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兴禅护国论卷中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大宋国天台山留学日本国阿阇梨。

传灯大法师位荣西跋。

第三门之余。问曰。或人云。此宗既言不立文字。是殆同恶取空并暗证类。若尔者天台宗破之。所谓止观释观不思议境云。非暗证禅师诵文法师之所知(文)玄义云。若观心人谓即心而是己则均佛。都不寻经论。堕增上慢。此则抱炬自烧(云云)释签云。把暗证之炬烧胜定手(文)此禅宗不立文字者。何免此难耶。答曰。此禅宗者。恶其暗证师。嫌恶取空人。宛如大海底厌死尸也。但依圆位修圆顿。而外律仪防非。内慈悲利他。谓之禅宗。谓之佛法也。盲禅恶取之辈无此义耳。即是佛法中之贼乎。宗镜录云。理实应缘。无碍事之理。事因理立。无失理之事。如今不入圆信之者。皆自鄙下凡。远推极圣。斯乃不唯失事。理亦全无。但悟一心无碍自在之宗。自然理事融通。真俗交彻。若执事而迷理。永劫沉沦。或悟理而遗事。此非圆证。何者。理事不出自心。性相宁乖一旨。若入宗镜顿悟真心。尚无非理非事之文。岂有若理若事之执。但得本之后亦不废圆修。若盲禅闇证之徒。焉知六即。狂慧徇文之士。奚识一心。如今但先令圆信无疑。自居观行之位。古人云。一生可辨。岂虚言哉(文)又云。台教明二种止观。一相待止观。二绝待止观。巧度相待有三止三观。三止者。一止息止。二停止止。三不止止。三观者。一观穿观。二观达观。三不观观。绝待有三止三观。三止者。一体真止。二方便随缘止。三息二边分别止。三观者。一从假入空观。二从空入假观。三中道第一义观。今宗镜唯论一心圆顿之旨。如圆顿止观者。以止缘于谛。则一谛而三谛。以谛系于止。则一止而三止。以观观于境。则一境而三境。以境发于观。则一观而三观。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虽是三目而是一面。举一即三。全三是一。不纵不横不并不别。总前诸义皆在一心其相。云何等(文)是知此宗非暗证。亦非恶取空。亦非假名之法乎。问曰。或人妄称禅宗名曰达磨宗。而自云。无行无修本无烦恼元是菩提。是故不用事戒不用事行。只应用偃卧。何劳修念佛供舍利长斋节食耶(云云)是义如何。答曰。其人无恶不造之类也。如圣教中言空见者是也。不可与此人共语同座。应避百由旬矣。宝云经云。宁起我见积如须弥。莫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治(文)古德云。邪空禅师者。如无目而行陷坠火坑者也。文字法师者。如鹦鹉能于人语而无人情也。然则禅宗。学佛法藏持佛净戒。故谓之佛禅也。又天台宗止观云。淮北河北有行大乘空人。无禁捉蛇者。今当说之。其先师于善法作观。经久不彻。放心向恶法作观。获少定心薄生空解。不识根缘。不达佛意。纯将此法一向教他。教他归久。或逢一两得益者。如虫食木偶得成字。便以为证。谓是实事。余为妄语。笑持戒修善者。谓言非道。纯教诸人遍造众恶。盲无眼者不别是非。神根又钝。烦恼复重。闻其所说顺其欲情。皆信伏随从。放舍禁戒。无非不造。罪积山岳。遂令百姓忽之如草。国王大臣因灭佛法。毒气深入于今未改。此乃佛法灭之妖怪。亦是时代妖怪。何关随自意意。何以故。如此愚人心无慧解。信其本师又慕前达。决谓是道。又顺情为易。恣心取乐而不改迷(文)是则准北河北昔有狂人。仅闻禅法殊胜。不知其作法。只自恣坐禅而废事理行。以系邪见网之人也。此人号为恶取空师。是佛法中之死尸也。宗镜录破一百二十见中云。或效无碍放舍修行。或随结使而恃本性空。并是迷宗失旨。背湛乖真。敲冰而索火。缘木以求鱼者也(文)此即恶于无行人也。况捐禅戒非真智之人也。道宣律师云。夫以不修禅那三昧。长乖真智之心。不习诸善律仪。难以成其胜行。是以古今大德实为世之良田(文)加之天台宗弘决云。若无事戒世禅尚无。况三谛乎(文)是故禅宗以戒为先。禅苑清规云。参禅问道戒律为先(云云)问曰。或人云。法桥上人位奝然入唐归朝。欲建立三学宗。依诸宗诉被废已毕。此宗同异如何。答曰。名字已殊。不及鱼鲁欤。且不知奝然之意趣。今之禅宗者清净如来禅也。无三学名字。梁朝已来只号禅宗而已。更无别号无异辙矣。问曰。或人云。念佛三昧虽无敕流行天下。禅宗何必望敕耶。答曰。佛法皆付嘱国王。故必应依敕流通也。又念佛宗者先皇敕置天王寺(云云)今尊卑念佛是其余薰也。禅定争不蒙施行诏矣。问曰。或人云。天下流行八宗也。何有九宗耶。答曰。安然和尚教时诤论云。三国诸宗兴废有时九宗并行(文)智证大师云。禅宗是八宗之外也。三国九宗名字检可知之。问曰。此禅宗于戒定慧中何耶。答曰。此是如来禅也。不立文字宗也。与而言之。通诸大乘。夺而言之。离心意识。离言说相矣。问曰若通诸大乘何别立耶。答曰。佛言。我意无异相。随众生根性独为异相(文)如来方便。祖师意乐。仰可信之。圆觉经序云。直道无二学有殊故。佛老语道则同。论术则异(文)三论宗吉藏中论疏云。诸大乘经显道无异。道既无二教岂异耶(文)。虽无异以术故别立之无咎。况起于梁代煽于宋朝。何能后生论总别矣。问曰。若尔此宗有所依经论耶。答曰。与而论之。一大藏教皆是所依也。夺而论之无一言所依也。问曰。或人云。有千余卷书籍如何。答曰。禅人之语录也。如世间之抄出也。若言有禅宗依凭者。譬如龟毛兔角常无矣。但非无甚深旨归也。智者思之。问曰。若尔甚深实相。凡夫行业难及。以何方便而行而得耶。答曰。遗教经云。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戒清净勿令毁缺。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文)梵网经序云。持戒为平地。禅定为屋宅。能生智慧光(文)法华经云。我记如是人修持净戒故(文)天台宗止观云。净禅由净戒等(文)又引大经云。尸罗不净还堕三途。禅定智慧皆不得发(文)首楞严经云。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乃至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文)其佛法以持戒为先。若破佛戒而号佛子者。譬如国王之臣不顺王命而称王臣也。大涅槃经云。阿难白佛言。佛灭度后以谁为师。佛言。以戒为师(文)况三学五蕴皆以戒为初首也。是故此宗以佛戒为师。行之得之也。取要言之。一切邪见悉破种种魔业兼治。谓之禅人也。其魔业者。海慧经云。尔时海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欲说十二魔钩。一菩萨所爱不施。二见破戒人恶贱。三身口忍意不忍高慢。四化众生令入二乘道。好舞伎等。五起四禅还见欲界。生长寿天。不见百千佛出。六智未熟而毁五波罗蜜。赞般若还堕邪路。七好阿兰若不利他。八众生堪授不授法。九说外道论覆藏佛法。十以恶友谓善知识。十一贡高师僧父母心无摧伏。十二富贵而醉心怠慢(取意)宝童子经云。佛言。修行菩萨有三种实语。一者不诳诸佛如来。二者不诳一切众生。三者不诳自身。谓发菩提心复不乐小果。复虽值种种苦恼。不惊不动。是为不诳佛及众生并自身。复有四法不诳如来。一者坚固心。二者威力心。三者势力心。四者持戒精进。不诳众生有四法。一者坚牢修学。二者慈心与乐。三者悲心愍苦。四者摄取众生。不诳自身有四法。一者坚固心。二者重复坚固心。三者无谄惑心。四者无诳心(文)梵网经序云。持戒心不悔所愿亦成就(文)若持戒清净。必得一切禅定智慧成就圆满矣。此外疑难无由尽释来问。仍立世人决疑门矣。

第四古德诚证门者。谓古德行此宗之诚证也。有十也。一者圣德太子传。并传教大师一心戒中卷云。陈南岳思禅师。值遇达磨大佛蒙教示(云云)又天台观心论奥批云。嵩山少林寺大师。以禅法传授南岳思禅师。禅师以此禅法。传授天台智者禅师(云云)。二者智者禅师。恒修此禅诵法华经。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忽然大悟。自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云云)。三者二祖已下。至今二十五代。天下行之。四者从后汉至唐一十八代。翻经三藏二百余人。或道或俗多译禅要法门(云云)。五者唐道璇。来日本南京。以此禅法付属行表和上(云云)。六者日本传教大师。于南都初闻此宗。终渡海到天台山修禅寺。禀受牛头山之流。乃至豁然大悟(云云)。七者慈觉大师。常修此禅矣。在唐之日发愿曰。归朝建立禅院(云云)。八者智证大师释宗体(云云)。九者安然和尚释禅旨归(云云)。十者大宋见行有禅苑清规一部十卷。取要言之。一代五时诸经律论。皆是佛禅之旨归也。佛之威仪行住坐卧并禅意也。经云。常在禅定悲愍众生(云云)。是即诚证而已。仍立古德诚证门矣。

第五宗派血派门者。今此心印。过去七佛相承。而继派密传心印无绝也。禅宗兴由云。式观禅宗。肇乎先佛数周尘劫(文)。按长阿含经云。庄严劫中有一千佛出现世间。乃至末后三佛为七佛最初矣。七佛各付属以心印矣。口决在别。血脉加后。

第一毗婆尸佛。第二尸弃佛。第三毗舍浮佛。第四拘留孙佛。第五拘那含牟尼佛。第六迦叶佛。第七释迦文佛。

成道四十九年后。于灵山多子塔前大集会中。推摩诃迦叶于半座。告言。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付属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莫令断绝。偈曰(云云)。华手经云。佛遥命之曰。善来迦叶。久乃相见。汝当就此佛半座。佛移身时。三千震动。迦叶白言。不敢坐佛之衣钵坐处。佛是大师我是弟子。我昔从佛受僧伽梨。礼敬尊重未曾敢着。我从是来不生欲觉。我于学地受世尊衣以顶戴时。即成无学。我顺佛教受如来衣。而实不敢生高下心。但手执持不儭余身。若未澡手亦不敢提。岂敢轻慢枕于头下。法王无师自然逮觉。不与一切声闻辟支佛共。佛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言。佛告迦叶。汝且就座请问所疑。当为汝说。迦叶即从座起顶礼佛足随次而坐(文)法鼓经云。迦叶白佛言。如来大见敬待。云何为敬。曾告我言。汝来共坐。以是因缘我应知恩。佛言。善哉。以是义故我敬待汝(文)。

第一摩诃迦叶  第二阿难

第三商那和修  第四优波鞠多

第五提多迦   第六弥遮迦

第七婆须蜜   第八佛陀难提

第九伏驮蜜多  第十胁尊者

第十一富那夜奢 第十二马鸣

第十三迦毗摩罗 第十四龙树

第十五迦那提婆 第十六罗睺罗多

第十七僧迦难提 第十八伽耶舍多

第十九鸠摩罗多 第二十阇夜多

第二十一婆修盘头第二十二摩拏罗

第二十三鹤勒那 第二十四师子

第二十五婆舍斯多第二十六不如蜜多

第二十七般若多罗第二十八菩提达磨

大师昔梁普通八年丁未岁。经南海到广府。同年十一月届于洛阳。魏太和十年也。寓止嵩山少林寺。乃至顾慧可告曰。昔如来以正法眼藏付迦叶大士。展转属累而至于我。我今以此法付汝。汝当护持。并授袈裟以为法信。我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潜符密证千万有余。听吾偈曰(云云)。

第二十九可大师 第三十璨大师

第三十一信大师 第三十二忍大师

第三十三能大师 第三十四让大师

第三十五一禅师 第三十六海禅师

第三十七运禅师 第三十八玄禅师

第三十九奖禅师 第四十颙禅师

第四十一沼禅师 第四十二念禅师

第四十三昭禅师 第四十四圆禅师

第四十五南禅师 第四十六心禅师

第四十七清禅师 第四十八卓禅师

第四十九谌禅师 第五十贲禅师

第五十一瑾禅师 五十二敞禅师

第五十三荣西。

予日本仁安三年戊子春。有渡海之志。到镇西博多津。二月遇两朝通事李德昭。闻传言。有禅宗弘宋朝(云云)四月渡海到大宋明州。初见广慧寺知客禅师问曰。我国祖师传禅归朝。其宗今遗缺。予怀兴废故到此。愿开示法旨。其禅宗祖师达磨大师传法偈如何。知客答曰。达磨大师传法偈曰(云云)又问曰。我日本国有达磨大师知死期偈。真伪如何。知客答曰。所喻之法。乃小根魔子妄撰其语也。夫死生之道。在吾宗本以去来生死平等。初无生灭之理。若谓知其死期。是欺吾祖之道。非小害乎。久闻日本国佛法流通。幸逢吾师须奉笔语。然人有华夷之异。而佛法总是一心。一心才悟唯是一门。金刚经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欲知源流请垂访及。当一一相闻。广知祖师之道。非小乘知见所能测度也(云云)。于时宋乾道四年戊子岁也。即及秋归朝。而看安然教时诤论。知九宗名字。又阅智证教相同异。知山门相承巨细。又次见传教大师佛法相承谱。知我山有禀承。畜念不罢经二十年。方今予怀礼西天八塔。日本文治三年丁未岁春三月辞乡。带诸宗血脉并西域方志至宋朝。初到行在临安府。谒安抚侍郎。覆西干经游之情。即下状云。曳半影于崎岖栈道。终全身于中平金场(云云)。然而不敢与执照。只与案照乃留。独劳想竺天。时未有耶得不投一耶。于时炎宋淳熙十四年丁未岁也。即登天台山憩万年禅寺。投堂头和尚敞禅师为师。参禅问道。颇传临济宗风。诵四分戒。诵菩萨戒已毕。遂宋绍熙二年辛亥岁(日本建久二年)秋七月归国。临别禅师为数曰。日本国千光院大法师(西)宿有灵骨。顿舍世间深重恩爱。从佛剃发。着僧伽梨。洪持此法。不远万里。航海而入我炎宋。探赜宗旨。乾道戊子岁游天台。见山川国土胜妙道场清净殊特。生大欢喜。尝施净财。供十方学般若菩萨。已而至石桥。拈香煎茶。敬礼住世五百大阿罗汉。寻复本国。梦境恰恰二十年。虽音问不相闻。而山中老宿历历记其事。今又怀旧游复之。宿缘不浅。志殷兹深。不可不示法旨。夫昔释迦老人。将欲圆寂时。以涅槃妙心正法眼藏。付属摩诃迦叶。乃至嫡嫡相承至于予。今以此法付属汝。汝当护持。佩其祖印。归国布化末世。开示众生。以继正法之命。又授汝袈裟。大师昔传衣为法信。而表本来无物。然至六祖衣止不传(云云)。其风虽绝。今为外国法信。授汝僧伽梨而已。又授菩萨戒。拄杖应器衲子道具。不留一付属毕。闻传法偈(云云)。此宗自六祖以降。渐分宗派法周四海。世洎二十脉流五家。谓一法眼宗。二临济宗。三沩仰宗。四云门宗。五曹洞宗也。今最盛是临济也。自七佛至于荣西。凡六十代也。嫡嫡相承继脉。寔佛法之公验有以者也是只列一辙。自余支派在图。谓之宗派血脉门矣。

第六典据增信门者。谓此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也。不滞教文只传心也。离文字亡言语。直指心源以成佛。其证据散在诸经论中。且出少分以成一宗之证。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文)又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文)。宝积经云。心本性者如水中月(文)又云。诸法自性不可得。如梦行欲悉皆虚。但随想起非实有。世尊知法亦如是(文)净名经云。心净佛土净(文)又云。净名无言(取意)楞伽经云。如来清净禅(文)大般若经云。色无所有不可得。乃至一切智智无所有不可得(文)又云。无有言语名为佛法(文)又云。第一义谛无有文字。一切言语依世俗说(文)金刚般若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文)又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文)又云。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等(文)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文)又云。非如非异(文)又云。不可以言宣(文)大涅槃经云。如来常住无有变易。乃至如是说者我真弟子(文)又云。我不说一字(文)大智度论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即能见般若。如虚空无染无戏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则为见佛。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即一相。其实无有异(文)真言宗大日经云。我觉本不生。出过语言道。诸过得解脱。远离于因缘。知空等虚空。如实相智生。已离一切闇。第一实无垢(文)中论云。问何故造此论耶。答曰。后五百岁人钝根执文字发邪见。故造此论(文)天台止观云。天台传南岳三种止观。乃至虽有三文。无得执文而自疣害。论云。若见般若不见般若皆缚皆脱。文亦例然。大经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即多闻。此指不说而是说也(文)解节经云。自证无相法。离言说四事。无诤法通相。过诸觉观境(文)四事者。见闻觉知也。大萨遮经云。以法界性无差别故(文)月灯三昧经云。一切诸法体性平等无戏论三昧(文)文殊问经云。此法不思议离于心意识。一切言语断。是修行般若(文)占察经云。地藏菩萨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文)金刚三昧经云。法本无有无。自他亦复尔。不始亦不终。成败则不住(文)长寿王经云。自然无师受。我行无师保。志独无等侣。至道无往反。玄微清妙真(文)善戒经云。菩萨为道令修禅定。现世受乐。身心寂静。是名自利。身心静故不恼众生。是名利他(文)唯识论云。法界唯识(取意)起信论云。离言说相(文)乃至一代所说之禅要文。尽应说此中。今出少分。余并准知。谓如来所说诸经中。若权若实。皆为令众生受持佛心不二法门。先作筌蹄善巧方便而已。安然和尚云。此禅宗一代释尊多施筌蹄。最后传心不滞教文。诸佛心处故(文)。

智证大师云。即心是佛为宗。心无所著为业(文)庶几末代学者。该学八藏兼修万行。莫为偏心所惑。以此禅宗之力。应灭重罪也。大日经疏云。不据禅定得般若者。无有是处(文)。若得般若之意。必应灭罪。灭罪之缘无过实相般若故也。天台止观云。若犯事重罪。依四种三昧。则有忏法。普贤观云。端坐念实相。是名第一忏。妙胜定云。四重五逆。若除禅定余无能救(文)并是为禅宗典据矣。仍立典据增进门矣。

第七大纲劝参门者。有三。一约教分。二约禅分。三约总相。初约教分者。谓诸教也。钝根人先伺诸教诸宗之妙义。学禅之旨归。为修入之方便也。宗镜录引六十部经论。蕴三宗妙义。注三百余家语句。以释宗旨是也。次约禅分者。谓佛禅也。不拘文字不系心思。是故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是约最上利根人也。三约总相者。谓云教云禅。但有名字。云参云学。亦是假名。我人众生乃至菩提涅槃。皆亦名字。实无所有佛所说法亦是名字。实无所说。是故禅宗。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不可思议毕竟不可得。所谓佛法者。无法可说。是名佛法。今谓禅者即其相也。以前三义悉是假名若人言佛禅有文字言语者。实是谤佛谤法谤僧。是故祖师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谓禅门也。取名字者即迷法。取相貌者亦是颠倒。本来不动无物可得。是谓佛法。佛法只在行住坐卧处。添一丝毫也不得。减一丝毫也不得。便恁么会去。更不费些儿气力。才作奇特玄妙商量。已无交涉。所以动则起生死之本。静则醉昏沉之乡。动静双忘颟顸佛性。总不恁么。毕竟如何。若是旨外明宗。终不言中取则。直下便见撩起便行。箭既离弦无返回势。千圣也摸?不着。或未到此田地。切忌粗心大胆。一向掠虚。到得腊月三十日。总用不着。岂不见太原孕上座。为一禅人被笑。即时得禅留名声于九州乎。孚云。某甲自来讲经。只将父母生身鼻孔扭捏。从今已后不敢如是也(云云)若人入海采宝当来如意。若不得如意。其余皆不足道。学道之人一知半解谁无。只是了此大事不得底。诚为可忧。古人所谓大事未明如丧考妣。释迦老人。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且道如何大事。又作么生明。直须当人大悟一回亲见亲到。方可开得自家口说得自家话。若也未悟未见未到。纵饶说得五千四十八卷。盛水不漏。也只是法身量边事。于此大事远之远矣。试举古人悟处。当商量看。如罗山和尚。一日问石霜和尚。起灭不停时如何。霜云。直须寒灰枯木去一念万年去函盖相应去。山不契。却往岩头和尚处。亦如是问。岩头和尚便喝云。是谁起灭。山于言下忽然大悟。且道悟个什么。古人念兹在兹。向十二时中做工夫。直是以悟为则。只缘心下尘虑纷扰起灭不停。所以发此一问决明此事。尊宿应病与药。或有一服便效者。或有多方修合百般针艾方应者。唯以病去药除全体轻清为验。后来学者不达本源。强分优劣。但道石霜为人语死。岩头为人语活。如此见解。买草鞋行脚始得。不领钩头意。错认定盘星。所谓师子咬人狂狗逐块也。大凡尊宿言不虚发。须是学者具择法眼方能针芥相投。若也不识好恶。正如剡溪撑船。如何得到彼岸。又天皇和尚云。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情别无圣解。若要指示。尽是为蛇画足。青林和尚道。祖师门下鸟道玄微功穷皆转。不究难明。到这里直须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方可保任。若不如是。非宗门子息。乃至古德妙语一代幽旨。于此中可尽载之(云云)。若有行人。欲修行此法者。应学般若菩萨。当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具大菩萨清净妙戒。广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尔及放舍诸缘。休息万事。心身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不多不少。调其睡眠不节不恣。结跏趺坐目须微开。气息既调。久久忘缘自成一片。若得此意。自然四大轻安。所谓安乐法门也。若已发明者。如龙得水。未发明者。但辨肯心。必不嫌退。出定之时徐徐动身安祥而起。一切时中护持定力。如护婴儿。即定力易成。所以探珠宜浪静。动水难取。定水澄清心珠自现。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因禅定生(文)是知超凡入圣必假静缘。行住坐卧须凭定力。最为急务也。若欲成定。必须依戒行。若无戒品而得禅定者。无有是处。禅法要解云。譬如猕猴系在于柱。终日驰走。锁常摄还。极乃休息。所缘在柱。念则如锁。心喻猕猴。行者观心亦复如是。渐渐制心令住缘处。若心久住是应禅法(文)是故欲成此禅。持戒清净无有瑕疵。禁戒调心如彼猕猴。戒经云。系心不放逸。亦如猴着锁(文)予是扶桑野人。本居林麓之间。随例远游江海。披垢衣而度日。独面壁以无言。甘自守而无闻。深愧平生百拙。比者少效古人行履。伺汉家道风。数殷数歇。才炷香当下便分宾主。幸提祖令夙有发明。出身入道之式。打叠而归。既得打成一片。于日本国祖道便欲得大兴乎。保任罄祝之情只在斯。因以都卢打叠远视之。无可一字传授流行。所谓尼犍子之数贬。修伽陀之一默。并应符合。夫宗底之浅深。得情而识之。莫扣门操空疲劳矣。龙树大圣意云。有亦无。无亦无。有无亦无。非有非无亦无。如是言说亦无(文)又云。无戏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则为见佛(文)禅宗大纲如此。又楞伽经有四种禅。一愚夫所行禅。二观察相义禅。三攀缘如实禅。四如来清净禅。谓入如来地行自觉圣智相。是禅相也。

兴禅护国论卷中。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