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文艺复兴时期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如果我们将文艺复兴视为运用先进文化推动欧洲由衰及兴的成功范例的话,那么,它馈赠给我们的最佳礼物就是先进文化推动现代文明腾飞的策略和方式。

——朱孝远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谷登堡与印刷术

在中国的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四百多年后,德国人谷登堡于1450年研制成功了利用铸造的活铅字进行活版印刷的技术,并在两年之后,建立了印刷所。这在欧洲及世界印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大约在1389年,约翰·谷登堡出生于德国一个叫美茵兹的村镇,小的时候,他家比较富裕。但是1430年左右,美茵兹村镇居民发生了冲突,谷登堡家族支持的一方在这场斗争中被击败,他们一家不得不仓皇逃到美茵兹以南160公里处的斯特拉斯堡。

此后,为了生计,谷登堡开始学手艺谋生,直到1435年。至于他从事何种职业,历史学家已无从考察。不过后来,他因商业纠纷被卷进一场诉讼之中,在诉讼中曾出现过“印刷”一词。由此可以推断,谷登堡研究印刷术至少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15世纪中叶,他开始致力于活字印刷的发明研究。鉴于制小号的木活字有困难,他选用金属材料,主要是含锑的铅锡合金(铅、锡、锑合金可以提高活字的硬度),并确定了三种金属含量的配比。他还发明了铸字盒、冲压字模、铸造活字的铅合金、木制印刷机、印刷油墨和一整套印刷工艺。

1450年,谷登堡回到了美茵兹,专门从事印刷工作。为购置印刷工具,他向一个名叫约翰·福斯特的富翁借了八百个荷兰盾。因为此时的谷登堡已经一贫如洗,他连续多年从事印刷术的各种实验,耗尽了大量的钱财,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而印出的印刷品质量却一直不太理想,因此,他并没有从中得到任何收益。

1454年,谷登堡开始出版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版面分左右两排,每页四十二行,每页上都画有美丽的图案。谷登堡把自己的全部力量都倾注在这项工作上。如果完成这项工作,他将达到一生事业的顶峰,但就在这时,却发生了福斯特逼债威胁诉讼事件。

在诉讼中,谷登堡败北,他不得不将自己的印刷工具和机械全部抵押给福斯特。因此,谷登堡最终没有能完成《圣经》的印刷。《圣经》的印刷和发行最后是由福斯特和他的女婿彼得·舍弗尔共同完成的。

地理大发现

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南欧一些国家的手工业及商业贸易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一些商人渴望向外扩充贸易,获取更多财富。但从15世纪中叶起,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占据东西方交通往来的要地——君士坦丁堡及东地中海和黑海周围广大地区,对过往商人横征暴敛,多方刁难,加之频繁的战争和海盗活动,从而阻碍西欧与东方陆上贸易的通道;而由东方经由波斯湾—两河流域—地中海和经由红海—埃及—地中海的两条海上商路又完全为阿拉伯人所操纵。因此,欧洲商人和封建主为了获得比较充裕的东方商品和寻求更多的黄金,为了不受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及意大利人的层层盘剥,非常迫切地希望开辟通向东方的新航路。

15世纪起,葡萄牙人不断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占据了一些岛屿和沿海地区,掠夺当地财富。1487~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到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成为探寻新航路的一次重要突破。1497年7月8日,葡萄牙贵族达·伽马奉葡王之命于从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北上,之后由阿拉伯水手马季得领航横渡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卡里库特,次年载着大量香料、丝绸、宝石和象牙等返抵里斯本。这是第一次绕非洲航行到印度的成功,被称为“新航路的发现”。

在葡萄牙组织探寻新航路的同时,西班牙也力图寻求前往印度和中国的航路。1492年8月3日,意大利人哥伦布奉西班牙国王之命,从巴罗斯港(即古都塞维尔,今称塞维利亚)出发,率领探险队西行,横渡大西洋,同年11月12日,到达了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岛(华特林岛),之后又到了古巴岛和海地岛,并于1493年3月15日回航至巴罗斯港。此后哥伦布又三次西航,陆续抵达西印度群岛、中美洲和南美大陆的一些地区,掠夺了大量白银和黄金之后返回西班牙。这就是人们所称谓的“新大陆的发现”。

1519年9月20日,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探险队从巴罗斯港出发,横渡大西洋,沿巴西东海岸南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与火地岛之间的海峡(即后来所称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1521年3月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死于此地。其后,麦哲伦的同伴继续航行,终于到达了“香料群岛”(今马鲁古群岛)中的哈马黑拉岛。之后,满载香料又经小巽他群岛,穿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北行,于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地理大发现”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是应封建社会日趋衰落、资本主义开始兴起的时代要求,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对于扩大原料产地、市场以及交换手段的必然需要。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对世界生产力分布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弘扬新兴资产阶级文化,冲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

当时,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社会”,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一切都要遵循基督教的《圣经》,否则就要对其进行制裁,甚至处以死刑。在教会的管制下,中世纪的文学艺术死气沉沉,科学技术也没什么进展。

14世纪,随着工场手工艺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据已引起普遍不满,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欧洲各国大众表现了要求民族统一的强烈愿望。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文化是一种倒退,而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则是光明发达的典范,他们力图复兴古典文化—而所谓的“复兴”其实是一次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与创造。

文艺复兴运动使正处在传统的封建神学的束缚中的人们得到解放,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作为人,这一个新的具体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文艺复兴运动充分地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层层纱幕的有力号召。

文艺复兴运动对当时的政治、科学、经济、哲学、神学世界观等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一场革命风暴。后来,文艺复兴逐渐从意大利向欧洲其他国家扩展,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发展,使欧洲成为近代最发达的地区。

文艺复兴三杰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者,被称为“文艺复兴三颗巨星”,也称为“文学三杰”(文艺复兴前三杰)。

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北部,一般认为第一个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为《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评和揭露中世纪宗教统治的腐败和愚蠢,以地方方言而不是作为中世纪欧洲正式文学语言的拉丁文进行创作。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彼特拉克,他认为古希腊、罗马时代是人性最完善的时代,中世纪将人性压制是违背自然的。他虽然对拉丁文学有深入广泛的研究,但用意大利方言写了大量的以十四行诗为形式的抒情诗歌,受到各城市国家统治者的热烈欢迎。还有一位代表人物叫薄伽丘,其代表作《十日谈》批判宗教守旧思想,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

另外,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臻于成熟,其代表画家有被誉为“艺术三杰”(文艺复兴后三杰),他们分别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达·芬奇把科学灌注于艺术思想之中,在解剖学、透视学、明暗法构图学等方面均有重要建树。主要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自画像》等。在文艺复兴画家中,米开朗琪罗是最善于通过人体肌肉的描绘来传达情感的画家。主要作品有《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最后的审判》等。拉斐尔吸收佛罗伦萨画派与威尼斯画派的长处,形成独有的优美秀雅风格,善于以世俗化形象描绘宗教题材。主要作品有《雅曲学院》《大公爵圣母》《椅中圣母》(奥尔良圣母)等。

马基雅维利与《君主论》

马基雅维利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他是第一位将政治学与伦理学分家的政治思想家。

马基雅维利出生在佛罗伦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曾是一名律师,但当他出生后,家中除了四壁图书外已经一无所有,所以他没有多少受学校教育的机会,完全依靠自学。

1494年,美第奇家族对佛罗伦萨的统治被推翻,佛罗伦萨共和国成立。1498年,马基雅维利出任佛罗伦萨共和国第二国务厅的长官,兼任共和国执政委员会秘书,负责外交和国防,经常出使各国,会见过许多执掌政权的人物,成为佛罗伦萨首席执政官的心腹。他看到佛罗伦萨的雇佣军军纪松弛,极力主张建立本国的国民军。1505年,佛罗伦萨通过建立国民军的立法,成立国民军九人指挥委员会,马基雅维利担任委员会秘书,并在征服比萨的战争中,率领军队,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教皇的矛盾中,他到处出使游说,力图使其和解,避免将佛罗伦萨拖入战争,并加强武装以图自卫。但当他于1511年前往比萨时,教皇的军队攻陷佛罗伦萨,废黜执政官,美第奇家族重新控制佛罗伦萨。马基雅维利丧失了一切职务。

洛伦佐·美第奇成为佛罗伦萨大公,1513年马基雅维利被抓进监狱,受到严刑拷问,但最终被释放。已经一贫如洗的马基雅维利隐居乡间,开始进行写作。在此期间,他完成了两部名著《君主论》和《论蒂托·李维〈罗马史〉的最初十年》。

《君主论》是马基雅维利十四年政治生涯,特别是外交经历总结探索的结果。《君主论》是一本名副其实的惊世骇俗之书,对整个世界的政治思想和学术领域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作为第一部政治禁书而为世人瞩目。在人类思想史上,还从来没有哪部著作像《君主论》这样,一面受着无情的诋毁和禁忌,另一面却获得了空前的声誉。

《君主论》赤裸裸地将君王的政治行为和伦理行为截然分开,直言不讳地否定一般公认的道德。《君主论》主张一个君主为了达到自己的事业或统治目的,不要怕留下恶名,应该大刀阔斧,使用暴力手段解决那些非用暴力解决不了的事,不必要守信义,伦理道德可以抛弃不管,因为目的高于手段。在守信义有好处时,君王应当守信义。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时,或者原来自己守信义的理由不复存在的时候,任何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对不能,也不应当遵守信义。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在打破了旧的、自欺式的政治家观点的同时,创立了新的政治学观点,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伟大的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年)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以及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他出生于英格兰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少年时代曾在当地文法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学习拉丁文、哲学和历史等,接触过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后因家道中落,辍学谋生。莎士比亚幼年时,常有著名剧团来乡间巡回演出,培养了他对戏剧的兴趣。1585年前后,他离开家乡去伦敦,先在剧院打杂,后来当上一名演员,进而改编和编写剧本。莎士比亚除了参加演出和编剧,还广泛接触社会,常常随剧团出入宫廷或来到乡间。这些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他一生写了许多剧本和诗歌,流传下来的有三十七部戏剧、两首长诗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在莎士比亚的早期创作中,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逐渐形成,出色地反映了英国社会五光十色的画面。《罗密欧与朱丽叶》反映了人文主义者爱情理想和封建恶习之间的冲突,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个性解放的思想。同期的《威尼斯商人》则尖锐地讽刺了高利贷商人极端利己的本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莎士比亚创作高峰的标志是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其中《哈姆雷特》堪称世界最佳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也成了最复杂的文学典型之一。莎士比亚晚年转入神奇剧的创作,寄希望于乌托邦式的理想世界,作品有《辛白林》《暴风雨》等。

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主要在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的完美结合,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同时又有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作品思想通过情节人物自然地表现出来。莎士比亚还是语言的大师,他吸收人民的语言以及古代和当代的文学语言,运用得得心应手。剧中时用散文,时用诗体,毫不刻板。莎士比亚被同时代的戏剧家称之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也把莎士比亚誉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哥白尼与《天体运行论》

1473年2月9日,哥白尼诞生于波兰西部的一个商人家庭里,他幼年丧父,由舅父抚养长大。舅父路卡斯·瓦兹洛德是埃尔门兰德地区的主教,非常热心对外甥的培养,这使哥白尼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十八岁那年,哥白尼进了波兰的著名学府克拉科夫大学读书。当时,这所学校是闻名全欧洲的学术中心,尤以数学和天文学著称。在这里,他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496年,二十三岁的哥白尼来到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意大利,在博洛尼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攻读法律、医学和神学,博洛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徳·诺瓦拉对哥白尼影响极大,从他那里哥白尼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

在意大利期间,哥白尼就熟悉了希腊哲学家阿里斯塔克斯的学说,确信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转也即“日心说”是正确的。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哥白尼于1514年完成了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他在《天体运行论》中观测计算所得数值的精确度是惊人的。例如,他得到恒星年的时间为365天6小时9分40秒,比现在的精确值约多30秒,误差只有百万分之一;他得到的月亮到地球的平均距离是地球半径的60.30倍,和现在的60.27倍相比,误差只有万分之五。

1533年,六十岁的哥白尼在罗马作了一系列的讲演,提出了他的学说的要点,并未遭到教皇的反对。但是他却害怕教会会反对,甚至在他的书完稿后,还是迟迟不敢发表。直到在他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也就是哥白尼去世的前一天他才收到出版商寄来的《天体运行论》。

这本书出版后,果然遭到了罗马教廷的激烈反对,被列为禁书。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也曾斥责哥白尼,说他妄想推翻《圣经》的权威论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三百年后的1882年,罗马教皇才最终承认哥白尼学说是正确的。

坚持真理的布鲁诺

布鲁诺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天文学家、哲学家。1548年诞生于意大利诺拉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布鲁诺家境贫寒,十岁就进了修道院,十五岁成为修道士。在修道院学习期间,他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交往密切,有机会系统地阅读了不少禁书。在读到哥白尼的著作后,他特别被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所吸引,并为哥白尼著作中严谨的逻辑和精辟的论证所倾倒。

布鲁诺以天才的直觉,发展了哥白尼的宇宙学说,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思想。布鲁诺认为,宇宙是统一的、物质的、无限的,太阳系之外还有无限多个世界,太阳并不静止,也处在运动之中,太阳并不是宇宙的中心,无限的宇宙根本没有中心。

年轻的布鲁诺成为哥白尼日心说的热心宣传者,走上了为捍卫和宣传哥白尼学说而奋斗到底的道路。因为遭到教廷通缉,布鲁诺不得不在1578年离开意大利,先后流亡瑞士、法国、英国、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等国,长达十三年之久。布鲁诺每到一个地方,都积极批判宗教神学,热情宣传哥白尼的学说,反对托勒密的地心说。1583年,布鲁诺来到伦敦,在这里度过了两年多比较安静的时期,他的哲学著作《论原因、本原和统一》以及《论无限的宇宙和多世界》就是在伦敦写作并于1584年出版的。

布鲁诺长期流亡在外,思乡心切。同时他也急切地想把自己的新思想和新学说带回来,献给自己的祖国。1592年初,布鲁诺不顾个人安危,回到威尼斯讲学,结果却落入了教会的圈套,被捕入狱。

布鲁诺在长达八年之久的监狱生活中,受尽酷刑,历尽了人世间非人的折磨和凌辱,但他丝毫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坚贞不屈,始终恪守自己的诺言,不放弃自己的学说和信念。

1600年2月6日,宗教裁判所判处布鲁诺火刑,五十二岁的布鲁诺在熊熊烈火中英勇就义。他死后,教会甚至害怕人们抢走这位伟大思想家的骨灰来纪念他,匆匆忙忙把他的骨灰连同泥土一起抛撒在台伯河中。

1889年的6月9日,在布鲁诺殉难的罗马鲜花广场上,人们树立起他的铜像,以作为对这位为真理而斗争,宁死不屈的伟大科学家的永久纪念。

伽利略与天文望远镜

伽利略于1564年2月15日出生于意大利西部海岸的比萨城,他原籍佛罗伦萨,出身没落的名门贵族家庭。伽利略的父亲是一位不得志的音乐家,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对数学也颇有造诣。因此,伽利略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伽利略十二岁时,进入佛罗伦萨附近的瓦洛姆布洛萨修道院,接受古典教育。十七岁时,他进入比萨大学学医,同时潜心钻研物理学和数学。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伽利略没有拿到毕业证书,便离开了比萨大学。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仍坚持科学研究,攻读了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的许多著作,做了许多实验,并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论文,从而受到了当时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1592年,伽利略来到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任教,开始了他科学活动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研究了大量的物理学问题,如斜面运动、力的合成、抛射体运动等。他还对液体与热学作了研究,发明了温度计。

1609年,伽利略制成了天文望远镜,并用这台望远镜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他发现月球的表面凹凸不平,有高山深谷;木星有四颗卫星围绕它旋转,金星和月亮一样有盈有亏;土星有光环;太阳有黑子,能自转;银河是由于千千万万颗暗淡的星星所组成。这些发现为哥白尼、布鲁诺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教会的信条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伽利略的科学发现,不仅在物理学史上而且在整个科学中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伽利略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宝贵的。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的开端!”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和领袖。青年时代的路德系统地学习了天主教神学,研读了《圣经》。1511年,路德受修道院的差遣朝拜罗马教廷,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朽糜烂,使他对教会的说教越来越感到怀疑,萌发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1512年,马丁·路德获神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维登堡修道院的副院长和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他利用大学的图书馆潜心研读《圣经》,从《圣经》中悟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道理,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立志要通过改革,实现民族复兴。

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维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这成了宗教改革的导火线。天主教认为,世人“犯罪”后,就失落了上帝的宠爱,只有悔罪做善功以赎罪,才能获得“免罪罚”。因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所立的功劳无限,加上圣母和其他圣徒们的多余功劳,形成了教会的“功劳宝库”。个人能力有限,所做善功不足以完全补罪,教会可以从功劳宝库中取而赠之。教皇和主教就以此对教徒施行“大赦”。14世纪以来,这类“免罪罚”的方式,逐渐演变成出售赎罪券的方式来进行。当时教皇特使宣称,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灵魂即刻应声升入天堂。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以惊人的勇气在维登堡教堂门上贴出了《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简称“九十五条论纲”,就赎罪券问题提出异议,要求进行争辩。他在论纲里说:教皇无权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确证上帝对罪愆的赦免;当钱落入钱箱叮当一响,贪婪和爱财的欲念就会增加;基督教徒凡诚心忏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罚。他还指出,符券贩卖者们关于免罪之道所作的胡乱宣传,会影响人们对教皇的尊敬,比如说,人们会问,既然教皇比当代最富有的人还富有,为什么他不拿自己的钱财来修缮圣彼得大教堂,而要用贫苦的信徒们的钱财呢?路德提出论纲的时候,并没有公开反对教皇,也没有想到要发动大规模的改革运动,但实际上论纲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所以,论纲犹如“放出闪电”传遍德意志,在德意志引起广泛讨论,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接着在西欧引起强烈的反响,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1520年8月,他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在信中痛斥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专横、掠夺,主张君权神授,呼吁世俗君主建立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企图以民族的世俗权威取代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神权。

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闵采尔领导农民和平民掀起了新一轮宗教改革。闵采尔也主张信仰得救,但他认为信仰就是人的理性,号召用暴力手段实现社会变革,建立人人平等的“千年天国”。1524~1526年,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战争遍及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区,全国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农民参加了斗争。在农民战争中,教会的寺院、教堂被捣毁,教会财产流失,教士的威信扫地,农民战争动摇了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统治地位。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还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发生在德国的这场改革很快波及了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先后创立,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新教教派。

英西战争

西班牙是15~16世纪的海上霸主,到了16世纪下半叶,英国完成统一也开始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两国间爆发了争夺海上霸权的激烈战争。

西班牙拥有庞大的舰队,英国起初不敢正面交锋,于是采取海盗手段掠夺财富,打击西班牙力量。这期间英国招募和支持的大量海盗在大洋上对西班牙商船甚至军舰大肆劫掠,作战得力还被封官晋爵,英国以高官厚禄招募大批富有实战经验的海盗为皇家海军所用。英国的海盗活动使西班牙遭受了巨大损失。西班牙试图报复,组织暗杀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扶植前苏格兰女王玛利亚上台,但阴谋被伊丽莎白识破,于1587年处死了玛利亚,同年英国海盗公然袭击了西班牙本土港口,抢劫了西班牙国王的私人财宝船,西班牙决心征讨英国。在信奉天主教的玛利亚被处死后,罗马教皇颁布诏书,号召对英国进行圣战。西班牙借机扩编了舰队,命名为“无敌舰队”。

1588年5月,拥有130多艘战舰、3万多人、1124门火炮的“无敌舰队”由没有海战经验的西多尼亚公爵统率出航。7月到达英吉利海峡,英国舰队尾随前进不断以分队骚扰,逐渐耗尽了西班牙军舰的弹药,英舰经过重新补给后于7月28日夜用火船偷袭了在敦刻尔克附近驻泊的“无敌舰队”,西班牙舰队大乱,英舰队全速追击,第二天上午9时双方交火,英舰以纵队靠近西班牙舰队利用侧舷炮密集射击,“无敌舰队”混乱不堪弹药耗尽,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被彻底击溃,西班牙自此丧失了制海权。

之后,英国派出海军和海盗配合继续扫荡西班牙海上力量,西班牙为弥补国库空虚疯狂掠夺美洲殖民地,但财富大部分在海上被劫掠,1702年,西班牙满载价值2000多亿英镑财宝的“黄金舰队”遭150多艘英荷联合舰队拦截,西班牙人焚毁了大部分船只,其余被联合舰队俘获,所获数百亿英镑。此后西班牙日渐衰落,英国获得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

尼德兰革命

自16世纪以来,尼德兰城乡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北方以荷兰、泽兰两省的工商业最为发达,毛织业、麻织业、造船业极负盛名,航海业和渔业的水平相当高。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出现大规模的、集中的手工工场。农村中的大部土地掌握在大富商手中,北方诸省在经济上与西班牙联系很少。南方诸省的手工工场也有广泛发展。在农村,资本主义农场的经营形式也出现了,安特卫普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但南方诸省在经济上与西班牙及其殖民地有密切联系。

经济的发展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北方的贵族阶级逐渐与资产阶级接近,变为新贵族。市民阶级也在急剧分化。西班牙统治者查理一世和腓力二世及其控制的天主教会推行专制主义,任意破坏尼德兰各省区和城市的特权,勒索大量捐税;设立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新教徒。这一政策严重地束缚了尼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剧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16世纪60年代初,加尔文教新教徒多次举行反对天主教会的武装暴动。1565年荷兰省督威廉一世组织“贵族同盟”,次年4月向西班牙驻尼德兰总督玛格丽特呈递请愿书,提出停止宗教裁判所的活动等项要求。这说明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再也无法忍受西班牙的统治。尼德兰革命形势成熟。

1566年8月,尼德兰爆发反对天主教会的圣像破坏运动。同年10月参加起义者达数万人。后由于资产阶级和贵族同盟的动摇、妥协,1657年春运动遭镇压。同年8月,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派阿尔法为尼德兰总督。阿尔法设“调查骚乱委员会”,血腥镇压尼德兰革命者,并推行新的税制。尼德兰人民在南方密林中,组成“森林乞丐”游击队;在北方沿海,组成“海上乞丐”游击队,英勇反抗西班牙的暴政。

1572年,北方各省举行大起义,解放了荷兰、泽兰两省的大部。同年8月威廉一世被推为北方各省执政。南方革命形势也日趋高涨。1576年9月4日,布鲁塞尔爆发起义,推翻了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统治机构。1576年11月8日,南北各省代表缔结《根特协定》,恢复南北统一,共同反对西班牙的统治。慑于革命的不断深入,在西班牙增兵的情况下,西南几省贵族于1579年1月23日结成阿拉斯同盟,宣布承认腓力二世对尼德兰的主权,天主教神圣不可侵犯。北方7省和南方部分城市为对抗西南几省贵族的背叛,于同年1月6日结成乌得勒支同盟,规定建立统一的军队,采取统一的税率、币制和度量衡制,制定共同的军事、外交政策。同盟促使北方7省完全摆脱西班牙的统治,为联省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581年,由北方各省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宣布废黜腓力二世,正式成立联省共和国。由于荷兰省在联省中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最重要,因此亦称荷兰共和国,简称荷兰。随后,荷兰在军事和外交上取得反西班牙斗争的胜利。1609年1月9日,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被迫与荷兰签订《十二年停战协定》,在事实上承认了荷兰的独立。尼德兰革命在北方获得完全胜利。

尼德兰革命以加尔文教为旗帜,以城市平民为斗争的主力,推翻了西班牙在尼德兰的专制统治,在欧洲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在尼德兰北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十年战争

13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的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因此,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企图在捷克(波希米亚)恢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捷克国王。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1618年5月23日,武装群众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第二年,起义军进攻奥地利,包围了维也纳,斐迪南惊恐万分,急忙向天主教同盟求救。1620年,提利率领天主教联盟军队2.4万人攻入捷克,击败起义军。1620年11月,曼斯菲尔德统率的新教联盟军和提利天主教联盟军在布拉格决战,新教盟军很快被击溃,起义者被血腥镇压。1620年底,西班牙军和天主教联盟军攻入普法尔茨,1623年再度击败新教联军。

天主教联盟的胜利威胁到了德意志新教诸侯,1625年丹麦在英、法、荷盟国的支持下和新教联盟联合向帝国皇帝发起进攻,很快攻入德国西北部,曼斯菲尔德率英军占领捷克西部。1624年皇帝起用华伦斯坦雇佣军。4月华伦斯坦击败曼斯菲尔德,之后击败丹麦,控制了萨克森地区。丹麦被迫于次年5月同皇帝签订《吕贝克和约》退出德意志。

丹麦失败后皇帝和天主教联盟势力扩张到波罗的海,引起瑞典的不满,1630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在法国支持下率军在奥德河口登陆,在盟国支持下迅速攻占了德国北部和中部的大片领土。1631年7月,瑞典军和提利雇佣军进行维尔本会战,提利溃败,同年9月17日,双方集中主力进行布赖滕菲尔德会战,瑞典和萨克森联军依靠古斯塔夫创造的全新战术大败提利,1632年4月古斯塔夫帅新教联盟军在莱茵河再次击败提利残部,提利阵亡,瑞典军进而驱逐西班牙军占领莱茵区。皇帝再次起用华伦斯坦,华伦斯坦学习了古斯塔夫战术并切断了瑞典军后勤补给线,阻止了瑞典军的攻势,1632年11月两军在吕岑决战,瑞典军获胜,但双方均损失惨重,古斯塔夫二世阵亡,这使得瑞典军停止了扩张。

1634年9月,天主教和西班牙联军在纳德林根会战中击败瑞典和新教联军,瑞典军主力损失殆尽,失去了德意志中部的萨克森和勃兰登堡领地。

1635年,法国直接出兵德意志、尼德兰、意大利、西班牙。瑞典军趁机再次侵入德意志中南部。1642年11月瑞典军再次在布赖滕菲尔德击败皇帝军,此时丹麦却向瑞典宣战,于1644年击溃瑞典荷兰联合舰队,不久瑞荷联合舰队歼灭了丹麦海军,丹麦退出战争。1645年3月,瑞典军在捷克重创皇帝军,同年8月法军又在纳林根会战中击败皇帝军,皇帝丢失大部分德意志领土,1648年法瑞联军在处斯马斯豪森会战中彻底击败皇帝军。同年10月神圣罗马帝国和参战各方签订《维斯特伐利亚和约》,三十年战争结束。

三十年战争是第一次对立集团间爆发的欧洲大战,反哈布斯堡集团取得胜利,法国取得欧洲霸权,瑞典取得波罗的海霸权,荷兰和瑞士彻底独立;德意志遭到严重破坏,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西班牙进一步衰落,葡萄牙获得独立。这场战争过后,新教取得了合法的地位,教皇的权势一落千丈,从此对欧洲政治的影响微乎其微。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