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故园情

舞屑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第八期《时报周刊》上,夏元瑜兄写了一篇情文并茂的北平交际舞今昔谈,上溯到庚子年以前的往事,在下实在自惭孤陋,说什么也描摹不出来的。只有把所知北京饭店鸡零狗碎的事写点出来,聊供喜爱跳舞的各位一粲。

东交民巷法国公使馆最早有舞池

关于北平最早的跳舞场所,据先师阎荫桐说,东交民巷的法国公使馆最先有舞池(初称公使馆而不称大使馆)。阎师是同文馆早期毕业生,该馆的毕业生,毕业之后,都被分发到各有邦交的国家当实习领事。大家平素知道有所谓交际舞,可是谁也没见过。为免出国露怯,所以带他们到法国公使馆见习一番。只见男女互拥,婆娑起舞,虽然觉得舞步曼妙多姿,可是没有一人敢于大胆下池,跟彼美人兮临餐起舞。同文馆监督袁昶告诉同去学员说,这是北平唯一有交际舞的场所。

有人说太平红楼是最早有跳舞的,其实真正设有小型舞池开始跳餐舞的是法国公使馆!

北平餐厅带旅馆正式设有舞池的,要算北京饭店了。在当时飞阁崇楼,巍峨矗耸,四层楼的大厦,一般人看起来参天接云,仰之弥高,太伟大了(因为在清代,内城是不准建筑高楼,恐怕高建筑可以俯瞰内廷)。这块地方有人说在前明时代是招待外国使臣和通商使节的会同馆旧址,最初大家听了还不十分相信,后来却获得了证实。

原因是这样的:原来北京饭店临街各层走廊里,珠宝玉器、皮革、古董、手工艺术品,千行八作,各行各业凡是能外销的产品,都在新红楼(北平人管早期的北京饭店叫新红楼,以别于太平红楼)设个摊位,林林总总拥挤不堪,同时进进出出的人品流庞杂,实在不像话了。当时北京饭店的大股东是中法实业银行,于是创议把紧靠红楼的一片土地买过来,加以扩建。施工的时候,在工地上挖出不少明代碎瓷片,其中有一只完整的瓷器是明成化窑的碧绿龙纹瓷碗,经过考古家的精心鉴定,证实此地实是明代会同馆旧址,并且正式列入《顺天府志》。

一次空前盛大的舞会

北京饭店新厦落成,经理邵宝元忽发傻劲,异想天开,开了一次空前盛大的庆祝舞会,听说发了五百份帖子。可是来的嘉宾比帖子要多出好几倍,一时座交金织,裙屐如云,花光酒气,人影衣香;士则燕尾,女则袒肩。这一次舞会,各界名流、璇闺淑女,九城尽出,比起袁、黎两次公府舞会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新建大舞池,是使用拼花地板,具有弹性的翩翩曼舞,似醉疑仙。进餐所用杯叉刀鬯,除了堂皇典丽兼具古雅高华,餐桌上每人有一只剔金镂银的洗手水碗。有若干人士,不知手边水碗用途,拿起水碗就喝,以致后来传出有人喝洗手水的笑话。

这次舞宴,每人赠送特殊设计丝制餐巾一条,有些仕女后来遇到乘坐敞篷汽车,郊游兜风,把餐巾当做头巾,轻绡雾縠束髻拢鬓,㔩丝焕彩,一时成为风尚。

北平风气在建筑方面比较保守,当年除了“安利甘”、“西什库”两所教堂的神坛各有一面五彩玻璃浮雕外,北京饭店在舞池西面栏,石纹墨缕,用刻花的玻璃砖,拼成众彩焕烂的精细浮雕。既不同于先铸好铁框,往里镶嵌彩砖的方法,更不像后来把图案画在玻璃纸上往上一粘了事,这种全凭灵性塑造出自我多变的意境山水人物,仿佛都在云雾缥缈间,实在是迥异凡构的杰作。

舞倦兴阑灯灺,拿一杯浓咖啡,停眸凝望,颜骏人(惠庆)先生认为有任何伤脑筋的问题,一杯在握,冥想注视,一面融合己意,自然而然一切难题迎刃而解。证之其他几位外交界前辈,跟颜先生都有同样的感想。

几个例外的传奇人物

北京饭店最初举行舞会,对于男士服装,有极为严格的规定,必须着整齐的晚礼服,才准进场。唯一例外的除了辜汤生(鸿铭)先生外,还有一位是江宇澄(朝宗),可是他们二位也有一个自我约束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在舞厅里绝不卸去马褂,以示庄重。至于后来班禅活佛几位侍从堪布,到北京饭店跳舞,不但黄袍马褂,所有喇嘛应行佩带的全份活计(包括荷包、解手刀等)也一件不少。最初大家都觉得他们服装怪异,动作特别,久而久之,也就安之若素了。

这班喇嘛虽然舞步呆笨,可是出手阔绰,时常从荷包里掏出小金豆子来放赏,所以颇受一般侍者的欢迎。有些交际花草也乐于跟他们周旋共舞。当时交际花草有一句隐语是“拉骆驼没有”,骆驼就是指那群喇嘛僧而言的,其他就不言而喻了。

数当年人物谁最风流

当年中央公园夕阳漫步、“真光”听梅兰芳唱京剧、北京饭店跳交际舞,三者都是高级绅商名门闺秀荟萃的场合。初期在北京饭店风头最健者有睿王福晋、曹汝霖如夫人瑞卿、顾维钧原配黄夫人、名票李秉安宠姬侯姑娘,继之而起者有陈清文夫人朱三小姐,北京大学校花马珏,昆曲名票俞珊,冯六、赵七两位的如夫人青蛇、白蛇都在北京饭店有名一时。至于第三代后起之秀有朱六、蔡九、谭四、赵四、白玫瑰、蝴蝶姑娘等人。

随着时光嬗递,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一拨比一拨出色,靓妆刻饰,琼花九色,态度雍容华贵不谈,就是言谈笑语中规中矩也能恰到好处。比起现代新潮派人物来,似乎是气氛各殊了。也许笔者老迈,似乎觉得总有一些今不如昔之感。

第二次大战方兴,北京饭店产权从法国人转移到日本人手里,那些宋台梁馆、珠帘玉户被日本不懂风雅的市侩,改成不东不西的料理雅座。每过此地,回想当年,内心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惆怅感触。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