共二十余人。崇明总兵刘兆以联表其门,曰:“百龄夫妇齐眉10,五世儿孙绕膝。”洵不诬也。
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十六日,某为子备述庆孙之言,矍然不胜景仰赞叹,因援笔而记之,以告世之为人子者。
┃ 今译 ┃
我于九月二十六日,在朱泾周我园家,和松江德才兼备的文士王庆孙同坐一席。庆孙说了他在崇明县,见到有个姓吴的老人,已经九十九岁,他的妻子也已九十七岁。这老人生了四个儿子,因壮年时家境贫困,所以卖掉儿子来活命,四个儿子都做了有钱人家的奴仆。四个儿子长大后,都能自立,各自赎了身,娶了媳妇,便一同居住着供养父母。
他们住在县衙的西面,房屋共五间:长子开花米店,次子开布店,三子开腌腊店,四子开南北杂货店。四个铺子并列着,当中一间,是进出的地方。四个儿子奉养父母,极尽孝道。最初打算每月一轮,轮流着供养膳食,媳妇们说:“公公婆婆年纪大了,如果一月一轮,那必须经过三个月,才能再次服侍他们,次数太少。”后来又想每天一家轮流,媳妇们又说:“公公婆婆老了,如果一天一轮,必须三天后才可再服侍他们,也间隔太久。”于是限定一餐轮流一家,譬如早饭在大儿子家吃,那中午就在二儿子家吃,晚饭在三儿子家吃,明天的早饭便在四儿子家吃,这样轮流转着吃饭。如果逢到五和十那天,那就四个儿子一同把酒食放在中堂,父母向南坐,东面是四个儿子和孙子们,西面四个媳妇和孙子媳妇们,依据长辈小辈的辈分,分左右坐定,然后逐次劝酒祝寿,这样已成了习惯。
在老人饮食之处的后面,放一口壁橱,壁橱里每家各放一串钱,每串五十文。老人吃罢了饭,反手在壁橱里随便拿一串钱,就到街上去游玩,买些水果、糕饼吃。壁橱中缺了钱,儿子们便私自补足,不让老人知道。有时,老人到朋友家去下棋,或赌钱。四个儿子知道了,便派人偷偷拿两三百文钱,放在老人所游玩的人家,并且告诉那家人假装输给老人。老人胜后,常常很快乐地把钱拿回来,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样也成了习惯,大概几十年没有变过。
老人夫妇俩至今还很健康。大儿子已经七十七岁了,其他三个儿子头发也都花白了,孙子和曾孙共有二十多人。崇明总兵刘兆把一副对联贴在他家门上给予表彰:“百龄夫妇齐眉,五世儿孙绕膝。”这是实际发生的事。
康熙二十三年十月十六日,我给你讲述了庆孙说过的话,禁不住产生景仰之情,赞叹不已。所以,我用笔记了下来,告诉世上那些做儿女的人。
┃ 简注 ┃
1 鬻(yù)子:卖掉儿子。
2 卜居:选择住处。
3 曲尽:委婉地、想方设法地尽到、做到。
4 颜色:原指脸色、面容。侍奉颜色,犹如说当面侍奉、承欢。
5 昭穆:古代的宗庙次序,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祖、父)按次序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此处指辈分的次序。
6 率:遵循。
7 间(jiàn):有时。
8 樗蒲(chu pú):古代博戏。类似于后世的掷骰子。
9 颁白:同“斑白”。头发花白。
10 齐眉:比喻夫妻相敬相爱。《后汉书·梁鸿传》载,梁鸿每天做工回来,妻子为他端上饭菜,不敢仰视,只是把托盘举起,比齐眉毛。
┃ 实践要点 ┃
《崇明老人记》是陆陇其的散文代表作,题目是“崇明老人记”,说的却是崇明老人的四个儿子如何孝敬父母的事情,旨在褒扬老人的四个儿子。崇明老人的四个儿子都出身奴仆,一番奋斗自立后,虽算不上大富大贵,对父母却尽责尽孝,使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陆陇其《崇明老人记》有些类似于陶渊明《桃花源记》,给世人描绘了一幅儒家所倡导的美好生活景象。《桃花源记》写的是世外桃源,只可想象,不可实现。《崇明老人记》写的是现实生活,只要按照儒家教导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用心去做,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是能够做到的。
陆陇其除了在其家训著作《治嘉格言》中教人孝悌外,还通过文学的方式,以《崇明老人记》等来教人孝悌。相比《治嘉格言》,《崇明老人记》更加容易让人接受,该文虽朴实无华,却感情真挚自然,是清代散文中难得的佳作。
钱子辰字说
钱子子辰,初名枢。一日,有志于圣贤之学,奋然曰:“吾恶夫向者之不闻道1也。”因改其名曰民,而请字于余,且问学焉。余告之曰:子何以改名为哉?自古圣贤,岂皆生而闻道者耶?盖亦有始为庸人,一旦发愤而力学者矣。方其未学,则人闻其名而忽之贱之,及其既学,则人闻其名而重之敬之。名不变而闻其名者变矣,何以改为哉?然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2。惟恐其旧染之污也。子辰志于学而改其名,是亦弹冠、振衣之意也。
且业已改之矣,然则3请改其名,而仍其字,可乎?子辰曰:吾初之名枢,而字子辰也,盖取北辰天枢之义。今改其名,而仍其字,毋乃名与字不协乎?
余曰:何为其不协哉?夫圣人之道,始乎卑,极乎高;始乎迩,极乎远。其为道,不过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其教人用力之方,不过学、问、思、辨、笃行;其修于身也,不过忠信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其处事而接物也,不过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初无高远难行之事、杳冥昏默不可知之理,而造其极,则至于位天地、育万物。是故卑者,高之基也;迩者,远之则也。今夫天下之卑且迩者,莫如“民”,而高且远者,莫如“辰”。子辰诚审乎“民”之义,则守其庸言庸行,循循乎规矩之中,而勿躐等。以进诚审乎“辰”之义,则以圣神为必可学,以参赞4为不足异,而勿半涂而废始5乎?“民”终乎“辰”,圣学备矣。《中庸》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则“民”之谓也;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则“辰”之谓也。《论语》曰“下学而上达”,“下学”者,“民”之谓也;“上达”者,“辰”之谓也。子辰勉之哉!
┃ 今译 ┃
钱先生子辰,原名枢。有一天,忽然有志于圣贤之学,激情奋发地说:“我痛恨自己以前没有领会圣贤道理啊。”于是改名为民,请我给他取个字,同时来向我请教怎么治学。我告诉他说:你为什么要改名呢?自古圣贤,难道是一生下来就领会圣贤道理了吗?有的圣贤,一开始的时候也是庸俗之人,一旦醒悟就会发愤图强、着力读书治学。在他治学还没有成就的时候,人们听到他的名字会忽视它、轻视它,等到他学问有成,人们听到他的名字就会尊重它、恭敬它。名字没有变,而听说的这个名字的人改变了,为什么要改名字呢?我听说,才洗过头发的人,须要弹一下帽子;才洗过澡的人,须要整理一下衣服。唯恐旧的污秽沾染了身子。子辰有志于学,而要改名,是弹帽子、振衣服的意思吗?
既然已经改了,改了名,还用以前的字,可以吗?子辰说:我原名为枢,字子辰,取自北辰天枢的意思。现在改了名,仍然用以前的字,莫非是要名和字不协调吗?
我说:什么是名和字不协调呢?圣人之道,开始的时候是卑贱的,最终是很高尚的;开始的时候是很近的,最终是很远的。圣贤之道,不外乎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圣贤教人读书治学的方法,不过是学、问、思、辨、笃行;修身,不过是忠信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接物,不过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开始的时候,没有高远、难行的事情,没有幽暗莫测、虚无寂静让人不可测知的道理,而等到发展到极致,就可以与天地同、化育万物。因此,卑贱者是高尚者的基础,近是远的前提。现在天下卑贱而且近的,没有比得上“民”的,高尚而且远的,没有比得上“辰”的。你真正知道“民”的意义,那就要守着“民”所蕴含的庸言庸行,读书治学循规蹈矩,不要一蹴而就。等你真正知晓“辰”的意义,那就知道圣贤道理必须要学,天地参赞化育也不会觉得奇异,不要半途而废。从“民”出发到达“辰”,圣贤道理就在其中。《中庸》说“愚笨的夫妇,可以让他们开启智慧”,说的就是“民”;等到达到极致,“可以俯察仰观天地万物”,那就是“辰”了。《论语》说“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下学人事”说的就是“民”,“上达天命”说的就是“辰”。子辰要努力啊!
┃ 简注 ┃
1 闻道:领会圣贤道理。
2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洗头发;浴,洗身上。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整冠;振衣,抖衣去尘,整衣。出自《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王逸《楚辞集注》:“去尘秽也。”
3 然则: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既然这样,那么……”或“虽然如此,那么……”。
4 参赞:指人与天地自然间的参与和调节作用。
5 半涂而废始:即半途而废,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在《钱子辰字说》中讲解了名与字的关系及其背后蕴含的深意。钱民,原名枢,字子辰。钱民闻道之后发奋读书,将原名“枢”改为现名“民”,同时也想把字“子辰”改掉。枢与子辰联系在一起,取自“北辰天枢”,寓意深远,很有内涵。改名之后,就成了“钱民,字子辰”,他自己觉得很别扭,因此来请教陆陇其。陆陇其认为,“名民,字子辰”,搭配在一起,很契合儒家的进学道路,不需要改。于是,陆陇其洋洋洒洒四百言,大讲了一通道理。他认为,“卑者,高之基也;迩者,远之则也。今夫天下之卑且迩者,莫如‘民’,而高且远者,莫如‘辰’”,“‘民’终乎‘辰’,圣学备矣”。他希望钱民继续使用“子辰”为字,按照《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的教导,由卑到高,由近及远,知晓圣贤道理,学做圣贤同路人。
读朱子白鹿洞学规
朱子《白鹿洞学规》1无诚意、正心之目,而以处事、接物易之,其发明2《大学》之意,可谓深切著明3矣。盖所谓诚意、正心者,非外事物而为诚、正,亦就处事、接物之际而诚之、正之焉耳。故《传》释“至善”,而以仁、敬、孝、慈、信为目。仁、敬、孝、慈、信,皆因处事、接物而见者也。圣贤千言万语,欲人之心意范围4于义理之中而已,而义理不离事物。明乎《白鹿洞学规》之意,而凡阳儒阴释5之学,可不待辨而明。夫子告颜渊“克己复礼”,而以“视听言动”实之,其即朱子之意也夫6!
┃ 今译 ┃
朱子《白鹿洞书院学规》没有诚意、正心条目,而是用处事、接物来替换,它阐明《大学》的意思,可以说是深刻而显明啊。所谓诚意、正心,不是在处事、接物以外要做到诚、正,而是在处事、接物之际需要做到诚、正。因此,朱子《四书章句集注》解释“至善”,以仁、敬、孝、慈、信等为条目。仁、敬、孝、慈、信,都是在处事、接物中才得以体现出来的。先圣先贤千言万语,都是想要让人的“心”和“意”限制在义理之中,而义理又离不开处事、接物。只要明白《白鹿洞书院学规》中的意思,凡是所有的阳儒阴释的学说,不用等到辨析就能明白了。孔子告诉颜渊“克己复礼”,而用“视听言动”来践行,这就是朱子的意思啊!
┃ 简注 ┃
1 《白鹿洞学规》:朱子所著《白鹿洞书院学规》。
2 发明:启发、阐明。
3 深切著明:深刻而显明。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4 范围:限制。
5 阳儒阴释:表面上阐述儒家学说,暗地里在宣传佛家观点。形容表里不一。出自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序论》:“故白沙起而厌弃之,然而遂启姚江王氏阳儒阴释、诬圣之邪说;其究也为刑戮之民,为阉贼之党,皆争附焉。”
6 也夫:语气助词。表感叹。
┃ 实践要点 ┃
白鹿洞书院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境内,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唐李渤读书其中,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因此地四山环合,俯视似洞,由此得名。南唐升元年间(937—943),白鹿洞正式辟为学馆,亦称“庐山国学”,后扩为书院,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朱子,即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北宋以来理学之集大成者,著名理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子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九江),重建庐山白鹿洞书院,聚徒讲学。这是他一生中振兴理学、开创和健全书院制度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淳熙六年至八年,朱子任职于南康军期间,为兴复白鹿洞书院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重建院宇、筹措院田、聚书、立师、聚徒、订学规(即《白鹿洞书院学规》,又称《白鹿洞书院揭示》)、立课程等。朱子兴复白鹿洞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对后来书院的发展、学校的建设有着重大影响。
《白鹿洞书院学规》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它集儒家经典语句而成,便于记诵。首先,它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明确“义理”,并把它见之于身心修养,以达到自觉遵守的最终目的。其次,它要求学生按学、问、思、辨的“为学之序”去“穷理”“笃行”。再次,它指明了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作为实际生活与思想教育的准绳。《读朱子白鹿洞学规》是陆陇其读了《白鹿洞书院学规》之后有感而写的短文,文中着重讲述了心意限制在义理之中,而义理又离不开事物,因此,诚意、正心蕴含在处事、接物之中,“盖所谓诚意、正心者,非外事物而为诚、正,亦就处事、接物之际而诚之、正之焉耳”,“仁、敬、孝、慈、信,皆因处事、接物而见者也”。陆陇其写这篇短文的目的在于让人们明晰阳明心学是阳儒阴释,以此“尊朱辟王”,光大正学。
跋读书分年日程后
《读书分年日程》三卷,元程畏斋1先生依朱子读书法2修之,以示学者。朱子言其纲,而程氏详其目,本末具而体用备,诚由其法而用力焉,内圣外王之学在其中矣。
当时曾颁行学校,明初诸儒读书,大抵奉为准绳3,故一时人才虽未及汉、宋之隆,而经明行修4,彬彬5盛焉。及乎中叶,学校废弛,家自为教,人自为学,则此书虽存,而由之者鲜矣。卤莽灭裂6,无复准绳,求人才之比隆前代,岂不难哉?今国家尊崇正学,诸不在朱子之术者,皆摈不得进;而羽翼朱学之书,以次渐行,学者始知有此书。然旧板漶漫7,不胜鲁鱼亥豕8之讹,读者病焉。余故较而梓之,有能由是兴起,且以此建白9于上,依朱子贡举10议,鼓励天下读书之士尽由是法,则人才其庶几乎?
┃ 今译 ┃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三卷,元代大儒程端礼先生依照朱子读书法编撰而成,用来告诉读书人如何读书治学。朱子说了读书法的大纲,程端礼先生详细列出了读书法的篇目,本末具备,体用齐全,如果按照这个方法来用功读书,内圣外王的诸般学问就都在其中了。
当时,这本书曾颁行学校,明初诸儒读书,大都把它奉为准则,因此,明初人才虽然比不上汉代、宋代那么兴盛,诸儒通晓经学,品德端正,文质兼备,繁盛一时。等到明代中叶,学校废弛,各家在自家家塾中教导子弟,各人以自己的准则去做学问,这本书虽然还留存于世,遵照它去做的却很少了。做事草率粗疏,不再有原则,想使人才和前代一样兴盛,岂不是很难了吗?当下,国家尊崇正学,各种不在朱子学术范围内的,都予以摈弃,不让它们进入学校;羽翼朱子学的各种书籍,按照次序逐渐刊行,读书人才知道还有这本书在。然而,旧的刻板模糊不清,经常会出现一些鲁鱼亥豕的错误,让读者诟病。我因此重新校对刊行,希望这本书能因此而兴起,并且拿这本书来向朝廷提出建议,依照朱子对科举考试的看法,鼓励天下读书人都按照这个方法去读书,那么人才鼎盛的情况或许可以出现吧?
┃ 简注 ┃
1 程畏斋:程端礼(1271—1345),字敬叔、敬礼,号畏斋,庆元(今浙江宁波鄞州)人。15岁时能记诵《六经》,晓析大义,治朱子之学。累任建平、建德县教谕,台州路、衢州路教授等,生徒甚众。后以将仕郎、台州路儒学教授致仕归里,郡守王元恭礼请为师。著有《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春秋本义》《畏斋集》等。
2 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朱子读书法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为系统、最具影响的读书法。
3 准绳:喻言行所依据的原则或标准。
4 经明行修:经明,即明经,指通晓经学的要旨;修,完好,端正。指通晓经学,品德端正。出自东汉班固《汉书·王吉传》:“左曹陈咸荐骏贤父子,经明行修,宜显以厉俗。”
5 彬彬:文质兼备貌。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晏《论语集解》:“彬彬,文质相半之貌。”
6 卤莽灭裂:形容做事草率粗疏。
7 漶漫:模糊不清。
8 鲁鱼亥豕:把“鲁”字错成“鱼”字,把“亥”字错成“豕”字。指书籍在撰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现多指书写错误,或不经意间犯的错误。
9 建白:提出建议或陈述主张。
10 贡举:“贡”指贡士,《礼记·射义》:“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举”指乡举里选。古时地方官府向帝王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至汉始合贡、举为一,而合称“贡举”。明、清则泛指科举制度。
或曰:学者天资不同,敏钝各异,岂必皆如程氏所谓看读百遍,背读百遍乎?曰:中人以下,固不待言,若生知、学知之人,而用困知1之功,不更善乎?况生知、学知者有几人耶?
或曰:明初纂《四书五经性理大全》,采诸儒之说备矣。蔡虚斋2、林次崖3、陈紫峰4之徒,又推《大全》之意,各自著书,为学者所宗矣。今《程氏读经日程》,又必取古注疏、《朱子语类》、《文集》,及诸儒之解释而钞之、而读之、而玩之,不可省乎?《朱子纲目》一书,治乱得失昭然矣。程氏又必取温公《通鉴》,及司马迁、班固、范祖禹、欧阳修之史而参之,不亦烦乎?曰:《纲目》犹《春秋》也,温公《通鉴》及迁、固诸家之史,犹鲁史旧文也。鲁史旧文不存,学者不能尽见圣人笔削5之意,故言《春秋》者至于聚讼6。今《通鉴》及迁、固诸家之史具在,参而观之,而紫阳笔削之妙愈见,是乌可以不考乎?永乐时纂《大全》,当时承宋儒理学大明之后,虽胡、杨、金、萧未为升堂入室7之儒,而所采取者,无非濓、洛、关、闽之微言,蔡、林诸儒又从而发明之,固皆有功学者之书也,然其缺略疏漏者亦有矣。幸而朱子之全书具存,诸家之解释未尽湮没,溯而考之,以补《大全》之阙,不亦善乎?至于古注疏,则固汉、唐千余年间学者之所讲求,程朱之学,亦从此出而益精焉耳。虽曰得不传之学于遗经,然非郑康成、孔颖达之流阐发于前,程朱亦岂能凿空8创造耶?故程朱之于古注疏,犹孔子之于老、彭也。幸而其书尚存,不至如夏、殷之无征,是亦不可以不考也。
┃ 今译 ┃
有的人说:读书人天资各自不同,敏锐迟钝也有差异,难道必须都要如同程先生所说的要阅读一百遍,背诵一百遍吗?我回复说: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不用说了,如果是生而知之、学而后知之的人,而采用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学到知识的方法,不是更好吗?况且,生而知之、学而后知之的人有几个人呢?
有的人说:明初编纂《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采集的诸位大儒的学说已经比较完备了。明代蔡清、林希元、陈琛等人,又推究《性理大全》的意思,各自著书立说,成为读书人宗奉的对象。现在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又一定要取古人的注疏、《朱子语类》、《文集》,以及诸儒的解释而抄写、阅读、把玩,不能省略一些吗?《朱子资治通鉴纲目》一书,治乱得失的道理昭然若揭。程先生又要求读司马温公的《资治通鉴》,以及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祖禹《唐鉴》、欧阳修《新唐书》等相互参阅,不也是很杂乱吗?我回复说:《朱子资治通鉴纲目》犹如《春秋》,司马温公《资治通鉴》以及司马迁、班固等人所著的史书,犹如是鲁国史书原文。鲁国史书原文没有留存下来,读书人不能全部见到圣人孔子删改著述的本意,因此解说《春秋》的诸家众人争辩,是非难定。现在《资治通鉴》以及司马迁、班固等人的史书还都存在,参照阅读,朱子删改著述的妙处就愈显得精妙了,难道可以不拿来作为参考吗?永乐年间,朝廷编纂《性理大全》,当时承接宋儒理学的形势大好,虽然胡广、杨荣、金幼孜、萧时中等人不是学问造诣很深的大儒,然而他们采纳的学说,无非是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熹等人的精微言论,蔡清、林希元等人又在此基础上有所阐发和说明,这些都是有功于读书人治学的书,然而其中欠缺、省略、疏忽、遗漏的地方也是有的。幸而朱子的全集还留存于世,诸位大儒的解释说明著作也还没有全部湮没无闻,对它们进行追溯考察,用来补全《性理大全》的缺憾,不也是很好吗?至于古代的注疏,固然汉、唐一千余年之间历代儒家学者所讲求的章法,二程、朱子的学说,也是从这里面延伸出来而更加精湛罢了。虽然说是可以从古人遗留的经书中得到没有流传下来的学问,然而如果没有郑玄、孔颖达等先儒在前面阐发说明,二程、朱子又怎么能凭空无据地创造出来呢?因此,二程、朱子对于古人的注疏来说,好比是孔子对于老子、彭祖啊。幸好他们的著作还留存于世,不像夏、商两代那样没法考证,因此,我们不可以不考察清楚啊。
┃ 简注 ┃
1 困知: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学到知识。
2 蔡虚斋:蔡清(1453—1508),字介夫,号虚斋,明晋江(今福建晋江)人。31岁中进士,累官至南京吏部文选司郎中、江西提学副使,著名理学家,著有《易经蒙引》等。
3 林次崖:林希元(1482—1567),字茂贞,号次崖,福建同安县(今福建厦门翔安)人。明正德十二年进士,曾任大理寺丞、钦州知府,著名理学家,著有《易经存疑》《四书存疑》《更正大学经传定本》等。
4 陈紫峰:陈琛(1477—1545),字思献,号紫峰,福建晋江人。明正德十二年进士,曾任刑部山西司主事、南京户部云南司主事、南京吏部考功郎中,著名理学家,著有《四书浅说》等。陈琛是蔡清的高徒,一生大多时间都在从事理学的教育和研究,捍卫和发展了朱熹学说,与张岳、林希元同为明代后期最有代表性的福建朱子学者。
5 笔削:笔,书写记录;削,删改时用刀削刮简牍。指著述。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6 聚讼:众人争辩,是非难定。
7 升堂入室:升,登上;堂,厅堂;室,内室。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习所达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浅的差别,后来多用以赞扬人在学问或技能方面有高深的造诣。出自《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8 凿空:开通道路、凭空无据、穿凿等。
或曰:然则学者所当读之书,尽于程氏所编乎?程氏以前诸子百家之书,程氏而后诸儒之书,亦有当读而玩者乎?曰:程氏特言其切而要者耳,书固不尽是也。先秦之时,若《国语》《战国策》,以至老、庄之道德,荀卿之言学,管、韩之论治,孙、吴、司马之谈兵,虽皆驳而不纯,儒者亦当知其梗概。汉以后,若扬雄、董生、王通之书,虽未及洛、闽之精,而亦往往为先儒所取,固当择而读也。然程氏而后,若薛文清1之《读书录》、胡敬斋2之《居业录》、罗整庵3之《困知记》、陈清澜4之《学蔀通辨》,皆所以辨学术之得失;邱琼山5之《大学衍义补》,所以明政事之源委,是皆羽翼经传之书,不可不深考也。宋、元以来之治乱,则有若成化之《续纲目》、薛方山6之《续通鉴》。有明一代,未有成书,而其时政得失,杂见于诸家之记载者,亦不可不知也。
或曰:然则穷年累月于章句之中,不近于支离、博而寡当7乎?且世益远而书益多,后之读者,不愈难乎?曰:一代卓然不可磨灭之书,固不多有;其他纷然杂出之书,随出随没。惟患读之无法耳,不患其多也,亦惟谨守是编之法而已。以读书为支离,是固近年以来阳儒阴释之学,非我所敢知也。
是编之法,非程氏之法,而朱子之法也;非朱子之法,而孔孟以来教人读书之法也。舍孔孟读书之法,而欲学孔孟之道,有是理哉?
┃ 今译 ┃
有的人说:那么,读书人需要读的书,全部都在程先生所编的书中了吗?程先生以前诸子百家的书,程先生以后诸位大儒的书,也有应当阅读并把玩体味的吗?我回复说:程先生特别说明他指出的是深切而关键的书,要读的当然不止这些。先秦时期的《国语》《战国策》,以及老子、庄子讲述道德的书,荀子谈论劝学的书,管仲、韩非子论述社会治理的书,孙武、孙膑、司马穰苴谈论兵法的书,虽然都驳杂而不精纯,儒家读书人也应当知道它们的梗概。汉代及以后,扬雄、董仲舒、王通等人的书,虽然不如二程、朱子精纯,也往往会为先儒所取,也应当选择一部分来阅读。程先生以后,比如薛瑄《读书录》、胡居仁《居业录》、罗钦顺《困知记》、陈建《学蔀通辨》等书,都是用来辨析学术的得失;邱濬《大学衍义补》,阐明政事的原委,都是羽翼儒家经传的著作,不可不深入考察。宋、元以来的治和乱,则有成化年间的《续纲目》、薛应旂的《续通鉴》等。整个明代,没有成为专著的,议论时政得失,杂见于各种记载中的篇章,也不可不知道。
有的人说:那么,穷年累月的沉浸在章句之中,不会近乎支离破碎、学问丰富而却不得要领吗?而且,时间越往后书就越多,后面的读书人,不就更加觉得困难了吗?我回复说:能称得上是一代卓然不可磨灭之书的,原就不可多见;其他的纷繁杂出的书,出现以后就随之淹没了。只需忧患没有好的读书方法,不要忧患书太多,也就是要谨守这本书中所说的方法。认为读书是支离破碎,这是近年以来兴起的阳儒阴释的学说,对此,我不好随便下结论。
这本书中所讲的读书方法,不是程先生的方法,而是朱子的方法;也不是朱子的方法,而是孔孟以来教人读书的方法。舍弃孔孟的读书方法,而想要去学习孔孟之道,有这样的道理吗?
┃ 简注 ┃
1 薛文清:薛瑄(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明河津(今山西万荣)人,著名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为明永乐十九年进士,官至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明天顺八年去世,赠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谥号文清,故后世称其为“薛文清”。隆庆五年,从祀孔庙。
2 胡敬斋:胡居仁(1434—1484),字叔心,号敬斋,明江西余干(今江西余干)人,著名理学家。胡居仁是吴与弼的弟子,明初诸儒中坚守朱子学之最醇者。胡居仁为学注重体验,注重持守,一生致力于“敬”,以“敬”为存养之道,强调“静中有物”,静中自有主宰,即“有主”。他认为,心性修持中,“有主”是关键,主宰是“操持”“持守”的功夫,使“心存处理即在”。胡居仁淡泊自处,自甘寂寞。他远离官场,布衣终身。讲学之余,笔耕不辍,勤于著述,著有《胡文敬公集》《易象抄》《易通解》《敬斋集》《居业录》及《居业录续编》等书行世。
3 罗整庵: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今江西泰和)人,著名理学家,明代“气学”代表人物之一。明弘治六年进士科探花,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后辞官,隐居乡里专心研究理学。在明代中期,罗钦顺是可以和王阳明分庭抗礼的大学者,时称“江右大儒”。著有《困知记》《整庵存稿》《整庵续稿》。明嘉靖二十六年卒于家,年八十三,赠太子太保,谥文庄。
4 陈清澜:陈建(1497—1567),字廷肇,号清澜,东莞(今广东东莞)人。明嘉靖七年中举人,曾任福建侯官县教谕、江西临江府学教授,编校《十三经注疏》。
5 邱琼山:邱濬(1421—1495),字仲深,琼山(今海南海口琼山)人,明代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死后追赠太傅,谥号“文庄”。邱濬好学,过目成诵,史称“三教百家之言,无不涉猎”。著有《大学衍义补》《五伦全备记》等。
6 薛方山:薛应旂(1500—1575),字仲常,号方山,明代武进(今江苏常州武进)人,明朝理学家、藏书家,明嘉靖十四年进士,曾任慈溪知县、南京吏部考功司郎中、浙江提学副使。刻印古籍数十种,如《六朝诗集》《四书人物备考》《宪章录》等。
7 博而寡当:即博而寡要。指学识丰富,但不得要领,或学问繁琐,实用不大。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 实践要点 ┃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九月,陆陇其刊刻元代大儒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并做跋语,也就是这篇《跋读书分年日程后》。《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传承了朱子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的读书法,并按照朱子“明理达用”思想,纠正“失序无本,欲速不达”之弊,详载读经、学习史文等程序;注意教学程序,重视功底训练,强调经常复习、考查,成为家塾详细教学计划。当时,国子监颁此书于郡邑学校,明代诸儒也奉为读书准绳。清代陆陇其刊刻流播,对当时及后来家塾、书院、儒学均有影响。
陆陇其在文中提到,“旧板漶漫,不胜鲁鱼亥豕之讹,读者病焉”,因此,他才重新校对并刊刻发行,“依朱子贡举议,鼓励天下读书之士”。陆陇其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来撰写文章。他模仿他人提了四个问题,并一一作了解答。其一,是否每个读书人都需要做到程端礼提倡的“看读百遍,背读百遍”?对此,陆陇其认为,读书人不论材质如何,从不断克服困难中学到知识,才是最好的选择。其二,程端礼要求读书人在《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之外,“必取古注疏、《朱子语类》、《文集》,及诸儒之解释而钞之、而读之、而玩之”;在《朱子资治通鉴纲目》之外,要求读书人“必取温公《通鉴》,及司马迁、班固、范祖禹、欧阳修之史而参之”,他这样做有必要吗?对此,陆陇其以为,《性理大全》等书有所遗漏,可以用朱子全书中的篇章“以补《大全》之阙”,而且,二程、朱子的学问不是凭空得来,阅读古人的注疏,有益于学问的长进和理解的加深。其三,程端礼在书中开列了读书人的必读书目,除了他列的这些,还有值得“读而玩”的吗?陆陇其认为,除了儒家经典和宋代大儒著作,老、庄、荀、管、韩、孙、吴、司马等先秦诸子,扬雄、董仲舒、王通等人的著作,薛瑄、胡居仁、罗钦顺、陈建、邱濬、薛应旂等人的论著,以及杂见于各种文集中讨论时政得失的论文,都值得读书人阅读、把玩。其四,程端礼提倡的章句阅读方法是否不利于学习?越到后来书越多,读者该怎么选择?对此,陆陇其认为,“一代卓然不可磨灭之书”不可多得,“以读书为支离”是阳儒阴释的学说,没有必要去讨论。文章最后,陆陇其说:“是编之法,非程氏之法,而朱子之法也;非朱子之法,而孔孟以来教人读书之法也。”因此,他倡导读书人采取书中的读书方法,以“孔孟读书之法”学“孔孟之道”,才会有所成就。
翁养斋教子图跋
客有持养斋翁君《教子图》请跋者,展而阅之,奇松怪石,出没烟霞。而翁君挟1四子,徜徉2其间,左图右书,顾盼3自得,洵人间乐事。宜乎轩冕4之士皆咏歌而叹美之。然我不知翁君之所以教子者如何也。夫教之途至杂,而其收功不一。无论溺于佛老,汩于词章,荡其心而不可以为教。即《五经四书》,人谁不读?然有读之而得其精英,出则泽润5生民,处则名垂天壤;亦有读之而得其糟粕,借以猎取富贵,而未尝真知圣贤之道,熙熙攘攘6于名利之中,为世之蠧而已。翁君诚分别以示其子,使之出乎此,勿出乎彼。取舍既定,然后日就而月将7焉。则今之挟一编,吚唔松石间者,行当为祥麟威凤8,光耀宇宙,而兹图洵足羡也矣。
┃ 今译 ┃
有个朋友拿着翁养斋先生的《教子图》让我来写跋,我打开来看,只见图上奇松怪石,烟霞出没。翁先生携同四个儿子,陶醉于其中,左边是图,右边是书,左顾右盼,怡然自得,实在是人间之乐事也。难怪那些高官显贵之人都会咏歌而赞美他。然而,我却不知道翁先生是拿什么来教导儿子的。教育之道,纷繁复杂,收效也不一样。无论是沉溺于佛老,还是沉没于词章,摇动人心的就不能用来教导儿子。即使是《四书五经》,有几个人没读过呢?然而,有人读过之后,得到其中蕴含的精华,出来做事就会恩泽普施于天下万民,居家授徒也会名垂天地之间;也有人读过之后,只得到了其中的糟粕,借以获取荣华富贵,而没有真正知晓圣贤道理,人来人往,济济于功名利禄之中,只是世上的蠹虫而已。翁先生果真把这两点分别告诉他的儿子,使他们出于此,而不要出于彼。取舍既然已经决定,然后每天都会精进一点。那么,今天携带一编,在松石间读书,其行为应当是当世之高人,其光辉足以照耀宇宙万物,这张图实在是让人羡慕啊。
┃ 简注 ┃
1 挟:携带。
2 徜徉:陶醉于某事物当中。
3 顾盼:环视,左顾右盼。多形容自得。
4 轩冕:原指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引申为借指官位爵禄,又指国君或显贵者,泛指为官。
5 泽润:恩泽普施。
6 熙熙攘攘: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7 日就而月将:每天都靠近一点,形容精进不止。出自《诗经·周颂·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8 祥麟威凤:指麒麟和凤凰,古代传说是吉祥的禽兽,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见到。后比喻非常难得的人才。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从《翁养斋教子图》上翁养斋先生带着四个儿子,在烟霞出没的奇松怪石下读书的场景,在达官贵人的一致赞扬声中,发出了“我不知翁君之所以教子者如何也”的疑问。他认为,“教之途至杂,而其收功不一”,如果是沉溺于佛老、词章之中,就很容易让人心智动摇,所以不能那这些来教导子弟;即使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也要讲究正确的教导方法,因为“有读之而得其精英,出则泽润生民,处则名垂天壤”,也有的人“得其糟粕,借以猎取富贵,而未尝真知圣贤之道,熙熙攘攘于名利之中,为世之蠧”。那么,怎样做才正确呢?陆陇其认为,首先是要在左顾右盼、怡然自得的情境中,把读书做人的道理和子弟说清楚,“使之出乎此,勿出乎彼”。如此,“取舍既定,然后日就而月将焉”。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以获取知识为乐趣的读书人才能获得书中的圣贤道理。陆陇其对《翁养斋教子图》的解读大概落脚于此吧。
自箴铭
洪范1六极2,弱3居其一。所贵读书,变化气质。当断不断4,尔自贻戚5。
┃ 今译 ┃
《洪范》中说的“六极”,懦弱是其中之一。我所看重的是阅读儒家经典,改变人的气质。该作出决断的时候不能决断,就会自己给自己带来烦恼。
┃ 简注 ┃
1 洪范:《洪范》,《尚书》篇名。“洪”的意思是“大”,“范”的意思是“法”。“洪范”即统治大法。旧传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之大法”,是商代贵族政权总结出来的统治经验,阐发了一种天授大法、天授君权的神权行政思想。这对形成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哲学理论,以及以王权和神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理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行政准则、行政方式和决策方式等方面,《洪范》也作出一系列阐述,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今人或认为系战国后期儒者所作,或认为作于春秋时期。
2 六极:指六种极凶恶之事,一是短命夭折,二是疾病,三是忧愁,四是贫穷,五是丑恶,六是懦弱。出自《洪范》:“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孔颖达《五经正义》:“六极,谓穷极恶事有六。”
3 弱:懦弱。
4 当断不断:该作出决断的时候不能决断,借以形容遇事犹豫不决。
5 贻戚:指留下烦恼。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的这则《自箴铭》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洪范六极,弱居其一”,这是提醒自己遇事不可懦弱,要有勇气,勇往直前。第二层,“所贵读书,变化气质”,这是提醒自己勤奋读书,读书可以改变气质,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第三层,“当断不断,尔自贻戚”,这是提醒自己要果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勇敢、果断是人的良好品德,读书是人的良好习惯,如果能做到这三点,自然会有所成就。
座右铭
生者待汝养,死者待汝葬,天下后世待汝治。汝无或1轻尔身,以徇2无涯之欲3而丧厥志。
┃ 今译 ┃
生者等着你来抚养,死者等着你来下葬,天下后世等着你来治理。你不要轻视你自己,以致顺从无尽的欲望而丧失自己的远大志向。
┃ 简注 ┃
1 无或:不要。
2 徇(xùn):顺从,曲从。
3 无涯之欲:无尽的欲望。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的这则《座右铭》重点在于提醒自己不要妄自菲薄,同时也要限制欲望,如此才能实现远大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