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松崖医径

卷上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杂病准伤寒治法

人病不止于伤寒。而特立伤寒一法。凡有病而治之。皆当准此。以为之绳度也。

伤寒伤风辨证

伤寒无汗。恶寒面色惨。脉浮、紧。鼻壅闭而干。伤风自汗。恶风面色光泽。其脉浮而缓。鼻注清涕。凡遇新得之病。须要如此别之。

伤寒证

足太阳经。头项痛。腰脊强。以少阳、阳明、太阳三经通论。则此经为表。以本经专论。又当分表之表、表之里之异焉。此经受邪最先。外来之邪。莫甚于寒。寒不伤卫。而伤荣。卫不受伤则强。寒主收敛闭藏。所以无汗。无汗卫强。表之实也。太阳之经。有标有本。标病。则身热。

本病。则恶寒。凡伤寒邪。其候必头项痛。腰脊强。脉浮疾。大略与内伤同。内伤则右关以上。脉大于左口腹为之不利。伤寒则左关以上。脉大于右。鼻息为之不利。一二日宜麻黄汤主之。此特举其常数而已。然有一日之内。就传经者。亦有二三日。只在一经者。不可越经而治。

伤风证

风。阳邪也。风喜伤卫。卫既受伤。则腠理为之不密。所以自汗而恶风。与寒邪伤人不同。寒为肃杀之气。其色必惨。风为鼓舞之气。其色必和。各从其类也。卫者。外卫也。对荣而言。为表之表。对无汗而言。为表之虚。脉来浮缓。

然其所可对者。经络标本而已。是以头项腰脊俱疼。身表亦为之热。一二日间。宜用桂枝汤主之。其传经与伤寒无异。当以脉证辨之。但桂枝汤颇燥。非通于脉者。不可用也。遇此经症。莫若用易老神术汤。尤为稳当。

伤寒见风伤风见寒

太阳症。头痛。腰脊强。发热。恶寒。无汗。本伤寒也。又感风邪。其脉浮、缓。是伤寒见风也。太阳症。头项腰脊俱疼。发热。恶风。自汗。本伤风也。又感寒邪。其脉浮、紧。是伤风见寒也。旧用各半汤。今用九味羌活汤。

伤寒。伤风。始得之症不同。至传经皆同。故此后混为一治。

伤寒伤风传至肌肉

太阳经。伤寒。伤风。失于解表。则传肌肉之间。肌肉之间者。卫荣之下是也。

卫荣属太阳之标。肌肉属阳明之标。邪传至此。当三二日发。其经夹鼻。络于目 额中。从头下至足。行身之前。以太阳一经而论。则卫为表之表。荣为表之里。以太阳少阳阳明三经而论。则少阳为半表半里。阳明为表之裹。太阳为表之表也。去太阳未远。其脉尚浮。已入阳明。其脉乃长。未至阳明之本。是以几几而热目疼鼻干。不得卧也。恶寒症已罢。不可纯用辛热之剂以发之。若误用麻黄桂枝。则有发黄等症。葛根汤主之。

传筋

风寒之袭人。有伤经之邪。有传经之邪。其伤经之邪。在卫则桂枝汤。在荣则麻黄汤。其传经之邪。在肌肉。则葛根汤。在筋。则用大青龙汤。高下浅深各不同。盖荣卫为表之表。肌肉为表之里。至于筋。邪入深矣。恃其未入腑。故亦属表之里焉。表症未已。故头项腰脊强痛。身发热脉浮紧。里症将作。故烦躁引饮。过饮则停水。所以大青龙汤内。用石膏以解烦躁。用杏仁以去水逆。其有身热呕哕。脉来浮而滑者。则用小青龙汤主之。

传少阳

身之后属太阳。身之前属阳明。身之侧属少阳。邪之袭人。在太阳。则恶寒。在阳明。则恶热。

少阳居中。介乎二者之间。其经循胁络于耳。始于目锐 。终于窍阴交膻中。邪传至此。一寒一热。

胸胁痛。耳聋。呕逆。脉弦。太阳在标。可汗而解。麻黄汤是也。在本可渗而解。五苓散是也。阳明在标。可以解肌。葛根汤是也。在本可下而解。三承气汤是也。独少阳居中。不表不里。开窍于胆。

有入无出。故禁发汗。禁下。禁利小便。唯宜和之以小柴胡汤。然此方冷热均平。从乎中而治也。

苟里证居多。表证居少。又非此方所能也。当治之以大柴胡汤。

传阳明经

邪之伤经。有高下之不同。邪之传经。有浅深之不一。高则桂枝汤。下则麻黄汤。浅则葛根汤。

青龙汤。半深半浅。则小柴胡汤。深则大柴胡汤。三承气汤。自柴胡汤以前。皆表之剂也。自小柴胡汤以后。皆下之剂也。未入腑发之。固有微甚矣。已入腑下之。岂无轻重乎。故大柴胡汤。治二分里一分表。小承气汤。治痞实两证。调胃承气。

治痞燥实三证大承气。治痞满燥实四证。各各不同也。苟不审而行之。不失之过。则失之不及矣。

夫岂可乎。

传三阴经

阳经有太阳、少阳、阳明。阴经有太阴、少阴、厥阴。治阳经顺而易。治阴经逆而难。所以易者。以其治可得而一也。所以难者。以其治不可得而一也。何也阳经之邪。始寒而终热。有一定之法。人所易知。阴经之邪。或寒而或热。无一定之法。人所难知。苟无所辨。欲下之则有可温之说以拒之于中。欲温之。则有可下之说以挠之于内。二者交战于胸中。殊无定见。岂不误人性命乎。殊不知阴经之邪有二。有自阳经而传来者。有不自阳经而直中者。自阳经而传来。则为热邪。

不自阳经来而直中。则为寒邪。热邪为病。在太阴。则腹满。而嗌干。在少阴。则口燥、舌干、而渴。在厥阴。则烦满而囊缩。脉皆沉疾而有力。是其经虽阴而证则阳矣。其少阴厥阴。虽有厥逆之症。而内则实恶热而欲得凉也。寒邪为病。在太阴。则腹满而吐利。不渴。在少阴。则吐利欲寐。

足胫寒而小便色白。恶寒 卧。或脐腹间痛。在厥阴。则手足厥冷。小腹痛。吐利而寒。脉皆沉细而无力。是其经既阴而症又阴也。其少阴。厥阴。虽有燥有烦干渴之症。终是恶寒而大小便利也。

二者之邪。其始之所得。既不同。其终之所至。亦不同。以此别之。若睹黑白。何难之有哉。大凡临症在两似之间。必须审其得病之始。自阳经传来。或六七日。或十数日得。以上阳邪之候。必须下之。以承气辈。不自阳经传来。而直中之。初病之间遂得。以上阴邪之候。必须温之。以四逆之辈。庶免实实虚虚之祸。而人无夭札之患矣。

结胸

(以下皆坏症也)

病属于阳。脉必浮数动滑。当以汗解。医反攻里。里虚则邪气因之而入。动于膈中而为结胸。

心下硬满痛。脉沉疾有力。或如柔 状。或心中懊 。或喘。或舌上燥。而或汗出际颈而还。或水结心下。其兼见之证虽不同。而为结胸之证则一。按之而痛。或痛甚。手不可近。太阳标发热。

与本经头痛所传者。大陷胸汤。太阳标与阳明经潮热所传者。大陷胸丸。太阳标与少阳经胁痛所传者。小陷胸汤。临症务要审详。

痞病属于阴。脉必沉涩弱微弦。误下之为痞气。按之不痛。谓之虚邪。其状心下妨满。唯所兼之证不同。故所用之方。亦不得而同也。兼热。则用黄连大黄泻心汤。兼冷热不调。则用黄连大黄附子泻心汤。兼阴盛阳虚。则用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盖结胸之脉沉实。

其病谓之实邪。故下之也急。痞气之脉。关脉必浮。其病谓之虚邪。故下之也缓。彼用大黄则煎之。乃取其气味浓。此用大黄则渍之。取其气味之薄。虽然亦必脉疾而证热。然后用此法。否亦不得以易而试之。其余悉皆阴多阳少者。盖为病发于阴。是以然也。名为泻心。非泻心火之热。泻心下之痞也。读者毋以辞为主焉。

蓄血

阳明证。禁利小便。误之则蓄血下焦。禁发汗。误之则蓄血上焦。未至太阳本。五苓散不中与也。而与之。则亦成蓄血焉。外此又有不当汗而汗之。为衄血。为唾血。当汗而不汗之。为呕血。为吐血。种种各异。蓄血上焦。必显血证。不待辨而可明也。蓄血中下二焦。本证多有不显。

不容以不辨焉。大凡得此症候。小便自利。一也。大便褐色。二也。狂言见鬼。小便淋。三也。

小腹满痛。四也。其人如狂喜忘者。五也。不思水。或漱水不欲咽。六也。轻则桃仁承气汤。重则抵当汤。在上则犀角地黄汤。凉膈散加地黄。中则桃仁承气汤。下则生地丸。或抵当汤丸。

务以一方对一病。毋容差失。

发黄

脾属土。其色黄。其性湿。以是知黄为脾病也。湿气在里。复瘀热于外。脾胃蒸湿不散而生。

谓之湿黄。当汗不汗。当利小便而不利小便之过也。病属阳症。而误用温药而生。谓之干黄。湿黄则一身尽痛。色如黄金样。小便不利。四肢沉重。渴不欲饮。干黄则一身不痛。色如橘样。小便自利。四肢不沉重。渴而引饮。阳明则茵陈蒿汤。兼太阳。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兼少汤。柏皮汤。若夫阴证发黄。亦当有辨。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可也。

发斑

(阴症附条下)

斑之为病。其候至重。有下之太早。热气乘虚入胃而发。有下之太迟。热蓄胃中而发。有病属阳。

用热过多而发。有冬月太暖。人受不正之气。至长夏而发。凡得此症。切不可发汗。若误汗。重令开泄。更增斑烂必矣。在肌葛根橘皮汤。在面。阳毒升麻汤。在身。阳毒玄参升麻汤。若黑斑。

非药所能也。辨此证。当于胸腹求之。若手足之间。或有蚊子所啮。则难凭据。果是斑证。病人两手脉来浮洪紧数。必有所苦。其斑先红后赤。果是蚊子所啮。病患两手脉来恬静和缓。必无所苦。其斑先红后黄。以此求之不能遁其情矣。

(阴 附条下)

病。属太阳经。先曾中风。又感寒湿二气而然。大发湿家汗。亦致此焉。发热恶寒与伤寒似。但项背反强硬。口噤如痫状。此为异耳。身热足寒。项颈强急。恶寒面赤。目赤。头摇。口噤。背反强者。属太阳。头低。视下。手足牵引。肘膝相构。属阳明。一目或左右视不正。并一手一足搐搦者。属少阳。无汗刚 也。大黄加独活防风汤。有汗柔 也。桂枝加川芎防风汤。太阳兼阳明。

防风当归散。所谓汗之。止之和之。各随其强。此之谓也。

伤寒治法

太阳标病。身热。恶寒。头痛腰背强。无汗。脉来浮紧。麻黄汤主之。

太阳经病。与阳明标病。鼻干恶热不恶寒。脉浮而长。葛根汤主之。

太阳经病。身热。头痛。项脊强。恶寒。烦躁饮水。脉浮紧。大青龙汤主之。

太阳经病。身热头痛。项背腰脊强。恶风。心下有水气而呕哕。脉来浮紧。小青龙汤主之。

以上四条皆表证发汗药也伤寒五六日。胸胁满痛。喜呕。往来寒热。脉弦而数。少阳经病也。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至十余日不解。胸胁满痛而呕。少阳经病也。日晡潮热。大便结而燥。

脉数而颇沉。大柴胡汤主之。

目疼。鼻干。发热而不恶寒。大渴而大便未结。脉浮而长。白虎汤主之。

若脉来长而带浮。背微恶寒。无他表证而渴者。阳明经病也。白虎东加人参主之。

伤寒头痛。项背腰脊强。恶寒。渴而饮水。小便不利。脉来浮紧。太阳本病也。

五苓散主之以上五条和解药也身热。鼻干。身重。气短。腹满。潮热。不恶寒。谵言。谵语。心下痞。胸满。大便难。口渴。心烦。自汗。小便赤涩。脉沉而疾滑实长大。大承气汤主之。

身热。鼻干。内热。胃中燥。大便不通。小便赤涩。谵语。心下痞而实。腹中无转矢气。脉沉疾而有力。小承气汤主之谵语。身热。小便赤涩。渴而内热。大便难而不满。腹中有转矢气。

脉沉而疾滑实大。调胃承气汤主之。

以上三条入里下药也前此传阳经之邪。用药法也。失治则传入阴经。又具三阴经治例于后。

腹满实痛。嗌干。手足温。脉沉细实有力。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口燥。舌干而渴。足胫冷。脉沉疾有力。大承气汤主之。

烦满而囊缩脉沉疾而有力。大承气汤主之。

以上三条。三阴经下药也。

心下结硬而痛。兼项背强。如柔 状。自汗直视。脉沉实而疾。大陷胸汤主之。

心下结硬而痛。兼懊 不宁者。

心下结硬而痛。直至小腹。兼舌燥而渴。潮热而烦者。

心下结硬而痛。兼头汗自出。头以下无之。小便不利。或发黄者。

心下结硬而痛。兼连胸胁满痛。但微汗出而无大热者。

心下结硬而痛兼喘者。

以上六证。俱大陷胸汤主之。若非脉沉实而疾。与大便闭结。用不可行也心下结硬。按之而痛。兼有热者。小陷胸汤主之。

心下结痛。无热证而脉弱者。此寒实结胸也。枳实理中丸。主之若脉沉实者。三物白散主之。

以上八条。治结胸之药也。

心下满而不痛。半夏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按之濡。关上脉浮而疾。兼热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兼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硬。胃中不和。兼干呕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硬。兼干呕心烦不得安者。甘草泻心汤主之。

以上五条治痞之药也小便利而赤。大便下如豚肝黑色。即褐色也。其人如狂状。桃仁承气汤主之。

小便赤而利。其人欲狂。大腹满痛。抵当汤主之。

身黄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状。

身热而烦喜忘。大便黑色。

有热小腹满。小便大便自利。四证俱抵当汤主之。

血结胸中心下。手不可近。为中部蓄血。及无寒热胸满。饮水不欲咽。喜忘昏迷如狂二证。

俱桃仁承气汤主之。以上蓄血下药也。必脉沉疾。方可投之。

胸中痛。手不可近。实者犀角地黄汤主之。若虚不能饮食。黄芩芍药东加生姜黄 主之。

以上必脉虚洪细数。方可投之。

以上七条治蓄血之药也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渴不欲饮。大茵陈汤主之。

小便不利。发热而渴。茵陈调五苓散主之。

小便自利。四肢沉重。渴欲引饮。栀子柏皮汤主之。

寒热往来。一身尽黄。小柴胡加栀子汤主之。

少阳太阳阳明三经合病。身热不去。小便自利而烦。麻黄黄连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将欲发黄。急用瓜蒂散搐入鼻中。出黄水可也。

以上六条。治黄之药也。

伤冷中寒。脉弱气虚。变而为阴黄者。理中东加茵陈蒿主之。

小便不利。烦躁而渴。茵陈蒿东加茯苓猪苓滑石当归官桂主之。

烦躁喘呕不渴。茵陈蒿东加陈皮半夏白朮生姜茯苓主之。

四肢遍身疼者。茵陈蒿东加附子甘草主之。

肢体逆冷。腰上自汗。茵陈蒿东加附子甘草干姜主之。

身冷汗不止者。茵陈蒿东加附子干姜主之。

服前药未已。脉尚伏者。茵陈蒿东加吴茱萸附子干姜木通当归主之。

以上七条。治阴症发黄之药也。若脉微气弱。俱依仲景三经药方。加一味茵陈蒿。尤为稳当。

肌中斑烂。多咳而心烦。但呕清汁。脉浮洪。葛根橘皮汤主之。

面上斑烂多。阳毒已成。腰背痛。烦闷不安。狂言见鬼。下利咽喉痛。下脓血。

脉浮大数阳毒升麻汤主之身上斑烂多。热甚烦躁。谵语喉痹肿痛。阳毒玄参升麻汤主之。

少阳阳明合病发斑。浑身壮热。百节疼痛。升麻栀子汤主之。

通治斑症。消毒犀角饮子主之。或麻黄葛根汤至稳。

阴证有斑。阴毒升麻鳖甲汤主之。大建中汤尤妙。

以上六条。治斑之药也。

项背反张。口噤发热无汗。反恶寒。脉浮紧者。各刚 。麻黄如独活防风汤主之。

项背反张。口噤发热。自汗不恶寒。脉浮缓者。名柔 。桂枝加川芎防风汤主之。

汗下后不解。乍静乍躁。目直视。口噤。往来寒热。脉浮弦。少阳经病。小柴胡加防风汤主之。

发热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脉浮长。太阳兼阳明病。防风兼当归散主之。

项背反张。脉沉而细。口噤。太阴 也。心腹痛。桂枝加芍药防风防己汤主之。

阴 脉微弱。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头胀目摇口噤。附子散主之。

阴 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脉来微细。桂心白朮汤主之。

阴 闭目。手足厥逆。筋脉拘急。汗出不止。脉来微弱。附子防风汤主之。

阴 一二日。面肿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不出。阴气内伤。脉来微弱。八物白朮散主之。

小续命汤。共治 病之要药也。须看虚实经络加减用之。

以上九条。治 之药也。

虚邪传于胸中。结痛懊 不得眠。栀子豉汤主之。

身热邪气内传。心中烦而不眠。栀子干姜汤主之。

以上二条。治懊 之药也。

伤寒坏病变证

太阳标病中风。身热头痛。项强恶风。误下之。前证仍在。加以自汗而喘。胃气不和。脉浮而弱。桂枝加浓朴杏子汤主之。

太阳标本病。头痛项强。自汗恶风。身寒。脉浮而微。误汗之。遂漏不止。小便。

难而清。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标本病。头痛自汗恶风。误下之。胸满脉促。前证仍在。桂枝加芍药主之。若脉微而迟。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伤风误汗之。脉浮而缓。反浮而洪。自汗。用桂枝不能止。形似疟。一日再发。

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

太阳病。身热头痛。脉浮而紧无汗。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伤寒已经发汗。表证未除。协热而利。其脉尚浮。桂枝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身热恶风。项背强而脉浮。误下之。腹满痛而利。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腹满而痛实。不自利。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阳标病。头项腰背疼。脉浮紧。已发其汗。多漏不止。加喘而无大热者。不可用桂枝。宜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主之。

厥阴标病。伤寒阴结。不大便六七日。大下之。结已去。脉不浮。反沉而迟。手足厥冷。咽喉不利。吐脓血。利不止。为难治也。若温之则咽喉痛。唯麻黄升麻汤主之。

太阳脉浮。自汗恶风。伤寒误下之。利不止。脉浮大而长。葛根加黄芩黄连汤主之。

太阳病伤寒。已发其汗而少瘥。过经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

大便结硬。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太阳经伤寒。误下之。里未实。胸满气痞。小便清而不利。不当渴而汤。头汗出。往来寒热。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太阳病伤寒。发汗后表解。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也。当散之。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太阳经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及脉沉紧。而误汗之。

以动其经。身如振摇。桂枝茯苓白朮甘草汤主之。

太阳经病伤寒。传里未实。反吐下之而不解。热结于内而微恶风。脉尚浮。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表未解。当汗。误下之。利不止心下痞。当以理中丸和之与理中丸益甚。邪在下焦也。

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伤寒头痛。当以药汗之。误以火迫切而致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伤寒自汗。当与桂枝汤。服药后不解。胸中痞气上冲不得息。寸脉浮。胸中有寒也。瓜蒂散主之。

伤寒发表攻里。表证解。心下痞硬。噫气未除。旋覆代赭汤主之。

阳明经病自汗。医又攻之。小便当不利。今反自利。津液内竭。虽大便硬干燥。宜蜜煎导之。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咽喉痛。甘草汤主之。不愈。桔梗汤主之。

少阴病咽中生疮。言语声不出者。苦参汤主之。

少阴病咽痛下利脉微。白通汤主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少阴病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或咳或呕。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三四日以上。经病渐好。但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病患手足厥冷。心下满而烦。寸脉作紧。瓜蒂散主之。

厥阴四肢逆冷。心下悸者。内伤冷水故也。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风附

伤风面色光泽。发热头背腰脊疼。自汗恶风。脉浮缓。桂枝汤主之。非恶风不可用。设在两疑之间。莫若用神术汤主之。

辨伤寒潮热形证死诀

合汗不汗。令病患九窍闭塞而热闷乱者死。

合泻不泻。令病患腹胀满。身虚肿者。死。

合灸不灸。令病患阴疝凝。待上冲者。死。

不汗强汗。令病患鼻塞吐血。心肝受损者。死。

不泻强泻。令病患肠滑者。死。

不灸强灸。令病患火气入肠。五脏受邪者。死。

辨外证九候死诀

患人头有汗。身体不凉。焦躁极者。死。

患人自觉骨髓热。口出气粗。肤虚肿者。死。

患人肠胀大呕者。死。

患人汗出如油转出不流口噤战者死。

患人先手足焦。口唇裂。舌黑鼻塞者。死。

患人心下闷。上气喘粗。胃气逆者。死。

患人汗不出。鼻塞不通者。死。

入患门察形证诀

凡人患入门到床前。病患自在冷笑者。死。

患人四肢沉重。昏咳噫慢者。死。

患人扶着。身重如石强叫者。死。

患人眼目盲。谓之神光脱者。死。

患人小肠荣卫不行胞络者。死。

六经分属病证

心图病证

头风热 半身不遂 手足战 风眩晕 肩胛风 拘挛顽麻疼 痛 痫证

冷气痛 寒干胞络痛 不耐风寒

五心烦热 内热

煎厥

气短气促

吐血 咳血 咯血 嗽血 衄血

诸痛

胃口痛 胸背胀痛 肩背项痛 痞满

虚烦 不能劳役 心悬如饥 盗汗

兀兀欲吐 呕哕

干渴 疮疡 疥癣 丹瘭瘾疹 口舌疮

眼目

弩肉烂弦 翳膜 昏朦

闷乱

神不宁

伏梁

肝图病证

牙关不利 半身不遂 瘫痪 中风 面热头大腮肿

冷泪 小腹冷痛 厥煎

湿

通身骨痛

热气上攻头目 发热日间潮作

目暴发赤肿

筋脉缓弱 筋弛无力 四肢不收

痰气壅塞 腹中漉漉有声

腹胁虚胀 小腹胀满

胁下有死血痛 左边发热死血停滞

诸痛

心下满痛 胁痛应心背 疝气 胁肋走痛

癖 癖积发热

头晕 夜梦鬼交

烂弦倒睫 常欲瞑目肾图病症

腰腿膝无力 遗精淋沥白浊 阳事不举 少精 眼黑昏暗劳则小水赤 精滑不耐久 咯血困乏脚弱 手足酸盗汗

遗精白浊

小便如泔精出如膏 得热则梦遗 精脱白浊

冷气冲逆 小肠气

胀满

小肠胀满 小腹痛满 小腹满 小腹坚硬

诸痛

骨节腰疼 背膊酸疼足麻 偏坠寒疝 小腹冷痛 耳重偏正头风 腰痛

癃闭 小水赤 尿血 小水频

气 瘕 奔豚气

耵耳 耳鸣

肾泄

肺图病证

垂肩风 顽麻

痰嗽 怯寒 牙冷痛 内热外热

发热闷乱

烦躁 四肢热 骨蒸 咽喉干 皮肤干燥

大便不通 胸中热壅

嘈杂吐水

胸中气滞 气逆 气促 上焦胀 热喘

自汗 气短 瘦弱 寒热交作 肺痿 津液不到咽

咳嗽

嗽 嗽脓血 喘嗽

呕逆

呕逆吞酸

喉肿痛

上胁积气

丹疹 疮痒 疥癣

脾图病证

吐泻喘渴燥 热烦

上饮下便 夜间发热 黄胆 气喘烦热欲吐 大便不通热壅 消中

脏腑不调 口失滋味 不能动作 不思饮食 精神短少 发热好眠

胀满

浮肿 气不升降 腹胁胀痛 水肿皮黄 心腹胀满

伤食

伤冷食 宿食不化

呕吐

咳逆哕 吐逆

吐泻

腹中不实常泻 吐水 泻下完谷 脾泄 反胃 暴泄 霍乱 干霍乱

噤口痢 赤白痢 里急后重

疟 疟

寒热

肌热怯寒 寒热身体消瘦

当脐有积

诸痛

四肢痛 骨节烦疼 牙痛 腹痛肤泠

嘈杂恶心 寒痰停聚口唇生疮 牙齿宣露

命门图病证

下元冷 小腹下冷冲心 背恶寒

自汗发热 小水热痛 脚热红肿 足下热 小水赤五心烦热

癖气 气上呕逆

羸弱少力 脱精 面色痿黄 阴虚发热 精神短少 昏花耳 鸣寐汗多惊 下虚头面如火唇口干燥 痿软劳瘵

足下有火冲入小腹昏冒

水气

腰脚浮肿 身体沉重 脐内声吼大小便不利 脐下动悸 下黑粪 小水遗沥 小水不通

多吐痰

臀尻足腿疮肿

心部证治之图

〔心经〕手太阳手少阴〔引经药〕 本独活〔脏腑平脉〕手小肠脉洪大而紧手心经脉浮大而散

〔虚〕补药。当归熟地黄 紫石英 〔实〕泻药。山栀子 赤茯苓

〔冷〕温药。桂心 细辛 〔热〕凉药。黄连 生地黄手太阳〔浮〕下指即见〔迟〕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虚〕无力(冷)○盗汗汗出过多〔大建中汤〕四〔小建中汤〕二十四○肩背无力不能久坐〔十全大补汤〕二十七○气短气促上焦虚〔十全大补汤〕二十七○七情内伤冷气痛痰塞咽〔四逆汤〕七〔四七汤〕四十二(热)○寝时头汗五心烦热〔十全大补汤〕二十七○虚烦口干〔十全大补汤〕二十七〔实〕有力(冷)○风气拘挛手足顽麻不仁〔乌药顺气散〕九十三〔八味顺气散〕九十七○心下胃口痛满闷〔草豆蔻丸〕一百三十八(热)○头痛风热耳聋〔彻清煎〕八十六○肩背项骨疼〔通气防风汤〕六十四手太阳〔浮〕下指即见〔数〕一息六至以上〔虚〕无力(冷)○皮肤灼热不耐风寒〔补中益气汤〕六十一(热)○风眩头晕〔川芎散〕一百十四○手足战掉语言謇涩神昏气乱〔羌活愈风汤〕二十九○血腥气吐血咳血咯血〔易老门冬饮〕七十九〔实〕有力(冷)○疥癣疮肿丹瘭瘾疹〔复元通气散〕一百十一○疟病〔小柴胡汤〕十四○半身不遂口眼 斜〔省风汤〕三十九(热)○弩肉侵睛赤眼烂弦〔散热饮子〕八十一○口舌生疮〔导赤散〕八十八○疟疾发渴〔小柴胡东加天花粉〕十五○口干舌苦闷乱煎厥〔导赤散〕八十八○胸中热闷兀兀欲吐〔凉膈散〕一百九

〔心〕小肠附〔中〕微按而见〔平〕四至五至手少阴〔沉〕重按始见〔迟〕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虚〕无力(冷)○多言则咳气短神昏〔十全大补汤〕二十七○健忘神不宁〔归脾汤〕四十六○不能劳役手足酸软动作多汗肌热〔十全大补汤〕二十七(热)○翳膜遮睛视物昏花〔蝉花无比散〕九十九〔实〕有力(冷)○伏梁积〔助气丸〕百二十六○胸中如刀刺痛〔七气汤〕三十五〔四七汤〕四十二○胸背胀痛不能转侧〔七气汤〕三十五○气逆呕哕饮食不下〔苏子降气汤〕三十○心下痞满〔半夏泻心汤〕一十三(热)○垂肩风肩痹疼〔通气防风汤〕六十四○咽干津液少〔八物汤〕五十五手少阴〔沉〕重按始见〔数〕一息六至以上〔虚〕无力(冷)○手足战筋惕肉 似风〔十全大补汤〕二十七(热)○心悬如大饥之状〔平补镇心丹〕百五十七○嗽血面赤〔易老门冬饮〕七十九○衄血〔犀角地黄汤〕二十二〔实〕有力(冷)○客寒干胞络痛而呕〔七气汤〕三十五(热)○头面如火燎视物昏 〔凉膈散〕百九○五痫〔朱砂滚痰丸〕一百二十五○内热引饮〔凉膈散〕一百九○郁冒闷乱〔金花丸〕一百四十五

〔妇人〕诸病属心准男子治 〔经事〕又见肝 〔血崩〕见肝肾

〔小儿〕诸病属心准大人治 〔惊热〕又见肝

肝部证治之图

〔肝经〕足少阳足厥阴〔引经药〕柴胡柴胡〔脏腑平脉〕胆脉弦大而浮肝脉弦而长

〔虚〕补药 当归阿胶酸枣仁苦参 〔实〕泻药。桃仁柴胡青皮

〔冷〕温药。吴茱萸 山茱萸 〔热〕凉药。龙胆草足少阳〔浮〕下指即见〔迟〕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虚〕无力(冷)○胁痛应心痛〔木香顺气汤〕六十○腹胁虚胀〔当归四逆东加吴茱萸〕六○目迎风冷泪〔明目细辛汤〕七十三(热)○赤眼烂弦卷毛倒睫〔神效黄 汤〕七十五〔实〕有力(冷)○风寒稽留痰气壅塞〔青州白丸子〕百三十一○胁下痛〔草豆蔻丸〕百三十八〔丁香楝实丸〕百三十九○牙关不利四肢拘急〔小续命汤〕九○半身不遂〔小续命汤〕九○胁下 癖起自小肠〔肥气丸〕百四十九〔助气丸〕百二十六(热)○筋痿骨痛五心热〔十全大补汤〕二十七足少阳〔浮〕下指即见〔数〕一息六至以上〔虚〕无力(冷)○筋弛无力眩晕〔十全大补汤〕二十七(热)○筋软不能行履〔清燥汤〕七十一○目睛不和头重晕〔地黄丸〕百十八○左瘫右痪〔补阴丸〕百五十一〔羌活愈风汤〕二十九〔四白丹〕百六十四〔二丹丸〕一百五十六〔实〕有力(冷)○通身骨节疼痛〔羌活胜湿汤〕六十九○心下满痛或寒或热〔小柴胡东加青皮枳实山栀〕十六(热)○目暴发赤肿〔洗肝散〕九十○胁下有死血痛〔犀角地黄汤〕二十二○中风眩晕语言謇涩牙关紧急便溺阻碍〔防风通圣散〕百五

〔肝〕胆附〔中〕微按而见〔平〕四至五至足厥阴〔沉〕重按始见〔迟〕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虚〕无力(冷)○胀逆拘急面黑筋露〔当归四逆汤〕五○肾不足精自出夜梦鬼交〔八味丸〕百十九○筋脉弱不能劳视物不明阴痿阴囊湿痒〔八味丸〕百十九○身体痛如被打〔真武汤〕二十一○小腹结硬冷气冲上〔当归四逆东加吴茱萸〕六(热)○身体重痛〔羌活胜湿汤〕六十九〔实〕有力(冷)○小腹胀满〔吴茱萸内消丸〕百二十七○疝气〔蟠葱散〕九十四〔盐煎散〕九十一(热)○身体左边头面热死血停滞〔桃仁承气汤〕二十三〔左金丸〕百四十七〔泻青丸〕百五十三○痞积发热痛吐酸醋〔左金丸〕百四十七足厥阴〔沉〕重按始见〔数〕一息六至以上〔虚〕无力(冷)○伏阴在内常欲闭目〔四物东加桂〕五十一(热)○四肢不收不能起于床手足渐麻〔八物汤〕五十五○〔大秦艽汤〕四十○疟疾发作吐逆烦渴〔小柴胡汤〕十四〔实〕有力(冷)○胁下走痛手不得近〔小柴胡东加枳壳〕十七○悬饮支饮腹中漉漉有声逆气〔二陈东加黄连〕四十五(热)○左边瘀血发热日间静晚下甚〔防风通圣散〕百五○客风面热头大腮肿〔防风通圣散〕百五○热气上攻头目赤肿痛苦〔洗肝散〕九十〔消毒散〕一百

〔妇人〕诸病属肝准男子治 〔经事〕又见心肾命门 〔带下〕又见肾命 〔血崩〕又见心肾命 〔 瘕〕又见肾命

〔小儿〕诸病属肝准大人治 〔惊风热〕又见心

肾部证治之图

〔肾经〕足太阳足少阴〔引经药〕 本羌活独活肉桂〔脏腑平脉〕膀胱脉洪滑而长肾脉沉而软滑

〔虚〕补药。熟地黄葫芦芭五味子山茱萸 〔实〕泻药。猪苓泽泻

〔冷〕温药。附子吴茱萸肉桂益智 〔热〕凉药。知母黄柏地骨皮足太阳〔浮〕下指即见〔迟〕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虚〕无力(冷)○下虚阳事不举〔还少丹〕百五十八○冷气冲逆吐痰不已〔黑锡丹〕百五十九○腰腿膝无力阴囊湿痒〔八味丸〕百十九〔牛膝丸〕百四十六○脏寒真气不足少精〔还少丹〕百五十八○夜梦鬼交遗精淋沥白浊怯劳〔巴戟丸〕百二十(热)○劳则小水赤少涩滞〔地黄丸〕百十八〔八味丸〕百十九○小便色如米泔精自出如脂膏〔小菟丝子丸〕百三十〔八味丸〕百十九〔实〕有力(冷)○腰膝痛〔牛膝丸〕百四十六○小腹内胀痛〔木香蹋气丸〕百四十〔丁香楝实丸〕百三十九(热)○小便赤涩不通〔六一散〕九十六○便毒疳疮〔六一散〕九十六〔滋肾丸〕百五十二足太阳〔浮〕下指即见〔数〕一息六至以上〔虚〕无力(冷)○眼赤暗少精神〔补益肾肝丸〕百十七(热)○得热则梦遗精自出〔三才封髓丹〕百六十三○背膊酸疼足麻痹〔大羌活汤〕七十二○咯血困乏无力〔四物汤〕五十〔四物东加炒蒲黄〕五十四〔地芝丸〕百四十八〔实〕有力(冷)○上焦虚耳作脓〔补益肾肝丸〕百十七(热)○淋癃闭〔六一散〕九十六〔导赤散〕八十八○阴卵肿大小色变〔滋肾丸〕百五十二○小水数而赤甚则尿血膀胱蓄热溺则茎中痛〔四物东加木通〕五十二

〔肾〕膀胱附〔中〕微按而见〔平〕四至五至足少阴〔沉〕重按始见〔迟〕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虚〕无力(冷)○脚弱胫酸〔无比山药丸〕百十六○腰痛〔青娥丸〕百十五○精气不足及不固〔离珠丹〕百六十一〔金锁镇元丹〕百六十○小腹虚寒作痛〔沉香鹿茸丸〕百二十八○肾泄〔无比山药丸〕百十六(热)○耳重偏正头疼〔补益肾肝丸〕百十七○白浊〔巴戟丸〕百二十〔实〕有力(冷)○偏坠寒疝〔天真丹〕百六十二○阴疝 气 瘕〔蟠葱散〕九十四〔盐煎散〕九十一○石肾〔丁香楝实丸〕百三十九〔川苦楝散〕百十二○小肠气〔川苦楝散〕百十二(热)○足下时热如火表则恶寒〔黄连黄柏知母丸〕百五十五足少阴〔沉〕重接始见〔数〕一息六至以上〔虚〕无力(冷)○耳作蝉鸣须发脱落〔八味丸〕一百十九(热)○手酸脚软盗汗〔地黄丸〕百十八○精滑不耐久〔三才封髓丹〕百六十三(实)有力(冷)○奔豚气〔奔豚丸〕百五十四○小腹满痛应心背〔川苦楝散〕百十二(热)○小腹满上支两胁痛〔四物东加青皮〕五十三○小水频而少或赤涩〔导赤散〕八十八○小腹坚硬关格不通〔茯苓琥珀汤〕七十六

〔妇人〕诸病属肾准男子治 〔经事〕又见心肝命 〔带下〕又见肾 〔血崩〕又见心肝命

〔小儿〕诸病属肾准大人治 〔疳〕又见命

肺部证治之图

〔肺经〕手阳明手太阴〔引经药〕葛根白芷升麻葱白〔腑脏平脉〕大肠脉浮短而滑肺脉浮涩而短

〔虚〕补药。阿胶天门冬麦门冬人参五味子 〔实〕泻药。桑白皮杏仁

〔冷〕温药。白豆蔻藿香 〔热〕凉药。黄芩石膏手阳明〔浮〕下指即见〔迟〕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虚〕无力(冷)○腠理疏自汗〔十全大补汤〕二十七〔黄 建中汤〕三〔桂枝汤〕一○水气气短不足以息〔四君子汤〕四十七(热)○虚热或寒热反作〔十全大补汤〕二十七〔实〕有力(冷)○背膊劳强垂肩风〔羌活胜湿汤〕六十九○胸中壅滞〔温中汤〕五十六○寒痰作嗽〔参苏饮〕八十五〔二陈汤〕四十四〔理中丸加半夏〕百二十三(热)○胸中痰火嘈杂吐水〔二陈东加黄连〕四十五〔小半夏汤〕二十六手阳明〔浮〕下指即见〔数〕一息六至以上〔虚〕无力(冷)○皮肤疮痒得汤则快〔败毒散〕八十九(热)○虚喘气促〔易老门冬饮子〕七十九○皮肤不仁丹毒瘾疹〔大羌活汤〕七十二○伤暑发热呕吐闷乱〔清暑益气汤〕六十七○咳嗽多痰吐〔参术调中汤〕七十四○咽喉干〔麦门冬饮子〕八十〔实〕有力(冷)○呕逆〔小柴胡东加竹茹〕十九○丹毒疥癣痛痒〔败毒散〕八十九〔治风煎〕八十七(热)○喉肿痛〔甘桔汤〕三十四○胸中出血烦躁〔犀角地黄汤〕二十二

〔肺〕大肠附〔中〕微按而见〔平〕四至五至手太阴〔沉〕重按始见〔迟〕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虚〕无力(冷)○皮毛聚而落瘦弱〔十作大补汤〕二十七○少气肺痿〔四君子东加五味子〕四十八○肤冷怯寒〔桂枝东加人参〕二(热)○四肢困热〔十全大补汤〕二十七○津液不到咽〔四君子东加五味子桔梗〕四十九〔实〕有力(冷)○右胁有积〔助气丸〕百二十六○上焦寒浊气在上 胀〔木香顺气汤〕六十○大寒犯脑牙齿痛〔白芷散〕百七(热)○皮肤不仁顽麻〔疏风汤〕六十三手太阴〔沉〕重按始见〔数〕一息六至以上〔虚〕无力(冷)○呕逆吞酸〔小柴胡东加吴茱萸〕二十(热)○骨蒸劳瘦咳嗽潮热面赤〔黄 鳖甲散〕百四○嗽浓血痰中带红丝如线成痿〔补肺散〕九十八〔麦门冬饮子〕八十○皮肤干燥日渐黑瘦〔麦门冬饮子〕八十〔实〕有力(冷)○内热外寒〔大羌活汤〕七十二(热)○喘嗽〔泻白散〕百二○热喘〔金花丸〕百四十五○胸中热壅喘息粗大〔凉膈散〕百九

〔妇人〕诸病属肺准男子治

〔小儿〕诸病属肺准大人治

脾部证治之图

〔脾经〕足阳明足太阴〔引经药〕葛根升麻升麻芍药〔腑脏平脉〕胃脉浮长而滑脾脉缓而大

〔虚〕补药。人参黄 白朮 〔实〕泻药。大黄芒硝赤芍药

〔冷〕温药。干姜吴茱萸益智仁 〔热〕凉药。石膏芒硝足阳明〔浮〕下指即见〔迟〕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虚〕无力(冷)○口失滋味不美寒热〔理中汤〕八○腹中不实常泻水谷〔理中丸〕百二十二○冷泻腹疼〔附子理中丸〕百二十九○病久不能食脏腑不调中气不运〔理中丸〕百二十二○食饮不下下即吐逆〔橘皮汤〕五十七〔黑锡丹〕百五十九○腹冷腹皮底下痛〔理中汤〕八(热)○四肢骨节烦疼劳役所伤〔补中益气汤〕六十一○邪热不杀谷上饮下便〔补中益气汤〕六十一〔实〕有力(冷)○四肢痹痛麻木不仁〔蠲痹汤〕三十六○咳逆哕〔橘皮干姜汤〕三十七〔丁香散〕百十三(热)○宿食不消胃口疼〔草豆蔻丸〕百三十八足阳明〔浮〕下指即见〔迟〕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虚〕无力(冷)○肌热如火心下怯寒〔十全大补汤〕二十七○伤冷食成霍乱〔四君子汤〕四十七(热)○禁口痢〔香连丸〕百三十四○伤暑身体烦热〔清暑益气汤〕六十七○伤暑吐泻喘渴烦躁〔清暑益气汤〕六十七〔胃苓汤〕六十八〔香薷饮〕八十三○胃口痛眩运吐水〔草豆蔻丸〕百三十八〔实〕有力(冷)○浮肿肿满如鼓〔七气浓朴汤〕三十八(热)○痰作四肢痛〔控涎丸〕百三十六○三焦填塞气不升降〔中满分消丸〕百四十一○风毒牙疼牙龈肿〔独活散〕百六○昼则明了夜则发热〔小柴胡东加生地黄〕十八〔麦门冬饮子〕八十○唇干燥生疮〔人参石膏汤〕四十三〔白虎汤〕十

〔脾〕胃附〔中〕微按而见〔平〕四至五至足太阴〔沉〕重按始见〔迟〕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虚〕无力(冷)○手足酸软行走欹斜〔四君子汤〕四十七〔黄 汤〕五十八○脾泄〔理中汤〕八○腹疼肤冷足胫肿〔温中汤〕五十六○寒痰停滞阴阳阻隔〔理中汤〕八(热)○饮食所伤劳役过甚腹胁胀满短气〔升麻顺气东加黄柏〕六十六○牙齿宣露动摇劳役尤甚〔十全大补汤〕二十七〔四君子汤〕四十七〔补中益气汤〕六十一○虚热发不思饮食〔益黄散〕百三〔实〕有力(冷)○反胃食入即吐〔五膈宽中散〕九十二〔桔梗汤〕三十三〔木香散〕百一十○水肿皮黄身重〔五淋散〕九十五〔煮枣方〕百六十五○伤食心腹疼胀〔温中汤〕五十六〔槟榔丸〕百四十二○痰饮嘈杂恶心〔茯苓汤〕四十一足太阴〔沉〕重接始见〔数〕一息六至以上〔虚〕无力(冷)○水泻注水〔胃苓汤〕六十八○冷食内伤〔益胃散〕百一(热)○气喘烦热欲吐〔朱砂安神丸〕百二十四○日高后身发潮热懒动作好眠睡〔升阳散火汤〕七十○食后思睡精神短少〔补中益气汤〕六十一○热来如坐甑中热去恶寒不已身体消瘦〔黄 汤〕五十八〔实〕有力(冷)○骨节疼痛饮食无味〔羌活胜湿汤〕六十九(热)○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芍药汤〕七十七〔香连丸〕百三十四○宿食不消当脐有积〔痞气丸〕百五十○黄胆小便涩〔茵陈蒿汤〕十一○消中〔三黄丸〕百三十七〔金花丸〕百四十五○大便不通热壅〔大承气汤〕十二〔大柴胡汤〕十五

〔妇人〕诸病属脾准男子治

〔小儿〕诸病属脾准大人治

命门部证治之图

〔命门经〕手少阳手厥阴〔引经药〕柴胡柴胡〔腑脏平脉〕三焦脉洪散而急包络脉

〔虚〕补药。熟地黄 白朮沉香肉苁蓉 〔实〕泻药。地骨皮青皮

〔冷〕温药。附子肉桂 〔热〕凉药。地骨皮牡丹皮手少阳〔浮〕下指即见〔迟〕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虚〕无力(冷)○羸弱少力面色黧黑〔十四味建中汤〕三十一○真气不足脱精〔巴戟丸〕百二十○下焦冷脚膝酸软〔八味丸〕百十九○小腹下冷气冲心〔四逆汤〕七(热)○小便频而少遗沥〔十全大补东加益智仁〕二十八○夜梦鬼交自汗发热〔巴戟丸〕百二十〔实〕有力(冷)○小腹气上呕逆恶心〔蟠葱散〕九十四〔茱萸内消丸〕百二十七(热)○腰脚重发浮肿〔五苓散〕一百八手少阳〔浮〕下指即见〔数〕一息六至以上〔虚〕无力(冷)○上下不交元阳不固惊悸健忘〔八物定志丸〕百二十一(热)○足下发热入腹冲上头面颈多汗〔滋肾丸〕百五十二○癖气由小腹贯胁下或聚或散走移〔黄连黄柏知母丸〕百五十五○阴虚发热五脏齐损〔三才封髓丹〕百六十三〔地芝丸〕百四十八出血过多面色痿黄〔升阳去热和血汤〕五十九〔实〕有力(冷)○目中溜火视物昏花耳鸣寝汗憎风行步不正卧而多惊〔惊益肾肝丸〕百十七○下血便红〔四物汤〕五十(热)○小水热疼如沃汤〔五淋散〕九十五○脚气发热红肿〔清燥汤〕七十一〔当归拈痛汤〕六十二

〔命门〕三焦附〔中〕微按而见〔平〕四至五至手厥阴〔沉〕重按始见〔迟〕一息一至二至三至〔虚〕无力(冷)○腰背肩痹痛头疼不能任劳〔十全大补汤〕二十七○精神短少〔无比山药丸〕百十六○多吐痰唾〔无比山药丸〕百十六○时虽盛暑背尤恶寒〔四逆汤〕七(热)○小水赤五心烦热〔十全大补汤〕二十七〔实〕有力(冷)○身体沉重疼痛〔真武汤〕二十一○脐下动悸内有水者〔麝香大戟丸〕百三十二(热)○脐下声吼大小便涩闭不利〔麝香大戟丸〕百三十二手厥阴〔沉〕重按始见〔数〕一息六至以上〔虚〕无力(冷)○气血不足颜色不意或唇口干燥〔双和汤〕三十二○咳嗽气少嗜卧渐成劳瘵〔地黄丸〕百十八(热)○房劳损冲任肾三脉足下有火冲入小腹昏冒〔金花丸〕百四十五〔补阴丸〕百五十一○痿软足不任脚胫肿〔清燥汤〕七十一○茎中作痛小水不通〔滋肾丸〕百五十二○臀尻足腿疮肿〔当归拈痛汤〕六十二〔实〕有力(冷)下虚憎寒每遇饮食后头面皆如水〔金花丸〕百四十五(热)○下焦蓄血时下黑粪〔桃仁承气汤〕二十三

〔妇人〕诸病属命准男子治 〔经事〕又见心肾肝 〔血崩〕又见心肾肝

〔小儿〕诸病属命准大人治 〔疳〕又见肾

治病合用药方

汤类(饮煎附)

桂枝汤(一)

桂枝(二钱五分) 芍药 生姜(各一钱五分) 甘草(炙一钱)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大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云用水一盏。即今之茶盏也。约计半斤许。凡用水。仿此为准。)

桂枝东加人参(二)

本方加人参(一钱)

黄 建中汤(三)

黄 (蜜炒一钱) 桂枝(二钱五分) 甘草(炙一钱) 白芍药(一钱五分又云三钱)

生姜(五片) 大枣(一枚)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至八分。去渣。入饧糖一匙。再煎服。或呕者。中满者。勿用饧糖。

以甘故也。

大建中汤(四)

桂心(去皮一钱) 芍药 黄 (蜜炒) 半夏(汤泡各七分) 人参 当归(酒洗)

甘草(炙各二分) 附子(面裹炮一分五厘) 生姜(一钱六分) 大枣(二枚)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当归四逆汤(五)

当归(酒洗) 桂(去皮各一钱) 芍药(酒炒) 细辛 通草(去皮) 甘草(各六分五厘)

枣(二枚)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温服。如其病有久寒者。加吴茱萸生姜主之。

当归四逆东加吴茱萸(六)

当归(酒洗) 桂(去皮) 芍药(酒炒) 细辛(各一钱) 通草(去皮) 甘草(炙各六分)

吴茱萸(汤泡五个) 枣(二枚) 生姜(二钱)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四逆汤(七)

附子(泡七分五厘) 干姜(炒) 甘草(炙各一钱五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服。未瘥。若急。更作一剂。

理中汤(八)

人参 白朮 干姜(炒) 甘草(炙各一钱五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小续命汤(九)

麻黄(去节) 人参(去芦) 黄芩(酒炒) 白芍药(酒灼) 甘草(炙) 川芎 杏仁(去皮尖另研)

桂枝 生姜 防己(去皮各五分) 防风(去芦六分) 附子(童便煮去皮脐二分五厘)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白虎汤(十)

石膏(二钱八分) 知母(六分) 粳米(九钱) 甘草(一钱二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至八分热服。(口燥烦渴。脉虚者。加人参一钱)

茵陈蒿汤(十一)

茵陈(七钱五分) 栀子(三枚) 大黄(一钱五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先煎茵陈减半。再入后二味。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大承气汤(十二)

浓朴(姜汁炒二钱) 芒硝 大黄 枳实(麦麸炒各一钱)

上细切。用水二盏。先煎浓朴枳实。至一盏。再入大黄。取煎六分。去渣。再入芒硝。再煎一二沸温服。以利为度。未利再投一服。

半夏泻心汤(十三)

半夏(汤泡一钱五分) 黄连(二钱五分)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七分) 干姜(一钱)

枣(一枚)

上细切。用水二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小柴胡汤(十四)

柴胡(二钱) 黄芩 人参 半夏(汤泡七次各七分五厘) 甘草(六分) 枣(一枚)

姜(五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小柴胡东加天花粉(十五)

本方加天花粉(七分五厘)

小柴胡东加青皮枳实山栀(十六)

本方加青皮(去穰) 枳实(麦麸炒) 山栀(炒各五分)

小柴胡东加枳壳(十七)

本方加枳壳(麦麸炒五分)

小柴胡东加生地黄(十八)

本方加生地黄(酒洗七分)

小柴胡东加竹茹(十九)

本方加竹茹(三分)

小柴胡东加吴茱萸(二十)

本方加吴茱萸(汤泡七次五分)

真武汤(二十一)

芍药(二钱) 附子(炮去皮一钱) 生姜(七分五厘) 白朮 茯苓(去皮各五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犀角地黄汤(二十二)

犀角屑(一钱二分如无以升麻代之) 芍药(酒炒九分) 生地黄(酒洗二钱四分) 牡丹皮(一钱三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桃仁承气汤(二十三)

桃仁(去皮尖研一钱) 大黄(二钱) 甘草(炙) 芒硝 桂心(各六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纳芒硝。再煎一二沸。温服。血尽为度。未尽再服。

小建中汤(二十四)

桂枝(一钱) 甘草(炙一钱) 白芍药(酒炒三钱) 大枣(一枚) 生姜(一钱)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入饧糖一匙。再煎化服。

大柴胡汤(二十五)

柴胡(去芦二钱) 黄芩 芍药 半夏(汤泡七次各七分五厘) 枳实(麦麸炒) 大黄(各三分)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以利为度。未利再投一服。

小半夏汤(二十六)

半夏(汤泡一钱) 赤茯苓(去皮一钱六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入姜汁一匙。再煎一、二沸温服。

十全大补汤(二十七)

人参(去芦) 白朮 白茯苓(去皮) 甘草(炙) 当归(酒洗) 川芎 熟地黄 白芍药 黄 (蜜炙) 肉桂(去皮各五分)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十全大补东加益智仁(二十八)

本方加益智仁(去壳五分)

羌活愈风汤(二十九)

羌活 甘草(炙) 防风(去芦) 蔓荆子 川芎 麻黄(去节) 熟地黄(酒洗) 细辛枳壳(去穰麦麸炒) 人参(去芦) 甘菊 薄荷 枸杞子 当归(酒洗) 知母 地骨皮黄 独活 白芷 杜仲(姜汁炒去丝) 秦艽(去芦) 柴胡(去芦) 半夏(汤泡)

全胡(去芦) 浓朴(姜汁炒) 防己(去皮各二分半) 白茯苓(去皮) 黄芩 芍药(各三分五厘) 石膏 苍朮(米泔水浸) 生地黄 桂(去皮各一分五厘)

上细切为粗末。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如欲汗。加制麻黄三分。如欲利。加大黄三分。如天阴雨。加生姜一钱。

苏子降气汤(三十)

当归(酒洗) 甘草(炙) 前胡(去芦) 浓朴(姜汁炒)

肉桂(去皮) 陈皮(去白各五分) 紫苏子(捣碎) 半夏曲(各一钱二分五厘)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不拘时服。

十四味建中汤(三十一)

当归(酒洗) 白芍药(酒炒) 白朮 麦门冬(去心) 黄 (蜜炙) 甘草(炙)

肉苁蓉(酒浸去甲) 人参 川芎 肉桂(去皮) 附子(炮) 半夏(汤洗) 熟地黄(酒洗)

白茯苓(各三分)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温服。

双和汤(三十二)

白芍药(酒炒) 当归(酒洗) 熟地黄(酒洗) 黄 (蜜炙各七分) 川芎 肉桂(去皮)

甘草(各五分) 大枣(一枚) 生姜(一钱)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温服。

桔梗汤(三十三)

桔梗 白朮(各八分) 半夏曲(一钱一分) 陈皮(去白) 白茯苓(去皮) 枳实(麦麸炒)

浓朴(姜汁炒各五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调木香散二钱。隔夜空腹温服。吐渐止。气渐下。去木香散加芍药一钱二分。蜜炙黄 八分。如大便燥结不尽下。以大承气汤去芒硝微下之。再服前药补之。

甘桔汤(三十四)

甘草(炙) 桔梗(米泔水浸各二钱五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六分。去渣温服。

七气汤(三十五)

半夏(汤泡一钱五分) 浓朴(姜汁炒) 桂心(各九分) 茯苓(去皮) 紫苏 橘红(去白各六分) 人参(三分) 白芍药(七分)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蠲痹汤(三十六)

当归(酒洗) 芍药(酒炒赤者) 黄 (蜜炙) 姜黄 防风 羌活(各九分)

甘草(三分炙)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橘皮干姜汤(三十七)

橘皮(去白) 通草 干姜(炒) 桂心 甘草(炙各九分) 人参(四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七气浓朴汤(三十八)

浓朴(姜制二钱) 甘草(炙) 大黄(炒各一钱) 枳实(麦麸炒一钱六分) 桂心(五分)

生姜(一钱) 枣(二枚)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如呕者。加半夏三分。

省风汤(三十九)

防风(去芦) 南星(生各一钱四分) 半夏(生用) 黄芩 甘草(炙各七分) 生姜(一钱)

枣(一枚)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大秦艽汤(四十)

秦艽(去芦) 石膏( 各一钱) 甘草(炙) 川芎 当归(酒洗) 羌活 独活 防风(去芦)

黄芩 白芍药 白芷 白朮 生地黄(酒洗) 熟地黄(酒洗) 白茯苓(各五分) 细辛(二分五厘)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如天阴加生姜七八片 如心下痞。每服一两。内加枳实一钱。煎服。

茯苓汤(四十一)

茯苓(去皮) 人参 白朮(各一钱) 枳实(麦麸炒六分) 陈皮(去白八分) 生姜(三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四七汤(四十二)

紫苏叶(七分) 浓朴(姜制一钱) 茯苓(去皮二钱四分) 半夏(汤泡七次一钱七分)

生姜(一钱) 枣(二枚)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人参石膏汤(四十三)

人参(二分五厘) 半夏(汤洗) 栀子(炒) 黄芩(各四分) 川芎 白朮茯苓(去皮) 知母(各七分) 甘草(炙一钱四分) 石膏( 四钱一分) 生姜(一钱)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二陈汤(四十四)

陈皮(去白一钱三分) 白茯苓(八分) 甘草(炙六分) 半夏(汤泡一钱三分) 黄芩(酒炒七分) 生姜(一钱) 乌梅(一枚) 一方加丁香(二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六分。去渣。不拘时热服。

二陈东加黄连(四十五)

本方加黄连(一钱)

归脾汤(四十六)

白朮 茯神(去皮骨) 黄 龙眼肉 酸枣仁(去壳炒各七分五厘) 人参 木香(各三分)

甘草(炙一钱五分)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不拘时温服。

四君子汤(四十七)

人参 白朮 白茯苓 甘草(炙各一钱二分五厘)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四君子东加五味子(四十八)

本方加五味子(五分)

四君子东加五味子桔梗(四十九)

本方加桔梗五味子(各五分)

四物汤(五十)

当归(酒洗) 川芎 熟地黄(酒洗) 白芍药(酒浸炒各一钱五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四物东加桂(五十一)

本方加桂(一钱)

四物东加木通(五十二)

本方加木通(去皮五分)

四物东加青皮(五十三)

本方加青皮(去穰麦麸炒五分)

四物东加炒蒲黄(五十四)

本方加炒蒲黄(一钱)

八物汤(五十五)

当归(酒洗) 川芎 熟地黄(酒洗) 黄 (蜜炙一云人参) 白芍药(酒洗炒)

甘草(炙) 白茯苓(去皮) 白朮(各六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温中汤(五十六)

丁皮(一钱二分五厘) 干姜(炒) 丁香 白朮 陈皮(去白各二分五厘)

浓朴(姜制一钱二分五厘)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葱白三寸。荆芥五穗。煎七分。去渣热服。

橘皮汤(五十七)

橘红(去白) 浓朴(姜制各二钱) 藿香(六分) 白朮 葛根(各四分)

生姜(五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黄 汤(五十八)

人参 黄 (蜜炙) 白朮 白茯苓(去皮) 白芍药(酒炒) 生姜(各一钱)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如吐者。加藿香。生姜陈皮去白。各五分。

升阳去热和血汤(五十九)

生地黄(酒洗) 牡丹皮 生甘草(各五分) 炙甘草 黄 (各一钱) 当归身(酒洗)

苍朮(米泔水浸) 秦艽(去芦)

熟地黄(酒洗) 肉桂(去皮各三分) 陈皮(去白二分) 升麻(七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热服。一方有白芍药一钱。

木香顺气汤(六十)

木香 草豆蔻(面裹炮煨) 苍朮(米泔浸各三分) 浓朴(姜制四分)

陈皮(去白) 青皮(去穰麦麸炒) 益智(去壳) 白茯苓(去皮) 泽泻(去毛)

干生姜 半夏(汤泡) 吴茱萸(汤泡七次) 当归(酒洗) 升麻 柴胡(去芦各一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热服。

补中益气汤(六十一)

黄 (蜜炙一钱五分) 人参 甘草(各一钱炙) 当归(酒洗) 白朮 升麻 柴胡(去芦)

陈皮(去白各五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食远服。

当归拈痛汤(六十二)

羌活 人参 苦参 升麻 葛根 苍朮(米泔浸各五分) 甘草(炙) 黄芩(酒洗)

茵陈蒿(酒洗炒各一钱二分五厘) 防风(去芦) 当归身(酒洗) 知母(酒洗) 泽泻(去毛)

猪苓(各七分五厘) 白朮(四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温服。以美膳厌之。临卧再进一服。不须以膳厌。

疏风汤(六十三)

麻黄(去节二钱) 益智(去壳) 杏仁(制各六分五厘) 甘草(炙) 升麻(各三钱三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渣热服。脚登热水葫芦。以大汗出。去葫芦。冬月不可用。

通气防风汤(六十四)

羌活 独活(各一钱) 本(去芦) 防风(去芦) 甘草(炙各五分) 川芎 蔓荆子(各三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查。空心温服。

调中益气汤(六十五)

黄 (一钱) 人参(有嗽者不用) 甘草(炙) 苍朮(米泔水浸各五分)

柴胡(此味为上气不足胃气与脾气下溜乃补从阴养阳也) 橘红(如腹中气不得运转更加一分)

升麻(各二分) 木香(一分或二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温服。宁心绝思。药必神功。盖病在四肢血脉。

空心在旦服是也。

升麻顺气汤去黄柏(六十六)

黄 (一钱) 半夏(汤泡六分) 甘草(炙) 升麻 柴胡(去芦各二分) 当归身陈皮(去白) 神曲(炒) 人参(各三分) 草豆蔻(四分) 生姜(一钱)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前温服。

清暑益气汤(六十七)

黄 (汗少一钱) 苍朮(米泔水浸各一钱五分) 升麻(一钱) 人参 白朮 陈皮(去白)

神曲(炒) 泽泻(各五分) 甘草(炙) 黄柏(酒炒) 川归(酒浸) 青皮(去穰麦麸炒)

麦门冬(去心) 干葛(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胃苓汤(六十八)

苍朮(米泔水浸) 浓朴(姜制) 陈皮(去白) 甘草(炙) 白朮 茯苓(去皮)

桂心 猪苓 泽泻(各五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羌活胜湿汤(六十九)

羌活 浊活(各一钱) 本(去芦) 防风(去芦) 甘草(炙) 川芎(各五分)

蔓荆子(三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前温服。如身重腰痛。沉沉然。经中有寒湿也。加酒洗汉防己五分。轻者加附子五分。重者加川乌五分。

一方有以上证。用本方加制黄柏一钱制附子五分。制苍朮二钱。

升阳散火汤(七十)

升麻 葛根 羌活 独活 白芍药 人参(各六分) 甘草(炙一分)

柴胡(三分) 防风(三分五厘) 生甘草(二分) 生姜(三片)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热服。忌生泠等物。

清燥汤(七十一)

黄 (七分五厘) 黄连(五分) 苍朮(米泔水浸五分) 五味子(四粒) 白朮(二分五厘) 人参(一分五厘) 麦门冬(去心二分) 橘红(制二分五厘) 当归身(酒洗) 生地黄(酒洗) 神曲(炒各一分) 白茯苓(去皮一分五厘) 泽泻(二分五厘) 猪苓 黄柏(酒炒各二分) 柴胡(去芦五分) 升麻(一分五厘) 甘草(炙一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空心稍热服。

大羌活汤(七十二)

羌活 独活 防己 黄芩 黄连 防风(去芦) 苍朮(米泔水浸) 白朮 甘草(炙)

川芎 细辛(各三分) 知母(酒炒) 生地黄(各一钱)

上细切。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热服。不瘥。再投二三服。

明目细辛汤(七十三)

麻黄根 羌活 防风(各八分) 川芎(二分)

生地黄(酒洗) 蔓荆子(各三分) 当归身梢 白茯苓(去皮) 本(各四分) 荆芥穗(五分)

细辛(少许) 红花(少许) 川椒(四粒) 桃仁(七个去皮尖研)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临卧稍热服。忌酒醋面。

参术调中汤(七十四)

人参 白朮 茯苓(去皮) 炙甘草 青皮(各三分) 桑白皮(去皮) 黄 (各四分)

五味子(十二粒) 地骨皮 麦门冬(去心) 陈皮(去白各二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大热服。

神效黄 汤(七十五)

黄 (一钱五分) 人参(七分) 甘草(炙) 白芍药(各九分) 陈皮(去白八分)

蔓荆子(二分五厘)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临卧热服。

茯苓琥珀汤(七十六)

茯苓(去皮) 白朮 猪苓 泽泻 桂(各八分) 琥珀(一钱) 滑石(七分) 甘草(炙三分)

上细切为末。用长流水一盏半。煎至一盏。空心服。

芍药汤(七十七)

白芍药(一钱) 当归尾(酒洗) 黄连黄芩(各五分) 大黄(四分) 甘草(炙) 槟榔 木香 桂心(各二分五厘)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服。如初病后重窘迫甚者。

倍大黄。加芒硝五分。如痞满气不宣通。加枳实五分。如脏毒下血。

加黄柏五分。如大人气血胜者。本方及加减分两。每加一倍。

饮煎类

木香流气饮(七十八)

藿香叶 木香(不见火) 浓朴(姜制) 青皮(去白) 香附(童便浸) 麦门冬(去心)

白芷(各三分七厘) 甘草(炙二分五厘) 陈皮(去白五分) 大腹皮(乌豆汁洗) 木瓜 人参(去芦) 蓬莪朮(炮) 丁香皮(不见火) 半夏(汤浸各一分) 赤茯苓(一分五厘) 石菖蒲(一分五厘)

草果仁(二分五厘) 紫苏叶 槟榔 白朮 肉桂(去皮) 木通(各三分) 沉香(三分七厘)

上细切。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渣温服。

易老门冬饮子(七十九)

人参 枸杞子 白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一钱) 五味子 麦门冬(各一钱六分)

生姜(三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麦门冬饮子(八十)

麦门冬(去心) 当归(酒洗) 人参(各五分) 黄 (蜜炙) 白芍药(酒炒)

甘草(炙各一钱) 紫菀(酒洗一钱五分) 五味子(十粒)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食后服。

散热饮子(八十一)

防风 羌活 黄芩 黄连(各一钱)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食后温服。如大便燥加大黄一钱。痛甚加制当归。生地黄各一钱。如烦躁不眠。加栀子一钱。

交加饮子(八十二)

肉豆蔻 草果(各二个一个生一个面炮) 甘草(二寸一寸生一寸炙) 浓朴(二寸一寸生一寸姜汁制)

生姜(二钱一半生一半湿纸煨)

上细切。以银砂器。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临发日去渣空心服。未愈。再投一服。

香薷饮(八十三)

香薷(二钱) 白扁豆 浓朴(姜制各一钱)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服。

常山饮(八十四)

知母 常山 草果(各一钱一分) 良姜(七分) 甘草(炙五分) 乌梅(去核一钱六分)

生姜(二钱) 大枣(一枚)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未发前服。

参苏饮(八十五)

人参 紫苏 全胡(去芦) 干葛 半夏 白茯苓(各三分) 枳壳(麦麸炒) 陈皮(去白)

甘草(炙) 桔梗(米泔水浸) 木香(各五分) 生姜(一钱)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彻清煎(八十六)

川芎 薄荷叶(各一分) 本(一钱) 生甘草(五分) 甘草(炙五分) 蔓荆子细辛(各一分)

上为细末。食后用茶清调服。

治风煎(八十七)

天麻(七分五厘) 荆芥穗(二钱五分) 薄荷叶(二钱五分) 白花蛇肉(酒浸去骨四分)

上为细末。用好酒二升。蜜四两。共纳石器内。煎成膏子。每温服一盏。日三进。煎饼厌下。急如暖处服之。要令汗出而已。

散类

导赤散(八十八)

生地黄(酒洗) 木通(去皮) 甘草(各一钱五分) 淡竹叶(七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服。(一本无甘草。有黄芩。)

败毒散(八十九)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枳壳(麦麸炒) 人参 茯苓(去皮) 桔梗(米泔水浸) 甘草(炙) 川芎(各五分)

生姜(一钱)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热服。

洗肝散(九十)

薄荷叶 当归(酒洗) 羌活 防风(去芦) 川芎 甘草(炙) 山栀 大黄(各二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滚水调服。

盐煎散(九十一)

草果(去壳) 砂仁(炒) 槟榔 浓朴(姜汁制) 肉豆蔻(炮) 羌活 苍朮(米泔水浸)

陈皮(去白) 荜澄茄 枳壳(麦麸炒) 良姜 茯苓(去皮) 茴香(炒) 麦芽(炒去壳)

川芎 甘草(炙各二分)

上为末。用水煎。入盐少许服之。

五膈宽中散(九十二)

陈皮(去白) 青皮(麦麸炒) 丁香(各四两) 浓朴(姜制一斤) 甘草(炙五两)

白豆蔻(二两) 香附(醋炒) 砂仁(炒) 木香(各三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姜盐汤调服之。

乌药顺气散(九十三)

麻黄(去节) 陈皮(去白) 乌药 白僵蚕(炒各五分) 干姜(炒三分) 川芎枳壳(麦麸炒) 甘草(炙) 白芷 桔梗(各二分五厘)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上为细末。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服之。

蟠葱散(九十四)

玄胡索 苍朮(米泔水浸) 甘草(炙各二分五厘) 茯苓(去皮) 莪朮 三棱 青皮(去穰各二分) 丁皮 砂仁 槟榔(各一分五厘) 桂(去皮) 干姜(炒各五厘)

上为细末。加连须葱白一茎。水一盏半。煎一盏。空心温服。

五淋散(九十五)

赤茯苓(一钱五分) 赤芍药 山栀子(各五分) 当归(酒洗) 甘草(炙各一分五厘)

灯芯(七茎)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六一散(九十六)

桂府白滑石(六两) 粉甘草(炙一两)

上共为极细末。每取三钱。不拘时。白水调服之。

八味顺气散(九十七)

白朮 白茯苓(去皮) 乌药(去皮) 白芷 陈皮(去白) 青皮(去穰) 人参(各四分)

甘草(炙二分)

上为细末。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服之。

补肺散(九十八)

阿胶(蛤粉炒成珠) 糯米(各一钱) 马兜铃(七分) 甘草(炙各五分) 杏仁(去皮尖七个)

大力子(二分五厘)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蝉花无比散(九十九)

蝉蜕(一分) 茯苓(去皮) 甘章(炙) 防风(去芦各二分) 川芎 羌活 当归(酒洗)

石决明(盐水煮研为末各一分半) 赤芍药(酒炒) 白蒺藜(炒各五分) 苍朮(米泔水浸六分)

蛇蜕(炒五厘)

上为细末。食后用米泔汤或茶清调服之。

消毒散(一百)

黄芩 黄柏(各一两) 大黄(五钱)

上为细末。每用生蜜水调药如糊。摊在消花子上。随目赤左右。贴于太阳穴上。如干用温水频润。

益胃散(一百一)

白豆蔻 姜黄 干生姜 泽泻(各三分) 砂仁(炒) 甘草(炙) 人参 浓朴(姜汁制)

陈皮(去白) 黄 (各七分) 益智仁(六分)

上为细末。用水煎服。

泻白散(一百二)

桑白皮(蜜水炒) 地骨皮(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粳米(百粒)

上为细末。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食后服。易老方加黄芩。

益黄散(一百三)

青皮(去穰) 诃子肉 甘草(各一钱二分半) 陈皮(去白二钱) 丁香(四分如治小儿各减一倍)

上为末。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服之。(愚每于本方加参术各一钱效)

黄 鳖甲散(一百四)

黄 (蜜炒) 鳖甲(去肋酥炙) 天门冬(制各五分) 桑白皮(蜜水炒) 半夏(汤泡)

黄芩(酒炒) 甘草(炙) 知母(酒炒) 赤芍药(酒炒) 紫菀(酒洗各二分半) 秦艽(去芦)

白茯苓(去皮) 生地黄 柴胡 地骨皮(各三分半) 肉桂(去皮) 人参 桔梗(各一钱五厘)

上为粗末。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食后温服。

防风通圣散(一百五)

防风(去芦) 川芎 当归(酒洗) 芍药(酒炒) 大黄 芒硝 连翘 麻黄(去节) 薄荷(各四分五厘) 石膏( ) 桔梗(米泔水浸) 黄芩 甘草(炙各九分) 白朮 山栀(炒) 荆芥穗(各二分五厘)

滑石(一钱八分) 生姜(一钱)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一方去芒硝加牛膝人参半夏各四分五厘。

独活散(一百六)

独活 羌活 川芎 防风 细辛 荆芥 薄荷 生地黄(各四分)

上细切。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灌漱咽之。

白芷散(一百七)

麻黄(去节) 草豆蔻(各一钱半) 黄 升麻(各一钱) 吴茱萸(汤泡) 白芷(各四分)

川归(酒洗) 熟地黄(酒洗五分) 本(三分) 桂枝(二分五厘) 羌活(八分)

上为细末。先用温水漱口。净后擦之。

五苓散(一百八)

泽泻(一两五钱) 猪苓 赤茯苓 白朮(各一两) 肉桂(去皮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白汤。或米饮。食前调服。服毕。多饮热汤。有汗即愈。

凉膈散(一百九)

大黄 朴硝 生甘草(各五分) 连翘(一钱)

栀子仁(炒) 黄芩(酒炒) 薄荷(各二分五厘) 淡竹叶(五片)

上细切。用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渣。入蜜一匙。和匀服之。如退六经热。及伤寒余热不解。

胸烦等证。减芒硝大黄。加桔梗五分。同为舟楫之剂。浮而上之。治至高之分也。一方加汉防己五分木香散(一百十)

木香 槟榔(各一钱)

上为细末。用桔梗煎汤调服之。

复元通气散(百十一)

陈皮(去白) 青皮(去穰各四两) 穿山甲( 二两) 甘草(二两五钱炙生各半)

栝蒌根(二两) 金银花 连翘(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酒调服之。

川苦楝散(百十二)

木香(另为末) 茴香(用盐一匙炒黄色去盐) 川楝子(各一两用巴豆十粒去壳同炒黄色去巴豆)

上为极细末。每服二钱。用温酒一盏。调匀空心服。

丁香散(百十三)

丁香 柿叶(各一钱) 甘草(炙) 良姜(各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用热汤调服。

川芎散(百十四)

山茱萸(去核一两) 山药 甘菊花 人参 白茯神 川芎(各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用酒调服。日进三服。

丸类(丹附)

青娥丸(百十五)

杜仲(姜汁炒一斤) 破故纸(炒一斤) 生姜(炒十两)

上为细末。用胡桃肉一百二十个。汤浸去皮。捣为膏。炼蜜些需。杵和为九。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用姜盐汤任下。

无比山药丸(百十六)

山药(炒三两) 赤石脂 茯苓(去皮) 熟地黄(酒洗) 山茱萸(去核) 巴戟(去心)

牛膝(酒洗去芦) 泽泻(各一两) 肉苁蓉(酒浸四两) 五味子(去核六两) 杜仲(姜汁炒)

菟丝子(酒浸各三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酒下。

补益肾肝丸(百十七)

柴胡(去芦) 羌活 生地黄(酒洗) 苦参 防己(去皮) 附子(炮去皮脐) 肉桂(去皮各一两) 归身(酒洗三两)

上为细末。滚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前温水服。

地黄丸(百十八)

山药(炒四两) 山茱萸(去核四两) 泽泻(去毛) 牡丹皮白茯苓(各三两) 熟地黄(八两用怀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滚汤送下。

八味丸(百十九)

熟地黄(酒洗八两) 泽泻(去毛)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两) 山茱萸(去核)

山药(各四两) 附子(炮一两) 桂心(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下。或盐汤下。妇人淡醋汤下。

巴戟丸(百二十)

五味子 巴戟(去心) 人参 肉苁蓉(酒洗去甲) 菟丝子(酒浸) 熟地(酒洗)

覆盆子 白朮 益智(去壳炒) 骨碎补(去毛) 小茴香(各一两炒) 白龙骨(二钱五分)

牡蛎(炒二钱)

上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服五十丸。空心盐汤送下。

八物定志丸(百二十一)

人参(一两五钱) 石菖蒲 远志(去心) 茯神(去心) 茯苓(去皮各一两)

麦门冬(去心) 白朮(各五钱) 牛黄(二钱另研) 朱砂(一钱另研)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汤送下。

理中丸(百二十二)

人参 白朮 干姜(炒) 甘草(炙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丸。每一两。分作五丸。每服一丸。白滚汤送下。一方干姜恐大热。以生姜制干代之理中丸。加半夏(百二十三)

本方加制半夏各等分。

朱砂安神丸(百二十四)

黄连(一钱五分) 朱砂(一钱) 酒生地 酒归身 甘草(炙各五分)

上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食后津唾咽下。(一方无地黄归身。用甘草。)

朱砂滚痰丸(百二十五)

朱砂 白矾(生用) 赤石脂 硝石(各等分)

上为细末。研蒜膏丸。如绿豆大。每三十丸。食后荆芥汤送下。

助气丸(百二十六)

三棱(炮) 莪朮(炮各三两二钱) 青皮(去穰) 白朮(各一两五钱) 木香 枳壳(麦麸炒)

槟榔(各一两) 陈皮(去白一两五钱)

上为细末。糊丸。每服五十丸。滚白水送下。

茱萸内消丸(百二十七)

山茱萸(去核) 吴茱萸(汤泡) 陈皮(去白) 青皮(去穰)

马兰花(醋炙) 山药(炒) 茴香(炒各二两) 川楝子(酒煮去核) 肉桂(去皮不见火)

木香(不见火各一两)

上为细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盐汤下。

沉香鹿茸丸(百二十八)

沉香(一两) 附子(炮四两) 鹿茸(酥炙三两) 熟地黄(酒洗六两) 巴戟(去心一两)

菟丝子(酒浸五两) 麝香(另研一钱五分)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酒盐汤下。

附子理中丸(百二十九)

人参 白朮 干姜(炒) 甘草(炙) 附子(炮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每一两作十丸。每服一丸。用水一盏。煎至七分。空心稍热服。

小菟丝子丸(百三十)

菟丝子(酒洗五两) 石莲肉(去壳二两) 白茯苓(去皮一两) 山药(炒二两七钱五分)

上将山药除七钱五分为末。打稀糊。其余共为细末。以山药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任服下。

青州白丸子(百三十一)

南星(生用) 白附子(各二两) 川乌(去皮脐五钱) 半夏(好白者汤泡七两)

上为细末。以生绢袋盛。于井花水内摆出。未出者更以手揉令出。以渣更研。再用绢袋摆尽为度。于瓷盆中日晒夜露。每旦换新水。搅而复澄。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

去水晒干如玉片。碎研以糯米粉煎粥清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生姜汤送下。不拘时服。

如瘫痪风湿。用酒送下。小儿惊风。薄荷汤下三五丸。(一方加天麻全蝎各制等分为细末。

用生姜自然汁煮面粉为丸。梧桐子大。法同前。)

麝香大戟丸(百三十二)

川楝子(酒煮去核) 诃子(去核) 茴香(炮各六两) 葫芦巴(四两) 大戟(制)

附子(炮各五钱) 麝香(一钱另研) 木香 槟榔(各一两)

上除川楝子一味。其余共为细末。将川楝子以好酒二升。葱白七根。长四寸煮。去核取肉。

和前药末杵和为丸。梧桐子大。每十丸。空心姜汤送下。

感应丸(百三十三)

杏仁(汤泡去皮尖肥者二百四十枚) 百草霜(用乡村人家锅底上者佳另研细二两)

巴豆(七十粒去皮心膜油研细如粉) 干姜(炮一两) 肉豆蔻(二十个煨) 木香(二两五钱)

丁香(一两五钱)

上除巴豆百草霜杏仁三味外。余四味为细末。同研匀。用蜡匮先将蜡六两熔化作汁。以重绵滤滓。

更以好酒一升。于银石器内煮蜡熔。滚数沸。倾出候酒冷。其蜡自浮于上。取蜡称用。凡春夏修合。

清油一两。秋冬用清油一两半。于冷铫内熬令香熟。次下酒煮蜡四两。同化作汁。就锅内乘热拌和前项药末成剂。分作小锭子。以油单纸裹衣旋丸。服饵。每服三十丸。空心生姜汤下。

香连丸(百三十四)

黄连(二十两用吴茱萸十两二味各以酒拌湿同炒去茱萸) 木香(四两八钱不见火)

一方加石莲肉半斤。去壳。治噤口痢神效。

上为末。用醋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清米饮下。

胜金丸(百三十五)

常山(十两) 槟榔(十五个用鸡心者)

上为细末。用鸡卵清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于发时前一日。临卧用冷酒送下便睡。不可吃热物茶汤之类。至四更尽再用冷酒送下二十丸。忌一切热物。至日午方可食温物。至晚不拘。

控涎丸(百三十六)

甘遂(去心) 大戟(去皮) 白芥子(主上气发汗胸胁有冷痰)

上件各等分为细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姜汤下。食后临卧服。量病患虚实加减丸数。一方名妙应丸。治惊痰。加朱砂为衣。痛甚者加全蝎。酒痰加雄黄。全蝎惊气痰成块者。

加穿山甲。鳖甲。玄胡索。蓬莪朮。臂痛加木鳖子霜。桂心。热痰加盆硝。寒痛加丁香。胡椒。肉桂。

三黄丸(百三十七)

黄连(去须) 黄芩(炒) 大黄(各等分炮)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每服三十丸。滚白水送下。

草豆蔻丸(百三十八)

草豆蔻(面裹煨) 泽泻(小便多者减半) 半夏(泡各一两) 吴茱萸(汤泡焙干)

橘红(去白) 人参 白僵蚕 黄 益智仁(各八钱) 生甘草 炙甘草 当归身(酒洗)

青皮(去穰各六钱) 桃仁(去皮尖七十粒) 麦 面(炒一两半) 神曲(炒微黄)

柴胡(胁不痛减半) 姜黄(各四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远白滚汤送下。

丁香楝实丸(百三十九)

当归(酒洗) 附子(炮) 川楝子(去核) 茴香(炒各一两)

上细切。用好酒三升同煮。酒尽为度。取出焙干为细末。每称药一两。再入后项药。

丁香 木香(各五钱) 全蝎(制十三个) 玄胡索(五钱)

上为细末。同前药末拌匀。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至百丸。温酒送下。

木香蹋气丸(百四十)

木香 陈皮(去白) 青皮(去穰) 草豆蔻(炮) 萝卜子(炒) 胡椒(各三钱)

蝎尾(去毒二钱五分)

上为细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米饮汤送下。

中满分消丸(百四十一)

黄芩(去朽细切酒拌炒二次六钱) 黄连 枳实(麦麸炒) 半夏(汤泡七次去皮脐五钱)

浓朴(姜制五钱) 姜黄 人参 白朮(各二钱五分) 甘草(炙) 猪苓(去黑皮各一钱)

干生姜 白茯苓(去皮) 砂仁(各二钱) 知母(去毛酒炒) 泽泻 陈皮(去白各二钱)

上为末。蒸饼作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焙热。白滚汤或淡姜汤送下。

槟榔丸(百四十二)

槟榔 木香(各二钱五分) 枳实(麦麸炒) 丑头末 陈皮(去白各五钱)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送下。

浓朴丸(百四十三)

当归(酒洗) 丁皮(各五钱) 浓朴(姜汁制一两) 细辛(二钱五分) 人参(一钱五分) 甘草(炙五厘)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用水一盏。煎至六分。和滓热服。

枳术丸(百四十四)

白朮(二两) 枳实(麦麸炒一两)

上为细末。用沸汤泡。青荷叶干者亦可。顷间去药用汤浸。晚粳米杵粉。

以原汤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至七八十丸。白滚汤送下。

金花丸(百四十五)

黄连 黄芩 黄柏(去皮) 山栀仁(炒各一两)

上为细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热滚水送下。

牛膝丸(百四十六)

牛膝(去芦酒洗) 萆 杜仲(姜汁炒丝断) 肉苁蓉(酒浸去甲) 菟丝子(酒浸)

防风 葫芦巴(炒) 破故纸(酒浸炒) 白蒺藜(各等分一两) 官桂(五钱)

上为细末。酒煮猪腰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送下。腰痛甚者。服之尤捷。

左金丸(百四十七)

黄连(六两) 吴茱萸(一两汤泡浸半时许焙干用)

上为细末。粥汤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白朮陈皮煎汤送下。滚白水亦可。

地芝丸(百四十八)

生地黄(酒洗四两) 天门冬(去心四两) 枳壳(麦麸炒二两) 甘菊(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后茶清送下。

肥气丸(百四十九)

当归(头酒洗) 苍朮(各一两五钱) 青皮(炒一两) 蛇含石(醋 淬七钱五分)

三棱 莪朮 铁孕粉(各三两与三棱蓬术同入醋煮一沸时久)

上为细末。醋煮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四十丸。用当归浸酒下。食远温服之。

痞气丸(百五十)

赤石脂(醋淬火 ) 川椒(炒出汗) 干姜(炮各二两) 桂心 附子(炮各五钱)

大乌头(炮去皮脐二钱五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食用清米汤送下。

补阴丸(百五十一)

黄柏(半斤盐酒拌炒褐色) 知母(去毛酒制炒) 熟地黄(酒洗各三两) 龟板(酥炙四两)

白芍药(煨) 陈皮(去白) 牛膝(酒浸去芦各二两) 虎胫骨(酥炙一两) 锁阳(酥炙)

当归(酒洗各一两五钱)

上为细末。酒煮羯羊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盐汤送下。冬月加干姜半两。

滋肾丸(百五十二)

黄柏(酒炒阴干二两) 知母(酒浸二两) 桂(去粗皮一钱)

上为细末。熟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百沸汤下。

泻青丸(百五十三)

当归(酒洗) 龙胆草 川芎 山栀 大黄 羌活 防风(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三十丸。熟滚水送下。

奔豚丸(百五十四)

浓朴(姜汁制七分) 黄连(五钱) 白茯苓(去皮) 泽泻(去毛)

菖蒲(各二钱) 川乌(炮) 丁香(各五分) 苦楝(酒煮去核三钱) 玄胡索(一钱五分)

全蝎 附子 独活(各一钱) 肉桂(一分) 巴豆霜(去油用五分)

上件除巴豆霜茯苓。各另研为末。旋入外为细末和匀。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淡盐汤下。

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渐渐加至大便微溏。再服二丸起加服之。积消而止。

黄连黄柏知母丸(百五十五)

黄连 黄柏 知母(酒制各等分)

上为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至百丸。空心百沸汤送下。以饮食厌之。

二丹丸(百五十六) (治健忘养神。定志和血。安神。外华腠理。)

熟地黄(酒洗) 天门冬(去心) 丹参(各一两五钱) 茯神(去皮心) 麦门冬(一两去心)

甘草(炙一两) 远志(去心) 人参(五钱) 丹砂(另研为衣) 菖蒲(各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加至百丸。空心愈风汤送下。

平补镇心丹(百五十七)

白茯苓(去皮) 五味子 熟地黄(酒洗)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肉桂(各一两二钱五分)

远志(去心) 茯神(去皮心) 山药(姜汁炒各两半) 酸枣仁(去壳二钱五分) 车前子人参 朱砂(另研各五钱) 龙齿(制一两五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用米饮汤。或温酒任下。

还少丹(百五十八)

川牛膝(去芦酒浸) 山药(炒各一两五钱) 杜仲(姜汁炒断丝) 巴戟(去心) 山茱萸(去核)

肉苁蓉(酒浸去甲) 五味子 白茯苓(去皮) 小茴香(炒) 远志(去心同甘草煮) 柏子仁(各一两)

石菖蒲 枸杞子(去核各五钱) 熟地黄(酒洗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同红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用温酒或盐汤送下。日进三服。

黑锡丹(百五十九)

黑锡(熔化去滓) 硫黄(各二两) 金铃子(即川楝子) 沉香 木香 附子(炮) 葫芦巴 茴香破故纸 阳起石(研水飞) 肉豆蔻(炮) 桂(各半两自金铃子以下另为末)

上将黑锡用新铁铫先熔化。以硫黄末一钱和炒黑锡结成砂子。再用慢火熔化。将所余药一两九钱。

硫黄黑锡同熔化搅冷匀。倾在地坑内。出火毒。过一夜。取出研令极细末。又将前项为末。和匀一处。

再研一日。成黑光为度。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阴干入布袋内擦光。每服五十七十丸。空心姜盐汤任下。或枣汤下。妇人醋艾汤送下。一方有巴戟。

金锁镇元丹(百六十)

五倍子 白茯苓(各八两) 巴戟(去心) 肉苁蓉(酒浸去甲) 葫芦巴(炒各一斤)

补骨脂(酒炒十两) 朱砂(三两另研) 龙骨(二两)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淡盐汤任送下。

离珠丹(百六十一)

杜仲(姜汁炒丝断) 破故纸(制各三两) 萆 (二两) 诃子(去核五枚) 龙骨( )

巴戟(去心各一两) 胡桃肉(百二十个) 砂仁(五钱) 朱砂(一钱五分另研)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朱砂为衣。每服二十丸。空心盐汤温酒任送下。

天真丹(百六十二)

沉香 巴戟(酒浸去心) 茴香(盐炒去盐) 萆 (酒浸炒) 葫芦巴(炒) 破故纸杜仲(姜汁炒) 黑丑(盐炒去盐)

琥珀(各一两) 桂(五钱)

上为末。用原浸药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丸。至七八丸。空心温酒送下。

三才封髓丹(百六十三)

天门冬(去心) 熟地黄(酒浸) 人参(各五钱) 黄柏(酒浸炒三两) 砂仁(一两五钱)

甘草(炙七钱五分)

上为末。水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制肉苁蓉半两。切作片子。以酒一大盏。

浸一宿。次日煎四沸。去滓送下。

四白丹(百六十四) (清肺气养魄。中风者多昏冒。气不清利。此药主之。)

白芷(一两) 白檀(一钱五分) 白茯苓(去皮) 白朮 缩砂仁 人参 防风(去芦)

川芎 香附子(炒) 甘草(炙各五钱) 羌活 独活 藿香(各一钱五分) 知母(去毛)

细辛(去叶各二钱) 甜竹叶(二两) 薄荷(三钱五分) 麝香(一分另研) 牛黄(另研) 龙脑(另研各五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一两作十丸。临卧嚼一丸。分五十次嚼。以愈风汤送下。

煮枣方(百六十五)

甘遂 大戟 芫花(各等分)

上为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清晨热汤送下三十丸。以利为度。次早再服。虚人不可多服。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