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三十二章:二元帝国之灭亡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756—960)

一、外患频仍

安史之乱靠回纥的协助,方得平服。中国自己渐无可用之兵,外族的势力日愈强大。回纥与吐蕃相继扰乱西北边地以至内地。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削弱,吐蕃完全控制了西域,夺去了河西、陇右地区。广德元年(763年),吐蕃一度攻陷长安,其实力达到鼎盛阶段。虽然回纥曾多次帮助唐军平定内外忧患,不过唐朝势力衰微之后,回纥也看见了可乘之机,遂在叛将仆固怀恩的引导下进攻唐朝。幸亏名将郭子仪凭借其在回纥兵中的声望加以阻止,回纥才班师北还。此后,回纥不时蚕食唐朝边土,唐政府也疲于应付。

西南边外藐小的南诏,中国也感觉到无从应付。天宝年间,唐军就曾三败于南诏,被南诏夺取了不少土地。大唐天可汗的藩属实际上完全丧失,从此以后二元帝国也永未恢复。

二、藩镇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降将功臣都任节度使,地盘私相授受,实际已成割据的局面。最先成为藩镇的是安史降将:张忠志(李宝臣)任成德节度使,治恒州(今河北正定);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治魏州(今河北大名);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治幽州(今北京)。这就是著名的河北三镇。他们表面上尊奉朝廷,而实际上各拥强兵,自署将吏,自收赋税而不入朝廷,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政治势力。节度使的职位也往往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由部下拥立,唐朝廷只能事后追认。除河北三镇外,重要的藩镇还有淄青镇,治青州(今山东益都);淮西镇,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宣武镇,治汴州(今河南开封);泽潞镇,治潞州(今山西长治);沧景镇,治沧州(今属河北)。他们仿效河北三镇,专横跋扈,割据称雄。这些藩镇之间也经常找借口互相攻伐吞并,更有甚者公然反抗朝廷。藩镇“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拼”(《旧唐书·田承嗣传》),使唐后期的政局极为动荡不安。

藩镇是后来唐室灭亡的主因之一。黄巢起义虽使唐朝奄奄一息,但并未就此崩塌,最终给唐朝以致命一击的,是藩镇朱温。

三、宦官与禁军

宦官弄权,是唐亡的第二个原因。地方的兵既已都归藩镇,中央的禁军又渐渐由宦官把持。唐肃宗时,宦官李辅国以拥立有功,而内掌玉符,外管禁军。唐代宗时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相继掌禁军。唐德宗时,设神策军护军中尉二人、中护军二人,全由宦官充任,统率左右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军。从此,宦官典掌禁军成为定制。所以无论中央与地方的实权,都不在皇帝手中。朝中制定国策、进退将相大臣,甚至皇帝的生杀废立都操纵在宦官手中。唐后期的皇帝,顺宗、宪宗、敬宗均死于宦官之手,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都是由宦官拥立的。

四、财政紊乱、起义军兴起与唐之灭亡

法制破裂之后,财政必然紊乱;民生困难,起义军起伏无定。唐懿宗即位不久,大中十三年(859年)十二月,就爆发了裘甫领导的浙东农民起义。咸通九年(868年),又爆发了庞勋领导的桂州戍卒兵变,他们向北直攻入徐州。大批农民加入,使兵变转变为农民起义,并控制了淮北、淮南广大地区,起义队伍发展到二十万人。庞勋起义,从桂林北上,进行流动作战,对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大起义有着重大的影响。

起义军利用《推背图》式的谶文煽惑人心。懿宗年间,曹州(今山东定陶西)流传歌谣,“金色虾蟆争怒眼,翻却曹州天下反”(《旧唐书·黄巢传》)。这也是秦汉以下的惯例。

黄巢之乱把二元帝国所残留的一点规模也完全打破。黄巢起义军从数千人发展到六十余万,转战南北,横扫大半个中国。起义军虽被镇压,唐朝也从此一蹶不振,名存实亡。末世的皇帝虽想振作,也无济于事。

在唐末的大乱中,有一个外族一方面防止混乱,一方面又增进混乱,这就是沙陀。沙陀族是突厥别支。唐末之时,沙陀族士兵帮助唐朝抵挡了许多内忧外患。沙陀贵族李克用曾帮助唐军镇压黄巢,不过后遭朱温暗算,其势力也不如朱温。李克用病死后,其子李存勖立志灭朱温,不过志成之后却宠信伶人,最后身亡。五代十国中,后唐、后晋、后汉的建立者均为沙陀人。

五、五代十国

天宝乱后的割据局面最后表面化,就是所谓五代十国时代。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权;十国是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十国乃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

在这种大混乱中,东北的国防要地就丧失于契丹。公元907年,契丹迭剌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取代痕德堇即可汗位。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了契丹国。公元925年,耶律阿保机亲率兵征服渤海国,改渤海国名为东丹国,册立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公元938年,后晋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的土地和人民割让给契丹。因燕云十六州地形险要,是中原抵御北方民族入侵的屏障,燕云要地一失,契丹兵便可长驱直入。

此外尚有两种无形而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政治重心的东移与印刷术大规模应用的成功。长安经安史之乱的破坏和此后的历次战乱已经破败不堪,而由于大运河的开凿,洛阳作为运河的中点显得越发重要。特别是北方农业被战争破坏后,农田已经养不起北方的人民。因此,依靠运河而自南方运来的粮食就越来越重要。早在隋朝时,洛阳就是“东都”,唐朝时,洛阳也是重要的第二都城。唐末朱温将唐昭宗掳到洛阳,将都城东迁。后晋以后直到北宋,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又东移到开封。隋唐时,雕版印刷术已大规模运用,多印刷佛经、日历等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印刷品。到五代十国时期,雕版印刷品已经“流布天下,后进赖之”(《旧五代史·冯道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