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四章 英法德之启明运动 155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宇宙是新的了,人也是新的了。不过头二百年,大家所注意的只是新宇宙的问题。次百年,大家才注意到人的本身问题。注意到人的本身问题的时期,我们便称之为启明运动的时期。以希腊哲学史喻之,前一时期乃宇宙论时期,谈的是天道;后一时期乃人事论时期,谈的是人道。

启明时期是抬高人的地位的时期,所以个性的呼声也特别高。在形而上学上,人们多半接受笛卡儿的二元论,说者称为“常识哲学”。这时的哲学问题是人类内部生活的问题,即问人类究竟知道多少!人的知识之范围与限制何在?假若只研究日常生活的事实,而不求诸经验之外时,是不是可以更快乐些?其态度为批评的,亦为功利的。当时因为重个人,所以一时作自传的人很多;又因为重个人,对社会的批评以及与社会的冲突也很厉害。

启明运动先源于英,次及于法,后及于德。这时哲学家很多,但特出者却少 [156] ,现在只说洛克、巴克莱、休姆 [157] 、伏尔泰、卢骚 [158] 、乌尔夫和莱辛七人而已。

洛克、巴克莱、休姆都是英人。他们都是奥坎和两位培根的同乡,所以都颇有反神秘而主实证的倾向,这代表了英国人之一般的哲学精神。洛克(john locke)以一六三二年和斯宾耨萨同时生,以一七〇四年后斯宾耨萨三十七年而卒。因为研究医学,使他发觉经院派的空虚。他的名著是《人类悟性论》(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其主要目的在阐明我们观念由何而来,我们知识之可靠与可达者何在,以及哲学当知人类理解上之限制而放弃对不可知之事之推求等。洛克不承认有所谓生来即知的真理(innate truth),假若有,为什么初生之婴儿或白痴者对某些真理会不知道呢?生来即有与有而不知是矛盾的,道德原理亦非生来即有,倘若生来即有时,为什么各民族并不一律呢?果然生来即有,道德的教育便不可能了 [159] !实则许多道理都是习得的,一溯其源,不是从保姆就是从老妪听来的。儿童的心灵,实如一页白纸,许多东西乃是后来印上的。

真理不会生来即有,因为组成真理的观念就先不是生来即有的。人类除饥寒等感可在母胎时或即已有外,新生的婴儿实在什么观念也没有。神一观念,也非天生,如果天生,为什么还有无神论者?即在有神论者,他们的神的样子也彼此相去很远。心灵原来一如空板(empty tablet),经验为我们一切观念之源,亦为我们一切知识之本。我们由感觉(sensation)而知外界之事,我们由反省(reflection)而知内部之事。语言上可以证明一切知识源于感觉,例如精神(spirit)的原意是呼吸(breath),天使(angel)的原意是信差(messenger),都是由显而至隐,遂为人所不觉察罢了。思想完全靠感觉。

观念有单、复(simple ideas and complex ideas)之分。简单观念由感觉及反省而得,心只可受之;复合观念则心可以造之。唤起观念之外在原因不必为积极的,有时可为消极的,例如构成冷、暗、休止等观念者便是。

观念并非实物不过代表实物,正如名称不过代表观念,却并非观念。可以唤起观念者,洛克称为对象之性质(quality)。性质有初性、次性(primary qualities and secondary qualities)之别。初性如固体性、广袤性、运动性乃与物体不可分者,亦即物之真性;次性如色、声、味等,不过由初性而生于吾人之感觉中者而已。次性完全以人而存在,如血之红色,倘用显微镜视之,则只见无数红血球,而失掉血之红色。

由观念之构成,可知人类悟性有下列各种机能:(一)知觉,(二)保留,(三)辨别,(四)比较,(五)组成,(六)抽象。因有抽象作用,故可以化繁为简,而不必事事物物各赋一名。此各种机能,自知觉而愈上,心灵遂愈处于主动地位,不过无论如何繁复之观念,一溯其源,则皆得自被动之感觉。有限与无限等观念亦不过为“数量”一观念之变形。洛克认为无限空间与无限时间终只为消极观念,在实际上(actually)吾人实未尝有此等观念之积极的经验。

关于本质(substances)的复合观念,如人、马、树等,实不过由许多简单观念聚合而成,并非如经院学者及笛卡儿等以为本质乃一支持者(substratum),仿佛事物之底层,而产生各种性质。洛克以为本质即此等性质之聚合,背后一无他物。倘我们知识越此一步,如形上学所要求者,即是妄举。

名之初起,都是专名。用之渐久,所代者非一,遂成共名。共名为人类理解上之创造物,而非属于实际事物者。所以世间并无不变之种属,无论如亚里斯多德所持在万物之中,或如柏拉图所持在万物之外,并属子虚。种、属、共相,不过空名。过去形上学者之传统错误,即在误以空名当实物。我们的知识,却当只以感觉所得之观念为限。知识是否可靠呢?洛克对此乃是肯定的,他说倘若一人见火而疑其存在时,则可伸手于火中而感觉之,实感而痛,便可知火并非虚像,人对火的知识也并非幻觉了。洛克的哲学是完成了奥坎以来的唯名论,又揭开近代批评哲学的序幕的。

洛克论性质有初性、次性之别,以为只有初性为物之真性,次性乃生于吾人之感觉。至巴克莱(george berkeley),则更进一步,谓即初性亦系人之主观所生。巴克莱生于一六八五年,卒于一七五三年,其主要著述为《人类知识原理》(treatise on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依巴克莱之说,则物之广袤性、运动性亦唯存在于可以知觉之心中。不被知觉或不知觉者即不存在;客体(objects)之存在必不离乎知觉之主体(subjects)。被知觉之物即观念(idea),故外界之物与吾人对此外界之物之观念乃是一事。观念系被动者,故不得为任何物之原因;为观念之因者乃精神(spirit)。以精神之可知觉彼观念言,可称为悟性(understanding),以精神之可创造或施作用于彼观念言,亦可称为意志(will)。然人之意志实不足以造观念,故必有神之存在。外界之存在,唯系诸一思想之本质而已,至如经院学者以为物质界有一底层或诸性质之支持物,则既不能知觉,又不能被知觉,乃决不存在者。或者以为山河大地倘吾人不知觉之之时,岂不也不存在了吗?也不然,巴克莱原来假定有多数精神实体,故即不为人所知觉者,亦可为其他精神实体(如神)所知觉,故仍能存在如故。巴克莱的学说是无心外之物(心不必限于人心),使哲学上许多难题,如物质能否思想,物质何以能作用于精神等,都一扫而空。且亦不至陷入怀疑论,如以为物之真性为不可知等。哲学本要求统一,就此点论,巴克莱是成功的。“其说似来布尼兹,而清晰、自圆、勇决、确定处则过之” [160] 。

洛克一方面假定精神本质之存在,一方面又假定物质本质之存在,巴克莱却把他的物质本质取消了,以为物质也不过是观念。倘若比巴克莱更进一步,便会把精神本质也取消了,精神本质也何尝存在?只有经验是一切!这样彻底的经验论者便是休姆。休姆(david hume)生于一七一一年,卒于一七七六年,和中国戴东原、章实斋同时。他的问题是:以人类的心灵能够解决本体论的课题吗?当作追究万物之内在常德与初性原因之学的形上学可能成立吗?休姆反对观念论,也反对唯物论,他却要问知识之先决条件,以及知识之限度。他不是怀疑,而是批评,正如后来康德之批评然。他说知觉有两种,一为印象(impressions),较活现;二为观念(ideas)或思想(thoughts),较不活现,观念或思想乃系印象之副本。最遭休姆所批评者为因果观念,他不承认这是先天的,事实上吾人亦从不曾对某事某物有因果之感,不过依风俗习惯,倘遇二事相续者,如热之与焰,则一呼曰因,一呼曰果而已。但休姆的说法究竟不能叫人满意,说一切观念来自经验,试问“必然”一观念究竟如何而来呢?经验中的例子是有限的,经验不会告诉我们在一切情形下如何如何,所以不会给我们必然性的真理。至于相续就成因果观念也不尽然,日之与夜,相续最久了,为什么从来没有人以为是有因果关系在呢 [161] ?

英国的启明运动,不久就影响到了法国。法国的启明运动可分为二期,一是就知识上争解放的时期,以伏尔泰为代表;二是就实际上争解放的时期,以卢骚为代表。伏尔泰(voltaire)生于一六九四年,卒于一七七八年。他是一个多方面的天才,文笔极勤快。他反对懒,他曾说:“除了闲人,都是好人。”他一生有好几次入狱,好几次被逐,都是因为和社会搏斗。他反抗性极强,处处以理性为归。他说:“我们要借笔与口使人们更文明更善些。”这就是他的志事。他临死时自赞道:“敬神爱友,不恨仇敌,深恶迷信而死” [162] ,可知他始终是一个战士的。他对于英国文化吸收甚博,他爱洛克,并研究牛顿。他的思想虽不深刻,当时影响却是很大的。

卢骚(rousseau)更是一个天才,他的书中充满了智慧。我独独奇怪为什么一些人对他那些惊人的智慧熟视无睹,却斤斤于攻击他行为上小小的失检!他生于一七一二年,卒于一七七八年,死在同伏尔泰一年。中国戴东原是死在他们前一年!卢骚的《爱弥儿》,有无比的热忱,卢骚的《忏悔录》,有无比的坦白。卢骚是一个伟大的灵魂,这是毫无疑问的,可怜中国的浅见者流,也学苍蝇,要在英雄身上找一点瑕疵!卢骚与伏尔泰相反,他揭橥的不是理性而是感情,他认为文化是有毒质的,已经成为不平等的根源。改革之道,当由教育入手,教育以平等自由为第一义。法国大革命的成功,不能不归功于伏尔泰和卢骚!

启明运动的潮流最后入于德国。德国的代表人物是乌尔夫和莱辛。乌尔夫 [163] (christian wolff)生于一六七九年,卒于一七五四年。乌尔夫是宣传来布尼兹最力的一人,但他把来布尼兹误解了,来布尼兹哲学中之“主动的力”一概念,为他所解释掉了,却代之以思想与广袤的二元论。这是笛卡儿,而不是来布尼兹!不过无论如何,来布尼兹乌尔夫学派成了一种力量,支配了德国思想界好些时候。

真正解释了来布尼兹的却是莱辛(g.e.lessing)。莱辛是一个文学批评家,生于一七二九年,卒于一七八一年。他把当时模仿法国的空气纠正了,他把英国的莎士比亚介绍入德。德国文学得以在正常的状态下生长,以莱辛之力为多。莱辛做了来布尼兹到康德之间的桥梁。

在启明运动中,似乎德国最冷落,加入也最迟,但是德国却接着出了一个绝大的人物,可以比肩于柏拉图的,这就是下一章要说的康德!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