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心理个性跟成年人的差别甚远,这是一种性质上的差异,而不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异。儿童关注最微小的细节,他们一定只带着轻蔑的眼光看待我们,因为他不懂得心理综合,而我们却经常使用。
儿童的行为向我们表明,智力并不像机械心理学家所主张的那样,是缓慢地从外部发展起来的。这些心理学家仍然对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有着很大的影响。根据他们的理论,我们从外部事物获得的印象,仿佛是敲开我们感官的大门硬闯进来的。然后,这些印象会在我们心里定居,彼此间逐渐磨合而变得有序起来,从而形成了智力。
曾经有人认为:“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于感觉。”这句话可以用来说明他们所认识的智力发展过程。它假设儿童在心理上是被动的,任凭环境的摆布。由此可以推论,他是完全受成人控制。还有一个类似的看法认为,儿童不仅在心理上被动,而且就像一只空瓶一样等待被填塞东西。
我们的经验肯定不会使我们忽视环境对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影响。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体系十分尊重儿童的学习环境,并使之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比起其他教育体系,我们也更合理地尊重儿童的感知。我们的观点和那种认为儿童仅仅是一个被动接收者的观点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差异。
我们强调儿童内在的敏感性。儿童有一个能一直持续到5岁的敏感期,这个时期能使他以真正惊人的方式从环境中感知印象。儿童是一个积极的观察者,他能通过感官努力去感知外部世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会像镜子那样去接收外界事物。一个真正的观察者是根据一种内在冲动,以某一种感觉或特殊的兴趣来挑选他的感官对象。詹姆斯在阐述这一观点时说,没有一个人看到过一个物体的全貌,每个人只看到了物体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他是根据自己的情绪和兴趣来看它的。因此,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同一个物体。詹姆斯自己的例子也很好地说明了这种现象。他说:“如果你对一件新衣服很感兴趣,就会去注意别人有没有穿这种衣服。这样,你就有可能在车轮底下丧命”。
我们可能会问,小孩子的特殊兴趣到底是什么,以使他在无数的外界事物中有所偏好和选择。很显然,并不存在什么外部的动力,去形成詹姆斯所提到的特殊兴趣。儿童最初是一无所知的,并且会独自向前发展。这种特殊兴趣的形成缘于儿童在敏感期中的理性,这种理性会自然并具有创造性地发展,它就像生物一样逐渐成长,靠从外界不断获取印象来增加能力。
这种理性提供了最初的动力和能量,各种印象被整理、排列起来为理性服务。儿童所选择的印象也会去帮助理性。我们也许可以说,儿童对吸纳外界的印象是如饥似渴,甚至是贪得无厌的。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儿童会被光、色彩和声音强烈地吸引,并因此感到愉快。但我们要强调指出的是这种自发运动的理性,尽管是刚刚开始,但它却是一种内在的现象。很明显,儿童的心理状态值得我们去尊重并给予帮助。儿童从一无所知开始发展他的理性——人类特有的品质,甚至在他能用脚走路之前,他就已经沿着理性的道路前进了。
用一个例子也许能更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我回忆起了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一个出生仅4个星期的婴儿,从未离开过他出生的那座房子。一天,当保姆抱着那个婴儿时,婴儿看到他父亲和也住在这座房子里的叔叔同时出现在一间屋子里,两个人的身高和年龄都很相近。这个婴儿大吃一惊,害怕看到这两个人同时出现在同一间屋子里。他父亲和叔叔了解我们的工作,要我们着手消除婴儿的恐惧感。我们要求他们在婴儿的视线范围内处于分开状态,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果不其然,这个婴儿转过头来看着一个人,盯了一会儿就笑了起来。
但是后来,他突然变得忧郁起来。他迅速转过头看着另一个人。只隔了一会儿,也对那个人笑了起来。他重复地把头左右转动了多次,脸上交替出现安慰和忧虑情绪,直到他终于认识到原来实际上有两个人为止。原来这个婴儿只是分别见过这两个男人。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与他一起玩过,把他抱在怀里,充满深情地与他说话。这个婴儿终于认识到,在屋子里有一个不同于他的母亲、保姆及家里其他女人的人。但这个婴儿却从来没见过两个男人在一起,显然,他认为这个家里只有一个男人。当他突然遇到两个男人在一起时,他就变得警觉了起来。
婴儿在他周围的混乱环境中,认出过一个男人,然而当他遇到另一个男人时,他发现自己一开始弄错了。当他在具体化的过程中努力时,尽管他只有4个星期大,但已经感觉到了人类理性的不可靠。
如果这两个男人没有意识到儿童一出生就存在着心理生活,他们就不会在儿童获得更多意识的时候帮助他。
从更大一点的儿童中也可以举出例证。一个6个月大的儿童坐在地板上玩一个枕头。枕头上饰有花朵和儿童的图案,那个小孩正起劲儿地闻着上面的花儿,并且亲吻上面的儿童。照管他的保姆没有受过专门的指导,她认为如果让小孩闻或亲吻其他的东西,也能令这个孩子高兴。于是,她急忙又拿来各种东西对小孩说:“闻这个,吻那个!”但结果是,小孩子的心灵被搞乱了。因为他正通过认识图案并用记忆来组织自己的思想,以幸福、平静地进行内部建构的工作。但他为获得内部和谐所进行的神秘努力被成人打断了,而成人却还不明白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当成年人突然打断儿童的思绪或企图让他分心时,他就会阻碍儿童这种内部的艰难工作。他们拉起儿童的小手,亲他或试图让他睡觉,而不考虑他特有的心理发展。由于这种无知,成人可能会压抑儿童的基本需求。
另一方面,让儿童保留他所获得的清晰印象是绝对必要的,因为他只有获得清晰的印象,并对它们进行区分,才能发展自己的智力。
一位儿童营养专家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开了一家诊所,通过实验,得出一个结论:儿童的饮食必须考虑个人的因素。同一种食品可能对这个婴儿有益,但对另一个婴儿则可能有害。同时他发现,至少儿童在一定年龄之前,没有什么能比母乳更适合所有儿童。他的诊所无论从形式还是审美方面都是一个典范。他的主张对6个月以下的儿童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但对6个月以上的儿童却是失败的。这的确是个谜,因为对这么大的儿童进行喂饭要比给6个月以下的儿童容易得多。
有一些贫困的母亲由于无法给自己的孩子喂奶,便去询问这位教授如何正确喂养孩子。教授专为她们开了门诊部。但是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并没有像那些住在诊所里的儿童那样,在6个月以后表现出失调的症状。经过反复观察之后,教授终于认识到,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必定存在着心理因素的影响。他认识到,他诊所里的那些6个月以上大的儿童得了一种病,即“由于缺乏心灵营养而引起的倦怠”。当他给那些儿童提供娱乐和消遣,不再让他们独自在诊所的院子里散步,并把他们带到让他们觉得新奇的地方去时,孩子们都恢复了健康。
大量的实验表明,不到1岁的儿童能够对他周围的事物形成清晰的印象,并且能从图片中认出它们。但需要进一步注意的是,儿童一旦获得了这些印象,就会很快对它们失去兴趣。
从第二年开始,儿童不再对漂亮的物体和鲜艳的色彩喜不自禁,而这种狂喜恰恰是敏感期的特征。他们开始对我们不留心的小物体感兴趣。我们甚至可以说,他们对那些不起眼的东西,对我们不容易察觉到的东西开始感兴趣了。
在一个15个月大的小女孩身上,我第一次发现了这种敏感性。我听见她在花园里哈哈大笑,这对一个小孩来说是很不寻常的。她坐在院子里的台价上,带着一副心驰神往的神态。附近有一个美丽的花坛种满了天蓝的葵花,在骄阳下显得十分艳丽。但这个小孩并没有看花儿,而是眼睛紧盯着地上,那里显然没什么可看的。我被她那种奇妙的、不可捉摸的样子打动了。我慢慢地走近她,仔细观察那块砖,但没看到任何特别的东西。正在我百思不得其解时,小女孩用郑重其事的口吻对我说:“那里有个小东西在动”。在她的指点下,我看到了一个微小得几乎看不见的昆虫,颜色与砖块一样,正在上面迅速地跑着。引起孩子兴趣的就是这样一个会跑动的小东西。这个小孩子由于惊喜而发出的欢呼声,远比平时大得多。这份欣喜并不是来自太阳或花朵,也不是来自她周围艳丽的色彩。
有一次,一个与那个小女孩年龄相仿的小男孩,也以一种类似的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妈妈收集了许多色彩艳丽的明信片给他玩,这个孩子看起来很喜欢这些卡片,并拿来给我看。他用稚嫩的声音对我说:“叭——叭”,意思就是“汽车”。我意识到他想给我看汽车的图片。
这个小孩拥有许多各种各样美丽的图片。显然,他母亲收集这些东西是为了让他高兴,同时也可以教给孩子一些知识。
这些明信片上有蜜蜂、狮子、长颈鹿和猴子等各种动物的图案。有些明信片上有各种鸟儿和会让儿童感兴趣的家畜——绵羊、猫、驴子、马和母牛的图案。还有些卡片上印有各种风景和景物,上面有房子、动物和人等。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在所有收藏的明信片中并没有汽车的图片。我对孩子说:“我没有看到汽车”。他看了看我,然后挑了一张明信片并得意洋洋地说:“在这儿呢!”在卡片的中间,是一只美丽的猎犬,远处有一个肩上扛着枪的猎人,在一个角落里可以看到一座小屋和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在这条小路上可以看到一个黑点儿。小孩用他的手指着黑点儿说:“叭——叭”,尽管那个黑点儿小得几乎看不见,但我可以看出那确实是一辆汽车。这辆车画得如此之小,以至于很难被发现。然而,正因为它小,才引起了孩子的兴趣,并指给我看。
我想,也许他的注意力并没有被吸引到明信片上那些漂亮和有趣的东西上。我挑出一张画有长颈鹿的明信片对他解释道:“看这长长的脖子。”小孩却认真地回答:“长颈鹿。”我没有勇气再继续讲下去了。
可以这样说,在儿童1岁多的时候,大自然会引导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进一步发展,直到获得所有的知识。
下面还有一些其他的例子。有一次,我给一个20个月大的小男孩看一本成人看的书。这本书很美丽,是由古斯塔夫·多雷画插图的《新约全书》。书中印了一幅画,是拉斐尔所画的《主显圣容》。我让他看了一幅耶稣召唤小孩到他身边去的画,并解释说:“这个小孩在耶稣的怀里,你看其他的小孩把头靠着耶稣,所有的小孩都仰视他、爱戴他。”
这个孩子的脸上没有丝毫感兴趣的样子。这时,他开始扭动起来,好像我没有照看他。我开始翻书查找另一个图片。突然,这个小男孩说道:“他在睡觉。”
我对这个小孩说的话迷惑不解。我问他:“谁在睡觉?”
小孩认真地回答说:“耶稣,是耶稣在睡觉。”他示意我把书翻回到那一页,自己去看个清楚。
我再仔细看这幅画,看到耶稣正俯视着孩子们。他的眼睑下垂,就像一个人在睡觉。可见这个小孩被成人根本不去注意的细节吸引了。
我继续讲解图片,并停留在一幅画有耶稣主显圣容的图片上。我说:“看,耶稣升天了,人们惊恐万状。你看这个小男孩怎样转动着眼睛,这个妇女怎样伸出手臂。”我意识到我没能选择合适的图片,我的讲解也无法吸引他的注意力。但我感兴趣的是去发现小孩和成人对这样一幅复杂画面的不同反应。这个小孩只是轻轻地咕哝了一串,似乎在说:“嗯,继续往下翻。”他的小脸上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兴趣。我又接着往下翻,这时看到他抓起挂在脖子上的一个类似兔子的饰物,然后叫了声:“小兔子”!我以为他被那个小饰物吸引住了,但他又示意我往回翻。我照着他的话做了,发现在《主显圣容》这幅画的一侧,确实有一只小兔子。有谁曾注意过这只小兔子呢?很明显,儿童与成人具有截然不同的视角,这不仅仅是程度的问题而且也是年龄大小的差距。
成年人总是想给三四岁的儿童看些普通的东西,好像他们以前什么也没看过似的。但这样做一定很费力,就像一个人大喊大叫,以让聋子听到他说话一样。当这个人费尽了力,想让他听到说话后,他会听到一句抗议:“我一点也不聋。”
成年人总以为儿童只对华丽的东西、鲜艳的色彩和震耳的声音敏感,于是就用这些东西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我们都注意到儿童是怎样被歌曲、钟声、风中的彩旗、明亮的灯光所吸引的。但这些强烈的吸引力是外在的和转瞬即逝的。它只会使儿童分散注意力,没有什么益处。
我们也许可以把这种现象与我们自己的行为方式做个比较。如果我们正忙着看一本有趣的书,突然听到响亮的乐队在沿街演奏,我们就会站起来走到窗前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当看到某个人这样做时,我们其实很难推断这个人就特别容易被响亮的声音所吸引。然而,我们却对儿童下了这样的结论。事实是,一种强烈、外在的刺激可以引起儿童的注意,但这仅仅是一种并不重要的现象,它与儿童的内心世界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而儿童的内心才能真正决定他的发展。儿童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那些我们毫不在意的东西,我们由此可知儿童拥有独特的内心世界。但是,一个人如果被一个小东西吸引并全神贯注地盯着它,并不是因为这个小东西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仅仅是因为那个人流露出的一种富有感情的理解。
对于成人来说,儿童的心理像是一个深奥难解的谜。人们之所以感到困惑,是因为他们根据儿童的外在表现来做判断,而不是根据儿童内心的精神力量。我们应该努力去认识在儿童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可以弄清楚的原因。没有某个原因,没有某个动机,他就不会做任何事情。如果我们把儿童的每个行为都解释为一时兴起,那很容易做到,但就是一时兴起也包含着诸多因素。儿童的心灵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是个还没有谜底的谜。要找到答案,有时候可能很难,但是这种研究也可能是极为有趣的。如果一个成年人想找到这些谜底,他必须对儿童采取一种新的态度,增强对他的责任感。他必须成为一个研究者,而不是一个思想麻木的统治者或专制的法官,在与儿童的关系上成年人经常以后者的身份出现。
这里,我记起一次与几个妇女一起讨论儿童书籍的问题。一位带着她18个月大的孩子的年轻母亲说:“有一些书很可笑,插图稀奇古怪。我有一本名叫《小黑人萨博》的书,萨博是个黑人小孩儿,在他生日那天,他从父母那里得到许多礼物:帽子、鞋、长简袜和色彩明艳的新衣服。在他父母为他准备丰盛晚饭的时候,萨博急不可耐地想炫耀他的新衣服,于是悄悄地溜出了家。在街上,他碰到了许多野兽。为了安抚它们,他给每个动物一样东西,他把帽子给了长颈鹿,鞋子给了老虎,等等。最后,他流着眼泪一丝不挂地回到了家。但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愉快的,因为在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可以看到他父母原谅了他,他的面前还摆着丰盛的晚饭。
这个妇女把书传给其他人看。但这个小孩突然说:“不,lola”,所有的人都很惊讶。这个小家伙不断重复着“不,lola”,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他母亲说:“lola是个保姆的名字,她曾照看过他几天。”但这时,这个小男孩开始哭了起来,他喊着“lola”,声音比刚才更大了,仿佛陷入神志迷乱之中。最后,我们给他看那本书,他指向最后一幅图画。这幅画并不在书的正文中,而是在封底上。画面上,那个可怜的黑人小孩正在哭。此时我们才明白“lola”的含义。他把西班牙语的“llola”(他在哭)说成了“lola”。
这个小孩是对的。这本书的最后一幅画并没有描绘一个愉快的场面,而是萨博在哭。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这个小孩是在对他妈妈所说的“结局是愉快的”表示抗议。这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很明显,这个小孩看书时比他的妈妈更仔细。他看到了最后一幅画是萨博在大哭,虽然他还不能完全理解她们的对话,但他那准确的观察力确实令人惊叹。
儿童的心理个性跟成年人相差甚远,这是一种性质上的差异,而不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异。
儿童关注最微小的细节,他们一定是带着轻蔑的眼光看待我们,因为他不懂得心理综合,而我们却经常使用。结果,儿童必然认为我们多少有点无能,认为我们无法正确地理解。从儿童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够精确。由于我们不关注细枝末节,他就认为我们迟钝和无能。如果儿童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一定会告诉我们,他极不信任我们,就像我们不信任他一样,这是因为我们各自的思维方式是如此的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儿童和成年人不能相互理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