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美学漫步

说孔子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孔子论志学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又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一)学可以扩充发展人之美质。其言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已。”故曰:“玉不雕,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二)学可以祛人之偏蔽。其言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三)学可以广人之知识。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又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其学何事?“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孔子之形上学对象与方法

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者,谓圣人成己成物之道。如明明德、亲民、止至善之宏纲。德者本心固有之良能,随时随地而可见之行事者,如入孝出弟,谨信爱众之细目。道大而难成,故志之。德近在己而随事可行,故据之。依仁而是亲仁,游于艺而行有余,则以学文之意。游其心于六艺之文,如鱼得水,生意流畅,而后志道,据德,依仁,事可久而弗倦也。道为所求,艺为所资,志道必据德,以践其实,依仁以端其实,游艺以泳其心,皆所以学也。故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行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孔子论“道”之精神

孔子之所谓道者,乃人类修己治人之大经大法,所以调治人之性情,救正人之行为,推进人群之治化,而使达于至善至安之地者也。

柏拉图出发寻找一理想的国家,而发现了观念(理型)世界。此道在《论语》名为“天道”。“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此道在《礼记》亦名“天理”。天理者,事物之本然之理,不待人为造作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但《中庸》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盖道无为而德有为,道体虚而德用实。道也者,理之不可易也。德也者,善之所由生也。以德凝道,以性定命,然后人心尽而天道显,故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故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论“道”与“仁”之关系

道之具体内容为“仁”。孔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叹颜渊三月不违“仁”。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仁为道之具体内容。仁即成己成物之精神与生活。“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仁即忠恕一贯之道,即成己成物之道。孔门弟子三千,惟许颜渊以好学。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子罕》篇则曰:“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又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于古人唯许殷有三仁,伯夷、叔齐,求仁得仁;于弟子唯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故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夫爱人不难,爱之而出于诚,无所私,则难。爱而劳之不难,忠焉诲之则难。爱之而有时恶之也,此亦非难,好恶皆当于理则难。好恶当理已难,更能举错得道而无所惑,极至于使人皆尽善,枉者皆直,更难夫其难。此仁之所以极少,为则夫妇可由,尽其量则圣人犹有所未尽者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人能克去己私,仁皆由礼,则言行动作,悉合正道,是为仁之方也。

为仁之蔽,务事功而不根于心性,严克治怨欲而不长养其善心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本其所欲以立己达己者而立人达人,即近取譬也。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四者之失,皆己私之为害也。礼者准情理之大公以为节文,非但使贤者勿遇,不肖者毋不及,实在根本使人去我执之偏私,而从义理之公正。故曰克己,曰复礼。克己而私欲去,复礼而天德全。复也者反之于心,如其所固有焉,而仁之道成焉矣。仁也者廓然大公而无人己之畛域,浑然如一体焉。以之事父,则孝思纯笃,以之治民,则推恩及人,以之交友而先施爱敬。故修身为政,皆必以礼也。圣人知是礼之重也,故以之化民,使人民率循于礼教之中,去其鄙野愚顽自私自利之习,而还得互爱互敬,相生相养之道。民兴于善,而天下以平。故曰礼者烦情节性,协义以行,适时以立法,使有所持循以渐入于道者也。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子曰:“君子不器。”不以一器自矜也。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礼记》曰:“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诚中形外,不可勉强。色之附者,难于心平。

孝为仁之基本表现。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引此“克己复礼为仁”之义)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其正人何?”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天道,即天命,天命流行,有其常轨,故曰“天道”。性者情之所由发,礼之所由生。本乎天而不待人为。朱子集注云:“文章,德之见乎外者,威仪文辞皆是也。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体,其实一理也。言夫子之文章,日见乎外,固学者所共闻;至于性与天道,则夫子罕言之,而学者有不得闻者。盖圣门教不躐等,子贡至是始得闻之,而叹其美也。”此其言性与天道为一,意以天理自然之本体为天道。其一指天之赋,与于人者为性也。邢昺疏云:“夫子之述作威仪礼法,有文采形质著明,可以耳听目视,依循学习,故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者,天之所命,人所受以生,是性也。自然化育,元亨日新,是天道也。……其理深微,故不可得而闻也。”此则以化育日新言天道也。一就本体言,一就作用言,皆以自然赅摄人事。重人事而顺天道,舍人事则无天道,为中国特有精神。重人事故自强而不息,顺天道故乐天而知命。故曰:“下学而上达。”[76]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两端而竭焉。’”此苏克拉底之自居无知,而以辩证法驳诘对方也。[77]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其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78]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对路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79](所行无不善,是则丘之祷也。)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事人即包事鬼,知生即能知死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80]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81]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此即乐天知命,自强不息之生活。

子曰:“不知命(知命即知天),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知礼为形下之表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82]

“知”字同时具有主宰之义。如知县、知州。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中庸》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83]

孔子自己则有: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84]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