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天下味

紫禁城的小掌故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紫禁城是北平全城的中心,周围六华里见方,四面各有一座城门:南叫午门,北叫神武,东叫东华,西叫西华。

紫禁城自从宣统出宫,成立故宫博物院,大家就叫它故宫了。故宫是中国有名的建筑,建筑艺术水平很高,在全世界建筑界都占有极崇高的地位。过去曾有人形容它是“鬼斧神工”。北平民间传说,说它是明代刘伯温设计监造的,而且有神仙帮助,并且把刘伯温也形容成亦人亦仙的人物。

根据史书的记载,明初兴建故宫主要的设计人有杨青、蒯福,负责施工监工的有冯巧、徐杲、陆贤、张祥、阮安(当时交趾,现在越南人)、蒯义、蔡信等有丰富经验的优秀建筑工匠,历时十四年才全部完工。到现在已经五百六十年,明、清两朝一共有二十四位皇帝在故宫里住过。

天安门前的石狮和华表

天安门在明成祖迁都北京的时候建立,命名“承天之门”,朱色宫墙,中间耸立一座黄瓦飞檐、紫宸丹阶、庄严雄伟的三层九洞城楼。落成不久,忽然不火自焚。钦天监查奏,整座紫禁城都在正子午线上,午火太旺,要在御花园真武玄天大帝殿前加筑一道天一门,天一生水,就可以收水火既济之功啦。后来明宪宗重新修复,改称承天门,果然在真武殿前加了一道天一门,用来震慑午火。

闯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在承天门前棋盘街跟明将李国桢血战一场,把承天门又纵火烧毁,天一真水仍旧没能压住强烈的午火。闯王从承天门进入皇宫之前,祷告上苍,如能荣登九五,从承天门一箭应当射入五凤楼,结果他弯弓一矢,射中了御河桥畔右边石狮子左胁,箭镞深入四五分,箭眼四周还有火燎的焦痕。当年闯王所用的长箭,箭镞上想必敷有火药,不然再大的膂力也不会有一箭穿石、箭眼烧焦的道理。

到了清顺治年间才重新改建,改名天安门。天安门有两对华表,金水桥前一对,天安门里城楼还有一对,都是用中国特产汉白玉石做的,浑圆挺健,直上云表。通体雕刻着绕柱盘龙,顶端横贯“朵云”,柱头承有石盘,各踞坐着一只叫做“犼”的异兽。天安门里的犼面向北,称为“望君出”,是表示它在那里等待君王由后宫出来升殿亲理朝政。天安门外的犼面向南,称为“望君归”,是表示它等待君王外出还朝。石柱底部有 耀彩八角形石座,四面用石栏围绕,也都刻满蜿蜒缭绕的行龙,满洲话叫“飞丹”,就是宫殿前所陈设的仪仗的意思。

传说在汉代华表也叫“桓表”,本来是木材做的。柱头的上端横贯十字木板,竖立在驿站桥梁前面,给行人指点方向。从远处看,横贯十字木板很像一朵大花,所以又叫“华表”。还有更远的传说:在唐尧时代,帝尧为了纳谏,曾设立诽谤木,作为征求大众意见的地方,后来年深日久才演变成华表的。

午门的大典

作为故宫正门的午门,是一座高大雄伟的门楼,建筑得谨严闳肆,渊穆雍容。当年在楼中设有宝座,左钟右鼓,每逢皇帝临朝视事,楼上就钟鼓乐之,以壮威仪。这栋楼下是一个反“凹”形汉白玉的月台。台上正中就是门的正楼,面宽九间,重檐“四阿”顶,月台的四角,各有一座重檐的楼,和正中的楼合起来,一共是五座楼阁式的建筑,因此才叫做“五凤楼”。这五座楼之间都有阁道相连,成一整体。五座楼的屋顶一律铺的是黄琉璃瓦,檐下斗拱、梁枋和室内藻井天花,都是明漆彩绘,奇矞夐绝,据说是全国宫殿建筑最大的一座门楼。

午门前面的广场异常宽敞,逢到朝廷有荣典覃恩圣旨下来,表示隆重,都在午门颁发。遇有征剿胜利班师还朝,也在午门楼上由皇帝亲临,举行“献俘”庆功的仪式。当年明武宗朱厚照生擒叛逆的宁王南昌朱宸濠,就在午门楼上举行过一次空前盛大仪式。

明清两代,为了显示皇家尊严神秘,午门、端门、天安门、中华门(明代称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改为中华门)都列为禁地,平日宫门深扃,不能随便开启。皇帝每年冬至要到天坛去郊天,夏至要到地坛去祭方泽,孟春祈谷,皇帝到先农坛耕田,皇帝御龙衮袍服,率领侍从文武百僚,前呼后拥的锦幄仪仗,才大启中门鱼贯而行,以示隆重。此外皇帝御驾征讨要出午门、天安门祭纛。皇帝大婚,皇后的凤辇也要由中华门经天安门、午门进入内宫。所以当年同治的嘉顺皇后一来就跟慈禧说,奴才好歹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这句话对慈禧来讲,是最犯禁忌的。

在午门、天安门还有一项最重大的典礼,就是“颁诏”。国家遇有庆典,例如皇帝登基、册立皇后,都在天安门堞口正中设立“宣诏台”,此时文武百官耆老重臣,一律跪在金水桥南,由一只沉香木雕镌 绣焕彩的金凤,口衔诏书徐徐下降,由礼部尚书托着“朵云”承受,立刻驰送礼部用黄纸誊写,诏告天下,这就是所谓“金凤颁诏”。至于大众平常听到推出午门斩首,这是说书讲古一句戏词儿,明清两代杀人,都在顺治门外菜市口,午门之外岂有杀人之理呢!

明清以来,殿试考中的进士,要在天安门左门外张贴黄榜。殿试传胪唱了鼎甲名次后,礼部官员捧着黄榜,从御道走出午门,把黄榜供在彩扎的龙亭之中,然后由鼓乐仪仗引导到长安左门外,在一席用芦席现搭成的“龙棚”内,高贴黄榜,由钦点状元率领新科进士入棚看榜。看过榜,由顺天府尹给状元等插戴金花,披上大红彩绸,再到顺天府尹衙门饮宴,这就是成为金殿传胪、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新贵了。依据“鲤鱼跃龙门”的俗语,科举时代,大家都把长安左门叫做“龙门”。有功名的人家,男孩儿开蒙上学校,大人总要带着长安左门走一趟叫“跳龙门”,说是将来科场得意必定高中。

坤宁宫的子孙袋

内廷的位置是象形天地而建筑的,所以乾清宫后面有交泰殿、坤宁宫。这是寓天地之交泰的意思。皇帝的玉玺、后妃们册封,当年都是存放在交泰殿里的。坤宁宫正殿是祭杆子拜神的地方。东暖阁则是皇帝举行婚礼的洞房。殿上除了供奉神像外,还有一座小佛龛,龛内供着一位绿衫红裙汉装妇人,那就是大家都听说过的“万历妈妈”。可是在喜床后面墙上还供着一座木偶,宫里称她为王妈妈,据说是送子妈妈。在她面前,还挂着一只织锦的大荷包,又叫子孙袋,袋里放的都是小孩戴过的金锁片,这些锁片都是清朝历代皇帝小时候戴的。因为这座木偶有帐子挡住,大家不太注意罢了。

内宫的路程

凡是逛过北平故宫的,走过天街御路深宫长巷,大概总看见过成双论对一人多高的石座宫灯吧。在我们猜想帝国皇都,夜幕初张,必定是星编珠聚、明灯煌煌的了。谁知内廷入夜除了正宫别殿炫炫晃曜,独照万端之外,其余各处昏昏暗暗一片漆黑。

据说故宫的路灯,在明代本来是用油灯来照明的,并且还有灯官,按冬夏时晷长短,订定上灯熄灯的时刻,专司其事。到了明熹宗时候,宦官魏忠贤跟熹宗乳母奉圣夫人互为表里,擅专朝政。为了便于他深夜出入宫禁,避免旁人指摘,于是宫中各处禁止燃点路灯照明。到了清代,仍沿旧习,除了朝房以外,都没有灯火。大臣们早朝,天尚未亮,只好摸着黑儿走。只有晋爵亲王郡王的才有灯火引路,也只能到景运门、隆宗门为止。有一年恰巧遇上狂风骤雨,有一个书办在黑暗之中竟然跌入御河里淹死了。这也是宫里不点路灯的一个小插曲。

御花园里钦安殿

宫中有两所花园,一是坤宁宫后边的御花园,一是故宫外东路西侧的乾隆皇帝的花园。乾隆在做满了六十年古稀天子、让位给嘉庆以后,自命十全老人,就在这座花园颐养天年。乾隆花园建筑历时二十年才完成,它的特色是在不大的地方设置了若干景致,气郁苍茏,清丽静穆,颇能引人入胜。但是囿于地势,地方不够宽广,而皇帝要求又太多,虽有良匠也无法展布所长,因此这座花园里太湖石虽然山势崔巍,嶙峋棋布,但整个布局则显得堆砌局促,令人有不够流畅的感觉。

故宫御花园凡是去逛过的人都有一同感,除了绛雪轩一带云房水殿,丹雘彩绘,瑶台清照,是官家小宴一个好去处外,其余的亭台阁榭,雕栏花槛好像布置得都毫无章法,令人诧怪。据一位老宫监说:“御花园里中央松柏参天有一座重檐方脊、顶安渗金宝瓶的钦安殿。殿里供奉的是真武玄天上帝。在殿院的地上,东西走廊下,一边有一只巨大足印。相传在明朝时候,一个夜里忽然宫里起了大火,玄帝突然显灵,曾站在院里救火,脚印便是他留下来的灵迹。明朝历代皇帝不是敬神佛,就是信黄老,一切庭园布置都碍于钦安殿在园子中央,所以都杂乱无章。到了明思宗崇祯皇帝虽然崇尚西法,不信鬼神,在崇祯五年(1632),曾把宫里各处许多佛像一律移到旁处,可是唯有玄帝的神座仍然供奉在钦安殿里。从明到清五百年来,钦安殿的香火一直没有间断过。”从老宫监的一番话才知道御花园的杂乱是有来由的。

永和宫的钟表

乾清宫和坤宁宫,是象形天地的。在它们两旁,各有六宫,这十二宫象征着天上的十二星辰。东六宫是景阳、钟粹、承乾、延禧、景仁、永和。西六宫是启祥、长春、翊坤、咸福、储秀、永寿。清代的皇后、妃子、皇子、公主,都分别住在这十二宫里。

清廷逊位、宣统尚未出宫的时候,因为宣统年幼,内廷的一切事务,胥由端康皇贵妃全权主持。端康原住长春宫,因为永和宫殿宇宽敞,就迁宫永和。经过油漆粉刷过的永和宫自然显得比其他宫殿明净耀眼,等到紫禁城开放,就把永和宫辟为钟表陈列室了。

宫里钟表,多如星海,驰名中外的十七世纪英国制造的镀金座钟,楼下小人能写“八方向化,九土来王”,楼上两个小人扯开一个手卷,上写“万寿无疆”四个小字。这座钟原来陈列在三大殿,未便移动,其余凡是造办处专为皇帝制造的精巧珍奇的钟表,都集中永和宫展览。

造办处所制造最大的钟是更钟。这个一丈多高巨型座钟是没有发条的,要走一段楼梯到钟面上绞动几个数十斤的铅铁锤,才能让钟走动。白天,它用响亮的钟声打点报时;夜晚,它用悠长柔美的音响报更。随着钟上标志的变更,它能在任何季节,把长短不同的黑夜分为五等份,这个钟造成之后,同时代替了几千年的日晷对时和夜间的更漏。不过造办处自乾嘉以后,国势日蹙,就很少制造奇技精巧的钟表了。

还有一座广东制造的“广钟”,除了能够标明时分秒之外,在钟上还能指示出农历的节令,中国传统星宿的命名——二十八宿列星的变化,四个季节地球赤道斜度的不同,以及日期、月份、星期等。钟的顶上有一小亭,里头有一朵三变花,交时交刻都能变化不同的花式,同时还能响起不同的音乐、不同的鸟鸣。

欧洲有一组参观团,到北平之后,当然要逛逛故宫,其中有几位是钟表业高手专家,看到那些广钟,不但感到诧异,而且得到了不少启发,认为这些工匠技术都是超特级的。在永和宫还陈列着一座金色的“象驮战车”钟。它在交时的时候,前面满披璎珞的大象,忽然动起来,鼻子和尾巴不停地摇摆,眼睛也在转动。缓缓地拖着一辆纯粹英国古代手车,车上的武士挥舞宝剑、盾牌,车厢里面发出阵阵进军鼓乐。这辆象拖战车,每一小时走一次。

据考古家福开森说:“依据英国文献记载,象拖战车是英国一位巧手钟表工匠哈姆雷特,穷毕生心力研究制造出来的,一共两座,全都呈献英皇。英皇把一座作为报聘礼物,送给乾隆皇帝,另一座就在宫中玩赏。后来机件失灵,哈姆雷特去世,没人会修,只得报废。想不到送给中国的一座,倒还依时报刻,活动照常。”

其实在清代乾隆、嘉庆两朝,从英、法、比、瑞等国输入的钟表,因为北平气候特别干燥,加之清代帝王对于钟表都有偏爱,造办处又派有专人每年加油保养,经过两百多年时间,走起来都很正常,极少失灵的事发生,所以这些钟表都已成了稀世之珍,就连各国原产地,也很难见到这样的产品了。

此外,永和宫还陈列着不少八音盒,也是非常有趣的。有的能演奏十几套乐曲,表达出钢琴、提琴、喇叭、洋笛、锣鼓、铃、板等声音。最妙的是有一只八音盒用西洋乐器演奏北平旧日小曲“妈妈娘你好糊涂”的调子。每逢故宫东路开放,真有人赶在十一点到永和宫听听西乐伴奏中国小曲的(故宫钟表音)。

中南海的掌故

中南海在清代的时候叫西苑,是中海和南海的总称。中海的范围比较小,又和南海毗连,所以后人就把两个海合称中南海。中南海里边,有不少富丽堂皇的宫殿,如居仁堂、怀仁堂、紫光阁等。怀仁堂原名佛照楼,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仪鸾殿旧址。仪鸾殿是光绪十四年(1888)建筑完成,原是给慈禧建的避暑夏宫。光绪二十六年(1900)拳乱,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联军统帅瓦德西就住在仪鸾殿,将殿内宝物珍玩洗劫一空,又用掩耳盗铃的手法,把仪鸾殿付之一炬。后来慈禧从西安回銮,又在仪鸾殿原址重修了一座宫殿,命名佛照楼,比起当年的仪鸾殿更见典丽高华。当时有人咏佛照楼云:“天半灯摇紫电流,玲珑阁殿仿欧洲。却因一炬西人火,化出繁华佛照楼。”辛亥革命洪宪窃国,把佛照楼改名怀仁堂,因楼宇轩敞,布置秾缛新丽,又有一座富丽豪华的舞台,于是怀仁堂改为接见外宾、元旦受贺的公廨。当年余叔岩担任公职,就是在怀仁堂当差。民国初年,总统府每年总有几次盛大堂会,九城名角网罗靡遗,行头都是崭新的,戏码更有意想不到的安排。当时北平人认为能进中南海听一回公府堂会,不但大开眼界,那简直是至高无上的享受。

紫光阁,原是明武宗的平台旧址。平台是明武宗时代检阅卫士们跑马射箭的地方。因为平台在太液池边,每逢五月端午,皇宫便在平台欣赏内侍竞赛龙舟。到了清乾隆年间才废台建阁,题名紫光。每逢旧历正月十九日,乾隆就在此阁设功臣宴大宴勋旧,因此前人所咏紫光阁诗,有“紫光台阁比凌烟,自古奇勋在定边”。此公可算把乾隆的心事猜透。清代梁章钜在他的《南省公余录》曾经记述,紫光阁落成后曾在那里举行过两次殿试,究竟是哪两科,因手边无书,没有法子查明了。

隆宗门的铁箭镞

凡是逛故宫西路,经过军机处的,都要往屋里瞭望一下。如果不经导游说明,谁也不相信这几间仄隘的光线不足小屋,就是晚清百余年研订军国大计的处所。

军机处就在隆宗门里,后进正中的就是养心殿了。隆宗门右边抱柱上面,插着几枝三尺多长铁箭镞。据说嘉庆十八年(1813)天理教教徒有个叫林清的,趁着仁宗出猎热河围场时,勾通几名内监,袭击宫城,由东华门、西华门分成两路进攻,西路攻击猛烈,守卫不支,直扑隆宗门。但这个时候隆宗门已经紧闭,林的部众打算爬过宫墙,攻夺后宫。这时旻宁(后来的道光)还是皇子,率领侍从守在养心殿,用鸟枪应战。弹药不足,他急中生智,把马褂上的铜纽扣摘下来当子弹射击,居然把林清击退。隆宗门柱子上几支箭镞,就是当年的战迹。后来祸乱敉平,嘉庆谕知内务府,隆宗门上铁箭镞永久保留原状,以示后世子孙知所儆惕。

中南海没有榆树

中南海树木蓊郁,而且各种树木应有尽有,非但是中国花木俱全,就连日韩、南洋、欧美各国新奇的花草,也都广事搜罗,种在那里。然而,最奇怪的是:中南海地方那么大,树木那么多,可是走遍了中南海,却找不出一棵榆树来。

追究原因,这里边确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原来榆树是一种高大乔木,每到春天,树上便长出榆荚来。榆荚就是榆树上所结的种子,一片片的丛生一起,因为它的样子是圆的,很有点像古时的小铜钱儿,所以北方人又管它叫“榆钱儿”。因此榆树在北平人心目中是一象征吉祥财富的树木。

可是榆树每到春末夏初,树上生一种毛毛虫。这种毛毛虫,周身长着很坚硬的细毛。倘若是人在无意中碰到它,便会被它身上细毛刺痛。据说当年有一天,慈禧太后在中南海里赏花,当她从一棵老榆树下经过的时候,有一条毛虫正巧掉在她身上,当时她自己跟那些宫眷命妇,谁也没有发觉到这条小毛虫,直到太后的手被毛虫螫痛。大家一追查小毛虫的来源,结果找出小毛虫是从榆树掉下来的,为了避免今后再发生这种事情,于是把中南海里所有榆树砍光。一直相沿下来,中南海里什么树木差不多都有,唯独没有榆树。

太庙换土种树

天安门左边是太庙,右边是社稷坛。民国肇建,太庙改为太庙公园,社稷坛改为中山公园。太庙在明代本是皇室家祠,初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当时庙堂高耸,檐牙磔竖,可惜就是没有树木点缀其间。永乐皇帝就指饬在庙内广植松柏,希望铁干苍麟,郁郁森森,显出宗祠的渊穆冲和。不料种植的乔木,玉骨轻盈,锧蹶枯索,无一成活。永乐大怒之下,便把监工花匠一律治罪。

后来再植、补植,依然枯萎。最后经过有关人员详细研究,才发现太庙土质是砂砾地,种植树木根本没法向荣。于是下令“换土”,把皇城东北角的民房拆去,将地基上的好土挖出倒在太庙里,再把太庙的沙砾土挖出来,倒在民房基地上。如此一拆换,太庙的土壤固然好了,然而地安门以东、东安门以北一带的民房,变成了大沙堆。后来北京大学校本部红楼所在地叫“沙滩”,就是换土以后改名的。请想皇城附近既无河流港汊,哪里来的沙滩?史书上虽无记载,相信这种传说,可能不假。

太庙里砂砾全部换成壤土,朝廷官员们为了讨好永乐,便向皇帝说:“陛下洪福齐天,花匠全靠主上洪福,陛下如果先种一株,种后花匠跟着种,树一定能活。”永乐帝试种一株龙柏,让大家随后跟着种,这次种的果然全种活了,爱拍皇帝马屁的文武百官都说是“万岁爷洪福感召”。永乐帝自然龙心大悦,把自己种的树封为“树神”。

民国初年清史馆一席设在太庙两庑,当时馆长是赵次珊(尔巽),他由总督内调尚书,曾经扈从太庙致祭。他说:“琉璃门西边种第一行第一株气势雄伟、矫若苍龙的柏树,就是当年永乐手植的‘树神’。明清两代皇帝祭太庙时,都在这株树两边下轿,表示对树神的崇敬。”

明思宗时候,李自成攻陷北京,棋盘街之战,太庙也遭焚毁。到了清代初年又加以重修,前殿是明十一间,暗四十四间。就前面十一间,后面四层勾连搭,共四十四间。这四十四间大殿的梁柱木料,都是最珍贵的沉香木,其余的建筑材料也都是金丝楠木。

太庙也成了清代供奉神主的地方。太庙金水桥边,琉璃门外,宫苑隐隐万木涌翠,北平有名的候鸟灰鹤,每年春来秋去,数百年从未改易。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