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今言

今言卷之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高皇戊辰生。生二十五年入淮西從郭元帥。三年起兵渡江,明年定建康,為吴國公。八年為吴王,四年為皇帝。是年滅胡,享國三十有一年[一]。

建文君,洪武丁巳生。生六年而其兄虞懷王卒。又十年而其父懿文太子卒。當是時,高皇年六十有五矣,遂立為太孫。七年而嗣帝位。四年而亡。

成祖生九年而太祖建國大明。又二年封燕王,十年之國北平。十九年而靖難,三年即帝位,享國二十有三年。

仁宗,洪武戊午生,年十八封燕世子。又四年有靖難之師,又三年文皇即位。即位三年,立為太子。二十年而即位,逾年崩。

宣宗生四年而成祖入南京。又九年而為太孫。又十三年為太子,逾年即位,享國十有一年。

英宗,宣德丁未生,明年立為太子。又七年即位,十四年而北狩。明年還京師,居南宮。蓋七年而復辟,先後享國二十有三年。

景皇少英宗一歲。八歲而封郕王,二十二歲而居守監國,遂即帝位。八年二月崩,寔天順元年也。

憲宗生年而有土木之變,立為太子。又三年廢為沂王。又五年復立為太子,八年而即位,享國二十有四年。

孝宗,成化庚寅生於西宮。越六年而憲宗始知之,遂立為太子。十二年而即位,享國十有九年。

武宗,弘治辛亥生,明年立為太子。十三年而即位,享國十有七年。

今皇帝生興邸,正德丁卯仲秋也。入承大統時,視帝堯自唐侯起為天子少一歲。

太祖戊申正月乙亥即皇帝位,詔改是年為洪武元年。三十一年閏五月乙酉崩於西宮。

成祖,建文四年六月己巳即位,詔改明年為永樂元年。革除建文年號,仍稱洪武,以故洪武有三十五年。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庚寅崩於榆木川。

仁宗是年八月丁巳即位,詔改明年為洪熙元年。元年五月崩於欽安殿。

宣宗是年六月庚戌即位,詔改明年為宣德元年。十年正月崩於乾清宮。

英宗是年正月癸未即位,詔改明年為正統元年。十四年八月征胡至土木,北狩。

景皇時以皇弟封郕王,留京師。奉孝恭章皇后命,監國。九月丙子即位,詔改明年為景泰元年。元年八月英宗還,居南宮。景泰八年正月壬午,英宗復辟,詔改是年為天順元年。二月,景皇崩於西宮。天順八年正月,英宗崩於乾清宮。

憲宗是年正月甲戌即位,詔改明年為成化元年。二十三年九月崩於乾清宮。

孝宗是年九月壬寅即位,詔改明年為弘治元年。十八年五月崩於乾清宮。

武宗是年五月壬寅即位,詔改明年為正德元年。十六年三月崩於豹房。無後。四月癸卯,今皇帝入繼大統,詔改明年為嘉靖元年。

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馬氏葬孝陵;成祖文皇帝、仁孝文皇后徐氏葬長陵;仁宗昭皇帝、孝誠昭皇后張氏葬獻陵;宣宗章皇帝、孝恭章皇后孫氏葬景陵;英宗睿皇帝、孝莊睿皇后錢氏葬裕陵;恭仁康定景皇帝、景皇后汪氏葬西山;憲宗純皇帝、孝貞純皇后王氏葬茂陵;孝宗敬皇帝、孝康敬皇后張氏葬泰陵;武宗毅皇帝、孝靜毅皇后夏氏葬康陵。

英宗側室,孝肅皇后周氏,憲宗生母也。漢文帝詔自稱「朕本高皇帝側室之子」云。憲宗側室,孝穆皇后紀氏,孝宗生母也。孝惠皇后邵氏,獻皇帝生母也。祔葬二帝陵。先是,孝肅稱太皇太后,孝穆、孝惠皆稱皇太后,不祔廟,亦不入奉先殿,別立奉慈殿祀之。今皇帝以太皇太后皆生時尊稱,改稱皇后,而不書各帝謚以別之,神位移陵殿中。

睿宗獻皇帝、慈孝獻皇后蔣氏葬顯陵。太祖長子懿文皇太子、懿敬皇太子妃常氏葬孝陵左。建文君即位,追尊為興宗孝康皇帝、孝康皇后。靖難後仍稱故謚號。懷獻太子,景皇長子;悼恭太子,茂陵長子。哀冲太子、莊敬太子,皆今皇帝子。

孝陵初謚高皇帝,廟號太祖。永樂元年六月加謚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如故。後一百三十六年,嘉靖十七年也,加上尊謚曰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廟號如故。

長陵初謚體天知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嘉靖十七年,加上謚號曰成祖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洪武元年立東宮,二十五年四月卒。是年九月立皇太孫。永樂二年四月立東宮,是為仁宗。仁宗永樂甲辰八月即位,十月立東宮,是為宣宗。宣德三年二月立東宮,是為英宗。英宗正統十四年北狩,以皇太后詔立東宮。景泰三年五月廢為沂王。立其子見濟為太子。四年見濟卒。英宗復辟之年三月,復立沂王為太子,是為憲宗。憲宗成化七年十一月,立悼恭太子,是年卒。十一年十一月立東宮,是為孝宗。弘治五年三月立東宮,是為武宗。今上十三年八月立哀冲太子,是年十一月卒。十八年二月立莊敬太子,二十八年四月卒。

孝陵仁孝通於天地,不肯冒附名族,直以所知德祖為始祖。德祖生懿祖;懿祖生熙祖;熙祖生仁祖;仁祖生四子:南昌王、盱眙王、臨淮王,太祖其第四子也。南昌二子,長文正。文正生靖江王守謙,次山陽王。盱眙生招信王。仁祖有一弟,壽春王。壽春四子:霍丘王、下蔡王、安豐王、蒙城王。霍丘一子,寶應王。安豐四子:六安王、來安王、都梁王、英山王。諸王俱無後。惟靖江王分國桂林府,禮數如親王。

高皇二十六子: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成祖、周定王、楚昭王、齊庶人、潭王、趙王、魯荒王、蜀獻王、湘獻王、代簡王、肅莊王、遼簡王、慶靖王、寧獻王、岷莊王、谷庶人、韓憲王、潘簡王、安惠王、唐定王、郢靖王、伊厲王、皇子楠。

成祖四子:仁宗、漢庶人、趙簡王、四皇子。

仁宗十子:宣宗、鄭靖王、蘄獻王、越靖王、襄憲王、荊憲王、淮靖王、滕懷王、梁莊王、衛恭王。

宣宗二子:英宗、景皇。

英宗十子:憲宗、榮王、三皇子、許悼王、德莊王、秀懷王、崇簡王、忻穆王、吉簡王、徽莊王。

景王一子:懷獻太子。

憲宗十三子:悼恭太子、孝宗、獻皇、岐惠王、益王、衡恭王、雍靖王、壽王、八皇子、汝王、涇簡王、榮莊王、申懿王。

孝宗二子:武宗、蔚悼王。獻皇二子:岳懷王、今皇帝。

今皇帝子:哀冲太子、莊敬太子、裕王、景王、潁殤王、薊哀王、戚懷王、均思王。

熙祖祖陵在泗州基運山,奉祀,朱氏宗人婿也。德祖、懿祖就祖陵而望祭焉。仁祖英陵改皇陵,在中都翊聖山。奉祀二人,劉氏、汪氏。祀丞二人,汪氏、趙氏。劉即義惠侯孫。二汪皆汪氏老母孫。太祖孝陵在南京神烈山。成祖至武宗諸陵,在昌平天壽山。睿宗顯陵在承天純德山,都督蔣華奉祀。華,慈孝睿后家也。天壽山即黃土山,成祖所賜名。四山嘉靖中賜名。

太祖實錄三修:建文君即位初修,王景充總裁。靖難後再修,總裁解縉。縉得罪後三修,總裁楊士奇。初修、再修時,士奇亦秉筆。

洪武六年定府為三等:賦二十萬石上,為上府,知府從三品;二十萬下,中府,正四品;十萬下,下府,從四品。已乃並為正四品。吴元年定縣三等:賦十萬石以下,為上縣,知縣從六品;六萬以下,中,正七品;三萬以下,下,從七品。已乃並正七品。京縣正六品。

十一

懿文太子五子:虞懷王、建文君、吴王、衡王、徐王。靖難改封吴、衡、徐王為廣澤、懷恩、敷惠王。敷惠又改封甌寧王。建文君二子:太子文奎、少子文圭。

十二

太祖取南都,自太平順流而下。成祖入南都自儀真逆流而上。隋氏平陳,兵分兩道,上游廬州總管,下流楊州總管。成祖南來,以淮安、鳳陽各有重兵,間道自泗州渡淮,經天長至江上。

十三

洪武三年封建,詔第五子封吴王。後人見五子之為周王也,改吴為周,而不知周王初封杭州,為吴王也。孝陵以浙江財賦地,改吴王封開封,為周王。已而建文君封其第二弟允熥為吴王,非祖法矣。周是修為衡府紀善,人以為孝陵諸子無衡王,改為衛王。而不知建文君第三弟允熙之封衡王也。衛王乃獻陵第十子。周死靖難,時衛王尚未封。茂陵第五子亦封衡王。

十四

洪武十一年,禁六部奏事不得關白中書省。又明年,殺右丞相胡惟庸,遂罷中書省。

十五

小說言:懿文太子薨,孝陵意不欲立孫,遲回久之。高皇后不說,因遘疾崩,於是孫始得立。此妄說也。洪武壬申四月丙子,懿文太子薨,是年九月庚寅,詔立孫允炆為皇太孫,太子卒後未半年。當是時,高皇后崩已十一年矣。

十六

紀元有號起於漢武帝,至今千數百年,正統分裂,僭逆不知凡幾紀元。一帝一紀元,實自洪武始。然亦有同于前者,張重華、王則皆永樂[二],元出帝天順,夏崇宗正德,唐高祖、太宗止武德、貞觀一紀元。

十七

恭仁康定景皇帝初封為郕王。正統十四年七月,茂陵北征,王居守,坐闕左門,西面見群臣。八月,茂陵北狩,皇太后詔立其長子為皇太子。郕王監國,坐午門攝朝。廷臣班劾王振,監國倉卒未有處分,廷臣大哭。錦衣指揮馬順,振黨也,叱且退。臺諫王竑等憤悴順,捶死,且索毛、王二長隨。二長隨亦黨振。廷中大譁,監國起且退。兵部侍郎于謙趨上掖監國止,頓首曰:「請殿下坐。」監國復坐,問曰:「爾意云何?」謙進前密對數語,頓首下。監國遂曰:「百官前,振罪當赤族,予請太后行誅未晚。順罪亦應誅,今擊死勿論。」又令左右縳二長隨至,立命將軍瓜擊二長隨死。命都御史陳鎰籍振家,玉盤徑尺者十四,珊瑚樹高六七尺者十數,金銀十餘庫,馬數萬匹。誅振姪錦衣指揮山,夷其族。移監國入坐奉天門左,以謙為兵部尚書。翰林侍讀彭時、商輅入內閣。九月丙子,監國以太后命即皇帝位,詔改明年為景泰元年,大赦天下。遙尊茂陵為太上皇帝,尊皇后錢氏為太上皇后。

虜遣使致書,書詞悖慢。答書言:「中國已立皇帝,天下兵力強盛,行當決戰。」以羅通、孫祥為副都御史,守居庸、紫荊關。敕翰林侍講徐珵等十五人分鎮要害,糾合義旅,防護京師。是秋,虜脫脫不花寇遼東,不樂出寇陝西。都指揮岳謙至虜營,虜知中國立皇帝。十月,也先殺馬大宴,復尊上皇為天子,行賀禮曰:「將奉天子還京也。」喜寧導也先詒上皇還京,遂入紫荊關。孫祥走死,京師戒嚴。于謙上禦虜方略,出石亨、楊洪於獄中,以為總兵官。以王通為都督,及鴻臚卿楊善守京城。孫鏜、衛潁、范廣、張義、張軏、雷通分兵守戰。監以侍郎江淵,給事中王竑、葉盛、程信、亨、洪。安遠侯柳溥統兵出戰。盡移郭外人入城,令虜所過堅壁清野,固守勿與戰。急散官軍通州糧百萬入都城,盡焚都城外積芻。十一日,也先擁眾至城下。謙及亨統兵出禦虜。虜見我師堅不可撼,喜寧嗾也先邀謙及王直、胡滢五六大臣出議和,索金帛萬萬計。眾皆知虜詐不出,以通政司參議王復為禮部侍郎、中書舍人趙榮為鴻臚卿,出見上皇,即辭歸。虜逼京城,謙、亨出德勝門,閉門對壘約戰。以上皇在虜中,未敢輒動。已諜知虜移上皇西,我發大炮擊虜,虜死炮下者數千人,斬其首铁頸元帥。亨及其姪彪又戰彰義門、清風店,皆捷。也先稍却。謙請大出聖旨榜文,潛遺虜營中,諭回、達、奚、漢有能擒斬也先來獻者,賞萬金,封國公,疑虜。十六日,也先出居庸,伯顏帖木兒奉上皇出紫荊。洪、鏜、廣等又擊虜於涿州、紫荊、固安,虜敗去。自是不敢深入。

論功,加謙少保,總督軍務、尚書如故。亨封武清伯,兼太子太師,提督京營。洪復封昌平伯。彪遊擊將軍。以都督郭登、都御史任寧守大同。尚書石璞、侍郎劉璉、都督朱謙守宣府。都御史羅通、都督范廣守山西。朱鑑守鴈門。都御史王翱守遼東。王文、陳鑑、劉廣衡更出守陝西。王通守天壽山。鄒來學為僉都御史,提督京東軍務。左都御史沈固出大同,參謀軍事。平江侯陳豫鎮守臨清。

十八

永樂初,內閣儒臣考滿陞任,不必在內閣,如胡若思出為祭酒。以故永樂五年十一月,長陵諭蹇太宰曰:「胡廣等侍朕日久,繼今考滿,勿改外任。」

十九

長陵三子:長獻陵,次漢庶人,次趙王。庶人名高煦,有膂力,善騎射。靖難時屢有戰功,江上之急,庶人戰尤力。淇國公輩皆附庶人,庶人欲奪適者數矣。以故東宮諸臣多得罪死。解學士亦以是死詔獄。

先是,永樂二年,封庶人雲南,不肯去。改青州,又不肯去。留京師,遂有逆謀。十四年事露,削護衛,改封樂安,即日遣之國。宣德元年八月壬戌朔,反,丁卯,令其百戶陳剛進疏指斥朝廷。上遂親征。急遣平江伯陳恭襄公守淮安,勿令賊走南京。辛未,駕發京師。樂安知州朱恒勸庶人直趨南京。賊黨皆言:「恒,應天人,不可聽。」庚辰,先鋒武陽侯至樂安。辛巳,駕至樂安。壬午,庶人潛出見上。八月乙酉,班師。庶人至京,鎖縶逍遙城。一日,上過視庶人,庶人犯上。覆之銅缸,焚死。

二十

乙未正月,孝陵至和陽,郭元帥暴卒。四月,開平王始來謁,孝陵遂不受小明王韓林兒偽命。渡江克太平,稱大元帥。七月攻集慶,八月又攻集慶,九月又攻集慶,皆不克。明年二月,破元兵於采石。三月始克集慶。集慶,今南京也。

二十一

成祖起自北藩,征誅而得天下,壬午年即位。後一百二十年,今皇帝起自南藩,揖讓而有天下,壬午年改元。

二十二

靖難兵未起時,中朝已有備。江陰侯吴高兵十萬屯遼東,都督宋忠兵十萬屯懷來,都督徐凱兵十萬屯河間,而張昺、謝貴在北平城中。長興侯耿炳文又統兵三十萬至真定。何以兵起竟敗,塗地瓦解?謂非天命歟!

二十三

康陵前皆一帝一后。洪武十五年、永樂五年中宮崩,皆不復立繼后。今皇帝元后孝潔皇后陳氏、繼廢后張氏皆葬西山。又繼孝烈皇后方氏葬永陵。

二十四

成祖靖難用兵,出入四年,所破郡縣皆不設官守。諸郡縣亦不肯歸附。旋破旋守,惟得北平、保定二府。

二十五

南京承天門,建文三年秋災,復建,改名皋門。因改午門為端門,端門為應門,大明門為路門。又改謹身殿為正心殿。先是,又於乾清、坤寧二宮間建省躬殿。

二十六

國朝小說書數十種中,亦有浪傳不足信者。惟野錄中一事極可惡。獻陵,洪武十一年生於鳳陽。長陵入金川門時,獻陵守北平,年已二十五。景陵,建文元年二月生於北平。獻陵得子最早,年二十九歲已有六人,凡十子。成祖愛景陵,時時稱:「太孫英武類我。」景陵擒漢庶人詔有「誣妄先帝,爰及朕躬」語,好事者為野錄,遂妄言耳。

二十七

洪武十五年,都督僉事李新以營孝陵功,封崇山侯。王通以父真靖難元功,又自立功,封武義伯。永樂七年作天壽山,十三年進封成山侯。獻陵以通父侑享太廟。通後以交趾失律,為民。天順元年詔恩通子琮,得嗣成山伯。

二十八

洪武八年,初定親王歲祿五萬石,錦綺鹽茶又萬計。靖江亦歲二萬石。二十年停錦綺茶鹽諸物。二十八年始定歲萬石。

先是,孝陵諭戶書郁新曰:「朕今子孫眾盛,歲祿五萬石,天下官吏軍士多,俸給彌廣,其斟酌古今,稍節減諸王歲給,以資乏用。」故也是年遣使召諸王至京,諭減祿之故。各賜皇明祖訓。祖訓,即祖訓錄也。

二十九

嘉靖庚戌冬,孝烈皇后祔廟祧。仁皇帝后時,廟一堂九室,中太祖。左四室:成祖、英宗、孝宗、武宗;右四室:宣宗、憲宗、睿宗、孝烈王后。

三十

洪武開科,詔五經皆主古註疏。及易兼程、朱;書蔡;詩朱;春秋左、公羊、穀梁、程、胡、張;禮記陳。乃後盡棄註疏,不知始何時。或曰始于頒五經大全時,以為諸家說優者采入故耳。然古註疏終不可廢也。

三十一

寧庶人者,康王庶子,其母馮針兒,故娼也。弘治八年封上高王,十二年嗣王。正德十四年六月丙子反,攻陷九江、南康。七月壬辰攻安慶。知府張文錦、守將崔文、楊銳拒守甚力。庶人窘,議僭大號,改年順德。其偽太師國師李士實、劉養正言:「須至南京即位改元。」庶人不悅。又攻安慶,不克,將還南昌。丙午,聞王陽明入南昌,解安慶圍去。乙卯,遇陽明兵於黃家渡,戰敗。丙辰又敗。丁巳,陽明督戰益急,庶人妃婁氏投水死,擒庶人。婁妃知庶人逆謀,時時泣諫,不聽。庶人敗,嘆曰:「紂用婦言亡,而我不用婦言亡。」

三十二

七王府,齊王榑也,孝陵第七子。洪武三年封青州。建文中謀反,執之京師,降庶人,與周定王皆繫禁。靖難兵至,得釋,復國。人告王有反謀,上與書戒諭。永樂四年來朝謝。廷臣劾王,留京師,出怨言。召其三子郡王至京,父子皆降庶人。已而安置廬州。宣德三年,福建人樓璉妄稱七府小齊王,謀不軌,逮至京,誅數百人。景泰五年,移庶人少子賢居南京。敕守備參贊防閑,勿令與諸人親王往來交通。今南京有齊庶人者,皆後。

三十三

孝陵第十八子谷庶人,母郭惠妃,滁陽王女也。封宣德府,即今宣府,古上谷。靖難兵起,庶人走還京,後開金川門,迎靖難兵,改封長沙。忠誠伯以不謁王,下詔獄死。庶人益驕,有反謀。永樂十四年十月召至京,明年降為庶人。少子賦焮與賢同自廬州徙南京,卒,無後。

三十四

詔恩各從其類。上慈闈徽號,則有封贈父母恩;立東宮則有廕子入監恩;灾異修省,則有蠲逋減刑恩;登極則大赦矣。立中宮及東宮出閣,皆無恩例。若建大工,平大賊,誅大奸,亦有詔,皆以類行。惟蠲逋減刑,每詔有之。九廟灾,時議下詔寬恤,至有欲褒親廕子者,謬矣。

三十五

山西安邑仝寅少瞽,學易卜筮,以京房斷占,輒奇中。正統中,隨父清大同。裕陵北狩,令大同守閹裴當問仝筮,得乾之復。寅密附奏曰:「大吉。夫四初應也,初潛四躍。明年歲在午,其于庚午,躍候也。庚,更新也。龍歲一躍,秋潛秋躍,浹歲也。明年秋,駕當復矣。繇勿用應,或之。或之者,疑之也。還而復也。幽然象龍也,數九也。四近五,躍近飛。龍在丑,丑曰赤奮,若復在午,午色赤也。午奮于丑,若順也,天順之也。其于丁象,大明也。位于南火,方也。寅其生也,午其王也,壬其合也,其復辟也。其當九年之後,歲丁丑,月寅,日午,合於壬乎!」裕陵心識之。

寅至京,也先犯京城,將官召寅,筮曰:「虜無能為,彼驕我驍,,戰必勝。」虜果敗。庚午,也先行成。朝議未堅決,寅勸石亨協謀于少保迎駕。駕至,以太上皇居南城。已而錦衣使盧忠上變告密,筮寅所。寅佯不知者,驚曰:「是何占也,而凶若是!不滅族且殺身,禍已種矣。柰何?」忠大懼,羊狂,事得不竟,忠卒坐誅。丁丑正月壬午,駕出南城登極,召欲官。寅辭,乃範金「陰陽神靈」四字為筮錢十有八,貯之牙盒,賜之。會清以指揮出蒞徐州,上留寅京師,授錦衣百戶,寅又辭,不允。時石大貴幸,寅每筮,戒以持滿,石不悟,及禍。公卿大夫喜接寅。寅語不及私,大抵抑邪與正,拯人顛阨。年九十卒。

三十六

永樂元年二月,以北平為北京,設行部行府。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從禮部尚書李至剛之請也。

三十七

丁未,以信國公達為征虜大將軍,鄂國公遇春為副將軍,帥師北定中原。二年秋,遇春卒。三年春,以達為征虜大將軍,文忠、勝左右副將軍,愈、和左右副副將軍,北伐。六年,五將軍統兵備山西、北平諸塞。當時蓋有副將軍,又有副副將軍。後遣征南諸將,以參將代副副將軍。

三十八

永樂五年平交趾露布:臣總兵官新城侯張輔等謹以所獲交賊偽大虞國上皇黎季(牙攵)(厂牛);偽大虞國主黎蒼;賊男偽推誠守正翊贊弘化功臣雲屯鎮兼歸化等鎮、嘉興等鎮諸軍事節度大使、洮江管內觀察處置等使、持節雲屯歸化嘉興等鎮諸軍事、領東路天長府路、大都督府特進開府儀同三司、入內檢校左相國平章軍國事、賜金魚袋上柱國、卫國大王黎澄;偽大原鎮兼天開鎮驃騎上將軍梁國王黎潡;偽新安鎮驃騎大將軍新興郡王黎汪;賊孫偽太子黎芮;偽郡嗣王黎滷;偽郡亞王黎范;幼孫五郎;賊弟偽臨安鎮兼太安海鎮驃騎將軍特進、開府儀同三司、入內相國平章事、賜金魚袋上柱國、唐林郡王黎季貔;賊姪偽望江鎮輔國大將軍、入內判中都督、河陽郡亞公黎原昝;偽領龍興路統府平陸縣上侯黎子章;賊姪孫偽御輦一局正掌鄉侯黎叔華;偽清亭侯黎伯駿;偽石塘鄉侯黎廷燀;偽永祿亭侯黎廷爌;賊將偽入內僉聞朝政兼內侍省都知知左班事諒山鎮權僉行軍行諒江路同知總管府事、賜金魚袋柱國、東山鄉侯胡杜;偽入內行遣同知尚書左司事樞密院副使阮彥光[三];偽正奉大夫內行遣門下左諫議大夫同中書公事兼三江路太安新安鎮封置使國子學祭酒、賜金魚袋護軍黎景琦;偽寧衛將軍知威衛管左登翊軍賜金團符縣伯段鼙;偽神勁營亭伯陳湯夢;偽钩鈐衛中郎將領龍捷軍兼領壯勇營范六材:謹差都督僉事柳升、橫海將軍魯麟、神機將軍張勝、都指揮僉事俞讓、指揮同知梁鼎、指揮僉事申志,檻送京師,並其偽造金印圖書一十六顆,獻之闕下。

三十九

宣德二年,行在吏部言:「自永樂十九年迄今,遣回庶官四千三百十九人居鄉。往往不循分守,搆詞健訟,持官府短長。請悉召至京,考驗才能,可用者以次敘銓,否罷為民。」

四十

永樂中,獻陵監國南京。長陵時時北征,有所宣制,天子用「廣運之寶」,曰敕。皇太子用「皇太子寶」,曰諭。選武官選簿,御前亦用「廣運寶」。東宮用「功懋之記」。

四十一

洪武辛亥有進士,永樂癸未無進士,天順癸未亦然。永樂初即位,天順南省火,皆以明年甲申會試。永樂己丑,長陵北征,又明年殿試,故有辛卯進士。正德庚辰,康陵南巡。明年新天子自興邸入即位,故有辛巳進士。又明年癸未遂有進士。我朝百六十年,癸未惟一舉。

四十二

李文達公天順日錄云:「八月十五日之變,天下聞之,驚懼不寧。賴今上皇帝以太弟即位,尊兄為太上皇,人心始安。」又云:「景泰不孝於親,不敬其兄,不睦其室。朝廷之上,怨恨憂鬱,灾遍天下。」前後何不類如此!

四十三

朱字傳帖者,奉天門朝罷駕興,司禮巨璫持下丹陛,呼該衙門官與之。次日早朝,該衙門官具奏本御前,奏云「傳奉事理補奏本」。鴻臚寺官接遞,司禮小璫進覽。

墨字傳帖則出自順門,付該衙門奏行,不復面繳。若事未穩,便須執奏者,固不問朱、墨也。

四十四

我朝之有內閣輔臣,自解大紳始也。輔臣之繫詔獄也,亦自解始也。其有謹身殿大學士也,自東陽始也。輔臣之歷官至一品也,自西楊始也。官至一品入內閣也,自王毅愍始也;一人領四官也,亦自王始也;其論死西市也,亦自王始也。輔臣如東、西楊皆領三官,陳芳州、高文義領五官矣。然皆領戶、工尚書。其領吏部尚書,亦自王始也。西楊兵部,東楊工部,終其身也。自王以後,多吏部也。輔臣之有少師自西陽始也。西楊卒,而少師虛位者四十餘年。萬安亦登少師,博野繼之。自後洛陽、長沙、新都、順德、丹徒、鉛山、永嘉、貴溪、分宜,皆少師矣。吏部尚書之領太子太保也,自詹徽始也。詹坐藍黨死。其登少師也,自蹇忠定始也。文端、端肅、恭襄皆少師也。漕運之有都御史也,自王莊毅始也。兩廣之有總督文臣也,自忠肅始也。鄖陽之有撫治也,自原傑始也。江南之有巡撫也,自周文襄始也。汀、漳撫臣之得提督軍務也,自王陽明始也。參政之贊理軍務也,自葉文莊始也。治河之有大臣,自宋司空始也。陝西之有鎮守憲臣也,自王毅愍、陳僖敏始也。二公在內臺,歲更出鎮也。巡撫之必兼憲職也,自耿清惠始也。

四十五

洪武中,中山王初封,東甌王進封,皆信國公。忠勤伯二人:洪武汪廣洋,洪熙李賢。新建伯二人:宣德李玉,嘉靖王陽明。外戚安平伯三人:景泰母家吴安,孝烈皇后父方銳;永樂功臣李遠,封安平侯,子安嗣安平伯。

四十六

南京中府守備廳題名記,一李充嗣,一喬宇,二公名通今之士。李記云:「太宗遷都,皇孫監國。」而不知成祖時監國乃太子,非太孫也。是時仁宗為太子,監國南京。宣宗為太孫,從行撫軍,監國北京。仁宗初即位,宣宗為太子,洪熙元年四月以南京地屢震,令太子祭告皇陵孝陵為名,寔有監國南京之命。喬記云:「永樂乙巳,詔以勳舊重臣鎮守。」而不知永樂二十二年甲辰八月帝崩,明年乙巳乃洪熙元年也。近日尚寶司題名碑,「張文隱公文甚佳」下書少卿,首姚繼,次袁忠徹,是矣。繼下書文敏公夔之子,浙江建德縣人。不知繼乃恭靖公廣孝之嗣子,長洲市中人也。文敏公,正統七年進士。父以正統舉進士,而其子乃永樂中恩廕為少卿,此不足辨,直可發一笑耳。文敏三子,璧、瑩、璽。

四十七

南雍志,祭酒黃佐所修。載弘治元年諫官張九功奏言:「孔庭從祀,荀況、馬融、王弼、揚雄皆在所當出,今之儒臣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薛瑄在所當入。」上命禮部會議。於是尚書周文安公等僉言:揚雄已黜於洪武時,而薛瑄嘗與元儒劉因并欲從祀。以大學士楊士奇謂其無所著述而止。文貞卒於正統九年。文清天順元年正月入內閣,六月致仕,天順八年卒。何謬至此!

四十八

國初謚,美惡兼用。洪武二十二年魯王卒,上諭禮部尚書李原名曰:「父子天性,謚法公義,朕不得以私恩廢公義,可謚曰『荒』。」永樂六年,伊王謚厲。洪熙元年,上命禮部尚書呂震諭翰林,定故兵書兼詹事金忠等十八人謚。內有通政使賀銀謚不美,上曰:「此數人皆在先朝盡心國事,有德行重厚表裏一致者,有涉歷艱難始終一心者,必加旌褒,庶幾禮賢厚終之道。但朕意未嘗及銀。銀勞可贈官銜,不應美謚。若加銀惡謚,又不若無謚,人不得議焉。古人制謚,正為定論,美惡示至公也。」銀竟不謚。

四十九

于肅愍公神道碑,倪文毅公作。倪公弟阜,于公孫婿也。碑文以虜入寇京城為景泰元年,以上皇還京為辛未年,辛未景泰二年也。虜至德勝門實正統十四年十月事。上皇入南宮實景泰元年八月事。此名臣大功業,儒臣大制作,尚爾舛誤,金石之刻,豈足盡信!

五十

國初立大都督府,皇姪文正為大都督,節制中外諸軍事。以其權太重,尋設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洪武十三年又以其權統於一衙門,設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分領在京各衛所,在外都司、衛所。其在京錦衣等親軍上直衛,又不隸五府。若有征討之役,以公、侯、伯及三等真署都督充總兵官,名曰「掛印將軍」。其在外鎮守地方武臣,原無掛印,至洪熙元年二月,始領各鎮總兵參將佩印。總兵六人,雲南黔國公沐晟、征南將軍大同武安侯鄭亨、征西前將軍廣西鎮遠侯顧興祖、征蠻將軍遼東武進伯朱榮、征虜前將軍宣府都督譚廣、鎮朔將軍甘肅都督費瓛。平羌將軍參將四人,交趾榮昌伯陳智、都督方政、征夷副將軍寧夏保定伯梁銘、都督陳懷征西將軍。後設薊州、淮安總兵,皆在畿內,不得掛印,稱將軍。

京營操練之法,洪武時止為五軍營,分大小教場與城外城內操練。永樂初分為三大營:曰「五軍營」,有步隊、馬隊,專教陣法。曰「神機營」,皆步隊,隸習火器。曰「三千營」,皆馬隊,專扈從出入,管車輦寶纛等事。每營以公、侯、伯二人充提督某營總兵官。景泰三年,于肅愍公建議立團營,揀三大營中壯健士卒團練。就于三營六提督中揀二人,充提督團營總兵官,即於五府中蒞事。文臣提督以兵部尚書。是年團營總兵武清侯石亨,遂請故都察院改為帥府。天順元年罷團營。成化元年復立團營,尋罷。成化三年又復團營,團營之兵名為「頭撥」。

初,團營分為十營,後增為十二營。一營以侯、伯、都督等官一人為坐營官。有事出征,不必揀選,但撥某營出征,則某營將領其營士卒啟行。承平日久,團營非復操練之舊,又立東、西官廳,名為「聽征」。蓋三營變為團營,團營變為東、西廳也。

祖宗微意,不欲武臣權重。在內營操官,止管操練者,無開設衙門,亦無印信。在內五府,有衙門印信,理常行政務。至於營操,非特命不得干預。蓋五府、三營、十二營,職掌不相侵也。至於出征,亦不止大將一人,必選二三人名位謀勇相等者,相參用之。出師之日,賜平賊、討賊、平虜、平胡、征夷、征虜等印,或將軍,或副將軍,或大將軍,隨時酌與。必由兵部題請,五府亦不得干預。事平之日,將歸於府,軍歸於營,印歸於朝,其意深矣。

今考洪武三年征胡,以信國公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李文忠、右詹事馮勝為左右副將軍,御史大夫鄧愈、湯和為左右副副將軍[四]。是時,達未封魏國公。文忠曹國公,勝宋國公,愈衛國公,和中山侯,皆未封也。四年伐蜀,以中山侯湯和為征西將軍,江夏侯周德興、德慶侯廖永忠為左右副將軍,入瞿塘。潁川侯傅友德為征虜前將軍,濟寧侯顧時為左副將軍,出秦隴。永樂四年征安南,以成國公朱能為征夷將軍,西平侯沐晟、新城侯張輔為左右副將軍。是時晟未封黔國公,輔未封英國公。永樂十二年征胡,安遠侯柳升領大營,都督馬旺、陳翼、程寬、金玉副之;寧陽侯陳懋左哨,襄成伯李隆、都督朱崇副之;豐城侯李彬右哨,遂安伯陳瑛、都督費瓛、胡原副之;城山侯王通左掖,保定侯梁瑛、都督曹得副之;都督譚清右掖,新寧伯譚忠、都督馬震副之。是時上親征,故不立將軍、副將之號。宣德五年禦胡,以陽武侯薛祿為鎮朔大將軍、總兵官,恭順侯吴克忠為副總兵,武進伯朱冕、奉化伯藤定為左右參將。此意又非但欲分其權,蓋亦難其人。以一將將十萬,其材豈易得哉!

嘉靖庚戌,虜窺京師,朝廷釐革營務,罷團營,仍為五軍營,內分十二小營。改三千營為神樞營。神機營仍舊。三營共設總督。京營戎政公、侯、伯一人,協理文臣一人,五軍營副將二人,練勇參將二人,參將四人,遊擊將軍四人。神樞、神機營各副將一人,練勇參將二人,佐擊將軍六人。以昌國公故宅為戎政廳,給戎政之印,柳葉篆文,虎鈕,如將軍所掛印。通計京操凡大營三,內分為小營三十。副將以後三十人,人坐一營。副將用真署都督,參、遊、佐、擊用真署都指揮,或都督。大抵統軍不專於一人,練軍不專於一人,行軍不專於一人,皆為有意焉。

五十一

洪武三年冬,儒士魏俊民、黃箎、劉儼、丁鳳、鄭思先、鄭權上大明志,命秘書監梓行,授俊民等官。先是,上令俊民等類編天下州郡地理形勢降附始末為書,凡行省十二,府一百二十,州一百八,縣八百八十七,安撫司三,長官司一。東至海,南至瓊崖,西至臨洮,北至北平。六年,令州府繪上山川險易圖。十六年,詔天下都司上衛所、城池、地理、山川、關津、亭堠、水陸道路、倉庫。十七年,令朝覲官上土地人民圖。十八年夏,上覽輿地圖,侍臣有言「輿地之廣,古所未有」者,上曰:「地廣則教化難周,人眾則撫摩難遍,此正當戒慎。天命人心,惟德是視。紂以天下而亡,湯以七十里而興,所係在德,豈在地之大小!」

五十二

永樂至正統間,諸老臣在政地既久且專,忠定秉銓、忠靖握利權皆二十七年。忠宣尚書兩京三十九年,而在交南者十有九年。忠安為禮部尚書三十二年,文襄巡撫江南二十二年。以故用人、理財、禮樂、征伐諸大政,文經武緯,各盡其長,章程故在,後鮮能及。

五十三

洪武三十五年,文皇即位。開內閣,召七臣入預機務,名直文淵閣。蓋自壬午至嘉靖,百六十年間,凡六十八人。直隸十人,南直隸八人,浙江八人,江西十六人,河南七人,山東四人,福建二人,湖廣四人,四川四人,山西一人,廣東三人,廣西一人。

五十四

異姓追封王者,楊王、徐王、滁陽王皆外戚。天造之初,滁陽又有先路之功。諸功臣家,徐氏中山王,常氏開平王,李氏岐陽王,鄧氏寧河王,湯氏東甌王,沐氏黔寧王、定遠王,張氏河間王、定興王、寧陽王,公朱氏東平王、平陰王,朱氏宣平王,岐陽父隴西王,凡十四人。以子孫王推恩追封者,不與焉。又有降虜也先土干,賜姓名金忠,封忠勇王。

五十五

正統己巳孟冬,虜犯京城。石亨欲盡閉九門,以待勤王之兵[五]。于肅愍公力爭,請同亨率兵出營德勝門外,與虜對壘。已而虜被我炮擊死者近萬人,大沮退。石亨奮欲攝擊,肅愍公又力爭,縱虜令北去。出戰所以護京師,縱虜所以安上皇也。

五十六

吴元年,太史院使劉文成公率其屬高翼等上戊申大統曆。洪武元年改院為司天監,又置回回司天監。是年十一月,徵元太史院使張佑、張沂,司農卿兼太史院使成隸,太史同知郭讓、朱茂,司天少監王可大、石潭、李義,太監趙恂,太史院監候劉孝忠,靈臺郎張容,回回司天監黑的兒、阿都剌,司天監丞迭里月實十四人,二年又徵元回回曆官鄭阿里等十一人至京,議曆法,占天象。三年定為欽天監,掌察天文、定曆數。

五十七

洪武二十七年,寰宇通衢書成。書分為八目,東距遼東都司,又自遼東東北至三萬衛;西極四川松藩衛,又西南距雲南金齒;南踰廣東崖州,又東南至福建漳州府;北暨北平大寧卫,又西北至陝西、甘肅。為驛九百四十。浙江、福建、江西、廣東之道各一;河南、陝西、山東、山西、北平、湖廣、廣西、雲南之道各二;四川之道三,為驛七百六十六。凡天下道里,縱一萬九百里,橫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四夷之驛不與焉。

五十八

外夷封王,如朝鮮、安南、占城海島諸國來朝貢者,各以其國名封。惟琉球封中山、山南、山北三王,今存中山王。北虜封王者四人:韃靼阿魯台和寧王,瓦剌馬哈木順寧王,太平賢義王,把禿孛羅安樂王。西域二人:哈密忠順王;阿端安定王。西番七人:正覺大乘法王,如來大寶法王,闡化王,闡教王,輔教王,贊善王,贊化王。

五十九

內官之制定於洪武二十八年,凡監十一,曰神宮、曰尚寶、曰陵神宮、曰尚膳、曰尚衣、曰司設、曰內官、曰司禮、曰御馬、曰印綬、曰直殿。凡門四,曰奉天門、曰午門、曰端門、曰承天門。凡司二,曰鐘鼓、曰惜薪。凡局六,曰兵仗、曰內織染、曰針工、曰巾帽、曰司苑、曰酒醋麵。凡庫三,曰內承運、曰司鑰、曰內府供應。其正官,監有太監,門有門正,皆正四品。司有司正,局庫有大使,皆正五品。洪武三十年增都知監、銀作局。東宮六局,曰典璽、曰典藥、曰典膳、曰典服、曰典兵、曰典乘。各正官局郎正五品。王府承奉司典寶、典膳、典服三所,各有正官,正六品。又有內使門正,公主府中使司,司正司副皆雜職。

六十

洪武五年,上令定女職。禮部具陳,周制後宮設內官,以贊內治。漢設內官一十四等,凡數百人。唐設六局二十四司官,凡一百九十人,女使五十餘人,皆選良家女充。上曰:「古者所設過多,宜防女寵,垂法將來。」命重加裁定,遂立六局、一司。局曰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司曰宮正,俱正六品。尚宮總司紀、司言、司簿、司闈。尚儀總司籍、司樂、司賓、司贊。尚服總司寶、司衣、司仗、司飾。尚食總司饌、司醞、司藥、司供。尚寢總司設、司輿、司苑、司燈。尚功總司製、司、司綵、司計。凡二十四司。宮正掌戒令責罰之事。二十二年,令六尚局官服勞既多,或五載、六載歸其父母,從宜婚嫁。年高者許歸,以終天命。願留者聽。其在宮闈及見受職者,家給與祿,視外品。

六十一

建文時改官制,陞六部尚書正一品,設左右侍中各一人,位侍郎上。諸司去清吏字。改戶部為民部,度支、金、帛、倉庾四司。刑部為詳憲、比議、職門、都官四司,罷左右都御史。設都御史一人,副僉都御史各一人。又改都察院為御史府,設御史大夫,正二品。革十二道,置察院一,定御史二十八人。改諸御史為拾遺補缺,改通政司為寺,通政使為通政卿、通政少卿、參議。寺丞增置左、右補缺,左、右拾遺各一人。復大理寺改為司,又改卿為大理卿,左右寺正都評事,寺副副都評事,司務都典籍。太常寺改卿為太常卿、少卿。寺丞分左右。天壇祠祭署為南郊祠祭署,泗州祠祭署為泗濱祠祭署,宿州祠祭署為新豐祠祭署。孝陵,置鍾山祠祭署及司圃所,增神樂觀知觀一人。光祿寺改卿為光祿卿、少卿,寺丞如太常,而陞少卿從四品。省署丞二人,增監事二人。太僕寺改卿為太僕卿,增典厩、典牧二署。設驈騻十五群,遂生三群,分隸二署,詹事府增少卿、寺丞各一人,賓客二人。又置資德院,設資德一人,資善二人。其屬贊禮、贊書、著作郎各二人,掌籍、典簿各一人。國子監,陞監丞為堂上官。增司業二人,省博士、學正、學錄,增助教十七人。鴻臚寺改卿為鴻臚卿、少卿,寺丞如光祿。而并行人司於鴻臚寺。翰林院增學士承旨一人、學士一人。設文學博士二人,省侍講、侍讀學士。置文翰、文史二館。文翰館設侍書,改中書舍人為侍書。文史館設修撰、編修、檢討,而以方孝孺為文學博士。又改謹身殿為正心殿,設學士一人。罷華蓋、文華、武英三殿、文淵、東閣大學士,各設學士一人,侍設無定員。文淵閣設典籍一人。六科罷左右給事中。改中、東、西、南、北城兵馬指揮司為五城兵馬司,指揮、副指揮為兵馬、副兵馬。始置京衛武學教授一人。啟忠等齋各訓導二人。布政司革左右布政使,設布政使一人。堂上官各陞品一級。改提刑按察司為十三道肅政按察司,廣東鹽課司為廣東都轉運鹽使司。罷北平、山東、河南、山西、陝西五省及江北學校貢士。革五府左右斷事官、五軍斷事司,增親王官賓輔二人,正三品。伴讀、伴講、伴書各一人,長史一人,左右長史各一人。審理正、典膳正、奉祀正、良醫正、典寶正,並去正字。審理副等改為副審理等。群王賓友二人,正四品,教授一人,記室二人,直史一人,左右直史各一人,吏目一人。典印、典祀、典禮、典饌、典藥五署,典印、典祀、典禮、典饌、典藥各一人,典儀二人,引禮舍人二人,儀仗司吏目一人。賓輔、三伴、賓友、教授,進對侍坐,稱名不稱臣,見禮如賓師。

靖難後,復洪武舊制,惟存大理寺,不設斷事官及斷事司。正統中復設京衛武學。

六十二

公、侯、伯爵凡三等,以封功臣。皆有流有世,並給鐵券。高廣凡五等,號凡三等。佐高皇定天下,曰「開國輔運」云云。佐成祖曰「奉天靖難」云云。餘曰「奉天翊運」云云。其武臣也,曰「宣力功臣」,文臣曰「守正文臣」。歲祿視公有差,多不過五千石。已封而又有功者,仍爵或進爵加祿。其才而賢也,充團營三營提督總兵坐營官、五府掌印僉書、留都守備,出充總兵官鎮守,否食其祿。其襲替,徵券誥,論功過,覈適孽。幼而嗣者,學於國子監。有過革冠服,平巾學於國子監。坐罪奪祿,重奪爵。

六十三

永樂十六年,詔纂天下郡縣志。命夏忠靖、楊文敏、金文靖三公領其事。景泰中修寰宇通志,准祝穆方輿勝覽。葉文莊公曰:「此趙宋偏安之物,況直為四六設。今欲成盛代一統之書,宜有資軍國,益勸戒。如地理戶口,類不可缺。必如永樂中志書凡例,充廣之可也。」陳芳洲笑曰:「此豈造黃冊耶!」天順五年,撰大明一統志。

六十四

永樂六年,定興、定遠二王上交趾地圖。東西一千七百六十里,南北二千八百里。乃郡縣其地,設都、布、按三司,分十七府,曰交州、北江、諒江、三江、建平、新安、建昌、奉化、清化、宣化、太原、鎮蠻、諒山、新平、乂安、順化、升華;四十七州,一百五十七縣,衛十一,所三,市舶司一。改雞陵關為鎮夷關。

六十五

彭惠安公哀江南詞,敘述建文死義之臣,至方遜志乃云:「後來奸佞儒,巧言自粉飾,叩頭乞餘生,無乃非直筆。」蓋指西楊輩修實錄,書方再三叩頭乞生者,非實事也。

六十六

靖難之歲十一月,副都御史陳瑛言:「皇上順天應人,以有天下,四方萬姓,莫不率服。然車駕初至京師,有不順天而效死建文者,如禮部侍中黃觀、太常少卿廖升、翰林修撰王叔英、衡府紀膳周是修、浙江按察使王良沛、知縣顧伯瑋等,計其存心與叛逆同,宜從追戮。」上曰:「朕初舉義,誅姦臣不過數輩。後來二十九人中,如張紞、王鈍、鄭賜、黃福、尹昌隆皆宥而用之。今汝所言數人,况有不與二十九人之數者。彼食其祿,自盡其心,悉勿問。」

六十七

歷代帝王廟,歲仲春秋,皇帝遣大臣祭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帝金天氏、帝高陽氏、帝高辛氏、帝陶唐氏、帝有虞氏、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皇帝、漢光武皇帝、唐太宗皇帝、宋太宗皇帝。分五室,室太牢一,禮三獻,樂七奏,舞八佾。從祀名臣:風后、力牧、皋陶、夔、龍、伯夷、伯益、伊尹、傅說、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召穆公虎、方叔、張良、蕭何、曹參、陳平、周勃、鄧禹、馮異、諸葛亮、房玄齡、杜如晦、李靖、郭子儀、李晟、曹彬、潘美、韓世忠、岳飛、張浚,凡三十二人,列兩廡。廡二壇,壇少牢一。

先是,洪武元年祀三皇,用太牢。勾芒、祝融、風后、力牧配。四年,令天下立三皇廟,歲春秋祭,已而令祭於陵。是年命官參考歷代聖帝賢王,但在中原安養人民者三十四君合祀之,擇名臣從祀。六年,禮官言:古帝王有父子、祖孫一廟合祭,非禮。令別立歷代帝王廟,同堂異室,歲春秋祀三皇、五帝、禹湯、文王、武王、漢高祖、光武、唐高祖、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其守成賢君,令所在有司歲春秋祭於陵。七年,塑帝王冕坐像。上曰:「伏羲、神農未有衣裳之制,勿加冕服。」已而郊祀,祔祭諸帝王,省春祭。歲仲秋遣官祭於廟。二十年,以武成王從祀帝王廟,去王號,罷故廟祀。二十一年,禮官擇上歷代名臣始終全節者三十五人,從祀帝王廟。上曰:「趙普負太祖,不忠,不可祀。元木華黎,安童祖也,不可祀孫而去祖。可祀木華黎,罷安童祀。祀伯顏,阿术可勿祀。」又曰:「漢陳平、馮異,宋潘美皆宜祀。」未幾,上曰:「文王雖基周命,終守臣節。唐高祖有天下,本太宗力也,可勿祀,祀於陵。增祀隋文帝。」是年廟火,改建於欽天山之陽,去隋文帝。子午卯酉年,傳制祭陵,停廟祭。嘉靖九年,罷歷代帝王南郊從祀。禮官請加南京廟春祭,上不從。令建廟京師,歲仲春秋祭。南京祭罷。十年春,廟未成,今皇帝祀之文華殿。廟初成,今皇帝至廟祭。是年修撰姚淶請罷元世祖祀,禮官議不可。上從禮官議。二十四年,給事中陳棐又言之,乃罷祀元世祖,并罷從祀木華黎五人。

六十八

外戚封公自嘉靖始也。張鶴齡[六]嗣壽寧伯,進侯。又以迎立今皇帝,進封昌國公。慶雲、長寧,孝肅太后家二侯伯;瑞安、崇善、安仁,孝貞皇后家三侯伯。惟延齡兄弟公侯最貴盛,得禍亦最慘。

六十九

駙馬無封侯者,灤城、富陽、永春、西寧皆以軍功封。惟永康公主駙馬崔元,以迎立今皇帝封京山侯。孝陵少公主駙馬趙輝,天順中求封侯,不得。

七十

洪武十九年,大誥三編俱成。二十八年,始令法司擬罪引大誥減等。蓋因大誥初序末有云「一切官民諸色人等,戶戶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每減一等,無者每加一等」故也。然至今但有減等,而無加等。

七十一

開國功臣常、李、鄧、湯、劉五姓,嘉靖中續封,甚愜人情。但李太師之後不沾一命,尚為缺典。

七十二

孝烈皇后將葬,上念西苑之變孝烈有大功,欲葬於孝潔皇后之左,已而中止。上新作壽陵,至是定名永陵,令先葬后。上曰:「孝陵、長陵先葬孝慈、仁孝也。」

七十三

成祖於建文己卯七月起兵靖難;宸濠亦以正德己卯六月反湖廣。二閣老皆石首人,文定永樂甲辰、文簡嘉靖甲辰入閣。所事二帝,皆藩王入繼大統。永樂辛丑四月,三殿灾;嘉靖辛丑四月,九廟灾。

七十四

聖祖開科,詔務求博古通今之士。乃所試僅有判語及一二時務策,生徒竟未識。大明律所云「時務盡掇述括帖」,以故士乏通今之學。其於政體得失、人材優劣且不論,只歷朝紀年及后姓陵名,知者亦鮮。近二十年來,士大夫始以通今學古為高矣。

七十五

入內閣為輔臣預機務,特避丞相名耳,實始於建文四年。長陵即位之初,閣中有文淵閣印,印文玉箸篆。惟封上、詔草、題奏、揭帖用之,不得下諸司。下諸司以翰林院印。凡入內閣,云直文淵閣。即官至三殿、二閣、二坊大學士,無入內閣旨,不得與機務也。雖編修、贊善等官,有入內閣旨,亦得預機務矣。文淵閣在禁中。徐武功署銜自稱掌文淵閣事,可乎?

七十六

我朝帝后尊謚,皆有「孝」字,惟景皇汪后無「孝」字。文臣無謚「孝」者,國初惟贈東海侯陳文,謚孝勇。

七十七

春秋謹華夷之辨,中國有主也。文中子帝元魏,未為非。聖祖功德高百王,詔文嘗稱曰「天命真人」。於沙漠帝王廟中,以元世祖與三皇[七]、五帝、三王、漢高、光、唐宗、宋祖並祀,真聖人卓越之見。

七十八

吴元年冬,孝陵念七子漸長,宜習勞。令內侍製麻屨、行藤,凡諸子出城稍遠,馬行十七,步行十三。七子: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成祖、周定王、楚昭王、齊庶人也。

七十九

正德時,神英封涇陽伯,本無大功。江彬平虜伯,許太安邊伯,武德永壽伯,以義兒故得封。彬誅死,太謫戍邊。英、德及太監家七伯皆革。

八十

嘉靖己酉,應天試錄策言,初開內閣,所用七人者,皆修撰、編修、檢討等官。然不言當時七人者惟文穆修撰,文敏編修耳。大紳起謫胥,為待詔。文簡中書舍人。文貞齊王府審理副,陞編修。文靖給事中,若思桐城知縣,陞檢討。非由翰林者,亦入內閣也。

八十一

國初郊祀、社稷、先農為大祀[八]。已而改先農及山川、帝王、先師、旗纛為中祀,諸神小祀。今皇帝以朝日、夕月、天神、地祇為中祀。大祀致齋三日,中祀二日。祀有牲,牲四等,曰犢、曰牛、曰太牢、曰少牢。色尚騂或黝。天地、日、月加玉焉。玉三等[九],曰蒼璧、曰黃琮、曰玉牲。大祀入滌九旬,中祀三旬,小祀一旬。殺禮不用牲,用果脯,從其族也。或用素羞。祀有帛。大祀、中祀京師用制帛。制帛五等,曰郊祀、曰奉先、曰禮神、曰展親、曰報功。小祀素帛、禮佛帛。王國、司、府、州、縣亦用帛。小祀則否。凡祀有樂,樂四等,曰九奏、曰八奏、曰七奏、曰六奏。奏樂有歌有舞。歌堂上,舞堂下。舞皆八佾,佾有文有武。先師六佾,佾去武。小祀則否。凡助祭,文臣五品,武臣四品以上。嘉靖中,都給事中乞得助祭,帝、社稷無助祭,大臣五六人陪拜焉。小祀則否。

八十二

洪武十七年,大明清類天文分野書成,凡二十四卷。詔賜秦、晉、燕、周、楚、齊六府。是書刻在南雍,余嘗託友人印刷。友人言:此非我朝書,殆前代人所纂,或出山野小說家。洪武中止有今南京為京師,何以此書乃有北京?又言:南京應天府,若前代書,何以又有十二布政司?布政司古未有也。余曰:「是洪武中書無疑,此時未有貴州布政司,而有北平。」又洪武元年詔以應天為南京,大梁為北京矣。

八十三

懿敬太子妃常氏,懿文太子元配也。建文帝追尊為孝康皇后。武宗母張后尊謚亦孝康皇后。

八十四

洪武癸亥,賜六部尚書馬。己巳,賜有司方面官馬。諭兵部試尚書茹曰:「布、按二司官,方面重臣,府、州、縣官,民之師帥,跨驢出入,非所以示民,或假馬部民,因被浸潤,不能舉職,甚乖治體。其官為市馬,司二十匹,府半之,州、縣又半之。馬一率十戶食之,歲一更。」

八十五

宣德七年,大學士張瑛乞增南北兩京七品以下官俸。正統元年,副都御史吴訥言:「洪武間京官俸全支。後因營造減省,遂為例。近小官多不能贍,如廣西道御史劉準,由進士授官,月支俸米一石五斗,不能養其母、妻、子、女,貸同道御史王裕等、刑部主事廖謨等俸米三十餘石,去年病死,竟負無還。乞下廷議增俸。」

八十六

洪武五年,罷孟子配享文廟。踰年,上曰:「我聞孟子辯異端,闢邪說,發明孔子之道,宜祀如故。」二十九年,罷揚雄從祀,祀董仲舒。正統二年,進胡安國、蔡沉、真德秀從祀。八年追封吴澄為臨川郡公,從祀。成化二年,追封仲舒為廣川伯,安國建寧伯,沉崇安伯,德秀浦城伯。弘治八年,追封楊時為將樂伯,從祀。嘉靖九年,改大成至聖文宣王為至聖先師。孔子四配:為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從祀。及門弟子稱先賢,左丘明以下稱先儒。去塑像,設木主,盡罷公、侯、伯諸封爵。申黨、申棖二人,存棖去黨。公伯寮、秦冉、顏何、荀況、戴聖、劉向、賈逵、馬融、何休、王肅、王弼、杜預、吴澄十三人罷祀。林放、蘧瑗、鄭玄、鄭眾、盧植、服虔、范甯七人,祀於其鄉。進后蒼、王通、胡瑗、歐陽修、陸九淵從祀。改稱大成殿為先師廟,大成門為廟門。別立祠,祀齊公叔梁紇,稱啟聖公孔氏,以顏無繇、曾點、孔鯉、孟孫氏配,稱先賢,程、朱松、蔡元定從祀,稱先儒,撤無繇、點、鯉從祀。

八十七

永樂十八年,論營建北京功,陞營膳郎中蔡信為工部右侍郎。所副七人為所正,丞六人為所副,匠二十三人為所丞。賜督工群臣及兵民夫匠鈔、椒、蘇木有差。正統年間營建三殿、兩宮,包砌京城及修造各衙門,陞除匠官不過五六人。

八十八

國初都金陵。以西北胡戎之故,列鎮分封,似乎過制,當時已有葉居升輩漢人七國之慮。今考廣寧遼王、大寧寧王、宣府谷王、大同代王、寧夏慶王、甘州肅王,皆得專制率師禦虜。而長陵時在北平為燕王,尤英武。稍內則西安秦王、太原晉王,亦時時出兵,與諸藩鎮將表裏防守。孝陵崩,少裁抑,而齊、黃諸臣受禍矣。肅王今移蘭州。

八十九

洪武六年,武官一萬二千九百八十人。九年,擇功臣子耿瓛等一百四人為散騎舍人。十一年,選武臣子弟入國子監讀書。十四年,令公侯武臣皆遣子弟入國子學受業。二十一年,頒武臣大誥,又頒八條敕諭武臣,又頒武臣訓戒錄,又賜武臣保身敕。二十二年,禁武臣預民事。二十三年,賜公、侯、伯屯戍百戶。二十六年,頒稽制錄於諸功臣。二十九年,大賚致仕武臣,各陞一級。銓於甘肅、大同、北平、大寧、遼東諸卫所,凡千五百人。

九十

嘉靖九年,更定南北郊禮。南郊皇天、上帝南向;太祖西向;東一壇大明,西一壇夜明,東二壇二十八宿,西二壇雲師、雨師、風師、雷師。北郊皇地祇北向;太祖西向;東一壇,中嶽、東嶽、南嶽、西嶽、北嶽、基運山、翊聖山、神烈山,西向;西一壇,中鎮、東鎮、南鎮、西鎮、北鎮、天壽山、純德山,東向;東二壇,東海、西海、南海、北海西向;西二壇,大江、大淮、大河、大漢,東向。

九十一

天壽七陵,惟景陵規制獨小。嘉靖丙申稍廓大之。是年作壽陵,即永陵也。在天壽迄東十八道嶺。夫君即位,為裨禮也。昔漢文帝表瀍西,唐太宗營九嵕,我二祖先作二陵,故並獲吉壤。今皇帝因謁七陵,遂有壽宮之役,真達天高世之見。

九十二

洪武二年,立功臣廟於雞鳴山,論功列祀二十一人。命死者塑其像,生者虛其位。是時,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茅成八人,先棲神於卞蔣等廟,乃塑像移祀於此。徐、常、李、鄧、湯、沐六王及華高、吴良、吴楨、曹良臣、康茂才、吴復、孫興祖尚存,但虛其位。洪武二年,太廟侑享初有廖永安,凡十三人。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趙德勝七人已卒,祀廟中。九年,始加封號,贈謚。罷永安祀。時徐、常、李、鄧、湯、沐六王俟其卒,進侑,皆太祖所定也。然功臣廟無廖永安、桑世傑,而太廟乃有之。馮國用、丁德興、茅成、華高、吴良、吴楨、曹良臣、康茂才、吴復、孫興祖,祭於功臣廟,而太廟侑享不與焉。此太祖之權衡度量,非後人所能測識也。

昔西漢定元功十八人位次;東漢雲臺三十二人;唐凌烟二十四人;宋昭勳崇德十人,皆託褒揚於位貌而已。太祖之廟庭侑享,則以血食寓褒揚,其報最重,其禮最隆矣。

嘉靖十六年,郭勛欲進祀其立功之祖武定侯英於太廟,乃倣三國志俗說及水滸傳為國朝英烈記,言生擒士誠,射死友諒,皆英之功。傳說宮禁,動人聽聞。已乃疏乞祀英於廟廡。又言英本開國功臣,卒於永樂年間,以故不廟祀。而不知太祖定廟祀時固兼生死而論定矣。且英之封在洪武十七年。論平雲南功,大將潁川侯傅友德進封潁國公;副將藍玉、仇成、王弼先封流侯者,與世嗣;偏俾都督僉事陳桓、胡海、郭英、張翼,兵興以來屢效勤勞,今勳尤著,於是桓封普定侯,海東川侯,英武定侯,翼鶴慶侯。蓋廟祀定後十六年,而英始侯也。

九十三

侑廟功臣位次,中山王十二人,洪武年定。河間王四人,洪熙年定,皆序封爵,首王,次公,次侯。開國功臣、靖難功臣各自為序。嘉靖丁酉進誠意伯位六王之下,群公之上,以為不倫。及營國公郭英進祝,并兩朝功臣叙爵,於是,營國公列永義侯之上,誠意伯列寧國公之下矣。

九十四

嘉靖十四年二月,群臣於東閣集議大行莊肅皇后謚,大學士孚敬首曰:「莊肅皇后與屢朝事體不同,其謚只該二字、四字。」尚書言曰:「今各廟元后俱十二字,恐二字、四字未稱。」大學士時曰:「二字、四字太少,須得八字。」都御史廷相曰:「莊肅作配武宗,謚宜一體。」吏部侍郎韜曰:「謚者天下之公,非天子自行之,宜備陳以請。」乃上議言:「古人尚質,謚法尚簡嚴,故稱美之言無幾。後世帝后之謚始有不一其書者,亦臣子尊崇之情。生今之世,則當行今之禮。我朝列聖元后謚皆十二字,蓋大行盛名,帝后媲美,妻以夫尊,禮宜與並。今武宗廟謚既與列聖相同,則莊肅謚號似亦不宜稍異。且今日加謚,祗以表行尊名。其於服制有無,名分尊卑,本不相涉。」上曰:「事嫂如事母,人道有此乎!非朕自尊,兩宮在上,昭聖皇太后有母道,宜再會議。」議上,宜且據謚法止用二字,候他日再加徽號,以備全典。上曰:「用六字謚,孝靜莊惠安肅毅皇后數既用半,且陰六又合。」嘉靖十五年四月,上坐天壽山行宮,面諭言曰:「皇嫂孝靜皇后謚用六字,於禮未備。還用全謚,庶合典禮。」九月,上御文華殿,面授言御筆,定謚孝靜皇后為孝靜莊惠安肅溫誠順天偕聖毅皇后。

九十五

弘治十一年三月,監生汪瑢奏言:劉健、李東陽杜絕言路,掩蔽聰明,妒賢嫉能,排抑勝己,急宜斥退。健、東陽疏言:「近日兩京科道,指陳時弊,并劾奔競交結乞恩傳奉等官,雖未盡當,類多可採。而乃漫無可否,概不施行,自祖宗朝至今未有此事。皆臣等因循將順,苟避嫌疑,不能力贊乾剛,俯從輿論,別白忠邪,明正賞罰。以致人心惶惑,物議沸騰,草野之下,其言乃至於此。乞罷。」上不許。下瑢詔獄。健等又上疏力救,瑢得釋。

九十六

南京設參贊機務,自戶部尚書王忠宣公始,實宣德乙卯也。已而黃忠兼掌兵部事。正統五年代黃公者,兵部侍郎徐琦。正統十四年琦陞尚書。景泰元年止掌部事,靖遠伯代琦總督機務。成化間,崔莊敏公以南吏書、王端毅公以南右都御史參贊機務,恐亦未然。又云始於正統辛酉,亦非。蓋正統辛酉,始定名南京也。

九十七

永樂五年七月辛卯,以成國公朱能為征夷將軍總兵官,西平侯沐晟、新城侯張輔左右副將軍,豐城侯李彬、雲陽伯陳旭左右參將。大將軍率右副將軍、右參將及清遠伯陳友,統神機將軍程寬、朱貴等,遊擊參將毛八丹、朱廣、王恕等,橫海將軍魯麟、王玉、商鵬等,鷹揚將軍呂毅、朱吴、江浩、方政等,驃騎將軍朱榮、金銘、吴旺、劉劄出等二十五將軍,以兩京畿、荊、湖、閩、浙、廣東、西兵出廣西憑祥;左副將軍、左參將統都指揮陳睿、盧旺等,以巴蜀、建昌、雲、貴兵出雲南蒙自;兵部尚書劉儁參贊戎務;行部尚書黃福,大理寺卿陳洽轉餉,征交趾。

九十八

洪武至宣德六十八年間,登極、立中宮、東宮及上慈闈尊號徽號詔,皆無文武官封贈、廕子、試署實授恩例。英宗登極詔,始令署都督僉事、試都指揮、署都指揮僉事、試指揮實授。

景皇登極詔,始令在京文官及在外方面官,一考無贓犯者,照洪熙、宣德年例,與誥敕。

景泰三年,立懷獻太子詔,始令署郎中、員外郎、主事、試中書實授。又與土木死事諸臣誥敕封贈,廕子入監,不願入監者聽。

天順復辟詔,始令內外文武署職、試職因功陞授者,與實授。

天順八年,兩宮徽號詔,始封兩京文武七品以上官父母,署職、試職實授。

成化二十三年,上慈闈尊號詔,兩京文武官七品至四品,先封父母;三品以上與誥命。

泰陵登極詔,內外文官署職、試職實授。內外武官,天順八年正月以前功陞試職、署職,遇例實授。該世襲者,子孫仍襲。其未實授及以後功陞試職、署職實授。

弘治五年立東宮詔,文武官試職、署職年半以上者,實授;不及年半者,扣至實授。

弘治十一年,清寧宮灾,詔兩京文武署職、試職理刑者,實授。歷任未及一考者,與誥敕。其誥敕准給未領,因事降調,非貪淫酷刑者,仍給與。

弘治十八年,上兩宮尊號詔,文武官署職、試職實授,兩京七品以上文官未及一考,與誥敕。父母已封者,服色許與子同。

今上登極詔,正德十四年文武官員人等,因諫止巡遊,跪門責打,降級改除為民充軍者,該部具奏起取復職,酌量陞用。打死者,追贈諭祭,仍廕子入監讀書。充軍故絕者,一體追贈諭祭,復養親屬。

嘉靖元年尊號詔,兩京文官未一考者,與誥敕。父母已封者,服色許與子同。誥敕准給未領,因事降調,非貪淫酷刑者,仍給與。

嘉靖九年,大報禮成,詔兩京文官未及一考,無過者,給與誥敕。

嘉靖十九年,皇子生詔,始令兩京三品上文官,例該廕子,未及一考者,廕子入監。兩京文官未及一考者,在外七品以上歷任三年無過者,與誥敕。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署職、試職者并試職御史實授,仍與誥敕。十五年,立東宮,詔兩京三品上文官廕子。兩京文官未及一考者,在外七品以上官,歷任三年無過者,與誥敕。兩京文武官署職、試職實授,仍與誥敕。十七年,郊廟大禮成,詔兩京文職,并在外五品以上方面,有司四品官未及一考者,與誥敕。兩京文武官并新舊武舉官,署職、試職實授,仍與誥敕[一0]。十八年,立東宮,兩京文職三品上官,與誥敕,廕子。二十四年,宗廟成,詔兩京文官未及一考,與誥敕。署職、試職實授,仍與誥敕。願貤封者聽。(校勘記

[一]「享國三十有一年」 原本「三十」上衍一「有」字,據嘉靖本刪。

[二]「張重華王則皆永樂」 張重華做前梁王九年,嘗用永樂為年號。然王則却未嘗以永樂為年號,而只用過得聖為年號。宋史.明鎬傳稱:「王則者,本涿州人。歲饑,流至恩州,自賣為人牧羊,後隸宣毅軍為小校。恩、冀俗妖幻,相與五龍、滴淚等經及圖讖諸書,言釋迦佛衰謝,彌勒佛當持世。(慶曆)七年冬至叛……,僭號東平郡王……,建國曰安陽……,改年曰得聖。」此稱王則亦嘗用永樂為年號,誤。

[三]「樞密院副使阮彥光」 「阮」原本作「院」,沿上文「院」而誤,據嘉靖本改。

[四]「鄧愈湯和為左右副副將軍」 原本脫一「副」字,據嘉靖本補入。本書第三十七條稱:「丁未,以信國公達為征虜大將軍……。三年春以達為征虜大將軍,文忠、勝左右副將軍,愈、和左右副副將軍北伐……。當時蓋有副將軍,又有副副將軍。後遣征南諸將,以參將代副副將軍。」本條記載又係洪武三年征南事,彼時鄧愈、湯和實為副副將軍。

[五]「以待勤王之兵」 原本「待」作「侍」,誤,據嘉靖本改。

[六]「張鶴齡」 「鶴」原本作「隺」,明史本傳及嘉靖本此書均作「鶴」,據改。

[七]「元世祖與三皇」 原本「三皇」作「三王」,據嘉靖本改。

[八]「國初郊祀社稷先農為大祀」 「郊祀」嘉靖本作「郊廟」。

[九]「玉三等」 原本「玉」作「王」,誤,據嘉靖本改。

[一0]「仍與誥敕」 原本「誥」作「詔」,誤,據嘉靖本改。)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