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禅策问答

禅策问答一卷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问:禅有几种法门?

答曰:禅有无量法门。若圣理归真,惟存大道。故《法花经》云:「唯有一乘法,余二即非真。」

问:禅师,若为坐?

答:端身直住,敛手对心,累脚重安,开眼合口,名之为坐。故《维摩经》曰:「一坐十小劫,谓如一食顷。」

问:禅师,若为方便安心?

答:前念、後念,凝寂虚平。非空非有,非色非名。定住凝心,更无毕想。故经云:「念念相续,即得悟道。」

问:禅师,若为看心,心何所缘?

答曰:定心凝寂,无灭无生;非黑非白,非闇非明;非长非短,非住非行;无言无说,皎绝际停。故《法花经》云:「如诸佛所说真实微妙法。」於此无缘法,云何有缘?

问:禅师,既无所缘,合大乘意,会应方便旨归之处?

答:悟心坦荡,无有旨归接引禅门。定由念起,念逐心成。去思离想,勤行不住。非妙非闇非冥,清虚杳绝,迥悟无生。故《维摩经》云:「三转法轮於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於是现世间。」

问:禅师,若为证得清净?

答:坦然平正,绝想离思,非意所图,非心可测。故《法花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问:禅师,既绝思离想,若为行道?

答:冥寂无心,名为行道。故经云:「言若有所受,法堕於断常。知当所受法,亦常亦无常。」

问:禅师,有心即应可进道。若无心,云何知?

答:身心直住,垢静空闲,所以得知。故《维摩经》云:「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故引此证。

问:禅师,若为唤作禅?

答:故摄存心,无诸放逸。六根清净,动转无亏。《法花经》云:「安禅合掌,说千万偈。」

问:禅师,何名为空?

答:冥真绝思,不见身相,清虚直住,皎绝网覆,名为空。故经云:「入大寂定,名大涅盘。」

问:禅师,何名入禅?

答:敛容安坐,心无散动。善恶都舍,不染暄尘。世见似痴,合圣教。故《法花经》云:「十方国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复有一行,是如来行。

问:禅师,若为坐禅?

答:身心常定,随世散情。欣喜稍宽,却於疲厌。教清虚气,不染尘荷。故《法花经》云:「恒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

问:禅师,何为觉观?

答:定住凝心。心有见闻,名之为觉;觉无取舍,称之为观。故经云:「是空亦空,是净亦净。」

问:禅师,定有所觉知不?

答:住定悟然,都无所觉。虽复去来,知见不绕心。故经云:「色空爱,色爱空。」

问:禅师,既无所知,能受楚毒割截不?

答:不然。心坚固,空,离六尘,非是木石痴顽受鎸刺。故经云:「内空、外空。」内空者,六根空;外空者,六尘空。名为证。

问:禅师,诸法尽空,不堕空见耶?

答:空若有见,即有所依。若有所依,名为见着。故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也。既如此,空有并非。若修道若空有之性,即知道从空有而生。得意忘言,存有空而不失。故经云:「空非空,故空,此空是空;有非有,故有,此有是空有名。」名为证也。

问:禅师,禅定以後,更有思量不?

答:定心平坦,无有尘埃。定後一处不移,念想恒存不散。虽复去来知见,不染声尘。一想湛然,无生无灭。故经云:「王宫生而不生,双树灭而不灭。」

问:禅师,四威仪中,何者得定?

答:大乘闲静,开通无滞。四仪同寂,六度俱圆。一定清虚,更无前後。故经云:「无前无後。」

问:禅师应乐山林闲寂,何意住在村坊城郭喧哗之处,岂容得定?

答:小心偏仄,意好山林,非寂不安,闹无由定。大道宽弘,周流法界,示喧如寂,见静不欣。虽处四流,心无爱染。故经云:「众生行世间,即见世间相;菩萨行世间,不见世间相。」

问:禅师应餐松啖柏,何因还同世人相似?

答:理归真寂,唯持心静,何须餐松啖柏,服气扶身?心涉六尘,无由合道。莫见形容相似,意实行。得道之门,岂由自饿?故《涅盘经》云:「庵罗之果,生熟谁知?」

问:禅师戒行精研,去魔离障,何因饶病?

答:戒行修身,必得来生果报。今身饶病,过去业缘。现爱除,当来乐果。故经云:「现身精进,多饶病痛,行者肥充。」此是也。业果未圆,愚生异解。

问:禅师应着粪扫三衣,何意还同世人衣裳相似?

答:道从心起,不由破纳衣裳;行逐身生,何论碎衣成道?但存心念定,三毒不生。虽复衣合人心,心为圣主。如此之意,宁将心持身,终不将身持心。故经曰:「宁作心师,不师於心。」

问:禅师能受骂辱楚毒,何意谐语面参异?

答:皮肤浅薄,随色变异;心意幽深,无由可测。骂他得罪,受辱私欣。故经曰:「骂者是谁?打者是谁?」

问:禅师德行高明,何者被人诃诘,作於诽谤,唯而无对?

答:行过三界,德被无边。受诘弥欣,诽谤生喜。今虽受屈,往业弥长。莫见不声,谓无所识。谤骂唯深,罪积须弥,业过阿鼻。故经云:「作色而骂佛,其罪尚轻;骂受持《法花》人,其罪过於彼。」

问:禅师心应平等,彼意自违,念定不勤,倒生偏耳。

答:禅师心恒端直。彼心不定,见有是非,谤毁前人,谓言阿曲。莫见惨色精神,教於无识。故经云:「粗言及软语,皆归第一义。」

问:禅师性行柔和,言语低下,何因高强精神,雄猛用意?

答:出言契理,实是合心。贬受含灵,性行不等。柔随和教,强逐刚诽。禅师心意坦然,身随世网。莫言雄烈,即道心非;时见温柔,便言证理。是故《涅盘经》云:「应久住处,不知大喻。」菩萨方知持戒、破戒。

问曰:课处即应得坐,何意要在房舍、禅床,始行法教?

答:自心求道,随处得安;欲教有缘,必依房舍。钝根无智,必须尽力护持。上行之人,通半偈而悟道。故《菩萨经》云:「有一比丘,乞好房舍,始可修道。佛即唤来,与共同房宿,当夜得道,成罗汉果。」

问:意会无生,心游净境。何因出空入有,还住世间,见於善恶?

答:虽合无生名,意游振旦。此土烦闹喧绕者多,若不随世化,无由入理。身逐凡情,心游出世。虽复现身,隐显身是。夫心入至道,冥寂幽微,非是浅情之能测。故《心王经》云:「凡身粗重,不能远到他方。」

问:修道应须勤苦节身,广学多闻,何意端然直坐,懵懵无所思量?

答:云存波若,淡泊清虚。虽复身力不勤,心功竭尽,广学知见,都无成益。嘿念思禅,即是出道之梯蹬。故经云:「五百罗汉习学尽世之经书,不能回心返照。」

问:佛示定心悲叹始喜门,心意坦然。何意还有经论,乍恶乍好,道是说非?

答:得意忘言,亦无好恶是非。言二毒未除,小智无知,身心俱闇。或生卑贱,习气未除,恶业缘牵,还归旧道。利根宿贵,心游旷远,识达苦空,体解真如,合无生理。故经云:罗睺是佛之子,娇慢陵天。如来一乘,柔和更无违犯,名为罗睺密行。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