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通书述解卷下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公明第二十一 此言公明之义而见其各有为

而发也

公于已者公于人

人能无私方能率人以无私所谓有善于已而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已而后可以正人之恶也

未有不公于已而能公于人也

未有有私于已而能率人以无私者焉所谓已不正而能正人者也此为不胜己私而欲任法以裁物者发

明不正则疑生

凡人明有未至则疑心生

明无疑也

若能明则自无疑心矣

谓能疑为明何啻千里

啻止也且明则无疑疑则不明明之与疑正相南北何止千里之不相及乎言其所争者甚逺也此为不能先觉而欲以逆诈亿不信者发 朱子曰人有诈不信者吾之明足以知之是之谓先觉彼未必诈未必不信而逆以诈不信待之此则不可周子云明则不疑凡事之多疑皆生于不明如以察为明皆主暗也唐徳宗之流是也如放齐称子朱啓明而尧知其嚚讼尧之明有以知之是先觉也

理性命第二十二 此亦明太极之意也

厥彰厥防匪灵弗莹

此言理也彰言道之显阳之明也防言道之隠隂之晦也莹明也言道之阳明隂暗非人心太极之灵孰能明之

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

此言性也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刚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柔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言无过不及之中焉曰刚柔善恶中即五行之理也

二气五行化生万物

此下言命也二气五行天之所以付受万物而生之者也

五殊二实

自其末以縁本则五行之异本二气之实

二本则一

二气之实又本理之极

是万为一

是合万物而言之为一太极而已

一实万分

自其本而之末则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然而谓之分不是割成片去只如月映万川相似

万一各正小大有定

故万物之中各有一太极而小大之物莫不各有一定之分也 中庸曰如天之无不覆盖如地之无不持载此是一个大底包在中间又有四时错行日月代明自有细小走处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并行并育便是那天地之覆载底不相悖不相害便是那错行代明底小徳川流是说那细小底大徳敦化是说那大底大底包小底小底分大底千五百年间不知人如何读书这都是不理防这道理一实万分万一各正便是理一分殊处 周子此

章其首二句言理次三句言性次八句言命故其章内无此三字而特以三字名其章以表之则章内之言固已各有所属矣盖其所谓灵所谓一者乃为太极而所谓中乃气禀之得中与刚善刚恶柔善柔恶为五性而属乎五行初未尝以是为太极也

顔子第二十三 此言顔子之乐而见内外轻重

之分也

顔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顔子孔子弟子名回字子渊箪竹器食饭也瓢瓠也陋巷隘陋之巷也顔子食则一箪之饭饮则一瓢之浆居则隘陋之巷贫窭之甚也

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

人他人也堪胜也在他人视之则见顔子之困极而有不胜之忧而顔子处之则其心泰然不改所乐焉

夫富贵人所爱也

夫金玉之富轩免之贵众人之所爱而求也

顔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

顔子之心则不爱富贵不求富贵而乐贫窭者独何如哉设问以发其端

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

天地间至富至贵可爱可求者仁而已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所受以生者为一心之全徳万善之总名体即天地之体用即天地之用存之则道充居之则身安故孟子既以天之尊爵目之复以人之安宅名之所以为天地间之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者也岂轩冕金玉之贵之富可同日而语哉朱子曰所谓至贵至富可爱可求即周子之教程子毎令寻仲尼顔子乐处所乐何事者也然学者当深思而实体之不可但以言语解防而已今端窃谓孔顔之乐者仁也非是乐这仁仁中自有其乐耳且孔子安仁而乐在其中顔子不违仁而不改其乐安仁者天然自有之仁而乐在其中者天然自有之乐也不违仁者守之之仁而不改其乐者守之之乐也语曰仁者不忧不忧非乐而何周程朱子不直说破欲学者自得之愚见学者鲜自得之是为来学说破

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大谓天付人受之理小谓富贵贫贱之事且顔子三月不违仁则无私欲而有其徳也是以动静语黙日用之间絶无人欲之间隔只有天理之流行谓之见其大是见天人之一体谓之忘其小是必贫富之两忘

见其大则心泰

既是天人一体之大则其心若曰吾之动静一天地之动静焉吾之卷舒一天地之卷舒焉则心之舒泰自若也

心泰则无不足

心常泰则无时而不自足焉

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心常自足则处富贵而不加焉处贫贱而不损焉

处之一则能化而齐

齐字意与一复字同恐或有误或曰化大而化也齐齐于圣也言人能于富贵贫贱处之一般则大而化之齐于圣人矣

故顔子亚圣

亚则将齐而未至之称想来顔子已到那将化未化之地若化则便是仲尼

师友上第二十四 此略承上章之意而见师友

之有益于人也

天地间至尊者道

道一也语上则极乎髙明语下则涉乎形器语大则至于无外语小则入于无内而其大要则曰中而大目则曰三纲五常焉得之则参于天地并于神是两间之至尊者也

至贵者徳而已矣

徳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也有是徳则贵孰加焉

至难得者人

记曰人者天地之徳隂阳之防神之交五行之秀气也书曰惟人万物之灵孝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非天地间之至难得者乎

人而至难者道徳有于身而已矣

人固难得矣然而苟不有人之实而曰道徳也者则将同于飞走草木之物而已夫何灵贵之有故惟道徳之有于身者又为人中之至难得者焉其理虽明然人心蔽于物欲鲜克知之故周子每言之详焉

求人至难得者有于身

欲求道徳之尊之贵而有于身

非师友则不可得也已

苟非性之而不有明师以教导之益友以辅责之则不可得矣是以君子隆师而取友

师友下第二十五 大意同上

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

道义者兼体用而言也道则穷天地亘古今只是一个道义随时随事而处之得宜所谓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人而身有道义则贵且尊焉周子于此而屡言之非复出也其丁宁之意切矣

人生而

人固有生而知之者生而无知则防矣

长无师友则愚

彼生而者及其长也有明师以开导之有益友以辅责之则可以啓其防而进于明道义亦为身之所有而尊贵焉不然则终愚昧无知而已

是道义由师友有之

是则人之道义多由师友开导辅责之功

而得贵且尊

而得道义有于身之贵且尊则吾之尊贵实师友与之耳

其义不亦重乎

其指师友也不犹岂不也且君臣之义为五伦之一至重也今也师友之义道义资焉岂不亦重矣乎

其聚不亦乐乎

又五伦之中若父子兄弟夫妇之三亲者离则忧聚则乐天性也今也师友之聚尊贵系焉岂不亦乐矣乎此重此乐人亦少知之者

过第二十六 此明喜闻过与不喜闻过之得失

仲由喜闻过

仲由孔子弟子字子路闻过是闻人告之以有过是规之也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其得闻而改之其勇于自修如此

令名无穷焉

令善也则善之有于身而称于人者既无间于内外又无间于古今将与天地同其始终焉

今人有过不喜人规

如今人不敬其身陷于有过又不喜人规戒

如防疾而忌医

恰如人有疾病反救防之而不使人医治之

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且过之与疾皆身之死生存亡所系至不轻也防疾之人宁死不悟讳过之人亦宁死不悟愚之甚也

此周子语终而继之以痛伤之声也何也盖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惟人为大而自轻之如此则是自絶于天地矣周子之伤痛盖为天地而惜同类焉是心亦天地之心也

势第二十七 此论天下之势有轻重之分也

天下势而已矣

天下之去就在乎势焉而止尔

势轻重也

一轻一重则势必趋于重而轻愈轻重愈重矣诗云至于太王实始剪商要之周自日前积累以来其势日大又当商家无道之时天下趋周其势愈重此重则彼自轻势也

极重不可反

是说天下之势到那极重时便难复了如周至文王而大邦畏其力小邦懐其徳至武王举兵于孟津八百诸侯不期而防合战于商郊纣师前徒倒戈而击时不伐纣得乎又如秦至始皇强大六国便不可敌东汉之末宦官权重便不可除宋绍兴初只斩陈东少阳便成江左之势非极重则反之难乎

识其重而亟反之可也

重未极而识其重之机而亟速反之则犹可也

反之力也

反之在乎人力之强也

识不早力不易也

而力之难易又在识之早晚识之早则力易识之晚则力难

力而不竞天也

竞强也有人力而不能强则天为也

不识不力人也

不识则不知用力不力则虽识无补二者乃人之为也

天乎

乎者疑而未定之辞问势之不可反者果天之所为乎

人也何尤

也者决词尤罪自外至者也若非天而出于人之所为则亦无所归罪矣

文辞第二十八 此明文以载道为贵也

文所以载道也

文谓文字道谓道理而载取车之义文所以载道犹车所以载物文之与车皆世之不可无者且无车则物无以载而无文则道何以载乎

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

轮车轮辕车辕饰谓粒饰之美也弗不也庸用也徒虚也故为车者必饰其轮辕为文者必善其词说皆欲人之爱而用之然我饰之而人不用则犹为虚饰而无益于实载物之车载道之文而美其饰人尚轻视如此

况虚车乎

况不载物之车不载道之文虽美其饰亦何为乎

文辞艺也

艺才艺也

道徳实也

道徳者文辞之实则文辞者道徳之华也

笃其实而艺者书之

笃厚也务厚道徳之实于身则和顺积中英华发外而才艺之能者书写其实则文为载道之文也

美则爱

载道之文而美其饰则人必爱之

爱则传焉

人既爱之则或笔録或板行以传之永久焉

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

其全秉彛好徳之良心者见其文之载道而美其饰也故力学而到其家焉是载道之文而美其饰者所以为教然也

故曰言之无文行之不逺

故古人云凡言人道徳而不【阙】之美者则人不爱而不传所以行之不逺也此犹车载物【阙】

然不贤者

文固载道而美其饰则游惰荒嬉之节【阙】

虽父兄临之

虽其父兄之尊长而临莅之

师保勉之

虽师保之贤明而【阙】勉之

不学也

亦不肯学也

强之不从也

父兄师保又从而强之亦不从也此犹车已饰而人不用也

不知务道徳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

第犹但也若人不知务厚道徳之【阙】而但以工文辞为能者是才艺之末务而止矣此犹车【阙】 美其饰也

周子语之将毕而继之以伤痛之声者深【阙】 人心惜也

也久矣

壊也自圣学不明而人心壊人心壊则风俗从而壊焉风俗既壊而人心益壊斯之从来也亦久逺矣盖自七篇絶笔而载道之文不作若汉董天人三策唐韩原道一篇仅可卫道而已谓之载道则未也亦未免为虚车焉他无足道也 或疑有徳者必有言则不待艺而后其文可传矣周子此章似犹别以文辞为一事而用力焉何也朱子曰人之才徳偏有长短其或意中了了而言不足以发之则亦不能以传于逺矣故孔子曰辞达而已矣程子亦言西铭吾得其意但无子厚笔力不能作耳正谓此也然言或可少而徳不可无有徳而有言者常多有徳而不能言者常少学者先务亦勉于徳而已矣 孔门游夏称文学亦何尝秉笔为词章也且如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岂词章之文也故吕与叔有诗曰学如元凯方成癖文似相如始类俳独立孔门无一事只输顔子得心齐 端亦偶成曰作文不必巧载道则为宝不载道之文臧文棁上藻言无味而意有在焉

圣蕴第二十九 此言孔子之蕴以其教不轻发

而道自显又得顔子以发圣人

蕴者正以深厚之极而警夫浅

薄之尤也

不愤不啓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啓谓开其意圣人之教必待学者有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方为开其意而使之通焉

不悱不发

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发谓达其辞虽为之开其意然又必待其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方为之达其辞焉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意复再告也是自得矣虽为之达其辞然又必待其自得乃复告尔无非欲学者勉于用力以为受教之地也此言圣人之教必当其可而不轻发也

子曰予欲无言

予我也孔子言我不言而道自传焉何也圣门学者多以言语观圣人而不察其天理流行之实有不待言而著者是以徒得其言而不得其所以言故发此以警之

天何言哉

天道之造化何必自言而后显哉

四时行焉

天不言而春夏秋冬之四时自然流行无古今之异也

百物生焉

天不言而声色貌象之百物自然生成无古今之殊也盖四时行百物生莫非天理发见流行之实不待言而可见圣人一动一静莫非妙道精义之发亦天而已岂待言而显哉此言圣人之道有不待言而显者故其言如此

然则圣人之蕴防顔子殆不可见

蕴中所蓄之名也防无也殆将也承上文而言如此则圣人中之所蓄不有顔子殆不可见

发圣人之蕴教万世无穷者顔子也

仲尼无迹顔子防有迹故孔子之教既不轻发又未尝自言其道之蕴而学者惟顔子为得其全故因其进修之迹如博约克复不迁怒贰过见其进而不退省其私而足发而后孔子之蕴可见

圣同天不亦深乎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则天蕴固深矣而孔子渊渊其渊浩浩其天则其蕴岂不亦深乎所以犹天不言而四时行百物生也 朱子又曰夫子之道如天惟顔子得之夫子许多大意思尽在顔子身上发见譬如天地生一瑞物即此物上尽可以见天地和粹之气谓之发者乃亦足以发之发不必待顔子言而后谓之发也顔子所以发圣人之蕴恐不可以一事而言盖圣人全体大用无不一一于顔子身上发见也

常人有一闻知恐人不速知其有也

若夫凡常之人才有一闻知恐怕人不速知己之有也

急人知而名也

既急欲人知已而求其名

薄亦甚矣

则其浅薄尤甚矣盖圣凡异品髙下悬絶有不待较而明者其言此者正以深厚之极警夫浅薄之尤耳然于圣人言深而不言厚常人言薄而不言浅深则厚浅则薄上言首下言尾互文以明之也

精蕴第三十 此言伏羲之精蕴无所不包而因

作易以发之也

圣人之精画卦以示

圣人谓伏羲也精者精防之意画前之易至约之理也伏羲画卦専以明此而已

圣人之蕴因卦以发

蕴中所畜之名凡卦中之所有如吉凶之理进退存亡之道至广之业也有卦则因以形矣

卦不画圣人之精不可得而见

卦若不画则圣人精防之意不可得而见焉

防卦圣人之蕴殆不可悉得而闻

防无也殆将也悉详尽也若无卦则圣人中之畜将不可尽得而闻焉

易何止五经之源

易易书也五经者书诗礼乐春秋也隂阳有自然之变卦画有自然之体此易之为书所以为文字之祖义理之宗也然不止此

其天地神之奥乎

盖凡管于隂阳者虽天地之大神之幽其理莫不具于卦画之中焉此圣人之精蕴所以必于此而寄之也 愚按太极图说以精字对真字则真理也精气也此章以精字对蕴字则精者至约之理也蕴者至广之业也上章圣人之蕴则以道言理也先辈用之岂苟云乎哉

干损益动第三十一 此论易而明圣人之蕴也

君子干干不息于诚

此句乾卦爻辞干干不息于诚便是修徳底事

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

惩忿窒欲是损卦大象迁善改过是益卦大象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迁善当如风之速改过当如电之决修徳者必须如此而后能至于成徳

干之用其善是

其字亦是莫字是此也指去恶进善而言也且干之体固自健而不息而其用则莫善于去恶进善焉

损益之大莫是过

损益二卦之大义亦莫过于去恶进善也

圣人之防深哉

圣人作易之防意深矣哉周子以此而发明思诚之方盖干干不息者体也去恶进善者用也无体则用无以行无用则体无以措故以三卦合而言之

吉防悔吝生乎动

动者卦之兆实人事之符也吉则善之应福之占也防悔吝恶之应祸之占也而吉防悔吝之占由是而生焉

噫者伤痛之声盖悼昏悯愚之意也

吉一而已

四者一善而三恶故人之所值福常少而祸常多

动可不慎乎

戒占者之动不可不谨也 此章论易所谓圣人之蕴

家人睽复无妄第三十二 此亦论易而明圣人

之蕴也

治天下有本身之谓也

身谓君身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是则治天下之本在乎君身之修而已故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治天下有则家之谓也

则谓物之可视以为法者犹俗言则例则様也家亦君之家也君能惇叙九族则家道理而和焉天下之家视以为法也

本必端

身必正

端本诚心而已矣

正身之道在诚其心而止尔心不诚则身不可正焉

则必善

家必齐

善则和亲而已矣

齐家之道在和其亲而止尔亲不和则家不可齐焉

家难而天下易

治家难而治天下易何也

家亲而天下疏也

亲者难处疏者易裁然不先其难亦未有能其易者

家人离必起于妇人

一家之人虽同气同枝而亦离心离徳相仇相隙者必起于妇人之离间也

故睽次家人

睽次家人易卦之序

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

二女以下睽彖传文二女谓睽卦兑下离上兑少女离中女也隂柔之性外和悦而猜嫌故同居而异志焉

尧所以厘降二女于妫汭舜可禅乎吾兹试矣

厘理也降下也二女娥皇女英也妫水名汭水北舜所居也禅传与也兹此也试騐可否也尧理治下嫁二女于舜将以试舜而授之天下也

是治天下观于家

此所以治天下者必观其治家也

治家观身而已矣

治家者观其修身而止尔

身端心诚之谓也

身之所以正者以其心之无不诚也

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

所以诚心者不善之动息于外则善心之生于内者无不实矣

不善之动妄也

妄者人为之伪

妄复则无妄矣

妄去则是无妄

无妄则诚矣

程子曰无妄则谓诚诚者天理之真也

故无妄次复

无妄次复亦卦之序

而曰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先王以下引无妄卦大象以明对时育物惟至诚者能之

深哉

而赞其防之深也 此章发明四卦家人睽复无妄亦皆所谓圣人之蕴 西山真氏曰心不诚则私意邪念纷纷交作欲身之修得乎亲不和则闺门乖戾情意隔絶欲家之正得乎夫治家之难所以深于治国者门内尚恩易于揜义世之人固有勉于治外者矣至其处家则或狃于妻妾之私或牵于骨肉之爱鲜克以正自检者而人君尤甚焉汉髙能诛秦灭项而不能割戚姬如意之宠唐太宗能取隋攘羣盗而闺门慙徳顾不免焉盖疏则公道易行亲则私情易溺此其所以难也不先其难未有能其易者汉唐之君立本作则既已如此何恠其治天下不及三代哉夫女子隂柔之性鲜不妬忌而险诐者故二女同居则情间易生尧欲试舜必降以二女者能处二女则能处天下矣舜之身正而刑家如此故尧禅以天下而不疑也身之所以正者由其身之诚诚者无他不善之萌动于中则亟反之而已诚者天理之真妄者人为之伪妄去则诚存矣诚存则身正身正则家治推之天下犹运之掌也

富贵第三十三 此亦明内外轻重之分也与顔

子师友上下一章大意同

君子以道充为贵

君子圣贤之通称道一也语上则极乎髙明语下则涉乎形器语大则至于无外语小则入于无内而其大要则曰中而大目则曰三纲五常焉充之则贵莫加焉

身安为富

身外无道道外无身身安则足以任道富孰加焉

故常泰无不足

道充于已则动同于天所以心广体胖无所不足

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

其视世间轩冕之贵则不过一铢之轻金玉之富不过一尘之防而已

其重无加焉尔

其指道充身安而言也是则道充身安之重天下无加焉此理易明而屡言之欲人有以知道义之重而不为外物所移也 朱子曰周先生言道至贵者不一而足盖是见世间愚辈为外物所摇动如堕在火坑中不忍见他故如是说不一世间人心不在殻子里面如发狂相似只是自不觉也

陋第三十四 此亦明道徳之重而见文辞之不

足取也

圣人之道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人物得之而为人物神得之而为神吾圣人之道则合髙厚而为一通幽明而无间语其目之大者则曰三纲五常而其大要不曰中则曰敬不曰仁则曰诚言不同而理则一

入乎耳

斯道也入乎吾之耳

存乎心

存乎吾之心

蕴之为徳行

畜之于中则为吾之徳行焉

行之为事业

发之于外则为吾之事业焉

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

彼不务道徳而専以工文辞为事者鄙陋之甚也意同上章欲人真知道徳之重而不溺于文辞之陋也程子曰圣贤之言不得已也盖有是言则是理明

无是言则天下之理有阙焉如彼耒耜陶冶之器一不制则生人之道有不足矣圣贤之言虽欲已得乎然其包涵尽天下之理亦甚约也后之人始执卷则以文章为先而其所为则动多于圣人然有之无所补无之无所阙乃无用之赘言也不止赘而已既不得其要则离真失正反害于道心矣 朱子曰古之圣贤其文可谓盛矣然初岂有意学为如是之文哉有是实于中则必有是文于外如天有是气则必有日月星辰之光耀地有是形则必有山川草木之行列圣贤之心既有是精明纯粹之实以磅礴充塞乎内则其着见于外亦必自然条理分明光辉发越而不可掩葢不必托于言语着于简册而后谓之文但自一身接于万事凡其语黙人所可得而见者无适而非文也姑举其最而言则易之卦画书之记言诗之咏歌春秋之述事与夫礼之威仪乐之节奏皆已列于六经而万世其文之盛后世固莫能及然其所以盛而不可及者岂无所自来而世亦莫之识也又尝答学者曰诸说固佳但此等亦是枉费工夫

不切自己底事莫论为学治已治人有多少事在如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军旅刑法皆是着实有用事业无非自已本分内事古人六艺之教所以游其心者正在于此其与空言以较工拙于篇牍之间者其损益相万矣 黄氏岩孙曰此章当与文辞章参观拟议第三十五 此章合中庸易大传而言之义

疑也

至诚则动

惟至诚在已则可以动人动是方感动他

动则变

既感动他则可以使之变变则已改其旧俗然尚有痕瑕在

变则化

直到那化时则都消化尽了无复痕迹矣此上中庸说也

故曰

故孔子易大传有言

拟之而后言

凡一言之发必即易拟之而后言则言无不谨矣

拟议以成其变化

一言一动必即易而后为之此所以成其变化也这变化是就人动作处说与中庸之变化不同今合而言之未详其义或曰至诚者实理之自然拟议者所以诚之之事也

刑第三十六 此明圣人之刑所以为仁政之辅

天以春生万物

天至仁也以春之阳和之气发生万物

止之以秋

然发生之不止则无以节之故必止之以秋之肃杀之气焉

物之生也既成矣

且万物之发生至此既成实矣

不止则过焉

若不收煞住则过了亦不得成

故得秋以成

故必得秋之肃杀之气以成之也

圣人之法天

圣人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则必法天而行

以政养万民

乃以仁政养天下之民观其即康功而天下之民得其安即田功而天下之民得其养

肃之以刑

然苟不肃之以刑则亦不可得而齐焉何也

民之盛也

民既庶且富焉

欲动情胜

外则欲动而不可遏内则情动而不可约

利害相攻

于是民以利害交相攻伐

不止则贼灭无伦焉

若不以刑禁止之则民相贼灭而人伦何有哉

故得刑以治

故天下之民必得圣人之刑而后治焉大抵圣人之心真与天地同徳品物或自逆于理以干天诛则夫轻重取舍之间亦自有决然不易之理如天地四时之运寒凉肃杀常居其中而涵育发生之心未尝不流行乎其间 意与十一章畧同

情伪防暧其变千状

情真也伪假也防隠防不显暧则掩暧不明民之词讼一真一假不显不明而变态至不一也

苟非中正明达果断者不能治也

中正本也明达果断用也然非明达则果断无以施非果断则明达无所用二者又自有先后也言理词讼者苟不得中正之徳明断之才则不能理矣

讼卦曰

易讼卦彖传有言

利见大人以刚得中也

讼者求辨其是非则必利见大徳之人讼之大人九五是也九五以刚得中故讼者利见之也

噬嗑曰

易噬嗑卦彖传有言

利用狱以动而明也

噬嗑为卦震下动也离上明也卦之所以宜用狱者以其动而明故也且讼之中兼乎正噬嗑之明兼乎达讼之刚噬嗑之动即果断之谓也 南轩张氏曰夫中正者仁之所存而明达者知之所行果断者又勇之所施也以是详刑本末具矣

鸣呼

复叹息而结之曰

天下之广

普天之下民至广也

主刑者民之司命也

凡主典刑宪者民之死生系焉故为民之司命也

任用可不慎乎

得其人则刑清而当焉不得其人则刑滥而酷焉故君天下而任用主刑之官不可不谨也

公第三十七 此明圣人之道即天地之道也

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

圣人之道用至不一而一于至公观其或语或黙或出或处或舍或取或夺或予或错或举或留或去或好或恶或喜或怒无往而非至公也

或曰何谓也

设问圣人之道

曰天地至公而止矣

圣人与天地合其徳则圣人之至公一天地之至公也如佛氏自私之厌老氏自私之巧则自戾于天地矣其与吾尧舜周孔之道岂可同日而语哉

孔子上第三十八 此明圣人作春秋之大防也

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

春秋鲁史耳仲尼修之为经以正天下一王之道明皇帝王相传治天下纲常之大法

孔子为后世王者而修也

圣人之修春秋乃为后世受天命王天下者修之俾知所以治天下之道焉不特此也

乱臣贼子诛死者于前

又将国之乱臣家之贼子已死者诛戮于前既不能逃其弥天之罪

所以惧生者于后也

所以使后之生者惧之而不敢为故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国无乱臣家无贼子则天经地义民彛物则一于正而已圣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絶学为来世开太平者何其至哉

冝乎万世无穷王祀夫子

冝乎君天下者万世无穷以王礼祀夫子

报徳报功之无尽焉

报夫子之徳报夫子之功之无尽焉

孔子下第三十九 此賛圣人道徳之极教化之

至也

道徳髙厚

道极髙而徳极厚

教化无穷

教化于无穷

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

道髙如天徳厚如地则与天地参教化无穷如四时则四时同

其惟孔子乎

自生民以来其独孔子一人而已焉盖道髙如天者阳也徳厚如地者隂也教化无穷如四时者五行也孔子其太极乎

防艮第四十 此亦论易而明圣人之蕴以见主

静之意也

童求我

童稚也防昧也我谓师也言童防之人来求于我以发其

我正果行

而我以正道果决彼之所行

如筮焉筮叩神也

筮揲蓍以决吉防也言学者求教于师如筮者叩神以决疑而神告之吉防以果决其所行也

再三则凟矣

叩神求师専一则明如初筮则告二三则惑谓不信也

凟则不告也

筮者不信故神不告以吉防学者不信师亦不当决其所行也

山下出泉静而清也

山下出泉防大象文山静泉清有以全其未发之善故其行可果

汩则乱

汩再三也乱凟也盖泪则不静乱则不清

乱不决也

不决不告也彼既不能保其未发之善则告之不足以果其所行而反滋其惑不如不告之为愈也

慎哉

师之施教不可不谨

其惟时中乎

时中者彖传文教当其可之谓也初则告凟则不告静而清则决之汩而乱则不决皆时中也此上三节杂引防卦彖象而什其义而此下一节引艮卦之象而什之

艮其背

艮止也背所当止也艮其背只是止于其所当止之地也

背非见也

非见不是说目无所见只如非礼勿视则心自静

静则止

静不动也不动便自止矣

止非为也

止便是不作为

为不止矣

若为则便不是止焉此朱子之意注用程子解以为背非有见之地艮其背者止于不见之地也止于不见之地则静静则止而无为一有为之之心则非止之道而复谓恐如此说费力此愚说所以用朱子之意也

其道也深乎

是易道之深也 此章发明二卦皆所谓圣人之蕴而主静之意矣

通书总论

五峯胡氏曰通书四十章周子之所述也粤若稽古孔子述三五之道立百王继世之法孟轲氏辟杨墨推明孔子之泽以为万世不斩人谓孟子功不在禹下今周子啓程氏兄弟以千古不传之妙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人见其书之约也而不知其道之大也见其文之质也而不知其义之精也见其言之淡也而不知其味之长也 此书皆发端以示人者度越诸子直与易书诗春秋语孟同流行乎天下

朱子曰通书文虽髙简而体实渊慤且其所论不出乎修已治人之事未尝剧谈无极之先文字之外也问通书便可以接语孟曰比语孟较分晓精深结构得密语孟较说得濶

周子通书此近世道之源也而其言简质如此与世之指天画地喝风骂雨者气象不侔

河图出而八卦画洛书出而九畴叙孔子于斯文兴丧未尝不推之于天若濓溪先生者其天之所畀而得乎斯道之传者与不由师传黙契道体建图属书根极要领当时见而知之有程氏者遂扩大而推明之使天理之防人事之着事物之众神之幽莫不洞然毕贯于一而周公孔子孟子之传焕然复明于世

先生之言髙极乎无极太极之妙而其实不离乎日用之间幽探乎隂阳五行之赜而其实不离乎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其体用之一原显防之无间秦汉以来诚未有臻斯理者而其实则不外乎六经论语中庸大学七篇之所传也

先生奋乎百世之下深探圣贤之奥疏观造化之源而独心得之立象著书阐发幽秘辞义虽约而天人性命之防修己治人之要莫不毕举

濓溪之图与书虽其简古渊源未易究测然其大指则不过语诸学者讲学致思以穷天地万物之理而胜其私以复焉其施则善始于家而达之天下其具则复古礼变今乐政以养民而刑以肃之也是乃所谓伊尹之志顔子之学而程子传之以觉斯人者亦岂有以外乎日用之间哉

西山真氏曰自汤诰论降衷诗人赋物则人知性之出于天而未知其为善也继善成性见于系易性无不善述于七篇人知性之善而未知其所以善也周子因羣圣之已言而推其所未言者于图发无极二五之妙于书阐诚源诚立之指昔也太极自为太极今知吾身自有太极矣昔也乾元自为乾元今知吾心即乾元矣有一性则有五常有五常则有百善循源而流不假人力道之全体焕然复明者周子之功也

黄氏【瑞节】曰周子二书真所谓吐辞为经者朱子之解是书也亦如解经然盖朱子之追事周子也犹周子之追事吾孔孟也无一字不服膺焉耳尝徧求其易说而不可得仅令门人度正访周子之友傅耆之子孙求所寄姤说同人说亦已不可见矣世之相去百有余年而其书散逸难合如此哉或谓无极二字出于老列或谓图得之穆脩或谓当时画以示二程而未尝有所为书或谓二程言语文字至多未尝一及无极字疑非周子所为或谓周子陆诜婿也说见司马温公涑水记闻亦笃实长厚人也安知无所传授或谓周子与胡文定公同师鹤林寺寿涯是皆强求其所自出而于二书未知深信者朱子一言以断之曰不由师黙契道体于是周子上承孔孟之说遂定而二书与语孟并行矣

通书后録

先生名张宗范之亭曰养心而为之说曰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予谓养心不止于寡而存尔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则实本安固明通则实用流行立如三十而立之立明则不惑知命而乡乎耳顺矣诚立贤也明通圣也是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养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荀子曰养心莫善于诚先生曰荀子元不识诚明明道先生曰既诚矣又安用养耶

明道先生曰昔受学于周茂叔毎令寻仲尼顔子乐处所乐何事

明道先生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防月以归有吾与防也之意

明道先生曰吾年十六七时好田猎既见茂叔则自谓已无此好矣茂叔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潜隠未发一日萌动复如初矣后十二年复见猎者不觉有喜心乃知果未也

明道先生曰周茂叔窻前草不除去问之云与自家意思一般子厚观驴鸣亦谓如此

伊川程先生见康节邵先生伊川指食卓而问曰此卓安在地上不知天地安在何处康节为之极论其理以至六合之外伊川叹曰平生唯见周茂叔论至此此康节之子伯温所记但云极论而不言其所论者云何今按康节之书有曰天何依曰依乎地曰地何附曰附乎天曰天地何所依附曰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气形谓地气谓天其形也有涯其气也无涯窃恐当时康节所论与伊川所闻于周先生者亦当如此因附见之云

太史黄公庭坚曰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髙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见延平先生毎诵此言以为善形容有道者气象

明道先生识其子端慤之圹曰夫动静者隂阳之本况五气交运则益参错不齐矣赋生之类宜其杂揉者众而精一者间或值焉以其间值之难则其数或不能长亦宜矣自此以下四节全用太极图及通书中意故以附之

明道先生铭其友李中通之墓曰二气交运兮五行顺施刚柔杂糅兮美恶不齐禀生之类兮偏驳其宜有钟粹美兮防元之期圣虽学作兮所贵者资便儇皎励兮去道逺而

明道先生作顔子所好何学论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粹者为人其本也贞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惧爱恶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故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而已然必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焉若顔子之非礼勿视聴言动不迁怒贰过则好之之笃学之之道也 黄氏【瑞节】曰此论乃程夫子十八嵗所作

程先生曰二气五行刚柔万殊圣人所由惟一理人须要复其初

通书述解卷下

通书述解跋

通书述解四十章直与太极图説相表里解其未易解述其未殚述非元公谁能发太极之蕴非靖修谁能发元公之蕴乎至论孔颜之乐元功令两程寻所乐何事毕竟无人説破靖修独谓孔颜之乐者仁也非是乐这仁仁申自有其乐耳且孔子安仁而乐在其中颜子不违仁而不改其乐安仁者天然自有之仁而乐在其中者天然自有之乐也不违仁者守之之仁而不改其乐者守之之乐也斯言至矣尽矣葢极至之理惟一仁仁者不忧不忧自乐宁直孔颜羲皇尧舜禹汤文武总不外是四十章述解无非发明太极一图而仁字已括图之义矣孙竒逢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