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爱琴海岸的波澜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罗马文明是古代地中海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总体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一地区,兴起于意大利中部一城邦国家的罗马人后来以罗马帝国的形式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

——彭小瑜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雅典娜

雅典娜是希腊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在希腊神话中,她是智慧与工艺女神、女战神。她教会人们驯养牛马、制造车船;她赐予世人犁和耙、纺锤和织布机,因此被认为是妇女劳动、尤其是织布技术的保护者。她有一个别名叫厄耳伽涅,意思是女工。她又是科学的庇护者、智慧女神;她赐予人间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传说雅典娜是宙斯与聪慧女神墨提斯所生,因盖亚有预言说墨提斯所生的儿女会推翻宙斯,宙斯遂将雅典娜整个吞入腹中。结果,宙斯得了严重的头痛症,包括阿波罗在内的所有神都试图对他实施有效的治疗,但都是徒劳。众神与人类之父宙斯只好要求火神赫菲斯托斯打开他的头颅。当火神将宙斯的头部打开的时候,一位体态婀娜、披坚执锐的美丽女神从裂开的头颅中跳了出来,光彩照人,仪态万方,令奥林匹斯山诸神惊讶万分。

据说她有宙斯一般的力量,如果加上与生俱来的神盾埃吉斯的力量,她的实力就超过了奥林匹斯的所有神。她是最聪明的女神,是智慧与力量的完美结合。雅典娜成为雅典的守护神的传说和女神与波塞冬之间的争斗有关。当雅典首次由一个腓尼基人建成时,波塞冬与雅典娜争夺为之命名的荣耀。最后达成协议:能为人类提供最有用东西的人将成为该城的守护神。波塞冬用他的三叉戟敲打地面变出了一匹战马,而雅典娜则变出了一棵橄榄树——和平与富裕的象征。因战马被认为是代表战争与悲伤,因此雅典人选择了以女神的名字命名,女神很快将该城纳入她的保护之中。在雅典的卫城上,至今还残存着古希腊最著名的建筑物之一——崇拜雅典娜女神的帕特农神庙。

爱琴文明

约公元前2000年,在爱琴海南端的克里特岛上,以及几百年后在希腊半岛南部的迈锡尼等地,出现过奴隶制小国。它们的文明曾辉煌一时,被称为爱琴文明。爱琴文明主要包括以克里特岛、昔克拉底群岛为代表的“克里特文明”和以希腊半岛南部迈锡尼为代表的“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为古代希腊文明奠定了基础。

根据目前材料,公元前3000年,克里特进入早期青铜时代或铜石并用时代,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公元前2000~前1700年间,至少在克诺索斯、法埃斯特、马里亚、札克罗四地形成了君主制国家,其主要证据为王宫建筑群和象形文字的出现。其中克诺索斯宫规模最大,宫殿以及周围建筑物约可容纳8万居民。公元前1600年左右,许多宫殿被毁。由于无火烧、设防的痕迹,可能是由于地震所导致。

不久,各地宫殿得到重建,克里特文明进入繁荣期。青铜器、陶器、金银制作技术有明显进步,宫殿规模宏大,设计奇巧,如克诺索斯宫占地两万多平方米,依山而建,宫室环抱,有“迷宫”之称。许多屋壁还饰有充满自然祥和气息的壁画。更令人惊异的是克里特的宫殿竟无防御工事。考古材料表明,克里特同希腊半岛、埃及、小亚细亚等地有广泛的商业联系。这时的文字已转变为线形文字a(尚未被释读),并在约公元前1450年进一步发展为属印欧语系的线形文字b,系由希腊半岛传来。约公元前1400年,克里特的宫殿相继受到人为破坏,估计是大陆希腊人所为。自此以后,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合一,文明中心移向希腊半岛。

迈锡尼文明形成于前16世纪上半叶。这是目前可确认的属印欧语系的古希腊人创造的文明,以南希腊为中心,辐射到中、北希腊。迈锡尼文明的特点是一系列君主国家的兴起,伴之宫殿、卫城以及宏大的王室陵墓、众多线形文字b泥版文书等物质附属物。这些国家的典型代表是位于南希腊阿哥利特地区的小国迈锡尼、梯林斯、派罗斯。

与克里特文明明显不同之处在于迈锡尼文明充满好战尚武气息。因防御需要,迈锡尼式的宫殿均建于山丘顶部,有坚厚城墙环绕。尽管线形文字b泥版文书的发现与释读有助于窥视迈锡尼社会结构,但由于史料数量、功能的局限,该文明时期的国家制度、社会经济关系等问题均悬而未决。

公元前12世纪,整个希腊及爱琴海岛屿的青铜文明衰落,宫殿、城墙、巨大的王陵、线形文字b等物质与精神文化成果被某种力量一扫而光,从而被后人所遗忘。通常认为这是处于氏族部落社会中的多利斯人南下的结果。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史上最早的正式的书面文学作品。史诗包括两部,分别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其作者相传是大致生活于公元前9世纪~前8世纪之间的盲人诗人荷马,不过目前更流行的观点是《荷马史诗》是包括荷马在内的许多人集体创作并反复修改过的。

《伊利亚特》共24卷,15693行,取材于希腊神话中“不和的金苹果”的传说。相传阿喀琉斯的父母举行婚礼的时候忘记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愤怒的复仇女神在宴席上扔下一个金苹果,上写“赠给最美的女子”,引发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芙罗狄忒之间的争夺,并最终导致特洛伊战争的爆发。史诗以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联军统率阿迦门农夺走勇将阿喀琉斯宠爱的女俘,阿喀琉斯因愤怒而不再参战这一情节为楔子,描写阿喀琉斯的愤怒以及此后五十一天之内发生的事情。

《奥德赛》的故事发生在紧接着特洛伊战争之后的十年中。特洛伊战争中为希腊联军献木马记的奥德修斯因冒犯海神波塞冬而在海上遇难,滞留异乡,他以无比的英雄气概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回家和妻儿团聚。

在语言上,《荷马史诗》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修辞技巧相当成熟,叙事结构也非常合理。荷马善用比喻来描写人物及刻画宏阔的社会、历史场面。尽管其中不乏冗长多余的华丽辞藻,但这是所有古代文学的特点。

《神圣休战条约》

古希腊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在当时古希腊民族是以城邦为单位的分散小国。他们各自为政,城邦间常有并吞和争夺,没有统一的君主。连年的战争需要体格健壮、行动敏捷的士兵。所以集会比武是当时君主所发明的一项培养合格士兵的手段。伊利斯城邦人占据着奥林匹亚,而斯巴达人一直想吞并这块圣地。伊利斯城邦人顽强抵抗,而斯巴达人久攻不破,人民渴望和平,怀念祭祀和庆典活动。

于是,伊利斯王和斯巴达王在公元前884年达成了一项定期在奥林匹亚举行集会(即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协议,并签订了《神圣休战条约》。条约规定在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凡是携带武器进入奥林匹亚的人,也被认为是背叛了神的人,应当受到惩罚;有力量而不惩罚这种背叛神的行为的人,也被认为是对神的背叛。

《神圣休战条约》还规定希腊各城邦不管任何时候进行战争,都不允许侵入奥林匹亚圣区。即使是战争发生在奥运会举行期间,交战双方都必须宣布停战,准备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停战时间开始规定一个月,后延至三个月。停战期间,凡是参加奥运会的人,都将受到神的保护,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神圣休战条》在当时起到了熄灭战火的保障作用,奠定了把奥运会作为和平、友谊象征的基础。它保证了古奥运会如期举行,不因战争而中断,这对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谊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推动了古希腊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古代奥运会是地理、政治、经济、宗教、战争相互作用的共同产物,而促进和平友好、反对侵略战争、庆贺丰收和祭祀神灵等则是它的宗旨。

狼孩与罗马城

公元前7世纪~前8世纪,意大利的台伯河出海口附近,有一群从特洛伊流亡来的人,他们在此建立一座城镇,名叫亚尔巴龙伽。国王努米托雷的胞弟叫阿姆留斯,他野心勃勃,处心积虑地想谋朝篡位。最终,阿姆留斯发动了政变,把他的哥哥努米托雷流放到城外,自己当上了国王。为斩草除根,阿姆留斯把他的侄子杀死,并强迫侄女去当祭司,因为当时祭司是不允许结婚的。他心想,这样一来,也就没有人能够与他争夺王位了。

不料,战神马尔斯却与阿姆留斯的侄女结合,生下一对孪生子。阿姆留斯非常惊恐,立即派人将其侄女杀死,又命令把这两个孪生婴儿抛入台伯河溺死。那个人来到台伯河岸,见河水不断上涨,他想,不用多少时辰河水准会把孩子冲进河里淹死,所以他把孩子放到岸边就走了。

河水果然漫上来了,可是并没有把孩子冲走,因为篮子被河边的树枝挂住了。河水退去;孪生子落到地上哇哇地啼哭起来。这时,有一只母狼来到河边饮水;听到孩子的哭声,便走到孩子身边,不停地嗅着。奇怪的是,那母狼不但不加伤害,而且还用舌头舔干了孩子的身体,并将他们叼回山洞,以自己的奶喂养了他们。

不久,一个猎人经过山洞,发现了这一对孪生子,将他们带回家抚养,并打听出了这两个孩子的身世。猎人给这两个孩子分别取名罗慕洛和雷莫。时间过得很快,两个孩子长大成人。最终,猎人说出了他们的身世,两兄弟发誓一定要替舅舅和母亲报仇。两兄弟苦练本领,渐渐地在这一带有了威望,许多人前来投奔。最终,他们率领队伍与他外祖父的人马联合起来杀死了阿姆留斯。他的外祖父努米托雷重登王位。

后来,这兄弟俩不愿意依靠外祖父,决定另建一座新城。于是,努米托雷把台伯河畔的七座山丘赠给他们建新都。后来,两兄弟在城市以谁的名字命名上发生了争执,最终哥哥罗慕洛杀死了弟弟雷莫,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城为罗马。这一天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后定为罗马建城日,并将“母狼乳婴”图案定为罗马市徽。

城邦制度

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在氏族社会组织逐渐解体的基础上,希腊各地相继形成了二百多个城邦。

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它们的国土面积一般只有百余平方公里、人口数万,最大的城邦有八千多平方公里国土、数十万人口。

古代希腊城邦在形成之初,政权一般都由原来的氏族贵族把持。原来由氏族贵族成员组成的长老议事会转化为城邦的贵族会议,掌握着决定城邦事务的大权。部落军事首领演变为城邦的执政官,负责处理城邦的行政事务。部落民众大会则转变为城邦的公民大会,在形式上保留了对贵族会议的提议进行表决的权力。这样的城邦政权组成形式被称为贵族政治。

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各自力量对比的差异,后来各个城邦的政权形式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有的城邦从贵族政治演化为民主政治,有的城邦则长期维持着贵族政治。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希波战争

在希腊城邦向地中海沿岸扩展的同时,西亚的波斯帝国也在扩张,强大的波斯帝国征服了小亚细亚半岛上的艾奥尼亚希腊诸邦。公元前499年,小亚细亚半岛上的米利都等希腊城邦发动起义,得到雅典的支持。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在镇压起义后,就准备进攻雅典。

公元前490年,波斯大军渡海西侵,但在马拉松战役中被人数居于劣势的雅典重装步兵击败。希腊人赢得了第一次希波战争的胜利。马拉松战役中,雅典军只有192人阵亡,而波斯军则损失了6400人,但这对于庞大的波斯帝国来说并不是重大的打击,因此波斯帝国在此战后仍时刻寻找机会进攻希腊,结果在十年后,第二次希波战争爆发。

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率五十万大军再次进攻希腊。希腊各城邦也结成同盟,共御强敌。希腊联军的陆军以斯巴达人为主力,海军则以雅典舰队为主。希腊陆军在温泉关阻击波斯陆军,虽然兵败,但为希腊海军的集结赢得了时间。波斯人攻入了雅典,将全城焚毁,但希腊海军在萨拉米海战中一举击溃波斯海军,波斯人面临补给被切断的危险,不得不撤退。希腊人乘胜追击,解放了小亚细亚的希腊诸邦。第二次希波战争以希腊的胜利告终。

希波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对雅典城邦制度的发展和雅典的对外扩张影响尤深,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和奴隶制的发展。希波战争所造成的希腊政治格局,对于后来希腊历史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希腊的“黄金时代”

希腊的强盛和繁荣与雅典城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的名字是分不开的。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就是伯里克利,他所统治的时期最能代表与反映古希腊强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学术、思想的全面勃兴和繁荣。由此,伯里克利统治时期的雅典被称为希腊的“黄金时代”,又被称为“伯里克利时代”。

公元前461年,伯里克利逐渐成为雅典的民主派和国家政权的领导人。此后,伯里克利任首席将军,成为雅典的实际领导者。伯里克利沿着梭伦的民主化倾向,一登上政治舞台,就以鲜明的改革措施代表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和下层自由民,扩充了海员、佣工等等四等级公民权益。伯里克利的国内政策以加强民心为核心。从公元前462年的改革开始,雅典公民大会在伯里克利的推动下,逐步通过了一系列的法令和措施。经过伯里克利的苦心经营,雅典的民主政体日益完备。

伯里克利改革了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和执行机构,剥夺战神山议事会的政治权力,使之分为属雅典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规定各级官职向广大公众开放;实行工薪制;限制取得雅典公民身份的范围。

伯里克利的对外开放政策以扩大雅典的势力和利益为根本原则,力图在加强控制提洛同盟的基础上,抗击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建立雅典在希腊世界海陆两方面的优势和主权。经过努力,伯里克利主持完成了雅典与雷埃夫斯港之间的城墙修建工程,即加强了陆地的防御能力,更确保了雅典与海上的交通联系。后经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努力,伯里克利领导的雅典在希腊半岛的势力达到顶点。

伯里克利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是古典希腊文化的推崇者和倡导者。他的思想和抱负不仅是登上世界霸主的宝座,而且成为“全希腊的学校”。伯里克利的时代是希腊古典文化的时代。希腊著名的学者文人和艺术大师都荟萃于雅典,聚集在伯里克利的周围,授课讲学,寻求真善美,探索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

从公元前447年起,伯里克利大规模修建雅典卫城。他动用同盟金库储存,先后建起了帕特农神庙,即雅典娜神庙、雅典卫城大理石的宏伟门厅、雅典娜尼克小庙和伊里其修神庙,此外还有附属于这些建筑的各种塑像浮雕等。

伯罗奔尼撒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从公元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404年,其中双方几度停战,最后斯巴达获胜。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的国家。

战争的头十年史称“阿希达穆斯战争”,因战争爆发时在位的斯巴达国王的名字而得名。斯巴达人六次从陆上入侵,雅典人依靠坚固的城墙和强大的海军,把农村居民移到城墙之内居住,频频从海上出击,屡次击退斯巴达人的入侵。公元前430年,雅典发生大瘟疫,大批居民死亡,伯里克利也于公元前429年罹疾病故。公元前427年,雅典迫使退盟的米提利尼投降,并攻占波提狄亚。公元前425年,雅典占领斯法克特里亚岛,俘斯巴达公民约一百二十名。翌年,斯巴达将领布拉西达斯率一千七百名兵士进入哈尔基迪基,占领雅典的重要据点安菲波利斯。同年,雅典在德利翁一役中遭受巨大损失。公元前422年,雅典民主派领袖克里昂率所部与布拉西达斯在安菲波利斯城下激战,双方主将均阵亡。次年,战争双方签订为期五十年的和约,因雅典主和派将军尼西亚斯的名字而称为“尼西亚斯和约”。其基本内容是大体维持战前状况。

五十年和平条约的签订,只不过是交换了一纸关于“和平”的空文。双方都没有履行他们的诺言,谁也不愿意交出土地。在签约后的几年中,虽然没有进行大的战役,但违犯条约的事时有发生。

公元前415年,雅典人在阿尔基比阿德斯的鼓动下,介入西西里岛希腊城邦之间的争端,标志伯罗奔尼撒战争进入了新阶段。公元前415~前413年这一阶段的战争史称“西西里战役”。雅典公民大会决定由阿尔基比阿德斯、尼西亚斯和拉马科斯共同负责指挥远征军。军队到达西西里岛不久,阿尔基比阿德斯就因与捣毁赫尔墨斯神像案有牵连被控犯有渎神罪,被召回雅典候审。回雅典途中他逃到斯巴达,向当局提出挫败雅典的重要建议。斯巴达按照他的意见,于公元前414年派兵支援叙拉古。公元前413年秋,雅典远征军全军覆没。是役损失战舰200余艘,海军3.5万人。同年,斯巴达又派陆军常驻德凯利亚,不断对雅典进行骚扰。

在西西里的惨败使雅典元气大伤。接着,雅典在爱琴海的盟邦纷纷背离。军事形势的恶化伴随国内政治斗争的激化,导致公元前411年发生政变,雅典民主政体被推翻,建立了以四百人会议为首的寡头政治。次年,民主政体重建。此后,雅典虽然在小亚细亚沿岸及黑海海峡附近的海战中数度取胜,但斯巴达却得到波斯资助再建海军。公元前405年斯巴达将雅典180艘舰船诱入赫勒斯滂海峡,突然袭击,这一战,雅典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雅典海上霸权丧失殆尽。

战争使参战双方的多数城邦蒙受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损失,国力下降,繁荣富强的希腊从此一蹶不振。波斯帝国得以插手希腊各邦的事务,胜利者斯巴达成为希腊的霸权国。但斯巴达的霸权没有维持多久,最终被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征服。

马其顿的崛起

马其顿位于希腊的北部,处于希腊文明的边缘,被希腊人视为蛮族。但从公元前4世纪起,马其顿逐渐成为希腊北部的重要国家。公元前395年,腓力二世即位。在腓力二世的统治下,马其顿成为巴尔干地区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

面对马其顿的崛起,希腊建立了以雅典为首的反马其顿同盟。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在喀罗尼亚大败希腊联军,取得了对整个希腊的控制权。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即位。亚历山大即位后很快就平定了希腊城邦的起义,巩固了政权。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大军渡海东征,拉开了他征服世界的序幕。亚历山大最大的敌人是强大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先后在格拉尼卡斯河和伊苏斯击败波斯军队,从波斯人手中夺取了叙利亚和埃及。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试图求和,但被雄心勃勃的亚历山大拒绝。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和大流士三世之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高加米拉战役爆发。亚历山大再一次取得了胜利,并乘势攻下巴比伦,波斯帝国灭亡。亚历山大继续东进,直到印度河流域方才折返。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他庞大的帝国也随之分裂,古希腊历史结束,希腊化时代开始。

亚历山大之死

回波斯的第二年,亚历山大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对他的帝国和军队进行改编,这是一次重大的改编。亚历山大从小就认为希腊民族代表了唯一真正的开化民族,而所有非希腊民族都是野蛮民族。这当然是在整个希腊世界流行的观点,甚至亚里士多德也有这种看法。尽管亚历山大已经彻底打败了波斯军队,但是他逐渐认识到波斯人根本就不是野蛮人,他们与希腊人一样具有智慧和才能,一样值得尊敬。因此他产生了融其帝国的两部分于一体的设想,由此创造了合二而一的希腊波斯民族共和王国,当然是他自己当最高统治者。

为了实现这一计划,他把大量的波斯部队编入自己的部队,还为此举行了一次盛大的“东西方联合”宴会。在宴会上,几千名马其顿士兵同亚洲妇女正式结成夫妻。

显然亚历山大企图利用这支改编的军队再开展征服活动。他打算入侵阿拉伯,也许还有波斯帝国以北地区,也许打算再次入侵印度或征服罗马、迦太基和西地中海地区。但不管他的算盘如何,结果进一步的征服活动都未能进行。公元前323年6月初,亚历山大在巴比伦突然因发热而病倒,十天后就死去了。其时还不满三十三岁。

长期以来其死因有不断的争议。大多数记载亚历山大在巴比伦的一次痛饮后,得了疟疾,除此之外伤寒也可能是另外一个凶手。还有理论认为他是被毒害的,密谋者可能包括他的妻子罗克珊娜、他的部将安提帕特以及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

亚历山大并未留下帝位的合法继承者,与他最亲近的是一位昏弱无能的异母兄弟。传说,当他的朋友在他临死前要求他指定一位继承人时,他含糊说:“让最强者继承。”于是他死后,他的将领们企图瓜分这个帝国,引发一些年轻军官对这种安排的不满,继而发生一连串的战争,在这场斗争中,亚历山大的母亲、妻子和孩子都横遭杀身之祸。终于,在公元前301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由三位胜利者(即托勒密、塞流息得、马其顿)瓜分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开启了希腊化时代。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原名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其故事流传于民间,到公元前3世纪成书。从作品来看,时间跨度大,各篇的倾向也不完全一样,据推测,它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可以看作是古希腊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集体创作。伊索,可能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作者。

《伊索寓言》,来自民间,所以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得到了较突出的反映。如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挞;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对社会不平等的抨击;对懦弱、懒惰的讽刺;对勇敢斗争的赞美。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怎样辨别是非好坏,怎样变得聪明、智慧。《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生活和斗争的概况、提炼和总结,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遗产。

《伊索寓言》,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其中《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牧童和狼》《农夫和他的孩子们》等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

古希腊悲剧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在古希腊世界漫长的演进过程中,这种原始的祭祀活动逐渐发展成一种有合唱歌队伴奏,有演员表演并依靠幕布、背景、面具等塑造环境的艺术样式,这就是西方戏剧的雏形。

古希腊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题材通常都很严肃。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曾专门探讨悲剧的含义。他认为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坚强不屈的性格和英雄气概,却总是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遭遇失败。

最早的悲剧作家包括“戏剧之父”忒斯庇斯、最先在戏剧中引入面具的科里洛斯等。但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悲剧作家则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人。

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前456年)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家。他对古希腊悲剧最大的贡献是在表演中引入了第二个演员,改变了过去古希腊戏剧中只有一个演员和歌队共同演出的传统模式,为戏剧情节的发展和戏剧道白的丰富多彩提供了可能和便利条件。埃斯库罗斯已知剧名的作品共八十部,其中只有七部传世,包括《俄瑞斯忒亚》三联剧(《阿迦门农》《奠酒人》和《复仇女神》)、《乞援人》《波斯人》《七将攻忒拜》和《普罗米修斯》。埃斯库罗斯是整个古希腊戏剧的第一位大师,对整个西方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前406年)是雅典民主全盛时期的悲剧作家。他在二十七岁首次参加悲剧竞赛,即战胜了埃斯库罗斯。阿里斯托芬称赞他“生前完满,身后无憾”。索福克勒斯一生共写过一百余部戏剧,却只有七部传世,成就最高的是《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其中《俄狄浦斯王》被认为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往往被称为“命运悲剧”,即通常表现个人意志行为与命运之间的冲突。

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5~前406年)是雅典奴隶制民主国家危机时代的悲剧作家。他一生从未参与过任何政治活动,而是醉心于哲学思考。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许多问题,包括神性与人性、战争与和平、民主、妇女问题等。他一生共创作了八十余部悲剧,有十八部传世。其中最优秀的包括《美狄亚》《特洛伊妇女》等。欧里庇得斯所处的时代是雅典由表面繁荣逐渐走向动荡的时代。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信仰危机和道德沦丧现象出现。在欧里庇得斯的戏剧中,可以清晰地感到剧作家对希腊政治现实的怀疑态度。《美狄亚》被认为是古希腊最动人的悲剧之一,也是西方文学中第一次把妇女作为主要角色来塑造。由于欧里庇得斯的戏剧风格和传统的悲剧风格不同,因此他生前并不出名,死后名声却很大,他的戏剧对希腊化时期的新戏剧、罗马文学和后世欧洲文学都有很大影响。

斯巴达克起义

斯巴达克是巴尔干半岛东北部的色雷斯人。在罗马进兵北希腊时的一次战争中,斯巴达克被罗马人俘虏,后被卖为角斗士奴隶,送到卡普亚城一所角斗士学校,受非人待遇。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斯巴达克向他的伙伴们说:“宁为自由战死在沙场,不为贵族老爷们取乐而死于角斗场。”角斗士们在斯巴达克的鼓动下,拿了厨房里的刀和铁叉,冲出了牢笼。在路上,他们正好遇上几辆装运武器的车子,就夺取了这些武器武装了自己,并跑到几十里以外的维苏威火山上聚义。斯巴达克率领起义者在这里安营扎寨,建立起一个巩固的阵地。

许多逃亡奴隶和农民都纷纷前来投奔,起义队伍由七十余名角斗士很快发展为约一万人,并多次战胜罗马军队的一些小部队,斯巴达克便按照罗马军队的形式将自己的部队进行了改编,除有数个军团组成的步兵外,还建立了骑兵,此外还有侦察兵、通信兵和小型辎重队。除夺取敌人武器外,起义军兵营里还组织制造武器。对士兵进行训练,并制定了严格的兵营和行军生活规章,不久就控制了整个坎佩尼亚平原。

公元前72年初,斯巴达克军队已增到六万人。他将部队开向阿普利亚和路卡尼亚,在那里人数达到十万左右。起义的巨大规模震惊了罗马元老院,公元前72年年中,元老院派遣以执政官楞图鲁斯和盖里乌斯为首的两支军队讨伐斯巴达克。这时,起义军内部产生了分歧。大部分奴隶,其中包括斯巴达克,根据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认为在意大利本土建立政权比较困难,主张离开意大利,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罗马势力尚未到达的高卢地区,摆脱罗马统治,获得自由,或者返回家乡。而参加奴隶起义运动的当地的牧人和贫农则不愿离开意大利,希望继续与罗马军作战,以夺取失去的土地。由于这种意见分歧,三万人的队伍脱离了主力部队,在伽尔伽努斯山下(阿普利亚北部)被罗马军队击溃(死两万人)。斯巴达克闻讯赶来救援,已经来不及了。

斯巴达克杀死了三百名罗马俘虏,祭奠了阵亡战友的“亡灵”,继续率军北上,沿亚得利亚海岸穿过整个意大利。在齐扎尔平斯高卢省(北意大利)的摩提那会战中,斯巴达克的军队击溃了卡西乌斯总督的军队。起义者受到胜利的鼓舞,又因越过阿尔卑斯山有不少困难,斯巴达克改变了原来的计划,挥师南下,返回意大利,从一边绕过罗马,向南方进军。

面对这支驰骋于意大利的起义队伍,罗马统治集团惊慌失措,没有人敢竞选执政官。元老院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最后选任大奴隶主克拉苏斯统率大军,镇压起义军。公元前72年秋,斯巴达克的军队在意大利布鲁提亚半岛(今卡拉布里亚)集结,预计乘基利基海盗船渡过墨西拿海峡。但海盗不守信用,没有提供船只,斯巴达克自造木筏渡过海峡的计划也未能实现。这时,克拉苏斯在起义军兵营后方构筑了一道工事,切断了起义军撤回意大利的后路。挖的是一条两端通海的壕沟(长约55公里,宽和深均为4.5米),并筑起土围。但是,起义军用土和树木填平了壕沟,突破了工事。在突击中,斯巴达克的军队损失了约三分之二。不久,斯巴达克在军队很快得到补充后(达七万人),于公元前71年春试图以突袭的方式占领意大利南部的主要港口布尔的西,乘船渡海驶向希腊,进而到色雷斯(今保加利亚、土耳其的欧洲部分)。罗马元老院竭力想尽快地将起义镇压下去,分别从西班牙和色雷斯将庞培的大军和路库鲁斯的部队调来增援克拉苏斯。

为了不让罗马军队会合,斯巴达克决定对克拉苏斯的军队发起总决战。他用急行军快速将部队开向北方,迎击克拉苏斯。在阿普里亚省南部的激战中,斯巴达克军队虽在数量上比罗马军队少得多,但他们仍然英勇战斗。斯巴达克身先士卒,骑在马上左冲右突,杀伤两名罗马军官。他决心杀死克拉苏斯,但由于大腿受了重伤,只好在地上屈着一条腿继续战斗。在罗马军队的疯狂围攻下,六万名起义者战死,斯巴达克也壮烈牺牲,这也宣告轰轰烈烈的斯巴达克起义失败了。

恺撒大帝

公元前100年7月12日,恺撒出生于罗马一贵族家庭,年轻时,他就渴求取得罗马的最高权力。为此他学习讲演和写作技巧,后来成为一位出色的演说家。他的努力使他成为当时知识最渊博的人物之一。他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时就敢于控告罗马总督贪污腐败,为此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公元前60年,他和罗马另外两个统帅庞培和克拉苏斯结成反对元老贵族的秘密同盟,这是罗马历史上有名的第一次“三头执政”。四十二岁时,恺撒被委任为在罗马统治下山穷水尽的三个行省的总督,手下掌握着拥有两万人的一支军队。

公元前68年~前61年,恺撒曾利用这支部队进攻并征服高卢,恺撒的胜利引起罗马元老院中的政敌们的惊慌,遂命令恺撒独自回返。恺撒知道政敌们想杀害他,于是跨越鲁比肯河回到罗马。经与元老院所属部队四年之久的交战,恺撒大获全胜,回来后被任命为终身独裁,在恺撒执政时期,渐渐走向军事独裁,这引起了部分固守罗马共和传统的元老贵族的严重不满,他们不是为了人民的自由,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组织起一个阴谋集团谋杀恺撒。

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只身一人到元老院开会。虽然有人事先警告他这天有人要暗杀他,但他没带卫队,他认为那是胆小鬼干的事。他从容地坐在他的黄金宝座上,笑着说:“今天不就是3月15日吗?”一个刺客假装恳求他办某件事,抓住他的紫袍,这是行动的暗号。所有阴谋者一拥而上,刀剑像雨点般落在他的身上。他的身上中了23刀,其中3刀是致命的。他在旧敌庞培的雕像底座前倒地身亡。

恺撒死后,他的甥孙及养子屋大维击败安东尼取得了罗马的统治权,开创了罗马帝国并成为第一位帝国皇帝。

儒略历

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盖乌斯·儒略·恺撒在埃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帮助下制订的,并在公元前46年1月1日起执行实行,取代旧罗马历法的一种历法。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历法称为“儒略历”。

儒略历以回归年为基本单位,是一部纯粹的阳历。它将全年分设为12个月,单数月是大月,长31日,双月是小月,长为30日,只有2月平年是28日,闰年29日。每年设365日,每四年一闰,闰年366日,每年平均长度是365.25日。儒略历编制好后,儒略·恺撒的继承人奥古斯都又从2月减去一日加在8月上(8月的拉丁名即他的名字奥古斯都),又把9月、11月改为小月,10月、12月改为大月。

儒略历比回归年365.2422日长0.0078日,400年要多出3.12日。1500年后,由于误差较大,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对其进行改善与修订,变为格里历,即沿用至今的世界通用的公历。

“魔鬼”尼禄

尼禄是古罗马帝国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是古罗马乃至欧洲历史上有名的残酷暴君。

公元37年,尼禄在罗马出生,其母亲阿格里披娜是罗马皇帝克劳狄乌斯的侄女,阴险多谋、贪权好势。尼禄3岁时,父亲病故,他的母亲用美色诱惑了自己的舅父克劳狄乌斯。之后,阿格里披娜毒死了克劳狄乌斯,将自己的儿子尼禄推上罗马皇帝的宝座。

或许是受其母亲和家庭的影响,尼禄的家庭生活也是血腥残暴的。他十五岁时娶了继父克劳狄乌斯十三岁的女儿奥克塔维娥为妻,但是他十分厌恶这个安详的女孩子,不久就把她放逐到一个岛上,后来杀死了她。他杀第二个妻子波比亚,只因为有一次她抱怨尼禄回家太晚。尼禄的第三个妻子是斯塔蒂丽亚,是他在把她原来丈夫杀死后弄到手的。

公元64年7月18日夜晚,罗马城发生了大火,整整烧了一个星期。城中14个区有三个全部烧光,七个严重毁坏。虽然当时住在安提乌姆的尼禄星夜赶回救火,把公共建筑物和私人花园开放让无家可归的人栖身,并采取措施阻止投机活动,但是仍然谣言四起,说尼禄是纵火者。有些人甚至宣称看见他站在高塔上穿着戏装,面对下面一片火海,弹奏着里拉琴,演唱他那关于特洛伊陷落的民谣。

火灾之后,尼禄丝毫不去管流离失所的人民,而是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了金碧辉煌的宫殿。人们议论纷纷,公开说他放火是为了自己建造皇宫。面对这种指责,尼禄选中了基督徒来承担责任,先是指控他们纵火,后来又指控他们“仇视人类”。因为当时这些基督徒大都是穷人、奴隶和异乡人,迫害他们最容易。但是,尼禄残酷屠杀基督徒的行为最终引起罗马人民的反对。

在极度疯狂和恐惧中,尼禄宣布全国进入戒严状态。整个罗马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气氛中。只要他提出一个人的名字,就可以把他处死。许多元老院议员、名人和卫队官员都被处死了。一些人被斩首,一些人被勒令自杀,还有一些人被切开动脉血管。

尼禄的恐怖统治、疯狂屠杀和对基督徒的残酷迫害,激起了元老院和人民大众的奋起反抗。面对四面楚歌和众叛亲离的危险境地,尼禄落荒而逃。

他躲在罗马郊外一个奴隶的家中,不过很快消息传来:元老院宣布尼禄为人民公敌,并判处鞭笞死刑。绝望的尼禄没有勇气自杀,最后他把一只匕首放在一个随从的手里,然后抓住这只手向自己的喉咙刺进,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戴克里先与君主制的开创

屋大维开创了罗马帝国,虽然我们称其为罗马皇帝,但实际上,当时他的称号是“元首”。直到戴克里先执政时,才将“元首”改为“皇帝”,正式确立了君主制。

公元284年,宫廷亲卫队首领戴克里先由军队拥立为帝。戴克里先继位后,对内残酷镇压高卢和阿非利加的起义,对外战胜伊朗,打退日耳曼人的入侵,暂时巩固了边疆。于是,他便公开仿效波斯君主,以上地之神自居,穿戴有珍珠宝石装饰的冠冕服装,要求臣下晋见时行跪拜吻袍之礼。从此以后,“君主”代替了“元首”而成为皇帝的正式称号,罗马帝国也正式进入“君主制”统治的时代。

为了挽救罗马帝国的危机,挽救腐朽没落的奴隶制,维护和加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戴克里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让马克西米安主管帝国西部,驻意大利北部的米兰;他本人则主管帝国东部,坐镇小亚细亚西部的尼科美底亚(今土耳其的伊兹米特),二人均称奥古斯都。公元293年,两位共治者各任命一位助手,称为恺撒,分别治理部分地区。这样就形成了四帝共治制。改革后原有的辖区较大的行省被划小,行省总数由四十多个增到一百个,分别归属十二个行政区。各行省中,军权和行政权分开。罗马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是帝国首都,但已不再是皇帝驻地。军队分为边防军团和机动军团,人数大增。军队中“蛮族”成分不断增加。

戴克里先还统一税制,取消某些免税特权。人头税和土地税合一,作为财政主要收入。为保证税源,禁止农业劳动者离开土地以及手工业者脱离同业行会。公元301年,为稳定币值,戴克里先确定了新的铸币含金、银标准。同年,颁布物价敕令,对主要商品价格和劳动工资作了规定。他对基督教采取弹压政策,公元303年和公元304年先后颁布了四道敕令,禁止举行礼拜,清除军队和官员中的教徒,没收教会财产,拆毁教堂,焚烧经书,逮捕神职人员,处死一些教徒。戴克里先的改革使面临严重危机的帝国获得暂时的稳定。

公元305年,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同时退位。继承戴克里先的是君士坦丁。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把首都迁往拜占庭,改名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号称“新罗马”。

君士坦丁大帝

公元306年,君士坦丁的父亲君士坦提乌斯一世去世,他的军队要求君士坦丁当皇帝,但是另一些将领反对这一要求,因而爆发了一系列的国内战争。战争一直到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在米尔维安大桥战役中击败马克森提乌斯时才告结束。从此,君士坦丁成了罗马帝国西半部名正言顺的统治者,但是东半部却是由另一位将军李锡尼统治着。公元323年,君士坦丁主动出击,于324年在亚德里雅那堡和克里索普利斯打败了李锡尼,统一罗马,他也成了罗马唯一的君主。

统一罗马帝国之后,君士坦丁在行政、军事、宗教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他废除了四帝共治制,分封他的子侄统治各地;废除了近卫军,改用皇帝直接控制的宫廷亲卫队来代替它,并降低边疆驻军的实力;同时进一步神化皇帝本人。因为上述种种举措,君士坦丁已足以排进世界历史上有影响的帝王之列。但还有一个更为深远的变化,使得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发展都打上了他的烙印,那就是基督教。

君士坦丁是罗马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据说在米尔维安大桥战役的前夕,君士坦丁看到天空上闪耀着十字架样的火舌与这样的话:“依靠此,你将大获全胜。”当君士坦丁在十字架的启示下赢得了米尔维亚桥战役的胜利,从此就皈依了基督教。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和当时的东部皇帝李锡尼联合颁布了《米兰敕令》,给予基督教以合法地位,并归还了以前所没收的基督教堂和财产。君士坦丁从未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但他的政策明显是鼓励该教的发展。经君士坦丁时代之后,基督教的地位已不可动摇,终于在392年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开始了在西方文化史上唯我独尊的时代。

君士坦丁死后,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帝位的长期混战,直到狄奥多西一世时才重新统一。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后把帝国分给两个儿子,由此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而东罗马帝国转入封建社会,继续存在了近千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但是罗马却是在短时间就被毁灭的。

当日耳曼人向罗马大举进攻的时候,匈奴人也向西推进。公元450年,他们在其首领阿提拉的率领下,以讨伐西哥特人为名,进入高卢。西罗马派大将阿提乌斯赶往救援。公元451年6月,匈奴大军与西罗马、西哥特联军大战于巴黎东南的特洛伊城(在塞纳河北岸)郊外。此役十分激烈,据说一日之内,死亡人数多达十五万余人,双方胜负参半。西哥特国王狄奥多利克阵亡,余部撤退;阿提拉亦退过莱茵河,来到匈牙利。

公元452年,阿提拉又聚集大军,向意大利进发,因军中发生瘟疫而撤回。次年,阿提拉死于新婚之夜。此后,匈奴势力逐渐衰落。

而另一股势力始终没有忘记对罗马的洗劫。公元438年,汪达尔国王盖撒里克摆脱了罗马宗主权,占领迦太基,建立一个独立的专制政权。公元455年,盖撒里克派遣战舰从北非进攻意大利,不久,攻陷罗马城。汪达尔人在罗马大掠十五天,他们有计划地洗劫该城,将许多珍贵艺术品抢掠一空,然后四处放火,把罗马城付之一炬后扬长而去。公元468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派出一千余艘战船和十万人支援西罗马,与盖撒里克的军队会战于迦太基附近,罗马军战败。公元476年秋,盖撒里克与西罗马皇帝订立和约,北非、科西嘉、撒丁尼亚、西西里等地成为汪达尔王国的领土。

到5世纪70年代时,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仅限于意大利半岛,这个昔日的帝国已经四分五裂,一片凄凉。公元476年9月,日耳曼人雇佣兵首领奥多雅克废黜了最后一个罗马皇帝罗慕路斯。西罗马帝国终于在人民起义和外族入侵的浪潮中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原有的版图在数十年间已被西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勃艮第人、东哥特人等瓜分占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