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十一章 车马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古书上常见车马并举。例如《诗经·唐风·山有枢》说:"子有车马,弗驰弗驱。"《论语·公冶长》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1]战国以前,车马是相连的。一般地说,没有无马的车[2],也没有无车的马。因此,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这是说乘肥马驾的车。古代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这不在于说他有四千匹马,而在于说他有一千乘车。

车马、建筑、饮食等等物质文明是最流行的研究课题。近几十年来,历史学界有一种说法是,与传统史学关注英雄相比,现代史学更关注社会底层,包括所谓"物质文明"、"草根阶层"等等。丁文江先生形象地比喻道:面对钱塘江的潮水,小孩子总是注意着在浪尖上弄潮的健儿,大人们却知道更重要的是大潮本身。这意味着成熟。

古人说"服牛乘马",可见马车之外还有牛车。马车古名小车,是供贵族出行和作战用的;牛车古名大车,一般只用来载运货物。

古代马车的车厢叫舆,这是乘人的部分[3]。舆的前面和两旁以木板为屏蔽,乘车的人从舆的后面上车[4]。《论语·乡党》说:孔子"升车必正立执绥",绥是车上的绳子,供人上车时拉手用的。

古人乘车是站在车舆里的,叫做"立乘"[5]。舆两旁的木板可以倚靠身体,叫做。舆前部的横木可以凭倚扶手,叫做式(轼)。古人在行车途中用扶式俯首的姿势表示敬礼,这种致敬的动作也叫做式[6]。所以《檀弓》说:"夫子式而听之。"[7]一般车舆上有活动装置的车盖,主要是用来遮雨的,像一把大伞。

车轮的边框叫辋(wǎng),车轮中心有孔的圆木叫毂(孔是穿轴的),辋和毂成为两个同心圆。《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8]辐是一根一根的木条,一端接辋,一端接毂。四周的辐条都向车毂集中,叫做"辐辏",后来辐辏引申为从各方聚集的意思。《汉书·叔孙通传》说:"四方辐辏。"

车轴是一根横梁,上面驾着车舆,两端套上车轮。轴的两端露在毂外,上面插着一个三四寸长的销子,叫做辖,不让车轮外脱。辖是个很重要的零件,所以《淮南子·人间》上提到"夫车之所以能转千里者,以其要在三寸之辖"。后来引申为管辖的意思。露在毂外的车轴末端,古代有特定的名称叫(wèi,又写作),又叫轨。《诗经·邶风·匏有苦叶》说:"济盈不濡轨。"古人常乘车渡水,这是说济水虽满并没有湿到车轴头,意思是水位不到半轮高。轨的另一个意义是指一车两轮之间的距离,引申为两轮在泥道上碾出来的痕迹,又叫做辙。《礼记·中庸》所谓"今天下车同轨",并不是有人把天下的车辙大小都规定下来,而是规定了车子的统一尺寸,车轮的轨辙就自然一致了。

附带说一说轫(rèn)。轫不是车子的组成部分,而是阻止车轮转动的一块木头。行车时先要把轫移开,所以启程称为"发轫"。引申开来,事情的开端也叫"发轫"。

辕是驾车用的车杠,后端和车轴相连。辕和是同义词。区别开来说,夹在牲畜两旁的两根直木叫辕,适用于大车;驾在当中的单根曲木叫,适用于小车[9]。所以《左传·隐公十一年》说:"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颍考叔挟以走。"

车辕前端驾在牲口脖子上的横木叫做轭。轭和衡是同义词。区别开来说,轭用于大车,衡用于小车。所以《论语·卫灵公》说:"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

车辕前端插上销子和轭相连,叫做。和是同义词。区别开来说,用于大车,用于小车,所以《论语·为政》说:"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10]

古人乘车尚左(以左方为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叫做骖乘,又叫车右。所以《左传·宣公二年》说:"其右提弥明知之。"[11]兵车情况不同。主帅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护主帅,叫做车右。一般兵车则是御者居中,左边甲士一人持弓,右边甲士一人持矛。

驾车的马如果是三匹或四匹,则有骖服之分。两旁的马叫骖,中间的马叫服。一说服之左曰骖,右曰。笼统地说,则骖和是同义词。所以《楚辞·九章·国殇》:"左骖殪兮右刃伤。"[12]王勃《滕王阁序》说:"俨骖于上路。"[13]

古代贵族的车马还有若干装饰附件,不一一叙述。

上文说过,战国以前马是专为拉车用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左师展将以公乘马而归。"孔疏:"古者服牛乘马,马以驾车,不单骑也。至六国之时始有单骑,苏秦所云"车千乘,骑万匹"是也。"但是孔疏又引刘炫的话,以为左师展"欲共公单骑而归",这是"骑马之渐"(开端)。我们认为春秋时代可能有骑马的事,但那只是极个别的情况。到了战国时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从匈奴学来了骑马。后来骑马之风才渐渐盛行起来的。

注释:

[1]裘,皮衣。唐石经初刻本无轻字(见阮元《论语注疏校勘记》)。

[2]当然,马车之外还有牛车等。

[3]所以后世轿子也叫肩舆。

[4]此据古书所记。近来考古发掘,知道上古车舆有的是方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六角形,有的周围是高起的栏干,后面留有缺口,以便乘者升降。

[5]但是"妇人不立乘",见《礼记·曲礼上》。

[6]但是"兵车不式",见《礼记·曲礼上》。

[7]式,通"轼",车前横木,这里用如动词,扶轼。

[8]辐,车的辐条。毂(gu),车轮中心有圆孔的圆木,里边贯轴,外边承辐。

[9]此据古书所记。近来考古发掘,知道上古乘人的马车多为独辕直木。又,汉代乘人的车,种类复杂化,车辕成双,驾车的马以一匹为常,这里不细说。

[10] (ní),连接牛车辕端与轭(横木)的关键。

(yuè),连接马车辕端与衡(横木)的关键。

[11]右,车右,又称骖乘。古制,一车乘三人,尊者在左,御者在中,骖乘居右;但君王或战争时的主帅居中,御者在左。车右都是有勇力之士,任务是执干戈以御敌,并负责战争中的力役之事。提弥明,人名。

[12]殪(yì),死。右,指右骖。刃伤,为兵刃所伤。

[13]俨,整肃的样子。骖,驾在车辕两旁的马,这里指车马。上路,地势高的路。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