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第三十六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三十六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

第四焰慧地。所以来者。瑜伽引解深密明四种清净能摄诸地。前三即意乐戒定增上三清净讫。此下第四讫於佛地明慧增上。故次来也。又慧有多种。四地正明觉分相应增上慧住。故次来也。又前地虽得世定总持。而未能得菩提分法舍於定爱及与法爱。今修证彼行故次来也。若依本论。前三寄世间。今此出世。次第故来。若近望前地。由前定闻发此证智。故次来也。故论云依彼净三昧因持如实智净显示故。言焰慧者法喻双举。亦有三义。一约初入地释。初入证智能烧前地解法慢薪故。本分云不忘烦恼薪智火能烧故。二约地中释。成唯识云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故。以此地正明菩提分法言中该初后。以菩提分慧为焰自性。以惑智二障为薪自性。此地菩萨能起慧焰烧二障薪。名焰慧地。三约地满。从证智摩尼放阿含光故名为焰。然所烧烦恼。即所离微细烦恼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亦摄定爱法爱。菩提分法特违於彼。故能烧之。由斯四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等至爱愚。味八定故。二法爱愚即解法慢。今得无漏定及无漏教故违於彼。由斯证得无摄受真如。谓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得此真如宁有定法之爱。便能成菩提分行。及不住道。精进不退。由达无摄受真如。便得摄无生之果。

佛子闻此广大行  可乐深妙殊胜法  心皆勇悦大欢喜  昔散众华供养佛  演说如是妙法时  大地海水皆震动  一切天女咸欢喜  悉吐妙音同赞叹  自在天王大欣庆  雨摩尼宝供养佛

次正释文。文亦三分。一赞请。二正说。三重颂。今初六偈分三。初二偈半集经者叙述。地海动者表无明厚地大爱海水可倾竭故。

赞言佛为我出兴  演说第一功德行  如是智者诸地义  於百千劫甚难得  我今忽然而得闻  菩萨胜行妙法音  愿更演说聪慧者  后地决定无余道  利益一切诸天人  此诸佛子皆乐闻  勇猛大心解脱月  请金刚藏言佛子  从此转入第四地  所有行相愿宣说

后三偈半正明赞请。於中先初二偈半天王请。后一众首请。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第三地善清净已。欲入第四焰慧地。当修行十法明门。

第二正说分中。大文二段。初明地相。后明地果。前中为四分。一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分。谓清净等。是次二分。今趣地方便为彼之因。二佛子住此焰慧地下清净分。是初入地出障行故。三佛子住此第四下对治修行增长分。即正住地行。道品等行能有所除。故云对治。进习上上名修行增长。四佛子至所有身见下彼果分。是中二分之果。又此四分。即加行无间解脱胜进四道。又四中初一是入心。后三是住心。出心在调柔果。住心中三分摄前三位。初清净分即摄生贵住。次摄至一切处回向。后摄无尽行。至文当知。今初因文分三。初结前标后。次何等下征列别名。三菩萨以此下结行入位。今初。十法明门者门即通入之意。明为能入之门。法为所入之处。故论云得证地智光明依彼智明入如来所说法中。言证地智者即四地证智也。光明者即三地慧光。谓三地中得此四地证智前相。故前地论云彼慧此中名光明即其义也。所言法者前求多闻从佛闻说众生法界等十种之法。便以智光游入。游入即是修行。修行即下观察。观察增上极圆满故。方得证入四地。

何等为十。所谓观察众生界。观察法界。观察世界。观察虚空界。观察识界。观察欲界。观察色界。观察无色界。观察广心信解界。观察大心信解界。

二征列中。有十种差别观察。此十略以三重释之。有总别。初一句为总。本为众生故。余九为别。皆众生事故。二染净。前八为染。后二为净。三能所依。前五推能依至所依。后五依所依立能依。初中。一观众生假名差别。假有三种。一因成假。二相续假。三相待假。假为空诠故先观之。因成假有二。一五蕴和合假名某甲。则入众生空。二阴亦因缘而有则入法空。二空所显即是真如。不坏假名空有不二即是中道。言相续者。由前阴灭后阴续生。念念续生假而非实。亦入二空真实。言相待者待非众生以说众生。入实亦然。此一推假入实。余九例知。二法界者即染法界。此就别义。若净法界通为十依。则十与法界。究竟无别。三世界者彼假名众生所住依报。四依正所依虚空。五染净所依是本识界。后五依此所依。立后能依。故此识界前后两向。向前依正教。向后为染净依。后五中初三句。由烦恼使染。成染分依他。有三界差别。着欲着受及着想故。三界唯心故。后二广大信解成净分依他。前是胜心信解。依烦恼不染。与声闻同。后大心信解。依不舍众生。不同声闻。今即前云广。则护侠兼济之心。大即是护小心。成大菩提。则二心俱异二乘。又皆言界者通理事也。事则曲尽差别。理则一一入实。即清净法界。故皆为明门。

菩萨以此十法明门得入第四焰慧地。

三结行入位。观察圆满。与十理冥则入四地。

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则能以十种智成熟法故。得彼内法生如来家。

大文第二清净分。即摄生贵住。故前文云於诸佛圣教中生。云何清净。於如来家转有十力故。文中三。初总明。次何等下征释。是为十者下总结。初中文有三句。末句生家是总相。初句十智为能生因。次句内法为所生家。由以十智观察下诸行等十法。得成熟故。成熟则灭除三地解法智障。摄四地出世圣智。契於法体。故云得彼内法。内法者显非外相。此法即如来所说教化之法。名如来家。此地寄出世之首。故名为生。

何等为十。所谓深心不退故。於三宝中生净信毕竟不坏故。观诸行生灭故。观诸法自性无生故。观世间成坏故观因业有生故。观生死涅盘故。观众生国土业故。观前际后际故。观无所有尽故。是为十。

二征列中。文有十句。论摄为四种智。初自住处毕竟智。谓大乘是菩萨自所住处。深心相应为住。毕竟即是不退。二同敬三宝毕竟智。谓证三宝同体成不坏信故。三有二句明真如智。谓见第一义证二无我故。一但有蕴等诸行而生灭流转。故无人我。二即此蕴等诸法本来不生。故无法我。四余六句明分别说智。谓是教智故名为说。知世谛故名为分别。分别染净故。初二句是染。后三句是净。末一句具染净。即是四谛。谓初二句名随烦恼染。即是苦谛。世间依报。有生正报。谓依正二报随烦恼集因所生故。业与烦恼二俱集因。亦可因业有生是集谛。三生死涅盘双观苦灭二谛。后三句道谛。观众生一句。论云诸佛世界中教化众生。自业成熟故。准此应云观诸国土化众生业。则不滥前因业有生。后二句自利行。初句约事。观烦恼无始故为前际。涅盘无终故为后际。后句顺理。观烦恼本空。无有损减故无可尽。涅盘性净。非新增益。自性尽性皆无所有尽。

自下大文第三对治修行增长分。有二。初护烦恼行。后菩萨修行如是下护小乘行。前是大智自利异凡。后是大悲利他异小。此二相导。成不住道。无所不至。故摄至一切处回向也。今初。即修菩提分法。菩提是觉。分是因义。有三十七品。为诸乘觉因故。亦名道品。通於大小。言三十七者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明此体性虽三十七品。但依十法而为根本。谓信戒念精进定慧除喜舍思惟。由信二。戒三。念开为四。精进定慧此三各八。余四各一。故成三十七。言信二者即一信根。二信力。言戒三者即八正中正语。正业。正命。念开为四者一念根。二念力。三觉支中念觉。四八正中正念。精进八者即四正勤。五精进根。六精进力。七精进觉支。八正精进。定有八者谓神足为四。五定根。六定力。七定觉分。八正定。慧有八者四念处为四。念以慧为体故。五慧根。六慧力。七择法觉分。八正见。见即慧故。余四各一者即除喜舍思惟也。由前疏云初护烦恼行即菩提分法。以寄位修后各有文。故首列於此。今经初治颠倒行。名四念处谓身受心法。然念以慧为体。修身观等为修习。破四颠倒趣入四谛。身等离系以为其果。此身等四前三即三蕴。而合想行为法念者。为明我所依事。我受用事。我自体事。我染净事故。要此四者。治四倒故。谓观身不净治於净倒。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三治可知。破此四倒行四正行。开实相门。应观此身法性缘生色。故一色一切色。故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名中道义。若三乘缘生但各各缘生。今法性缘生法性融故。令一色一切色。是则对治法药有四。法性观智名之为念。一谛三谛名之为处。只一念心广远若此。故深观念即坐道场。更不须余。机宜不同故说余品。今经但云观身。不言净不净等。从通相说。显包含故。

佛子。菩萨住此第四地。观内身循身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观外身循身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观内外身循身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

文中二。初别观身念。后如是下类显余三。今初。观身自有内等三观。瑜伽云内自有情色为内身。外非情色为外身。他有情数为内外身。初即自身。我爱爱故。次即资具等我所爱故。后即眷属妻子。彼我我爱我所爱故。所以有此三者破三种邪行故。有人着内情多舍妻以全身。有人着外情多贪财丧躯。为妻舍命。有二俱着。破此三邪。成三正行。此约三人各别对治。若约一人起观始终。谓先观自身求净等不可得。或当外有。次便观外复不可得。便自疑云我观内时於外或错。我观外时於内或错。次内外俱观。亦不可得。言循身观者总显修相。智论云寻随观察知其不净等。次言勤勇念知者显修之仪。以贪等世事无始恶习。离之甚难。过於世间慈父离於爱子。故须精勤方能除遣。勤即欲勤策励。勇谓勇猛不息。念则明记不忘。知则决断无悔又心若驰散当念老病死苦。三恶道苦。身命无常。佛法欲灭。名为念知。则能鞭心令复本观。便生勇猛。具上诸义则不放逸。

上观身。

如是观内受外受内外受循受观。观内心外心内外心循心观。观内法外法内外法循法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

后例余三处者准瑜伽意。依前内等三身生受心法故。受心法随所依生亦有内外等。论问云於四念中心唯是内。身通内外。云何於四皆有四等。答。受有二种。一身。二心。心受名内。身受名外。又意识相应受名内。五识相应受名外等。心虽是内。缘外法故名外。五识一向是外。又定为内。散心为外。法虽外缘。内法心数法名内。缘外法心数法及无为心不相应行是外。后三念处亦合前二以为内外。上观四念处。

复次此菩萨未生诸恶不善法为不生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断。已生诸恶不善法为断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断。未生诸善法为生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行。已生诸善法为住不失故。修令增广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行。

第二断诸懈怠道。谓四正勤。言四正勤者四念智火若得勤风则无所不烧。故次辨之。瑜伽云如是於四念住中惯习行故。已能除遣粗重颠倒。已能了达善不善法。从此无间於未生善法为令生故等。此来意也。谓以精进为体。故总名勤。言非外道无益勤苦。故名为正。虽是一勤随义分四。前二勤断二恶。是正恶行。后二勤修二善。是作善行。二善二恶皆所缘境。亦名四正断。后二是修。而言断者善是断处。正修行者断懈怠故。约大乘说勤观法性。除实相之外皆名为恶。二恶不生弃舍。二善得生增广。是正勤果。

上四勤。

下四神足先叙意。第四引发神通道。谓四神足。言四神足者谓欲定念思惟也。以勤过散乱智火微弱。故须定制。则所欲自在。此来意也。神即神通。足即是定。瑜伽云如有足者能往能还。以腾跃勇徤能得能证。世间胜法。世殊胜法。说名为神。彼能到此故名神足。此举喻也。由出世法最胜自在。是最胜神。欲等四定能证此故。名为神足。亦名如意足。所欲如心故。此释名也。神足所缘即种种变事。神足自体即三摩地。若辨其相则欲勤心观皆是助伴。欲谓猛利乐欲。勤为精进无间。心即是定谓专心守境。观即是慧。由闻教法内自简择。由欲增上力证心一境性。名为欲定。余三亦然。勤观心性名为上定。皆从加行受名。此四加行即前正勤中欲生勤精进。发心正断等。以发心中。持此能生心定持太举故。策心能生观定。策太沉故。是以随一念处有四正勤。随一正勤有四神足。

上叙意。

下释文。

复次此菩萨修行欲定断行。成就神足。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於舍。修行精进定心定观定断行。成就神足。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於舍。

释文中先别名欲定。次修行精进下通显余三。言修行欲定者标举所修助伴自体。断行二字总显修相。亦修之果。云何修相。此复有二。一修习欲定。能断现行诸惑缠故。二为欲永害所有随眠修八断行。谓欲勤信安念正知思及舍。若断行成就。亦神足果。次成就神足唯是彼果。依止厌下复显修相。兼辨所缘。以神足即缘四谛而修。谓缘苦修必依厌苦。若缘集修必依离欲。若缘灭修必求证灭。若缘道修必趣灭苦之行。能舍於苦缘此境时必求修习。故云回向。后精进下同显余三。

上四神足。

第四五根。见观方便道。谓增上名根。五根自体即信等五。此五通於生起出世间法而为增上。前四复能起后得增上名。而信为上首。能起於四。

复次此菩萨修行信根。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於舍。修行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於舍。

释文中先别明信根。后通显余四。有二。先各标举所修。后依止等别显修相。下之三科例此。今此所修即於谛实深忍乐欲。余四即於前策励而行。明记不忘。系缘一境。拣择是非。然始入佛法。即有信心。未有安慧不得名根。今由前三科则信不可拔。此中念即念处中念。进即正勤。定即神足。慧即缘四谛慧。前三至此总得名根。若依位者在於见道之前。则以速发现观而为其果。今在四地则应以发后地为果。

上五根。

下五力。

复次此菩萨修行信力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於舍。修行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於舍。

第五五力。即前五根增长。魔梵惑等不能屈伏。故名为力。又能损减不须等障故复名力。智论云能破烦恼得无生忍故名为力。

上五力。下七觉支。第六现观自体道。谓七觉支。觉谓觉了。觉支自体即念等七。

复次此菩萨修行念觉分。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於舍。修行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於舍。

释文中亦二。先别明念觉。后通显余六。然七觉分七皆自体。余六皆觉之分。谓念是所依支。由系念故令诸善法皆不忘失。择法是自体支。觉自相故。精进是出离支。由此势力。能到所到故。喜是利益支。由心勇悦身调适故。猗定舍三是不染污支。猗即轻安。由此不染污故谓由安故。能舍粗重。定者依此不染污故。谓依止定得转依故。舍者体是不染污故。谓行舍平等。永除贪忧。不染污位为自性故。总收七觉不出三品。念通定慧。次三是慧。彼三定摄。依位所明能断见惑以为其体。又虽一剎那七法俱起而随行相各说功能。念除妄念。择除不正知。余除懈怠昏沉粗重散乱掉举。大乘七觉不念诸法故。决择不可得故。离进怠相故。绝忧喜故。除安心缘皆叵得故。性定之中无定乱故。亦不见於能所舍故。

上七觉。

复次此菩萨修行正见。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於舍。修行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於舍。

第七八正。若依位说即现观后起道。为断修道诸烦恼故。离八邪故名为八正。开通涅盘故名为道。亦名八圣道。圣者道故。八正自体即正见等。文中亦先别。别名正见。后通显余七。言正见者是分别支。依前所证真实拣择故。正思惟者是诲示他支。如其所证方便安立。思惟名义。发语言故。次三是令他信支。谓正语者善依所证。问答决择令他信有。见清净故。正业者身业进止正行具足令他信有戒清净故。正命者如法乞求依圣种住离五邪命。令他信有命清净故。正精进者是净烦恼障支。由此永断一切结故。正念者是净随烦恼支。由不忘失正止举相。永不容受沉掉等故。正定者是能净最胜功德障支。由此引发神通等无量胜功德故。若能如上分别诲示等。即是道支之果。然其八中语业命三是戒蕴摄。念定是定。余三是慧。若依此经离世间品。八正是菩萨道。一者正见远离邪见。乃至第八正定。善巧方便。於一三昧。出生菩萨不可思议一切三昧。则与前说旨趣悬殊。上之七类总以喻显。法性如大地。念处如种子。正勤为种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茎叶增长。开七觉华。结八正果。

上对治修行增长分中护烦恼行竟。

下护小乘行。

菩萨修行如是功德。为不舍一切众生故。本愿所持故。大悲为首故。大慈成就故。思念一切智智故。成就庄严佛土故。成就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相好音声悉具足故。求於上上殊胜道故。随顺所闻甚深佛解脱故。思惟大智善巧方便故。

第二护小乘行中。十句。初总。余别。总中如是功德指前道品。为不舍众生正明护义。不同二乘之独善。别中具有悲智。九句为四。一始。二益。三希。四行。前三护小心。后一护小行。一始者大愿为起行之本故。二慈悲益物上二护狭心。三思念种智为希。此护小心也。四行中有五句。前四句自利。初二求果。一修净土行求佛依报。二修起佛法行求佛十力等正报之法。后二求因。三求彼地方便无厌足行。谓五六七地故云上上胜道。四修修入不退转地行。即八地已上觉法自性顺佛解脱也。后一利他即教化众生行。必须善巧。

上对治修行增长分竟。

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所有身见为首。我人众生寿命蕴界处所起执着出没思惟观察治故。我所故。财物故。着处故。於如是等一切皆离。

大文第四彼果分中。即摄无尽行。离障成德。穷尽生界。为利乐故。果有二种。一离障果。从护烦恼生。二成德果。从护小乘生。前中又二。一烦恼染生远离果。此离惑障。二业染生远离果。此离业障。皆言生者烦恼染犹如生食。今是寄位出世之首。能离彼生。今初离惑。先显所离。就所离中。所起执着出没是此总相。余别相。总中执着是前地中解法慢也。论云我知大知。我知谓我能知。大知谓执所知。大法出没是前地中正受慢也。出者三昧起义故。谓修起彼定。没者三昧灭义故。谓定所除。今计我能修此定。此定即我所修。恃以成慢。别有五种。一本。二起。三行。四护。五过。本即所有身见。至蕴界处。於中身见为总。我等为别。别中我人等四为人我慢。蕴界处三是法我慢。而云本者。有二义故。一以此慢为解法正受二慢之本。二者身覆为二我及六十二见之本。此中身见若约实位。此地断第六识中俱生身见及所起过。以分别起者初地断故。二思惟者明起。谓不正思惟而起慢故。三观察者明行。谓心行缘中多观所得。若法若定。求觅胜相令他知故。四治故下三句明护。治者数数观察修治所见。我所者起於我想。取彼胜相属我已故。财物者如畜财者受用护持故。已上三事防护自己所得。五着处者明过。谓心坚安处法定二事故。五中前三起慢方便。后二随助慢心。后结离中由得道品正助方便。无不离也。

上离烦恼生。

下明离业染生。

此菩萨若见业是如来所诃烦恼所染。皆悉舍离。若见业是顺菩萨道如来所赞。皆悉修行。

第二此菩萨下明业染。上修道品正离烦恼。烦恼既去。业亦随亡。亡不善而修善业。一佛所不赞者尊敬佛故不为。二烦恼染者畏恶名故不作。

上初离障果竟。

第二成德果中有四。一於胜功德生增上心欲果二彼说法尊中起报恩果。三彼方便行中发勤精进果。四彼增上欲本心界满足果。此之四果。前三从前生。后一从此三果生。前中初二护小心果。后一护小行果。前中初果者。由本欲上求下救。今更为物转转上求。故云增上。

佛子。此菩萨随所起方便慧修集於道及助道分。

第一果中二。初牒前修因。后如是而得下显所得果。今初。即牒前护小乘行中总句也。随所起方便慧者。牒前不舍一切众生故。不舍众生而修道品是有方便。修习於道及助道者即前修习如是功德也。道即四地证智。助道即菩提分法。

如是而得润泽心柔软心调顺心利益安乐心无杂染心求上上胜法心求殊胜智慧心救一切世间心恭敬尊德无违教命心随所闻法皆善修行心。

二正显得果。有十句。初总。余别。总云润泽者深欲爱敬故。由得二道润及含生为深欲爱。别中九句。释彼润泽。有三种胜。一柔软心明利乐行胜。二调顺者调和善顺是三昧自在胜。此二是行体。三利益下七句。明离过对治胜。此是行用於中利他无过故利益。自利无过故安乐。下六句即离六过。一无杂染。治为利於食过。及为名妬心过。求上上胜法治少欲功德过。求殊胜智治不求胜智过。救一切世间治懈怠不摄生过。恭敬一句治自见取不遵圣教过。皆善修行治不随说行过。又上救生即前悲果。求殊胜智即上求果。

上於功德生增上心欲果竟。

此菩萨知恩。知报恩。心极和善。同住安乐。质直柔软。无稠林行。无有我慢。善受教诲。得说者意。

第二此菩萨下说法尊中起报恩心果。谓前地中从佛闻法是说法尊。今起传法修行之心则为己报诸佛之恩也。上希求种智。由知佛有恩故今思报。文中先别明有十句。初总。余别。总云知恩者谓若随顺师教行报恩行。方是知恩故。别中有九类摄为七。一知报恩者依尊起报恩心。尊即是佛。此为恩主。故偏名报恩。二极和善下二句。依同法起报恩心。此明顺同行善友意。三质直柔软二句。依法起行。谓随顺受教不违师命。故云质直。发修行事。逢苦能忍故云柔软。四无稠林行者。依受用衣食於施主所自过不覆故。五虽有实而不高慢。六善受教诲得师言诠。七於教不倒得师意旨。

此菩萨如是忍成就。如是调柔成就。如是寂灭成就。

此菩萨下总结。谓十句不出此三忍。即心极和善。同住安乐。调柔即质直。柔软寂灭即通结余句。

上报恩果竟。

如是忍调柔寂灭成就。净治后地业。作意修行时。

第二如是忍下发勤精进果。谓行二利行。勤无怠故。於前不舍众生护小行中。勤修故名方便行中。正是无尽行相。文中二。先牒其得时。

得不休息精进不杂染精进不退转精进广大精进无边精进炽然精进无等等精进无能坏精进成熟一切众生精进善分别道非道精进。

次得不休下正显。於中十句。初总。余别。别有九种不休息义。一不杂染。彼精进行平等流注故。杂染者共懈怠染故。染则着而太过。懈则堕而不及。不进不懈为平等流。二不退自乘。上二自利。三起广念利他之心。四为无边众生作利益愿。起摄受行。上二利他。通皆自分。下四胜进。谓五炽然者常志顺行犹如炽火上进叵灭。六修习过余。七魔惑莫坏。上三自利。八摄取众生即是利他。上八皆行。后一是解。九谓自断疑惑。决是非。故能伏他。若能具此为正修习。

上发勤精进果竟。

是菩萨心界清净。深心不失。悟解明利。善根增长。离世垢浊。断诸疑惑。明断具足。喜乐充满。佛亲护念。无量志乐。皆悉成就。

第四是菩萨下。彼增上欲本心界满足果。菩提分心是本心界。正念真如修上道品故云满足。由精进故。瑜伽蹑前精进后。即云由此因缘所有意乐增上意乐胜解界性皆得圆满。故知此果从前二果生。谓意乐即第一果。增上意乐即第二果。胜解界性即此心界。文有十句。初总。余别。别有九种。一深心不失者彼道品心修行增益故。此一自分。下皆胜进。二悟解明利者谓於五地已上胜上证中。明鉴决断故。三善根增长即彼上证因。谓对治过前。故云增长。四离世垢浊。谓除灭所治烦恼障垢。五断诸疑惑谓断除此地秘密疑事。即是智障法慢。为秘密疑事。由无摄受则能除之。上二除内障。六明断具足谓境明断。七喜乐充满谓依乐行三昧适神。八佛亲护念。谓上依佛力化众生故。九无量志乐谓依现无量三昧心。智障清净故。此除定中智障。经总显本愿皆得成就。

上二成德果中四果竟。

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见多千佛见多百千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第二位果中。亦三。初调柔果中四。一调柔行。二如摩尼下别教智净。三此菩萨下别地行相。四佛子下总结地相。初中有三。一炼行缘。

皆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卧具饮食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

次明能炼行。又三。初供佛福行。

以此善根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以此下回向。

於彼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具足修行。复於彼诸佛法中。出家修道。

三听法慧。於中先在家。次出家。

上三能炼行。

又更修治深心信解。经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令诸善根转复明净。佛子。譬如金师炼治真金作庄严具。余所有金皆不能及。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於此地所有善根。下地善根所不能及。

二所炼行中。有法喻合。金庄严具者以地阿含金现作此四地证智严具故。余所有金者未作严具之金。

如摩尼宝清净光轮能放光明。非诸余宝之所能及。风雨等缘悉不能坏。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於此地。下地菩萨所不能及。众魔烦恼悉不能坏。

二教智净者以此地成就证净从体起用故偏有此文。前以教成证故喻金为严具。今从证起教故喻摩尼放光。摩尼宝珠即证智体。无垢名净。寂照名光。圆满名轮。具上三义故称证智。

此菩萨於四摄中同事偏多。十波罗蜜中精进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第三别地行相。以不舍众生故同事偏多。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四焰慧地。

第四大文总结地相。

菩萨住此地多作须夜摩天王。以善方便能除众生身见等惑。令住正见。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第二摄报果。又二。初上胜身。

复作是念。我当於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

第二上胜果。先自分。

是菩萨若发勤精进。於一念顷得入亿数三昧。得见亿数佛。得知亿数佛神力。能动亿数世界。乃至能示现亿数身。一一身亿数菩萨以为眷属。

次胜进。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於此数。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第三愿智果。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言。

菩萨已净第三地  次观众生世法界  空界识界及三界  心解悉了能趣入

第三重颂有十七偈。分三。初十二偈颂位行。次四偈颂位果。后一显名结说。前中四。初一颂增长因分。

始登焰地增势力  生如来家永不退  於佛法僧信不坏  观法无常无有起  观世成坏业有生  生死涅盘剎等业  观前后际亦观尽  如是修行生佛家

次二偈颂清净分。

得是法已增慈愍  转更勤修四念处  身受心法内外观  世间贪爱皆除遣  菩萨修治四勤行  恶法除灭善增长  神足根力悉善修  七觉八道亦如是

三有四偈颂修行增长分。中二。初二偈颂护烦恼行。

为度众生修彼行  本愿所护慈悲首  求一切智及佛土  亦念如来十种力  四无所畏不共法  殊特相好深美音  亦求妙道解脱处  及大方便修行彼

后二偈颂护小乘。

身见为首六十二  我及我所无量种  蕴界处等诸取着  此四地中一切离  如来所诃烦恼行  以无义利皆除断  智者修行清净业  为度众生无不作  菩萨勤修不懈怠  即得十心皆具足  专求佛道无厌倦  志期受职度众生  恭敬尊德修行法  知恩易诲无愠暴  舍慢离谄心调柔  转更精勤不退转  菩萨住此焰慧地  其心清净永不失  悟解决定善增长  疑网垢浊悉皆离

四有五偈颂修行增长果。

此地菩萨人中胜  俱那由他无量佛  听闻正法亦出家  不可沮坏如真金  菩萨住此具功德  以智方便修行道  不为众魔心退转  譬如妙宝无能坏  住此多作焰天王  於法自在众所尊  普化群生除恶见  专求佛智修善业  菩萨勤加精进力  获三昧等皆亿数  若以愿智力所为  过於此数无能知

五四偈颂位果。

如是菩萨第四地  所行清净微妙道  功德义智共相应  我为佛子已宣说

后一偈结说。

第四焰慧地竟。

第五难胜地。所以来者略有四义。一约寄位。四五六地寄出世间。前寄初果。此寄罗汉。义次第故。虽有四果。举於始终以摄中间。约所观行相。以后六地既观缘起。寄同缘觉故。二前明觉分相应慧。今辨诸谛相应慧。三前得出世未能顺世。今能五明摄化。故次明之。四前得三十七菩提分。今辨方便所摄菩提故。言难胜者。深密云即由於彼菩提分法。方便修习。最极艰难。名极难胜。初分经云善修菩提分法故等。摄大乘论云由真谛智与世间智更互相违。合此难合令相应故。世亲释云由此地中智。真谛智是无分别。知世间工巧等智是有分别。此二相违应令修合。能合难合。名极难胜。瑜伽云今此地中显示菩萨於圣谛决定妙智极难可胜。名难胜地。庄严论云於此五地有二种难。一劝化无恼难。二生不从心无恼难。此地菩萨能退二难。於难得胜。显扬论云证得极净缘谛所知诸微妙慧。成极难成。不住流转寂静圣道名极难胜。上诸经论多举难胜之法。未知何等无能胜耶。十住论云功德力成一切诸魔不能坏故。此对人显胜。亦兼於惑。烦恼魔故。然诸经论言异义同。皆辨真俗无碍。故此地中。断於下乘般涅盘障。即前四地出世厌生死苦。乐趣涅盘。此障五地。令人真俗无差别道。便能断之。此断欣厌即是二愚。一纯作意厌生死愚。二纯作意向涅盘愚。由斯证得类无差别真如。亦约生死涅盘皆平等故。其所成行亦成二种。谓诸谛增上慧行。五明处教化行。此二无碍故得无差别法身之果。

菩萨闻此胜地行  於法解悟心欢喜  空中雨华赞叹言  善哉大士金刚藏

次正释文中亦分三分。初赞请分中九颂半。分二。初八颂半供赞。后一颂请说。前中三。初一菩萨供赞。

自在天王与天众  闻法踊跃住虚空  普放种种妙光云  供养如来喜充满

次一天王众。余天女。

天诸婇女奏天乐  亦以言辞歌赞佛  悉以菩萨威神故  於彼声中发是言

於中三。初一偈标。

佛愿久远今乃满  佛道久远今乃得  释迦文佛至天宫  利天人者久乃见  大海久远今始动  佛光久远今乃放  众生久远始安乐  大悲音声久乃闻

次四偈半赞。於中初二偈美感应。皆言久者佛应由机。机难有故。大海动者动佛智海竭苦海故。

功德彼岸皆已到  憍漫黑暗皆已灭  最极清净如虚空  不染世法犹莲华  大牟尼尊现於世  譬如须弥出巨海  供养能尽一切苦  供养必得诸佛智  此应供处供无等  是故欢心供养佛

后二偈半赞具德。初偈具智断。次半具恩。后一具此三德。是故应供。

如是无量诸天女  发此言辞称赞已  一切恭敬喜充满  瞻仰如来默然住  是时大士解脱月  复请无畏金刚藏  第五地中诸行相  唯愿佛子为宣说

三一偈结赞并请说。

第二说分中。先明位行。后辨位果。前中论分为三。初胜慢对治。二佛子菩萨摩诃萨如实知下不住道行胜。三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下明彼果胜。初即加行道。及初住地无间道。次即正住地解脱道。后即地满胜进道。初胜慢对治者慢有二种。一他地慢。谓四地中得出世智取其胜相名为胜慢。今以十种净心为治。二自地慢。谓於十心希求胜相。复以为慢。以随顺如道为治。此二通名胜慢。故此一分有其二道。论云胜慢对治者谓十平等深净心者前段能治也。又云同念不退转心者后段能治也。言同念者即后总句云随顺真如与如同一念故。不退转者即后段末句。略举初后以该中间。前地治解法慢。此治身净分别慢。所治有殊。言身净者得出世智不染身故。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第四地所行道善圆满已。欲入第五难胜地。当以十种平等清净心趣入。

释文中二。先治他地慢。后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下治自地慢。前中三。初结前举后。二征起正显。三结能入地。今初。言平等有二义。一是如理。二是因果净法。千圣同轨名深净心。是此地观解。故论云於平等心中得清净故。此复何异后地观察十平等法。此有三异。一此地治前於净起慢。故偏名净法平等。后地对此依真入俗观染净诸法皆悉平等。二此约举等理以显净心。后地举观察以入等理。三此通理事二等。后地一向约理。融二谛故。此皆背相舍。后渐胜故。

何等为十。所谓於过去佛法平等清净心。未来佛法平等清净心。现在佛法平等清净心。戒平等清净心。心平等清净心。除见疑悔平等清净心。道非道智平等清净心。修行智见平等清净心。於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观察平等清净心。教化一切众生平等清净心。

二正显中。十心分二。初三明诸佛法。论云三世力等者即果位中十力等也。后七明随顺诸佛法。二利因行顺成果故。於中前六自利。后一利他。前中合为三学。初戒定。余四慧故。离为七净。一净戒。二定净。三见净。四度疑净。见疑经合一句。五道非道净。六名行断。经云修行智见。略无断字。七名菩提分法上上净。以依行断起胜求故。

菩萨摩诃萨以此十种平等清净心。得入菩萨第五地。

三结能入。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第五地已。

二治自地慢明如道行。又顺经意。前明入心。此下皆明住心。应分为三。此摄方便具足住。修行十心是方便义。不退转者即是住义。二不住道行胜。摄离痴乱行。智清净等无痴乱故。三彼果胜。摄无尽功德藏回向。摄德无尽故。今且顺论。此明如道行。初标分位。为显随如已入五地。次以善下总显。后愿力下别明。

以善修菩提分法故。善净深心故。复转求上胜道故。随顺真如故。

二总显中四句。皆是正修诸行。故总明顺如。谓前二句为所治。即四地修菩提分。以前十心。能善清净。得入五地。於此净心。希求胜相。即复是慢。慢在文外故。以后二句而为能治。初句转求不住道行胜为能治。谓不住净心而起诸行。即治住净慢故后句虽起诸行。不退失前平等深净之心。则能随顺真如。平等即如故。

愿力所持故。於一切众生慈愍不舍故积集福智助道故。精勤修习不息故。出生善巧方便故。观察照明上上地故。受如来护念故。念智力所持故。

后别明中。显上随如之行。有其八种。经有九句。前七各一。后二合一。八中前二是起行心。一自利愿即修菩提心。二利他慈即不疲倦心。后六是行。谓三得善根力。四不舍众行。五善巧修。六无厌足故照明上上。七得他胜力。八自得胜力。此有二句。初句具三慧。念是闻思。智即修慧。后句胜进究竟。六中前三自分。后二胜进。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实知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此是苦灭道圣谛。

第二不住道行胜。有二种观。一所知法中智清净胜。二佛子下得如是诸谛下利益众生勤方便胜。初即自利。护烦恼行故不住世间。后即利他。护小乘行故不住涅盘。同时相导。名不住道。今初智胜。分二。先明四谛实法分别。后善知俗下复托此四明十观门。化生差别。此乃十种观於四谛。非谓观十四谛也。今初。言实法者。有佛无佛。苦集二谛体是妄想杂染因果。灭道二谛体是出世清净因果。后十观中略启四门。一制立。二明开合。三明通别。四正译文。初制立者谓四谛义含法界。菩萨照穷无疑。随智异说难穷。略举十明无尽。然十皆菩萨自智。智相难明。故论约化生以明其异。以此通明所知法中智清净也。二明开合者此十总唯是一化生分别。若随所化大小分二。前九化小。后一化大故。若随化所起则分为三。前五生解。次四起行。后一合证故。三对实法以明通别。此十望前四谛。前五通观四谛。谓一世俗者观四谛法相。二观其性空。三通观性相无碍。四观性相各异。五观此四缘起集成。次四别观四谛。谓六七八九如次观苦集灭道。后一但观灭道。菩萨地因证佛智故。

上叙科意。

下正释文。

善知俗谛。善知第一义谛。善知相谛。善知差别谛。善知成立谛。善知事谛。善知生谛。善知尽无生谛。善知入道智谛。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善知如来智成就谛。

次四正释文中。先列十名。

此菩萨随众生心乐令欢喜故知俗谛。通达一实相故知第一义谛。觉法自相共相故知相谛。了诸法分位差别故知差别谛。善分别蕴界处故知成立谛。觉身心苦恼故知事谛。觉诸趣生相续故知生谛。一切热恼毕竟灭故知尽无生智谛。出生无二故知入道智谛。正觉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相续成就乃至如来智成就谛。以信解智力知。非以究竟智力知。

后解释中。疏依本论摄十为七。初一为根未熟众生未堪入大。为说四谛十六行等。名知四谛(言十六行者。苦下有四谓苦空无常无我。集下有四者谓集因生缘。灭下有四者谓灭静妙离。道下有四者谓道如行出)二为根熟堪说大者。为说法空第一义。三为疑惑众生故知相谛。谓有闻第一义谛犹豫不决。若是空耶。则无因果。若是有耶。云何言空。今明即俗自相是空。共相俱处无违。故名相谛。四为谬解迷惑深法众生故知差别。谓前缘二境故名为疑。今闻俱处便谓是一。名为谬解。今明体虽不异性相分位历然差别。五为离正念众生故知成立谛。谓既闻差别。谓皆有体。名离正念。今明差别但是缘成无有自性。故云成立。六为正见众生知事生无生等道四谛。由无前疑执故名正见。事即苦谛。生即集因。无生是灭。因亡曰尽。即尽智也。后果不生名为无生。即无生智也。七为大乘可化众生故知菩萨地乃至如来智谛。谓先住大乘化令进故。言正觉一切相者。大乘要须於五明处善巧知故。菩萨地是因。言次第相续者如从初地二地乃至十地。入佛地大果也。以信解等者为疑。外疑六地已上乃至佛地未曾证入彼云何知。故此释云。信解镜像观智力知。非成就智。镜像即影像观。未得本质故。

上不住道中。初所知法中。智清净胜竟。下利益众生勤方便胜。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得如是诸谛智已。

二利益众生勤方便智中二。先总起悲观。二佛子下别起悲观。总中三。初结前。次如实下观过。后菩萨下起悲。

如实知一切有为法。虚妄诈伪。诳惑愚夫。

次正观过中。先明非真。今初。虚妄二字观内五蕴。谓妄想常等不相似无故虚。此明所取非真。常作我想慢事故妄。此辨能取不实。非有计有。常乐我净皆名我想。非唯我见。我为本故独云我想也。诈伪二字观外六尘。世法牵取愚夫故诈。此显能取迷真。谓由妄取令彼世法隐虚诈实。使其贪取也。世法尽坏故伪。此明所取不实。世法相似相续似有义利。而实速灭无利故伪。诳惑愚夫。乃对人彰过。上虚伪二境引心总名为诳。诈伪二心迷境皆名为惑。愚夫即是依彼正取我慢之人。

菩萨尔时於诸众生转增大悲。生大慈光明。

二正起慈悲者怜愍故悲。胜利益故慈。不住道行胜故转增。皆言大者胜前地故。云光明者救生方便智成故。转增光明俱通慈悲。转前慈悲分同诸佛故名为生。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得如是智力。不舍一切众生。常求佛智。

第二别起悲观中二。先明化生愿。次如实观下明化他心。今初。先牒前。得是智力近牒观有为。远牒观诸谛。不舍众生牒前慈悲。后常求佛智正明起愿。愿救众生义故。

如实观一切有为行前际后际。

二化他心中二。先明大悲观。后佛子菩萨复作是念此诸众生下明大慈观。前中悲有二相。一如实观苦因缘集故。即知苦体性。二佛子至复作是念下观深重苦人而多故。即就人彰过。前中有四。初总二际。次知从下顺观二际。三虚妄下逆观二际。四若有下结如实知。今初。前即过去。后即未来。显无始终。流转相故。

知从前际无明有爱故生。生死流转。於诸蕴宅不能动出。增长苦聚。

二顺观中二。先明前际。后如实下类显后际。前中复二。先显缘集聚苦。次无我下显空无我。今初。无明有爱显流转因。能发能润。此以为本。故生即是果。故涅盘云生死本际凡有二种。一者无明。二者有爱。是二中间有生老死。今菩萨观此而起大悲。亦同净名从痴有爱即我病生矣。然生果有三。一欲众生故流转生死。欲贪即是爱身本故。二妄梵行求众生故於蕴宅不能动出。外道计我常住其中故。三有求众生故增长苦聚。三有皆苦故。

无我。无寿者。无养育者。无更数取后趣身者。离我我所。如前际。后际亦如是皆无所有。

次显空无我及类显后际。

虚妄贪着。断尽出离。

三逆观中顺即苦集。逆即灭道。虚安断尽即是灭也。出离是道。

若有若无皆如实知。

四结如实知。即双结二际。逆顺有无三义。一约凡夫但有苦集而无灭道。二约菩萨顺有逆无。三双约凡圣。真灭本有道亦符之。妄苦本空。集亦同尔。凡夫迷故不觉不知。菩萨正了名如实知。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此诸凡夫愚痴无智。甚为可愍。

第二深观重苦。久而多故。无始随逐故深。种种苦事故重。文中二。初总标可愍。不知本空故名愚痴。不知厌苦故云无智。故为可愍。

有无数身已灭今灭当灭。

二释可愍所由。初明深苦不知故为可愍。

如是尽灭不能於身而生厌想。

次明重苦不知故为可愍。於中先牒前呵后。

转更增长机关苦事。随生死流不能还返。於诸蕴宅不求出离。

次转更下正明重苦。於中三。初观生苦。机关苦事即是生苦。言机关者显无我故。抽之即动。息手便无。若造业因。生生不息。随生死下名有集爱。於诸蕴下明离灭道。

不知忧畏四大毒蛇。不能拔出诸慢见箭。不能息灭贪恚痴火。不能破坏无明黑暗。不能乾竭爱欲大海。不求十力大圣导师。入魔意稠林。

二不知下观老病死。四大毒蛇是不知病苦。不能拔下明具彼集。文有四句。一妄梵行求众生。不能拔出诸慢见箭。外道多起故。二欲求众生。欲爱不能息三毒火。三欲求众生。行恶行者不破无明。以见少利行大恶行。后受大苦。故云黑暗。四有求众生。不能竭爱欲大海。三有之爱广无边故。观如实中。说彼三求以为苦果。令为集者。三求皆能为集因而受果故。次不求十力大圣导师明远彼灭。不向灭者故入魔意。下稠林明远彼道。顺冤道故。烦恼结使名为稠林。是魔所行故名冤道。

於生死海中。为觉观波涛之所漂溺。

三於生死下总结过患。举生死海总显於苦。觉观波涛总明有集。

上大悲观竟。

下大慈观。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此诸众生受如是苦。孤穷困迫。无救无依。无洲无舍。无导无目。无明覆翳黑暗缠裹。

第二大慈观中二。初观境兴慈。后佛子下广愿饶益。前中二。先睹境。后我今下兴慈。今初。即睹前众生受深重苦。以为慈境。文中先总。次无救下别。总中无父曰孤。明无所恃。途尽曰穷。明后无所依。任重无替曰困。常受生死故。强力所逼曰迫。业惑所陵故。后别中无救无依释上孤义。论云谓现报已受不可救脱。当报因招无善为依。次无洲舍释上穷义。溺於觉观波涛。不闻正法智洲为对治故。在於生死旷野不为善友慈舍庇故次。无导无目释上困义。离於寂静正念思惟究竟前导故。离於正见之明目故。既无导无目。非困如何。次无明下释上迫义。无明者无明住地旧烦恼故。黑暗者四住客尘故。常起邪念故为其覆翳。不闻正法故为彼缠裹。

我今为彼一切众生。修行福智助道之法。独一发心不求伴侣。以是功德。令诸众生毕竟清净乃至获得如来十力无碍智慧。

二兴慈中独拔修善。令物得菩提涅盘之乐。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智慧观察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安乐一切众生。哀愍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解脱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离诸苦恼。令一切众生普得清净。令一切众生悉皆调伏。令一切众生入般涅盘。

第二广显饶益。亦彰慈所为。文中二。先牒前总明上来修善皆为救护。即是慈相。后利益下别显救护。有十种相。前二为救护未来。后八通於前未。一住不善众生令住善法利益。二住善法众生令得安乐果。为成彼善故。三愍贫乏者兴资生具。四修行多障者令其成就。上二救顺缘不足苦。五世间系闭者令得解脱。下有五种。令诸外道信解正法。谓六未信摄令正信。七令离无利勤苦。八疑惑众生疑除解净。九已住决定。劝修三学以调三业。十已住三学令得涅盘。上三即解行证。论意皆为外道。理实兼通余类。上来不住道行胜竟。下彼胜果。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第五难胜地。名为念者不忘诸法故。名为智者能善决了故。名为有趣者知经意趣次第连合故。

大文第三明彼果胜。即不住道行胜之果。有四胜果。一摄功德胜。二名为无厌足下修行胜。三佛子菩萨如是勤修下教化众生胜。四佛子菩萨为利益下起随顺世间智胜。四中。初二自利。即所知法中智清净果。初自分。后胜进。后二即利他勤方便果。前化他行。后化他智。今初摄功德中十句。初三句摄闻胜。然有二义。一即三慧。如次配闻思修。二显二持。念即闻持。智及有趣即是义持。

名为惭愧者自护护他故。名为坚固者不舍戒行故。

次二句摄戒胜。一忍辱柔和胜。即戒因也。谓内怀惭愧。不诳幽明。自护七支不招讥毁。故能持戒。二戒无缺胜。即戒体成也。乃至命难不舍戒故。

名为觉者能观是处非处故。名为随智者不随於他故。名为随慧者善知义非义句差别故。名为神通者善修禅定故。名为方便善巧者能随世行故。

三后五中摄智胜。一者因缘集智。此知法相智。无因倒因名为非处。正因缘集名之为处。知处治於非处故名觉者。二者证智。知魔事对治。随识分别皆魔事故。三知妄说智。异说对治即知教智。正说为义句。邪说为非义句。邪正交杂拣邪得正。名善分别。四神力起用智。依定起通治邪依故。五化众生智。折伏摄受随世宜故。上五中前三自利。后二利他。

名为无厌足者善集福德故。名为不休息者常求智慧故。名为不疲倦者集大慈悲故。名为为他勤修者欲令一切众生入涅盘故。

第二修行胜。有十一句。前四自分。一增长因行。集五度福故。二依止因行。慧为所依故。此自利福智对。三化生不疲行。四令初证灭行。此二利他因果对。

名为勤求不懈者求如来力无畏不共法故。名为发意能行者成就庄严佛土故。名为勤修种种善业者能具足相好故。名为常勤修习者求庄严佛身语意故。名为大尊重恭敬法者於一切菩萨法师处如教而行故。名为心无障碍者以大方便常行世间故。名为日夜远离余心者。常乐教化一切众生故。

后七句胜进。五起佛法行。六起净土行。此依正一对。七依佛法身起行。相好法身故。八依佛所作起行。显三密用故。此二外相内密对。上四皆起菩提。九敬重法行。进依胜己故。上五自利。后二利他。十愿取有行。十一离小乘行。即显是拣非对。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勤修行时。以布施教化众生。以爱语利行同事教化众生。

第三教化众生胜中二。初正明化生。后佛子此菩萨下结行成益。今初分二。初总以四摄摄生。

示现色身教化众生。演说诸法教化众生。开示菩萨行教化众生。显示如来大威力教化众生。示生死过患教化众生。称赞如来智慧利益教化众生。现大神通力教化众生。以种种方便行教化众生。

后别明四摄。文有八句。一示现色身是同事摄。随顺众生应化自众故。二演说法即爱语摄。谛语法语为爱语性。一切种爱语中多约开演。三开示下皆利行摄。此句为於菩提无方便众生示菩萨行。即利行自性。四於大乘疲倦众生示佛威力。即一切利行。未成令成故。五为世间众生乐着财位故。示其过患。明位大忧大财多祸多。六为不信大乘先未行胜善。赞如来智。七为无智外道。示以神通。上三即难行利行。八总显一切门一切种利行。故云种种方便。然利行爱语亦可参用。由彼爱语示其所学。即为利行故。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能如是勤方便教化众生。心恒相续趣佛智慧。所作善根无有退转。常勤修学殊胜行法。

次结行成益中。初结前。心恒下成益。趣佛智者。为化众生更求胜力。余明已作不退。未作者增修。

上彼果胜竟。

下随顺世智胜。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艺靡不该习。

大文第四随顺世智胜者明染障对治。染即烦恼。障即所知。文分三段。初总标多门。二所谓下别示其相。三及余下总结成益。今初总标。

所谓文字算数。

二别显其五明相。故大般若云。五地菩萨学五明故。即分为五。一文字算数即是声明。通治儒智障。言文字者名句文身。即声论中设法施设建立。算数即数建立。故治取与生疑障。

图书印玺。地水火风。种种诸论。咸所通达。

二图书至咸通达。即当因明。咸通达者正是明义。种种论者言论。尚论。诤论。毁谤论。顺正论。教道论等。类非一故。地水火风即是诤论中摄。谓诸邪见计。不同故。顺世外道唯地为因。一切皆以微尘成故。水风二仙外道以风水为因。世界水成故。风轮所持故。事火外道以火为因。火成熟故。图书印玺即尚论。随世所闻故。又此图书亦正教量。即治所用事中忘障。论云取与寄附即事中障。闻法思议解中障。作不作已作未作应作不应作皆业中障。印玺亦是现量。又治所取物不守护障。玺即玉印。

又善方药疗治诸病。颠狂乾消鬼魅蛊毒悉能除断。

三即医方明。即四大不调众生。毒相病障对治故。善疗除断皆除断方便。断已不生故名为善。颠至蛊毒病相病因。於中颠等内四大。鬼等外众生。蛊毒通二。有草毒蛇毒等故。

文笔赞咏歌舞技乐戏笑谈说悉善其事。国城村邑宫宅园苑泉流陂池草树华药凡所布列咸得其宜。金银摩尼真珠瑠璃螺贝璧玉珊瑚等藏悉知其处。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鸟鸣地震夜梦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观察一无错谬。

四工巧明。文笔赞咏即书算计度数印。工业中书所摄故。韵属曰文。对词曰笔。显德曰赞。寄情曰咏。次歌至谈说即音乐工业。悉善其事通上二文。皆忧恼障对治。国城至其宜即营造工业。草树华果亦兼营农工业。此即不喜乐障对治。金至示人即生成工业。系闭障对治。日月至无错谬即占相工业。是所得报分过恶因障对治。日月五星以为七曜。及二十八宿。并上知天文。地震即下知地理。夜梦至休咎即中知人情。鸟鸣即察鸟情。亦是人情所感。咸善无谬总究上三才。

持戒入禅神通无量四无色等。

五持戒下内明。治五种染。一持戒治破戒染。二入禅治贪欲染。三神通治邪归依染。四无量治妄行功德染。谓治杀生祀祠求梵福故。五四无色定治妄修解脱染。上来所释多依本论。及瑜伽三十四五。其中更有别理。

及余一切世间之事。但於众生不为损恼。为利益故。咸悉开示。渐令安住无上佛法。

第三结成益者此起世智。具四种相。一异障中无障故云但於众生不为损恼。事中不知名之为障。损恼生事复是事中异障。今无此捕猎等之异障。二与无过乐。即为利益故。谓虽不恼。令其染着。亦不为之。三发起清净。即咸习开示。谓能起助道之事。四所用清净即渐令安住无上佛法。谓用此得净故。

上顺世间智胜竟。

佛子。菩萨住是难胜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见多千佛。见多百千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悉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诸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随力修行。复於彼诸佛法中而得出家。既出家已。又更闻法得陀罗尼为闻持法师。住此地中经於百劫。经於千劫。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转更明净。

大文第二位果。亦有三果。初调柔果中有四。一调柔行。二教智净。三别地行相。四结说地相。初中有法喻合。法中正起行内。又更闻法得陀罗尼者。论云非得义持者对胜显劣。般若未现前故。所以得闻持者得二难故。一地初十平等心难得能得故。二地中乐出世间智。现世间智。此不住道难得能得故。此之二难。对劣显胜。故得闻持。不同三地唯世间闻持。

佛子。譬如真金以砗磲磨莹转更明净。

喻中真金砗磲磨莹者证智契如事如真金。教智光明能示现如事。犹彼砗磲。

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慧思惟观察。转更明净。

三合可知。

佛子。菩萨住此难胜地。以方便智成就功德。下地善根所不能及。佛子。如日月星宿宫殿光明。风力所持不可沮坏。亦非余风所能倾动。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智随逐观察不可沮坏。亦非一切声闻独觉世间善根所能倾动。

二教智净中日月等者。论云依阿含增长智慧光明。胜前地智故。谓胜前地珠光。

此菩萨十波罗蜜中禅波罗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三别地行相。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五难胜地。

四结说地相。

菩萨住此地多作兜率陀天王。於诸众生所作自在。摧伏一切外道邪见。能令众生住实谛中。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於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萨若发勤精进。於一念顷得千亿三昧。见千亿佛。知千亿佛神力。能动千亿佛世界。乃至示现千亿身。一一身示千亿菩萨以为眷属。

二摄报果。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於此数。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三愿智果。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菩萨四地已清净  思惟三世佛平等  戒心除疑道非道  如是观察入五地  念处为弓根利箭  正勤为马神足车  五力坚铠破怨敌  勇徤不退入五地  惭愧为衣觉分鬘  净戒为香禅涂香  智慧方便妙庄严  入总持林三昧苑  如意为足正念颈  慈悲为眼智慧牙  人中师子无我吼  破烦恼怨入五地

第三重颂二十二偈。分三。初十七偈颂地行。次四偈颂地果。后一偈结说。初中又三。初五偈三句颂胜慢对治。於中初四偈颂十平等。

菩萨住此第五地  转修胜上清净道  志求佛法不退转  思念慈悲无厌倦  积集福智胜功德  精勤方便观上地  佛力所加具念慧

余二颂如道行。

了知四谛皆如实  善知世谛胜义谛  相谛差别成立谛  事谛生尽及道谛  乃至如来无碍谛  如是观谛虽微妙  未得无碍胜解脱  以此能生大功德  是故超过世智慧

第二了知下六偈三句颂不住道。於中初两偈一句颂所知法中智清净。

既观谛已知有为  体性虚伪无坚实  得佛慈愍光明分  为利众生求佛智  观诸有为先后际  无明黑暗受缠缚  流转迟回苦聚中  无我无人无寿命  受取为因受来苦  欲求边际不可得  迷妄漂流无返期  此等可愍我应度  蕴宅界蛇诸见箭  心火猛炽痴暗重  爱河漂转不暇观  苦海沦湑阙明导  如是知已勤精进  所作皆为度众生

后既观下四偈半颂教化众生勤方便。於中初一偈颂总观有为虚伪。起慈悲心。次一偈半颂悲观中观缘集苦。次一偈半颂观身重苦。后半颂大慈观。

名为有念有慧者  乃至觉解方便者  习行福智无厌足  恭敬多闻不疲倦  国土相好皆庄严  如是一切为众生  为欲教化诸世间  善知书数印等法  亦复善解诸方药  疗治众病悉令愈  文辞歌舞皆巧妙  宫宅园池悉安隐  宝藏非一咸示人  利益无量众生故  日月星宿地震动  乃至身相亦观察  四禅无色及神通  为益世间皆显示

第三名为下四偈半颂彼果胜中。初半偈颂摄功德胜。次一颂修行胜。於中如是一切为众生句兼颂教化众生胜。

智者住此难胜地  供那由佛亦听法  如以妙宝磨真金  所有善根转明净  譬如星宿在虚空  风力所持无损动  亦如莲华不着水  如是大士行於世  住此多作兜率王  能摧异道诸邪见  所修诸善为佛智  愿得十力救众生  彼复修行大精进  即时供养千亿佛  得定动剎亦复然  愿力所作过於是

次四偈颂起世智胜。颂位果。

如是第五难胜地  人中最上真实道  我以种种方便力  为诸佛子宣说竟

三果可知。

第五难胜地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三十六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